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完整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完整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梳理]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③.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 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非金属元素是

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4.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3.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6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1~18号元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一般为多少?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以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各部分的意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数字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考点7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结论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⒉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注: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4.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式X n+或X 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

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若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

如:阳离子:Na+阴离子:Cl-

5.常见原子团离子: SO42-硫酸根离子 CO32-碳酸根离子 NO3-硝酸根离子

OH-氢氧根离子 NH4+铵根离子

6.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即: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不带电)

阳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正电)阴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负电)考点9 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写法

气态非金属单质用双原子分子表示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A.单质

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稀有气体:如氦--He,氖—Ne,氩--Ar

金属: 如铁—Fe,铜—Cu,镁--Mg

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磷—P,硫—S,碳--C

B.化合物的化学式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氧化物中另一种元素在前,氧元素在后,如:CO2 MgO P2O5

⒊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二氧化碳。

⑴宏观上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⒊牢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氢氟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三五氮,铜汞二价最常见,一五七氯都齐全,氢一(+1)氧二(-2)为标准,单质零价永不变。

⒋常见根(原子团)的化合价

化合价+1 -1 -1 -2 -2 -3

⒌化合价的应用

⑴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⑵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⑶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物质的化学式。

6.一些数字的含义:

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N

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H2O

③、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④、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Mg2+

⑤、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⑥、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H2O

考点1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r)=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例计算5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5CuSO4·5H2O=5×[64+32+16×4+5×(1×2+16)]

=5×[160+5×18] =1250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例: 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氧化物的化学式:Fe2O3,则

m( Fe)∶m(O)=56×2∶16×3=112∶48=7∶3

3.原子个数比:脚标比

4.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比

5.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6.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教案(3个打包)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铁、铝、铜等重要金属和合金。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 1.金属和金属材料与社会和生活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本单元比较集中地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它们的性质、用途和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与以往的初中教材相比,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 2.本单元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切身感受纯金属与合金的性质,以及金属与氧气、盐酸等反应的不同,以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系的了解,认识到不同的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3.本单元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注意对一些重点内容(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腐蚀的条件等)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4.本单元注重对学生进行金属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介绍一些新科技成果,如形状记忆合金等,以事实来说明化学学习的价值。 本单元教学重点: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的重要性质和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合理利用金属资源。 本单元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课题1金属材料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讲日常生活用品很多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两类,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同时采用列表的方式,给出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如何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教材把重点放在“讨论”及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了解上,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合金。教材用厨师在炒菜时,常常会在菜里加入各种调料,以改善菜的色、香、味的事实作比喻,说明在纯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与纯金属性质不同的合金,如生铁和钢等,这些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教材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不同,了解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用途的原因。教材以列表的方式简略地介绍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同时还介绍了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连同在“化学技术社会”中介绍的高新科技的内容——形状记忆合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1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鲁教版第八单元教案

课题名称:8~1 食物中的有机物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组成及在人体内的变化和对生命活动的 重要意义 2、了解维生素对生命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主要的食物来源 能力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育目标:初步认识一种研究复杂事物的简易方法一模型法 教学方法:阅读、实验、讲解法 教学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8~1食物中的有机物 名词解释:1、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物。 2、无机化合物:除有机物以外的其他化合物。 3、人体所摄入的主要物质:空气、水、食盐、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 一、糖类:(碳水化合物) 1、种类: 蔗糖:(C12H22O11) 葡萄糖:(C6H12O6) 淀粉:[(C6H10O5)n] 2、淀粉的检验:(实验探究) 分别向面包、米饭、土豆片、苹果上滴加几滴碘水。 现象:以上几种物品都呈现蓝色 3、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 4、转化: 淀粉葡萄糖二氧化碳、水和热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缓慢氧化 C6H12O6 + 602 ======== 6CO2 + 6H2O

二、油脂:油;(液体)花生油、豆油 脂肪:(固体)猪油、奶油 脂肪在人体中氧化,放出能量,多余的脂肪在体内储存起来。 学生阅读:1、P50成人每天脂肪的摄入量; 2、根据成人每天脂肪的摄入量计算产生的热量。 三、蛋白质: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帮助人体生长和修补破损组织所需要的主要物质。 蛋白质在人体中的反应过程: 蛋白酶和水重新组合 蛋白质-------------- 氨基酸------------- 新的蛋白质 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学生阅读:P51多识一点 四、维生素 1、作用:调节体内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保持身体健康。 2、种类和功能:r维生素A:保护视力 [维生素C:保护皮肤和牙龈 维生素D:有助丁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五、纤维素:维持身体正常 生理功能的微量物质 教学反思: 布置作业:1、目标:P54 2、课本:P54 (1、2、3) 第八单元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程目标]探究教案: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 方法获取有用信息;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 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

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四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主备教师:李金美 参备教师:王足生王埔石 丁志润

课题1 爱护水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方法与过程: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强化学生爱水、节水意识。 【教学重点】:1、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多媒体教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 A、收集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污染的情况。 B、调查你自己家的用水情况。 2、情景导入: 提问:我们每天都要用水,喝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 回答:略 引入: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3、讲授新课: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板书) 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 展示: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饼图) 讨论: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原因:1、淡水资源比较少(能直接饮用的仅占水资源的0.769%);2、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水量增多;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资源被污染。4、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20多个国家缺水)。 展示:部分国家的人均水量图。 我国各地区(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均水量图。 讲解: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用具体数字说明)。 展示:我国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类损失的资料。 讲解:从种种的表格、数学、资料都向我们诉说着淡水资源的短缺,21世纪,水资源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首要问题。 二、爱护水资源(板书) 1、节约用水(板书) 展示:自己家的用水情况,并根据课本第62页调查项目打分标准进行打分。 提问:生活用水节约和浪费相比较有什么差距?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空气 的成分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空气的组成。 2.理解纯净物、混合物概念,会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学会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的实验方法。 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活动1:请结合生活经验及教材图示,完成下列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1.通过日常生活及小学学习,你知道空气中所含的气体有。 2.通过动植物的呼吸活动,可说明空气中含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说明空气中含 有;干燥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变松软,可说明空气中含有。另外,还可通 过,可说明空气中含有等。 3.从教材P60的图示可看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其次是。另外,还含有 等。 小结: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 。 活动2:按照教材P61的实验程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完成下列问题 1.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前铜丝的颜色为色,实验后变为色,这说铜与发生了化学反应。 2.记录实验数据。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 mL,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 mL,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为 mL。 3.实验结论。。 拓展反思: 1.用加热铜丝的方法,不同小组结果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小结:①实验装置漏气;②加热的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③推动活塞次数不足;④读数时没有冷却到室温。 2.如图,利用燃烧红磷的方法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你认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①利用化学反应在密封容器中把氧气消耗掉;②利用气体压强显示装置读数。 3.能否采用燃烧硫或碳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选择的药品应符合什么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 和金属材料教案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在金属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 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关注生活→分析比较→归纳解释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 难点: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三、教学模式 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

1、性质①颜色②导电性③密度④熔点⑤硬度⑥延展性 2、用途 二、合金 1、概念 2、性质a、硬度b、熔点 教学反思: 本课题内容多,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但内容琐碎,不易记牢。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4.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教学难点: 1. 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南京市西善桥中学何乐群) 学习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2).初步掌握常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Mg Fe Zn Cu ) (3).置换反应的定义 一、课前预习 1.完成家庭小实验 学生准备:把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先用砂纸除去表面氧化膜)和黄金饰品(自 备)挂在家中(干燥的空气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到下表中。 提示:重点观察各金属表面的金属光泽是否有变化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Mg Al Fe Cu Au 2. 铝的抗腐性能良好。为什么呢? 3.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写出铁、镁、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置换反应:。 二、自主体验 活动: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 1.在一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条,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 察现象,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粒、铁丝和铜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 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3.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并记录在下表中。 稀盐酸稀硫酸 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情况记录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想想四支试管控制的条件有什么异同比一比,盐酸与稀硫酸的现象一样吗? 小结与交流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将以上金属按活泼性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述探究也可以得出: ________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强,它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弱,它不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关于金属与酸溶液反应,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置换反应。 3.通过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我学会了控制变量,即: 三、自我检测 1、我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是() A.金的熔点高 B.金的硬度大 C.金的密度大 D.金不活泼,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学习目标要求: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水的净化 3.水资源问题 知识网络构建 【 人类拥有水资源 节约用水 沉淀:明矾吸附沉降 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水的净化吸附: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异味、色素 蒸馏:净化程度较高 ?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水定义:含有较少或不含钙、镁化合物的水硬水和软水泡沫多——软水 鉴别方法:加肥皂水泡沫少——硬水 软化方法——煮沸、蒸馏 危害 水的性质 水的组成和性质现象:有气泡,正极少,负极多! 电解水实验体积比:1:2 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构成

课题1 水的组成和性质 一、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沸点100o C ,凝固点0o C ~ 注意: 1.天然水、自来水不是纯水,蒸馏水可看成纯净的水; 2.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原因:构成水和冰粒子为水分子,水中水分子是平行排列,冰中水分子呈立体网状排列,分子间的间隙大。 2.化学性质: 通电 2H 2O 2H 2 +O 2 二、水的组成 $ 1、水的组成:(考点一) 【电解水的实验】 1、电源种类---直流电 2、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 氢气 + 氧气 ·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注意事项】 ① 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 ②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 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考点二、物质的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 \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通电 电解水口诀: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金属材料教案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 (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与学互动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铁狮子、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提问:⑴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 ⑵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一、预习导学 1、根据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你见过哪些金属制品? 2、自学课本4-6页 了解什么是合金?合金有什么特点? ①合金: ②合金的特点: ③钢和铁是两种含碳量不同的铁的合金。

课内容有何疑问? 二、交流探究 活动一、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 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 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利用发给小组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①常温下是固体(汞除外)②有金属光泽③有延展性④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⑤密度较大⑥熔点较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2-3页,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 “飘香”? 合作探究 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出问题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a.盛有约 20mL蒸 馏水的小 烧杯A中 加入5~6 滴酚酞溶 b.从烧杯A中取少量 溶液置于试管中,向 其中慢慢滴加浓氨 水,观察溶液颜色有 什么变化 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 么现象发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 子第一课时教案 2020-12-12 【关键字】教案、方法、质量、认识、问题、难点、自主、充分、良好、保持、发展、建立、提出、了解、规律、关键、思想、重点、负担、增强、分析、解决、做实、减轻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初中孙红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5).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三)、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子和原子》教后反思 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完整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梳理]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③.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 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非金属元素是 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4.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3.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6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1~18号元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一般为多少?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以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各部分的意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数字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考点7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结论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最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化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爱护水资源》教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因此,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从知识结构上看,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块:一是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二是一些化学基本概念;三是几项化学实验操作。其中重点内容是: 1.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 2.原子、分子的概念。 3.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定义及区别。 3.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4.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5.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6.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本课题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保护,每部分内容又都是从两方面入手。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

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要求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短缺,这部分内容文字不多,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考虑到节水和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关宣传、报道的资料非常丰富、易得,相关内容也很好理解,因此节水只是以举例的方式简要给出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节水思路;防治水污染则只从污染源角度简明概括引起水污染的原因、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课本只给了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路,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并获得。教材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教材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本课题内容难度不大,但课题内容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便成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水的存在和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课堂上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新闻、调查等实践活动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纲分析】 近三年广东中考考点分布20XX年20XX年20XX年难易度 1.分子和原子容易 2.原子的结构容易 3.元素一般 4.离子一般 课题1:分子和原子 【重难点】 1、分子和原子特性的研究 【考点梳理】 【考点一】分子 1、分子的概念的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保持”的含义是指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保持一致的。 (2)化学性质: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需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共同体现,单个的分子无法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3)“最小”是相对而言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不可分的,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是最小粒子,是可分的,这就是分子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辩证统一。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典例归纳】 【例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给轮胎打气——分子间有间隔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例2】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间隔小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组合成新分子

【变式训练1】 1(2014·佛山)下列有关概念的辨析中正确的是() ①分子是保持所有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②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③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中子数决定的;④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⑤合金在化学性质上不再具备金属的特性;⑥水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 A.①④ B.②③ C.④⑥ D.⑤⑥ 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 A 食盐是咸的,白糖是甜的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 B CO2和N2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一般都不支持燃烧 C 开坛十里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D 25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3、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序号事实解释 A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分子CO2分子很小 C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会被顶起温度高水分子运动速度快撞开壶盖 D 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分子可以再分 【考点二】原子 1、原子的概念: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叫原子 (这里说的“最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不能理解为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因为原子还可以分,如核反应。) 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子原子 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水(H2O)氢气(H2)铁(Fe)硅(Si)汞(Hg) 构成物质举 例 特性很小但真实存在,不停运动,分子同上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篇一: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设计: 【篇二: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123456】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优质课教案 达县大堰乡中心学校:王玉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充分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示台、实物、图片、实验探究和课件等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看一段有关火的图片,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和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展台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图片(课件),了解家庭火灾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灭火器的实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③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 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实验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精品教案合集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人类拥有水资源认识水是宝贵自然资源,了解世界和我 国水资源状况 2、爱护水资源(重点)了解典型水污染物来源及危害,了解水 污染防治、节水方法等应对水危机措施 情景导入 首届山东济南泉水节拟于2013年8月28日开幕.节水环保、杜绝水污染、建设美丽泉城,是每个人职责. 水是人生命活动离不开重要物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人类拥有水资源 提出问题水对人类有哪些用途?地球上总水储量很大,我们担心缺水吗?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分析数据、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地球上水储量是丰富,地球又称“水球”,但地球上淡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匀. 2、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资源总储量约为1、39×

1018m3,但人类所能利用淡水仅约为1、07×1016m3. 3、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其中26 个国家3亿多人口生活在严重缺水状态. 4、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1/4;地域分布也不均匀,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居民饮用水 都有困难. 知识拓展地球上水不断蒸发到高空中,遇冷转变成雨或雪,返回地面,不断地为地球上生物补充淡水资源. 探究点二爱护水资源 提出问题淡水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日常生产、生活实例讨论归纳.了解水污染及防治. 归纳总结 1.节约用水.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重要途径. ⑴农业: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作物. ⑵工业: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生产耗水. ⑶生活: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等措施节水. 知识拓展 节水徽记,它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字母“JS”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3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之前,并没学多少元素,尚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 课题元素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 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 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 其他信息。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 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 号。 3.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有关知识, 并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 一些其他的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 构的认识。 备课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复习的目的要求 1、回忆、巩固有关金属的知识。 2、巩固铁的锈蚀的条件和防锈的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重点、难点 铁的锈蚀的条件和防锈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 练习法、对比法 四、复习过程: 重点知识回顾 一、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 (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 特性的物质。 注: 钛和钛合金: 1、金属材料

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 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酸→盐+ H2↑ 3、金属+ 盐→另一金属+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高温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 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课前热身 1.金属中,熔点最高的金属,硬度最高的金属,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依次是( ) A.Cr W A1 B.W Cr A1 C.Cr W Fe D.W Cr Fe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下列各给内的两种物质,相互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