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_以广州市公园为例_周春山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_以广州市公园为例_周春山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_以广州市公园为例_周春山

P u b l i c F a c i l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 第37卷 第10期 VOL.37 NO.10 OCT. 2013

84

【作者简介】

周春山(1964-),男,博士,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海燕(1973-),女,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高军波(1979-),男,博士,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修改日期】2013-09-18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3)10-0084-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 【摘要】我国转型期城市公共服务存在供给总量不足、需求分化、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而与社会群体相互作用形成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分异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弄清影响分异的因素和形成机制对公共服务的公平构建和效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公园服务的社会空间分异特征为基础,选取公园服务水平和人口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相重叠的双高型(高SES、高服务区)和双低型(低SES、低服务区)街道,从城市发展历程、公园建设及服务特征、人口构成特征等方面总结形成公园服务水平两极分化的机制,包括城市发展的历史惯性与累积、城市选择性更新与滤出、城市扩张中的城乡二元分化、居民消费需求与能力的分化等四类。基于各类公共服务的共性和个性,有必要进一步对教育、医疗、公交等其他公共设施进行相关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形成机制;公园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urban public service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uch as inadequate supply, differentiated demand,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services and social groups, social inequity and soci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ccur, and consequently, to guarantee social equity and the efficiency in terms of public services,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factor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s. By analyzing the “double high (high SES and high service level)” and “double low (low SES and low service level)” stree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four types of mechanisms that contribute to such po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ity’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features of park services, and population composition. To be speci ? c, the four types include

the historical inertia and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its selective renewal and filtration, the urban-rural dualization during the urban expansion,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itizens’ consumption demand and ability. Based on the commonalities and individualities of those public services, the paper proposes further studies on other public facilities such as schools, hospitals, public transport, and so on.

KEYWORDS: urban public servic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paces; mechanism; park

1 引言

近40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城市公共服务分配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的满意度[1]、服务的社会分异[2~4]和空间公平[5~7]等方面。其中,涉及公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有:费赞(E.B.Feyzan)将影响公平的因素总结为可用资源的数量、人口的构成与分布、政策要求的数量和强度以及居民需求[8];特伦(E.Talen)则认为包括城市形态、组织规则、居民联系和种族[2];也有人认为经济和社会因素如收入和居民价值观是主要动因[3],人们为了追求优美的居住环境,愿意付出更高的通勤距离成本[9]。在国内,由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外部性,其空间分布也成为转型期以来居住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学校、公园绿地、文化设施、医院和地铁等公共设施最容易通过房价形成居住空间的社会分异[10~11]。总体而言,高收入家庭和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能够享受更多更优质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以广州市公园为例

周春山 江海燕 高军波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公共

设施服务水平的社会公平性动态变化研究”(10YJC840036);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城市公共交通公平的定量评价与公平规划研究——以广州为例”(2011KB08)。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URBAN PUBLIC SERVICES: A CASE STUDY ON THE PARKS OF GUANGZHOU

ZHOU Chunshan; JIANG Haiyan; GAO Junbo

85

的公共服务,从1996年对深圳蛇口的研究[12]到近几年对上海[13]

、广州

[14~15]

等大城市的研究结论均是如此。有研究认为公共设施供给和分布应与城市空间结构、人口结构和数量相适应,通过找出薄弱区域、增加供给以降低不公平[16~17]。

比较而言,国外学者的研究不仅结合人口社会空间描述公共服务的社会公平问题,还对不公平现象进行解释[18];而国内学者更多集中在不考虑人口构成的地域均等和空间均衡的描述性研究上,缺乏对现象的解释。本研究以广州市公园为例,在公园服务的典型社会空间特征研究基础上,选择服务水平呈两极分化的街道类型,总结公园服务社会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以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分配,减少两极分化,提高服务效益。

2 研究数据、思路及基础

研究区域为广州中心6区(越秀、荔湾、海珠、天河、黄埔和白云南部)的105个街道,公园绿地面积2328hm 2,占全市公园绿地面积总量的46.54%(2007年)。涉及数据包括:2007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居委社区、交通调查的GIS数据和2009年按街道人口1‰抽样的3594份《广州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公众意愿调查》问卷数据。研究思路分四步:(1)采用ArcGIS9.2分析工具中的网络分析和简单缓冲方法,计算各街道被公园绿地服务区覆盖的比率,按服务比为0.7001~1.0000、0.4001~0.7000、0~0.4000将105个街道划分为高、中、低服务区三种类型。(2)采用SPSS14.0将3594份问卷的人口数据进行聚类,计算人口社会经济地位指数SESI(socio-economic status index)[14],按照SESI为

2.85~4.14、2.46~2.84、1.80~2.45将105个街道划分为高、中、低SES三种类型。(3)结合以上两种指标,将105个街道划分为五类典型社会空间服务类型(图1、表1)。(4)选择两极分化的“双高型和双低型”典型街镇分析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前三步已在有关论文中详细阐述[14],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解释社会空间两极分化的形成机制。

3 城市发展的历史惯性与累积机制3.1 内城社会空间结构的累积性和延续性

城市历史发展的惯性在城市功能空间和社会空间均表现出历史的累积性和延续性特征,但不同时期主导因素各不相同[19]。(1)广州内城“西富——东贵”区和中间地带的平民区格局,在1949年以前是城市长期的政治、商业功能在空间

表1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服务的典型社会空间特征一览

Tab.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social spaces in the central city of Guangzhou in terms of public services 社会空间类型

空间特点

人口特征

公园服务特征

典型街道

双高型(高SES、高服务)行政中心区、新CBD 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白领比例最高,达44.52%,SESI指数最高公园类别多样,服务水平高,服务重叠率高,人均享有量高

洪桥街、白云街、

猎德街双中型(中SES、中服务)

中等居住区各类人群混合居住,以一般打工者为主公园类别单一,服务水平和人均享有水平中等,无重叠率

员村街双低型(低SES、低服务)原芳村旧工业区、城市边缘区

多数为租房者,一般打工者和外地人比例最高

基本属于服务盲区或服务水平低下冲口街、鹤洞街、

龙洞街、凤凰街、新塘街

低享高型(低中SES、中高服务)老城商业和居住区、城市边缘区外地打工者和本地中老年人比例高老城区以综合公园为主,服务水平中高,重叠率中等,但人均享有量低;边缘区以专类公园和村镇社区公园为主,服务水平中等,无重叠率;实际可利用率低农林街、人民街、北京街、官洲街、

华洲街、黄村街、

珠吉街高受低型(高中SES、中低服务)旧科教区和旧CBD 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白领比例较高,占32.63%,本地打工者比例最高

基本属于公园服务盲区,但旧科教区实际享有高水平单位附属绿地五山街、新港街、

林和街

图1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服务的社会空间类型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social spaces in terms of park services in the central city

of Guangzhou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周春山 江海燕 高军波

P u b l i c F a c i l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 第37卷 第10期 VOL.37 NO.10 OCT. 2013

86

上的累积和家族继承的结果[20]。(2)1949-1997年为住房分配制度。越秀区的原东山区解放后是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集中地(如省市政府、省市各部门办公大院),居民大多享有单位分配住房,形成干部和政府机关单位居住区,主要分布在东湖、白云、梅花、华乐、建设和大东街[20],而位于中间地带平民区的人口构成基本没有改变[21]。(3)1998年住房市场化之后为经济因素。由于原公房区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资源丰富、质量高,推动一部分有能力的居民在该区域购买二手房或新房,带来中高收入阶层聚居。改革开放后随着天河城等新商业区的兴起,人民路老商业区走向衰败,导致该地区人口仍属于低SES区,如人民、矿泉、珠光、诗书、龙津和多宝街等。综上,在历史、政治、经济和制度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内城中、高SES政治文化中心区和低SES商业居住区(图2)。

3.2 内城公园建设的累积性和延续性

内城 “西富——东贵”区公园建设历史长,在公园数量和规模上也具有历史累积效应(图3)。该地区公园建设的推动力主要是政治因素,而在具体选址上,则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1) 民国时期,公园作为平民共享的物化形式表达民权政治,如人民公园;作为移风易俗、反对迷信和神权、培养市民公德心的工具和场所,如光孝寺、海幢寺先后开放为公园;作为纪念革命烈士、教化民众的场所,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十九路军东征烈士陵园。(2)民国—解放初期,利用重要建筑与公园绿地轴线强化政治中心的空间格局。越秀公园至海珠广场因其自古以来重要的“云山珠水”城市格局地位,加上越秀山上重要的历史遗迹,如镇海楼、孙中山纪

念碑、伍廷芳墓地、光复纪念亭等,以及孙中山纪念堂、广州市人民政府、人民公园、海珠起义广场,形成集政治意义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重要中轴线。(3)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公园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新中国执政思想的展示窗口。如1957-1959年,广州市政府号召广州市民改建的东山湖、荔湾湖和流花湖综合性公园。(4)改革开放以来,因城市建设评比动力(如园林城市评比等)、城市软环境竞争动力和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需求而建设的公园,如麓湖公园、草暖公园、宏城公园、文化公园等。

3.3 内城政治文化中心双高型和商业居住双低型空间的形成

由于内城社会空间结构及公园建设历史的累积性和延续性,形成了内城完全分化的两种公园服务空间类型:政治文化中心双高型和商业居住双低型。从位置来看,双高型街道紧邻市级大中型综合公园,处于公园服务的核心辐射区,服务

水平高达100%;双低型街道位于这些公园服务

辐射区的外围,得到这些公园的服务辐射水平相对较低,多在60%以下且人均服务面积极低。

4 城市选择性更新与滤出机制

4.1

基于环境和区位选择的城市更新对物

质和社会空间的重塑

随着产业升级和转移,形成城市物质空间的改造和更新。由于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及拆迁补偿成本,政府或资本在进行城市改造和更新时表现出力度和时序上的差异性。优美的山水自然环

图3 越秀区和荔湾区公园建设时期分布

Fig.3 Distribution of parks in terms of their construction time in Yuexiu

and Liwan Districts

图2 越秀区和荔湾区人口SESI空间分布Fig.2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SESI in Yuexiu and Liwan Districts

87

境和优越的地理区位对任何高密度的城市都是稀缺资源,成为政府和开发商的首选,如旧城区白鹅潭、沙面街、黄花岗、麓湖、动物园一带,次新区白云山、天河公园、珠江周边。城市更新地区受到资本投入、城市规划建设规范和城市竞争的共同作用,形成具有完善服务配套、便利交通以及优美环境的高端商务居住型物质空间。这些区域本身就邻近公园或自然山水,因而也是公园绿地的高服务覆盖区。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区高起点的定位和建设造成就业和居住的高门槛,在住房制度市场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原住低SES居民滤出和新的高SES居民迁入的演替。通过对天河区的冼村、猎德、天园、员村街道和白云区的景泰街道共226人的调查发现,其住房的自购房比例高达44.7%,单位福利房仅占19.5%,自购房业主中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家庭占65.4%。

4.2 更新遗弃和住房异地补偿制度的双滤出作用

在城市更新、土地置换、产业转移浪潮中形成低SES的街道主要源自两种类型。(1)遗弃衰落型:不具备环境和区位优势的地区,产业转移后未能得到合适的新产业功能的及时替代,城市配套建设和环境也未能得到政府和资本的支持,发展上处于停滞衰败期,如原芳村的冲口和白鹤洞工业居住区,越秀区的人民、诗书街,荔湾区的龙津等旧商业居住区。其住房早期为企业单位分配的福利房,居住环境相对较差,且房产拥有成本低,因此转让和租住成本较低,一部分外来人员或内城滤出人员转入该区域,加上原住下岗企业工人,成为较低收入社会群体聚集区,同时也是公园绿地服务的低覆盖区。(2)异地安置型:在旧城更新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居民被安置在城市中圈层或外圈层的郊区,这种异地安置的比例占旧城区拆迁居民的20%以上,这部分居民多为低收入群体[20]。本次调查双低型街道人口共578人,其中外地户籍占73.01%,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80.27%,职业为未就业、退休或一般打工者的占74.91%,租房者占61.94%。可见双低型居民多为租住的外地低收入打工者(表2)。

4.3 外来演替双高型和内城滤出双低型空间的形成

一方面,由于城市更新造成物业价值提高,使能买得起该区域住房的中高收入人群迁入,而城市更新区靠近公园或本身建设配套更多的公园绿地使之成为公园服务的高覆盖区。另一方面,旧城改造使一部分居民异地安置,且大部分低收入人群被安置在内城以外的区域;原有租住内城的居民因为旧城改造租金增加而迁往租金较低的街道居住;那些因自身条件不利没有优先成为政

府和资本更新对象的街道,在城市竞争中走向衰落。综上,城市更新的选择性和过滤性形成外来演替双高型和内城滤出双低型社会空间。

5 城市扩张中的城乡二元分化机制5.1 新城高起点建设以及就业和居住的高门槛共同形成双高区

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出现了各种新城,包括新居住区(如五羊新城、华南新城、二沙岛)、综合商务区(如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科教研发区(如大学城、生物岛)。新城规划建设的定位起点高、配套设施齐全,且多数新城选择环境条件好的位置。如二沙岛四面环水,且与东山湖公园一桥相隔,成为最著名的高SES、高公园服务区域;新CBD珠江新城,拥有珠江公园、沿江带状公园以及40hm 2的花城广场等。这些新城不仅地处环境优越之地(临江或呈岛状),且在规划和建设中注重景观质量,自然形成公园服务的高覆盖区。新城就业和居住的门槛均比较高,从而形成高SES群体的聚集区。

5.2 城市扩张中简单圈地行为形成外围村镇型双低区

(1)农村公共服务低配套形成低服务覆盖区。城市扩张过程中,位于城市外围地带(如白云、天河和海珠边缘区)的街镇因建成区密集或本身就规划为组团隔离带的农村用地而未进行开发,形成公共服务配套极其缺乏、建设起点低、交通不发达的低SES、低服务的外围村镇型社区;这些区域一般为低收入打工者或未就业人员聚居,且以外地租房者为主。(2)边缘区公园可达性差形成低服务覆盖区。公园服务水平除受位置、数量和规模影响,还与居民至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密切相关。而可达性更多受道路交通网络的影响,道路交通网络通达性越好,则公园绿地

表2 双高型和双低型居民主要社会属性比较

Tab.2 Comparison on the social attributes between the “double high” and the “double low”

residents 变量

类型双高型(%)双低型(%)变量

类型双高型(%)双低型(%)户籍

外地户籍

43.40

73.01

职业未就业或退休17.2321.28一般打工者38.2653.63本地户籍56.6026.99工薪人员18.5715.92高级白领25.949.17家庭月

收入(元)2000以下

21.9234.08住房性质

租住36.9161.942000~499938.2646.19单位福利房20.5811.595000~999927.7415.05自建 2.687.961万~1.9999万

8.72 3.12自购

39.83

18.51

2万及以上

3.36

1.56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周春山 江海燕 高军波

P u b l i c F a c i l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 第

37卷 第10期 VOL.37 NO.10 OCT. 2013

88

图4 公园绿地服务的典型社会空间形成机制

Fig.4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ypical social spaces in terms of park green space services

大道之间,西为天河区政府,东为天河软件园,占地79hm 2,是天河区唯一的综合性公园,对天河区甚至海珠区居民影响较大。天河公园周边社区房价表现出以公园为中心,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在天河公园核心服务区,紧挨公园的房价达20000元/m 2以上,而在服务区之外则迅速降至9000元/m 2以下,造成这之间1倍以上差价的原因,除了房屋质量、区位等因素之外,公园的外部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010年8-10月份房价)。

6.2 居民需求和能力的分化

转型期的住房制度改革,使居民只能通过购买或租住各类住房解决居住问题。研究表明,各类人群在对住房环境的选择上表现出一致的偏好性[26],说明居民居住的差异主要受能力的影响。住房改革,不仅推动各种层次的新居住区形成,也形成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空间。解困安居房和经济适用房形成白云区同德小区、天河区棠德小区和海珠区聚德小区这样的低SES聚集区;而完全市场化的中高档花园社区以及高档豪宅则成为塑造中、高SES聚集区的推手,如猎德街的珠江新城、白云街的二沙岛、天河公园和珠江公园周边新生的高级住宅区。没有享受到福利分房的低收入外地人和本地人则只能租住在城中村、外围村镇、经济适用房小区或购买经济适用房等。通过双高型和双低型人口主要社会属性比较可以看出两类人群的差异(表2):双高型社区以本地人为主(56.60%),而双低型社区则以外地人占绝大多数(73.01%);双高型社区中高收入家庭(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上)比例远高于双低型社区,二者分别为39.82%和19.73%,比例相差近1倍;双高型社区中高职业者(工薪人员和高级白领)比例较高,占44.51%,双低型社区以低职业等级(未就业或退休和一般打工者)为主,占74.91%;双高型社区居住福利房和自购房比例高达60.41%,而双低型社区则以租住为主,占61.94%。

6.3 花园双高型社区和城中村、经济适用房双低型社区的形成

由于公园绿地对物业价值的影响,位于公园绿地高服务区内房屋的价格和房租远高于其他区域房屋的价格和房租,住房制度、市场因素、居民利用能力等社会因素共同促使形成花园社区双高型和城中村、经济适用房双低型社会空间。

7 结论

图4综合表达了公园服务的典型社会空间形成机制及各类空间的作用区域。位于内圈层的双高空间包括政治文化中心型和外来演替型,双

的可达性越强,其服务水平越高。道路交通网络的通达性主要与道路的等级及路网密度相关,主要交通轴的通达性高于次要道路,路网密集区高于稀疏区。因此,公园服务水平的空间差异也表现出主要交通轴服务水平大于次要交通轴、路网密集区大于路网稀疏区。如华南植物园面积为287hm 2,由于位于城市边缘道路稀疏区,且公园主要出入口仅2个,其服务覆盖区面积仅为368hm 2;而越秀公园面积为68hm 2,不到华南植物园的1/4,但其位于城市中心道路密集区,公园出入口多达6个,服务覆盖区面积1172hm 2,是华南植物园的3.2倍。

5.3 新城高门槛双高型和外围村镇双低型空间的形成

在城市扩张中,新城在选址上往往具备环境优势,加上城市竞争、规划定位以及规范配套的要求,使之建设成就业和居住高门槛的高SES聚集区。而扩张中未被选中进行开发的村镇,则因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化体制,配套低下,住房多为村民自建房或早期公房,租金和住房价格便宜,从而成为外来人口租住和本地村民自住的低SES混合区。

6 居民利用需求与能力的分化机制6.1 公园对住房房价的影响

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公园绿地能够提升城市物业的价值,增值比例芬兰为4.9%[22]、美国为8%~20%[23]、挪威为28%[24]、广州的水景和绿地分别为8.2%和8.6%[25]。本文以天河公园为例说明其对房价的影响。公园位于中山大道和黄埔

89

低空间是商业居住型,主要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惯性以及旧城改造中城市选择性更新的结果。位于中圈层的双高空间包括新城高门槛型和花园社区型,双低空间包括内城滤出和城中村、经济适用房型,主要是旧城改造中选择性滤出、城市扩张中新城吸引以及住房制度改革形成居住分化的结果。外圈层包括双低空间外围村镇型,主要是城市扩张中城乡二元分化和居民消费需求与能力的分化的结果,该类空间随着城市外围地区的发展、新农村规划的实施,其公园服务水平有望大大提高。

以上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对解释其他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地铁站等的社会空间分异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各类设施的供给和使用又有各自的个性,因此需要进一步针对各类设施进行相关研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公共服务设施公平供给的策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Wicks B E, Crompton J L. Citizen and Administrator

Perspective of Equity in the Delivery of Park Services [J]. Leisure Science,1986,8:341-365.

2 Talen E. Visualizing Fairness: Equity Maps for

Plann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8,64(1):22-38.

3 Alexis C,Chris B,Edmund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4428894.html,ing a GIS-Based Network

Analysis to Determine Urban Greenspace Accessibility for Different Ethnic and Religious Group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8,86:103-114.

4 Zhang Y, Tarrant M A, Green G T.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iating Urban and Rural Phenomena in Examining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Locally Desirable Land[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8:1314-1319.5 Tijs N, Tim S, Frank W,et al. Social Equity of

Public Service Delivery: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ccessibility Measur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10,42:1613-1615.

6 Cho C M. Study on Effects of Resident-Perceived

Neighborhood Boundaries on Public Services Accessibility and Its Relation to Utilization: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cusing on the Case of Public Parks in Austin,Texas[D].Texas A & M University, 2003.

7 Heynen N, Harold A P, Parama R.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Uneven Urban Green Space: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Economy on Race and Ethnicity in Producing Environmental Inequality in Milwaukee[J]. Urban Affairs Review,2006(1):3-25.

8 Feyzan E B.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

The Case of Parks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in Ankara[J]. Cities,1997,14(6): 353-361.

9 Feng C N. Commuting Distances in a Household Location

Choice Model with Amen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8,63:116-129.

10 吴启焰,张京祥,朱喜钢,等.现代中国城市

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J ].人文地理,2002,17(3):26-31.

11 王松涛,郑思齐,冯杰.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及其

对新建住房价格的影响——以北京中心城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6):78-85.

12 杜德斌,崔裴,刘小玲,等.论住宅需求、居住选

址与居住分异[J].经济地理,1996,16(1):82-91.13 尹海伟,徐建刚.上海公园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分

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71-76.

14 江海燕,周春山,肖荣波.广州公园绿地的空间差

异及社会公平研究[J].城市规划,2010(4):43-48.15 高军波,周春山,江海燕,等.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

施供给空间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0(3):78-83.16 王远飞,张超.GIS和引力多边形方法在公共设施服

务域研究中的应用——以上海浦东新区综合医院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6):80-84.

17 刘钊,郭苏强,金慧华,等.基于GIS的两步移动搜

寻法在北京市就医空间可达性评价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6,32(1):61-64.

18 江海燕,周春山,高军波.西方城市公共服

务空间分布的公平性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2011,35(7):72-77.

19 周春山,刘洋,朱红.转型时期广州市社会区分析

[J].地理学报,2006,61(10):1046-1056.

20 刘望保.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选择与居住分异研

究——以广州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2007.

21 袁媛,许学强.广州市城市贫困空问分布、演变和

规划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87-91.

22

Tyrv inen L, Miettinen A. Property Prices and Urban

Forest Amenit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0,39:205-223.

23 Tajima K. New Estimates of the Demand for Urban

Green Space: Implications for Valuing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Boston’s Big Project[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3,25:641-655.

24 Luttik J. The Value of Trees, Water and Open Spaces as

Reflected by House Prices in the Netherland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8:161-167.

25 Jim C Y, Yan C W. Consumption Prefer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A Hedonic Analysis o f t h e H o u s i n g M a r k e t i n G u a n g z h o u [J ].Geoforum,2007,38:414-431.

26 Li S. Housing Consumption in Urban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eijing and Guangzhou[J]. Environmental and Planning A, 2000,32:1115-1134.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周春山 江海燕 高军波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城市公园

浅谈城市公园 ——以广州市为例 摘要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在高密度城市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 关键词 城市公园城市公园的分类城市公园的发展城市公园的功能 第一章引言 1.1 概念的界定 1.1.1 城市公园的定义 位于城建设用地内向公众开放的公园绿地,以开展游览观赏、休憩康体、文化娱乐、科学普及等活动为主要功能,兼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和防灾避灾等功能,具有相应设施和管理机构。 公园绿地率——公园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化用地面积总和占公园陆地面积的百分比。 1.1.2 城市公园的分类 城市公园可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四大类。 综合公园是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和休憩的规模较大的公园绿地,应配套文化娱乐、康体活动、儿童活动、安静休憩、游览观赏、后勤管理等功能区及相应的常规设施。综合公园分为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公园绿地率应大于75%。 社区公园是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社区公园必须设置儿童游戏设施,特别应照顾老年人的游憩活动需要。根据规模和服务对象的不同,社区公园分为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 专类公园是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具有相应常规设施的公园绿地,包括儿童

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纪念公园、雕塑公园、湿地公园等。 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水系等设置,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的带状绿地。绿地最窄处应大于8m,全园面积应大于1h㎡。 1.2 城市公园的发展 谈及城市公园的历史起源,我们虽不能忽视文艺复兴时期理想伊甸园般的宗教建筑庭园,也不能抹去古希腊、古罗马埋藏影响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但已无须追溯到那么遥远的过去。 具有完整现代涵义的城市公园的概念直到19世纪才产生,理由是源于找来发表的城市和它的公共空间是与社会发展相并行的事实。一项基于工艺的分析说明(研究人类运用设备改造自身的环境),工业革命爆炸性的人口增长、城市超大规模的扩张、人与自然环境的是趋疏远以及由经济利益确定的政策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是今天大城市中的黑暗面。蒙?劳里(https://www.360docs.net/doc/5114428894.html,urie)在他的《19世纪自然与城市规划》一书里曾痛斥了这些冲突,并在文中首次研究了城市公园的现代概念——作为工业城市中的一种自然回归。 19世纪中叶,由于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不足,以及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和期望生活在优美愉悦环境中等原因,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开始思考生活质量的提高,开放空间的创造即是这一系列社会、文化和住宅等因素促成的理性结果。公众愿望导致大型绿色空间在许多城市中产生,这个“肺”为抵抗失控的城市生长所产生的无序灾害提供了新鲜空气。具有这种新理念的最著名实例——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in New York),它是弗里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iedrick L. Olmstead)在现代景观发展中一项里程碑式的作品。 20世纪,人们对自然、绿色、空间的传统概念有了巨大的转变,公园类似园林空间的简单定义已经过时。虽然植物和自然地貌仍然继续作为基本角色,但现代城市公园表现出更为多样的复杂性,它们的规划和建设已经考虑到众多领域的要求和前提条件,范围上及宏观的政治、行政管理,下至对树的栽植盆类型和功能设备装置此类细节的抉择。 在众多要求中,根据城市环境中的个体需求密切度,有两项可被认为是决定性因素。其一,摒弃那些基于空洞而单一用途空间美学概念,侧重多功能、多用途,引进公园须知和人及所在城市文化本质相联系的观念。其二,社会和民主意识的潜在设计要求,使设计师必须在居民需求和公众利益间寻找一种艰难的平衡。 现代城市公园是日趋重要的作用是白日提供使用者必要的各项功能。有时甚至需将上个世纪形成的大片绿色空间改造用来适应今天居民的需要。如蒙?保罗?弗理德伯格合作老师事务所(M.Paul Friedberg & Partners)规划的第67大街游乐场(the 67th Street Playground)案例中,为创造一个供孩子们嬉戏的具体空间,

基于剥夺理论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应用

20lO-午g1期总第186期囊黼蒯学列 提要在社会阶层分化、居住空间分异加剧和新贫困问题涌现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公共资源分配和设施布局不能仅建立在物质空间评价基础上。还应考虑社会问题的空间分布和社会需求特征,关注城市社会空间的基础评价。首先综述了西方学界社会指标和空间评价研究.以剥夺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空间和地域政策评价;再分析了中国规划领域内以物质空间为主的基础评价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广州市为例,借鉴西方研究尝试构建城市社会空间评价的指标内容、指标处理、综合和空间分析评价方法.并探讨规划启示。 关键词社会空间评价;剥夺理论:地域政策: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10)01-0071-07 作者简介 袁嫒,博士。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 域规划学院博士后。yyuanah@163. Com 吴缚龙.博士,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教授.卡迪夫大学中国城 市研究中心主任基于剥夺理论的 城市社会空问评价与应用袁媛吴缚龙 TheEvaluationofUrbanSocialSpacefromthePerspectiveofDeprivationTheory YUANYuon.WUFulong Abstract:Onthecontextofaggravationofsocialdifferentiation,residential segrega—tionandnewurbanpovertyintransitionalChinesecities,thepaperhighlightstheimportanceofevaluationofsocialspaceinurbanplanninginordertoidentifythespatialdistributionofsocialissuesandsocialdemands.Firstly,thepaperreviewswesternresearchesonsocialindicators,evaluationofsocialspaceandarea—basedpolicybasedontheoryofdeprivation.Secondly,severalproblemsinevaluationand researchofsocialspaceinurbangeographyandurbanplanningareanalyzed.Thirdly,usingGuangzhouasacase,thepaperattemptstoconstruct anevaluationfi'ameworkthatintegratessocialindicatorsandevaluationmethods.Thelessonsfor urbanplanning arediscussedattheend. Keywords:evaluationof socialspace;theoryofdeprivation;area-basedpolicy;in?dexofsocialspace 西方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从1960年代开始,利用一系列数量化的社会指标(s沪cialindicator)评价社会空间和社会环境,进而论证并影响政策决策、合理引导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lJ。总共经历了“社会指标运动”(socialin.dicatorsmovement)和“社区指标运动”(communityindicatorsmovement)两轮研究热潮,其中剥夺(deprivation)概念、指标体系(indexofdeprivation)和以地域为基础的研究方法(area—basedapproach)产生于这两轮热潮中,并成为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检测社会经济问题及空『日J分布的框架f2叫,成为公共决策领域里地域资源分配和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及监督的常用方法。 一直以来.中国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的基础空间评价对象是物质空间。包括用地条件、生态条件、经济条件等。毋庸置疑物质空间评价是规划的重点,将影响着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设施配置等。但是部分资源分配和设施布局不应该仅建立在物质空间评价基础上。更应该考虑社会问题的空间分布和需求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0701049)和国家留学基金博士后项目(2007—3035) 71 万方数据

广州城市公园常用鸭跖草科植物及其园林配置应用

广州城市公园常用鸭跖草科植物及其园林配置应用 摘要鸭跖草科植物叶片颜色丰富,观赏价值高,是一种优良的地被植物。通过对广州10个城市公园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常用的鸭跖草科植物的种类及其配置方式,并进行实例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城市公园常用鸭跖草科植物有3属4种,常用的配置方式有路缘配置、滨水旁配置、立面配置等5种。 关键词鸭跖草科;广州;公园;园林植物 分类号S688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3.019 Abstract Commelinaceae is an excellent ground cover plant which color of the leaves is rich,owing high ornamental valu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10 parks in Guangzhou,the commonly used plant species and configuration mode are provided,and the examples are ci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the commonly used plant species of Commelinaceae plant in Guangzhou city parks are 4,belonging to 3 genera. The common configurations of these plants are road edge configuration,the waterfront configuration,facade configuration and other 5 kinds. Keywords Commelinaceae ;Guangzhou ;parks ;

二沙岛发展公园

二沙岛发展公园 地点:广州市二沙岛中央区域 时间:2011年9月20星期二 绿地类别:G112区域性公园 面积:12万7千平方米 绿地形式:混合式 公园概况: 广州发展公园位于广州二沙岛中心区域,是广州最大的街心公园。公园四面环路,形成东西向的“U”型绿地。南北走向的晓雾街和琪林街将公园分成3大部分。 基本特点: 广州发展公园原身为二沙岛中央绿地,改造前,植物种类少,色彩搭配不足,景观效果单一,且绿地中树木相对较密,林间无路,亦无赏景之地。经过改造,中央绿地焕然一新,成为了广州发展公园。园内有大片的草坪,西边主要为四季花带配植低矮乔木,色彩丰富,赏心悦目。东部以较大面积的高大乔木为主,曲径幽深,宁静致远。

游人活动: 园中大片的草坪为游人的主要活动地带,游人在其中或坐或卧,中部有小面积的观景木平台,配有休息的木坐凳,但缺少儿童游乐设施,游人活动显得单一。 园内设施: 园内设施较为齐全,路灯,座椅等设置合理,有自动浇灌系统。园内共有两个驿站,供游人租车游玩了休息之用。 植物种类: 园内植物种类繁多,灌木以开花植物为主,夹竹桃,长春花,黄婵,鸡冠花,美人蕉等较为多见,形成色彩丰富的花带。乔木的种植则不同,同种乔木较大面积种植,形成小树林的感觉。 乔木层蒲葵、塞楝、垂叶榕、木棉、白千层、凤凰木、高山榕、红花羊蹄甲、白兰、木麻黄、大王椰子、鸡蛋花、南洋杉、青皮竹、假槟榔、 灌木层假连翘、红背桂、毛杜鹃、棕竹、长春花、杜鹃、龙船花、凤尾葵、 夹竹桃、黄婵、白婵、朱槿、灰莉、狗牙花 草本层大叶油草、吉祥草、白蝴蝶、蜘蛛兰、海金沙、海芋、台湾草、草胡 椒、沿阶草、细叶结缕草、艳山姜、炮仗花、肾蕨、麒麟尾

城市公园对比研究

《城市地理学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城市公园对比研究 ——广州vs台北 摘要 处于完全不同制度下的两个城市(广州和台北),在城市公园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基于此,论文从城市公园的背景起源入手,再到总体特征、产权及管理方式,将广州和台北进行全

方面对比,突出两者的异同之处,并分别举出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对比。最后是两地在城市公园的规划理念和发展方向上的对比,并试图对此做出评价。 关键词:城市公园;广州;台北;对比 第一章现代公园发展历程对比 1.1 广州公园发展历程 根据广州历年建成公园绿地面积计算年平均增长率,再结合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背景,得到各阶段公园绿地面积平均增长率变化。自1918年以来广州城市公园发展共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分别为:①1918年以前的晚清萌芽期;②1918——1935年的民国快速成长期;③1936——1949年的战乱毁坏减少期;④1950——1959年的新中国成立初恢复增长期; ⑤1960——1978年的自然灾害和“文革”停滞期;⑥1979——1999年的改革开放二十年不稳定增长期;⑦21世纪以来持续增长期。 1.1.1 晚清萌芽期(1918年以前) 广州园林建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1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宫苑,但真正具有现代公共园林意义的公园历史则不过一百年左右。学界对广州首个公园主要有两种说法:①始建于晚清光绪年间(1906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建成黄埔公园,现仅存遗迹图。②始建于民国7年(1918年),由孙中山倡议于1921年建成,当时称广州第一公园,后更名为中央公园,现改名为人民公园。不过,公园一词作为西方“舶来品”,在广州第一个建立的具有向“公众开放的花园”含义的应该是半殖民地时期沙面租界内的沙面公园。 1.1.2 民国快速成长期(1918——1935年) 出现向公众开放的、真正意义的公园,其个数和规模迅速增加,同期居全国之首。公园开始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不再是个别行为。公园的建设大多依托现有条件,筹资方式、公园类型及功能开始变得多样化。

广州某公园(三期)工程造价指标分析

广州某公园(三期)工程造价指标分析 文档简介 该公园建设工程主要包括西门入口服务区、园林艺术展示区、文化娱乐区、康体活动区、儿童及老人活动区五个功能景区及道路、绿化、给排 水、供电、通信、广播等公用配套设施。

目录 广州某公园(三期)工程 (3) 1.1工程概况 (3) 1.2工程特征 (3) 1.3指标分析汇总表 (4)

广州某公园(三期)工程1.1工程概况 序号项目名称内容1工程名称广州某公园(三期)工程 2工程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3工程分类城市公共广场工程 4单位价值 5建筑内容包括西门入口服务区、园林艺术展示区、文化娱乐区、康体活动区、儿童及老人活动区五个功能景区及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电、通信、广播等公用配套设施。 6价格取定期2014年第二季度 1.1工程特征 序号特征项特征值1总建筑面积(平方米)81763 2地上面积(平方米) 3地下面积(平方米) 4建安工程造价(万元)3889.97 5每平方米造价475.76 6结构类型 7总层数(层) 8地上层数(层) 9地下层数(层) 10建筑总高度(米) 11首层层高(米) 12标准层高(米) 13装修标准(元/平方米) 14外墙形式 15是否含电气工程是16是否含给排水工程是17是否含通风空调工程否18是否含消防工程否19是否含弱电工程是

20是否含变配电工程否21是否含燃气工程否22是否含道路工程是23是否含园林绿化工程是 1.2指标分析汇总表 序号工程及费用名称 技术经济指标 单位数量单位价值 占总投资百 分比% 一第一部分工程费用82.11%一岭南园林艺苑27.35% 1岭南园林艺术博物馆m23800297123.83% 2水体m225012830.68% 3假山宗10000010.21% 4花池面积m2501160.06% 5园路m21801180.04% 6平台广场m22509250.49% 7绿化工程m21406909 2.04%二西入口广场 2.33% 1西入口前广场m22506930.37% 2西门建筑m21400270.08% 3自行车停车场m21501440.05% 4花池m2501380.07% 5树池个1800100.04% 6西入口后广场m22507390.39% 7厕所座15000010.32% 8红砂岩景石宗10000010.21% 9绿化工程m214027350.81%三白云缬秀广场9.56% 1平台、广场m22503376 1.78% 2园路m21805770.22% 3表演台m22507840.41% 4休息廊m21200560.14% 5座凳m6001310.17% 6树池个1800150.06% 7绿化工程m215021414 6.78%

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 一、城市空间分异的动因 两个概念: 1.城市社会空间 城市社会空间可以看做是城市社会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城市阶层结构的地理位置与空间结构的表征,是城市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表现,即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变化赋予城市物质空间以社会意义。 它通常有泛指和特指两重含义。 ①城市社会空间泛指城市里面一切人类所感知或体验的空间。 ②城市社会空间特指城市里面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宗族种族乃至行为心理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空间,如唐人街、贫民窟、富人区等。 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关系分化推动物质环境分化的过程,是指原本同一体中的个体由于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产生新的社会距离,从而从原本群体中不断分开或异化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断分化和相对集中的演化过程。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因: 城市社会空间三个因素: 1.经济社会地位 由于人们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具有差异化的社会身份,进而以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为基础,产生经济社会地位。 2.种族 不同群体由于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等特征而形成的种族差异,如非洲人等,这些种族群体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了族裔社区。 3.城市生活方式 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常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如老龄化社区、蚁族社区等城市社会空间。 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型 同心圆 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他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物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在五种力综合作用下,城市地域产生了地带分异,便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他认为社会经济状况随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化,并根据生态原则设计了表示城市增长和功能分带的模式。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此学说的缺点是:同心圆过于规划,未考虑城市交通线的作用,且划带过多。其成功之处是:从动态变化分析城市;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城市结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提出新的思想。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中心商务区:CBD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区明显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 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 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6.凯文林奇 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 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 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 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 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 11.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

城市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市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一: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概论 (1) 一、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 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 (5) 六、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 (6) 十、研究结论............................................................... .. (7) 十一、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 (9) 第二章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深圳市求雨岭城市公园设施完善工程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_以广州市公园为例_周春山

P u b l i c F a c i l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3年 第37卷 第10期 VOL.37 NO.10 OCT. 2013 84 【作者简介】 周春山(1964-),男,博士,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海燕(1973-),女,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高军波(1979-),男,博士,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修改日期】2013-09-18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3)10-0084-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 【摘要】我国转型期城市公共服务存在供给总量不足、需求分化、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而与社会群体相互作用形成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分异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弄清影响分异的因素和形成机制对公共服务的公平构建和效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公园服务的社会空间分异特征为基础,选取公园服务水平和人口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相重叠的双高型(高SES、高服务区)和双低型(低SES、低服务区)街道,从城市发展历程、公园建设及服务特征、人口构成特征等方面总结形成公园服务水平两极分化的机制,包括城市发展的历史惯性与累积、城市选择性更新与滤出、城市扩张中的城乡二元分化、居民消费需求与能力的分化等四类。基于各类公共服务的共性和个性,有必要进一步对教育、医疗、公交等其他公共设施进行相关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形成机制;公园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urban public service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uch as inadequate supply, differentiated demand,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services and social groups, social inequity and soci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ccur, and consequently, to guarantee social equity and the efficiency in terms of public services,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factor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s. By analyzing the “double high (high SES and high service level)” and “double low (low SES and low service level)” stree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four types of mechanisms that contribute to such po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ity’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features of park services, and population composition. To be speci ? c, the four types include the historical inertia and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its selective renewal and filtration, the urban-rural dualization during the urban expansion,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itizens’ consumption demand and ability. Based on the commonalities and individualities of those public services, the paper proposes further studies on other public facilities such as schools, hospitals, public transport, and so on. KEYWORDS: urban public servic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paces; mechanism; park 1 引言 近40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城市公共服务分配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的满意度[1]、服务的社会分异[2~4]和空间公平[5~7]等方面。其中,涉及公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有:费赞(E.B.Feyzan)将影响公平的因素总结为可用资源的数量、人口的构成与分布、政策要求的数量和强度以及居民需求[8];特伦(E.Talen)则认为包括城市形态、组织规则、居民联系和种族[2];也有人认为经济和社会因素如收入和居民价值观是主要动因[3],人们为了追求优美的居住环境,愿意付出更高的通勤距离成本[9]。在国内,由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外部性,其空间分布也成为转型期以来居住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学校、公园绿地、文化设施、医院和地铁等公共设施最容易通过房价形成居住空间的社会分异[10~11]。总体而言,高收入家庭和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能够享受更多更优质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以广州市公园为例 周春山 江海燕 高军波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公共 设施服务水平的社会公平性动态变化研究”(10YJC840036);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城市公共交通公平的定量评价与公平规划研究——以广州为例”(2011KB08)。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URBAN PUBLIC SERVICES: A CASE STUDY ON THE PARKS OF GUANGZHOU ZHOU Chunshan; JIANG Haiyan; GAO Junbo

广州市公园管理规范

广州市公园管理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加强广州市公园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公园的管理水平,发挥公园的功能,确保环境质量,根据《广州市公园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公园属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公共绿地,是供公众休憩、观赏、进行文化娱乐和科学普及活动的场所。公园应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第1.0.3条公园管理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按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管理 第一节公园规划 第2.1.1条公园应根据《广州市公园发展规划》和公园建设计划编制公园总体规划,确定其公园性质、规模、布局和发展方向,划定用地范围和保护范围。 第2.1.2条公园总体规划由公园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第2.1.3条公园总体规划每五年(必要时可适当延长或缩短)应进行调整;每年修绘现况图归档,并报送市园林管理部门备案。 第2.1.4条公园总体规划和公园修编总体规划的报审资料,应根据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市园林管理部门的要求办理。 第2.1.5条经批准的公园总体规划,是公园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任何部门和个人无权任意更改。 第2.1.6 条经批准的公园规划资料,应报送市公园管理部门和市规划部门备案存查。 第二节公园建设 第2.2.1条公园必须按总体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建设。 第2.2.2条公园建设应体现个性,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园林建筑小品和其他配套设施,建筑风格应与环境相协调。 第2.2.3条公园内非营业性的园林建筑小品的建设审批手续由市园林管理部门办理,应具备有关资料: (一)报告;

城市居住分异的模式总结

城市居住分异的模式总结? 吴启焰1 徐建平1 朱喜钢2、张京祥2 (1.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1) (2.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介绍近来城市社会空间研究领域内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一些阶段性成果。作者认为根据社会分异空间显征化的动力结构(如政治经济形态、城市和土地利用的开发与组织和城市规划的思想与理论)和表达居住空间分异的空间结构特征(如各类型居住邻里的空间相互关系、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关系以及居住邻里建筑环境的差异)构成划分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的标准,可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划分为两大类型九小类。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 分异 模式 研究城市居住分异历史演化过程表明,主导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各项物质显征要素,以及社会分化动力因子都是处于一个交互作用且互为因果的社会空间统一体范畴之内。在特定的历史场合之下,这些形成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因子以及物化显征要素的组合,都反映城市社会空间本身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体现空间与社会互为因果解释的社会地域系统。因此我们可以用模式化的研究方法,揭示主导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诸要素之间的基本因果功能关系,对掌握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演化过程和未来发展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划分城市居住空间类型的标准 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从城市居住实体形态演化角度,探讨城市居住分异不同历史时期内,居住形式中的表征方式及演化的主导因素。 在此,我们从形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动力机制及社会效果两方面入手,运用类型定义手法,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划分为两大类型——动力结构类型及社会效果类型。在此基础上再探讨,与这两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相对应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由此形成我们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体系。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分异的动力构成作用机制及其空间表征结果——居住空间分异都各不相同。因此,促进社会分异空间显征化的动力结构(如政治经济形态、城市和土地利用的开发与组织和城市规划的思想与理论)和表达居住空间分异的空间结构特征(如各类型居住邻里的空间相互关系、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关系以及居住邻里建筑环境的差异)构成划分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的标准: 1.1 政治经济形态 政治经济形态可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关系内确定居住分异的社会分化内涵,并以制度体制的形式保证社会分化的空间化过程顺利进行。如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通过资本与劳力之间的权力关系确定基本社会结构;然后以住宅市场分化形式,通过土地所有者、房地开发商、建筑承包商、城市规划设计部门、银行信贷机构和公房管理机构之间有机协作确保前述社会阶(级)分 ?本文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061002资助。 个人简介:吴启焰(1971—),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以及相关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多篇,个人专著《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于2001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Chiyanwu@https://www.360docs.net/doc/5114428894.html,或chiyanwu@https://www.360docs.net/doc/5114428894.html,

“史上最牛”的走遍广州发现广州二十八 主题公园

“史上最牛”的走遍广州、发现广州——二十八、主题公园 二十八、主题公园主题公园(theme park),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与特别的构想,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一系列有特别的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游客。主题公园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创意性,具有启示意义。园内所有的建筑色彩、造型、植被游乐项目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特制和游园的线索。主题公园是作为某些地域旅游相对贫乏,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旅客多种需要与选择的一种补充。主题公园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有旅游业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旅游体验类型,主题公园可分为五大类:情境模拟、游乐、观光、主题和风情体验。最令一般人印象深刻的是游乐型的主题公园。令人印象难忘的另一主题公园类型是情景模拟,具体的即是各种影视城的主题公园。观光型的主题公园则浓缩了一些著名景观或特色景观,让游客在短暂的时间欣赏最特色的景观。各式各样的水族馆和野生动物公园,就是主题型的主题公园。至于以风情体验为题的主题公园,则将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民族色彩展现在游客眼前。

主题公园的特点是: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被动游憩形式;投入高,占地规模大;高门票,高消费。本处所说的主题公园,其范围有一定的扩大。579. 宝桑园 宝桑园,坐落于花都区山前大道,是国内第一个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生态休闲景区。集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一体,以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主的新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探访侧记:全家在五一节去的,但到了春季挂果期的末尾,据从园内出来的游客讲,里面没有什么桑果了,也就没有买门票进去,只是在外面瞄了瞄,省了一百多元,但又买了很多桑果汁。今天才知道这桑果一年成熟二次,春季在3~4月份而秋季是11~12月份。580. 百万葵园 百万葵园,位于南沙万顷沙镇,种植百万株向日葵,成为目前全国第一家、全部采用进口种子的观赏性向日葵乐园。探访侧记:找到百万葵园本身不难,但要做好“赶集”的思想准备,人多啊!至于看花,除了葵花之外,其余的却不咋样,因此60元门票就显得很贵了。下次除非确有必要,不能再让他忽悠了。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其宣传的“在四月中下旬一同开花,形成百万葵花海,场面非常壮观。而且花期安排错落有序,每天保持有20万株葵花盛放,令游客无论何时到来,都会感受到葵海的壮观。”真是能忽悠啊!我以为其有一万株都不错了!我们可以先数一平方米内有多少株葵花,然后再乘以其巴掌大的面积就可以得出结论了,只是还没有“闲”到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下单位制社区的走向

·6· 一、单位制与基于单位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体制改革前,单位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织形态,而以单位组织为基础的社会体制或制度结构就是所谓的“单位体制”或“单位制度”。对于中国社会所具有的“单位”现象,美国社会学家魏昂德(Andrew G·Walder)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最早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学者路风概括了单位的主要制度特征,随后论述了单位制的形成和起源。他指出,单位制形成于社会主义中国对社会的重新组织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使得商品经济、市场关系、自由劳动、契约合意、私人资本以及社会结构自治都丧失了合法性,此时,单位体制成为整个社会运转的根基。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中的单位是调控整个社会运转的中枢系统,这种中枢功能不仅体现在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上,而且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形成上——以单位为主体的住房实物分配体制的实行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塑造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那时,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单位出资建房,然后分配给职工居住,只收取极低的房租,住房的管理和维修养护也由政府和单位承担。在建筑空间的选择上,本着“先生产后生活”、“最小化通勤距离”等原则,以单位为分配主体的城市住房在地理位置上通常紧挨本单位的生产空间且相对集中,这样一来,中国城市中就形成了基于不同性质单位的居住生活空间,这便是“单位社区”的由来,其不仅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地域单元,而且成为计划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下单位制社区的走向 王 美 琴 (山东大学 社会学系,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体制改革前,中国社会特有的单位体制塑造了以单位为基础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随着社会的转型,特别是住房商品化体制的确立,原有的“单位化”城市居住结构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被重塑为以阶层为导向的分异结构。本研究通过对一家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有企业单位社区的田野考察发现,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与再生产过程中,许多类似的传统单位制社区已从“单位化”城市居住空间中的基本单元逐渐演变为住房商品化体制下城市居住空间阶层化分异格局中的底层聚集区。如何实现这类社区的重建与新生,将是城市发展与治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单位制;单位社区;居住空间分异;住房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6-0006-04 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和管理单元。从整个城市空间格局上看,体制改革前,中国城市社会的空间结构基本上就是由性质、规模、位置等各不相同的单位社区组成的。这些不同的单位社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而在每一单位社区内部,同质性较强,因为每一单位空间不仅是单位成员的工作场所,还是居住场所,不仅是他们生产活动的区域,而且是生活休养的所在,在这一空间范围之内,单位为其成员提供生活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福利设施,承担城市中的大部分社会职能,单位职工不出社区,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生活在这里的单位成员因此更容易形成亲密群体。 在单位体制下,中国城市的基本生活空间就是依附于不同类型的单位形成的单位社区,其具有集中性、封闭性、排他性和自足性等特征。在每一个单位社区内部呈现出的是滕尼斯笔下的那种温馨的乡村“社区”的景象:成员的同质性高,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以邻里和朋友等关系相维系,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另一方面,单位社区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彼此之间形成较大的封闭甚至隔离。许多单位还往往通过“围墙”来实现其空间的围合性、封闭性、完整性,并以“院”的形式来组织单位内部的居住设施、生活设施及各项福利设施,单位的这一物 质形态与空间载体则被称为“单位大院”[1] 。 单位制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结果便是“单位社 收稿日期:2010-05-14 作者简介:王美琴(1980— ),女,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师资博士后。基金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基金(项目编号:200903097);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10年11月第6期Nov.2010No.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