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概要:“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

力和带动力的力量之源。”国有企业是国家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是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化生产的需要,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的富强和人名生活的富裕。

(一)国有企业的形成和重要性

1.国有企业的形成

14世纪航海运动的兴起,揭开了世界一体化的序幕,同时,也使资本主义迅速在全球开始扩张。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资本高度集中,从而一系列企业应运而生。从历史上看,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才发展起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从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

从理论上讲,判定一个企业的所有制属性,其基本依据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生产资料主体的性质。严格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就是运用国有资产为生产资料从事商品经营和生产

但是人们对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国有企业的标准也大不相同。因此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我国国有企业与世界均不相同。

追溯我国国有企业产生历史,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建国前存在与革命根据地的国营企业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江西苏区和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就兴办了一些国营企业,他们为战争提供了军需品和日用品,分布在战争环境的农村,比较分散。企业的发展与同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根据地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规模小,所占比重有限,而且主要属性用于军需和日用,但却是我国最早的国有企业,他们为行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早期的管理骨干,保证了后来对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本企业的顺利接受。

(二)由国家接管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在旧中国,由于旧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国家不仅遭受到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而企业遭到他们的经济侵略。他们在中国开资办厂,掠夺资源,压榨人民,积累了巨额财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采取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接管方针,把它们转变成中国的国有企业。

(三)由国家没收的旧政府和官僚资本

这一部分在旧中国的经济占很大比重。主要由国民党政府的“资源委员会”掌控。到1949年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已经拥有全国电力的85%,钢产量的97%,棉纱产量的53%,国家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

旧中国民族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家对其改造使之变成社会主义的企业。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基本上使公私合营改造成为国有企业。到1966年,国家停止向资本家

支付定息后,公私合营企业就彻底转化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了

(五) 国家直接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

国家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产生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我国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国有经济经过40多年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企业蓬勃发展。从1950-1990年累计,国家对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6992亿元。到1993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量达34950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为26025亿元,占国有资产总量的74.5%因此,结合我国实际,从目前实践角度看,我国国有企业主要表现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参股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

1. 国有独资公司

《公司法》指出,“国有独资公司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显然,国有独资公司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其物资资本的产权性质全部为国有产权,其物资资本的资产性质全部为国有资产。

2. 国有控股公司

由国有投资机构与其他非国有经济主体共同投资建的股份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些股份制企业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既由政府部门或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公司直接持有的股份占绝对支配地位,即51%以上,常将这些企业称之为国有控股公司。

3. 国有参股公司

由国家投资参股,其所占股份额相对多数的公司。在这类企业中,尽管国有股权所占的比重达不到绝对控股的比重,但由于企业股权比较分散不沾绝多数的国有股权在企业的经营中起到支配地位。

2. 国有企业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是一个国家的国家经济支柱,推动国家的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履行国家的责任,实施战略资源控制,保障国家稳定和发展经济。更体现了国家的性质,是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反映。宏观调控着国家的发展。对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积极影响。从以下几方面反映:

1.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有水平,确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方针。然而,国有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从整体实力看,1989年每百元产值利税,国有企业创造22.86元,其中国有企业创造26.25元,集体创造10.99元,中外合资创造13.72元,外资创造10.77元,国有企业大大高于其他经济成分;此外至1993年,国有工企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到4.92万元,高于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4.78万元,更高于集体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3.68万元的水平。这些数字充分表明,国有企业是我国的经济支柱。

2国有企业是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国有企业担负着国民经济计划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承担了主要的改革成本。由于国有企业较多的承担了财政收入、指令性计划和办社会的责任,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国有企业支持了国家建设并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和中坚力量。可以说,没有国有企业的支持、支撑和负载,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发展。

3国有企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

首先,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建设往往

需要巨额投资,并具有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社会收益广等特点,因此是一般的企业无力也不愿承担的。正是这样,许多国企承担着着一重担,为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为我国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其次,国有企业规模大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生产集中程度高,肩负着现代化建设任务。最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配置。

4国有企业是推进技术进步的先导

国民经济的急需能源、主要原材料、大型重性的关键技术装备和工作母机,以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生产的;重要资源的分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还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广各种先进经验和管理手段。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理所当然成为推进技术进步的领头羊。

5国有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方面,国有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总量是社会总产量的主体部分由此产生的可供分配的国民收入,也是国民收入的主体部分;另一方面,从我国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特点来看,国有企业更能统筹兼顾,而其国家的大头,是国家收入增长。因此,无论过去还是先后将来,国有企业都是我国的财政主要收入。

6国有企业是解决就业和提高生活平的重要依托

4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已发展到10多万个。这些企业不仅肩负着提供财政收入积累建设资金的任务,而其每年还要安排数百万人的就业,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后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

7国有企业是满足国内需要和出口需要的主要产品供应者

从国有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产品后服务看,既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品,也有相当大部分的日用品和出口品。而在21世纪国际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在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8国有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支点和工具

现代市场分顺利运行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处理之外,还要依靠国有企业启动经济的复苏、抑制通货膨胀、调节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见,国有企业还是国家贯彻其宏观意图的重要支点和工具

9国有企业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实现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有企业是社会公有制经济基础最好,实力最雄厚,竞争能力最强的部分,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搞活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既可增强国民经济的收入有可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其国有企业的稳定可以稳定社会一个大面,更重要的是国企拥有一支盘大的产业大军,这支队伍稳定了,整个社会就稳定了。

在我们认识到国有企业的重要形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国有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根源找出解决途径和方法,并进行改革。

(二)国有企业改革回顾

1.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在改革开放以前,经济体制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干预性强,国有企业无自主经营权,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管理高度集中且局限性强,国有企业无决策权,造成企业积极性低,人浮于事,没有灵活的决策手段和方法。国家规定的计划只能超额完成,不准更改。而且指令不一。有些指令相互矛盾,没有综合考虑,弄的企业目标混乱,无所适从。

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以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建设投资,90%来自财政,当中79%来自

中央。国有企业的利润、折旧全归中央。企业要搞建设要自下向上申请,列入计划,中央自上而下的控制数字、按计划拨款。形成资金无偿划归,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花钱像上面要投资,上面投资决策可以不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导致“投资饥渴症”,争相投资的情况愈来愈严重。

物资统一调拨分配。最先国家只管刚材、木材、水泥等八种物资,1952年扩大到55种,1956年统配物资达到500种。以后每年都在增加,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造成企业效率低下。

人员由计划统一分配。国家规定每年招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规定统一的工资等级。企业进一个人要经过劳动局批准。劳动部门分配的劳动力,不分技术高低劳动强度大小,一律是男女搭配硬向企业塞。也不准随意辞退,职工升级,也要向上级部门批准。

企业无定价权。首钢生产弹簧钢每吨成本220元,圆钢每吨成本373元,但收购价一样,价格不准变更。造成大量损失,大量企业亏损不是由于经营而是定价的问题。

无固定资产更新权。规定以上属于固定阿资产,企业无权处理。需要变更必须经过上级部门批准。折旧基金也要上交。折旧率也有计划规定。

企业无财权、无人权、无固定资产更新权,连盖个厕所也要上级部门批准成为当时的笑谈。企业无用人权、无辞退权,造成人浮于事,负担沉重、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只公不思进取,弄权严重,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这样的管理机制,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大生产的要求,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发展,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进程

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在对国有经济改革的情形下进行的。对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了一个由点及面、由深到浅.的过程。回顾企业改革的历程,分别经过放权让利、转换经营机制和制度创新三阶段。

放权让利阶段: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9月,这是企业改革的起步阶段。改

革的基本思路是放权让利、简政还权。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赋予国有企业更多财力,增强企业活力。

转换经营机制阶段:从1984 年10月到1991年12月,这是企业全面展开的阶

段。这一阶段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明确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并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制度创新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为标志,企业进入制度创

新阶段,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一些重要文献指出:国有企业的改革相是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据这一要求,新阶段的改革任务是把国有企业改造成面向国际过能量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1.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是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一种较早的探索而且是自下而上进行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四川捷足先登。

1978年10月,四川省从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中选择了6家国有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试点内容是,给企业增加一定的留利权利。既给企业一个增产增收

的目标,允许企业实行目标后,提取少量利润提成,可给职工发放奖金。实验三个月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9年2月,四川省在总结检验的基础上扩大了企业自主经营的企业数和范围。扩大七个方面的自主权利:(1)利润留成权;(2)自筹资金扩大再生产(3)多提留固定资产折旧权(4)销售部分产品和计划外生产权(5)外汇分成权(6)灵活使用资金权(7)惩处权

1979年4月国家经济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企业管理改革座谈会,决定在北京、上海、天津3个市的8家国有企业进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由国家经委下发文件,决定正式试点并扩大十项自主权,这十项自主权是:

(1)补充计划权。企业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的条件下允许更具生产条件合适产需要制定补充计划。企业按遭补充计划生产的产品首先由商业、外

贸、物资部门选购,他们不收购的企业可以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政策自行销售或

委托代销。企业生产能力富裕时,可以承担协作任务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

国家多企业主要考核产品产量、质量、利润和合同执行情况,对有出口任务的

企业,出口产品主要考核履约和收汇额。

(2)企业拒绝随意抽调企业人员、资金、物资权。规定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由主管部门综合平衡,统一安排国家对企业主要考核产量质量利润和供货合同执行情

况。企业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无偿抽调企业的人员、资金、物资和设备。

(3)企业利润留成权。把企业经营好坏同企业生产法的职工的物质利益挂钩更具不同性也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留成比例。

(4)折旧基金使用权。从1979年开始,折旧基金70%留给企业,以后两年,在利润增长的基础上每年再提高0.5%。允许基金自由支配。

(5)新产品是试制权。鼓励企业发展新产品。新产品试制费可以从企业实现利润中留用,利润过低可以申请免税。

(6)产品出口权。企业有权申请产品出口,参与外贸部门同外商谈判和附签合同,并取得规定的外汇分成。

(7)择优录用职工权。在招工计划内,可以根据本企业的考公标准择优录取。

(8)惩奖权。对有贡献的职工企业可以奖励;违反纪律的可以处分甚至开除。

(9)企业经营特别好达到通行业的先进水平,可以给职工涨工资。

(10)机构设置权。在定员定额内企业可决定自己的机械设置任免中层以下的干部。

经过一些列的改组和放权,大量国有企业显出蓬勃生机,企业利润有大部分提升,国民收入增加,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列问题,为下一步改革确定方向。

2.经济责任制

经济责任只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母的将企业责任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1981年4月全国工交会议正式提出试点实行生产经济责任制,实行利润包干。这是具有宏观必然性的。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出现还与当时财政的恶化有关。1979—1980年我国连续2年出现巨额财政赤字,中央提出了增加财政搜如、减少财政赤字的任务,为了落实财政任务各地所属企业实行了“包干加奖励”。

从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看具体有以下三种;一是利润留成制,即国家给企业规定一定的计划和上缴任务,企业在完成计划过程中可以行使自主经营权,完成计划后对实现的利润按事先商定的比例分成;二是盈亏包干制,即国家给企业规定一定的生产指标和盈亏指标,盈亏额包定,企业利润增产或减亏部分按比例分成;三是以税代利自负盈亏制即将企业原来向国家交纳的利润改为征税,企业在完成了生产任务,缴了税以后盈亏自负企业不再上缴国家利润也不再由财政拨款。

利润留成制有技术利润留成加增长利润留成、全额利润留成、超计划留成等三种方法。

利润包干有基数包干、增长分成,基数包干、增长分档分成,基数递增包干、增长留用分成,基数包干、超收留用、短收自负以及亏损包干等五种办法。亏损包干有的实行定额补贴、超亏不补、减亏留用或分成,有的实行亏损递减包干。减亏留用或分成。以税代利自负盈亏在少数大中型企业实行,国有小企业基本开放缴了所得税和“二金”后,实行自负盈亏。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实行不同的方法。

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把每个岗位的责任、考核标准、经济效果同职工收入挂起钩来,实行经济核算。具体有:(1)指标分解,计分记奖;(2)计件工资,包括超额计件工资和小集体超额计件;(3)超产奖;(4)定包奖;(5)浮动工资等。

实践表明,由基层企业在改革实践中创造的、经过不断总结提炼逐步形成的以企业对国家承包生产任务和上缴利润,以及在完成承包任务情况下国家给企业以足够留利和其他经营自主权的企业生产经济责任制,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符合当时深化改革的实际情况他用责任制和契约的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所有制与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对促进生产力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利改税和税利分流

为了解决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避免国营企业试行的各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我国于1983、1984年分步进行了以利改税为中心内容的工商税制改革,这也是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所谓利改税,就是把国营企业上缴利润改为按国家规定的税种及税率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完全归企业支配,逐步把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通过税收形式固定下来。

利改税之前企业利润包干的技术和比例很难确定。由于不同企业内外环境情况千差万别,改革外部环境经常有变动,技术比例很难确定,而且比例不变也很难适应外部变化,如经常调整很难稳定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大量耗费政府精力又挫伤企业的积极性。企业上缴利润时与地方部门的利益挂得很紧容易发生行政干预,不利于国家按经济需要调整结构也不利于按经济规律和社会需要来组织生产活动。

利改税的主要内容有:

1.凡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包括金融保险组织),均按55%的税率缴纳所得税。

企业缴纳说的税后的利润一部分上缴国家,一部分按照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

给企业。上缴国家的部分可以按企业不同采取以下办法处理:(1)递增包干上

缴的办法(2)固定比例上缴的办法(3)缴纳调节税的办法。即:按企业应上

缴的利润部分占实现利润的比例确定调节税税率。(4)定额包干上缴的方法。

只限矿山企业。

对税后利润略低于后高于国家核定水平的企业,缴纳所得税以后可以不再上缴

利润,国家也不在再减征所得税。对达不到的国家核定的留利,差额较大的可

在一定期限内适当减征所得税。

2.凡有盈利的国营小型企业应当根据实现的利润,安八级超额进税率缴纳所得税,

缴税以后自负盈亏。

3.国营企业归还各种专项还款时,经财政部门审查后,可以缴纳所得税之前该贷

款项目新增的利润归还。

4.实行利改税以后,遇有价格调整、税率变动,影响企业利润是除变化较大并经

国务院批准允许变动。

1987年下半年财政部推出了税利分流改革试点方案。其主要内容有:

(1)降低国有企业所得税税率,同时强化所得税制;(2)取消国有企业所得税前利润归还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和提取“两金”的办法;(3)取消国有

企业的调节税税种,使所得税单一化;(4)企业实行所得税后上缴利润

包干。

从这几年的试点情况看,尽管税利分流还不尽完善,全面推行税利分流的气候尚未形成,但这项改革在理顺产权关系、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却已初见成效。一是有利于形成投资约束机制。税利分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这使投资贷款还款主体由财政转为企业,投资责任更明确,有助于消除盲目争投资、争贷款的弊病;二是有利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予以明确,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三是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创造了条件。国家向企业收取税后利润是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实施的,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更加有效的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提供了可能。

4.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

所谓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的经营管理制度。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稳定财政收入。

1987年4月原国家经委受国务院的委托,召开了全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座谈会,全面布置了推行承包制的各项工作。从此,承包制在全国推开。

1988年2月,国务院还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这个条例对发展和完善承包制规范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起了积极作用,使承包制走上了法制的轨道。

《条例》内容有:

1、关于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原则:首先,必须兼顾国家、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

利益,调动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确保上缴国家利润,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改善职工生活;第二,实行承包责任制应当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切实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第三,按照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原则,确定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2、关于内容和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包上缴利润包完成技术改造实行

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承包上缴国家利润形式有:(1)上缴利润递增包干(2)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收分成(3)微利企业上缴利润定额包干(4)亏损企业减亏包干(5)国家批准的其他形式。

承包上缴利润基数一般以上年上缴的利润额为准。上缴利润递增率或超收留成比例,应当根据企业的生产增长潜力并适当考虑企业的技术改造任务确定。

上缴利润的方式为:企业按照税法纳税,税额中超过承包经营合同规定的上缴利润额多上缴的部分由财政部门每季返还80%给企业,年终结算,多退少补,保证兑现。

技术改造任务,应当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技术改造规划和企业的经济技术状况确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具体形式可根据国家规定和企业

的实际情况确定。

3、关于承包经营合同: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必须由企业经营者代表承包方同发包方

订立承包经营合同。发包方为人民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承包方为实行承包经营的企业。在订立承包经营合同时合同双方必须坚持平等、自愿和协商的原则。承包经营应包括以下条款:(1)承包形式(2)承包期限(3)上缴利润和减亏数额(4)国家指令性计划和产品生产计划(5)产品质量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6)技术改造任务,国家资产维护和增值(7)留利使用,贷款归还,承包前的债权债务处理(8)双方义务和权利(9)违约责任(10)对企业经营者的奖罚(11)合同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4、关于城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发包方有权按承包经营合同规定,对承包的生产经营

活动惊醒检查监督,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在职责范围内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承包方享有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承包经营合同规定的管理自主权。

5、关于企业经营者实行承包责任制一般应当采取公开招标办法通过竞争确定企业经营

者或经营集团。

6、承包经营企业的管理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实行资金分账管理,划分国家资金

和企业资金分别列账。承包前企业所占的全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列为国家资金。

承包其间的留利以及用留利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和补充的流动资金列为企业资金。《条例》还要求承包经营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物价政策,不得擅自涨价或变相涨价。企业发生价格违法行为时,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责任。

《条例》还要求承包经营企业搞好企业内部领导机制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

从实践看第一轮的承包效果是较好的。首先是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据统计国营预算内工业企业,承包后四年与承包前四年相比,实行利润增长了27.8%,上缴利税增长27.6%,职工收入增长了79%;第二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出现了一批搞得活、效益好、有后进的企业;第三,企业的投资主体开始转变,企业后进有所增强。

但是承包制本身的固有缺点使其激励机制受限制,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变化,时间往往是包盈不抱亏。承包机制也很难确定。只有少数采用竞争招标或同行评议的办法缺乏科学性。

企业租赁经营最早是在商业饮食业开始实行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很多小型企业也开始实行。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理论,推动力租赁的迅速发展。

为了完善企业租赁经营,推动这一改革措施健康施行,1988年5月国务院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款》,自7月1日起实行。条款对承租方和出租方规定的条款有:(1)国家授权企业所在地人民政府委托的部门为出租方,代表国家行使企业的出租权(2)承租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一个人承租经营企业,2—5人承租经营企业、一个企业承租另一个企业、国家允许的其他租赁方式(3)租赁期每届3—5年,承租方不得将企业转租(4)承租经营者是企业租赁期间的法定代表人行使厂长职责对企业负责(5)承租方必须提供担保

5.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来的。在东北召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提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1993年6月根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部署和委托,组成专题调研小组,分赴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地,历经四个多月,易八稿,终于在七月写出了《建立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调查报告第一稿。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必然结果。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深层辞原因进一步显露长期困扰企业的政企职责不分,自主权难落实,约束机制不健全,经营观点落后,历史包袱沉重,国有企业财产无人占有,无人负责,任人侵吞的所有权虚置,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主要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组织制度不合理和管理制度不科学造成的。

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但它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不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人类在经济活动总结出来的一种适应人类发展的方式,为全人类所有。因此,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的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1.企业形式。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企业在国民经济重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大的

股份公司起主导作用。不过企业数目大量的还是单企业和合伙企业。有些国家制

企业也很重要。

2.财产关系。现代企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形成了企业法人所有权即法人财产权。

3.权利责任。现在股东是有限责任,股东有股权,可以参加股东大会,收取红利,

出让股票等,而企业作为法人独立化了,有了独立财产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并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4.所有权经营权的关系。现代企业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权经营权分离。

5.治理结构。现代公司有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高级经理人员的治理结构,

责权明确而且严格遵守。

6.政企关系。原则是企业自主经营政府依法管理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这是现代市

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尽管政府又加强管理的必要,但政府不能直接对企业干预。

7.经营目标。现代企业以利润为经营目标不过越来越重视社会目标、生态目标、超

越利润目标。企业追求利润是必然的。

8.职工参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也很重视职工参与,建立了职工参与制度。

9.内部管理。现在企业大企业采用事业部制结构、矩阵制结构、多维制结构、模拟

市场结构等

10.经营战略。现在是社会市场导向、大市场营销导向。

此外,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依赖借贷,因此处理企业和债权人的关系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

现代企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与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态的新型企业制度。

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二是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险增值的责任。三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权。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四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经营生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试产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五是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机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1)对国有改革提出了新任务。现代企业制度与以往提出的一些改革制度有不同的要求,比以往更彻底也更深刻。所以,提出了新任务,国有企业改革任重道远。(2)有可能解决一些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真正实行企业的机制转换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强调企业自主经营,不强调企业自负盈亏。二是不重视企业自我发展;三

是不重视企业自我约束;四是不重视企业产权;五是对企业承包制有迷信。真正实

现国有机制转换,必须克服这些问题。

(3)为社会主义市场建立微观基础。现代市场经济有三环节,一是企业;二是市场;三是宏观调控。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现代企业制度,而我们是

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要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更必须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

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实现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需要抓住以下五个重要环节:

1.甩掉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包袱

国有企业的第一个包袱是“企业办社会”的包袱。企业办社会意味着国有企业及

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解决社会问题,受这种双重目标的制约,企业往往顾此失

彼企业大量资源被占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剥

离办社会职能甩掉包袱;第二个包袱是那些资源需要关闭破产的企业和那些长期

亏损、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第三个包袱是“冗员”,由于历史原因,国

有企业普遍冗员。第四个包袱是主辅分离,突出主业。

2.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明确产权关系,建立“国家所有,三级管理”经营体系。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建立一个责权明确的三层国有资本管理体系,即:政府,代表所有

者实施监管。建立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实行国有资本法人化管理。

(2)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推进产权多元改革就是要以股份制改革为方向,以增资扩股为主要形式,加快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步

伐。

(3)推进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法人治理结构是股份制公司的核心,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最重要环节,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形成有效的机

制。

(4)搞好企业组织的再造,合理设计企业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理顺母子公司体制。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企业内部三项改革。

三项制度是指企业内部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这三项制度是充分调动企业职

工积极性、增强企业试产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民营企业的优势所在也是传统企

业的弊病所在。

4.推进某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通过兼并、联合、分立做大做强一批混合所有制形式的重要骨干企业,推进国有

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集中,放开防活大多数国有中小

企业。

5.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国企改革

建立保障底线。

我国企业必须政企分离。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应当真正转变到制定和执行宏观调

控政策,搞好保障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现阶段,政府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措施有五项: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全放弃审批项目该项改项目审批为行政许可,从制度上防止公有权利对国有企业的过度干预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者形向服务型的转变。

二是鼓励竞争,打破垄断是竞争的头号敌人。现阶段应该尽快推动《反垄断法》的出台,完善法律,依法打破部门行业的垄断,租金国内市场的开放和公平竞争。

三是建立调控机制,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应更多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四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政策研究如何通过一些有效的间接手段来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

五是调节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应优先效率,兼顾公平。没有效率企业永远无法发展好;同样没有公平国企也会问题重重。因此优先效率、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寻求

最佳和平点将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由于我国在改革中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我国的改革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在前期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失误和不足,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我国经济总体上取得了显著提高,这是我国改革的好处;但在改革中,出现了有多人为的失误和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增加了难度。而我国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水平低下,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的发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是不得不采用提前发展之路,这又是对我国的一个巨大挑战。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企业提高了压力,外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是我国面临的竞争日益增大,我国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又是一个难题,同时也为我国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提供条件,实行超前发展提供机遇。总之,我国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只要我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必能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是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更美好。

资料参考:《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黄海嵩著,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观点新颖,所提意见很切实际,是一部好的参考书,充满智慧的结晶是改革的指导书。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与途径》,胡静林主编,王豹,副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内容丰富,介绍全面,是一本好书

《国企改革三十年亲历记》,宗寒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原名郑宗汉,亲身参与过国有企业改革,本书所写是他亲身所见所闻,给了我们最真实资料。

《国有企业制度与管理革命》,罗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给予人力资本与EV A的制度安排和管理价值。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阳泉信和资产管理中心杨宏伟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受国际市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企稳回升。但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在世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则代表着我国对经济发展“控制力”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进行适度有进有退的调整,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需要的。国有企业尽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大总量,增强国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国企改革经历三十多年风雨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明确了改革方向和目标。但在改革进程中,仍会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和羁绊着经济发展,需要我们予以解决。

1、对国有企业改革认识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举措,不是哪个企业、个人的事。在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特别是在以退为主、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应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由于参与企业改革的主体不一,各参与者的目标取向差别非常大,政府主管部门、原企业经理层、原企业职工以及参与企业改制的民营资本拥有者,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难以统一,容易出现部分政府官员、企业经理不愿意放弃眼前既得利益,民营资本巧取豪夺国有资产,企业职工消极参与的诸多情况,加大改革难度。 2、国企改革配套政策不到位。国企改革归根结底是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只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也必须一起改革。配套改革相对滞缓,必然会影响到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率和质量。多年来,中央企业因经济基础好,支付改制成本能力强,比较容易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但大多数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改革都较难,尽管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或多或少都会因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不到位,引发和留有诸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问题。 3、改制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1992年,我国确立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逐步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过渡,产权制度改革成为21世纪初国企改革的核心。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改制后的企业没有相应地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仍然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所有者缺位、高层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监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加强和提升。

最新整理国资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最新整理国资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今年我办牵头负责的国有企业深改任务包括:继续推进XX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XXXX电力有限公司股权明晰工作、完善XXXX燃气公司股权改革工作和推进XX县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薪酬改革工作共三项,现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1.对于XX电力有限公司股权明晰工作,我办在3月派专人前往XX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进行了衔接,按照我办计划,准备今年4月由明春常委带队在XX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进行磋商,但XX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至今没有对我办提出的磋商时间、地点和内容进行回复。 2.对于XXXX燃气公司股权改革完善工作,目前投资双方正在进行特许经营权合同的最后审定。 3.对于XX县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薪酬改革工作,我办在今年3月已经完成了公司目前薪酬状况的摸底和职工对此项改革推进意见的调研工作,目前薪酬改革方案正在草拟过程中,预计6月底前能够正式出台改革方案。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我办20xx年通过发函和20xx年通过专人送函方式两次衔接XX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要求依协议重新明确股权,但对方均没有任何回复,工作推进困难重重。 2.我县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顺,众多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我办监管的国有企业仅有水、电、气和城普资产经营公司,四户企业中水、电已经完成股权改革,且我县没有控股,无法更深入推进,而自来水公司关系我县城普二镇居民用水安全,城普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是政府融资平台,因此也难以更深入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1.建议县政府去函XX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要求依协议重新明确双方股权,我办对此项工作进行跟进,以维护我县权益。 2.建议县政府按照政企分开、政商分开的原则,分开国有企业业务指导权和监管权,依法授予国资办对所有县属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以便更深层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3.加快XX县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薪酬改革步伐和XXXX燃气公司股权改革完善工作。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也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存在着两种改革思路的争论:一种是从宏观体制改革入手,即所谓先按照一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体制,然后再“开闸放水”;另一种则是从改革微观机制的企业改革入手,即“企业本位论”的思想。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肯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开启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新航程。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都清晰地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和历次党中央的决议,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国有企业改革也因此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使国有小企业转换机制,焕发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也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脱困目标,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使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真正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开始担负起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任,并逐步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取得与最初的改革思路设计密不可分。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3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展望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一)扩权让利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采取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而统收统支的分配关系又限制了对企业和职工的激励,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经济活力不足、甚至停滞不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最初的改革思路是要通过“放权让利”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四川省率先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润留成试点。随后,国务院于1979年7月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五个文件,肯定了四川省放权让利的改革经验,并对扩权的主要内容、让利(利润留成)的方式等作出了规定,使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式踏上了漫漫征途。 以扩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虽然从微观层面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带来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只负盈不负亏的“利润留成”在宏观层面上却给国家财政收入计划的完成带来了一定困难。为此,在总结山东等地试行利润(亏损)包干和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经验基础上,1981年10月国务院转发国家经委、国务院体改办《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在国家给予企业自主权同时,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改善。 由于实行经济责任制产生的部门、行业各方利益的冲突难以协调,以及政府与企业讨价还价产生极高的交易成本等原因,经济责任制又逐步被利改税政策所取代。1983年和1984年先后进行了两步利改税。与此同时,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改革继续进行,1984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给予企业10项经营自主权。两步利改税进一步理顺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对于提高企业积极性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当时的“利改税”并不能保证企业在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下进行生产经营,企业的激励机制问题仍然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有企业对行政机关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 虽然从1992年起,我们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95%的商品物资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但是,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许多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习惯于按计划、按规章和按上级指示办事,不习惯于市场调节;重生产管理,轻市场营销;重固定资产投资,舍不得在广告、品牌、商标等方面投资;重增加了多少资产和产值,轻资产负债率、产品成本效益;重生产工艺,轻法律、经济、财务、公共关系;重自己的生产管理经验,轻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咨询等业务和知识;重短期利益,轻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重借钱要钱,轻还钱挣钱。企业的领导和中下层干部,按照规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实际是政府官员在企业中的一种延伸。有许多企业领导从心底里重官而轻商。因此,真正善于开拓市场、精心算计成本、讲究效益的企业家较少。一个大多数企业近乎由行政人员领导的地区与一个有较多企业家领导企业的地区是无法在投资、成本、营销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更无法与国外企业抗衡。 据笔者的调查,技术人才在国有企业中难以发挥作用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多年来,一些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向乡镇、“三资”、民营企业流动,有的技术人才虽然名义上在国有企业中,但只担任“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扩散给这些非国有企业,提高了其产品的质量,反过来与国有企业进行竞争;有的兼职技术人才在非国有企业工作充满精力,而在国有企业工作则没有积极性。二是国有企业原有的技术人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更新困难,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国有工业企业工作,有的只是将国有企业当作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后再到其他工资和待遇较高的企业去应聘。三是由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领导不重视技术和产品更新,工资和其他待遇较低,一些技术人才不能在国有企业中为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一个企业,只有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在全国市场上占有它应占有的份额,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产品不能理想地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和销售,资产再多、工业基础再雄厚、技术人才再多,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有多么优秀,实际上,这反而使一部分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近年来,国有企业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特别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许多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时,其产品在国内还有一定的知名度,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到了90年代,因广告投资不力,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没有更新换代,人员过多、社会负担过重、成本过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最后被市场淘汰出局。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行为体,其体制和行为还没有与市场经济对接,其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和行为还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它们的调节。 三、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 现代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规模应该大的不大,应该小的不小,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方面分析,1995年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机械的总资产和销售额只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1.97%和1.39%,仅是日本同行小松制作所的2.22%和2.15%。我国最大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额仅是德国同行曼内斯曼(Mannesmann)的1.79%和0.45%,相当于日本石川岛播磨的2.27%和0.89%。我国为数众多的轿车制造厂,迄今还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摘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而从1984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就被认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这一未竟的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承包制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的经验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安排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在中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现今一切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30年国有企业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也必将继续给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国企改革的成败将制约甚至决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以及随后的“利改税”、“拨改货”改革。 改革之初,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应该让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但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不配套,经济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所以政府无法通过企业外部的经营指标来判断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普遍都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一旦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就有动机和可能侵占国家应得的利润,并往往以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作为企业经营不善或亏损的借口,这就导致了“放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20xx年,省、**市国有企业改革会议后,A市市为了全面推进国有 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并轨”工作任务,力争实现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市委书记**、副组长市长***、常务副市长**、副市长**。企业主管部门和涉企业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为了确保改制任务取得成效,市委、市政府副市级领导干部对重点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实行责任包保,一包到底。市里从副乡级后备干部和主管部门的改制工作骨干中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国企改革推进工作组。市直各部门彻底转变工作作风,为国企改革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具体改革的思路和做法:(1)掌握准确数据,扎实推进改革为了把国 企改革工作抓实,抓细,掌握准确数据,自20xx年年初以来,A市市国企改革工作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截止20xx年10月末,完成了市属41户国有工业企业的企业财务审计、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企业土地情况调查、企业职工债权情况调查、资产评估、查档汇总、补偿测算等工作。(2)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千方百计活化企业资产, 将国企改制与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与企业重组改建和县域经济突破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实行经济战略性调整,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进行招商,引进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吸引域外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通过招商,专门招商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一打捆使用改制资金鉴于各改制企业 资产在短时间内暂无法变现的实际情况,为了确保国企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市财政全力筹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并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块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改制的先期垫付资金。一是对改制企业实行统一打捆,审计评估的办法,由市财政统一支付审计评估费,减少企业改革成本支出;二是财政承诺以承债贷款的方式,保证企业“并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4)国有资产管理局全部接收企业资产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国企改制,确保社会稳定,杜绝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好与存量资产差的差异性,保证国企改革在操作上的统一性,未改制的市属国有企业的资产全部由市国资局全部接收,实行统一公开处理。企业改制成本由市财政统一先期垫付。(5)争取软贷款资金按照“前后照应,统一谋划” 的原则,在保证完成省里下达的确10户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任务的同时,我市加大了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力度,截止20xx年8月30日,全面完成了市属41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 任务。应该说,在改制成本的筹措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在省里的支持下,市财政以承债贷款的方式,向开贷款了350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了国有企业改制。鉴于“并轨”试点工作的政策性和时限性,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同意市属八系统的国有下岗职工享受“并轨”政策,参加“并轨”试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发挥各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抢时间,争速度在“并轨”政策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八系统92户企业享受“并轨”政策的呈报工作。为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有利条件。七、国企改革工作的验收组织好国企改革验收工作,是实现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国有资本退出到位的关键所在。国企改革工作是否如期完成任务,不留任何后遗症,重要的是看所有参与改制的企业是否按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清查一制定”的要求落实了改制的各项工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 (2017年2月23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冀发〔2015〕21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切实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突出问题导向,分类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把握好改革的次序、节奏、力度,确保扎实进行、务效。 到2020年,全市国有企业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市情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全部完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优胜劣汰、经营自主灵活、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共20页

我来回答一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缺点吧。 自从马克思出现以来,资本主义就知道其缺点并在改良。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添加时间:2010-12-9 21:20:29 作者:邵宁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大中小】浏览次数: 12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改革在1998年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基本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真正的攻坚碰硬是从1998年三年改革脱困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动的改革是两组:第一组改革包括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第二组改革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针对国有大企业的特定改革。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今后的发展方向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争论 经过几年的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层面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国有经济主要布局在大企业层面,未来的改革将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一)国有大企业大体分为两种情况 1.功能性的国有大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如供水、供电、供油、供气、公共交通等。这个领域公益色彩很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时候是冲突的,尤其是当市场信号波动很剧烈的时候。为减少对社会的冲击,企业在某种特定的阶段要承受亏损。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的情况下要保证市场的供应,其他所有制企业则可能很难接受,也很难承受。 第二,重要资源的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自律不足、政府监管能力不足。有一组煤炭行业的数字:全国煤炭回采率小型煤矿15%-20%,大型煤矿45%;国外发达国家是60%-80%;目前中央企业有两家,都在70%以上。很多小型煤矿基本上采一吨浪费两吨资源,造成非常大的资源浪费。如果企业缺乏自律、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重要资源开发由国有企业控制,会更好地平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的目标。 第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比如军工企业、大飞机等战略性产业,带有特殊社会功能或者经济功能,需要承担特定的社会、产业目标,国有经济需要继续保持控制力。 对这类国有企业下一步怎样改革,笔者认为主要是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加上完善出资人管理,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有企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在于发展。只有深刻领会“四个全面”的实质和内涵,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着力做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篇大文章,才能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一、为什么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同时,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增长,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一系列趋势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破除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推动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选择。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方向 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决定成败。要高度重视、自觉维护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改革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增强、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无论怎么改革,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不可消弱、不可动摇、不可替代。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到位;毫不动摇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国宪法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强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在去年**月下旬深入10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今年**月15日至16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带队组成调研组,采取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等方式,先后深入**旅游集团、**城投集团、**能源化工集团、**新区投资发展集团、**水务环保集团等企业调研国有企业改革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国资委和我市18户(集团)公司负责人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从1998年开始,先后历经了三轮大的改革。前两次改革因种种原因都没有进行到底。2015年10月,启动了第三轮改革。当时有市属国有企业97户,其中,停产半停产企业46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51户。为了彻底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从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果断决策,启动新一轮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采取“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双轮驱动、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企指导”的办法,一手抓停产半停产企业改制,一手抓经营性企业重组整合。按照“两步走”的思路,第一步首先以处置僵尸企业、盘活国有资产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对46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全面进行改制,妥善安置职工、化解债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用两年多时间完成改制任务;第二步对51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企业,通过重组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

推动实现裂变扩张、做强做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年多的改革实践表明: (一)“僵尸企业”改制全面完成 通过关闭清算、兼并整合方式,圆满完成46户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安置困难职工6089人,解决3050户职工住房困难和近30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6603名参改人员实现统一托管,275名遗属得到认定,2483名退休职工领到了统筹外费用,为151名内退及“4050”人员补缴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改制企业资产实现集中统一运营,1070.19亩土地、5.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物委托**城投集团统一运营管理,**钢厂、第二毛纺织厂、石油机械厂464.56 亩土地移交市土地收储中心,有效解决了僵尸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取得重大进展 我市涉及剥离办社会职能中省市企业60家,其中国企办教育8所、医疗机构14家、社区机构2家、市政设施53项,除洛川县政府未实质性接收**炼油厂两所学校外,已全部通过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和自行撤销方式完成剥离任务。“三供一业”涉及160个小区、供水改造42521户、供电改造40499户、供热改造38787户,分离移交和资产划转全面完成,签订正式分离移交协议420份,签订率100%;按规范要求完成项目立项备案203项、招标139项;已完成21个小区9269户供水维修改造,完成55个小区22298户供电改造,完成49个小区13440户供热改造,使国

国有企业改革_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

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和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概括起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国已有5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48%进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有些还实现了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促进了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在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对减轻企业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决定设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使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由出资人依法推进,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在推动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建立、完善法规规章、加强业绩考核、规范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健全治理结构、加快结构调整、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是国有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国有企业户数不断减少,但资产总量和实现利润大幅度增加。1998年到2004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3.8万户,减少了42%;国有资产总额从13.5万亿元增加到22.3万亿元,增长了65.5%;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9.33万亿元,增长了79.1%;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7525.4亿元,增长了34.2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1998年至2005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到18家,其中内地的15家企业全都是国有企业。上海宝钢集团由2004年的第372位上升到第309位,成为我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第一家连续两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南方电网、一汽集团等两家中央企业首次进入2005年度世界500强。 国有大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电信TD-SCDMA技术已成为3G 的国际标准。四家大型中央冶金企业连铸比达到97%。国资委直接监管的169家中央企业中,共有技术研究院、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476家。2002年至2004年,中央企业共获得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646项,投产的新产品22943个,采用新工艺17204项,实现重大工艺改进7427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4年共申请专利989项,平均每天2.7项;获得授权专利760项,平均每天2.1项。上海宝钢目前累计获专利授

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工作汇报总结(1)

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工作汇报总结(1)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保证。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将对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义是伟大的,它是中央着眼于科学发展大局和党的建设实际,所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以党内民主和谐促进人民民主和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是保持党员队伍蓬勃生机、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伟大成果、加强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国有大中型机械企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凝聚力,加快国家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正是由于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在党务工作中牢牢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通过加强班子建设不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良好的思想基础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保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首先要强化干部的学习意识,坚持和改善学习制度。在学习理念上,我们要求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了什么”为“学会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习成为干部一种自觉行为。在学习制度上,我们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紧紧围绕企业的工作重心,针对突出问题,明确学习要求,制定学习计划,保证学习时间。加大干部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国内外高等院校、先进企业、知名培训机构等多种培训资源,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其次,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议事规则,把民主讨论、集体决策与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结合起来,既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和搞“一言堂”,又防止名为集体负责实则无人负责的现象。再次,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班子成员应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服务职工群众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关心群众疾苦,做群众的贴心人。 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意见:第二段要请更具体些不要太原则性的话居多。

【财政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财政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 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的指导意见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广大职工付出了不懈努力,成就是突出的。但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面向未来,国有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做强做

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添加时间:2010-12-9 21:20:29? 作者:邵宁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浏览次数:12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 国有企业改革在1998年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基本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真正的攻坚碰硬是从1998年三年改革脱困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动的是两组:第一组改革包括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第二组改革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针对国有大企业的特定改革。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今后的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争论 经过几年的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层面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国有经济主要布局在大企业,未来的改革将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一)国有大企业大体分为两种情况 1.功能性的国有大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如供水、供电、供油、供气、公共交通等。这个领域公益色彩很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时候突的,尤其是当市场信号波动很剧烈的时候。为减少对社会的冲击,企业在某种特定的阶段要承受亏损。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的情要保证市场的供应,其他所有制企业则可能很难接受,也很难承受。 第二,重要资源的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自律不足、政府监管能力不足。有一组煤炭行业的数字国煤炭回采率小型煤矿15%-20%,大型煤矿45%;国外发达国家是60%-80%;目前中央企业有两家,都在70%以上。很多小型煤矿基本上采一吨浪费两吨资成非常大的资源浪费。如果企业缺乏自律、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重要资源开发由国有企业控制,会更好地平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环境的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5663880.html,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作者: 来源:《市场观察》2015年第09期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广大职工付出了不懈努力,成就是突出的。但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面向未来,国有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