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作者:孙晶明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6期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实际上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资源配置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是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负有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重任。农业资源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耕地、水和环境。适应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应该做到:一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二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三要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环境污染。 因此,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草原改良与人工草场建设工程技术、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航空技术等将是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 一、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不光只是稳产、高产,更要注重于高效。环保型农业、都市农业应运而生。要满足这一点,仅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助于农业机械的帮助,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农业机械化可提高农产品质量。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

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近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呼声颇多,全国范围内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此举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开辟道路,具有深远的经济影响和政治意义。 可以预见,近来惠及广大农民的一系列政策,以后还会发挥显著的积极效应,而且以往执行政策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这些政策今后更好地落实。农民负担在不断减轻,但制约农民增收的非政策性因素却依然很多,寻求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促进农民增收,先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减轻农民负担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在重视“放活”政策的同时,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彻底摒弃行政命令式的传统思维和工作方法,让农民群众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主人,自觉、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多重举措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一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严格依法办事、政策公开透明,农民确权确地,保障土地收益”的原则,完成土地确权和有偿流、有序流转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三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深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四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五是加强不良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减轻了村级的债务负担。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与展望 农村的社会和谐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研究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在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农业生产机械的出现使得粮食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有效的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这样就使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快速、稳定和持续的发展。然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对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以及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机械自动化必须要不断地提升劳动的舒适性以及生产效率,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农业生产朝着高效率以及高精度的方向不断的发展。 1农业机械概述以及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优势 1.1农业机械概述 动力机以及与之配合使用的各种农机具就是所谓的农业机械,动力机以及与之配合使用的各种农机具主要是通过半悬挂、悬挂或者牵引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将其制作成为一个整体,如玉米联合收割机以及谷物联合收割机等。如果离开了农机具,拖拉机无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同样,离开拖拉机等动力机,农具也不能够将自己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农业的具体生产要求为根据设计和制作农业机具。农机具和备用动力机具有十分繁多的种类,通常都会将其称作农业机械,其主要包括加工及冷藏运输机械、装卸运输机械、畜牧和饲养机械、农产品精加工机械、收获、脱粒、精选机械,播种施肥机械以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1]. 1.2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优势 1.2.1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农业机械化自动产品通常都具备自动保护、自动诊断、自动报警及自动监视的功能,因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短路、过压或者过载的情况能够迅速的进入到自我保护的模式,这样就可以使操作者以及设备自身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护[1]. 1.2.2使劳动强度得以降低 机械和自动化产品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因此其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机械和自动化产品能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将农民解放出来,并且可以确保农业自动化实现。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还能够使劳动强度得以降低,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

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本文笔者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现状着手,分析了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阐述了当前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有效推动农业机械化的措施,进而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增产;收入;粮食产量;影响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同时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业增收的重要手段。鉴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业的机械化,提高机械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化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是对传统农业发展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农业机械化使得人均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粮食生产区推进机械化的进程,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产出率,真正的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范围,进而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其次,农业机械化扩大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摆脱了生产和经营管理对农业发展的束缚,扩大了发展规模,进而推动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可见,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截止到2012年,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7%,农业进入了机械化阶段,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还未=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粮食产量提高,并且投入减少,这就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效率,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这就解放了劳动力,进而使农民可以通过其他推经赚取更多的报酬。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种大型以及中小型的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提高农业产量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经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

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进,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当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发展农村生产力,核心是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来抓。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难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我们就通许县的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 1 通许县基本情况 通许县总面积767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5.5万公顷,辖6乡6镇,304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6.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4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03元,同比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1元,同比增长7.6%。 2 农民人均收入现状 2.1 5年来农民收入情况 2009年全年总播种面积13.0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7万公顷,增幅5.97%;其中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9万公顷,棉花、花生、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0万公顷。在经济作物中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占75%以上,复种指数达到2.43。全县春马铃薯―春玉米―秋菜花、小麦―越冬菜―无籽西瓜―辣椒等一年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发展到3.3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3万公顷,增幅11.1%,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1.1 2005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69.6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58.7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37.3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08.0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1 3.12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2.0%;家庭经营收入4011.8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6 4.84元,林业收入26.33元,牧业收入1088.17元,建筑业收入3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50.1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131.62元,社会服务收入18.11元,文教卫生收入1.16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 5.9%;财产性收入17.24元,占总收入的0.37%;转移性收入81.91元,占总收入的1.8%。 2.1.2 2006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88.8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695.9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92.63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81.07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22.26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4.8%;家庭经营收入3764.81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79.61元,林业收入39.7元,牧业收入872.23元,建筑业收入4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49.9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6 3.77元,社会服务收入12.91元,文教卫生收入0.08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3%;财产性收入131.94元,占总收入的2.8%;转移性收入96.16元,占总收入的2.1%。 2.1.3 2007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5621.8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96.43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79.80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389.19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7.44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4496.90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901.61元,林业收入30.21元,牧业收入1338.30元,建筑业收入0元,交通运输业收入34.90元,贸易餐饮业收入318.85元,社会服务收入 3.20元,文教卫生收入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0%;财产性收入27.10元,占总收入的0.5%;转移性收入101.40元,占总收入的1.8%。 2.1.4 2008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653 3.4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158.4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12 4.5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50 5.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8.61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5051.69元,种植业人均收入3039.31元,林业收入7 6.24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目录

1 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用机器设备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科学、合理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估算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从产业化的角度推进其发展,是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与此同时,对政府部门和农机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科学决策水平为研究目标,以河北省农机管理工作为背景,利用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方法、系统工程、数据处理技术、技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农业机械化贡献率计算模型,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措施与建议,对目前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率

1、前言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不均衡,农机装备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动力机具多,作业机具少,机具配套低,户均机械动力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缺少适用机具。而且产品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产品整体构造质量等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能被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最终能使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后,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才能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优点,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广阔前景,才能投入更多资金,积极购买农机,更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增收促使农机手开阔眼界,解放视野,甚至是再学习技术,也促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购买能耗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农机具,推广多功能高效复工作业机械、加快老旧机型更新换代,与农业增效成正比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研究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减少人力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从国外多年的发展经验可知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能农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我们还差得很多。 现阶段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研究:①.水稻机械化。A.插秧机械化:我国插秧机械化水平很低。现有插秧机性能仅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实际80年代的水平,性能落后,可靠性差。B.收获机械化:我国水稻机收主要靠联合收割机,机型多、品种全,有自走式、背负式、轮式、履带式、全喂入式、半喂入式和梳脱式。②耕整机械化。在我国大中小型机具并存,小型机具占主导地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机与农艺未很好地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耕作机械或其它机具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农艺和农业生产的要求。③.精准农业技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利用农学、地理学、生态学模型,据田间变化,对生产过程实施一整套精确定位、定量管理集成化的现代化农业。精准农业作为一项新生的技术,在我国出现

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

全面提升之——农民增收 在2010年国家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农民增产、增收,保障农村社会长久稳定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压力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积极谋划新思路,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较同比增长近三成。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县农业还面临着较大考验,如何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农业长久发展是我局今后几个时期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促进农民增收面临新形势 目前,从我县实际情况看,农民收入存在“增长慢、水平低、门路少、增收难”等问题。农业收入的门路少,目前仅农业收入就占总收入的50%以上,其他方面占的比重较小,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新的增收途径,存在着缺信息、缺资金等实际问题,一些农民短期内增收难度很大。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小农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农民中表现较为突出,影响农民增收。 2、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虽然我县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发展现代农业所应具有的基础条件相比还相差很远,这已成为制约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全县还有5%

的村没有通上柏油路,17%的村有线电视光缆网络没有被覆盖,8%的村没有通上自来水。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缺乏增收后劲。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只占2.94%;小学文化、文盲、半文盲却占到40.3%。文化素质低,吸纳科技能力弱,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农民增收发展思路与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一)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目前我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掌握更多的种植、养殖和经营技能,必须加强培训。首先,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其次,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多种形势的农村职业教育,增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日期: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农民增收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农民增收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技服务,2010,27(6):806—807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李闰枚 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金政 (安徽省阜阳农校,安徽阜阳236000) 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增收;农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21(2010)06—806—02 我同是一个农业大,l3亿人口中有9.2亿是农民.农 民问题是”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的关键 是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目前 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我国农业现代 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和我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口标能否顺利实现. 1当前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效用在递减20世纪8O年代 中国改革的号角首先在农村吹响,在农村率先进行了以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干卣万农民压抑已久的劳动积极性,极 大地解放了农柯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 展.但南于土地平分,分户承包,户均面积少而零散,不适应 现代农业机械化操作,不能更好地吸纳现代科技的动力.而 西方发达国家,家庭经营土地面积一般在133.3~333.3 hm,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效率较高,经济效 益较好.所以,30年来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属于 一 种粗放式的掠夺性的经营方式,再加上农民对所承包的土 地产权始终不明晰,不能有效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流转和合理 配置,这种经营方式的效用在不断递减,粮食生产几度徘徊 不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1.2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我国农业 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农村虽然实行了”大包干”,各种各的 地,各打各的粮,但农产品雷同,均是小麦,水稻,玉米等大路 货,缺乏特色,没有品牌优势,市场占有份额少.再者,由于 近几年来农产品市场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相对下跌,农 民来自农业的收入额减少,使得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 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尤为难,据统计,我国农民收入的6O% 来自于农业生产,且粮油棉等主要农产品占有很大的比例 目前,由于农村二,_二产业不发达,第一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

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论文

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论文 摘要:如今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对于机械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要求。首先分析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所发挥的效果,然后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化;发展 1农机合作社的作用 如今全国各地都开始因地制宜的进行各种农机服务组织模式的建立,例如农机合作社等。这些纷纷出现的农机服务组织解决了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例如农机具使用率过低、污染情况严重、农机价格过高和耗能过高等。通过比较我们得知,农机合作社是众多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模式中最具有优势的一个,值得我们广泛推广。 1.1解决了农民买不起农机具的问题 使用那些大中型的、性能较高的农机具、不仅可以让土地实现大幅度的增产、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在农业机械化的前提下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大中型高性能农机具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向金融部门进行贷款、二是政府补贴发放,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合作社来积累资金,或者是从成员之间进行筹集,资金短缺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自然就可以购买农场需要的农机具了。 1.2帮助农机部门与其他生产要素形成最优配置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制决定了成员之间是互利合作的关系,所以很容易对成员关系进行协调,而且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农机具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损坏了也有资金及时进行修缮,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了。 1.3对职业农民队伍的培养有所帮助 专业合作社也可以看做是一所学校,农民可以在其中交流技术、接受培训,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提升,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化配置了那些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再会有社会化服务问题出现,空闲的农民就可以走出家门选择那些非农产业就职,而拥有专业技术的农民可以专业进行分工,为先进技术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农民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的提升也是非常有效的。 1.4农机具的利用率和经济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农机合作社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农机具利用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合作社进行农机具的统筹购置,不会出现以往重复购买的情况,同时机具配套性大大提升,使用率自然也提高了不少;其次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其中的成员拥有一样的利益,双方形成的经济共同体会非常稳定,同时稳定了农业机械作业市场,农机利用率得到了很大提升;最后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经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随之增强的是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例如有的农机合作社就成功实现了跨区作业,农机具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 2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情况 近年来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时候,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主要途径,并从多种途径对其进行扶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如今农机合作社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产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力量。其创办类型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农机大户作为主导,这些农机专业大户都具有丰富的市场经营经验、机械维修技术等,在个人独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简介 1.调研时间:2011年1月20日至2011年2月10日 2.调研地点:乡村、乡镇企业、市场、政府机关 3.调研人员:曹蓝月 4.调查手段:采访相关人员、问卷调查、在图书馆和网上查找资料 5.调研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但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诸多因素仍重重的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和尖锐,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毫无疑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推进,随着加入WTO,农业应该奋勇自保,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本次调查研究试图找出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解决办法。 二、相关背景 进入20 世纪末期, 农民增收低速徘徊, 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明显扩大。农民增收减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突出。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

了不利影响。首先, 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其次, 制约农民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再次, 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综合国力、省力的跨跃式发展;第四,制约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力的提高;第五,制约改革的深化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三、调研结论: 【一】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一) 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 影响农民增收的途径。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近年来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农民收入的渠道不断拓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偏高, 与之相应的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大约占50%, 而发达国家, 如日本早在80年代中期农户总收入中已有84%来自农业以外。同时, “小农业”( 90%以上是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偏高, 超过40%,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仅占7. 9%、20. 0%和31. 4%, 第一产业生产结构尚处原始的低级水平。这种依赖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收入结构,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今天, 农民增收门路显得十分狭窄。 (二) 农产品供需脱节、价格低, 直接影响农民增加收入。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提出了优质化、高级化、多样化的需求。而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农产品中大路货和初级产品供过于求, 优质高档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我国是稻谷生产及消费大国, 而稻谷生产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人们的仍有近50%的是低质常规品种,

浅谈农民增收问题

浅谈农民增收问题 13春行政管理专科王苧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人民温饱、经济繁荣、国家安全的根基产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基本满足现阶段农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新阶段也出现了新问题,主要是粮棉等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品质不完全适销对路,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国家和专业人士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这里,我将从我国农民增收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和促进农民增收对策及意义三个方面做以论述。 关键词:农民收入现状存在问题增收对策及意义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1、农民收入分为总收入和纯收入。总收入是指农民年内从各种渠道得到的全部收入,纯收入是指农民全年总收入中,扣除转移性收入和经营费用性支出后,可直接用来进行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改善生活的那部分收入。按照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可以将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类。其中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民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财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指农民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 2、农民收入是一项重要的统计指标,为全面了解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生产、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满足各级政府和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而制定的。农民收入属于国家调查,原由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负责,现有新组建的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负责,由原农村经济调查总队(现农调队、企调队、城调队合并为调查总队)组织全国800多个县级调查队,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实施抽样调查,并进行测算 (二)农民收入的来源及特征 1、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有以下5个部分: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根据数据统计,2000年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仍占家庭总收入的65.5%,由此可见,这部分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党的十六大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出现的新问题,作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决策,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中心任务。如何探索和破解农民增收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更快地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仙居县来说,显得非常的迫切和十分的重要。本文就仙居县当前农民收入现状,特点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粗浅分析,并着重从农业增效和加快劳动力转移等层面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特点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类农村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现,农民收入呈现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农民收入的趋势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增幅趋缓,总量偏低,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扩大劳务输出、加快高山移民、鼓励进城务工等途径,该县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数字显示,农民人均收入从1980年的140.5元增长到2003年的3446元,每年以超过5%的增加速度提高。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存在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人均收入总量偏少。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为3346元,低于全省的5431元,全市的5359元,更不用与其它比较发达的县市区相比;二是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明显放缓趋势。据统计,“八五”期间,且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27.7%(未剔除物价因素,下同),而“九五”期间年递增7%,2001—2003年年递增6.4%,呈现出高速增长后增幅阶段性递减的趋势;三是农民收入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998年—2003年五年期间,全县人均GDP从4669元增长到8018元,年递增14.3%,而同一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493元增长到3346元,年递增6.83%,大大滞缓于经济增长速度,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1998-2003年,全县城镇职工人年均工资从8466元增长到18333元,年平均增长23.3%,明显高于同一时期农民人均收入增幅6.83%的增长幅度。 (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看,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但增收途径不稳定,实现增收的基础比较脆弱,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随着农村工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劳务输出的扩大,二、三产业生产要素加速融洽,农村人口加速流动,传统的农业职业重心已经逐步转移,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收空间不断得到拓展,多渠道、多元化增收格局已初步形成,总体来说具有特点:一是非农产业收入已成主流。从经营产业的收入构成看,据农经系统数据显示,1998年—2003年农民家庭经济总收入中从第一产业获取的收入占总收入分别从42%左右下降到22.83%,而从包括劳务输出在内的二、三产业中获取的收入分别提高到了10.17%和67%;从从事产业的劳动力构成看,在全县农村25.65万劳动力中,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劳动力的49%、11.5%和39.5%,人均劳动力年收入第一产业为2672元,二、三产业为8302元;从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看,从事劳务输出的有9.75万人,收入达5.2亿元,占总收入的40%以上,已成为仙居县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是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但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相当一部分的人就业不充分、不稳定,且就业层次较低,其中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37%,商业饮食业占家庭收入的34%,而经营工业收入仅占家庭总收入的1.7%;二是政府扶持力度加大,政府转移性收入增长势头良好。随着“三农”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减负工作力度的不断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