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 第三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学 第三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学 第三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第三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纷呈,翻译学研究空前繁荣,翻译思想异常活跃,翻译研究呈现出学科相互渗透、不同翻译思想既对立有互为补充的多元特征。

重点人物:奈达将当代翻译理论的流变表述为从语文学,语言学,交际学到社会符号学的发展轨迹

根茨勒将当今翻译理论分为北美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起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结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曼迪将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大致分为翻译的功能理论,话语与语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文化研究和翻译的哲学研究

贝克尔概括为交际与功能研究,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与认知研究和符号学研究本章概括为:语文学翻译研究

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多元系统理论

翻译的哲学研究

翻译的文化研究

第一节翻译学传统与语文学翻译研究

纽马克20世纪50年代以前统称“前语言学”翻译研究,认为这段时间缺少对翻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属于“前科学”的研究,纽马克以重大翻译活动为标志划分翻译理论发展阶段。斯坦纳1,古典翻译理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则的发表

2,从施莱尔马赫至20世纪中叶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以翻译语言学派的兴起为标志,以维纳,奈达,穆楠和卡特福德为代表

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其标志是新兴学派林立,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

谭载喜将漫长的西方翻译史划分为六个时期:

1)发轫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肇始阶段;

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

3)中世纪时期;

4)文艺复兴时期;

5)近代翻译时期,即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

本章节将西方翻译理论粗略的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阶段,基本上属于奈达的语文学的翻译研究

1,古代翻译理论

公元前3世纪到欧洲中世纪结束为止(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公元前285年,72学者对《圣经》的翻译,众多学者,

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和奥古斯丁。

人物: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奥古斯丁

西塞罗认为:翻译必须符合听众和读者的语言习惯,并能打动读者听众,翻译要传达的事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文学翻译是再创作,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贺拉斯主张:在翻译和创作中不要墨守陈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

哲罗姆:1,强调各种语言的形式差异,主张在翻译中不能逐字对译

2,翻译方法应随原作的文本而异

3,否认《圣经》中上帝的感召力

4,翻译既然是一种创造,译者就完全可以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而且优秀的译文完全可以和原作媲美。

奥古斯丁:优秀译者必须精通两种语言,译文的风格与译作的读者联系起来,运用符号学理论,意义和语言形式区分开来,在翻译单位上认为词是最基本的翻译单位,倾向直译,强调形式与结构的对称,《圣经》上帝感召力。

特点:受历史的局限,不可能十分完整和系统,除了少数如哲罗姆之外,大多数议论只是一些只言片语,散见于译序,译跋和其他著作,虽有不少的精辟论述和见解,但多局限于直译,意译,忠实等之类的议论,讨论也比较集中于宗教,文学和哲学的著作。

2,近现代翻译理论

始于文艺复兴,止于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兴起

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是翻译活动的一个高潮。

翻译提高了本族语言的地位,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促进了民族身份的形成,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著名的理论代表:

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革领袖和翻译家,《新约》,《旧约》,《圣经》,《伊索寓言》提出四主张,七原则

1,主张用通俗、明了、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语言翻译

2,主张使用意译再现原文的形式风格和精神实质

3,译者应该尊重原文,深刻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不应轻信教会神甫的传统解释

4,翻译应依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

七条原则;可以改变原文次序,可以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连词,可以省略,可以用词组替代单词;可以将比喻改为非比喻用法,反之亦然;注意文字的变异和翻译的准确

歌德,将翻译划分为彼此连贯的三类:信息翻译,近似创作的改译和逐行对照翻译诗歌不可译,主张翻译用朴实无华的文体,主张直译,使用地道的本地语

施莱尔马赫语言决定思维,译者不能消极接受原作,必须积极创造,提出区分口译,笔译;提出顺从原作和顺从译作两种翻译途径。

洪堡(德):语言只是“各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提出翻译的两难,然而又提出“没有任何事物是语言无法表达的”这种辩证思维对20世纪的语言学家影响很大。

德阿布朗古尔(法):译文迎合本国读者的口味,强调文学可读性,因此容许增删和修改,甚至发挥,并不十分在意译文的忠实,被称为“自由翻译派”的总代表,翻译有价值作品而不是无新意的作品。遭到翻译批评家的反对,争论到18世纪中期,

多雷1,译者必须完全理解原作者的思想与风格

2,译者必须通晓源语与译语

3,译者不能屈从与源语而追求字当句对

4,译者必须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5,译者不仅要满足读者的心灵,而且要满足读者美的享受

巴托: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忠实再现原作思想与风格,不能创作,修改和增减。重原作重形式,但从翻译技巧角度分析翻译,将愈发结构、句子顺序等应用于翻译研究。

英国:近代翻译史上《圣经钦定本》翻译出版以及德莱顿,罗斯康门,泰特勒对翻译的论述历史上四大杰作《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奥德赛》《通俗拉丁文本圣经》《圣经钦定本》《圣经钦定本》1,集体翻译的成果,2,译者拥有较多的参考书籍

3,译者遵循严格的翻译规则,有效地排除了个人的偏见和随意增删

约翰德莱顿提出全面系统的翻译观第一,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必须有艺术家的气质

第二,译者必须考虑译文的读者和对象第三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

逐字翻译意译拟作

罗斯康门,诗人翻译家,1,翻译诗歌的译者首先必须是诗人,2翻译过程中建立一种共生关系,3,译者必须忠实原作,

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翻译三原则

1,译者应该精通原作语言和题材,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有限的增减自由

2,译者应具有准备判断和鉴赏原作风格手法的能力,使译作的风格与手法与原作等同

3,译作应与原作同样通顺

进入20世纪以后,意大利克罗齐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过程,译作不可能与原作等同,必然带有译者的风格,译作本身本为艺术品。

德国本雅明逐行翻译

英国波斯盖特前瞻式和后顾式翻译古典名著一般后顾式翻译

总结西方翻译研究的传统和语文学的翻译观讨论的核心是“如何翻译”即直译与意译,可译性,意义的流失以及能否用本族语言翻译等,其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译文在意义,句法,文体上与原文的对应,忽略译文读者的反应和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追求的目标是理想化的翻译标准,而研究方法流于主观印象。

第二节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1.奈达的翻译观

尤金奈达: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家。

翻译思想:语言学,交际学,到社会符号学。

(1)提出翻译的科学概念,主张不仅是艺术,技巧,还是一门科学。“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其“翻译科学”的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产生

(2)将转换生成语法,现代交际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3)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出发,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4)提出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

逆转换翻译理论---借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非核心句与转换等概念、

翻译三步骤:(1)追溯原文句子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

(2)将核心句从源语种译出

(3)按照译出的核心句生成译语中的表层句子

卡特福德借用了系统语法对语言的描述分类,应用层次,范畴以及阶段的语言学理论作为论述语际转换的理论依据,力求科学地阐述翻译过程中的转换规律,翻译等值以及达到翻译等值的方法和条件。

语言的基本层次:语法与词汇形式媒介形式媒介实体和语境此外还包括上下文意义四个范畴: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

三个阶:级阶说明阶精密阶

意义:由任何语言形式或任何可能具有的形式形成的从网络

翻译对象:语际之间单项的转换关系,从源语到译语的转换关系,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两种语言是要具有“空间的,时间的,社会的或其他关系,都可以建立翻译等值关系

翻译的定义: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根据范围,层次和等级,翻译可分为如下几类:

1,根据翻译的范围,翻译可分为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

2,根据翻译的层次,即语法,词汇,语音,词形等,翻译可分为整体翻译和有限翻译3,根据语言的“等级”即词素,词,短语或意群,分句或句子,翻译可分为逐词翻译,直译,和意译

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两个重要的关系即形式关系和语境关系

翻译等值的两个限度:1,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2,无论是媒介层次之间还是羽凡和词汇层次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

不可译性:1,语言不可译2,文化不可译

卡特福德声称要“建立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并深入研究成分分析和翻译对等,并将概率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力图使翻译研究走上客观,科学的道路。

三,哈特姆和梅森的翻译观

哈特姆和梅森认为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并集中讨论了与翻译至关重要的语境的交际,语用和符号三个层面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以及文本类型,文本结构等衔接方式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语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交际层面2,语用层面3,符号层面

语篇:连贯是语篇层次上决定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点。

语篇结构中单元构成序列,序列再构成语篇

语境和作者意图影响语篇结构。

哈特姆和梅森以话语分析为中心,综合考虑了译者和读者的不同文化语境,他们认为,译者是原文作者与译文作者读者之间的协调者。

四,威尔斯与德国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

第一:翻译研究是一门科学,翻译研究包括:,普通翻译学,描写翻译学,应用翻译学

第二:威尔斯坚持翻译的可译性

第三:翻译是一种语际信息传递过程

第四:翻译方法的分类1,习惯化翻译程序2,可以使之半内部化的部分习惯化翻译程序3,非习惯化翻译程序。

第五:文本类型与翻译等值话语三种功能:描述性,称呼性,表情性

威尔斯的翻译科学强调语言本质的普遍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共性而不是个性。

德语国家为主而兴起的功能主义学派,即翻译目的论逐渐受到译届的关注。代表人物:赖斯,费米尔,斯内尔-霍恩比和诺德。

目的论从行为主义理论出发,认为翻译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具有特定的交际目标,这就是文本的目的。

诺德:目标,目的,功能和意图

费米尔:篇内连贯与篇际连贯译者必须确定不同层次对等之间恰当的等级关系

文化特性必然影响翻译策略和取舍与选择。

文本分为,信息性,表情性,和实施性。

目的论收到的批评,认为就翻译而言,原文文本始终是译文评判的标准,目的论牺牲了意义的丰富性,有简单化之嫌,因而也很难适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

语言学的发展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框架和思路,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客观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局部上升到全面,个性上升到共性,对比假设上升到理论。探索翻译的规范,翻译普遍性。

第三节,多元系统

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吸取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客观描述文学在主题文化中的接受与影响,以及有效揭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与规律。

多元系统: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文学作品或文学类型是一个结构整体;文学本身同样是“有层次组织、自我更新的整体”。从共时研究的角度观察,文学似乎是一个和谐、平衡和静态的系统;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学内部充满了冲突和变异。文学的演进和发展在于系统内部持续不断的、陌生取代熟悉、创新取代传统的运动。

既然文学是一个系统,反过来文学史也可被视为系统,相应的其他文化和社会现象也都可以视作系统。

佐哈尔:多元系统

实证主义,功能主义。以分析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把符号现象视为系统,就有可能对各种符号集成体的运作方式提出假说,从而迈向现代科学产生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找出支配着各种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规律,而不是对这些现象进行登记和分类。

对于多元系统,佐哈尔定义如下:

可以把符号系统视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结构。因此,它通常并非单一的系统,而必然是多元系统,也就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

的整体而运作。

佐哈尔列举了3对相互对立的概念:第一,经典化与非经典化产品或模式的对立

第二,中心与边缘位置的对立

第三,主要与次要活动的对立,

佐哈尔进而沿两条线索研究翻译作品与文学多元系统的关系:第一,主体文化是如何选择翻译对象的;第二,翻译文学是如何与目的语言中其他系统产生联系,从而“采取特定的规范、行为和政策”,发挥特定的功能。

在文学新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翻译不仅引进新思想,而且引进新的(诗学)语言、写作模式和技巧。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的历史正好印证了佐哈尔的理论。反之,翻译的作用则趋于保守,翻译方式也多采用现行的、毫无创新的归化手法,忠实性与充分性逐渐分离。

图里与翻译规范

列维认为,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译者从文本的选择到句子结构、措辞、标点,甚至拼写,都面临着众多抉择的可能性,而每一个既定的抉择又会影响其后的取舍

图里借鉴了列维和波波维奇的观点,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探讨规范。他认为,规范是明辨社会行为是否得体的标准,是一种社会文化习得。

,图里分析了规则(、规范和特异倾向的区别,称规则是(更)客观的规范,而特异倾向是(更)主观的规范。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受到3类规范的制约:首先,伊始规范(决定待译文本的选择,即翻译政策。其次,起始规范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即倾向于原文本还是倾向于译文文化的读者习惯。再次,操作规范制约实际翻译活动中的抉择。下面又细分为:一,母体规范,即在宏观结构上制约翻译的原则,例如,是全文翻译还是部分翻译,以及决定章节、场幕、诗节和段落的划分。二,篇章语言学规范影响文本的微观层次,如句子结构、遣词造句,是否用斜体或大写以示强调等等。

赫斯曼将翻译研究的逻辑关系表述如下:一,从理论上思考可能涉及的因素;二,将理论上可能涉及的因素与实际翻译明显涉及的因素进行比较;三,推断出特定条件下翻译将可能涉及的因素。“第一和第二步分别属于翻译理论和描述翻译研究的范围;而第三步则表现为更复杂的理论形式”。

切斯特曼在图里之后,切斯特曼又提出了略有区别的翻译规范: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技术规范。生产规范制约翻译活动的实践操作,亦称专业规范;就译者而言,生产规范从属于并受制于期待规范。专业规范又可再细分为“责任规范”,这就是道德规范,即满足译文“完整”、“精确”的专业标准;“交际规范”,这是交际标准,即发挥协调翻译所涉及各方之间的沟通作用;以及“关系规范”,这是语言标准,即译者根据具体实际决定原文与译文之间“恰当”的相互关系,“等值”或“相似”只是种种关系之一。切斯特曼在图里的规范理论上又有所扩展,前两种规范涉及到人类所有的交际活动,而第三种规范则涉及到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

操控与重写

赫曼斯为该论文集撰写的前言《翻译研究与新的范式》概括了操控学派在翻译文学问题上的一致认识:

文学是复杂动态的系统;理论模式与实际的个案研究应持续地相互作用,文学翻译研究应该是描写性的,侧重目标组织的、功能性的和系统性的;并对制约翻译生产和接受的规范和限制、翻译与其他文本处理方式之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文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以及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示兴趣。

乔斯·兰伯特和亨德里克·范·戈普为个案研究,即原文文学系统与译文文学系统的比较,制定出方法论上的蓝图,认为必须对各个系统的作者、文本和读者进行描述。其研究方法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初始数据:即有关标题页、元文本(metatext)和总体策略(全文翻译或部分翻译)的信息,其结果应引导出有关第二和第三层次的假设。第二,宏观层次:文本的切分、标题和章节的表述、内容叙事结构以及明显的作者评论,这应该引导出有关微观层次的假设。第三,微观层次:发现不同语言层面上的迁移(shift),包括词汇层面、语法模式、叙述、视角和程式,其结果应该与宏观层次互相作用,并在更广阔的系统语境下进行思考。第四,系统语境:将微观、宏观、文本和理论相互比较,发现规范,并描述与其他文本(包括翻译)的关系,探索系统与其他文类和准则的关系。兰伯特和戈普称,这一研究方案并不可能概括与翻译有关的所有联系,但是,这种“系统方案”能“避免肤浅和直觉评论,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和信念”。

与多元系统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发展是列费维尔提出的重写(概念。列费维尔将研究集中于“系统制约文学文本接受、认可和拒斥的非常具体的因素”,即诸如“权力、意识形态、体制和操控的问题”,认为重写包括翻译、历史撰写、选集的编撰、批评和修改编辑。而重写的动机往往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巩固或反抗主流意识形态),或诗学上的需要(巩固或反抗主流/偏爱的诗学)。翻译是“最明显的重写形式”;翻译能“投射出作家和/或(一系列)作品在另一个文化中的形象,使作家和作品超越本文化的边界”,因此,“重写就是操控”。

巴斯奈特和列费维尔指出,“翻译当然是对原文的重写;所有的重写,不论其动机如何,均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因而操控文学在一定的社会以一定的方式发挥功能。

列费维尔认为,翻译在文学系统中的运作(生产与消费)受到3种因素的制约:第一,文学系统中的专业人员,即批评家和评论家(影响作品的接受)、教师(决定用什么作教材)以及翻译家(决定翻译文本的诗学观念和意识形态)。第二,文学系统之外的赞助系统,即促进或阻碍文学的阅读、创作和重写的力量。其中包括有影响或有权力的个人、团体(出版商、媒体、政党或政治阶层),以及规范文学和文艺思想流通的机构(国家学术机构、学术期刊,特别是教育机构)。赞助系统可通过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3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三,主流诗学。主流诗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文学手法,即文学类型、象征、母题、原型场景及人物。二是文学的功能观,即文学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

就意识形态、诗学和翻译的关系而言,列费维尔认为:“翻译过程中的每一层面都表现出,如果语言上的考虑与意识形态和/或诗学上的考虑发生冲突,后者总是会占上风。

结语

翻译的性质和范围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因而并非一成不变;翻译活动取决于它在一定文化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多元系统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不斤斤计较于一字一句的忠实与得失,而是将翻译文本视作目标系统中的存在实体,从目标系统的意识形态、诗学、规范,甚至赞助系统等角度描述翻译活动的性质,解释翻译文本的生成、消费,以及在目标文化系统中的功能与运作。虽然多元系统还存在某些局限性,有待于修正和精化,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它把翻译与译作与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

翻译概述(1) 一、学科特点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p.10)。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二、为什么可能有翻译 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正如Steiner和张培基所说的那样:Translating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Steiner) 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超值)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佳译著 读外国文学先看翻译,译者太重要了,所以冯骥才说翻译家是“金子做的桥”。好的译著,精妙地传达原著的风貌,让人阅读之后齿颊留香,而那些糟糕的翻译,读了让人味同嚼蜡,更可怕的是从此再也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勇气。 鉴于此,推荐外国经典中那些权威的出色的译本就尤为必要。如果译者好,就不用太纠结出版社了,毕竟设计啊装帧啊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内容。(本人讨厌那些花里胡哨的封面设计,对朴素的雅致的风格最有好感。)如果不清楚翻译的好坏,那么个人觉得,人民文学的译本质量还是比较有保证的,上海译文的其次,译林的良莠不齐。其它出版社也有好的译作。当然在急功近利的市场化大环境下,这些优秀出版社的作品也不免有泥沙俱下的倾向。 一、古希腊文学至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希腊神话故事》:(德)施瓦布,刘超之、艾英翻译的比较盛行,杨武能译的也很好(流传至今的希腊神话版本五花八门,有的故事甚至自相矛盾,施瓦布的是目前最通行版本)。 2、《荷马史诗》(《伊利昂记》《奥德修记》):王焕生译的人文版和陈中梅译的上海译文版。王是专攻过古希腊语的,所以前者被称为经典,陈的译本则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更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有人则认为翻译的不好。其它杨宪益的,还有罗念生的都不错。 3、(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罗念生译,看《罗念生全集·悲剧卷》就可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 4、(意大利)但丁《神曲》: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5、(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方平的、王科一的都很好。 6、(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目前无人超越。 7、(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这个就没有争议了,绝对是朱生豪的。卞之琳的也可以。 8、(法)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李健吾译。 9、(英)弥尔顿《失乐园》:朱维之译。 10、(德)歌德《浮士德》:钱春绮的上海译文,绿原的人民文学,还有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版本难找,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安徽文艺出版社,这个译本最新,杨先生是德语文学翻译专家,他翻译了很多歌德的作品。 11、(法)卢梭《新爱洛依丝》:李平沤译。 12、(英)菲尔丁《汤姆·琼斯》:张谷若的最好,萧乾的也不错。 13、(法)雨果《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任何争议。《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有管震湖的译文版本。 14、(美)麦尔维尔《白鲸》:没有什么疑问,就只有一个最好的本子,曹庸翻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 15、(美)霍桑《红字》:姚乃强译的,还有上海译文苏福忠和人民文学胡允桓。 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法)司汤达《红与黑》:罗玉君和郝运的译本都好。 2、(法)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傅雷译,绝对权威。

McMMO插件全技能翻译

一 采集技能 1.Mining 采矿 使用工具:镐 经验获得:采掘矿物 经验列表:见右方 被动技能: 双倍掉落 采掘时有几率出现双倍掉落,几率为[(0.1*等级)%] 增加采矿速度(暂无作用) 增加你的采矿的速度 主动技能: 疯狂采掘 在疯狂采掘状态下玩家采掘速度将增加1倍并且有三倍掉落几率,但是会损耗双倍的耐久度。采掘效果仅能对给经验的方块有效 2.Woodcutting 伐木 使用工具:斧 经验获得:砍伐木头 经验列表:见右方 被动技能: 双倍掉落 伐木时有几率出现双倍掉落,几率为[(0.1*等级)%] 除叶 等级100以上时出现,当你用斧子砍树叶时有10%的几率掉落树苗(仅需砍一下,无需持续按住) 主动技能: 树木杀手 在树木杀手状态下,当你采伐一块原木时,这块原木一定范围之内的所有木及叶子将会 被采伐。这个技能冷却时间固定为4分钟。范围列表见右上方。 3.Herbalism 药剂学 使用工具:锄 经验获得:收获作物 经验列表:见右方 被动技能: 治疗 面包和蘑菇汤将会有治疗作用,具体效果由等级决定,面包治疗量:[3.5+(等级/50)*0.5个 ],蘑菇汤治疗量:[5+(等级/50)*0.5个 ]。 园艺家 当你把种子洒在某些方块时,有几率变成另一种方块(石砖变为青苔石砖,土变成草地等),几率随等级而增长。 方块种类 XP 方块种类 XP 萤石 30 地狱岩 30 砂岩 30 石头 40 煤矿 100 红石矿 150 黑曜石 150 铁矿 250 金矿 350 金青石矿 400 钻石矿 750 方块种类 经验 树木① 90 红木② 80 桦木③ 70 等级 范围 0-499 周围3格 500-949 周围4格 950+ 周围5格 作物种类 经验 仙人掌 30 蘑菇 150 甘蔗 30 小麦 50 西瓜 20 南瓜 500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17945620.html,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作者:刘秦明郭丽丽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 摘要:文学和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不同。文学翻译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科技翻译注重科学性、客观性和抽象性。本文对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进行了实例分析,从修饰与否、模糊程度和逻辑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不同,指出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在选词、句式、语法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修饰性模糊程度逻辑因素 一、引言 国内翻译界一般都认为科技翻译较文学翻译容易一些,诗歌翻译难度最大。因此,对科技翻译的重视不如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张今把翻译作品分为应用文翻译、新闻报道翻译、科技作品翻译、社科作品翻译、文学评论翻译、散文翻译和诗歌翻译,指出:“当翻译的作品越富有文学性,其翻译难度就越困难。”他的观点主要是从翻译难易角度衡量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其实,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各有特点和难点,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在翻译方面具有许多区别。 二、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差异实例分析 (一)修饰性 文学翻译注重修饰,强调美学效果。比如下面这句英文“Until a bright moon lighted the road home,often after midnight.”这句话是我以前翻译的《简·奥斯汀传》里的写景描写,如果用科 技英语的语气,就成了“直到一轮明月照亮归家之路,经常是在半夜之后”。科技英语强调的是精确,无需修饰,不需要被文学的形象性影响。文学翻译强调美学色彩,所以这句话(同样的一句话,两种不同的翻译)就成了“直到明月照亮归途,这时往往已过夜半时分了”。文学翻译要选有美学色彩的词汇,而不是选择一系列精确无误的词汇。试看西奥多·萨沃里的文学选词 特点,我们会有深刻的体会。西奥多·萨沃里在《翻译艺术》中说:In this(the choosing of words)his(the translator’s)task is much hard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author.If the latter seeks a word with which to express a thought or describe an experience,he has available many words in his own language and can without much difficulty or delay choose the one that suits him best and pleases him most.The translator of the word thus chosen has to decode on the nearest equivalent,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robable thoughts of the author,the probable feelings of the author’s readers and of his own readers,and of the period in history in which the author lived. It follows then that at every pause the translator makes a choice;and from what has been said in our first chapter about the correspondence of words it follows that his choice is not between a number

古典文学翻译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3.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 之宠弟乎?” 译文: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 6.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译文:太叔修造城池,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 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 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 文章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翻译,把翻译活动放到整个生态环境中去;它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译者的中心作用;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标签:生态环境;理论背景;翻译过程 一、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首次提出,且自2001年以来他连续多次发表了数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文章。2004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该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 [1]2005年7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关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主席的胡庚生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研究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议题,号召全体参会者学习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正在引领许多学者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领略生态视角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2]“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導、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3] 二、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胡庚生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适应与选择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基本的法则是适者生存”。[4]一方面生物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如果我们将自然选择基本法则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不难发现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作也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两者也都必须接受来自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翻译的过程应该作如下理解:翻译的选择可以分为两部分:对译者的自然选择和对译本的自然选择。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翻译的生态环境。“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5]从自然选择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译者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需要而发生变化。在第一阶段的生态环境中没有译者,而译者是要被生态环境选中。在第二阶段译者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译者而是已经适应了翻译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被翻译的生态环境所接受的译者。因此这时译者代表翻译的生态环境实施对译文的选择。“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6]“译者必须兼顾两头,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二十一世纪技能图翻译

21st_century_skills_english_map.doc 的翻译 21st Century Skills Map 21世纪技能地图 DESiGnE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该设计的合作全国委员会英语师范 This 21st Century Skills Map这个21世纪技能地图 is the result of hundreds of结果是数百 hour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小时的研究,开发 and feedback from educators从教育工作者和反馈 and business leaders across和商界领袖在 the nation.The Partnership伙伴关系的nation.The has issued this map for已发出此地图 the core subject of English.英语的核心科目。 This tool is available at此工具可在 https://www.360docs.net/doc/517945620.html,。 The Partnership advocat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21st Century Skills into K-12的K - 12的伙伴关系成为品牌的拥护者为一体的21世纪技能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advance their learning in core academic subjects.教育,让学生可以提前学习的核心学科。 The Partnership has forged alliances with key 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at represent the core academic subjects, including Social该伙伴关系结成联盟,其核心学术学科国家重点组织代表,包括社会 Studies, English, Math, Science and Geography.As a result of these collaborations, the Partnership has developed this map to研究,英语,数学,科学和Geography.As一个协作的结果,其中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这个地图 illustrate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21st Century Skills and English.The maps will enable educators, administrators and policymakers路口之间的地图说明21世纪技能和English.The将使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决策者 to gain concrete examples of how 21st Century Skill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core subjects.获得核心科目具体的例子,如何把21世纪技能可以集成。 A 21st Century21世纪 Skills技巧 B Skill Definition乙技能的定义 C Interdisciplinary Theme?跨学科的主题 De Sample Student学生范例

《战争之心Battleheart》饰品&技能翻译

战争之心Battleheart 饰品技能(图表) 装备装备名称编号装备属性备注Tome of Mastery 07 减少冷却时间3秒棕色皮书 Ring of Regeneration 08 缓慢自动回血绿宝石铜戒指 Swordsman's Gauntlet 12 +3力量褐色手套Power Fist 13 +6力量黑色手套Titan's Glove 14 +10力量红色手套Energy Ring 15 +3魔法银色戒指Firestorm Band 16 +6魔法红色戒指Kaimani's Bloodstone 17 +10魔法黑色戒指Sprint Shoes 18 +10%移动速度褐色布鞋Trollskin Amulet 19 自动回血绿点吊坠Warding Amulet 20 10%几率反弹伤害紫红吊坠Phasing Lodestone 21 20%几率躲闪红点吊坠Ancient Dragon Tooth 22 +15%暴击米色兽牙Truestrike Monocle 23 +10%暴击银色镜子Silver Armlet 24 +3护甲银色护腕Glyph of Stoneskin 25 +6护甲符文Sharkul's Skull 26 +10护甲红眼头骨 Hermes Charm 27 +20%移动速度带翅膀蓝 珠

装备装备名称编号装备属性备注Rabbit's Foot 28 +5%暴击石头吊坠 Ring of Haste 29 +5%攻击/施法速度绿色戒指 Tempest Stone 30 +10%攻击/施法速 度 蓝色宝珠 Ninja Glove 31 +15%攻击/施法速 度 黑色手套 Codex of Jabe 32 减少冷却时间6秒蓝皮书 Broken Pocketwatch 33 5%几率使用技能后 立刻冷却 怀表 Monkey's Paw 34 10%几率使用技能 后立刻冷却 鬼手 Azamoth's Cursed Eyeball 35 15%几率使用技能 后立刻冷却 鬼眼 Glove of the Thief 36 +10%战斗奖励金钱蓝色手套Bandit's Satchel 37 +20%战斗奖励金钱红色盒子Mystic Journal 38 +10%经验绿色书籍Mystery Egg 39 +20%经验白点绿蛋 Blood-Soaked Sash 40 造成伤害的10%吸 血 红色围巾 Vampire Tooth Pendant 41 造成伤害的20%吸 血 白色兽牙 Choker of the Red Feast 42 造成伤害的30%吸 血 全红吊坠 Ring of Swift Recovery 46 受到治疗效果+5% 普蓝戒指Medic's Charm 47 受到治疗效果+10% 蓝红吊坠Zara's Signet 48 受到治疗效果+15% 紫色戒指

翻译理论翻译学术语列表

术语翻译贡献者 Absolute Translation 绝对翻译 古阿德克( Gouadec) Abstract Translation 摘要翻译 古阿德克( Gouadec) Abusive translation 滥译 路易斯( Lewis ) Acceptability 可接受性 托利( Toury ) Accuracy 准确Adaptation 改编Adequacy 充分性Adjustment 调整 Analogical Form 类同形式 霍尔姆斯( Holmes) Analysis 分析 奈达( Nida )和泰伯( Taber )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应用翻译研究霍尔姆斯( Holmes) Architranseme (ATR) 元译素范·路文兹瓦特( van Leuven- Zwart ) Autonomy Spectrum 自立幅度罗斯( Rose) Autotranslation 自译 波波维奇( Popovic ) Back Translation 回译 Bilateral interpreting 双边传译凯斯( Keith )Class Shift 词类转换韩礼德( Halliday )Close Translation 贴近翻译纽马克( Newmark)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传意翻译;交际翻 译纽马克( Newmark) Community interpreting 社群传译 Compensation 补偿赫维( Hervey )Competence 能力托利( Toury )Componential Analysis 语义成分分析奈达( Nida )Comprehensive theory 综合理论

技能中英文翻译

234567123456712345671234 飞天一剑Strike n' Smash 飞天一斩Stab n' Smash 飞天月牙剑Crosswise Smash 飞天地形剑Flying Stone Smash 飞天双鳞剑Twin Energy Smash 飞天灭绝剑Destruction Smash 连环剑一式·幻影Illusion Chain 连环剑二式·血壁Blood Chain 连环剑二式·血浪Billow Chain 连环剑三式·升天Ascension Chain 连环剑三式·败天Heaven Chain 连环剑四式·壁流Lightning Chain 连环剑五式·千军Thousand Army Chain 连环剑六式·破天Heavenly Chain 强盛防盾术Castle Shield 泰山防盾术Mountain Shield 铁壁防盾术Ironwall Shield 巨城防盾术Giant Shield 铁城防盾术Iron Castle Shield 太阳防盾术Sun Guard Shield 飞剑落花Blood Blade Force 飞天花网Soul Blade Force 飞天无敌Demon Blade Force 飞剑激流Ocean Blade Force 飞剑千秋Sky Blade Force 天杀诀·斩魂Flower Bloom Blade 天杀诀·斩魔Flower Bud Blade 天杀诀·藏鬼Dragon Sore Blade 天杀诀·修罗Asura Cut Blade 天杀诀·斩海Heavenly Blade 天杀诀·斩龙Mad Dragon Blade 破血剑气Soul Cut Blade 破魂剑气Evil Cut Blade 破鬼剑气Devil Cut Blade 破魔剑气Demon Cut Blade 遗神剑气Ghost c\Cut Blade 硫磺剑气Emperor Blade 人剑合一·血蛇Snake Sword Dance 人剑合一·飞花Petal Sword Dance 人剑合一·突风Typhoon Sword Dance 人剑合一·乱飞Chaotic Sword Dance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有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 12.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3.“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162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O文章编号:1673–2804(2011)01-0162-03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张 睿,韩 虔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主体;翻译客体;权力话语;翻译标准 摘 要:回顾了阐释学发展的历史,解释了现代阐释学中“前理解”、“视域融合”、“偏见”等基本原理的内 涵,最后从翻译的主体研究、客体研究、权力话语、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的讨论了现代阐释学对翻译学的深 刻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的科学主义转向了语言论的阐释哲学(Hermeneutics),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巨大,不仅仅使人们开始对语言给予普遍性的关注和重新审视,而且人们认知范式的变化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翻译理论研究。对强调“忠实性”的翻译标准、作者的主体性、文本的绝对权威等等方面,阐释学开启了崭新的视角,对研究语际间语言转换的翻译学理论来说,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一 现代阐释学的内涵 阐释学是目前人文社会科学中比较流行的方法论,“它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不过是用来指传达神喻、解释经典的学问”[1]。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阐释学、传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三个阶段。古典阐释学局限在宗教层面,解读经典、注释经书,满足于获得经典文本的原初意义。传统阐释学由施莱伊马赫的浪漫主义理论、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和赫斯的意图说文本理论三大体系构成。传统阐释学承认理解的历史性,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意识活动,都必然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传统阐释学力求使阐释者摆脱一切历史影响,超越历史环境,达到对文本完全不带主观色彩的、透明的、无蔽的理解”[2]。他们把阐释者自己的历史环境的东西看成是理解的障碍,看成是产生误解和偏见的根源。所以传统阐释学认为阐释的核心是避免误解,阐释者的任务应该是客观地还原作者及文本的原初意义。 现代阐释学沿袭了传统阐释学的阐释具有历史性的观点,但是却接受了阐释者对文本的误读。两大领军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迦达默尔。 海德格尔对阐释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前理解”的概念。前理解包括了“先有”、“先见”、“先知”三个层面的意思。这三个层面涵盖了历史、文化、语言、意识、心理等人类一切从逝去到当下的精神物化物。他认为,任何一个阐释主体在进行文本的阐释前,就已经处于这种前理解状态中,受到既定的文化,历史、语言、意识、心理的侵占,不可能无蔽地、透明地对文本原初意义进行阐释。因此,“阐释主体从前理解起步达向文本,势必带着历史‘偏见’去理解文本的意义”[3]。可以说,就是历史导致了“此在”的阐释主体对“彼在”的文本意义获得中的偏见。 迦达默尔从海德格尔那里承接了“前理解”及其三个层面的含义,统统把他们纳入到他自己创建的术语“视域”中,即他认为在文本理解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视域:一个是阐释主体的视域,一个是文本(作者)的视域。“阐释主体的视域指浸淫阐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彼端(逝去)与此端(当下)之间”,亦即“从逝去的历史延伸而来的阐释主体存在着的当下视域”[3:44],被称为第一视域,是历史强加给主体展开理解的起点;文本作者创建文本所存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为第二视域,它影响了作者的理解即文本意义的生成。阐释者无法摆脱由自身历史存在而来的“先见”,但同时却又不可能以自己的“先见”去任意曲解阐释对象,“先见”只接纳它所能接受的理解。因此,对任何文本的理解,都会卷入这样两个不同历史背景,即阐释者的“先见”和被解释者的内容,只有二者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迦达默尔称这个过程为“视域融合”。所以阐释者因为受到自己“视域”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理解的偏失,这个偏失就是理解在走向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见”。迦达默尔不强调无蔽地、透明地获得文本的原初意义,而是充分肯定了阐释者或读者在阐释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承认个人的历史存在对个 第11卷 第1期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Hebei Poli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3-11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_郑海凌

·翻译理论与技巧·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 郑海凌 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描述它的本质特征,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那么,文学翻译果真是艺术吗?如果它是艺术,为什么它没有像其它艺术形式那样得到普遍的、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艺术,为什么人们给它冠以艺术的美名?如此追问下去,我们便会发现,求证这一命题并不那么简单。在翻译领域里,由于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认识模糊,人们有时陷入重艺术轻语言,或者重语言轻艺术的倾向,造成翻译实践的随意性和翻译批评的极端化。本文拟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问题做初步探讨,同时求教于翻译界同行和前辈。 (一) 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译论里。古罗马修辞学家西塞罗关于“演说家式的翻译”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并没有单独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尽管大诗人谢灵运、李白都曾涉足翻译活动,刘禹锡也曾有诗句:“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从汉末佛经译者的文、质之争,到严复的“信达雅”理论,都涉及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却没有旗帜鲜明地标举它的名目。也许先辈们要寻找一种能涵盖一切的翻译原则,忽略了翻译的对象。在中外翻译史里,混淆翻译文体的现象很常见,讨论翻译时往往不加分类,不区别待遇,把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熔于一炉,甚至拿文学翻译的理论来对待一切文体。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最为贴切。严复却用来指导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还在“尔雅”上大做文章,岂不画蛇添足!这种误会在当代也不鲜见。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一度认为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后来又说翻译不是科学只是艺术,强调翻译才能是天赋。他并没有把翻译分门别类。科技翻译机器人即将出世,哪里需要什么“天赋”。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在其《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一书中指出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却仍然把它和其它文体的翻译放在一起研究,试图建立包容一切文体的翻译学。俄国的翻译家们似乎明智一些,很早就分成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森严壁垒地相互对峙,但他们往往各自强调一个极端,甚至把语言和文学隔离起来。当然,这些现象与当时当地的译学风气或文化传统分不开,不能妄加批评。各国翻译家的理论无疑得到他们本国人的认同,在本国文坛上独领风骚,我们列举这些无非是指出人们以往在研究方法上的疏漏或者个性。 西方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虽早,其界说却显出自发的天真。从西塞罗、贺拉斯到当代的列维、加切奇拉泽,都强调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创作,注重它的创造性,随意性,忽视它的局限性。我国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较晚,但其内涵透视出自觉的严谨,有师法:“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引自茅盾于1954年8月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国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的界定,注重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把读者的反映作为衡量翻译效果的依据,其审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