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7周周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_修正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7周周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_修正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7周周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_修正版

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第 7 周理综测试

1.据世界卫生组织称,南美洲新生儿小头症患者数量猛增,很大程度上与寨卡病毒有关,已经构成了国际卫生紧急事件。寨卡病毒是单股正链 RNA 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寨卡病毒的 RNA 位于其拟核中

B. 人体可以通过浆细胞产生抗体清除该病毒

C. 寨卡病毒的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核糖核苷酸

D. 可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的普通培养基大量培养该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寨卡病毒无细胞结构,也无拟核的说法,故A错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浆细胞能分泌抗体,能与侵入的寨卡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后,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从而清除该种病毒,故B正确;寨卡病毒的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核糖、含氮碱基、磷酸,故C错误;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于活细胞中,故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2.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 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 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 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 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答案】A

【解析】

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这个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

3.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 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 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 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答案】C

【解析】

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为胚芽鞘的有无。故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所以C正确。

4.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中没有变异发生

B. 蔡斯、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属于对比试验

C.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无对照组

D. 观察线粒体、叶绿体、D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材料分别是口腔上皮细胞、菠菜、洋葱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DNA分布用的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线粒体用的是人口腔上皮细胞,观察叶绿体用的是菠菜叶或黑藻叶;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两组实验彼此互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是一种特殊的对照实验(对比实验);【详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艾弗里的实验,R型细菌转化成S活细菌的过程是发生了基因重组,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故A错误;蔡斯、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并未单独设立空白对照等,两个实验彼此互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故属于对比实验,B错误;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有对照组,即未施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组,也就是正常生长组是作为对照,故C错误;观察线粒体、叶绿体、D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材料分别是口腔上皮细胞、菠菜、洋葱,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对比实验不设对照组,均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对照实验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相当于“相互对照实验”。

5.研究发现,线粒体促凋亡蛋白 Smac 是细胞中一个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正常细胞中 Smac 存在于线粒体内。当线粒体接收到释放 Smac 的信号时,就会将它释放到线粒体外,然后 Smac 与凋亡抑制蛋白(LAPs)反应,进而促进细胞凋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Smac 从线粒体释放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B. 癌细胞中不含指导 LAPs 合成的基因

C. 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可能与指导 LAPs 合成的基因过度表达有关

D.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而言,细胞凋亡不利于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正常细胞中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是细胞中一个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属于生物大分子,其运输方式是胞吐或胞吞。当线粒体收到释放这种蛋白质的信号时,就会将它释放到线粒体外,然后Smac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亡,癌细胞具有不死性,可能与IAPs过度表达有关,即Smac与IAPs使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由基因控制。

【详解】Smac(线粒体促凋亡蛋白)是大分子物质,从线粒体中释放出来的方式是胞吐,需消耗能量,A 错误;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可能与IAPs过度表达有关,即癌细胞中也含LAPs合成的基因,故B错误;凋亡抑制蛋白即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的蛋白质,正常细胞中Smac与IAPs结合后,就阻碍了其抑制细胞凋亡这一功能,从而促进细胞凋亡,而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可能就是癌细胞中IAPs过度表达有关,故C正确;对于多细胞生物体而言,细胞凋亡利于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以Smac(线粒体促凋亡蛋白)为素材,考查细胞凋亡、物质运输方式、癌细胞等知识,要求考生熟记物质运输方式,癌细胞的特征等知识点,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再结合题干信息“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是细胞中一个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Smac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亡”,准确判断各选项。

6. 某植物果穗的长短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种群中短果穂、长果穂植株各占一半。从该种群中随机取出足够多数量的短果穗、长果穗的植株分别进行自交,发现50%长果穗植株的子代中出现短果穗,而短果穗植株的子代中未出现长果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短果穂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长果穂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

B. 长果穗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短果穗植株,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该种群中,控制短果穗的基因频率高于控制长果穗的基因频率

D. 该种群随机传粉一代,传粉前后A频率与AA频率均不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50%长果穗植株的子代中出现短果穗,而短果穗植株的子代中未出现长果穗,说明短果穂是隐性性状,长果穂是显性性状,A错误;长果穗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短果穗植株,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50%长果穗植株的子代中出现短果穗,说明种群长果穗植株中杂合子AA与纯合子Aa比例为1:1,因此种群中基因型AA:Aa:aa=1:1:2,因此控制短果穗a的基因频率=2/4+1/2×1/4=5/8,短果穗A的基因频率=3/8,C正确;该种群随机传粉一代,传粉前后A频率不变,AA频率=3/8×3/8=9/64,传粉前AA的频率为1/4,D错误。

7.黄瓜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蔬菜,某科研小组在晴朗的白天,分别对生长在强光下和弱光下的黄瓜幼苗吸收CO2的速率(单位:g?cm-2?h-1)、气孔阻力(气孔开度减小,气孔阻力增大)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瓜幼苗固定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若一天中温度不变,强光下黄瓜幼苗制造有机物的最大速率为__________ g?cm-2?h-1(以CO2的质量表示)。由图1可知强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更强,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实验测得10:00?12:00间光照强度不断增强,但强光下黄瓜幼苗吸收CO2的速率却下降,结合图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测定强光和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提取色素要用到________________试剂,研磨时同时加人SiO2和CaCO3,加人CaCO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温度在一天中会发生变化,科研小组若要测定黄瓜幼苗一天中某一时段的光合速率,还要测定幼苗的_____________,若在白天进行该过程,需采取_____________措施。

【答案】(1). 叶绿体基质(2). 7(3). 强光下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比弱光多,还原C3生成有机物的量多(4). 12:00比10:00的气孔阻力大,黄瓜幼苗吸收CO2的能力弱(5). 无水乙醇(6). 防

止色素被破坏(7). 呼吸速率(8). 遮光处理

【解析】

试题分析:图1曲线表示黄瓜幼苗的光合速率,图中看出,光合作用从6:00开始,随着一天中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并且在中午10:00左右开始下降;但是弱光下的曲线在8:00到14:00之间曲线变化平缓,而强光条件下曲线变化显著;图2中强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气孔阻力看出,在10:00到16:00时,气孔阻力小,但是气孔开度大,因此二氧化碳吸收多,有利于光合作用。

(1)暗反应固定二氧化碳,黄瓜幼苗固定CO2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黄瓜幼苗制造有机物的量(实际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消耗量,因一天中温度不变,故呼吸消耗量不变,所以当净光合量最大时黄瓜幼苗制造有机物的量才能达到最大,即黄瓜幼苗的制造有机物的最大速率为7 g·cm-2?h-1;由图1曲线可知在强光下幼苗固定CO2的能力更强,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光反应快,为暗反应提供更多的A TP和[H]。

(2)图2中可以看出,从10:00时到12:00时之间,气孔阻力增大,部分气孔关闭,由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量减少,导致暗反应速率下降。

(3)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如:丙酮、无水乙醇等。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使用二氧化硅有助于磨碎植物细胞,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被破坏。

(4)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据图1中曲线可以知道一天中任一时段的净光合速率数值,所以要测定黄瓜幼苗一天中某一时段的光合速率,还需要测定幼苗的呼吸速率,才能计算出黄瓜幼苗的光合速率;如果在白天进行该实验,须采取遮光措施后再测定。这样可以避免光合作用产生或消耗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光合速率表示的不同方法:

(1)实际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内植物或细胞有机物的产生量、氧气的产生量、二氧化碳的固定量、叶绿体氧气的释放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2)表观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内植物或细胞有机物的积累量、氧气的释放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8.美国三位遗传学家因为发现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常的昼夜节律行为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褪黑素是参与动物节律行为调节的重要激素之一,在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由松果体合成分泌,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____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褪黑素的合成分泌与日照周期同步。实验发现持续光照可造成小鼠松果体重量减轻,细胞缩小,而人为

致盲小鼠的松果体细胞内的褪黑素合成酶的活性增强。请推测一昼夜中,人体内的褪黑素分泌量变化规律是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长于老年人,睡眠质量也高于老年人。可见,人体内的褪黑素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____(填“增多”、“减少”或“保持不变”)。

(4)通过实验发现,切除雌鼠松果体后,卵巢会增生变肥大,而注射褪黑素则会使卵巢重量减轻,据此可以判断褪黑素能____(填“促进”或“抑制”)性腺发育,原因可能是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进而引起垂体分泌的____激素减少所致。

【答案】(1). 神经—体液—免疫(2). 白天分泌较少,夜间分泌较多(3). 减少(4). 抑制(5). 促性腺

【解析】

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持续光照可造成小鼠松果体重量减轻、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长于老年人、切除雌鼠松果体后,卵巢会增生变肥大”等,以此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持续光照可造成小鼠松果体重量减轻,细胞缩小,而人为致盲小鼠的松果体细胞内的褪黑素合成酶的活性增强,据此可推知,一昼夜中,人体内的褪黑素分泌量变化规律是:白天分泌较少,夜间分泌较多。

(3)正常情况下,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长于老年人,睡眠质量也高于老年人。可见,人体内的褪黑素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4)切除雌鼠松果体后,卵巢会增生变肥大,而注射褪黑素则会使卵巢重量减轻,据此可以判断褪黑素能抑制性腺发育,原因可能是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进而引起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所致。

9.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植被恢复是遏制土地退化、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研究者对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区域的生态恢复进程进行了数年的调查与研究。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实质是_____的过程。

(2)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的(答出两项)等特征是研究者的任务之一。欲获取某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需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度干扰时,由于其具备_____能力,故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_____是该能力的基础。

【答案】(1). 群落(次生)演替(2). 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3). 不同物种(植物)的分层情况(4). 自我调节(5). 负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1)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实质是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2)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特征是研究者任务之一。群落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分层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故调查该退耕地植物不同物种的分层情况,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3)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度干扰时,由于其具备自动调节能力,故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负反馈调节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演替,识记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群落的特征、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各小题,难度适中。

10.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常染色体的基因受到性激素

的影响,在不同性别中表达不同,称为从性遗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l)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Y染色体既有同源区段(基因同时存在于X、Y染色体上),也有非同源区段(基因只存在于X或Y染色体上)。果蝇的刚毛(A)对截毛(a)为显性。若实验室有纯合的刚毛与截毛雌雄果蝇(X A Y、X a Y均视为纯合),请设计一次杂交实验,判断A、a这对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

(2)鹌鹑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羽毛颜色栗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只白羽雄鹌鹑与一只纯合栗羽雌鹌鹑交配,产生的F1中雄性全为栗羽,雌性全为白羽。有人认为这是伴性遗传,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也有人认为是从性遗传,基因型为Bb的个体雄性表现为栗羽,雌性表现为白羽。请利用F1设计最简便的杂交实验予以证明,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

【答案】(1). 用纯合的截毛雌果蝇与刚毛雄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子代雌雄果蝇都是刚毛,则A、a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如果子代雌果蝇都是刚毛,雄果蝇都是截毛,则A、a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2). 用F1的雌雄鹌鹑相互交配,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无论雌雄)都表现为栗羽︰白羽=1︰1,则证明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若子代雄鹌鹑表现为栗羽︰白羽=3︰1,雌鹌鹑表现为栗羽︰白羽=1︰3(或“子代表现为栗羽雄鹌鹑︰白羽雄鹌鹑︰栗羽雌鹌鹑︰白羽雌鹌鹑=3︰1︰1︰3”),则证明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解析】

试题分析:在已知性状的显隐性的情况下,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可选择纯合隐性雌性个体与纯合显性雄性个体杂交,从两种情况入手分别加以讨论,推知子代的表现型,并对(1)题进行解答。以亲本、F1的表现型为切入点,按照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两种情况,分别推知亲本、F1的基因型以及F1的雌雄个体交配所得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对(2)题作答。

(1)果蝇的刚毛(A)对截毛(a)为显性。设计一次杂交实验判断A、a这对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其实验思路是用纯合的截毛雌果蝇与刚毛雄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

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A、a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亲本纯合的截毛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 a X a,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 A Y A,二者杂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X A X a、X a Y A,子代雌雄果蝇都是刚毛;如果A、a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则亲本纯合的截毛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 a X a,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 A Y,二者杂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X A X a、X a Y,子代雌果蝇都是刚毛,雄果蝇都是截毛。

(2)一只白羽雄鹌鹑与一只纯合栗羽雌鹌鹑交配,产生的F1中雄性全为栗羽,雌性全为白羽,据此推知:①若为伴性遗传且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本白羽雄鹌鹑与纯合栗羽雌鹌鹑的基因型分别为Z b Z b、Z B W,F1的基因型为Z B Z b、Z b W;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所得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Z B Z b∶Z b Z b∶Z B W∶Z b W =1∶1∶1∶1,无论雌雄都表现为栗羽∶白羽=1∶1。②若为从性遗传,则亲本白羽雄鹌鹑与纯合栗羽雌鹌鹑的基因型分别为bb、BB,F1的基因型均为Bb;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所得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bb=1∶2∶1;因基因型为Bb的个体雄性表现为栗羽,雌性表现为白羽,所以F2的雄鹌鹑表现为栗羽∶白羽=3∶1,雌鹌鹑表现为栗羽∶白羽=1∶3。综上分析∶利用F1设计最简便的杂交实验予以证明是伴性遗传、还是从性遗传,其实验思路为:用F1的雌雄鹌鹑相互交配,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若子代(无论雌雄)都表现为栗羽∶白羽=1∶1,则证明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若子代雄鹌鹑表现为栗羽∶白羽=3∶1,雌鹌鹑表现为栗羽∶白羽=1∶3(或“子代表现为栗羽雄鹌鹑∶白羽雄鹌鹑∶栗羽雌鹌鹑∶白羽雌鹌鹑=3∶1∶1∶3”),则证明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苯酚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工业废水中,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小明同学准备依据图1操作步骤,从处理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酚降解高效菌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苯酚降解菌的富集培养基应含有蛋白胨、K2HPO4、MgSO4、苯酚和水,其中可作为碳源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采集到的样品接种培养,苯酚用量应随转接次数增加而逐渐________。以达到获得苯酚高效降解菌的目的。应采用_____________ 方法来进行该菌种的计数与分离,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要_________________。

(3)制备平板培养基时除了需要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特殊营养物质外,还必须添加_____。培养基的灭菌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为连续划线法示意图,在该图中_____(填序号)区域最易获得单菌落。如需要长期保存该菌种,应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保存温度为_____。

【答案】(1). 蛋白胨、苯酚(2). 增加(升高)(3). 稀释涂布平板(4). 低(5). 琼脂(凝固剂)(6). 高压蒸汽灭菌(7). ③(8). -20℃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有: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培养基成分中的有机物均可以提供碳源,即蛋白胨、苯酚据可以作为碳源;

(2)分析实验可知,实验目的是筛选苯酚降解菌,因此将采集到的样品接种培养,苯酚用量应随转接次数增加而逐渐增加,以达到富集苯酚降解菌的目的,图甲中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以便于菌落计数与分离,用这种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要小,因为常常有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生长繁殖而形成一个菌落;

(3)制备平板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除了需要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特殊营养物质(生长因子)外,还必须添加琼脂作为凝固剂。培养基的灭菌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法;

(4)图乙为平板划线法,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菌种进一步被稀释,因此图中③区域更易获得单菌落。长期保存该菌种,应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保存温度为-20℃。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熟悉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配制和灭菌、分离和计数方法等。

12.现代生物科技日新月异,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PrG、生长激素基因都是目的基因,可从基因文库或cDNA文库获得后,常用__________技术扩增。扩增后,如何鉴定其化学本质,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获得转生长激素基因牛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通常用__________法把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过程③若要得到两头基因型一样的牛,可在__________阶段采用胚胎分割技术获得。

(3)将PrG导入浆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应进行多次专一性抗体检测,Ⅰ到Ⅱ间检测筛选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⑤的培养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PCR(2). 将扩增产物溶解于盐溶液后与二苯胺加热反应,若生成蓝色,则鉴定为DNA (3).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4). 显微注射(5). 桑椹胚或囊胚(6). 筛选出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转基因浆细胞(7). 受体细胞

愈伤组织

丛芽或胚状体→幼苗

【解析】

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生产单克隆抗体、胚胎分割、植物组织培养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题意作答。

(1)扩增目的基因,可采用PCR技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若要鉴定目的基因的化学本质,可将扩增产物溶解于盐溶液后与二苯胺加热反应,若生成蓝色,则鉴定为DNA。

(2)获得转生长激素基因的牛需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通常用显微注射法把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若要得到两头基因型一样的牛,可在早期胚胎发育的桑椹胚或囊胚阶段采用胚胎分割技术。

(3)分析图示可知:Ⅰ为浆细胞,将无限增殖调控基因导入Ⅰ后,Ⅰ到Ⅱ间检测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转基因浆细胞。

(4)⑤表示植物组织培养,其培养流程为受体细胞

愈伤组织

丛芽或胚状体→幼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