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超超级精品)

《桃花源记》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超超级精品)

案例名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授课学校: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授课老师:秦娥指导教师:孟海明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

然后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合作学文: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

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

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

(教师巡视)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教师注意点拨。

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生:美,我很想去。

师:那好。

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课前分享:上课前先和大家分享两组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 王维《桃源行》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七律 登庐山》不难发现这两首诗里都出现了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桃花源,桃花源出自哪篇文章呢?对,就是《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桃花源记》。

了解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3.研讨课文,整体把握文章;1.记:是文体的标志,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散文 。

2.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生有名,死有号,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一般是死后人为他追封的号)。

靖节,顾名思义,就是品行高洁,自号五柳先生是因为他家门口栽有五棵柳树,所以又称自称为“五柳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

著名东晋诗人,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我们曾学习过他所写的《饮酒》,表达的就是他对田园生活一、跟读正音 知晓意思。

(播放视频《桃花源记》)我们的早读已背过这篇文章,但我我听七八班同学背的时候,发现大家读错了好几个字音, 那么接下来请大家跟着下面这个视频一起朗读,注意正音。

播放视频《桃花源记》第一段主要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段主要内容: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段主要内容:渔人作客桃花源。

(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四、五段: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二、梳理结构、归纳内容:发现 进入 作客 离开 再寻桃花源未果由此可见,全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王金柱师:上课前先问大家一声,你们认识我吗?生(全体):认识。

师:是啊,我们在同一个校园内,哪有不认识的道理。

了解我吗?生(全体):不了解。

师:你们看老师我老了吗?生(全体):不老。

师:你们认为老师我帅吗?生(全体):帅!师:谢谢同学们的诚实和对我的鼓励。

今天我给大家来上一节复习课,来一次“温故而知新”。

(屏幕亮出“温故而知新”)陈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说过,我们上哪篇课文。

生(全体):《桃花源记》。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

你们还能流利地背出来吗?生(全体):能!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背诵一遍。

(师生一起背诵《桃花源记》完毕。

)师:同学们记得很熟,但背得有缺点,就是没有把课文的感情诵读出来。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背得有点像小和尚念经啊,(学生笑)想不想老师给你们示范。

(学生回答说“好”。

)师:那老师我就献丑了,但要请同学们原谅的是,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有点“绍普”味。

(学生笑)(教师示范背诵《桃花源记》。

)师:你们认为老师背诵得好吗?生(全体):好!师:谢谢同学们的奖励。

你们的普通话肯定比老师我要好,能否推荐一位同学出来,再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一遍。

(学生推荐,被推荐学生朗读。

)师(问朗读的学生):你认为自己读得怎样。

生1:读得还可以吧。

不过没有老师你读得好。

师:自信加谦虚,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进步。

其余的同学认为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全体):读得很好。

师:你看,同学们也对你的诵读给予了肯定,请坐。

那你们认为我们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复习呢?(学生沉默,众目注视着教师,一会儿低头看课文)师:看来同学们还不知道怎样复习。

从文体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生(全体):记叙文。

师:那么,我们就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开始复习。

故事发生的时间……(学生全体说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生说,教师把本文的记叙文的六要素逐一投影到屏幕上。

)时间:晋太元中(公元376-396年)地点:武陵(湖南常德一带)人物:渔人和桃源中的人起因: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 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

我很担心: 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 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生齐说: 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 在熟悉的字里行间, 发现新的风景。

孔子说了嘛, 温故而知新。

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 有没有信心?生齐背课文。

师: 很流畅, 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 那么再来回顾一下: 学过了这篇文章, 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 你来。

生: 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 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 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 第一是发现桃花源, 第二是进入桃花源, 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 很好, 很有条理。

生: 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 要通邀, 是邀请的意思。

师: 嗯, 语言点, 不错。

还有吗?生: 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对人民的剥削。

生: 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 老实淳朴, 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

师: 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 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

可是呢, 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 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 老师呀, 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

我仔细一想, 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 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

对我们来说, 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生: 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 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

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 但是, 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 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 就算是很好了。

师: 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 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 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生: 是秦朝(停顿, 思考), 东晋。

师:东晋, 课文提到哪个词。

桃花源记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一、想一想,提取词句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

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

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

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

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

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

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

)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

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

)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

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

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

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

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

)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气韵。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他从乱世中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坚守“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平淡。

他向桃花深处走去,山的那边是“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的画面,他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

他就是陶渊明。

千年已过,桃花依旧,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的时光,探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感受这个温暖而神秘的梦。

(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师:这篇课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学习文言文我们大体可以围绕三项学习活动来进行。

(屏显)三项学习活动:明其义、读其韵、品其情二、明其义师:《桃花源记》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单元目标是什么呢?大家翻到单元导读,一起齐读单元目标。

生(齐读):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意,并圈画出疑难之处。

(学生自由读文章,把页下注释带拼音的字在原文中注音,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圈画出疑难,教师巡视指导)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如若遇到小组成员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解决疑难,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师:在大家的合作中,我仿佛看到了智慧的火花迸溅,熠熠生辉。

那对于这篇文章的大意,大家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疑难吗?(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师:在学习中,理解后还要懂得归纳,这样所学知识才能更系统,更深刻地保存在我们的大脑中。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归纳本,给这一课的字词“建群”归纳。

(屏显)建群归纳通假字群:古今异义群:一词多义群:词类活用群:同义字群:师:大家归纳得认真且细致,一笔一画都好像在桃花源里精耕细作。

《桃花源记》语文教案反思说课稿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语文教案反思说课稿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语文教案反思说课稿教学实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山水散文的韵味和美感。

(3)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桃花源记》与《陶渊明集》其他篇目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美,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理解陶渊明追求理想生活的信念,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课文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代山水散文——《桃花源记》。

(2)请大家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以及他的其他作品。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桃花源记》,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圈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或询问同学。

3.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表现手法等。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5.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背诵《桃花源记》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6.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1)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课后作业布置不够,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后学习的引导。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桃花源记》教学评价:1、导语设计渲染了美丽、神奇又带有几许浪漫气息的情景,激发学生寻觅桃源芳踪的兴趣。

2、环节设置较为紧凑,注重过度语的使用,环节之间的间接流畅自然。

3、将听、说、读、写综合练习得以体现,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层次分明,能够由表层的“美”,深入挖掘作者虚构“美”的深层目的。

5、此次教学问题设置范围狭窄,不免有些牵制学生思维的倾向。

6、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结尾时的练笔时间不够充裕,显得有些仓促。

“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公元(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

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教师扣住课标中的“诵读”,并以此引领学生“欣赏”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进而达到理解社会制度美(理想社会),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理解主题。

可以看出教师仔细研读了课标,紧扣课标进行教学,教学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十分有效。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环节。

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突出了语文课特点。

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整体“美”;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强化了学生对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的感受、理解,达到了读每一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理解的进程和程度呈现梯度,条理清晰。

桃花源记余映潮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余映潮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余映潮课堂实录生答:人情美好点吧。

师:(老师打出幻灯片4)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生思考后依然无人作答。

师提示:刚才我们在介绍陶渊明生活的背景时,大家有没有记住陶渊明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生:社会动荡不安,有战争。

师:那文章第三段有没有提到桃源人是为什么举家搬迁到这里来呢?生齐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师:那也就是为了躲避战乱而来此处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

生:没有战争。

师:用战争好还是战乱好?一生答:战乱好,因为“战乱”指人们因社会动荡而无法安居乐业。

师:很好,请坐下,中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过太平日子,所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社会才是人们最想得到的,在战乱的年代,桃花源的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的。

接下来,请大家把第三段朗读一下,朗读时应该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学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老师打出幻灯片5。

)师:请大家看幻灯片5,“……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

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组讨论。

老师会请几位同学把你那组讨论的结果与大家分享或共同探讨。

(学生积极讨论,非常感兴趣,3分钟后。

)师:大家刚才讨论得蛮热烈的,不知结果如何?有哪组的同学先带头发言?(多名学生举手,师请其中一名学生答。

)生:我们认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扰,破坏他们的生活,比如渔人言而无信,带人来寻找,不怀好意,所以找不到。

另一生好像有异议,师:刚才这组同学有自己的见解很好,我们再看余海彬有何见解?生:我想去桃花源的人不一定个个都去破坏他们的生活,刘子骥是高尚的人,陶渊明为什么也不让他找到桃花源呢?师(赞许):余海彬看来对课文研究仔比较深,提的问题也挺有意思,那你认为陶渊明这样写有何用意?生:我想桃花源可能没有这个地方,我在网上查过武陵有个桃花源,但经考查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我想文中的桃花源可能是陶渊明捏造出来的,因为陶渊明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他特向往,就捏造了文中的桃花源。

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一等奖《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一等奖《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温州永嘉县瓯北五中谷雪雅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

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

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

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有没有信心?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

还有吗?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

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

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

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

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

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

生:晋太元中。

师:好的。

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

【屏显:晋太元中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共21年。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步品味,桃源之“美”,桃源之“奇”;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书写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祥和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去寻觅那桃源的芳踪。

二、温故知新师:提问解释加点词语含义生: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欲穷.其林,尽头具.答之,详细桑竹之属.,类便扶.向路,沿、顺着及.郡下,到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寻.病终,随即、不久寻向所志.,标记三、熟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整体感知文意师:桃花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词语加以概括。

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美丽、神奇五、品味课文领悟内涵1.寻美师:让我们共同踏着桃花的芬芳,去寻觅桃花源的美,桃花源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有所体现呢?生:一二自然段师:请全体学生齐读生:齐读师:请根据图片寻找相应的语句生:争相回答明确: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秀丽)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桃花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屋舍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竹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和平安宁)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村落中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奏响了田园的美妙乐音,久久地回荡……师:桃花源的景美如诗,如一首首描绘田园风光的小诗,令人沉醉。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年级:初二课时:一课时执教人:罗英【课前准备】:拍手游戏——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举起左手,分别用右手的一个手指、两个手指、三个手指、四个手指、整个右手掌去拍打左手掌,每个动作重复三次。

然后左右手互换,重复一遍。

(教师启发同学们:有力量的撞击才能有动人的声响,高质量的课堂需要你我他大脑的撞击。

明白?)【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咱们的合作从一个成语开始,从一个故事开始。

(出示幻灯)——“世外桃源”。

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篇课文吗?生:《桃花源记》师:文章的作者是谁?生:陶渊明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生:(笑):书上写着。

师:(笑)读书真好。

读书让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拜读陶渊明最有名的散文《桃花源记》。

看看是否能读出“世外桃源”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看能否读出这个故事的意味深长?关于作者,请参照课下注释。

另外,我给大家找了几个关键词。

(出示幻灯:作者链接——“.1、不为五斗米折腰2、采菊东篱下3、五柳先生”)请大家利用网络畅游知识的海洋。

相信你会有很大收获。

好吧,先“读”为快。

生:看幻灯,明确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停顿分明、读的流畅。

出声朗读。

(师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师巡视朗读,注意学生字音、停顿等问题)师:课文读了一遍,我想请一位同学再给大家范读一遍。

哪位同学?(几个同学举手,师请一位朗读)生:(朗读很有激情,很有味道;但读了几个别字,有一句没读通)师:大家说这个同学读的怎么样?生:(齐声):好。

师:她的朗读,在字音、停顿等方面帮助你解决了哪些问题?生:“便要还家”中“要”我原来读“要”。

师:你知道为什么读“要”吗?生:“要”通“邀”,是通假字。

(师板书:通假字:要)师:很好,这是一个重要的文言现象:通假。

生:“此中人语云”中“语”读“yà”不读“yǎ”。

师:为什么?因为,在这里,“语”是“告诉”的意思。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阅读 的基 础上 , 弃繁 琐 分 析 , 化 教 学 流 程 , 选 重 摒 简 精
点 内容 , 行 语 言 的积 累 和运 用 , 到 简 而不 泛 , 中 进 做 略
求精 , 有舍 有得 。
( 者 单位 : 作 浙江 省德 清县 莫干 山外 国语 小 学 )
折腰 侍 权 贵 , 违 背 自己的愿 望 就觉 得 很幸 福 的陶渊 不 明 。那 么除 此 之外 , 同学 还 知道 哪 些有 关 陶渊 明的情 况 呢 ?请 一 位 同学 把你 整 理 的作 者 资料 卡 片 ( 、 、 名 时 地、 、 ) 作 评 和大 家交 流一下 。 师 : 学 们 对 陶 渊 明的 了 解 可 真 不少 , 同 通过 大 家

好 。如 果她 有 一 双 明亮 的眼 睛 , 那有 多 好 啊 。这 是关 ”
于眼 睛 的两个 故事 , 内容上 来说 息 息相 关 , 学法 上 从 从
来 说 能 用相 同 的方 法 , 只要 教 师 在 《 摸 春 天 》 触 中真 正 教 会 了学 生 学 习方 法 , 么 在 学 习《 生 的 眼 睛》 那 永 时我 们 完全 可 以要 求 学生用 这一方 法 来解 决 问题 。 + 同样 , 《 林 山水 》 在 桂 的第 二 段 中学 习 了 以 “ 比+ 排
导 师 生通过 一课 书 去 阅读整 本 书 , 可 能地 、 大 限度 尽 最
地 增加 阅读 量 。

导 入新 课 激 发 兴趣
毛主席 曾经在《 登庐山》 中写过这样两句诗“ 陶令 不 知何 处 去 , 花 源里 可 耕 田? 同学 们 , 们 知 道 这 桃 ” 你
里 的桃 花 源是什 么地 方 ?这里 的陶令 又 是谁 ? 生: 陶令 是 陶渊 明 , 花 源是 一 个 美 丽 的世 外桃 桃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点评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点评

庄 稼 长 碍 绿 油 油 的 房 屋 前 有 个 名 叫 桃 花 源 ,请 问 你 是 谁 ?从 哪 里 来 ?
生 :桃 花 源 里 的 桃 花 美
池 埔 ,鱼 儿 在 里 面 嬉 戏 游 玩 。池 边 有
渔 人 :我 是 个 渔 人 ,从 武 陵
帅 :谁 能 用 自 己 的 语 言 .再现 桃 桑 树 ,新 口l已经 长 出来 了 ,嫩绿 嫩 绿 来 ,我 沿着 溪 水 ,不 知 走 了多 少路 ,
桃 花 源 人 :我 们 的祖 先 为 了逃 避
明的 溪水 静静 地流着 ,溪 水两 岸是一 自 然 环 境 美 .生 活 环 境 美 .这 里 的 风 秦 时 的 暴 政 和 战 乱 ,就 到 了这 里 。
片桃林 。桃 花 开放 的时 节 ,放跟望 去 , 俗 人 情 也 是很 美 的 。 哪些 句 子 体 现 边 的 自 然 景 色 之美 ,桃 花 源 内 呢 ?
演 开始
种 , 要 交 很 多 田税 。 老 百 姓 劳 动 一
生 :桃 花 源里 房 好 、水好 、『玎好 、
师 :渔人 来 :N--个 陌 生 而 美 好 年 屹 不饱 .穿 不 暖 被盲 府逼 得 卖
路 好
的 地 .心 中 正充 满 疑 惑 一个 桃 花 儿卖 女 ,流 落 四方 ,经 常有 人饿 死荒
点评 :改 写比翻 译 难 .好 在老 师
家如此 ,说明这里 民风 淳朴 ,人 与人 之 间 关 系友善 我们 用表 演 的形 式 , 再现 一 下 他 仃]接 待 滟 人 的 场 面 ,好
渔 』、:如 今 是 东 晋 了 .东 晋 以 前 是 西晋 、三 国 、西汉 、东 汉 ,皇帝换 了 一 姓 又 一蛙 一老 姓 的 日子 苦 着 呢 ,

放飞联想与想象 探求桃源秘密——《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放飞联想与想象 探求桃源秘密——《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2020年第14期/B (05)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一、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二、初读文章,读懂大意师:“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记事、写景、状物、抒情,也可阐述观点。

《桃花源记》属于这其中的哪一种呢?生:记事,记渔人访问桃花源的事。

师:请大家从渔人角度梳理下文章内容。

生(杂):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三、细读文章,读出丰富内涵(一)探访桃花源师:联想与想象是基本的阅读方法,现在就用这种方法细读渔人探访桃花源的句子。

大家默读,同时联想和想象,体会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桃花源环境优美,你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师:将你联想和想象内容表述出来,比如“土地平旷”,你能联想到怎样的情景?生:平是平坦,旷是开阔、宽阔。

开阔表明土地很多。

师:我能想象出目之所及是一望无际平坦的土地,进而联想到平坦有利耕种,有足够多的有利耕种的土地,这对农耕时代的百姓来说是很富有的。

语句表面写桃花源环境优美,但借助联想和想象,“土地平旷”立刻变得丰盈起来。

这是在写桃花源人很富足。

按这个思路,一字一句地读,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

生:“屋舍俨然”,我能想到房子很多,想到房子建得整齐,建得美!生:我联想到曹植的《梁甫行》“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曹植笔下的百姓是没有栖身之地的,桃花源的人都能有安定的住所。

生:“良田”表明土地肥沃,说明有好收成;美丽的池塘说明不用担忧灌溉和养殖,茂盛的桑树说明可以养蚕,穿的问题不用愁。

“之属”意思是这一类的,可以联想到类似植物种类很多,表明种植业很发达。

生:“阡陌”是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中间有小路交错相通,良田是分割成一块块的,表明家家有地。

生:“鸡犬相闻”,“相”是互相,你家有,我家也有。

家家有鸡有狗,可以联想到还有猪、牛、羊,表明畜牧业发达,畜牧业发达意味着种植业放飞联想与想象探求桃源秘密———《桃花源记》课堂实录秦晓静(唐山市古冶区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河北唐山063000)关键词:初中语文;联想;想象;理想社会;期待情怀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 (2020)14-0032-03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一般课题“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604326)研究成果之一。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个隐士,他拒绝与世俗权贵合作,那他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师:大家都很认真,背诵的也比较有感情,那请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仔细。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

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

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很有条有理。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详。

师:你说得对。

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

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桃花源记全国一等奖教学实录张晓凡

桃花源记全国一等奖教学实录张晓凡

桃花源记全国一等奖教学实录张晓凡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桃花源记》
2.张晓凡的教学实录
3.全国一等奖的荣誉
4.总结与展望
正文
《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近日,教师张晓凡凭借其对《桃花源记》的深入研究和精彩教学实录,荣获了全国一等奖的教学荣誉。

张晓凡老师对《桃花源记》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历史背景、创作意图、文学价值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的解析。

在此基础上,他精心设计了教学实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将学生们带入了那个美丽的桃花源世界。

张晓凡老师的教学实录,不仅让学生们对《桃花源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同时,他的教学实录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评价,荣获了全国一等奖的教学荣誉。

这次荣誉不仅是对张晓凡老师教学实录的肯定,也是对他深入研究《桃花源记》的褒奖。

我们相信,在张晓凡老师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桃花源记》,也会有更多的人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结来说,张晓凡老师以他对《桃花源记》的深入研究和精彩教学实录,荣获了全国一等奖的教学荣誉,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中
国古典文化的肯定。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七嘴八舌)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生: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

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

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及时加进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

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

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

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是陶渊明所作,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世外桃源的呢?又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第一部分
师: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

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

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

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

谁愿意一试?
(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
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
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

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
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

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
师:这样吧。

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

2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
师:好。

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
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

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

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

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

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

(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

名潜,字元亮。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

(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字,甚至还有号。

请大家从陶渊明取名、字来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点?
一生对古文颇喜爱,答:渊与潜都与水有关。

明与亮有关,都指明亮。

师:很好。

看来蔡飞飞真的是有心人,平时她看书就喜欢思考,知识面也广,我们应该学习她认真思考的精神。

古人取名、字、号往往是有关联的,不是随便取的。

下面请大家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

注意生字词、朗读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师放录音,学生看课文。

)
(听完录音后。

)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生认真地朗读。

师巡视,了解朗读情况。

)
(生读完)
师:刚才大家读得挺认真的,还有没有字不懂读啊?
有生举手:豁、俨、邑不懂读。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第一个读huò。

第二个读yǎn,第三个读yì
师:对了。

请坐下。

昨晚老师已叫大家预习了全文。

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没有?
生齐说:做了。

师:很好。

那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老师随便挑原文几句话,请几位同学来翻译。

(抽了几个成绩大概在30名左右的学生)好,卢国豪,你来,请把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出来。

生:其中来来往往耕田种地的男男女女,穿着都像外人。

师:外人能否译得具体点?
生思考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师:有没有同学有异议?
另一生答:应是指与渔人生活那个朝代不同的人。

(生纷纷赞许)
师:不是有句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课本的注解是错误的,在这里李小娜同学有认真思考,大家可要学习小娜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接下来请看第三段第5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谁来译?
生几个人举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师:好,译得很流利,请坐下。

看来大家对文章的翻译应该了解得很透了,学习态度都很认真,效果较好。

那接下来看看老师幻灯片上的问题。

(打出幻灯片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请从原文找出来。

(由学生阅读全文3分钟,3分钟后由学生作答。

)
一生说: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说:这句话是写桃花源的什么美?
生答:景色优美。

师:很好,请坐下。

大家先自由朗读第一段,应把景色优美读出来,在读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读完后)
师:刚才老师看大家读得很专心,能从读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学举手。

(稍等片刻,有1生举手)好,许智宇你来给大家试范。

(该生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
师:刚才许智宇读得最好的地方在哪?
生:忽逢读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还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读出了诗人陶醉其中,赞叹讶异不已的味道。

师:卢咏芬对许智宇的朗读评点怎么样?
(生齐声说很好。

)
师:那我们大家齐来一次。

(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
师: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还体现在哪些地方?(生举手人数有十多个)
一生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这里写什么美?
生:景美。

师:这里的景跟前面写的景有何不同?(生思考后答不出)
师提示:好,你先请坐,此处写到了人没有?
一生恍悟答:前面写自然的景色美,这里写人在这里生活创造了景物美。

师:哦,发现了区别。

既然有人在此劳作,此处除写景美外,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还体现了老少生活无忧无虑,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
生答:生活美。

师:很好,大家齐来读应把第二段写桃花源的生活美读出来,读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由生齐读第二段)
师: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还体现在哪?
生齐答: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师:桃花源人热情好客体现在哪一段,能否找出来?
(生多个人举手。

)
师:好,黄贵发,你来。

生:体现在第三段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师:要读音是
生齐答:yāo
师:对了,作邀请讲,所以不读第四声,王贵发你要注意这个注音,请坐下,既然桃花源人都好客,那此处应是指什么美?
生答:人美。

师:有没有更好的词概括?
台下有一生小声答:人美。

师:人美好,还是人情美好?
生答:人情美好点吧。

师:(老师打出幻灯片4)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生思考后依然无人作答。

师提示:刚才我们在介绍陶渊明生活的背景时,大家有没有记住陶渊明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
生:社会动荡不安,有战争。

师:那文章第三段有没有提到桃源人是为什么举家搬迁到这里来呢?
生齐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师:那也就是为了躲避战乱而来此处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
生:没有战争
师:用战争好还是战乱好?
一生答:战乱好,因为战乱指人们因社会动荡而无法安居乐业。

师:很好,请坐下,中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过太平日子,所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社会才是人们最想得到的,在战乱的年代,桃花源的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的。

接下来,请大家把第三段朗读一下,朗读时应该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学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老师打出幻灯片5)
师:请大家看幻灯片5,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

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组讨论。

老师会请几位同学把你那组讨论的结果与大家分享或共同探讨。

(学生积极讨论,非常感兴趣,3分钟后)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