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推回代线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讲解

前推回代线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讲解
前推回代线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讲解

课程设计任务书

(指导教师填写)

课程设计名称电力工程课程设计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设计题目某城区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本课程设计,掌握配电网潮流计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将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用于实际电网的理论线损计算中,针对某城区配电网,进行线损计算程序设计。

二、设计内容、技术条件和要求

1.配电网的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

2.掌握基本的、常用的理论线损的计算方法

3.采用Visual Studio工具软件编程

4.针对某城区配电网,对编写的程序进行测试,理论线损计算结果正确。5.设计说明书要求:①简述配电网的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的基本原理;②程序流程图;③源程序代码;④可验证算法正确性的计算实例;⑤3000字以上三、时间进度安排

1.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原理学习:2天2.Visual Studio工具软件编程学习:1天

3.编写程序:2天4.测试程序:2天

5.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2天6.准备答辩及答辩:1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陈珩.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第3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DL/T 686-1999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电力行业标准.

3.DL/T 738-2000 农村电网节电技术规程.电力行业标准.

4.Q/CSG 1 1301-2008 线损理论计算技术标准.南方电网企业标准.指导教师签字:

某城区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

摘要

线损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线损管理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它不但可以反映配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合理性,而且可以反映电力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配网直接服务于用户,要有效地降损,首先要了解电网的自然线损状况;以自然线损为尺度,分清统计线损的构成;了解不同用电性质的配网中“管理线损”的产生原因及其大小;量化线损管理指标;有的放矢地采取技术和管理降损措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能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而在电能的生产,传输的过程中,作为载体的线路网络本身也作为负载而消耗功率,这不但影响电网的电能质量,对设备和装置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的用电安全造成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极其巨大的能量损耗,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我们有必要计算电网的损耗,以便有效的对输电网的经济性进行评估,进而以最小的损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将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用于实际电网的理论线损计算中,针对某城区配电网,进行线损计算程序设计。

关键词:配电网线损计算前推回代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课程设计目的 (1)

§1.2 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 (1)

第二章课程设计原理 (2)

§2.1 前推回代潮流算法 (2)

§2.2 前推回代编程原理 (3)

第三章线损计算程序设计 (4)

§3.1 某城区配电网的主要参数 (4)

§3.1.1 配电网节点表示图 (4)

§3.1.2 变压器和线路参数 (4)

§3.2 线损计算程序设计简要说明 (5)

§3.3 线损计算流程图 (6)

§3.4 配电网计算结果及分析 (7)

第四章程序设计 (8)

第五章结果分析与总结 (24)

主要参考文献 (25)

第一章绪论

§1.1 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本课程设计,掌握配电网潮流计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将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用于实际电网的理论线损计算中,针对某城区配电网,进行线损计算程序设计。

§1.2 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

1.配电网的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

2.掌握基本的、常用的理论线损的计算方法

3.采用Visual Studio工具软件编程

4.针对某城区配电网,对编写的程序进行测试,理论线损计算结果正确。

5.设计说明书要求

第二章 课程设计原理

§2.1 前推回代潮流算法

1) 初始化:给定平衡节点电压;并为全网其他PQ 节点赋电压初始值,一般设

幅值为额定电压)(0i U ,相角为0;PV 节点赋无功注入功率初始功率i

0)(Q

2) 计算各节点运算功率:*

io 20i i 0i

y )()(U S S L += 3) 从网络的末端开始,逐步前移,有节点电压)

(0i U ,求全网各支路功率分布。

前推过程为:

)1()

1(0j

1ij ij jk P P P P ?+∑+=)()( )1()1(0j

1ij ij jk Q Q Q Q ?+∑+=)()(

4) 从网络的末端开始,逐步回推,由支路功率求各节点电压)

(1i U 。有

2

1i

ij

1ij ij 1ij 2

1i

ij

1ij ij 1ij 1i

1j

__)

)()

()

()()

()

()()()

(U R Q X P U X Q R P U

U

++=)

()

()()

()()()

()(1i

ij

1ij ij 1ij 1i

i

ij

1ij ij 1ij 1j 1j __arctan

_U X Q R P U U R Q X P +=θθ 5) 利用求得的各节点电压修正PV 节点电压和无功功率

)()

()(1i 1i 1i θ∠=?

U U ∑==n

1

j 1ij ij 1ij ij 1j 1i

1i

)cos _sin ()

()()()()

(θθB G U

U

Q

6) 检查是否已经收敛。利用事先给定的收敛标准判断收敛与否。

i 1i

ε

(P

i 1i

ε

)

cos sin (_1ij ij 1ij ij n

1j 1j 1i

is 1i

()()()()

(θθB G U

U

P P

+=?∑= )cos _sin (_1ij ij 1ij ij n

1

j 1j 1i

is 1i

()()()()

(θθB G U

U

Q Q

∑==?

7) 如不满足收敛标准,将各节点电压计算值作为新的初始值自第二步开始进入

下一次迭代。

§2.2 前推回代编程原理

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针对10(6)kV 配电网的单电源树状结构特点,在利用节点双亲孩子兄弟链表对节点与支路进行顺层次和逆层次遍历的基础上,很容易实现配电网的“前推回代”潮流算法。潮流计算的范围是从馈线出口(树根)至各配变高压侧(树叶)。节点和支路顺层次遍历主要用于“前推”过程,即由根节点(馈线首端)的电压和支路阻抗、支路电流计算各节点电压。节点和支路逆层次遍历则主要用于“回代”过程,即由各叶子节点(末端节点)的功率(电流)向上层累加求得其双亲节点和相关支路的功率(电流)。在某一层所有节点和支路的功率(电流)都求得后,即可按同样方法求得其双亲层所有节点和支路的功率(电流)。这样就避免了求解潮流方程过程中大量的矩阵运算,利用前推回代潮流计算的方法,直接求出各点电压进而求出各段的功率损耗。

第三章线损计算程序设计§3.1 某城区配电网的主要参数

§3.1.1 配电网节点表示图

图3-1 配电网节点表示图子节点:

1节点的子节点为10,9,7,5,4

2节点的子节点为10,9,7,5,4

3节点的子节点为5,4

6节点的子节点为10,9,7

8节点的子节点为10,9

§3.1.2 变压器和线路参数

表3-1 各节点采用的变压器型号和负荷电量

负荷节点编号变压器

型号

有功电量(kW.h)无功电量(kvar.h)

4 S7-80/6 24.860 29.065

5 S7-80/

6 8.6 10.05

7 S7-80/6 8.6 10.05 9 S7-80/6 8.6 10.05

表3-2 各支路导线的型号和长度

起始节点终止

节点

导线型号

馈线长度

(km)

1 2 LJ-120 1.6067

2 3 LJ-95 0.2521

3 4 LJ-120 0.0749

3 5 LJ-95 0.1616

2 6 LJ-120 0.9302

6 7 LJ-120 0.1226

6 8 LJ-120 0.2935

8 9 LJ-120 0.1135

8 10 LJ-120 0.4206

§3.2 线损计算程序设计简要说明

本程序是采用Visual Studio工具软件编程和执行的。最终生成可执行文件*.exe,输出*.tet文件供界面程序调用。

线损程序需要两个文件:“trans.txt”(变压器参数),“lines.txt”(输电线参数)。而这两个文件中的参数是根据变压器型号和输电线路的长度经过计算得出的。

§3.3 线损计算流程图

开始

读入文件“shuju.txt”, 将数据读入shuju结构体中。

读入文件“trans.txt”,统计变压器的个数k

将变压器数据读入trans结构体数组中

读入文件“lines.txt”,统计变压器的个数

将线路数据读入lines结构体数组中

从子节点开始逐层计算配电网中的电能损耗,最后得到总的损耗。

计算每个变压器的铜损和铁损

调用电流计算子程序,实现电流的迭加运算。

计算每段线路的损耗。

计算每段线路的电压降落和末端的电压。

输出结果

§3.4 配电网计算结果及分析

表3-3 配电网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

总有功损耗 2.2

线路有功损耗0.14

变压器有功损耗 2.07

网损率 3.51

线损率0.22

系统总有功62.21

系统总有功负荷61.35

总无功损耗11.70

线路无功损耗0.17

变压器无功损耗11.51

无功网损率14.83

无功线损率0.22

系统总无功78.78

系统总无功负荷66.5

理论分析结果仍与实际测量结果之间存在偏差,是由于互感器和测量仪器误差、导线参数不精确、未考虑沿线电压降落,以及负荷的非平稳性等因素造成的。

通过程序的运行,得出了线损的数据结果,其中系统总有功:62.9069KV A,系统总无功负荷:67.1KV A,而总有功损耗:2.20686KV A, 总无功损耗:11.6853KV A,所以理论线损比较小。

第四章程序设计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TideCalculate.h"

#include "TideCalculateDlg.h"

#ifdef _DEBUG

#define new DEBUG_NEW

#undef THIS_FILE

static char THIS_FILE[] = __FILE__;

#endif

// CAboutDlg dialog used for App About

class CAboutDlg : public CDialog

{

public:

CAboutDlg();

// Dialog Data

//{{AFX_DATA(CAboutDlg)

enum { IDD = IDD_ABOUTBOX };

//}}AFX_DATA

// ClassWizard generated virtual function overrides

//{{AFX_VIRTUAL(CAboutDlg)

protected:

virtual void DoDataExchange(CDataExchange* pDX);// DDX/DDV support //}}AFX_VIRTUAL

// Implementation

protected:

//{{AFX_MSG(CAboutDlg)

//}}AFX_MSG

DECLARE_MESSAGE_MAP()

};

CAboutDlg::CAboutDlg() : CDialog(CAboutDlg::IDD)

{

//{{AFX_DATA_INIT(CAboutDlg)

//}}AFX_DATA_INIT

}

void CAboutDlg::DoDataExchange(CDataExchange* pDX)

{

CDialog::DoDataExchange(pDX);

//{{AFX_DATA_MAP(CAboutDlg)

//}}AFX_DATA_MAP

}

BEGIN_MESSAGE_MAP(CAboutDlg, CDialog)

//{{AFX_MSG_MAP(CAboutDlg)

// No message handlers

//}}AFX_MSG_MAP

END_MESSAGE_MAP()

// CTideCalculateDlg dialog

CTideCalculateDlg::CTideCalculateDlg(CWnd* pParent /*=NULL*/) : CDialog(CTideCalculateDlg::IDD, pParent)

{

//{{AFX_DATA_INIT(CTideCalculateDlg)

// NOTE: the ClassWizard will add member initialization here //}}AFX_DATA_INIT

// Note that LoadIcon does not require a subsequent DestroyIcon in Win32 m_hIcon = AfxGetApp()->LoadIcon(IDR_MAINFRAME);

}

void CTideCalculateDlg::DoDataExchange(CDataExchange* pDX) {

CDialog::DoDataExchange(pDX);

//{{AFX_DATA_MAP(CTideCalculateDlg)

// NOTE: the ClassWizard will add DDX and DDV calls here //}}AFX_DATA_MAP

}

BEGIN_MESSAGE_MAP(CTideCalculateDlg, CDialog)

//{{AFX_MSG_MAP(CTideCalculateDlg)

ON_WM_SYSCOMMAND()

ON_WM_PAINT()

ON_WM_QUERYDRAGICON()

ON_BN_CLICKED(IDC_BUTTON, OnButton)

//}}AFX_MSG_MAP

END_MESSAGE_MAP()

// CTideCalculateDlg message handlers

BOOL CTideCalculateDlg::OnInitDialog()

{

CDialog::OnInitDialog();

// Add "About..." menu item to system menu.

// IDM_ABOUTBOX must be in the system command range.

ASSERT((IDM_ABOUTBOX & 0xFFF0) == IDM_ABOUTBOX);

ASSERT(IDM_ABOUTBOX < 0xF000);

CMenu* pSysMenu = GetSystemMenu(FALSE);

if (pSysMenu != NULL)

{

CString strAboutMenu;

strAboutMenu.LoadString(IDS_ABOUTBOX);

if (!strAboutMenu.IsEmpty())

{

pSysMenu->AppendMenu(MF_SEPARATOR);

pSysMenu->AppendMenu(MF_STRING, IDM_ABOUTBOX, strAboutMenu);

}

}

// Set the icon for this dialog. The framework does this automatically

// when the application's main window is not a dialog

SetIcon(m_hIcon, TRUE); // Set big icon

SetIcon(m_hIcon, FALSE); // Set small icon

// TODO: Add extra initialization here

return TRUE; // return TRUE unless you set the focus to a control

}

void CTideCalculateDlg::OnSysCommand(UINT nID, LPARAM lParam)

{

if ((nID & 0xFFF0) == IDM_ABOUTBOX)

{

CAboutDlg dlgAbout;

dlgAbout.DoModal();

}

else

{

CDialog::OnSysCommand(nID, lParam);

}

}

void CTideCalculateDlg::OnPaint()

{

if (IsIconic())

{

CPaintDC dc(this); // device context for painting

SendMessage(WM_ICONERASEBKGND, (WPARAM) dc.GetSafeHdc(), 0);

// Center icon in client rectangle

int cxIcon = GetSystemMetrics(SM_CXICON);

int cyIcon = GetSystemMetrics(SM_CYICON);

CRect rect;

GetClientRect(&rect);

int x = (rect.Width() - cxIcon + 1) / 2;

int y = (rect.Height() - cyIcon + 1) / 2;

// Draw the icon

dc.DrawIcon(x, y, m_hIcon);

}

else

{

CDialog::OnPaint();

}

}

// The system calls this to obtain the cursor to display while the user drags

// the minimized window.

HCURSOR CTideCalculateDlg::OnQueryDragIcon()

{

return (HCURSOR) m_hIcon;

}

void CTideCalculateDlg::OnButton()

{

// TODO: Add your control notification handler code here int i(0),j(0),k(0);

int iNodeNumber(0);

char cComma(' ');

CDistributionNodeData *pData = NULL;

float Los=0.0,LosQ=0.0;

FILE *fp;

CString FilePath;

FilePath="line.txt";

fp=fopen(FilePath,"r");

char ctem;

fscanf(fp,"%d",&iNodeNumber);

fscanf(fp,"%c",&ctem);

pData = new CDistributionNodeData[iNodeNumber];

for(i=0;i

{fscanf(fp,"%d",&pData[i].iNodeNo);

……

}

CString FilePath;

FilePath="line.txt ";

fp=fopen(FilePath,"r");

char ctem;

fscanf(fp,"%d",&iNodeNumber);

fscanf(fp,"%c",&ctem);

pData = new CDistributionNodeData[iNodeNumber];

for(i=0;i

{

fscanf(fp,"%d",&pData[i].iNodeNo);

fscanf(fp,"%c",&ctem);

fscanf(fp,"%d",&pData[i].iNodeType);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NodeU);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NodeP);

pData[i].NodeP=pData[i].NodeP/30/24;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NodeQ);

pData[i].NodeQ=pData[i].NodeQ/30/24;

fscanf(fp,"%c",&ctem);

fscanf(fp,"%d",&pData[i].iFatherNodeNo);

fscanf(fp,"%c",&ctem);

fscanf(fp,"%d",&pData[i].iChildNodeNo0);

fscanf(fp,"%c",&ctem);

fscanf(fp,"%d",&pData[i].iChildNodeNo1);

fscanf(fp,"%c",&ctem);

/* fscanf(fp,"%d",&pData[i].iChildNodeNo2);

fscanf(fp,"%c",&ctem);

fscanf(fp,"%d",&pData[i].iChildNodeNo3);

fscanf(fp,"%c",&ctem);

*/

fscanf(fp,"%f",&pData[i].InputArcUnitR0);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fInputArcLength0);

pData[i].fInputArcLength0=pData[i].fInputArcLength0*55/1000;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InputArcUnitR1);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fInputArcLength1);

pData[i].fInputArcLength1=pData[i].fInputArcLength1*55/1000;;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InputArcUnitR2);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fInputArcLength2);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InputArcUnitR3);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fInputArcLength3);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NodeTP0);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NodeTPk);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NodeTI0);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NodeTUk);

fscanf(fp,"%c",&ctem);

fscanf(fp,"%f",&pData[i].NodeTSn);

fscanf(fp,"%c",&ctem);

}

for(i=0;i

{Sort=pData[i].InputArcUnitR0;

if(fabs(Sort- 0.27)<=0.00001)

{pData[i].InputArcUnitX0=0.342;

}

if(fabs(Sort-0.33<=0.00001)

{pData[i].InputArcUnitX0=0.335;

}

Sort=pData[i].InputArcUnitR1;

if(fabs(Sort-0.27)<=0.00001)

{pData[i].InputArcUnitX1=0.342;

}

if(fabs(Sort-0.33)<=0.00001)

{pData[i].InputArcUnitX1=0.335;

}

Sort=pData[i].InputArcUnitR2;

if(fabs(Sort-0.27)<=0.00001)

{pData[i].InputArcUnitX2=0.342;

}

if(fabs(Sort-0.33)<=0.00001)

{pData[i].InputArcUnitX2=0.335;

}

Sort=pData[i].InputArcUnitR3;

if(fabs(Sort-0.27)<=0.00001)

{pData[i].InputArcUnitX3=0.342;

}

if(fabs(Sort-0.33)<=0.00001)

{pData[i].InputArcUnitX3=0.335;

} }

fclose(fp);

fclose(fp);

//找末梢点支路的有功损耗

for(i=iNodeNumber-1;i>0;i--)

{tem=-1;

if(pData[i].iNodeType==5)

{tem=i; while(tem>=0)

{Code=pData[tem].iFatherNodeNo;

if(Code>=0)

{pData[Code-1].TwigNode[pData[Code-1].TwigNum]=I;

pData[Code-1].TwigNum++;}

tem=Code-1;

} } }

Loss=0;

LossQ=0;

//找本支路参数

for(i=iNodeNumber-1;i>0;i--)

前推回代法计算流程

前推回代法计算流程 要看懂前推回代法计算程序,报告叙述计算原理及计算流程。绘制计算流程框图。确定前推回代支路次序(广度优先,或深度优先),编写前推回代计算输入文件。进行潮流计算。 下列为节点配电网结构图及系统支路参数和系统负荷参数表。 图1-2 节点配电网结构图 表2 系统负荷参数

主程序清单: [PQ,FT,RX]=case114(); %调用数据文件 NN=size(PQ,1); %节点数 NB=size(FT,1); %支路数数 V=PQ(:,1); %V初始电压相量 maxd=1 k=1 while maxd>0.0001 PQ2=PQ; %每一次迭代各节点的注入有功和无功相同 PL=0.0; for i=1:NB kf=FT(i,1); %前推始节点号 kt=FT(i,2); %前推终节点号 x=(PQ2(kf,2)^2+PQ2(kf,3)^2)/V(kf)/V(kf); %计算沿线电流平方A PQ1(i,1)=PQ2(kf,2)+RX(i,1)*x; %计算支路首端有功/MW RX(i,1)~R PQ1(i,2)=PQ2(kf,3)+RX(i,2)*x; %计算沿支路的无功损耗/Mvar RX(i,2)~X PQ2(kt,2)= PQ2(kt,2)+PQ1(i,1); %用PQ1去修正支路末端节点的有功P 单位MW PQ2(kt,3)= PQ2(kt,3)+PQ1(i,2); %用PQ1去修正支路末端节点的有功Q 单位Mvar

PL=PL+RX(i,1)*x; end angle(1)=0.0; for i=NB:-1:1 kf=FT(i,2); %回代始节点号 kt=FT(i,1); %回代终节点号 dv1=(PQ1(i,1)*RX(i,1)+PQ1(i,2)*RX(i,2))/V(kf); %计算支路电压损耗的纵分量dv1 dv2=(PQ1(i,1)*RX(i,2)-PQ1(i,2)*RX(i,1))/V(kf); %计算支路电压损耗的横分量dv2 V2(kt)=sqrt((V(kf)-dv1)^2+dv2^2); %计算支路末端电压/kV angle(kt)=angle(kf)+atand(dv2/(V(kf)-dv1)); %计算支路 end maxd=abs(V2(2)-V(2)); V2(1)=V(1); for i=3:1:NN if abs(V2(i)-V(i))>maxd; maxd=abs(V2(i)-V(i)); end end maxd k=k+1 PQ1 %潮流分布即支路首端潮流MV A V=V2 %节点电压模计算结果kV angle %节点电压角度计算结果单位度 PL %网损单位MW end clear 输入文件清单: function [PQ,FT,RX]=case114() PQ=[ %节点电压有功无功 10.4 0 0

计算器课程设计报告

课设报告 福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题目:汇编计算器 班级: 1301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目录 1、设计目的 (3) 2、概要设计 (3) 2.1 系统总体分析 (3) 2.2 主模块框图及说明 (3) 3、详细设计 (4) 3.1 主模块及子模块概述 (4) 3.2各模块详运算 (4) 4、程序调试 (7) 4.1 运行界面分析 (7) 算法分析 (7) 4.2 调试过程与分析 (9) 5、心得体会 (11) 5.1 设计体会 (11) 5.2 系统改进 (11) 附录: (11)

1、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一次程序设计方法及技能的基本训练,通过实际程序的开发及调试,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关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汇编语言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达到能独立阅读、设计编写和调试具有一定规模的汇编程序的水平。 2、概要设计 用8086汇编语言编写一个能实现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功能的整数计算器程序。程序能实现键盘十进制运算表达式的输入和显示(例如输入:“1+2*(3-4)”),按“=”后输出十进制表示的运算结果。 2.1 系统总体分析 在8086的操作环境下,该计算器分成输入,数据存储,运算功能,输出几个大模块,实现了使用者使用该计算器时输入一个算式,能让系统进行计算。此计算器的实现功能是基本的数学的四则运算,结果范围在0~65535。 2.2 主模块框图及说明 此流程图简要的表现出了所要实现的功能以及一些功能的大概算法,同时也是我编写的一个总体的框架。 程序流程图说明:通过流程图,可以看出程序运行时,首先输出提示语气,当用户输入后,程序根据所输入内容进行判断,通过判断的结果来决定调用哪个功能模块,首要先要要判断的是否为0-9,“+”“-”“*”“/”这些字符,若不是就会报错,实则根据运算符号调用其功能模块完成运算。最后将运算的结果显示在主频幕上,返回主程序,使用户可以重新输入。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 题目: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职称: 副教授 指导教师:李翠萍职称: 副教授 2014年 01月10日

1 潮流计算的目的与意义 潮流计算的目的:已知电网的接线方式与参数及运行条件,计算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各母线电压、个支路电流与功率及网损。对于正在运行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判断电网母线电压、支路电流和功率是否越限,如果有越限,就应采取措施,调整运行方式。对于正在规划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为选择电网供电方案和电气设备提供依据。潮流计算还可以为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定整计算、电力系统故障计算和稳定计算等提供原始数据。 潮流计算的意义: (1)在电网规划阶段,通过潮流计算,合理规划电源容量及接入点,合理规划网架,选择无功补偿方案,满足规划水平的大、小方式下潮流交换控制、调峰、调相、调压的要求。 (2)在编制年运行方式时,在预计负荷增长及新设备投运基础上,选择典型方式进行潮流计算,发现电网中薄弱环节,供调度员日常调度控制参考,并对规划、基建部门提出改进网架结构,加快基建进度的建议。 (3)正常检修及特殊运行方式下的潮流计算,用于日运行方式的编制,指导发电厂开机方式,有功、无功调整方案及负荷调整方案,满足线路、变压器热稳定要求及电压质量要求。 (4)预想事故、设备退出运行对静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及作出预想的运行方式调整方案。 2 潮流计算数学模型 1.变压器的数学模型: 变压器忽略对地支路等值电路:

2.输电线的数学模型: π型等值电路: 3 数值方法与计算流程 利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求解,用MATLAB 软件编程,可以求解系统潮流分 布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对参数进行调整,通过调节变压器变比和发电厂的电压,求解出合理的潮流分布,最后用matpower 进行潮流分析,将两者进行比较。 牛顿—拉夫逊法 1、牛顿—拉夫逊法概要 首先对一般的牛顿—拉夫逊法作一简单的说明。已知一个变量X 函数为: 0)(=X f 到此方程时,由适当的近似值) 0(X 出发,根据: ,......)2,1() ()() ()() () 1(='-=+n X f X f X X n n n n 反复进行计算,当) (n X 满足适当的收敛条件就是上面方程的根。这样的方 法就是所谓的牛顿—拉夫逊法。 这一方法还可以做下面的解释,设第n 次迭代得到的解语真值之差,即) (n X 的误差为ε时,则: 0)()(=+εn X f 把)() (ε+n X f 在) (n X 附近对ε用泰勒级数展开 0......)(! 2)()()()(2 )() () (=+''+ '+=+n n n n X f X f X f X f εεε 上式省略去2ε以后部分 0)()()()(≈'+n n X f X f ε

基于前推回代法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孙聪学号:0903010909 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任务起止时间:2013 年2月25 日至2013年 6 月20 日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基于前推回代法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毕业设计工作内容: 1、查阅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要求阅读20篇以上文献,了解当今电力 系统的发展状况,及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2、复习并熟练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步骤及计算过程; 3、自学前推回代法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4、熟悉C语言,编写配电网潮流计算程序; 5、通过实际算例验证所编写程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6、撰写论文,准备答辩。 资料: 1、王守相,王成山.现代配电系统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刘健,毕鹏翔,董海鹏.复杂配电网简化分析与优化[M].北京:中 国电力出版社,2002. 3、何仰赞,温增银.电力系统分析(上册)(第三版)[M] .武汉:华中科 技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光琦.电力系统暂态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系主任意见: 签名: 年月日 教务处制表

基于前推回带法的配电网潮流计算的研究 摘要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设计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潮流计算也是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的基础。潮流计算是根据给定的系统运行条件来计算系统各个部分的运行状况,主要包括电压和功率的计算。 配电网潮流计算是配电管理系统高级应用软件功能组成之一。本课题在分析配电网元件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由于配电网的结构和参数与输电网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配电网的潮流计算必须采用相适应的算法。配电网的结构特点呈辐射状,在正常运行时是开环的;配电网的另一个特点是配电线路的总长度较输电线路要长且分支比较多,配电线路的线径比输电网细导致配电网的R/X较大,且线路的充电电容可以忽略。配电网的潮流计算采用的方法是前推回代法,文中对前推回代法的基本原理、收敛性及计算速度等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经过C语言编程,运行算例表明,前推回代法具有编程简单、计算速度快、收敛性好的特点,此方法是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有效算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潮流计算;前推回代法

潮流上机课程设计-华电

课程设计报告 (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电力系统潮流上机 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班级: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 2011年12月19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二、设计正文(详细容见附录) 1.手算 2.计算机计算 3.思考题 三、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 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的一种基本计算,最初求解电力系统潮流时大多使用手算,但随着电力系统结构的日趋复杂,计算量也越来越大。 复杂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由于节点数量巨大,所形成的修正方程已经无法通过手算方式解决,尤其是需要迭代次数较多时,手算所需要的时间太长,计算机潮流计算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潮流计算可以迅速解决复杂网络的潮流计算问题,这是由于无论系统的复杂程度如何,其节点与支路的类型是固定的,所以只需要输入节点与支路的数据,就可以解决任何一个复杂网络的潮流计算问题。即只需要一次编程,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所有复杂网络的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牛顿—拉弗逊发计算潮流时,对于初值要选择比较接近它们的精确解,否则迭代过程可能不收敛。 潮流计算C语言程序编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C语言无法实现复数运算,需要将得到的值的实部与虚部分开储存并计算。这个过程复杂并且容易出错,编写程序是需要注意。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C语言数组的编号是从零开始的,在程序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下标的对应。 通过这一次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编程,我不仅对C语言的编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电力系统分析》这门课程进行了查漏补缺和巩固,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浅。 四、参考文献 1.《电力系统计算: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交通大学等合编。:水利电力; 2.《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王锡凡主编,科学; 3.《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珩,中国电力,2007年,第三版;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学号: 学院: 班级: 题目: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

课设题目及要求 一 .题目原始资料 1、系统图:两个发电厂分别通过变压器和输电线路与四个变电所相连。 2、发电厂资料: 母线1和2为发电厂高压母线,发电厂一总装机容量为( 300MW ),母线3为机压母线,机压母线上装机容量为( 100MW ),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分别为50MW 和20MW ;发电厂二总装机容量为( 200MW )。 3、变电所资料: (一) 变电所1、2、3、4低压母线的电压等级分别为:35KV 10KV 35KV 10KV (二) 变电所的负荷分别为: 60MW 40MW 40MW 50MW (三) 每个变电所的功率因数均为cos φ=0.85; 变电所1 变电所母线 电厂一 电厂二

(四) 变电所1和变电所3分别配有两台容量为75MVA 的变压器,短路损 耗414KW ,短路电压(%)=16.7;变电所2和变电所4分别配有两台容 量为63MVA 的变压器,短路损耗为245KW ,短路电压(%)=10.5; 4、输电线路资料: 发电厂和变电所之间的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及长度标于图中,单位长度的电阻为Ω17.0,单位长度的电抗为Ω0.402,单位长度的电纳为S -610*2.78。 二、 课程设计基本容: 1. 对给定的网络查找潮流计算所需的各元件等值参数,画出等值电路图。 2. 输入各支路数据,各节点数据利用给定的程序进行在变电所在某一负荷 情况下的潮流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3. 跟随变电所负荷按一定比例发生变化,进行潮流计算分析。 1) 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增大; 2) 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 3) 1和4号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而2和3号变电所的 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上升; 4. 在不同的负荷情况下,分析潮流计算的结果,如果各母线电压不满足要 求,进行电压的调整。(变电所低压母线电压10KV 要求调整围在9.5-10.5 之间;电压35KV 要求调整围在35-36之间) 5. 轮流断开支路双回线中的一条,分析潮流的分布。(几条支路断几次) 6. 利用DDRTS 软件,进行绘制系统图进行上述各种情况潮流的分析,并进 行结果的比较。 7. 最终形成课程设计成品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成品基本要求: 1. 在读懂程序的基础上画出潮流计算基本流程图 2. 通过输入数据,进行潮流计算输出结果 3. 对不同的负荷变化,分析潮流分布,写出分析说明。 4. 对不同的负荷变化,进行潮流的调节控制,并说明调节控制的方法,并 列表表示调节控制的参数变化。 5. 打印利用DDRTS 进行潮流分析绘制的系统图,以及潮流分布图。

用Matlab计算潮流计算

用Matlab计算潮流计算-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电088班_______ 学号:0812002221 学生姓名:刘东昇________ 指导教师:张新松________ 设计周数:两周_________ 日期:2010年12月25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目的: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要求:基本要求: 1.编写潮流计算程序; 2.在计算机上调试通过; 3.运行程序并计算出正确结果; 4.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二、设计步骤: 1.根据给定的参数或工程具体要求(如图),收集和查阅资料;学习相关软件(软件自选:本设计选择Matlab进行设计)。 Alt ;' T = r、二戶土旳「亠 2.在给定的电力网络上画出等值电路图 3.运用计算机进行潮流计算。 4.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设计原理 1.牛顿-拉夫逊原理

牛顿迭代法是取X0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比x0更接近的方程的跟,一步一步迭代,从而找到更接近方程根的近似跟。牛顿迭代法是求方程根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最大优点是在方程f(x) = 0的单根附近具有平方收敛,而且该法还可以用来求方程的重根、复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一般来说,各个母线所供负荷的功率是已知的,各个节点电压是未知的(平衡节点外)可以根据网络结构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然后由节点导纳矩阵列写功率方程,由于功率方程里功率是已知的,电压的幅值和相角是未知的,这样潮流计算的问题就转化为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问题了。为了便于用迭代法解方程组,需要将上述功率方程改写成功率平衡方程,并对功率平衡方程求偏导,得出对应的雅可比矩阵,给未知节点赋电压初值,一般为额定电压,将初值带入功率平衡方程,得到功率不平衡量,这样由功率不平衡量、雅可比矩阵、节点电压不平衡量(未知的)构成了误差方程,解误差方程,得到节点电压不平衡量,节点电压加上节点电压不平衡量构成新的节点电压初值,将新的初值带入原来的功率平衡方程,并重新形成雅可比矩阵,然后计算新的电压不平衡量,这样不断迭代,不断修正,一般迭代三到五次就能收敛。 牛顿一拉夫逊迭代法的一般步骤: (1)形成各节点导纳矩阵丫。 (2)设个节点电压的初始值U和相角初始值e还有迭代次数初值为0。 (3)计算各个节点的功率不平衡量。

单片机计算器的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一、设计任务和性能指标 (1) 1.1设计任务 (2) 1.2性能指标 (2) 二、设计方案 (2) 3 3 4 5 5 6 6 7 7 20 20 20 20 21 参考文献 (21) 附录1、系统硬件电路图 (22) 附录2、硬件实物图 (23) 附录3、器件清单 (24)

一、设计任务和性能指标 1.1设计任务 自制一个单片机最小系统,包括复位电路,采用外部小键盘输入数据,能够实现加法、乘法及一个科学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在四位一体的数码管上。 要求用Protel 画出系统的电路原理图(要求以最少组件,实现系统设计所要 显 位 监测模块采用二极管和扬声器(实验室用二极管代替)组成电路。 键盘电路采用4*4矩阵键盘电路。 显示模块采用4枚共阳极数码管和74ls273锁存芯片构成等器件构成。 整个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P0用于显示输出; P1用于键扫描输入; P2用于数码管位选控制; P3用于键盘扩展(部分运算符输入);

三.系统硬件设计 3.1单片机最小系统 单片机最小系统就是支持主芯片正常工作的最小电路部分,包括主控芯片、复位电路和晶振电路。 主控芯片选取STC89C52RC芯片,因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及稳定性,价格便宜应用方便。 扩展键:“log”,“ln”,“x^2”“小数点”,“开方” 共计25个按键,采用4*4矩阵键盘,键盘的行和列之间都有公共端相连,四行和四列的8个公共端分别接P1.0~P1.7,这样扫描P1口就可以完成对矩阵键盘的扫描,通过对16个按键进行编码,从而得到键盘的口地址,对比P1口德扫描结果和各按键的地址,我们就可以得到是哪个键按下,从而完成键盘的功能。 以下为键盘接口电路的硬件电路图

基于matlab--psat软件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

东北电力大学课程设计改革试用任务书: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名称: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 设计性质:理论计算,计算机仿真与验证 计划学时:两周 一、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 3.编制程序或利用电力系统分析计算软件进行电力系统潮流分析。 二、原始资料 1、系统图:IEEE14节点。 2、原始资料:见IEEE14节点标准数据库 三、课程设计基本内容: 1.采用PSAT仿真工具中的潮流计算软件计算系统潮流; 1)熟悉PSAT仿真工具的功能; 2)掌握IEEE标准数据格式内容; 3)将IEEE标准数据转化为PSAT计算数据; 2.分别采用NR法和PQ分解法计算潮流,观察NR法计算潮流中雅可比矩阵的变化情况, 分析两种方法计算潮流的优缺点; 3.分析系统潮流情况,包括电压幅值、相角,线路过载情况以及全网有功损耗情况。

4.选择以下内容之一进行分析: 1)找出系统中有功损耗最大的一条线路,给出减小该线路损耗的措施,比较各种措施 的特点,并仿真验证; 2)找出系统中电压最低的节点,给出调压措施,比较各种措施的特点,并仿真验证; 3)找出系统中流过有功功率最大的一条线路,给出减小该线路有功功率的措施,比较 各种措施的特点,并仿真验证; 5.任选以下内容之一作为深入研究:(不做要求) 1)找出系统中有功功率损耗最大的一条线路,改变发电机有功出力,分析对该线路有 功功率损耗灵敏度最大的发电机有功功率,并进行有效调整,减小该线路的损耗; 2)找出系统中有功功率损耗最大的一条线路,进行无功功率补偿,分析对该线路有功 功率损耗灵敏度最大的负荷无功功率,并进行有效调整,减小该线路的损耗; 3)找出系统中电压最低的节点,分析对该节点电压幅值灵敏度最大的发电机端电压, 并有效调整发电机端电压,提高该节点电压水平; 四、课程设计成品基本要求: 1.绘制系统潮流图,潮流图应包括: 1)系统网络参数 2)节点电压幅值及相角 3)线路和变压器的首末端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2.撰写设计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本次设计的目的和设计的任务; 2)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计算机方法原理,分析NR法和PQ分解法计算潮流的特点; 3)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该潮流断面的运行方式安全性和经济性; 4)找出系统中运行的薄弱环节,如电压较低点或负载较大线路,给出调整措施; 5)分析各种调整措施的特点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6)结论部分以及设计心得; 五、考核形式 1.纪律考核:学生组织出勤情况和工作态度等; 2.书面考核:设计成品的完成质量、撰写水平等; 3.答辩考核:参照设计成品,对计算机方法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相关问题等进行答辩; 4.采用五级评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前推回代线损潮流计算

毕业设计方案 题目前推回代线损潮流计算 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二〇一七年三月三十一

某城区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 摘要 线损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线损管理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它不但可以反映配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合理性,而且可以反映电力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配网直接服务于用户,要有效地降损,首先要了解电网的自然线损状况;以自然线损为尺度,分清统计线损的构成;了解不同用电性质的配网中“管理线损”的产生原因及其大小;量化线损管理指标;有的放矢地采取技术和管理降损措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能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而在电能的生产,传输的过程中,作为载体的线路网络本身也作为负载而消耗功率,这不但影响电网的电能质量,对设备和装置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的用电安全造成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极其巨大的能量损耗,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我们有必要计算电网的损耗,以便有效的对输电网的经济性进行评估,进而以最小的损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将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法用于实际电网的理论线损计算中,针对某城区配电网,进行线损计算程序设计。 关键词:配电网线损计算前推回代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课程设计目的 (1) §1.2 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 (1) 第二章课程设计原理 (2) §2.1 前推回代潮流算法 (2) §2.2 前推回代编程原理 (3) 第三章线损计算程序设计 (4) §3.1 某城区配电网的主要参数 (4) §3.1.1 配电网节点表示图 (4) §3.1.2 变压器和线路参数 (4) §3.2 线损计算程序设计简要说明 (5) §3.3 线损计算流程图 (6) §3.4 配电网计算结果及分析 (7) 第四章程序设计 (8) 第五章结果分析与总结 (24) 主要参考文献 (25)

科学计算器课程设计报告C课程设计修订稿

科学计算器课程设计报告C课程设计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 C++课程设计 题目科学计算器 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计科1103 指导教师李军 姓名刘明 学号 2012年6月27日

摘要 计算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基础之上的。硬件方面,自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从庞大的只能在实验室里供研究使用的计算机到如今能适应不同环境满足不同需求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到每秒几百亿次;处理器从焊有上百万个电子管的大的惊人的电子板到只有指甲大小的集成电路;现在计算机在硬件方面的发展已达到了每三个月更新换代一次的惊人速度。软件方面,也已从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发展到现如今的第四代语言——非结构化、面向对象、可视化的语言。 在这个计算器里面,我们实现了简单的四则运算以及更高功能的科学计算,它的外观简洁美观,使人们能快捷简单的操作。能准确的得到计算结果,大大减少了数字计算所需要的时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此系统在Windows 7环境下,使用VC++ 进行编写。 简单计算器包括双目运算和单目运算功能,双目运算符包含基本的四则运算及乘幂功能,单目运算符包含正余弦,对数,开方,阶乘,倒数,进制转换等运算。可对其输入任意操作数,包括小数和整数及正数和负数进行以上的所有运算并能连续运算。并且包含清除,退格功能等。我们所做的计算器其功能较Windows 7下的计算器还是很不够多,没有其菜单的实现功能项,没有其小巧的标准计算器。 关键词:计算器;运算;VC++等

东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报告书

目录 一、设计任务 (1) 1.1 课程设计要求 (1) 1.2 课程设计题目 (1) 1.3 课程设计基本容 (2) 二、问题分析 (3) 2.1 节点设置及分类 (3) 2.2 参数求取 (3) 2.3 计算方法 (4) 三、问题求解 (7) 3.1 等值电路的计算 (7) 3.2画出系统等值电路图: (7) 3.3 潮流计算 (8) 四、误差分析 (29) 五、心得体会及总结 (38) 附录: (39) 参考文献 (39) 程序 (39)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 一、设计任务 1.1 课程设计要求 1、在读懂程序的基础上画出潮流计算基本流程图 2、通过输入数据,进行潮流计算输出结果 3、对不同的负荷变化,分析潮流分布,写出分析说明。 4、对不同的负荷变化,进行潮流的调节控制,并说明调节控制的方法,并 列表表示调节控制的参数变化。 5、打印利用DDRTS进行潮流分析绘制的系统图,以及潮流分布图。 1.2 课程设计题目 系统图:两个发电厂分别通过变压器和输电线路与四个变电所相连。 变电所1 变电所2 母线电厂一电厂二

发电厂资料: 母线1和2为发电厂高压母线,发电厂一总装机容量为( 300MW ),母线3为机压母线,机压母线上装机容量为( 100MW ),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分别为50MW 和20MW ;发电厂 二总装机容量为( 200MW )。 变电所资料: (一)变电所1、2、3、4低压母线的电压等级分别为:35KV 10KV 35KV 10KV (二)变电所的负荷分别为:60MW 40MW 70MW 50MW (三)每个变电所的功率因数均为cos φ=0.85; (四)变电所1和变电所3分别配有两台容量为75MVA 的变压器,短路损耗414KW ,短路 电压(%)=16.7;变电所2和变电所4分别配有两台容量为63MVA 的变压器,短路损耗为245KW ,短路电压(%)=10.5; 输电线路资料: 发电厂和变电所之间的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及长度标于图中,单位长度的电阻为 Ω17.0,单位长度的电抗为Ω0.402,单位长度的电纳为S -610*2.78。 1.3 课程设计基本容 1. 对给定的网络查找潮流计算所需的各元件等值参数,画出等值电路图。 2. 输入各支路数据,各节点数据利用给定的程序进行在变电所在某一负荷情况下的潮 流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3. 跟随变电所负荷按一定比例发生变化,进行潮流计算分析。 1) 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增大; 2) 4个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 3) 1和4号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2%的比例下降,而2和3号变电所的负荷同时以 2%的比例上升; 4. 在不同的负荷情况下,分析潮流计算的结果,如果各母线电压不满足要求,进行电 压的调整。(变电所低压母线电压10KV 要求调整围在9.5-10.5之间;电压35KV 要求调整围在35-36之间) 5. 轮流断开支路双回线中的一条,分析潮流的分布。(几条支路断几次) 6. 利用DDRTS 软件,进行绘制系统图进行上述各种情况潮流的分析,并进行结果的比 较。 7. 最终形成课程设计成品说明书。

基于前推回代法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任务起止时间:2013 年2月25 日至2013年 6 月20 日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基于前推回代法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毕业设计工作内容: 1、查阅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要求阅读20篇以上文献,了解当今电力 系统的发展状况,及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2、复习并熟练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步骤及计算过程; 3、自学前推回代法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4、熟悉C语言,编写配电网潮流计算程序; 5、通过实际算例验证所编写程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6、撰写论文,准备答辩。 资料: 1、王守相,王成山.现代配电系统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刘健,毕鹏翔,董海鹏.复杂配电网简化分析与优化[M].北京:中 国电力出版社,2002. 3、何仰赞,温增银.电力系统分析(上册)(第三版)[M] .武汉:华中科 技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光琦.电力系统暂态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系主任意见: 签名: 年月日 教务处制表

基于前推回带法的配电网潮流计算的研究 摘要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设计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潮流计算也是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的基础。潮流计算是根据给定的系统运行条件来计算系统各个部分的运行状况,主要包括电压和功率的计算。 配电网潮流计算是配电管理系统高级应用软件功能组成之一。本课题在分析配电网元件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由于配电网的结构和参数与输电网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配电网的潮流计算必须采用相适应的算法。配电网的结构特点呈辐射状,在正常运行时是开环的;配电网的另一个特点是配电线路的总长度较输电线路要长且分支比较多,配电线路的线径比输电网细导致配电网的R/X较大,且线路的充电电容可以忽略。配电网的潮流计算采用的方法是前推回代法,文中对前推回代法的基本原理、收敛性及计算速度等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经过C语言编程,运行算例表明,前推回代法具有编程简单、计算速度快、收敛性好的特点,此方法是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有效算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潮流计算;前推回代法

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华电

华址电力*孑 《电力系统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 院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 成绩: 日期:年月日

q 「十?-课程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设计正文(详细内容见附录) 1.手算:要求应用牛顿-拉夫逊法或P-Q分解法手算求解,要求精度为0.001MW 节点1为平衡节点,电压U, 1.0 0,节点2为PQ节点,负荷功率S20.8 j0.6,节点3 是PV 节点,P3 04U3 1.1,两条支路分别为Z13 0.01 j0.04,Z12 0.05 j0.2,对地支路y30j 0.33。

? 十?-课程课程设计报告 2?计算机计算:编写潮流计算程序,要求如下: 2.1据给定的潮流计算任务书整理潮流计算的基础数据:节点的分类,线路模型,等值变压器 模型,电压等级的 归算,标幺值的计算; 2.2基础数据的计算机存储:节点数据,支路数据(包括变压器) ; 2.3用牛顿-拉夫逊法计算; 2.4根据所选潮流计算方法画流程图,划分出功能模块,有数据输入模块,导纳阵形成模块, 解线性方程组模 块,计算不平衡功率模块,形成雅可比矩阵模块,解修正方程模块,计算 线路潮流,网损,PV 节点无功功率和平衡节点功率,数据输出模块; 2.5据上述模块编制程序并上机调试程序,得出潮流计算结果; 2.6源程序及其程序中的符号说明集、程序流图 简单系统如下图所示,支路数据如下: 乙2 0.1 j0.41,乙3 j0.3, z 14 0.12 j0.5, z 24 0.08 j0.40 y io,2 y 20,1 j 0.01528, y 10,4 y 40,1 j 0.0192, y 20,4 y 40,2 j 0.01413 k 1.1 节点数据如下: S 1 0.30 j0.18,S 2 0.55 j0.13, S 3 0.5,U 3 1.10,U 4 1.05 0o Z 13 Z 13 y 40,1 y 20,4 1) 节点导纳阵 #in elude #in elude #in elude #i nclude "LF.h" y 10,4 Z 14 k(k 丄 y 20,1 Z 12 Z 13 S 4 Z 24 S 2 y 40,2

计算器课程设计报告

高级语言程序(JAVA)课程设计报告 系部名称:商学系专业班级:营销*** 学生姓名:墨璇 墨兰学号: ********** ********** 指导教师:王芬教师职称:讲师 2014年06月26日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及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设计任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程序设计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设计时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课程设计地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课程设计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开发工具与平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开发工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开发平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程序测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实验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课程设计感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附录(程序代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程设计(终极版)

目录 摘要................................................. - 1 - 1.设计意义与要求..................................... - 2 - 1.1设计意义 ...................................... - 2 - 1.2设计要求(具体题目)........................... - 2 - 2.题目解析........................................... - 3 - 2.1设计思路 ...................................... - 3 - 2.2详细设计 ...................................... - 4 - 2.2.1节点类型.................................. - 4 - 2.2.2待求量 ................................... - 4 - 2.2.3导纳矩阵.................................. - 4 - 2.2.4潮流方程.................................. - 5 - 2.2.5牛顿—拉夫逊算法.......................... - 6 - 2.2.5.1牛顿算法数学原理:................... - 6 - 2.2.5.2修正方程............................. - 7 - 2.2.5.3收敛条件............................. - 9 - 3.结果分析.......................................... - 10 - 4.小结.............................................. - 11 - 参考文献............................................ - 12 -

潮流上机课程设计报告

如果恰巧看到这篇的话,给你们几个忠告。首先要说的是:课设老师是sb,课设老师是sb,课设老师是sb,重说三;其次,要给他看程序的话,一定要早一点,不然你自己写的也成抄袭的了,亲身经历你们懂的;顺带,这sb看变量名认程序的,自己尽量把变量名都改了。恩,基本就是这些了。

课程设计报告 ( 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电力系统潮流上机 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毛安家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编程能力,掌握计算机潮流计算的相关知识 二、设计正文(详细内容见附录) 1. 手算 节点1为平衡节点,电压1 1.050U =∠?,节点2为PQ 节点,负荷功率20.80.5S j =+,节点3是PV 节点,330.4, 1.05P U ==,两条支路分别为04.001.013j Z +=,2.005.012j Z +=,对地支路300.3y j =。(要求应用牛顿-拉夫逊法或P-Q 分解法手算求解,要求迭代两次。) (手算具体过程见附录) 2. 计算机计算 编写潮流计算程序,要求如下: 2.1据给定的潮流计算任务书整理潮流计算的基础数据:节点的分类,线路模型,等值变压器 模型,电压等级的归算,标幺值的计算; 2.2基础数据的计算机存储:节点数据,支路数据(包括变压器); 2.3用牛顿-拉夫逊法计算; 2.4根据所选潮流计算方法画流程图,划分出功能模块,有数据输入模块,导纳阵形成模块, 解线性方程组模块,计算不平衡功率模块,形成雅可比矩阵模块,解修正方程模块,计算线路潮流。 (1)、每次迭代的各节点电压幅值、相位或者实部、虚部 (2)、收敛的迭代次数 (3)、收敛后各节点电压幅值、相位,各支路的,,ij ji ij S S S ? (4)、收敛后PV 节点的注入Q (5)、收敛后平衡节点的注入功率S 2.5据上述模块编制程序并上机调试程序,得出潮流计算结果; 2.6源程序及其程序中的符号说明集、程序流图 简单系统如下图所示,支路数据如下: 支路14,27,39为变压器支路,参数为 100.1,058.0114==K X ,050.1,063.0227==K X 100.1,059.0339==K X 其余支路为线路支路,参数为 075.02/,072.0019.07878=+=B j Z , 105.02/,101.0012.08989=+=B j Z 153.02/,161.0032.05757=+=B j Z

计算机技术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技术综合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锅炉液位控制系统学生姓名史婷艳 专业班级自动化1302班学号20134460203 指导老师洪镇南 2017年1 月3日

目录 前言 (2) 1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对象与控制指标 (4) 1.1锅炉汽包水位的特征 (4) 1.2汽包水位动态特性 (4) 1.2.1汽包水位在给水流量W作用下的动态特性 (4) 1.2.2汽包水位在蒸汽流量D扰动下的动态特性 (5) 1.2.3燃料量B扰动下汽包水位的动态特性 (6) 2. 汽包水位控制方案 (7) 2.1单冲量控制方式 (7) 2.2 双冲量控制方式 (8) 2.3 三冲量控制方式 (9) 3. 三冲量串级PID控制 (11) 3.1 串级PID控制 (11) 3.2 智能整定PID控制 (12) 4 汽包水位模糊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12) 4.1 输入输出变量 (12) 4.2 隶属度函数 (15) 4.3基于MATLAB/Simulink 环境建立的系统仿真分析 (16) 4.3.1 基于MATLAB/Simulink 的系统模型 (16)

4.3.2 仿真结果分析 (18) 总结与体会 (18) 参考文献 (20) 前言 锅炉是典型的复杂热工系统,目前,中国各种类型的锅炉有几十万台,由于设备分散、管理不善或技术原因,使大多数锅炉难以处于良好工况,增加了锅炉的燃料消耗,降低了效率。同时,锅炉工作过程中各项指标的调节难以建立数学模型,具有非线性、不稳定性、时滞等特点,所以如何改善对锅炉的控制,保证其正常工作,提高效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汽包液位是锅炉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保证液位在给定范围内,对于高蒸汽品质、减少设备损耗和运行损耗、确保整个网络安全运行具有要意义。 现代锅炉的特点之一就是蒸发量显著提高,汽包容积相对变小,水位变化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汽包满水或者烧成干锅,这都对汽包液位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包液位过高,会影响汽包内汽液分离效果,使汽包出口的饱和蒸汽带水增多,蒸汽带水会使汽轮机产生水冲击,引起轴封破损、叶片断裂等事故。同时会使饱和蒸汽中含盐量增高,降低过热蒸汽品质,增加在过热器管壁和汽轮机叶片上的结垢。水位过低,则可能破坏自然循环锅炉汽水循环系统中某些薄弱环节,以致局部水冷管壁被烧坏,严重时会造成爆炸事故。 目前,对汽包液位位控制大多采用常规PID控制方式,从控制方式来看,它们要么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不能有效的控制锅炉汽包“虚假水位”现象,要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虚假现象”,系统却过于复杂,成本投入过大。常用的蒸汽锅炉液位调节系统有三种基本结构:单冲量调节系统结构、双冲量调节系统结构、串级三冲量调节系统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