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测量与遥感作业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摄影测量与遥感作业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摄影测量与遥感作业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摄影测量与遥感》作业

令狐文艳

1摄影测量定义、主要任务、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摄影测量就是通过摄影进行测量的具体过程

特点:1.无需接触物体本身获得被摄物体信息

2.由二维影象重建三维目标

3.面采集数据方式

4.同时提取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性

任务:1.地形测量领域: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图、特种地图

正射影像地图、景观图;建立各种数据库;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2.非地形测量领域:生物医学、公安侦破、古文

物、古建筑、变形监测、军事侦察、矿山工程。

发展历程: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2什么是框标?

航摄仪镜箱上物镜筒和暗盒的衔接处有一贴附框,框的四边严格地处于同一平面内,每边的中点或四个角隅各设有一个标志,即为框标。

3什么是景深?什么是主焦点?

景深(DOF),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而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

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线经折射(或反射)后的相交点必在主轴上,而在主轴上的焦点叫做主焦点。

4航空摄影对像片基本要求有哪些?

1.像片倾斜角: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小于3°,夹角为像片倾角。

2.摄影比例尺:视摄影像片水平、地面取平均高程时,像片上的线段l 与地面上相应的水平距L 之比为摄影比例尺。

3.航向重叠度:应达到60%~65%,最小应有56%。

4.旁向重叠度:应达到30%~35% ,最小应有13%。

5.航线弯曲:航线最大弯曲矢量与航线长度之比的百分数。要求航线弯曲度<3%。

6.航线弯曲度:航线最大弯曲矢量与航线长度之比的百分数。要求航线弯曲度<3%。

7.像片旋角:一张像片上相邻主点连线与同方向框标连线间的夹角。要求像片旋角<6°。

5什么是中心投影?什么是正射投影?

中心投影是指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是航空摄影的投影方式。就是指空间任意直线均通过一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射到一平面(承影面)上而形成的透视关系。其特点是每一物点所反射的光线都要通过镜头聚焦在感光胶片上;而且每一光线与底片的焦点,都是在底片上构成负像,晒印后成为正像。中心投影具有成像规律,也称透视规律。

正射投影又称“直角投影”。属任意性质的透视方位投影。即投影平面切于地球面上一点,视点在无限远处,投影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直线,并与投影平面相垂直。可显示出半球。按投影面位置可分为正轴、横轴与斜轴三种。投影中心无变形,离中心越远变形越大,所有纬线圈(正轴)或等高圈(横轴、斜轴)无长度变形。此投影变形较大,不适用于一般地图,常用于天体图,如月球图或其他天体图。

6摄影测量有哪些坐标系统?各坐标系如何定义?

(1)像方坐标系:像平面坐标系、像空间坐标系、像空间辅助坐标系

(2)物方空间坐标系:地面测量坐标系、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

像方空间坐标系包含像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像空间坐标系。像平面直角坐标系,用来确定像点在像片上的位置。像空间坐标系是为了便于空间坐标的变换,建立的描述像点在像空间位置的坐标系。

地面测量坐标为国家统一坐标系,平面坐标为高斯-克吕格3度带或6度带投影(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为1985黄海高程系.

设立原因:摄影测量坐标系采用的是右手系,而地面测量坐标系采用的是左手系,这给由摄影测量坐标到地面测量坐标的转换带来了困难。为此,在摄影测量坐标系与地面测量坐标系之间建立一种过渡性的坐标系,称为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其坐标原点在测区内的其一地面点上,X 轴与航线方向大致一致,但为水平.Z铀铅垂,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

7什么是航摄像片内、外方位元素?

像片内方位元素:确定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互位置关系的参数。内方位元素一般视为已知,制造摄影机时,一般应将像主点置于框标连线交点上,但安装中有误差,通常x0,y0是一个微小值。内方位元素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测图精度,因此须对摄影机作定期检定。

像片外方位元素:在恢复内方位元素的基础上,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9什么是共线方程?它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

共线方程是表达物点、像点和投影中心(对像片而言通常是镜头中心)三点位于一条直线的数学关系式,是摄影测量学中最基本的公式之一。

共线方程的主要应用有:

1.求像底点坐标

2.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和多像空间前方交会

3.摄影测量中的数字投影基础

4.航空影像模拟

5.光束法平差的基本数学模型

6.利用DEM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

7.利用DEM进行单张像片测图

10航摄像片与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1.表示方法的差别:航片表达更直观、具体,地形图几何精度高,但不直观,不具体。

2.投影方式的差别:航片是地面景观的中心投影,是地物反射光线通过镜头中心投影在像片上形成的地面透视形象;地形图是地面景观的正射投影,每一处比例尺都相同。

3.比例尺方面的差别:航片的比例尺受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如航高、焦距等;利用地形图比例尺最基本的一点是将航片的中心投影图形转为正射投影图形,必须进行纠正转绘工作。

11人眼观察人造立体视觉条件有哪些?

摄影测量中,广泛应用人造立体的观察。但观察中必须满足形成人造立体视觉的条件。这些条件归纳起来有如下四个条件:

(1)由两个不同摄站点摄取同一景物的一个立体像对。(2)一只眼睛只能观察像对中的一张像片,即双眼观察像对时必须保持两眼分别只能对一张像片观察,这一条件称之为分像条件。

(3)两眼各自观察同一景物的左、右影像点连线应与眼基线近似平行。

(4)两像片的比例尺相近(差别小于15%)。

12什么叫单像后方交会?其观测值和未知数各是什么?前方交会的目的是什么?

单像后方交会根据影像覆盖范围内一定数量的分布合理的地面控制点(已知其像点和对应地面点的坐标),利用共线条件方程求解像片外方位元素。

共线方程有六个未知数,至少需要列六个方程才可以解出这六个外方位元素,每个点可以列出两个方程,所以至少需要三个已知地面控制点。

观测值为:从摄影资料查找像片的比例 1/m,平均航高,内方位元素 x0,y0,f。从外业测量成果中,获取控制点的地面测量坐标,Xt,Yt,Zt。并转换为地面摄影测量坐标X,Y,Z。

13如何利用相对定向元素求解模型点坐标?

14解析绝对定向的目的是什么?解算至少需要几个控制点?

绝对定向的目的就是将相对定向后求出的摄影测量坐标变换为地面测量坐标,七个参数Κ?Φ?Z ?X ?Y λ。7个未知数至少需列7个方程,若将已知平面坐标(tpX tpY )和高程tp Z 的地面控制点称为平高控制点,仅已知高程的控制点称为高程控制点,至少需要两个平高控制点和一个高程控制点,而且三个控制点不能在一条直线上。生产中,一般是在模型四角布设四个控制点,因此有多余观测值,按最小二乘法平差解求。

至少需要2个平高控制点和1个高程点,且任意3个点不能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为了保证精度,通常使用4个或4个以上的平高控制点列误差方程式,平差解算7个绝对定向元素。

15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任务是什么?

1.为测绘地形图提供定向控制点和像片定向参数

2.测定大范围内界址点的统一坐标

3.单元模型中大量地面点坐标的计算

4.解析近景摄影测量和非地形摄影测量

16试试说明航带法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主要作业过程?

1.量测像点坐标

2.像点坐标系统误差的改正

3、在一定的基准坐标系中,建立单模型

4、模型连接——利用模型间的公共连接点,进行模型连接,将各单模型连接成统一比例尺的整条航线模型

5、航带模型的绝对定向。利用少量地面控制点,对整条航带模型进行绝对定向。

6、航带模型的非线性改正。改正航带模型的累积误差,从而求得加密点的地面坐标和高程。

17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它是最严密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以一张像片组成的一束光线作为一个平差单元,以中心投影的共线方程作为平差的基础方程,通过各光线束在空间的旋转和平移,使模型之间的公共光线实现最佳交会,将整体区域最佳地纳入到控制点坐标系中,从而确定加密点的地面坐标及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18什么是数字微分纠正?

以像元(像素)为纠正单元。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影像通过图像变换来完成像片纠正,属于高精度的逐点纠正。

不仅适用于航片,还适用于遥感图像的纠正。

19简述述数字微分纠正中正、反解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反解法(间接法)数字微分纠正:从空白的纠正影像出发,按行列的顺序依次由每个纠正像素点位反求其在原始影像中的位置,将所算得的原始影像上的灰度值赋予纠正影像上的像元。

正解法(直接法)数字微分纠正:从原始图像出发,按行列顺序依次对每个原始像元点位求出其在纠正影像中的正确位置。

正解法缺点:纠正像点是非规则排列的;二维图像三维空间(X,Y,Z)。

20简述利用航片制作DEM的流程。

1.资料准备

2.定向建模

3.特征点、线采集

4.构建 TIN 内插 DEM

5.DEM 数据编辑

6.DEM 数据接边

7.DEM 数据镶嵌与裁切

8.DEM质量检查

9.成果整理与提交

21简述利用航片制作数字线画图的流程。

1.资料准备

2.像对定向

3.外业调绘与补测

4.立体测图

5.图形编辑与接边

6.质量检查

7.成果整理与提交

22什么是大气窗口?什么是地物反射特性曲线?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地物反射特性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23什么是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是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集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24什么是传感器成像几何模型?及其分类?有理函数模型的计算方案是什么?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常见种类:

折叠电化学传感器

折叠电量传感器

折叠电阻式传感器

折叠称重传感器

折叠温度传感器

折叠位移传感器

折叠压力传感器

折叠液位传感器

有理函数模型是各种传感器几何模型更广义和更完善的一种表达形式,它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传感器。许多卫星影像供应商考虑使用这种模型作为影像数据的传递标准。

有理函数模型可以达到严格成像模型的精度,并且有能力替代严格成像模型完成摄影测量处理,同时无物理意义的有理函数系数可有效地实现传感器成像参数的隐藏。

25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特点是什么?

不同地物的散射特性不同,因此不同地物表现在SAR图像上将会有不同的亮度不同的纹理。当图像的局部有较小的方差时,则灰度值占有支配地位,当图像的局部有较大的方差时,则纹理占有支配地位。纹理是和局部灰度及其空间组织相联系的,纹理在识别感兴趣的目标和地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6 什么是真彩色图像?什么是假彩色图像?什么是伪彩色图像?

真彩色是指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值都分成R、G、B三个基色分量,每个基色分量直接决定其基色的强度,这样产生的色彩称为真彩色。

伪彩色(Pseudo-color)图像的每个像素值实际上是一个索引值或代码,该代码值作为色彩查找表CLUT(Color Look-Up Table)中某一项的入口地址,根据该地址可查找出包含实际R、G、B的强度值。这种用查找映射的方法产生的色彩称为伪彩色。

假彩色增强所处理的图像通常是一幅自然彩色图像或同一景多光谱图像。利用假彩色合成的图像称为假彩色图像,它是彩色增强图像的一种。利用假彩色图像可以突出相关专题信息,提高图像视觉效果,从图像中提取更有用的定量化信息。通过假彩色处理的图像,可以获得人眼所分辨不出、无法准确获得的信息,便于地物识别,提取更加有用的专题信息。

27什么是遥感图像解译标志?简述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本步骤。

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是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步骤: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1)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

(2)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

(3)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1)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

(2)在室内初步解译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影像解译标准,为了保证解译标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解译区的野外调查。野外调查之前,需要制定野外调查方案与调查路线。

(3)在野外调查中,为了建立研究区的判读标志,必须做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填写各种地物的判读标志登记表,以作为建立地区性的判读标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影像判读的专题分类系统,根据目标地物与影像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影像反复判读和野外对比检验,建立遥感影像判读标志。

3.室内详细判读

(1)在专题内容判读中,除了遵循“全面观察、综合分析”的原则外,在解译中还应该做到:统筹规划、分区判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去伪存真,静心解译。

(2)室内详细判读过程中,对于复杂的地物现象,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解译方法,可以避免一种解译方法固有的局限性,提高影像解译质量。

(3)无论应用何种解译方法,都应把握目标物体的综合特征,重视解译标志的综合运用,提高解译质量和解译精度。对于有经验的目视解译人员来说,还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成像时刻、季节、遥感影像种类和比例尺等间接解译标志来识别目标地物,提高解译的准确性。

(4)在详细判读过程中,要及时将解译中出现的疑难点、边界不清楚的地方和有待验证的问题详细记录下来,留待野外验证与补判阶段解决。

4.野外验证与补判

(1)野外验证指再次到遥感影像判读区去实地核实解译的结果。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

(2)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

(3)验证图斑界线是否定位准确,并根据野外实际考察情况修正目标地物的分布界线。

28什么是特征变换与特征选择?

特征变换:将原始图像通过一定的数字变换生成一组新的特征图像,这一组新图像信息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征图像上。

特征选择: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地进行分类。这样就需在这些特征影像中,选择一组最佳的特征影像进行分类,这就称为特征选择。

29比较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优缺点?

1. 监督法分类的优缺点:优点:

根据应用目的和区域,有选择的决定分类类别,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类别;

可以控制训练样本的选择;

可以通过检查训练样本来决定训练样本是否被精确分类,从而避免分类中的严重错误;

避免了非监督分类中对光谱集群的重新归类。

缺点

主观性;

由于图像中间类别的光谱差异,使得训练样本没有很好的代表性;

训练样本的获取和评估花费较多人力时间;

只能识别训练中定义的类别。

2.非监督分类优缺点:优点

不需要预先对所分类别的区域有广泛的了解,需要用一定的知识来解释得到的集群组;

人为误差的机会减少;

量小的类别能被区分。

缺点

得到的集群组类别不一定对应分析者想要的类别;

难对产生的类别进行控制;

不同图像之间的对比困难。

30就某一方面当代摄影测量新技术进行论述(500-600字左右)。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关键字:遥感技术 遥感,既遥远的感知,指的是通过传感装置,并不直接与被检测的对象进行直接的接触,而获得检测对象的相关信息(如电磁波,电场,磁场等),并分析这些信息,对此进行加工和表达,遥感技术是新型的尖端技术。广义的遥感是指用间接的手段来获取目标状态信息的方法。但一般多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进行分析的技术。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1. 5S技术的联合应用 遥感本身就是多学科的综合,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将大大拓宽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是智能引导系统。系统本身是在国际先进的超图数据结构 (HBDS)理论基础上,实现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系 统(IS)和多媒体系统(MMS)即五“S”的联合。在电子地图的支持下可对光盘CD- ROM 进行检索,采用分层技术,为用户提供自定义、多层次目标库,用户可自己定义起点、终点、绕行点、必经点。智能模块为用户提供最佳路径及最短距离。 2.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 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指既能对目标成像又可以测量目标物波谱特性的光学传感器,其特点是光谱分辨率高、波段连续性强。其传感器在0.4μm-2.5μm范围内可细分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波段,光谱分辨率将达到5nm-10nm。但目前其发展仍停留在航空实验和应用阶段,预计下个世纪将会在轨道高度崭露头角,如澳大利亚的资源信息与环境卫星(ARIES-1)。美国一些公司或组织及空军、海军等部门也都在研制和发射自己的成像光谱卫星。美国Geosat Committee 目前正在对高光谱传感器Probe-1 进行矿产、油气、环境及农业等4 大领域的应用试验。人们希望通过高光谱遥感数据对矿物、岩石的类型,农作物、森林的种类,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成份进行遥感定量分析。高光谱和超高光谱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将是未来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高空间分辨率已达米级,高光谱分辨率已达纳米级,波段数已达数十甚至数百个。 3.微波遥感技术 微波遥感技术(如合成孔径雷达等)是当前国际遥感技术发展重点之一,其全天候性、穿透性和纹理特性是其它遥感方法不具备的。利用这一特性对解决我国海况监测,恶劣气象条件下的灾害监测,冰雪覆盖区、云雾覆盖区、松散层掩盖区及国土资源勘查等将有重大作用。微波遥感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为多极化技术、多波段技术和多工作模式。 4 小卫星群计划 为协调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对矛盾,小卫星群计划将成为现代遥感的另一发展趋势。例如,可用6 颗小卫星在2~3 天内完成一次对地重复观测,可获得高于1 m 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除此之外,机载和车载遥感平台,以及超低空无人机载平台等多平台的

当前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现状

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目前,大量的遥感应用需求,对遥感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对遥感信息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对遥感获取的数据量处理越来越大——海量遥感数据。因此,遥感科学发展和应用需求都需要遥感从定性过渡到定量。在这个体系中,主要包括:初具规模的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具有较高运行水平的国家级资源环境遥感信息服务;具有一定服务能力的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具有良好实效的农作物遥感估产系统;已见效益的全国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初步的国民经济辅助决策系统;稳定运行的卫星气象应用系统;比较完善的海洋遥感立体监测系统;以及其它应用系统等。虽然说我们已经是遥感应用的大国,但应用主要是范围外延,项目扩大,技术方法不成熟,精度不足,遥感技术突破不多。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人才的共同研究。从应用、技术研究两个层面和技术与应用之间的联结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 应用层面:(1)已建立不同规模的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业务运行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RS和GIS的集成应用系统,但应用模型开发还很不够。缺少面向评估和决策的专业应用模型。(2)缺乏强有力的基础理论和运行性工具的支撑,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需求。(3)在网络应用环境下各种软件、工具和数据库不能很好地集成。(4)自主的高精度数据资源缺乏,需要更高分辨率数据的应用技术,但必须考虑业务化运行系统的运行成本的可承受性。(5)遥感业务运行系统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不够。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应用领域中数据缺少连续性和一致性。新的数据源和技术难以嵌入应用于原有应用系统。(6)数据资源是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包括遥感数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问题及对基础地理、地质等数据存在公共需求问题。必须在管理层面上走数据邦联的道路,相互自愿,形成机制,共同受益。(7)针对不同的业务,应由权威部门牵头,多家参与。当前存在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加重了投资的浪费,加剧了数据来源间的不一致性。 技术研究层面:(1)不同的遥感业务、不同的数据源都需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2)目视解译仍是遥感图像解译的主要手段,必须发展专家系统技术(3)基于多时相、多源遥感数据的变化检测、估计与分类是遥感应用处理中的共性关

摄影测量与遥感复习要点

摄影测量与遥感复习要 点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1 相对定向:恢复两张像片的相对位置,建立立体模型。 2 绝对定向:将立体模型纳入到地面测量坐标系中,并规化为所需的模型比例尺 3 立体像对:在立体摄影测量中由不同摄影站对同一地面景物摄取的,具有一定影像重叠的两张像片称为立体像对。 4 像片纠正:将中心投影的构像经过投影变换转变为正射投影,同时消除像片倾斜所引起的像点位移,使其相当于水平像片的构想,符合规定的比例尺,此变换过程为像片纠正。 5 解析空三:只测定少量必需的外业控制点,在室内测出一批测图所需要的像片点坐标,通过解析的方法(一定的数学模型平差)计算出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 6 核线相关:核面与两像片的交线为同名核线,同名像点必定在同名核线上,沿核线相关计算,寻找同名像点。 7 数字高程模型:是国家基础空间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地表区域上地形的三维向量的有限序列,即地表单元高程的集合Z=f(x,y)研究地表起伏。 8 GPS辅助空三:利用GPS动态定位原理,采用机械GPS接收机与地面基准站的GPS 接收机同时,快速。连续地记录相同的GPS信号,通过相对定位技术的离线数据处理后,获得航摄飞行中摄站点相对与该地面基准点的三维坐标,并将作为辅助数据应用于光束法区域平差中。 9 内方位元素:确定摄影中心与像片间相关位置的参数为内方位元素。 10外方位元素:确定摄影中心和像片在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与姿态的参数为外方位元素。 11 像片调绘:利用航摄像片所提供的影像特征,对照实地进行识别,调查和做必要的注记,并按照规定的取舍原则,图示符号表示在航片上的工作。 12 4D产品:DEM(数字高程模型)DOM(数字正摄影像)DRG(数字栅格地图)DLG(数字线划地图) 1航空摄影测量的定义与任务:定义:利用飞机或其他飞行器所载的摄影机在空中拍摄地面像片。结合地面控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绘等步骤,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任务:测制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影像地图,建立地形数据库,并为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基础依据。 2 航空摄影特殊点,线,面: 点:摄影中心S,像主点O,地底点N,等角点C主合点i 线:摄影机轴SO,垂线SN,主纵线W,主横线h o h o等比线h c h c摄影方向线vv,透视轴TT,合线h i h i 面:像平面P,地平面E,主垂面W,合面E s。 3航空摄影测量有哪些常用的坐标系各怎样定义的 (1)像方坐标系 像平面坐标系:用于表示像点在像平面上的位置,以像主点为原点的像平面坐标系用 0-XY表示。 2像框标坐标系:使用航摄像片的框标来定义像平面坐标系 3像空间坐标系:为便于进行像点的空间坐标转换建立的能够描述像点空间位置的坐标系。

模拟题-摄影测量与遥感详解

摄影测量与遥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不答或答错不得分)1.目前,主流的常规航空摄影机的像幅为(B )。 A. 18cm×18cm B. 23cm×23cm C. 36cm×36cm D. 46cm×46cm 2.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的要求(B)。 A. 每毫米内不少于20线对 B. 每毫米内不少于25线对 C. 每毫米内不少于30线对 D. 每毫米内不少于40线对 3.下列关于航空摄影时飞行质量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B)。 A. 航向重叠度一般应为60%-65%;个别最大不应大于75%,最小不应小于56% B. 像片倾斜角一般不大于3°,个别最大不大于5° C. 航摄比例尺越大,像片旋角的允许值就越大,但一般以不超过8°为宜 D. 航线弯曲度一般不大于3% 4.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A)重叠。 A. 航向 B. 旁向 C. 水平 D. 垂直 5.相邻航线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B)重叠。 A. 航向 B. 旁向 C. 水平 D. 垂直 6.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距离之比称为(C)比例尺。 A. 地形图 B. 测图 C. 摄影 D. 制图 7.框幅式航空摄影属于(D)投影成像。 A. 正射 B. 垂直 C. 斜距 D. 中心 8.当成图比例尺为1:10000时,应选择的航摄比例尺为(A) A. 1:20 000~1:40 000 B. 1:10 000~1:20 000 C. 1:25 000~1:60 000 D. 1:7000~1:14 000 9.下列各项中,关于航摄分区划分的原则叙述错误的是(A)。 A. 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得大于三分之一航高 B. 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差别显著时,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 C. 在地形高差许可且能够确保航线的直线性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 D. 分区界线应与图廓线相一致 10.一张航摄像片有(B)个内方位元素。 A. 2 B. 3 C. 4 D. 6 11.一张航摄像片有(D )个外方位元素。 A. 2 B. 3 C. 4 D. 6 12.航片上的投影差是由(A )引起的像点位移。 A. 地形起伏 B. 像片倾斜 C. 摄影姿态 D. 地球曲率 13.将一个重叠向内的立体像对的左右像片对调后,观测到的是(B )。 A. 正立体 B. 负立体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

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

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

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完整word版)10测绘摄影测量与遥感复习题汇总,推荐文档

一、名词解释: 遥感2、遥感技术3、电磁波4、电磁波谱5、大气窗口6、影响匹配7、光谱反射率8、光谱反射特性曲线9、遥感平台10、遥感传感器11、数字影像12、空间域图像13、频率域图像14、图像采样15几何变形16、几何校正17、图像判读18、大气校正19、图像增强20、图像直方图21遥感图像判读22、监督法分类23、非监督法分类 二、回答问题 怎样才能将光学影像变成数字影像。 简述遥感数字影像增强处理的目的,例举一种增强处理方法 何为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 叙述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依据有哪些,有哪些影响因素? 航测外业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航空摄影的投影与地形图有何不同? 像主点与像片主距概念 光学和机械框标及作用 数字影像分辨率是什么? 摄影机检校要求与内容? 航空摄影的基本要求? 航空摄影质量检查与成果提交内容? 什么是基于核线的一维影像匹配 什么是投影差? 分区摄影基准面的高度是如何划分的? 摄影季节和航摄时间的选择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航片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双向空间后发交会-前方交会解求地面点坐标的步骤? 连续法相对定向元素和单独像对相对定向元素是什么? 对定向元素有哪几个? 什么是立体像对的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摄影测量坐标系分类 人造立体视觉的条件和类型 什么是视模型 左右视差和上下视差的概念 分像的方法 什么是立体像对 前方交会计算地面点的步骤 绝对定向至少需要几个地面控制点 像对相对定向需要地面控制点吗? 航测立体测图的方法有哪些? 模拟法立体测图的作业过程: 模拟法立体测图的自我检查内容包括那些? 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方法 我们实验的遥感图像辐射增强处理有那些内容? 为什要对图像做几何校正?

《遥感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代号:0707222080 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及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内学时:48学时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杨德明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立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讲授和实验,使学习者掌握遥感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信息的来源和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掌握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掌握遥感在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应用的技术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 二、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遥感技术理论阐述基础之上,讲述该技术在地质、土地、海洋、农林、城市等资源环境调查、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遥感技术是当前被全世界广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在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中又具广阔的应用领域。该课程在我校是地质、资源环境、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的专业的必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有望成为全校一年级的公共选修课。 课程英文简介: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s a wide-ranging pragmatic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theory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e course tells about it’s applications of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 in geology, land, ocean, agriculture, urban and so on. Nowadays, as being an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fiel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earth’s surface system. In our school, this course has being widely taught for the specialties such as geolo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tural geology,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GI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ince it is began lecturing, students extend warm welcome, what’s more, it may be taken a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for the freshmen.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40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遥感与遥感技术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讲解有关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涵义、遥感的信息源、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广义遥感、狭义遥感、成像方式遥感和非成像方式遥感。 (二)遥感技术系统和特点 1.遥感技术系统涵义 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 (1)遥感信息收集系统(遥感仪器和运载平台) (2)遥感信息传输和与处理系统(地面接受站的工作和设备) (3)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分析系统(处理设备和专业解译人员)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作者:林青涛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及地面处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遥感技术。所谓遥感就是在远离目标的地方,运用传感器将来自物体的电磁波信号记录下来并经处理后,用来测定和识别目标的性质和空间分布。从广义上说,航空摄影是遥感技术的一种手段,而遥感技术也正是在航空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概念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隶属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范畴,它是利用非接触成像和其他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及环境、其他目标或过程获取可靠的信息,并进行记录、量测、分析和表达的科学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的主要特点是在像片上进行量测和解译,无需接触物体本身,因而很少受自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可摄得瞬间的动态物体影像。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 1、摄影测量及其发展 摄影测量的基本含义是基于像片的量测和解译,它是利用光学或数码摄影机摄影得到的影像,研究和确定被摄影物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其内容涉及被摄影物的影像获取方法,影像信息的记录和存储方法,基于单张或多张像片的信息提取方法,数据的处理和传输,产品的表达与应用等方面的理论、设备和技术。 摄影测量的特点之一是在影像上进行量测和解译,无需接触被测目标物体本身,因而很少受自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而且各种类型影像均是客观目标物体的真实反映,影像信息丰富、逼真,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被研究目标物体的大量几何和物理信息。 到目前为止,摄影测量已有近170年的发展历史了。概括而言,摄影测量经历了模拟法、解析法和数字化三个发展阶段。表1列出了摄影测量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如果说从模拟摄影测量到解析摄影测量到解析摄影测量的发展是一次技术的进步,那么从解析摄影测量到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则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数字摄影测量与模拟、解析摄影测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处理的原理信息不仅可以是航空像片经扫描得到的数字化影像或由数字传感器直接得到的数字影像,其产品的数字形式,更主要的是它最终以计算机视觉代替人眼的立体观测,因而它所使用的仪器最终只有通用的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部设备,故而是一种计算机视觉的方法。 2、遥感及其发展

3[1].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1(湘教版必修3)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遥感的概念 2、能简要说明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 3、能说出遥感的几种常见分类。 4、能举例说明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并上网搜索遥感信息,归纳遥感的几个发展阶段。 2、通过读图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比较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使用飞运载工具、主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3、通过上网搜索有关遥感技术应用的信息,归纳遥感技术的主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介绍,使学生感悟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生命力,从而初步养成热爱科学、努力学习新兴科学的好习惯。 2、通过迅速发展的中国遥感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3、通过遥感技术在农业、军事、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学习,产生对遥感技术的好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动力。 三、重点:根据运载工具不同的遥感分类种类。 四、学习方法: 1、多媒体课件演示。 2、读图分析讨论。 3、教师点拨、启发、引导。 4、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时:1课时

导入:南极考查必须穿越西风带区,这是多年来南极考察的难题。在我国开展的第14次南极考察中,1997年12月10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进入强风带时,与外界中断了联系,“船载气象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到了一张非常清晰的卫星云图,图像上清晰的显示了三个气旋的位置及运动方向。这就是本节我们学习的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基础层次问题 1、什么是遥感技术? 2、遥感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3、遥感技术有哪些特点? 4、遥感技术系统由那些组成? 5、遥感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何分? 6、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对比优缺点。 7、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有哪些? 8、遥感在环境灾害监测中如何应用? 9、遥感卫星的科学实验功能有哪些? 知识反馈 1、下列遥感类型中,探测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 A.近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C.航空遥感、近地遥感、航天遥感 D.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近地遥感 2、下列遥感类型中.按照应用领域或专题进行分类的是 A.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B.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C.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摄影测量与遥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比例尺 严格讲,摄影比例尺是指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为J 与地向上相应线段的水干距L 之比。由于影像片有倾角,地形有起伏,所以摄影比例尺在像片上处处不相等。一般指的摄影比例尺,是把摄影像片当作水平像片,地面取平均高程.这时像片上的一线段l 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距L 之比,称为摄影比例尺1/m 2.像片倾角 空中摄影采用竖直摄影方式,即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它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应小于3D ,夹角称为像片倾角。 3.航向重叠 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一般要求在60%以上。4.旁向重叠 相邻航线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重叠度要求在24%以上 5.摄影基线 控制像片重叠度时,是将飞机视为匀速运动,每隔一定空间距离拍摄一张像片,摄站的间距称为空间摄影基线B 。 6.像平面坐标系 像平面坐标系用以表示像点在像平面上的位置,通常采用右手坐标系,x ,y 轴的选择按需要而定.在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中,常根据框标来确定像平面坐标系,称为像框标坐标系。 7.像主点 相机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 8.内方位元素 内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包括三个参数。即摄影中心到像片的垂距(主距)f 及像主点o 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0 0,y x 9.外方位元素 外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和像片在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一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六个参数,其中有三个是直线元素,用于描述摄影中心的空间坐标值;另外三个是角元素,用于表达像片面的空间姿态。 10.空间后方交会 已知像片的内方位元素以及至少三个地面点坐标并量测出相应的像点坐标,则可根据共线方程列出至少六个方程式,解求出像片六个外方位元素,称为空间后方交会。 11.中心投影变换

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复习重点知识讲解

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 复习重点

摄影测量学定义:是利用光学或数码摄影机获取的影像,经过处理以获取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摄影测量的分类:(1)按摄站位置:1.航天摄影测量2.航空摄影测量3.地面摄影测量(2)按研究对象:1.地形摄影测量2.非地形摄影测量(3)按处理方法:1.模拟摄影测量2.解析摄影测量3.数字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的主要任务:1.包括定量的(几何处理):解决是多少的问题、定性的(解译处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模拟摄影测量(1851-1960’s),解析摄影测量(1950’s-1980’s),数字摄影测量(1970’s-现在)。 遥感定义:是指通过非接触传感器遥测物体的几何与物理特性的一门学科。 遥感类型: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1.紫外遥感:0.05~0.38um2.可见光遥感:0.38~0.76um3.红外遥感:0.76~1000um4.微波遥感:1mm~10m5.多光谱遥感:可见光和近红外,多个波段。2.按成像方式分:摄影遥感、扫描方式遥感;雷达遥感。 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由平台、传感、接收、处理应用各子系统所组成 遥感特点与作用:1.大面积同步观测2.时效性强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好4.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5.一定的局限性。 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关系:遥感技术为摄影测量提供了多种数据来源,从而扩大了摄影测量的应用领域。 航空摄影:又称航拍,是指在飞机或其他航空飞行器上利用航空摄影机摄取地面景物像片的技术。 航摄仪的类型:胶片航摄仪、数字航摄仪。

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航向、旁向重叠度)航摄像片与地形图的区别 像片倾斜角、摄影比例尺的概念 航空像片上的三点两线、类型 第二部分航空摄影测量基础 第二章航测外业 摄影测量外业工作任务 像片判读、像片调绘 像控点的选择原则(了解) 像片调绘的内容(了解) 第二部分航空摄影测量基础 第三章内业加密 像点位移的含义 航空摄影测量两大坐标系统及其分类 航空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 共线方程的含义、作用 摄影测量解析计算的过程(理解四个流程的目的) 数字摄影测量中的影像匹配有哪三种方式(了解) 第二部分航空摄影测量基础 第四章 4D产品生产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定义、分类 理解GPS、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了解)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围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注册测绘师考试摄影测量与遥感模拟练习题目

一、模拟练习 一)单选题 1.航空摄影规范要求航向重叠度最小不应小于(C)。 A.1 B.2 C.2或3 D.3 2.航空摄影规范要求摄影分区内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得大于设计航高的(D)。 A.2% B.3% C.4% D.5% 3.无人机摄影在设计飞行高度时,应高于摄区和航路上最高点 (A)m以上。 A.100 B.150 C.200 D.300 4.现行《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规定:飞行平台的相对航高一般不超过(A)m。 A.1000 B.1500 C.2000 D.3000 5.l:1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中,内业加密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在丘陵地区域内不应大于(A)m。 A.0.35 B.0.5 C.0.7 D.1.0 6.某1:1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中,像片控制点离开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一般不应大于(A)cm。 A.1 B.1.5 C.2 D.3 7.1:5000地形图航空摄影外业测量中,对于平高控制点的布设,当采用一张中心像片覆盖一幅图的方法作业时,区域网范围在16幅以内采用周边(A)点法布设。 A.6 B.8 C.10 D.12 8.1:25000地形图航空摄影外业测量中,高程注记点应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其密度是每100cm内,平地、丘陵地为(D)个。 A.8~10 B.10~12 C.8~15 D.10~20

9.遥感影像平面图的制作时,若采用数字法进行图像纠正和镶嵌,使用纠正公式对影像逐像元进行纠正,纠正误差要求不大于图上(D)mm。 A.0.2 B.0.3 C.0.4 D.0.5 10.数字航空摄影测量采用空中三角测量时,内定向框标坐标残差 绝对值一般不大于(A)mm。 A.0.010 B.0.015 C.0.020 D.0.025 11.摄影测量的控制点野外测量及施测中,控制测量结束后,应及 时与相邻图幅或区域进行控制接边,控制接边的内容一般不包括(C)。 A.本幅或本区如果需要使用邻幅或邻区所测的控制点,需要检查这些点是 否满足本幅或本区的各项要求 B.自由图边的像片控制点,应利用调绘余片进行转刺并整饰,同时将坐标 和高程数据抄在像片背面,作为自由图边的专用资料上交 C.自由图边的像片控制点。应利用调绘余片进行转刺并整饰,同时将坐标 和高程数据抄在像片背面,无须将该资料上交 D.接边时应着重检查图边上或区域边上是否产生了控制裂缝,以便补救 12.以一幅影像所组成的一束光线作为平差的基本单元,以中心投 影的共线方程作为平差的基础方程,通过各个光线束在空间的旋转和 平移,使模型之间公共点的光线实现最佳地交会,并使整个区域最佳 地纳入到已知的控制点坐标系统中,这种方法称为(C)。 A.航带法空中三角测量 B.独立模型法空中三角测量 C.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 D.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13.无人机航摄对数码相机的性能指标要求中,像素2000万的影 像能存储(D)幅以上。 A.500 B.600 C.800 D.1000 14.某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任务中内业清绘图的图廓对角线尺寸与理论对角线尺寸之差不应大于(D)mm。 A.0.15 B.0.2 C.0.25 D.0.3 15.某航空摄影测量作业中,成图比例尺为1:1000,采用航摄比 例尺为1:5000。当采用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控制点布点时,在每隔 号像片测绘区域内需要布设(A)个平高点。 A.5 B.6 C.8 D.9

摄影测量与遥感

摄影测量与遥感 1摄影测量 基本原理 1.1.1摄影测量的定义 摄影测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提取和成果表达的一门信息科学。1988年ISPRS在日本京都第16届大会上对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定义:摄影测量与遥感是对非接触传感器系统获得的影像及其数字表达进行记录、量测和解译,从而获得自然物体和环境的可靠信息的一门工艺、科学和技术。 摄影测量学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摄影距离的远近分,可分为航天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和显微摄影测量。按用途分类,有地形摄影测量和非地形摄影测量。按处理的技术手段分,有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 1.1.2摄影测量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模拟法摄影测量(1851-1970)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机械投影方法实现摄影过程的反转,用两个/多个投影器,模拟摄影机摄影时的位置和姿态,构成与实际地形表面成比例的几何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量测得到地形图和各种专题图。 解析法摄影测量(1950-1980)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摄影像片的量测和解析计算方法的交会方式,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并提供各种摄影测量产品的一门科学。 数字摄影测量(1970-现在)基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所获取的数字/数字化影像进行处理,自动(半自动)提取被摄对象用数字方式表达的几何与物理信息,从而获得各种形式的数字产品和目视化产品。

1.1.3单张航摄像片解析 航摄影像是航空摄影测量的原始资料。像片解析就是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被摄景物在航摄像片上的成像规律,像片上影像与所摄物体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建立像点与物点的坐标关系式。像片解析是摄影测量的理论基础。 为了由像点反求物点,必须知道摄影时摄影物镜或投影中心、像片与地面三者之间的相关位置。而确定它们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称为像片的方位元素,像片的方位元素分为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为元素两部分。内元素3个:确定摄影物镜后节点与像片之间相互位置关系的参数(x0,y0,f),可恢复摄影光束。外方位元素6个:3个直线元素描述摄影中心在地面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Xs、Ys、Zs),3个角元素描述像片在摄影瞬间的空间姿态(航向倾角φ、像片旋角κ、旁向倾角ω)。 为了研究像点与地面相应点的数学关系,必须建立中心投影的构像方程。下式为一般地区中心投影的构像方程,由于这个方程推导中像点、投影中心和地面点三点共线,故又称共线方程式,是摄影测量中重要的基本公式之一。 图1-1 共线方程式 利用航摄像片上三个以上像点坐标和对应地面点坐标,计算像片外方位元素的工作,称为单张像片的空间后方交会。根据计算的结果,就可以将按中心投影规律获取的摄影比例尺航摄像片转换成以测图比例尺表示的正射投影地形图。 1.1.4双像解析摄影测量 单张像片只能研究物体的平面位置,而在两个不同摄站对同一地区摄取具有重叠的一个立体像对,则可构成立体模型来解求地面物体的空间位置。按照立体像对与被摄物体的几何关系,以数学计算方式,通过计算机解求被摄物体的三维空间坐标,称为双像解析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与遥感-自学手册

摄影测量与遥感 第一章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述 第二章摄影测量基础 第三章遥感基础 第四章摄影测量与遥感处理系统 第五章野外像片调绘与像片控制测量 第六章基于摄影测量与遥感的4D产品生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摄影测量与遥感有总体的认识。了解摄影测量和遥感的历史和趋势,掌握相关概念。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原理,利用遥感和摄影测量的技术手段获得4D产品,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的野外和室内处理流程和要点。具体如下: 第一章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述 摄影测量的任务、分类和发展;遥感及其发展;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结合。 第二章摄影测量基础 单张航摄像片解析;像点坐标的量测;立体测图的原理与方法;摄影测量解析计算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基础 第三章遥感基础 遥感的基础知识;遥感图像特征;常用卫星遥感简介;遥感图像的解译 第四章摄影测量与遥感处理系统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机载LIDAR和车载移动测图系统 第五章野外像片调绘与像片控制测量 野外像片调绘;像片控制测量 第六章基于摄影测量与遥感的4D产品生产 4D产品生产的数据流;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地图;数字栅格地图

本章重点: 1、理解摄影测量的概念、特点和任务 2、掌握摄影测量的类别和发展历程 3、掌握遥感概念、类别和发展历程 4、掌握摄影测量技术与遥感技术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和相互促进技术特点 参考书: 1、梅安新,彭望渌,秦其明.2005. 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剑清,潘励,王树根. 2008.摄影测量学(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 3、国家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2010.测绘综合能力[M]. 北京:测绘出版社. §1.1 摄影测量概述 一、学习提要 1、摄影测量的任务 2、摄影测量的类型 3、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 二、思考题 1、什么是摄影测量? P102 2、摄影测量的任务是什么? P102 3、摄影测量有哪几种分类方式,分别可分为哪些类别? P102 4、摄影测量经历了哪三个发展历程?其特点是什么? P103 5、数字摄影测量与传统摄影测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P103 (1)产品是数字化的;(2)以计算机视觉替代人眼的立体观测。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1)(同名25220)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1)(同名25220)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系统培养掌握多种遥感图像分析与处理软件、各种等级测绘仪器操作方法,以及具备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获取、空间数据处理、影像解译与分析等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从事工程测量,控制测量、数字摄影测量、资源环境遥感应用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合到测绘、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等相关领域的事业单位或公司从事遥感技术与应用,图像信息获取、处理、解译、4D产品的生产、工程测量、控制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与设计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动态、静态数据采集和相关技术服务工作。 二、培养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学习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数字图象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与知

识,以及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测量数据采集、处理和利用测绘相关软件进行4D产品生产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 (1)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分析技术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技能。 (4)掌握常见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5)具备熟练地测绘仪器数据采集、测量数据分析、以及使用相应测绘软件制作地图的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学过的知识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 4、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心健康。 三、主要课程简介

大学生毕业实习总结: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

大学生毕业实习总结: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 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是摄影测量学和遥感技术相应用的综合实习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实习掌握摄影测量的原理、影像处理方法、成图方法,掌握遥感的信息获取、图像处理、分类判读及制图的方法和作业程序。从而更系统地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通过实习使我们更熟练地掌握摄影测量及遥感的原理,信息获取的途径,数字处理系统和应用处理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工作认真、实事求是、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以后从事生产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基础。 通过一周的室内实习任务,最大的感触就是从新认识了摄影测量和遥感这门比较抽象的学课,以前在课堂上总觉得这是一门非常难懂也非常难学的课程,可是就在这周的室内收集资料实习的过程中我的想法突然改变了,其实摄影测量与遥感这门学科并没有所想的那么难懂和难学,只要我们愿意去学、去发现这门学科的奥秘我们还是非常容易掌握和理解的。开始接触是觉得它是我们所有学科中最抽象的,可是当我们把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这次室内搜集资料的实习结合起来对比和深入研究后,才真正的发现这是一门多么有内涵和适应新时代的必要科目,很多情况下,对于大面积的测图我们都少不了对它的应用,同时在将来摄影测量和遥感也很有可能会取代我们所有传统的测图方法,真正的把它完全的应用到我们的所有调查土地资料中,

以见证它的最有效的作用。 由于我们学校大量缺少摄影测量和遥感这门学科的仪器和工具,所以学校把这次实习任务主要定为网上搜集有关这门学科的资料及书本上理论知识相结合系统的学习。虽然这方面的设备大量的缺乏,可是仍然没有撮箕到我们学习的良好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以自己的最大热情完全的投入到此次实习中。通过这次实习我们的收获很大,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得到了很多意外的收获,获益匪浅!不仅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通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检验了它的真理,了解了它的适应范围之广和作用之大,为我们以后从事工作而需要它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