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

丙酮
丙酮

丙酮(acetone),也称作二甲基酮,饱和脂肪酮系列中最简单的酮。熔点-95度,沸点56度,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能溶解醋酸纤维和硝酸纤维。

名称

中文名称:丙酮

中文别名:阿西通,醋酮,二甲酮,2-丙酮

英文别名:Acetone

化学式

C3H6O

相对分子质量

58.08

性状

无色液体,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辛辣甜味)。易挥发。能与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氯仿、乙醚及大多数油类混溶。相对密度 (d25)0.7845。熔点-94.7℃。沸点56.05℃。折光率(n20D)1.3588。闪点-20℃。易燃。半数致死量(大鼠,经

口)10.7ml/kG。有刺激性。

储存

密封阴凉保存

用途

常用有机溶剂,具有选择性地溶解某些有机物。水溶液中有丙酮存在时,可抑制溶液中物质离解。可用于带有硫氰根的钴及铁之比色测定。显色反应检验钡和锶。显微分析用作固定剂,组织的硬化及脱水。动植物中各种成分的抽提。

安全措施

泄漏: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灭火方法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灭火注意事项: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须马上撤离。

紧急处理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理化参数

密度:在25℃时比重0.788

熔点:-94℃

沸点:56.48℃

饱和蒸气压(kPa):53.32(39.5℃)

折光率1.3588

闪点:-17.78℃(闭杯)

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

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极限参数:自燃点:465℃

爆炸极限:2.6%~12.8%

最大爆炸压力:87.3牛/平方厘米

最易引燃浓度:4.5

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浓度:6.3%

最小引燃能量:1.15毫焦(当4.97%浓度时)

燃烧热值:1792千焦/摩尔(液体,25℃)

蒸气压:53.33千帕(39.5℃)

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

分子结构

丙酮分子中羰基上的C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成键,甲基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1]。

分子式:C3H6O

结构简式:CH3COCH3,

分子量:58.08

生产方法

主要有异丙醇法、异丙苯法、发酵法、乙炔水合法和丙烯直接氧化法。目前世界上丙酮的工业生产以异丙苯法为主。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丙酮是制备苯酚的副产品,是异丙苯氧化后的产物之一。该技术目前主要的专利生产商有Kellogg Brown & Root公司、三井化学公司和UOP公司。

Solutia公司开发了一种用氮氧化物氧化苯生产苯酚的技术,但是该公司去年取消了采用该工艺建厂的计划,因为采用该项技术毛利水平太低。日本的研究人员最近还开发了一种采用铕-钛催化剂以苯为原料的一步法生产苯酚和丙酮的生产工艺。

制备方法:丙酮的生产方法较多。古老的方法是用石灰中和木材干馏所得的木醋液,制成乙酸钙,再经热分解制得丙酮。工业上研究过的合成丙酮的方法有:(1)从乙酸得到乙酸钙,然后加热至160摄氏度分解生成丙酮和碳酸钙;(2)乙炔在氧化锌催化剂上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丙酮;(3)乙醇蒸气在铬酸锌催化剂存在下,高温反应生成丙酮;(4)液化天然气或石脑油氧化制丙酮(氧化产物还包括甲醛,乙酸,丁醇等);(5)异丙醇氧化或脱氢制丙酮;

(6)异丙醇过氧化氢法制丙酮;(7)异丙醇与丙烯醛合成丙酮;(8)异丙苯法制丙酮,联产苯酚以丙烯和苯为原料,经烃化制得异丙苯,再以空气氧化得到氢过氧化异丙苯,然后以硫酸或树脂分解,同时得到丙酮和苯酚;(9)丙烯直接氧化法制丙酮工艺路线与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法相似;(10)对甲基异丙基苯过氧化氢法生产对甲酚,副产丙酮;(11)二异丙苯法生产氢醌,副产丙酮。但工业上实际采用的方法并不很多。目前我国用粮食发酵的生产丙酮仍占较大比重。在合成法中异丙苯法是主要的。由含淀粉的农副产品发酵,制得丙酮,丁醇和乙醇的混合物.三者的比例为丙酮:丁醇=32:56:12至25:70:3(重量比).每生产1t丙酮,约耗用11t淀粉或60-66t废糖蜜。异丙苯法是丙酮生产路线中最经济的方法,同时得到苯酚。两者之比是,苯酚:丙酮=1:0.6(重量)。以苯酚计,10万t级装置每吨苯酚消耗丙烯(90%)590kg。

主要用途

工业上主要作为溶剂用于炸药、塑料、橡胶、纤维、制革、油脂、喷漆等行业中,也可作为合成烯酮、醋酐、碘仿、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仿、环氧树脂等物质的重要原料。在精密铜管制造行业中,丙酮经常被用于擦拭铜管上面的黑色墨水。

丙酮是一个良好的有机溶剂,在工业或是实验一些有机物的萃取方面有广泛应用,如在果蔬、食品、饲料、茶叶等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用来提取里面的有机农药成分,同时出常与其他一些有机溶剂配合使用,如正己烷类的配合,提高其萃取效果。

丙酮能溶解502胶水,所以衣服上沾上502胶水,可以用丙酮除去。

安全防护

毒性

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1、吸入:浓度在500ppm以下无影响,500~1000ppm之间会刺激鼻、喉,1000ppm时可致头痛并有头晕出现。2000~10000 ppm 时可产生头晕、醉感、倦睡、恶心和呕吐,高浓度导致失去知觉、昏迷和死亡。

2、眼睛接触;浓度在500ppm会产生刺激,1000ppm会有轻度、暂时性刺激。液体会产生中毒刺激。

3、皮肤刺激:液体会有轻度刺激,通过完好的皮肤吸收造成的危险很小。

口服;对喉和胃有刺激作用,服进大量会产生和吸入相同的症状。

4、皮肤接触会导致干燥、红肿和皲裂,每天3小时吸入浓度为1000ppm的蒸气,在7~15年会刺激工人鼻腔,使之眩晕、乏力。高浓度蒸气会影响肾和肝的功能。

人身防护

1、吸入:如蒸气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限时,应佩戴合适的呼吸器。

2、皮肤: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丁基橡胶。在直接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3、眼睛:戴化学防溅眼镜,必要时可佩带面罩。

消防

适用灭火剂:化学干粉,酒精泡沫,二氧化碳

灭火时可能遭遇之特殊危害:用水稀释过的丙酮溶液,也有可能燃烧。

特殊灭火程序:

1.用水灭火是无效的,但可使用喷水以冷却容器。

2.若未泄漏物质尚未着火,使用喷水以分散蒸气。

3.喷水可冲洗外泄区并将外泄物稀释成非可燃性混合物。

4.蒸气可能传播至远处,若与引火源接触会延烧回来。

消防人员之特殊防护设备:灭火时需穿戴经NIOSH认证的自携式呼吸防护具及穿著全身包覆式防护衣。

急救

1、吸入:脱离丙酮产生源或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

2、眼睛接触: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约10分钟。

3、皮肤接触: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10分钟。

4、口服: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给患者饮水约250ml。

5、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储藏与运输

将丙酮储藏于密封的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优良好通风的地方,远离热源、火源和有禁忌的物质。所有容器都应放在地面上。

包装

160公斤/桶或槽车

安全与处理

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防护服装和呼吸器。移去热源和火源。应停止或减少泄露。用黄沙或其他吸收物吸收液体。废料可在被批准的溶剂焚炉中烧掉或在被指定的地方作深埋处理,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飞尘或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喷雾状水驱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

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9℃,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接触限值:

MAC(mg/m3): - PC-TWA(mg/m3): 300

PC-STEL(mg/m3): 450 TLV-C(mg/m3): -

TLV-TWA(mg/m3): 500ppm TLV-STEL(mg/m3): 750ppm

监测方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α-甲胺基苯丙酮合成工艺与机理

一:α-甲氨基苯丙酮盐酸盐得简介: 中文名:α—甲氨基苯丙酮盐酸盐(阿尔法-甲氨基苯丙酮盐酸盐) 英文名: 1-Propanone,2-(methylamino)—1—phenyl—,hydrochloride (1:1) 别名:1-Propanone,2—(methylamino)-1—phenyl—, hydrochloride 1-Propanone,2—(methylamino)-1-phenyl-, hydrochloride, dl-Ephedrone hydrochloride 2-(methylamino)-1-phenylpropan-1-one hydrochloride (1:1)分子式:C10H14ClNO 分子量: 199、67726 CAS号:49656—78—2 α-甲氨基苯丙酮盐酸盐(简称MAK).a-甲胺基苯丙酮盐酸盐就就是2—甲胺基苯丙酮盐酸盐(2-甲氨基苯丙酮盐酸盐)就就是邻甲胺基苯丙酮盐酸盐。

价格:2500元/公斤 性质描述: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 用途:抗抑郁药氟西汀中间体。 二:α—甲氨基苯丙酮盐酸盐得合成工艺:以α—溴代苯丙酮为原料进行甲胺化反应.在5000ml得三口烧瓶中,加入90ml甲苯溶液与α-溴代苯丙酮400克、将烧瓶装上搅拌,温度计,升温到80-85度。在烧瓶另一口装恒压滴液漏斗,恒压滴液漏斗内装10%甲胺水溶液960ml、(其中40%溶液100ml加100ml水得10%甲胺水,甲胺化反应中,改用甲胺水代替甲胺盐或甲胺气体,使反应温度降低,条件温与.),水浴温度恒温,在80—85℃,开动搅拌,搅拌速度控制为90-100转/分,缓慢滴加甲胺,温度控制在80度,时间大约90分钟。甲胺加入后,在恒压滴液漏斗内装用450克碱配置得15%得溶液(450g+水2550ml),烧碱不要放多了。 安装好装上回流装置。升温加热回流,温度开始在85度,随甲胺减少,温度提高到88度,加毕反应24小时,停止加热,冷至零下

丙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丙酮(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丙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丙酮 化学品英文名称:Aceton 中文名称:阿西通 英文名称: 技术说明书编码:249 CAS No.:67-64-1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 丙酮 67-64-1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物,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因足量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 1 -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

苯丙酮制备之理论知识(五)

苯丙酮制备之理论知识(五) *醛酮的制备方法有哪些?能否用其它原料来合成苯丙酮?为什么? 醛酮的制备方法有三大类,炔烃的水合、醇的氧化和脱氢、芳烃的酰化。不能用其它方 法合成苯丙酮。 1)炔烃的水合 在汞盐催化下,炔烃与水化合生成羰基化合物。乙炔水合生成乙醛,其他炔烃水合都生 成酮。 如: C CH + H 2O HgSO 4, 稀H 2 SO 4 COCH 3 环已基乙炔 甲基环已基酮 2)醇的氧化和脱氢 A .醇的氧化 伯醇和仲醇在重铬酸钾和硫酸等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成相应的醛和酮。 CH 3CH 2CH 2OH K 2 Cr 2 O 7 H 2 SO 4 CH 3 CH 2 CHO CH K 2 Cr 2 O 7 H 2 SO 4 C O OH OH K 2 Cr 2 O 7 H 2 SO 4 O 实验室制备脂肪和脂环醛、酮最常用的方法是将伯醇和仲醇用铬酸氧化。 铬酸是重铬酸钾盐与40%~50%硫酸的混合物。制备相对分子质量低的醛(丙醛、丁醛), 可以将铬酸滴加到热的酸性醇溶液中,以防止反应混合物中有过量的氧化剂存在,并采用将 沸点较低的醛不断蒸出的方法,可以达到中等的产率。尽管如此,仍有部分醛被进一步氧化 成羧酸,并生成少量的酯。 Na 2 Cr 2 O 7 2H 2 SO 4 NaHSO 4 H 2 Cr 2 O 7 H 2 Cr 2 O 4 + 2 + H 2 O RCH 2 OH 3 H 2 CrO 4 2 + 3 + H 2 SO 4 3 Cr 2 (SO 4 ) 3 H 2 O 8 + + RCHO 3 + H 2 CrO 4 2 3 + H 2 SO 4 RCO 2 H 3 Cr 2 (SO 4 ) 3 H 2 O 8 + + RCH=O

最新丙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丙酮;二甲(基)酮;阿西通;2-丙酮 化学品英文名:acetone;Dimethyl ketone 推荐用途:是基本的有机原料和低沸点溶剂。 限制用途:无资料 企业名称: 生产企业地址: 邮编:传真: 企业应急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码: CAS No. 67-64-1 生效日期: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2,皮肤腐蚀/刺激-2,急性毒性-经口-4,对水环境的危害-长期4,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引起皮肤刺激;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工作场所禁止吸烟。 事故响应: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

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用泡沫、二氧化 碳、干粉、砂土灭火。 安全储存: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废弃处置:用焚烧法处置,把倒空的容器归还厂商或在规定场所掩埋。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 喉有刺激性。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 迷、酸中毒和酮症。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 激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环境危害:无资料。 燃爆危险: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丙酮99.5%67-64-1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饮水,禁止催吐。如有不适感,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吨年丙酮合成甲基异丁基酮MIBK生产装置可行性研

5000吨/年丙酮合成甲基异丁基酮(MIBK) 生产装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一、总论 (2)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3) 三、工艺技术方案 (5) 四、环境保护 (11) 五、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 (12) 六、劳动定员 (13) 七、总投资估算 (14) 八、经济效益及投入产出预测 (16)

一、总论 甲基异丁基酮(MIBK)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中沸点溶剂,主要用作硝化纤维、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聚苯乙烯,环氧树脂、天然及合成橡胶、油漆、涂料和脱油的溶剂、彩色胶卷的呈色剂,也用作青霉素发酵液的萃取剂及一些有机盐的分离剂。同时它也是橡胶防老剂4020及一些有机合成的主要原料。因此适时地建设MIBK装置,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MIBK的市场前景是好的。从经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该项目的经济效益也较好。 生产MIBK的技术来源于千吨级的工业装置,工艺技术是可靠的。 MIBK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品,因此今后进一步扩产的可能性很大。该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表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项目提出的背景 甲基异丁基酮(MIBK)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中沸点溶剂,主要用作硝化纤维、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聚苯乙烯,环氧树脂、天然及合成橡胶、油漆、涂料和脱油的溶剂、彩色胶卷的呈色剂,

也用作青霉素发酵液的萃取剂及一些有机盐的分离剂。同时它也是橡胶防老剂4020及一些有机合成的主要原料。 全世界MIBK的生产能力约为25万吨/年,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美国,MIBK总耗量的63%用作硝化纤维素清漆与涂料树脂的溶剂。10%用于化学品如阻氧剂的生产;10%用作萃取剂、粘合剂及蜡脱油的溶剂;还有17%向国外出口。 MIBK是丙酮深度加工的精细化工产品之一。美国用于生产MIBK 的丙酮占丙酮总产量的10%左右,而日本则占20%左右。其生产工艺都已由传统的三步法发展到能在固定床中连续操作的直接合成工艺。 我国MIBK的生产才刚刚起步,目前还不能大批量生产,仅南京和濮阳等地有少量产品出售,售价为每吨~万元。上海溶剂厂于1964年建成一套200t/aMIBK生产装置,采用的是三步法工艺,由于生产工艺复杂,能耗高,污染严重,目前已经停产。锦西炼油总厂以异丙醇为原料合成MIBK,转化率和选择性都较低,(单程转化率5%左右)能耗大,虽早在1981年就建成1000吨/年的中试装置,但由于催化剂和一些工程问题尚末解决,至今未能正常生产。××石油化工公司化肥厂采用×××在80年代开发的技术建成了一套500吨/年的以丙酮为原料合成MIBK的中试装置。但由于由××公司负责设计施工的配套系统不完善,现还不能大批量生产。。目前国内MIBK的产量有限,所需MIBK大部份都需进口,这不但花费了大量外汇,同时也限制了MIBK的推广应用,致使蜡脱油、橡胶防

最新丙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最新丙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丙酮;二甲(基)酮;阿西通;2-丙酮 化学品英文名:acetone;Dimethyl ketone 推荐用途:是基本的有机原料和低沸点溶剂。 限制用途:无资料 企业名称: 生产企业地址: 邮编:传真: 企业应急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码: CAS No.67-64-1 生效日期: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2,皮肤腐蚀/刺激-2,急性毒性-经口-4,对水环境的危害-长期4,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引起皮肤刺激;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工作场所禁止吸烟。 事故响应: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 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 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 上撤离。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灭火。 安全储存: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废弃处置:用焚烧法处置,把倒空的容器归还厂商或在规定场所掩埋。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 刺激性。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 酸中毒和酮症。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 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环境危害:无资料。 燃爆危险: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丙酮99.5%67-64-1

(完整word版)化学基团缩写以及基团中英文大全

a electron-pair acceptor site 电子对-接受体位置 Ac acetyl(e.g.AcOH=acetic acid) 乙酰基(如AcOH乙酸) Acac acetylacetonate 乙酰丙酮酸酯 Addn addition 加入 AIBN α,α’-azobisisobutyroniytile α,α’-偶氮双异丁腈 Am amyl=pentyl 戊基 anh anhydrous 无水的 aq aqueous 水性的/含水的 Ar aryl,heteroaryl 芳基,杂芳基 az dist azeotropic distilation 共沸精馏 9-BBN 9-borobicyclo[3.3.1]nonane 9-硼双环[3.3.1]壬烷 BINAP (R)-(+)-2,2’-bis(diphenylphosphino) (R)-(+)2,2’-二(二苯基膦)-1,1’-二萘 -1,1’-binaphthyl Boc t-butoxycarbonyl 叔丁基羰基 Bu butyl 丁基 t-Bu t-butyl 叔丁基 t-BuOOH tert-butyl hudroperoxide 叔丁基过氧醇 n-BuOTS n-butyl tosylate 对甲苯磺酸正丁酯 Bz benzoyl 苯甲酰基 Bzl benzyl 苄基 Bz2O2 dibenzoyl peroxide 过氧化苯甲酰 CAN cerium ammonirm nitrate 硝酸铈铵 Cat catalyst 催化剂 Cb Cbz benzoxycarbonyl 苄氧羰基 CC column chromatography 柱色谱(法) CDI N,N’-carbonyldiimidazole N,N’-碳酰(羰基)二咪唑 Cet cetyl=hexadecyl 十六烷基 Ch cyclohexyl 环己烷基 CHPCA cyclohexaneperoxycarboxylic acid 环己基过氧酸 conc concentrated 浓的 Cp cyclopentyl,cyclopentadienyl 环戊基,环戊二烯基 CTEAB cetyltriethylammonium bromide 溴代十六烷基三乙基铵 CTEAB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uomide 溴代十六烷基三甲基铵 d extrorotatory 右旋的 electron-pair donor site 电子队-供体位置 reflux,hea 回流/加热 DABCO 1,4-diazabicyclo[2.2.2]octane 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 DBN 1,5-diazabicyclo[4.3.0]non-5-ene 1,5-二氮杂二环[4.3.0]壬烯-5 DBPO dibenzoyl peroxide 过氧化二苯甲酰 DBU 1,5-dizzabicyclo[5.4.0]undecen-5-ene 1,5-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烯-5 o-DCB ortho dichlorobenzene 邻二氯苯 DCC dicyclohexyl carbodiimide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DCE 1,2-dichloroethane 1,2-二氯乙烷

丙酮安全技术说明书及安全标签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修订日期:SDS 编号: 产品名称:丙酮版本: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丙酮 化学品英文名称:acetone 本产品推荐用途:是基本的有机原料和低沸点溶剂。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邮件地址: 传真号码:企业应急电话: 技术说明书编码:生效日期: 国家应急电话: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易燃液体-2,皮肤腐蚀/刺激-2,急性毒性-经口-4, 对水环境的危害-急性3,对水环境的危害- 长期慢性4,吸入危害-2,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引起皮肤刺激; 吞咽有害; 对水生生物有害; 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长期持续的有害影响; 吞咽并进入呼吸道可能有害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工作场所禁止吸烟。 事故响应: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 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用抗溶性泡沫、二 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安全储存: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6℃。保持容器密封。 废弃处置:用焚烧法处置。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刺 激性。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 毒和酮症。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 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环境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第三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丙酮%67-64-1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余氯的危害

余氯的危害 饮用水中机污染物的来源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大气污染、城市与农田径流。我国污水处理率很低,加上现有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不高,使约80%左右的污水未经妥善处理即被排放到附近水体。据统计,我国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我国的主要水域,如海河、辽河、淮河、巢湖、滇池、太湖等污染更为严重。大气污染造成的水源污染问题近些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汽车尾气排放的碳氢类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生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污染,随着降雨等途径进入到地表水体中。城市地表径流使一些有机污染物进入到水体,农田径流将农药和化肥等成分引入到水体中。虽然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很低(一般在ng/L~μg/L范围),仅占水中有机物总量的很少一部分(一般<10%,以总有机碳或高锰酸盐指数等综合指标计),但种类繁多、对人体危害较大,具有较高的致突变活性。据统计,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约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水源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水厂仍采用传统的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以溶解状态存在的微量有机污染物,致使一些有害物质,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微量有机污染物残留在饮用水中。 水中有机物浓度高使混凝剂药耗增大、制水成本升高。由于我国多数水厂采用的是铝混凝剂,造成出厂水中铝离子浓度过高,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据报道,过量摄取铝导致神经纤维缠结的病变,也可抑制胃液和胃酸的分泌,使胃蛋白酶活性下降)。 美国威斯康幸州医院研究人员发现:自来水中的游离余氯及衍生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致癌、致突变物”,除了饮用从口中进入人体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人们洗脸、洗手、漱口、从皮肤、毛孔、毛发进入人体。 氯化消毒是我国沿用多年且仍然在给水处理中普通采用的消毒技术。但近二十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在氯化消毒的同时与水中某些有机和无机成分反应,生成一系列卤代有机副产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胁。特别是传统的预氯化工艺,高浓度的氯与原水中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直接反应,生成的氯化副产物的浓度会更高,因而氯化消毒副产物是影响饮用水水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挥发性三卤甲烷(THMs)和难挥发性卤乙酸(HAAs)被认为是两大类主要氯化消毒副产物,其在水中生成量取决于有机前驱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投氯量、氯化时间、水的pH、温度、氨氮及溴化物浓度等。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前驱物质主要是腐殖酸、富里酸、藻类和一些具有活性碳原子的小分子有机物。随着pH升高,三卤甲烷生成量增大,但卤乙酸生成量降低。当有氨氮存在时,在氯化曲线折点之前,三卤甲烷产率最低,当水中含有自由性余氯时三卤甲烷的生成量明显增加。近年来人们发现溴代三卤甲烷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更大。当水中有溴化物存在时,溴离子(Br-)被次氯酸(HOCI)氧化成次溴酸(HOBr),后者比次氯酸更容易与前驱物质作用,生成溴代三卤甲烷和溴代卤乙酸。水中溴代三卤甲烷和溴代卤乙酸生成量一般随着初始状态下的[Br-]/[HOCI]摩尔比和[Br-]/[DOC]比值升高而增加。由于过滤后水中溶解性有机碳浓度低于原水,而其中的溴离子浓度基本没有变化,因而滤后水的[Br-]/[DOC]比值高于原水,氯化后溴代三卤甲烷和溴代卤乙酸成分会增多。 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是潜在的致癌物质。现行的关于水中THMs的水质标准,

丙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丙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丙酮;二甲(基)酮;阿西通;2-丙酮 化学品英文名:acetone;Dimethyl ketone 推荐用途:是基本的有机原料和低沸点溶剂。 限制用途:无资料 企业名称: 生产企业地址: 邮编:传真:? 企业应急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码:??CAS No.?67-64-1 生效日期: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2,皮肤腐蚀/刺激-2,急性毒性-经口-4,对水环境的危害-长期4,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引起皮肤刺激;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工作场所禁止吸烟。 事故响应: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 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 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 火。 安全储存: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废弃处置:用焚烧法处置,把倒空的容器归还厂商或在规定场所掩埋。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 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后,先有口唇、 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环境危害:无资料。 燃爆危险: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一氯丙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产品名称:一氯丙酮按照GB/T 16483、GB/T 17519 编制 修订日期:2013 年11 月26 日SDS 编号:1002 最初编制日期:2007 年11 月20 日版本:2.1 第1 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一氯丙酮 化学品英文名:chloroacetone 企业名称:乐平市中盛化工 企业地址:省乐平市塔山工业园二路 邮编: 333300 传真:0 联系:0;0 电子地址:qiufeng0576hotmail. 企业应急:09(24h);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是染料、催泪剂、合成药物和农药的重要原料。

第2 部分危险性概述 1、紧急情况概述: 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和催泪性。在日光的作用下分解而生成催泪性极强的气体,是一种催泪性毒剂。误服与皮肤接触、吸入会中毒。 2、危险性类别 易燃液体,类别2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2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3、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性说明: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吞咽会中毒; 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和眼睛损伤; 引起严重眼睛损伤; 一次接触致器官损害; 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 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 皮肤接触致死; 吸入致死; 防说明: ·预防措施: ——在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在未了解所有安全措施之前,且勿操作。——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作业。——采取防止静电措施,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连接。 ——使用防爆型电器、通风、照明及其他设备。 ——保持容器密闭。 ——仅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操作。 ——避免吸入。 ——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戴呼吸防护器具。 ——妊娠、哺乳期间避免接触。 ——作业场所不得进食、饮水、吸烟。 SDS 编号: ——操作后彻底清洗,身体不能接触。污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所。——应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事故响应: ——如食入,立即就医。禁止催吐。 ——如吸入,立即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休息,保持有利于呼吸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二〇〇六年二月

目录 表1-001 乙炔气 (1) 表1-002 氧气 (2) 表1-003 二氧化碳 (3) 表1-004 氢气 (4) 表1-005 氩气 (5) 表1-006 甲烷 (6) 表1-007 四氢噻吩 (7) 表1-008 活性炭 (8) 表1-009 三乙胺 (9) 表1-010 硫代磷酰氯 (10) 表1-011 硫黄 (11) 表1-012 甲胺磷 (12) 表1-013 多聚甲醛 (13) 表1-014(附表1-3)甲缩醛 (14) 表1-015 黄磷 (15) 表1-016 氯 (16) 表1-017 三氯化磷 (17) 表1-018 甲醇 (19) 表1-019 液碱 (20) 表1-020 氨水 (21) 表1-021 硫酸二甲酯 (22) 表1-022 甲胺磷 (23) 表1-023 液氨 (24) 表1-024 氯仿 (25) 表1-025 二氯乙烷 (26) 表1-026 二硫化碳 (27) 表1-027 甲苯 (28) 表1-028 盐酸 (29) 表1-029 氯甲烷 (30) 表1-030 硫酸 (31) 表1-031 二甲苯 (33) 表1-032 醋酸酐 (34) 表1-033 多聚甲醛 (35) 表1-034 草甘膦 (36) 表1-035 稻瘟灵 (37) 表1-036 异丙胺 (38) 表1-037 漂白粉 (39) 表1-038 氯化氢 (40) 表1-039 氰化氢 (41) 表1-040 氰化钠 (42) 表1-041 氯乙酸 (43)

表1-043 丙烯腈 (45) 表1-044 氧化亚铜 (46) 表1-045 四氯化锡 (47) 表1-046 四氧化三铅 (48) 表1-047 三氯化铝(无水) (49) 表1-048 松香水 (50) 表1-049红丹油性防锈漆 (51) 表1-050 酚醛树脂 (52) 表1-051 硫磺粉(补充) (53) 表1-052 一乙胺 (54) 表1-053三聚氯氰 (55) 表1-054 三氯乙烯 (57) 表1-055 磷酸 (58) 表1-056 四丁基锡 (59) 表1-057 柴油 (60) 表1-058 对氨基苯酚 (61) 表1-059 醋酸乙酯 (62) 表1-060 对氯硝基苯 (63) 表1-061 氮气 (64) 表1-062莠去津 (65) 表1-063 扑草净 (66) 表1-064 八氯二丙醚 (67) 表1-065 硫化钠 (68) 表1-066 异丙醇 (69) 表1-067 丙酮 (70) 表1-068 二氯丙烷 (71) 表1-069 环己酮 (72) 表1-070 乙酸异戊酯 (73) 表1-071 锌粉 (74) 表1-072 乙醇 (75) 表1-073 次氯酸钠溶液 (76) 表1-074 石脑油 (77) 表1-075 双环戊二烯 (78) 表1-076 乙酸丁酯 (79) 表1-077 双氧水 (80) 表1-078 丙烯酸丁酯 (81) 表1-079 丙烯酸 (82) 表1-080 苯乙烯 (83) 表1-081 过硫酸铵 (84) 表1-082 过硫酸钾 (85) 表1-083 丙烯酰胺 (86) 表1-084 甲醛 (87) 表1-085 甲基丙烯酸甲酯 (89)

丙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丙酮安全技术说明 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丙酮 化学品英文名称:acetone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阿西通 CAS No.:67-64-1 分子式:C3H6O 分子量: 58.08 推荐及限制用途:丙酮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用于生产环氧树脂,聚碳酸酯,有机玻璃,医药,农药等。亦是良好溶剂,用于涂料、黏结剂、钢瓶乙炔等。 丙酮也用作稀释剂,清洗剂,萃取剂。还是制造醋酐、双丙酮醇、氯仿、碘仿、环氧树脂、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重要原料。在无烟火药、赛璐珞、醋酸纤维、喷漆等工业中用作溶剂。在油脂等工业中用作提取剂。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物理和化学危害:丙酮属于第 3.1类低闪点易制毒易燃化学品,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丙酮的危险类别(GHS):丙酮属于第3.1易制毒化学品

警示词:危险易燃液体 防范措施 .远离火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采用防静电措施,容器及接收设备接地、连接 .使用防爆电器,保持通风。 .穿戴防静电服装、一般防护手套、护眼面罩 .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重复接触可致皮炎。 环境影响: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主要成分:丙酮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易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主要用途:是基本的有机原料和低沸点溶剂。

丙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使我国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格式和内容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一致,以尽快适应国际贸易、技术和经济交流的需要,本标准等效采用ISO11014-1:1994(E)《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基本信息: 为使我国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格式和内容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一致,以尽快适应国际贸易、技术和经济交流的需要,本标准等效采用ISO11014-1:1994(E)《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与ISO11014-1:1994(E)的主要区别:1. 增加了附录B和附录C;2. 增加“引用标准”一章。 本标准依据国际ISO11014-1标准对GB16483-1996进行修正时,保留了GB16483-1996中实践证明适合我国国情又不影响国际标准内容的条款,将燃烧爆炸危险特性和毒性及健康危害作了适当调整,对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作了必要的补充。 本版本标准与GB16483-1996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为与ISO11014国际标准一致,重新确定本标准的名称。 —将原八大项内容调整并增加为十六大项。 —将健康危害调至在新位置的“危险性概述”项目中。 —将燃烧爆炸危险特性内设置的小项“危险特性”调至在新位置的“消防措施”项目中。 —将燃烧爆炸危险特性内设置的小项“闪点、引燃温度、爆炸上限”调至在“理化特性”项目中。

—将包装与运输合并为“运输信息”一项,并将包装设置在运输信息的分项中;同时增设如下条款: 危险性概述; 消防措施: 毒理学资料; 生态学资料; 法规信息; 其他信息。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和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6483-1996。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贸易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化工部职业安全卫生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海峰李雪华李运才张启波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国际各国国家标准团体联合会,国际标准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负责编制。每一会员若对技术委员会所建立的专题感兴趣,则有权参加该技术委员会的标准制订,同时与ISO有协作关系的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也有权申请参加,如ISO与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在电子技术标准化方面曾进行过多次紧密合作。 技术委员会起草的国际标准需征求每一个会员团体的意见,至少

丙酮及安全须知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丙酮及安全须知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6 页

丙酮及安全须知 简介: 丙酮,CH3COCH3,分子量58.08,密度:在25℃时比重0.788,熔点:-94℃,沸点:56.48℃,闪点:-17.78℃(闭杯),又名二甲基甲酮,为最简单的饱和酮。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 极限参数:自燃点:465℃爆炸极限:2.6%~12.8%最大爆炸压力:87.3牛/平方厘米最易引燃浓度:4.5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浓度:6.3%最小引燃能量:1.15毫焦(当4.97%浓度时)燃烧热值:1792千焦/摩尔(液体,25℃)蒸气压:53.33千帕(39.5℃)。 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丙酮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异丙醇法、异丙苯法、发酵法、乙炔水合法和丙烯直接氧化法。目前世界上丙酮的工业生产以异丙苯法为主。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丙酮是制备苯酚的副产品,是异丙苯氧化后的产物之一。该技术目前主要的专利生产商有KelloggBrownRoot公司、三井化学公司和UOP公司。 Solutia公司开发了一种用氮氧化物氧化苯生产苯酚的技术,但是 第 2 页共 6 页

最新丙酮安全技术说明书样本

最新丙酮安全技术 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丙酮;二甲(基)酮;阿西通;2-丙酮 化学品英文名:acetone;Dimethyl ketone 推荐用途:是基本的有机原料和低沸点溶剂。 限制用途:无资料 企业名称: 生产企业地址: 邮编:传真: 企业应急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码: CAS No.67-64-1 生效日期: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2,皮肤腐蚀/刺激-2,急性毒性-经口-4,对水环境的危害-长期4,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引起皮肤刺激;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工作场所禁止吸烟。 事故响应: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 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 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用泡 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安全储存: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废弃处理:用焚烧法处理,把倒空的容器归还厂商或在规定场所掩埋。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 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 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 迷、酸中毒和酮症。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 管炎、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重复接触可致皮炎。

环境危害:无资料。 燃爆危险: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丙酮99.5%67-64-1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术。就医。 食入:饮水,禁止催吐。如有不适感,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蒸气比空气

丙酮

丙酮 是最简单的酮,为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无色可燃液体。 理化性质 化学式CH3COCH3 分子量58.08 沸点56.53 °C (329.4 K) 水溶性混溶 在常温相对密度(水=1)0.788 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易燃,有芳香气味。与水、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和吡啶等均能互溶,能溶解油、脂肪、树脂和橡胶等,也能溶解醋酸纤维素和硝酸纤维素,是一种重要的挥发性有机溶剂。伦敦爆炸案的始作俑者:丙酮与浓过氧化氢低温下合成的TATP是一种烈性炸药,摩擦即可爆炸,不产生火光,爆炸机理是瞬间产生大量气体。故作为制爆品被政府管制。也用于溶解毒品。 丙酮是脂肪族酮类具有代表性的的化合物,具有酮类的典型反应。例如:与亚硫酸氢钠形成无色结晶的加成物。与氰化氢反应生成丙酮氰醇。在还原剂的作用下生成异丙酮与频哪醇。丙酮对氧化剂比较稳定。在室温下不会被硝酸氧化。用酸性高锰酸钾强氧化剂做氧化剂时,生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水。在碱存在下发生双分子缩合,生成双丙酮醇。2mol丙酮在各种酸性催化剂(盐酸,氯化锌或硫酸)存在下生成亚异丙基丙酮,再与1mol丙酮加成,生成佛尔酮(二亚异丙基丙酮)。3mol丙酮在浓硫酸作用下,脱3mol水生成1,3,5-三甲苯。在石灰。醇钠或氨基钠存在下,缩合生成异佛尔酮(3,5,5-三甲基-2-环己烯-1-酮)。在酸或碱存在下,与醛或酮发生缩合反应,生成酮醇、不饱和酮及树脂状物质。与苯酚在酸性条件下,缩合成双酚-A。丙酮的α-氢原子容易被卤素取代,生成α-卤代丙酮。与次卤酸钠或卤素的碱溶液作用生成卤仿。丙酮与Grignard试剂发生加成作用,加成产物水解得到叔醇。丙酮与氨及其衍生物如羟氨、肼、苯肼等也能发生缩合反应。此外,丙酮在500~1000℃时发生裂解,生成乙烯酮。在170~260℃通过硅-铝催化剂,生成异丁烯和乙醛;300~350℃时生成异丁烯和乙酸等。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等弱氧化剂氧化,但可催化加氢生成醇 主要用途 最常见的用途是用作卸除指甲油的去光水,以及油漆的稀释剂;同时可作为有机溶剂,应用于医药、油漆、塑料、火药、树脂、橡胶、照相软片等行业。

酰胺的合成讲解

经典化学合成反应标准操作 酰胺及酰亚胺的合成 目录 1. 前言 (3) 2.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3) 2.1活性酯法 (3) 2.1.1应用氯甲酸乙酯或异丁酯活性酯法合成酰胺示例 (5) 2.1.2应用氯甲酸乙酯或异丁酯活性酯法合成伯酰胺示例 (5) 2.1.3应用羰基二咪唑合成Weinreb酰胺示例 (6) 2.1.4应用的磺酰氯合成酰胺示例 (6) 2.1.5应用Boc酸酐合成伯酰胺示例 (7) 2.2碳二亚胺类缩合剂法 (7) 2.2.1应用DCC缩合法合成酰胺示例 (9) 2.2.2应用DIC缩合法合成酰胺示例 (10) 2.2.3应用EDC缩合法合成酰胺示例一(二氯甲烷为溶剂) (10) 2.2.4应用EDC缩合法合成酰胺示例二(DMF为溶剂) (11) 2.3 鎓盐类的缩合剂法 (11) 2.3.1应用HATU/TBTU为缩合剂合成酰胺示例 (13)

2.3.2应用BOP为缩合剂合成酰胺示例 (14) 2.3.3应用PyBOP为缩合剂合成酰胺示例一(常规) (14) 2.3.4应用PyBOP为缩合剂合成酰胺示例二(用于合成伯酰胺) (15) 2.4 有机磷类缩合剂 (15) 2.4.1应用DPP-Cl为缩合剂合成酰胺示例 (16) 2.4.2应用DPPA为缩合剂合成酰胺示例 (16) 2.4.3应用BOP-Cl为缩合剂合成酰胺示例 (17) 2.5.1应用三苯基磷-多卤代甲烷合成酰胺示例 (18) 2.5.2应用三苯基磷-六氯丙酮合成酰胺示例 (18) 2.5.3应用三苯基磷-NBS合成酰胺示例 (19) 3. 氨或胺与酰卤的酰化反应 (19) 3.1酰卤的制备示例 (20) 3.5.1应用二氯亚砜合成酰氯示例 (20) 3.5.2用草酰氯合成酰氯示例 (21) 3.5.3用三氯均三嗪合成酰氯示例 (21) 3.5.4用三氟均三嗪合成酰氟示例 (22) 3.1应用酰卤的合成酰胺 (22) 3.5.1应用酰氯合成酰胺示例(有机碱) (22) 3.5.2应用酰氯合成酰胺示例(无机碱) (22) 3.5.3应用酰氟合成酰胺示例 (24) 4. 氨或胺与酸酐的酰化反应 (24) 4.2酸酐合成酰胺示例 (25) 5. 其他缩合方法 (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