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下《5琥珀》课后自查题及答案

部编版四下《5琥珀》课后自查题及答案
部编版四下《5琥珀》课后自查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5 琥珀》课后自查

姓名学号

一、判断正误。

嗡嗡叫( wōng ) 松脂( zhǐ) 渗透( sèn ) 挣扎( zhèng ) 澎湃( bài)

二、看拼音写词语。

nù hǒu sōng zhī huī chén fú shì měi cān huá dòng shǎng wǔ

yān mò zhēng zhá chōng shuā duàn jué ní shā tuī cè xiáng xì

qíng xíng shèn tòu yǎn mái yī fān huǒ là là chéng qiān shàng wàn

三、形近字组词。

怒( ) 测( ) 脂( ) 拭( ) 努( ) 侧( ) 指( ) 试( )

晌( ) 埋( ) 挣( ) 刷( ) 响( ) 理( ) 争( ) 涮( ) 四、在课文里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猜测( ) 抗争( ) 大约( ) 中午( )

擦拭( ) 详实 ( ) 火辣辣( )

五、回顾课文,完成练习。

1.全篇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2.第( )自然段想象了故事发生的年代。

3.第( )-( )自然段写了。

4.第( )—( )自然段写了。

5.第( )自然段写了琥珀被发现的价值。

六、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2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3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4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5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6蜘蛛刚扑过去,忽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7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1.第○2○3自然段里的动词有。这些动词的描写让我感受到

2.作者根据什么猜测到“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3.作者根据什么猜测到“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3.作者根据什么猜测到“两只小虫都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5琥珀》课后自查答案

姓名学号

一、判断正误。

嗡嗡叫( wōng ) 松脂( zhǐ) 渗透( sèn ) 挣扎( zhèng ) 澎湃( bài)

全部错误。

二、看拼音写词语。

nù hǒu sōng zhī huī chén fú shì měi cān huá dòng shǎng wǔ怒吼松脂灰尘拂拭美餐划动晌午

yān mò zhēng zhá chōng shuā duàn jué ní shā tuī cè xiáng xì淹没挣扎冲刷断绝泥沙推测详细

qíng xíng shèn tòu yǎn mái yī fān huǒ là là chéng qiān shàng wàn 情形渗透掩埋一番火辣辣成千上万

三、形近字组词。

怒( 怒吼 ) 测( 猜测 ) 脂( 松脂 ) 拭( 拂拭 )

努( 努力 ) 侧( 侧面 ) 指( 手指 ) 试( 试题 )

晌( 晌午 ) 埋( 掩埋 ) 挣( 挣扎 ) 刷( 冲刷 ) 响( 声响 ) 理( 理由 ) 争( 争取 ) 涮( 涮洗 ) 四、在课文里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猜测( 推测 ) 抗争( 挣扎 ) 大约( 约莫 ) 中午( 晌午 ) 擦拭( 拂拭 ) 详实 ( 详细 ) 火辣辣( 热辣辣 )

五、回顾课文,完成练习。

1.全篇课文一共有( 18 )个自然段。

2.第( 1 )自然段想象了故事发生的年代。

3.第( 2 )-( 12 )自然段写了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4.第( 13 )—( 17 )自然段写了琥珀被父子俩在海滩上发现。

5.第( 18 )自然段写了琥珀被发现的价值。

六、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2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3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4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5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6蜘蛛刚扑过去,忽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7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1.第○2○3自然段里的动词有展开飞舞穿过飞进停伸拂拭。这些动词的描写让我感受到这只苍蝇在树林里愉快地生活着的细节。

2.作者根据什么猜测到“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作者根据琥珀的形成需要松脂,而松脂只要在炎热的中午才会渗透出来,滴落下来。

3.作者根据什么猜测到“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因为琥珀是松脂形成的,而且里面正好包裹着蜘蛛和苍蝇,所以作者有这样的想象。

3.作者根据什么猜测到“两只小虫都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作者在结尾段说琥珀里两只虫子腿的周围显出几圈黑色的圆环,从而推测出他们曾经挣扎过。

教育统计学与SPSS课后作业答案祥解题目

教育统计学课后作业 一、P118 1 题目:10位大一学生平均每周所花的学习时间与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见表6-17.试问: (1)学习时间与考试成绩之间是否相关? (2)比较两组数据谁的差异程度大一些? (3)比较学生2与学生9的期末考试测验成绩。 表6-17 学习时间与期末考试成绩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习时间考试成绩40 58 43 73 18 56 10 47 25 58 33 54 27 45 17 32 30 68 47 69 解题步骤: (1)第一步:定义变量:“xuexishijian”、“xuexichengji”后,输入数据.如下图: 1

第二步:单击选择“分析(Analyze)”中的“相关(Correlate)”中的“双变量(Bivariate Correlations)”, 将上图中的“xuexishijian”和“xuexichengji”添加到右边变量框中,如下图: 第三步:点击“确定“后,输出结果如下图: 第四步:分析结果

3 由上图可知: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714,p (双侧)为0.20。自由度 df=10-2=8时,查“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显著临界值表”知:r 0.05= 0.623 ; r 0.01=0.765。 因为0.765 > 0.714 >0.623,所以在0.05水平上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是相关显著的。 (2)SPSS 软件分析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学习时间标准差和平均值为:S 1=12.037 ?X 1= 29.00 ;学习时间标准差和平均值为:S 2=12.437?X 2=56.00 根据差异系数公式可知: 学习时间差异系数为:%100?=X S CV S =12.037/29.00×100%=41.51% 学习成绩差异系数为:%100?= X S CV S =12.437/56.00×100%=22.27% 有上述结果可知学习时间差异程度大于学习成绩差异程度。 (4) 把学生2和学生9的期末考试成绩转化成标准分数: Z 2=(X -?X) /S= (73—56)/12.437=1.367 Z 9=(X-?X)/S=(68—56)/12.437=0.965 由上计算可知:学生2期末考试测验成绩优于学生9的期末考试测验成绩。 二、P119 2 题目:某班数学的平均成绩为90,标准差10;化学的平均分为85,标准差为8;物理的平均分为79,标准差为15.某生这三科成绩分别为95,80,80.试问 (1) 该生在哪一学科上突出一些? (2) 该班三科成绩的差异度如何?有无学习分化现象? (3) 该生的学期分数是多少? (4) 三科的总平均和总标准差是多少? 解题步骤:

《社戏》的阅读题答案

社戏》的阅读题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 , ______ ,使我的心也________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是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指出文中加粗词的含义。朦胧( ) 依稀( )也许( ) 然而( )和( ) 去年( )呢( ) 在( ) ③选出对似乎听到歌吹了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三个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似乎也许表示猜测,大概表示基本肯定。 B.似乎表示猜测,也许大概均表示肯定。 C.似乎表示猜测,也许表示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D.似乎也许大概都表示猜测。 ④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前文交代的句子 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A.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或者也许是渔火 B. C.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⑤A.但我还以为船慢;B.然而又自失起来;C.果然是渔火;D.于是赵庄就真 在眼前了。这四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理。 ⑥对这几段文字写景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船上仰视 B. 岸上平视 C. 船上平眺 D. 岸上眺望 ⑦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展开的,请把有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a. 视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参考解答 习题 1、(3)P:银行利率降低 Q:股价没有上升 P∧Q (5)P:他今天乘火车去了北京 Q:他随旅行团去了九寨沟 Q P? (7)P:不识庐山真面目 Q:身在此山中 Q→P,或~P→~Q (9)P:一个整数能被6整除 Q:一个整数能被3整除 R:一个整数能被2整除 T:一个整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P→Q∧R ,Q→T 2、(1)T (2)F (3)F (4)T (5)F (6)T (7)F (8)悖论 习题 1(3) ) ( ) ( ) ( ) ( ) ( ) ( R P Q P R P Q P R Q P R Q P → ∨ → ? ∨ ? ∨ ∨ ? ? ∨ ∨ ? ? ∨ →

(4) ()()()(())()(()())(())()()()()P Q Q R R P P R Q R P P R R P Q R P P R P R Q R Q P ∧∨∧∨∧=∨∧∨∧=∨∨∧∧∨∧=∨∧∨∧∨∧∨=右 2、不, 不, 能 习题 1(3) (())~((~)) (~)()~(~(~))(~~)(~) P R Q P P R Q P P R T P R P R Q Q P R Q P R Q →∧→=∨∧∨=∨∧=∨=∨∨∧=∨∨∧∨∨、 主合取范式 ) ()()()()()()()()()()()()()())(())(()()(()) ()())(()((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Q P R 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Q Q P R P P Q R R R Q Q P P R Q R P P Q R P P Q R P ∧∧∨∧?∧∨?∧?∧∨∧?∧?∨?∧∧?∨?∧?∧?=∧∧∨?∧∧∨∧?∧∨?∧?∧∨∧?∧?∨∧?∧?∨?∧∧?∨?∧?∧?=∨?∧∧∨∨?∧?∧∨∨?∧∨?∧?=∧∨?∧∨?=∨?∧∨?=→∧→ ————主析取范式 (2) ()()(~)(~) (~(~))(~(~))(~~)(~)(~~) P Q P R P Q P R P Q R R P R Q Q P Q R P Q R P R Q →∧→=∨∧∨=∨∨∧∧∨∨∧=∨∨∧∨∨∧∨∨Q 2、 ()~() (~)(~) (~~)(~)(~~)P Q R P Q R P Q P R P Q R P Q R P R Q →∧=∨∧=∨∧∧=∨∨∧∨∨∧∨∨∴等价 3、解:根据给定的条件有下述命题公式: (A →(CD ))∧~(B ∧C )∧~(C ∧D ) (~A ∨(C ∧~D )∨(~C ∧D ))∧(~B ∨~C )∧(~C ∨~D ) ((~A ∧~B )∨(C ∧~D ∧~B )∨(~C ∧D ∧~B )∨ (~A ∧~C )∨(C ∧~D ∧~C )∨(~C ∧D ∧~C ))∧(~C ∨~D )

统计分析及SPSS的应用课后练习答案解析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五版)》(薛薇) 课后练习答案 第4章SPSS基本统计分析 1、利用第2章第7题数据采用SPSS频数分析,分析被调查者的常住地、职业和年龄分布特征,并绘制条形图。 分析——描述统计——频率,选择“常住地”,“职业”和“年龄”到变量中,然后,图表——条形图——图表值(频率)——继续,勾选显示频率表格,点击确定。 Statistics 户口所在 地 职业年龄 N Valid282282282 Missing000 户口所在地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中心城市200 边远郊区82 Total282 职业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国家机关24商业服务业54文教卫生18公交建筑业15经营性公司18学校15一般农户35种粮棉专业 户 4

种 果菜专业 户 10 工商运专业 户 34 退役人员17 金融机构35 现役军人3 Total282 年龄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20岁以下4 20~35岁146 35~50岁91 50岁以上41 Total282

分析: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为282份。常住地的分布状况是:在中心城市的人最多,有200人,而在边远郊区只有82人;职业的分布状况是:在商业服务业的人最多,其次是一般农户和金融机构;年龄方面:在35-50岁的人最多。由于变量中无缺失数据,因此频数分布表中的百分比相同。 2、利用第2章第7题数据,从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以及分布形状等角度,分析被调查者本次存款金额的基本特征,并与标准正态分布曲线进行对比。进一步,对不同常住地储户存款金额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描述统计——描述,选择存款金额到变量中。点击选项,勾选均值、标准差、方差、最小值、最大值、范围、偏度、峰度、按变量列表,点击继续——确定。 分析:由表中可以看出,有效样本为282份,存(取)款金额的均值是,标准差为,峰度系数为,偏度系数为。与标准正态分布曲线进行对比,由峰度系数可以看出,此表的存款金额的数据分布比标准正态分布更陡峭;由偏度系数可以看出,此表的存款金额的数据为右偏分布,表明此表的存款金额均值对平均水平的测度偏大。

《社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社戏》 一、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表达作用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 ( )几尺,即又( )出了桥。 作用: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 )了,身体也似乎( )到说不出的大。 作用: 二、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1.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2.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3.夜航赴赵庄看戏。 4.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5.看戏前的波折。 6.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7.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 详写: 略写: 三、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试举例说说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 4.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 四、课内语段阅读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3.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5.甲、乙两段景物描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屈婉玲版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1】

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 (2)(p?r)∧(﹁q∨s) ?(0?1)∧(1∨1) ?0∧1?0. (3)(?p∧?q∧r)?(p∧q∧﹁r) ?(1∧1∧1)? (0∧0∧0)?0 (4)(?r∧s)→(p∧?q) ?(0∧1)→(1∧0) ?0→0?1 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 q: 3是无理数0 r: 2是无理数 1 s:6能被2整除 1 t: 6能被4整除0 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4)(p→q) →(?q→?p) (5)(p∧r) ?(?p∧?q) (6)((p→q) ∧(q→r)) →(p→r) 答:(4) p q p→q ?q ?p ?q→?p (p→q)→(?q→?p)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1 1 0 0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最后一列全为1 (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最后一列至少有一个1 (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 第二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

(1) ?(p∧q→q) (2)(p→(p∨q))∨(p→r) (3)(p∨q)→(p∧r) 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3)P q r p∨q p∧r (p∨q)→(p∧r)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1 0 1 0 0 0 1 1 1 0 0 1 0 0 1 0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 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 (2)(p→q)∧(p→r)?(p→(q∧r)) (4)(p∧?q)∨(?p∧q)?(p∨q) ∧?(p∧q) 证明(2)(p→q)∧(p→r) ? (?p∨q)∧(?p∨r) ??p∨(q∧r)) ?p→(q∧r) (4)(p∧?q)∨(?p∧q)?(p∨(?p∧q)) ∧(?q∨(?p∧q) ?(p∨?p)∧(p∨q)∧(?q∨?p) ∧(?q∨q) ?1∧(p∨q)∧?(p∧q)∧1 ?(p∨q)∧?(p∧q) 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 (1)(?p→q)→(?q∨p) (2)?(p→q)∧q∧r (3)(p∨(q∧r))→(p∨q∨r) 解: (1)主析取范式 (?p→q)→(?q∨p)

1《社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社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点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平桥——伙伴游玩——看戏遇阻——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回程吃豆——深夜返家——再谈吃豆(以上答案不是唯一的,还可以有其他的层次划分和短语表述。) 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点拨: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参考答案:作者在叙述看社戏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在写月夜行船前去赵庄的途中,作者做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比如视觉上所见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朝船尾跑去了”,嗅觉上所闻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听觉上所听到的“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这些景物描写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同时,在景物描写中又配合抒情的句子“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情景交融,使这一段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抒发作者对农村的热爱。此外,再比如课文结尾处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运用了议论、抒情,含蓄点题,表达了那夜看戏给“我”留下的记忆之深,以及“我” 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三、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拨:学会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深层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最后说“好豆”“好戏”,并不是在于豆本身、戏本身好,而是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小伙伴一起参与看戏、吃豆的过程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平桥村热情好客的村民、诗情画意的美景、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使“我”怀念,这种对平桥村的怀念、喜爱使得本身并不完美的记忆也变得美好、珍贵,因此作者才说是“好豆”“好戏”。 四、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社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社戏》练习 一、一、文学常识。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 ()(1)鲁迅的《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散文。()(2)《社戏》写的是作者鲁迅回忆他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看社戏的美好情景。 ()(3)《社戏》表达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特别是表达了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和眷恋。 二、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①六一公公送豆给“我”。②.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③.夜航赴赵庄看戏。 ④.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⑤看戏前的波折。⑥.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⑦.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详写:略写: 三、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试举例说说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 4.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 5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6.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四、课内语段阅读 (一)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fú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重见月下的平桥内bó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____前gāo ,阿发___ 后gāo ,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_ _,后几尺,即又前出了桥。于是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chán_ chán _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fú()bó()gāo()chánchán()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1-1,1-2解: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 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P Q f)设P:语法错误。Q:程序错误。R:停机。(P∨ Q)→ R (6) 解: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 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 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 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 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 M∨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 R:我在睡觉。 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社戏》《安塞腰鼓》课内阅读答案卷

《社戏》主题思想 本文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阅读训练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 去赵庄看社戏时“我”的所闻所见所感。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点、磕、退、上前、出,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聪明能干的特点。既说明了驾船技术的高超,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 3.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开船动作利索(2)行船速度快 (3)从“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4、第二段将江南水乡的春夜之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朦胧的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和歌吹、渔火等。 5.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朦胧)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柔和)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悠扬) 6.【语言品析】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山为什么说“踊跃”) 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7.①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似乎;③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果然 8.“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①段中的歌吹 9.“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什么 宛转,悠扬的笛声 10.第二段中加粗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11.【问题探究】“渐望见依稀的赵庄”,其实并不是赵庄,而是什么写“我”这种错觉,有什么作用 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12.与同学探讨,合作完成:试结合例句简要分析这一段的心理描写特点。 如夸张的写法,实写与虚写相结合以充分表现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等。 《安塞腰鼓》 主题:赞美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东北汉子的阳刚美 (一)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②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③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④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1.简析加黑词“茂腾腾”、“咝溜溜”的表达作用。 加点词运用叠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后生”们的虎虎生气和活力,南风的清爽、甜蜜,表达了作者赞赏、喜爱之情。 2.“高粱地”是人物背景。舞台设计这样的背景的作用是什么. 既点出安塞腰鼓的发源地,又烘托出“后生”的朴实性格,使整个舞台气氛极具生活实感。 3.①----④段为什么要写“静”的场面 (1)表现鼓手击鼓、舞蹈之前的投入、专注(2)以“静”衬动,为后面写火烈场面蓄势。 4.为什么要写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_反衬下文击鼓时的火烈、壮阔,又写出了人物的自信,内蕴的生机与活力。 5.腰鼓“呆呆地”,用拟人手法写的好处是赋予安塞腰鼓以人的情态,为下文安塞腰鼓的撞击、火烈起到强烈,鲜明的对比作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标准答案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 第1章习题解答 1.1 除(3),(4),(5),(11)外全是命题,其中,(1),(2),(8),(9), (10),(14),(15)是简单命题,(6),(7),(12),(13)是复合命题。 分析首先应注意到,命题是陈述句,因而不是陈述句的句子都不是命题。 本题中,(3)为疑问句,(5)为感叹句,(11)为祈使句,它们都不是陈述句,所以它们都不是命题。 其次,4)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它表示的判断结果是不确定。又因为(1),(2),(8),(9),(10),(14),(15)都是简单的陈述句,因而作为命题,它们都是简单命题。(6)和(7)各为由联结词“当且仅当”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12)是由联结词“或”联结的复合命题,而(13)是由联结词“且”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这里的“且”为“合取”联结词。在日常生活中,合取联结词有许多表述法,例如,“虽然……,但是……”、“不仅……,而且……”、“一面……,一面……”、“……和……”、“……与……”等。但要注意,有时“和”或“与” 联结的是主语,构成简单命题。例如,(14)、(15)中的“与”与“和”是联结的主语,这两个命题均为简单命题,而不是复合命题,希望读者在遇到“和”或“与”出现的命题时,要根据命题所陈述的含义加以区分。 1.2 (1)p: 2是无理数,p为真命题。 (2)p:5能被2整除,p为假命题。 (6)p→q。其中,p:2是素数,q:三角形有三条边。由于p与q都是真 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7)p→q,其中,p:雪是黑色的,q:太阳从东方升起。由于p为假命

题,q为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8)p:2000年10月1日天气晴好,今日(1999年2月13日)我们还不 知道p的真假,但p的真值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不知道而已。(9)p:太阳系外的星球上的生物。它的真值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 (10)p:小李在宿舍里. p的真值则具体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2)p∨q,其中,p:4是偶数,q:4是奇数。由于q是假命题,所以,q 为假命题,p∨q为真命题。 (13)p∨q,其中,p:4是偶数,q:4是奇数,由于q是假命题,所以,p∨q 为假命题。 (14)p:李明与王华是同学,真值由具体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5)p:蓝色和黄色可以调配成绿色。这是真命题。 分析命题的真值是唯一确定的,有些命题的真值我们立即可知,有些则不能马上知道,但它们的真值不会变化,是客观存在的。 1.3 令p:2+2=4,q:3+3=6,则以下命题分别符号化为 (1)p→q (2)p→?q (3)?p→q (4)?p→?q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五版)》课后练习答案解析(第4章)

WORD 格式整理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五版)》(薛薇) 课后练习答案 第 4 章 SPSS基本统计分析 1、利用第2章第7题数据采用SPSS频数分析,分析被调查者的常住地、职业和年龄分布特征,并绘制条形图。 分析——描述统计——频率,选择“常住地”,“职业”和“年龄”到变量中,然后,图表——条形图——图表值(频率)——继续,勾选显示频率表格,点击确定。 Statistics 户口所在职业年龄 地 Valid282282282 N Missing 000 户口所在地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Cumulative Percent Percent 中心城市20070.970.970.9 Valid 边远郊区8229.129.1100.0 Total282100.0100.0 职业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Cumulative Percent Percent 国家机关248.58.58.5 商业服务业5419.119.127.7 文教卫生18 6.4 6.434.0 公交建筑业15 5.3 5.339.4 Valid 经营性公司18 6.4 6.445.7学校15 5.3 5.351.1 一般农户3512.412.463.5 种粮棉专业 4 1.4 1.464.9 户

WORD 格式整理 种果菜专业 10 3.5 3.568.4 户 工商运专业 3412.112.180.5户 退役人员17 6.0 6.086.5 金融机构3512.412.498.9 现役军人3 1.1 1.1100.0 Total282100.0100.0 年龄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Cumulative Percent Percent 20 岁以下4 1.4 1.4 1.4 20~35 岁14651.851.853.2 Valid 35~50 岁9132.332.385.5 50 岁以上4114.514.5100.0 Total282100.0100.0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五版)》课后练习答案.doc (1)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五版)》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1、SPSS的中文全名是: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后改名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 英文全名是: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2、SPSS的两个主要窗口是数据编辑器窗口和结果查看器窗口。 ●数据编辑器窗口的主要功能是定义SPSS数据的结构、录入编辑和管理待分析的数据; ●结果查看器窗口的主要功能是现实管理SPSS统计分析结果、报表及图形。 3、SPSS的数据集: ●SPSS运行时可同时打开多个数据编辑器窗口。每个数据编辑器窗口分别显示不同 的数据集合(简称数据集)。 ●活动数据集:其中只有一个数据集为当前数据集。SPSS只对某时刻的当前数据集 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4、SPSS的三种基本运行方式: ●完全窗口菜单方式、程序运行方式、混合运行方式。 ●完全窗口菜单方式:是指在使用SPSS的过程中,所有的分析操作都通过菜单、按 钮、输入对话框等方式来完成,是一种最常见和最普遍的使用方式,最大优点是简 洁和直观。 ●程序运行方式:是指在使用SPSS的过程中,统计分析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手工 编写SPSS命令程序,然后将编写好的程序一次性提交给计算机执行。该方式适用 于大规模的统计分析工作。 ●混合运行方式:是前两者的综合。 5、.sav是数据编辑器窗口中的SPSS数据文件的扩展名 .spv是结果查看器窗口中的SPSS分析结果文件的扩展名 .sps是语法窗口中的SPSS程序 6、SPSS的数据加工和管理功能主要集中在编辑、数据等菜单中;统计分析和绘图功能主要集中在分析、图形等菜单中。 7、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也称随机抽样,是指按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抽取样本时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机会被抽中,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概率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 ●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从包括总体N个单位的抽样框中随机地 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每个单位抽入样本的概率是相等的。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是其它抽样方法的基础。优点:简单、直观,在抽样框完整时,可直接从中抽取样 本,用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比较方便。局限性:当N很大时,不易构造 抽样框,抽出的单位很分散,给实施调查增加了困难。 ●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将抽样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某种规则划分为不同 的层,然后从不同的层中独立、随机地抽取样本。优点:保证样本的结构与总体的 结构比较相近,从而提高估计的精度,组织实施调查方便(当层是以行业或行政区 划分时),既可以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也可以对各层的参数进行估计。 ●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将总体中若干个单位合并为组(群),抽样时直接抽 取群,然后对选中群中的所有单位全部实施调查。优点:抽样时只需群的抽样框, 可简化工作量;调查的地点相对集中,节省调查费用,方便调查的实施。缺点:估

《社戏》练习附答案

社戏》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

离散数学答案 屈婉玲版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答案屈婉玲版 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 (2)(p?r)∧(﹁q∨s) ?(0?1)∧(1∨1) ?0∧1?0. (3)(?p∧?q∧r)?(p∧q∧﹁r) ?(1∧1∧1)? (0∧0∧0)?0 (4)(?r∧s)→(p∧?q) ?(0∧1)→(1∧0) ?0→0?1 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 q: 3是无理数0 r: 2是无理数 1 s:6能被2整除 1 t: 6能被4整除0 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4)(p→q) →(?q→?p) (5)(p∧r) ?(?p∧?q) (6)((p→q) ∧(q→r)) →(p→r) 答:(4) p q p→q ?q ?p ?q→?p (p→q)→(?q→?p)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1 1 0 0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 (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 第二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 (1) ?(p∧q→q) (2)(p→(p∨q))∨(p→r) (3)(p∨q)→(p∧r) 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3)P q r p∨q p∧r (p∨q)→(p∧r)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1 0 1 0 0 0 1 1 1 0 0 1 0 0 1 0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 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 (2)(p→q)∧(p→r)?(p→(q∧r)) (4)(p∧?q)∨(?p∧q)?(p∨q) ∧?(p∧q) 证明(2)(p→q)∧(p→r) ? (?p∨q)∧(?p∨r) ??p∨(q∧r)) ?p→(q∧r) (4)(p∧?q)∨(?p∧q)?(p∨(?p∧q)) ∧(?q∨(?p∧q) ?(p∨?p)∧(p∨q)∧(?q∨?p) ∧(?q∨q) ?1∧(p∨q)∧?(p∧q)∧1 ?(p∨q)∧?(p∧q) 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 (1)(?p→q)→(?q∨p) (2)?(p→q)∧q∧r (3)(p∨(q∧r))→(p∨q∨r)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课社戏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行辈(háng)絮叨(wēn)船橹(lǔ)撺掇(chuàn) B. 怠慢(dài)不惮(dàn)家眷(juàn)归省(shěng) C. 凫水(fú)旺相(xiāng)屹立(yì)潺潺(chan) D. 竹篙(gāo)晌午(shǎng)松懈(xiè)舀水(yǎo)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D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絮”应读xù“,撺”应读cuān。B项“省”应读xǐng。C项“相”应读xià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绝壁膝盖脑怒欺侮 B.困惑挑剔胆怯委曲C.叛徒诚肯鉴别宛转 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A项,“脑怒”应写作“恼怒”。 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行辈:辈分。 B.委实:实在。弥散:向四外扩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依稀:模模糊糊。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旺相:茂盛。 【答案】B 【解析】A项“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C项“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D项“絮叨”:指来回地说。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离散数学最全课后答案(屈婉玲版)

1.1.略 1.2.略 1.3.略 1.4.略 1.5.略 1.6.略 1.7.略 1.8.略 1.9.略 1.10.略 1.11.略 1.12.将下列, 并给出各命题的: (1)2+2=4 当且仅 当3+3=6. (2)2+2=4 的充要 条件是3+3 6. (3)2+2 4 与3+3 =6 互为充要条件. (4)若2+24, 则 3+36, 反之亦然. (1)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1. (2)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0. (3) 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0. (4) 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1. 1.1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并给出各命题的真值:(1)若今天是星期一, 则明天是星期二. (2)只有今天是星期一, 明天才是星期二. (3)今天是星期一当且仅当明天是星期二. (4)若今天是星期一, 则明天是星期三. 令p: 今天是星期一; q: 明天是星期二; r: 明天是星期三. (1) p q 1. (2) q p 1. (3) p q 1.

(4) p r 当p 0 时为真; p 1 时为假. 1.14.将下 列 . (1) 刘 晓月跑得快, 跳得高. (2) 老王是山东 人或河北人. (3)因为天气冷, 所以我穿了羽 绒服. (4)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 小组.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6)王强与刘威都学 过法语. (7)他一面 吃饭, 一面听音乐. (8)如果天下大雨, 他就乘班车上班. (9)只有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0)除非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1)下雪路滑, 他 迟到了. (12)2 与4 都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 (13)“2或4 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完整版)《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1)

《社戏》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二.背景链接 1)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 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 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 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2)关于课文有关内容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 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 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 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 情谊的眷恋。 三、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 ) 凫.水( ) 屹.立( ) 蕴.藻( ) 家眷.( ) 踱.( ) 潺潺 ..()皎.洁()飘渺.()行.辈( ) 棹.( ) 吁.气( ) 渔父.( ) 旺相.( ) 归省.( ) .( ) 吓.人( ) 哄哄.骗( ) 吓 .动( ) 恐吓.( )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抵:疏疏朗朗: 倘: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线索: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二)阅读分析 1.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段,讨论: 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 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看社戏前有哪些波折和转机?(5~9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