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知识50问蜂胶的使用常识

蜂胶知识50问蜂胶的使用常识
蜂胶知识50问蜂胶的使用常识

33、用蜂胶治疗疾病有哪些优势

临床实践证明:用蜂胶治疗疾病确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治病“多面手”。临床实践证明,蜂胶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牙周病、创伤、灼伤、各种癣、各种皮炎等数十种疾病均有很好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

二是见效快。蜂胶疗法快,尤其是外科、皮肤科、口腔科等疾患,涂上蜂胶制剂可马上止痛、止痒、消炎、消肿。韩瑞香等用复方蜂胶酊治疗牙痛患者260例,用药棉球沾少许药水涂压患齿,2分钟显效者90%,5分钟显效者5%,10分钟显效者3%,无效者仅2%,一次有效率为98%,不仅见效快,而且疗效高。

三是剂量小。蜂胶目前已鉴定出300多种成份,是植物药用成分的高度浓缩物,它所含药用成份之多,浓度之高是药用植物无法相比的,因此具有用量小的特点,国际上通用以滴为计量单位,可见其浓度之极。

四是治疗方法多。蜂胶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用。如涂搽疗法、喷雾疗法。气雾吸入疗法、蜂胶药膜贴敷疗法、熏嗅疗法、沐浴疗法、电离子导入疗法等。

五是治疗安全。蜂胶无论内服或外用都是很安全的,无毒副作用。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对北京蜂胶内服进行的安全性检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对蜂胶外用进行的安全性检验,结果都表明蜂胶属于实际无毒物质,食用和外用是安全的。

六是能经常服用。蜂胶性平无毒可一年四季服用,不像人参、鹿茸等传统效性补品,只适于冬季进补。此处,蜂胶经常服用无需忌口,也不会出现依赖性,可以放心长期服用。

34、任何人均可服用蜂胶吗

蜂胶是一种自然产物,但有较强的药理作用,其功效成份有可能影响婴儿免疫系统正常发育,所以1周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服用,即使确需服用时用量一定要极小。婴幼儿皮肤细嫩,用蜂胶外用治疗皮肤病时,也应将其稀释后再用。孕妇食用蜂胶产品,某些生物活性物质会刺激子宫,引起宫缩,干扰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不宜服用。对蜂胶有过敏反应者须慎用或停用。

35、患者用蜂胶治愈后还要继续服用吗

一般来讲,在用中药、西药治疗疾病时,治愈后就应停止服用,以免产生抗药性或毒副作用,特别是化学合成药品。

蜂胶更对多种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它是保健食品,没有什么毒副作用,而且病菌不产生抗性。因此,基于正常人服用蜂胶后,也会逐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排除体内毒素,清除自由基伤害,延缓衰老进程,使身体更加健康,因而在日本等国家,不管有病或是没病,都经常在牛奶、咖啡中加服蜂胶,作为净化血液、祛病强身之用。

37、蜂胶可以消除口腔异味吗

口臭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不讲卫生,不经常刷牙造成的;有的是胃和口腔疾病的病症反应。口臭给社会活动带来很多的不便。饮用蜂胶或用蜂胶水漱口,或用蜂胶气雾剂、蜂胶口嚼片等进行口腔保健,不仅可以消除口臭和口腔疾病,而且能逐步治愈体内疾病,从根本上消除口臭。

38、蜂胶原料为什么不能直接食用

有些消费者听说蜂胶是天然保健品,从养蜂者手中购买一些蜂胶原料(即毛蜂胶)后直接食用,或加入酒中随意泡一泡后食用,这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蜂胶原料中含有大量不能食用的物质,尤其是重金属铅含量都超过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必须将它们分离提纯后才能食用,否则是会有危险性的。美国1994年报道,美国曾有16人因服用未处理好的蜂胶导致铅中毒身亡,可见不经提纯除铅处理的蜂胶是不能直接食用的。

39、蜂胶对人体有无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经国内外许多实验报告证实,蜂胶的毒性很低,对人体未产生明显的不良毒副反应,但确有个别极少数人对蜂胶有过敏反应。对因体外涂抹引起皮肤红肿发痒乃至皮炎者,可以用1%~2%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冲洗发病区,然后用氧化锌糊膏或皮质醇激素(强的松软膏)涂敷,时间不长即治愈。对口服蜂胶引起呼吸困难、盗汗、恶心等过敏反应者,一般时间不长会自愈,发作极为严重者,可到附近医院进行治疗。40、服用蜂胶为什么贵在坚持

蜂胶疗法的效果,除要用优质蜂胶产品和一定剂量外,必须坚持连续服用,这是因为:

蜂胶需要服用一定时间方可奏效。不同病症、不同体质。不同产品,不同剂量等各种因素,对蜂胶疗效快慢都有重要影响。有的几天可见效,有的10多天甚至更长时间才显效。因此一定要服用规定的疗程,其疗程长短因病而异,有的一周,有的10多天或1个月甚至更长,尤其是一些原因不明的疑难症及慢性病,断断续续服用是不会收到明显效果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无效,必须按疗程连续服用,贵在坚持。

41、蜂胶一次的服用量以多少为宜

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蜂胶制剂的蜂胶含量不同,其用途也不同,每次的用量也不同,具体的服用量要根据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一般用于保健及辅助治疗剂量为2-3粒/日,病重者为4粒/日。

服用蜂胶不宜盲目加大剂量,要根据服用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从保健与治疗目的不同,蜂胶的溶解度及吸收率的不同等综合因素考虑。人体对蜂胶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就算体内摄取了超过需要的量,身体也只能吸收利用其中的一部分,而将其余的部分排泄出去,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蜂胶是高活性物质,食入少许,即可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服用蜂胶应适量,没有必要超量服用。

43、怎样正确服用蜂胶

a蜂胶中黄酮类物质味道微苦,带有辛辣味,口感较差。绝大多数人喜欢直接以胶囊或片剂吞服,以避免蜂胶的味道。其实蜂胶还有另一种服用方法,那就是直接将蜂胶液加入蜂蜜或其他调味剂中混合稀释后含服。这样即可以直接保护口腔和咽喉食道的健康,又可以通过口腔和食道黏膜直接吸收其中的很多活性物质,起到多种保护的功效,西方一些国家老年人都非常喜欢采用这种方法。

b蜂胶的服用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正常情况下以早晚空腹服用效果较好;糖尿病患者以在饭前半小时服用为佳。

c蜂胶可以与茶水一起服用,只是茶水的颜色、味道会有所改变,但并不影响蜂胶的使用效果。所以有饮茶嗜好的人在饮茶时也可以将不含酒精的水溶性蜂胶兑入其中一并服用。

d蜂胶中珍贵的萜类物质、酶类、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或水蒸气的蒸发而挥发,破坏其营养成份,影响蜂胶的服用质量和效果。因此,蜂胶不宜加在开水中冲服。服用时以温开水(45~60℃)或凉白开冲服为宜。

e由于蜂胶为天然抗生物质,与中药同源,与绝大部分中药可以同用,有利于辅助中药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因此,蜂胶可以加入中药一起服用。西药多为化学物质,见效比较快,如果与蜂胶同时服用,在很多方面也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蜂胶可以促进药效更快更强的发挥。但在实践中,考虑到那些副作用较大的西药,医生还是建议将蜂胶与西药分开(30分钟)服用为好。

f蜂胶、蜂王浆、蜂蜜、蜂花粉四种蜂产品的成份、功效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它们既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按比例混合在一起食用。蜂胶与一种两种或三种蜂产品混合后,它们之间的成份、功效将会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更能发挥医疗保健的作用。如对糖尿病、肝病等的治疗,将蜂胶与蜂王浆同时配合服用,疗效会更好。

44、醇溶性蜂胶和水溶性蜂胶有什么不同

目前市场上的蜂胶液制品有两类。一类是以水为载体的水溶性蜂胶;另一类是以酒精为载体的醇(酒精)溶性蜂胶。水溶性蜂胶的技术含量高,不具备相当专业技术的人员是生产不出这种水溶性蜂胶制品的。一般情况下水溶性蜂胶比较优越:(1)乙醇易使人过敏,对酒精过敏者不易服用(2)乙醇有刺激,对皮肤破伤地方产生刺痛(3)肠胃溃疡患者,不宜受乙醇刺激(4)肝炎患者,肝排毒功能差,即使少量乙醇也不利于排毒(5)乙醇味道不好,除某些疾病对乙醇(酒精)有禁忌外,女性、儿童、老人都不喜欢选用乙醇蜂胶制品。

45、怎样保存蜂胶保质期多长

蜂胶萜烯类物质中的挥发油含量占5%~7%,它具有很强的抗微生物活性。所以蜂胶原料应用无毒塑料薄膜或蜡纸、牛皮纸包装,防止蜂胶中挥发油组分的挥发。包装好的蜂胶,集中装入干燥、清洁无味的木箱或编织物内,在通风良好,20℃以下避光处保存,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总之,要在密封条件下避光保存。由于蜂胶具有很强的防腐,抗氧化性能,在密封、阴暗处可长期存放。但制造商标明的保质期多为两年的蜂

胶制品是根据经过稳定性试验结果确定的。在保质期内可放心食用。

46、如何识别蜂胶成品的好坏

一看:认真查看产品批准文件。

以蜂胶为原料加工的产品,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权威机构,进行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检验,临床试验和专家评审,合格后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方可进行生产和销售。并在包装上标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

二选:是指功效和剂型的选择

市场上的蜂胶制品分为三代:第一代蜂胶硬胶囊蜂胶片,特点是蜂胶含量高(含植物性黄酮)但是人体只能吸收20-30%的成分;第二代醇溶(酒溶)蜂胶软胶囊,特点是蜂胶溶于浓度75%酒精里,但是《国家食品卫生法》规定酒精浓度不超过38%,长期服用高酒精食品,会造成严重肝肾损伤;第三代水溶性蜂胶软胶囊,不含酒精、不含乳化剂、不伤肝肾。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和病症选择合适的剂型。

三试:就是当面稀释冲饮试验

高品质的蜂胶产品,具有蜂胶特有的清香气味,颜色金黄,口感微显麻辣涩苦。

如有黑褐色漂浮物、沉淀物,是稳定性差的醇溶蜂胶。

有异味不易被吸收是过度使用乳化剂的表现。

蜂胶产品被人体吸收多少一直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由于人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都离不开水。所以水溶解充分的蜂胶产品更有利于吸收和健康治疗。

47、真蜂胶与假蜂胶有什么区别?

真蜂胶是蜜蜂采集树脂、挥发油等分泌物,经过蜜蜂反复咀嚼加工,与蜜蜂上颚腺、舌腺等腺体分泌物和一定比例的蜂蜡、花粉混合转化成的一种芳香气味和黏性的固体胶状物质。天然蜂胶一般呈棕黄,棕红,棕褐,或黑褐色,有时带着青绿色彩,少数近黑色。蜂胶具有芳香气味,味微苦涩,略带辛辣味,有粘性和和可塑性,咀嚼时粘牙, 手搓捏能软化。

假蜂胶一般人工直接采集树脂,再添加一些人工合成的黄酮加工而成的浸膏,假蜂胶从根本上说是树胶。完全或者部分用这种树胶做成的所谓蜂胶就是假蜂胶,有人就用这种打着蜂胶旗号的产品打价格战,进行不正当竞争。

很多人认为,蜂胶中黄酮含量越高越好,其实不然,蜂胶之所以能够同时具备多种功效,是靠黄酮、萜烯类多种珍贵成分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蜂胶中黄酮含量是指黄酮类化合物种类的多与少,并非某一种黄酮类物质含量的高与低。综合黄酮含量只要不低于1.5mg/100ml均属纯正蜂胶。一些假蜂胶往往单项黄酮类物质含量非常高,受到消费者的倩莱,造假者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心里,这种蜂胶非但不能起保健作用,反而对身体有害。

48、选蜂胶是不是价格越低越好

蜂胶是一种稀有的、珍贵的蜂产品,具有极高的保健价值,由于胶源有限,我国年产量不过300吨, 再加上复杂的加工提纯工艺, 其制造成本比较高。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价格低廉蜂胶, 这些低价蜂胶几乎都是直接采集的树脂添加人工合成的黄酮加工而成的。

49、蜂胶是不是抗生素

2004年,有个别所谓“专家”在媒体上说:蜂胶是抗生素,不是所有人都能食用,不能太长时间食用。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一轮风波。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首先是来源不同,抗生素是利用微生物发酵而获得的代谢产物,而蜂胶是植物和蜜蜂的分泌物,是天然的,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第二,蜂胶起作用的主要是天然成份,这种物质在很多食物(如蔬菜)中都有存在,而不是抗菌素。第三,长期食用抗生素,会导致对人体其他器官(如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等)的伤害,且会造成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而蜂胶是没有这些问题的。因此,食用蜂胶是安全的。

50、“超临界萃取技术”真的那么神奇吗

近来,市场上有的蜂胶宣称是采用最好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其实,蜂胶用“超临界萃取技术”进行提取

是不科学的,“超临界萃取”由于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只能萃取分子结构相近的一类物质,由于蜂胶含的物质很复杂,光黄酮类的就有几十种,因此,“超临界萃取”只能萃取蜂胶中的一部分物质,如蜂胶的主要功能物质——总黄酮,只有乙醇提取的20%左右,萃取出来的物质也就不是蜂胶了。大量实验证明:用乙醇作溶剂提纯蜂胶,是效果最好的提纯方法,用该法提取的蜂胶各项指标均能达到标准的要求,能较全面地保存其有效成份,提取液抗菌效果也最好。食品安全性指标也符合要求,是一种实用高效的提取方法。

显微镜知识点及习题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目镜:放大物像(无螺纹,目长低)—靠近眼睛 镜筒:放置目镜 转换器:转换镜头,调换物镜 物镜:放大物像(有螺纹,物长高)—靠近被观察物体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 压片夹:固定玻片 通光孔:光线通过 遮光器:有大小不一的光圈,可调节光线强弱。 (光弱—大光圈,光强—小光圈,首先使用大光圈) 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光弱—凹面,光强—平面)粗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调节焦距,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调节焦距,幅度小,可使物像更清晰。 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焦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大物像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显微镜 取镜安放,对光观察(三转一看)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三转一看转动遮光器,使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转动反光镜,使凹面将光线反射 看物像,调节粗、细准焦螺旋 想一想,为什么对光时要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显微镜中的物像 显微镜中的物像和实物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 显微镜中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物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 如果显微镜视野中有污点,这个污点有可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将显微镜视野中“右下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应将载玻片() A.向左上方移动 B.向左下方移动 C.向右下方 移动 D.向右上方有移动 2)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暗淡且偏左上方,则能使它明亮并位于视野中央的操作是() A.换用小光圈,玻片向右下方移动 B.换用小光圈,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C.换用大光圈,玻片

显微镜基础知识

显微镜基础知识 第一章:显微镜简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观察微观世界,显微镜正是这样的设备,它突破了人类的视觉极限,使之延伸到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 显微镜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展起来。从简单的放大镜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单透镜显微镜,到1847年德国蔡司研制的结构复杂的复式显微镜,以及相差,荧光,偏光,显微观察方式的出现,使之更广范地应用于金属材料,生物学,化工等领域。 第二章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 一.折射和折射率 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介质的透明物体时,则发生折射现像,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当与透明物面不垂直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透明物体(如玻璃)时,光线在其介面改变了方向,并和法线构成折射角。 二.透镜的性能 透镜是组成显微镜光学系统的最基本的光学元件,物镜、目镜及聚光镜等部件均由单个和多个透镜组成。依其外形的不同,可分为凸透镜(正透镜)和凹透镜(负透镜)两大类。 当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这个点称“焦点”,通过交点并垂直光轴的平面,称“焦平面”。焦点有两个,在物方空间的焦点,称“物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物方焦平面”;反之,在像方空间的焦点,称“像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像方焦平面”。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成正立虚像,而凸透镜则成正立实像。实像可在屏幕上显现出来,而虚像不能。 三.影响成像的关键因素—像差 由于客观条件,任何光学系统都不能生成理论上理想的像,各种像差的存在影响了成像质量。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各种像差。 1.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色差是透镜成像的一个严重缺陷,发生在多色光为光源的情况下,单色光不产生色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教学设计01

第2单元第3章细胞 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协能 第一课时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普通显微镜主要构件的名称和用途; 2、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3、尝试使用低倍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表达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掌握观察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纱布、擦镜纸。 学生:对照课本p32的图,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生物多样性,它们所表现的生命特征大同小异,如生长、繁殖等,原来,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要想看到细胞,必须要认识显微镜 1、听教师讲解,回顾旧知识。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理清脉络 构建框架 (知识积累) 1、组织学生学习室验室规则; 2、用实物来逐一介绍显微镜的各个结构及其用途; 3、教师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认真听讲,了解室验室的相关规则; 2、边听教师介绍边结合p32图3?—2,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3、认真听讲和观察教师的操作方法; 1、为以后有一个好的室验纪律打基础; 2、完成知识目标,为以后的实验打好基础; 3、完成知识目标,为后面的操作奠定基础; 学以致用 (知识运用) 1、要求学生开始进行操作;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1、根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变理论为实践,动手做实验; 2、有问题的举手请教教师;通过亲自操作加深对显微镜各部分的认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完成三维目标;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1、引导学生完成p34讨论的1、2、3题;

显微镜基础知识及主要参数说明

第一章:显微镜的几个重要光学技术参数 在镜检时,人们总是希望能清晰而明亮的理想图象,这就需要显微镜的各项光学技术参数达到一定的标准,并且要求在使用时,必须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各参数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显微镜应有的性能,得到满意的镜检效果。 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包括:数值孔径、分辨率、放大率、焦深、视场宽度、工作距离、覆盖差等。这些参数并不都是越高越好,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在使用时,应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参数间的关系,但应以保证分辨率为准。 1.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简写NA 数值孔径是判断物镜性能(分辨率,焦深和亮度)的关键要素,计算公式如下: N.A.=n×Sin(u/2) n = 试样与物镜之间介质的折射率(空气:n=1、油:n=1.515) u:孔径角又称“镜口角”,是物镜光轴上的物体点与物镜前透镜的有效直径所形成的角度,也是光轴与离物镜中心最远折射光形成的角度。孔径角越大,进入物镜的光通亮就越大,它与物镜的有效直径成正比,与焦点的距离成反比。 空气的折射率为n=1,孔径角最大不能超过180度,否则会因为物镜工作距离等于零而

无法工作。Sin(180/2)=1,所以空气介质的NA值小于1。 显微镜观察时,若想增大NA值,孔径角是无法增大的,唯一的办法是增大介质的折射率n值。基于这一原理,就产生了水浸系物镜和油浸物镜,因介质的折射率n值大于1,NA 值就能大于1。 数值孔径最大值为1.4,这个数值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达到了极限。目前,有用折射率高的溴萘作介质,溴萘的折射率为1.66,所以NA值可大于1.4。 这里必须指出,为了充分发挥物镜数值孔径的作用,在观察时,聚光镜的NA值应等于或略大于物镜的NA值,数值孔径与其他技术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几乎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各项技术参数。它与分辨率成正比,与放大率成正比,与焦深成反比,NA值增大,视场宽度与工作距离都会相应地变小。 2.分辨率(Resolving power)

显微镜的知识总结及常考知识点

生物科学:显微镜的知识总结 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在生物学中非常重要,也多次考过,现将有关知识总结如下: 1、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2、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3、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5、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6、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7、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8、如何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核和液泡?一般来说,细胞核透光性不好,是深色的,液泡是浅色的。 此外仔细观察,液泡中液体是流动的,细胞核里面的结构是固定的,看起来有杂质的样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B.16倍C.100倍D.400倍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短,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长。 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A.目镜、物镜B.物镜、目镜C.均为物镜D.均为目镜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

显微镜有关知识总结

显微镜有关知识总结 一、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与安放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保持镜身直立,放在自己身体的左前方。 2、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光圈正对通光孔; 3)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用手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直至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3、低倍镜的使用

1)放置装片 升高镜筒,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中央,用压片夹压住。 2)调焦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让镜筒徐徐下降,直至物镜距玻片2-5mm处,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3)低倍镜下观察 4、高倍镜的使用 在低倍物镜下将需要放大观察的标本部位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正中央,直接调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 5、使用后的整理 观察结束,应先将镜筒升高,再取下切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物镜与通光孔错开,做好清洁工作。再下降镜筒,使两个物镜位于载物台上通光孔的两侧,呈八字形。放回镜箱。 三、几个重要知识点: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答案:D】 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B.16倍C.100倍D.400倍 【答案:A】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小;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大。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 A.目镜、物镜B.物镜、目镜 C.均为物镜D.均为目镜 【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工作距离越短,即与

显微镜常识

金像显微镜常见知识点和疑问解答 Q:什么是数值孔径NA? A:数值孔径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判断两者(尤其是对物镜而言)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数值孔径越高,分边率越高,焦深则越小。 Q:是否可以在无限远光学系统上使用有限远筒长的物镜?A:您可能能够将物镜拧上物镜转盘,但由于无限远光学系统光路上的结像透镜的关系,使用有限远系统的物镜不能得到最佳的图像。 Q:是否可以在有限远筒长的显微镜上使用无限远系统的物镜? A:不能。因为像有限远光学系统不包含可使平行光路聚焦在目镜光栏面的结透镜。 Q:相差物镜是否可以用于其他观察方法? A:是的,可以。仅需移动相差聚光镜到“0”位置同时使用柯勒照明。相差物镜在其后焦平面上有相板,但是大部分光不受这个相板的影响。因此,对图像质量仅有轻微的影响,对明场图像依然有用。Olympus 制造的相差物镜还可应用于荧光观察。 Q:相差物镜上标记的Ph1、Ph2、Ph3是什么意思? A:相差物镜要配合安装在聚光镜的环状光阑来使用。光阑的直径要与物镜的NA值相匹配。Olympus UIS 的物镜,Ph1表示物镜的NA值不超过0.50;Ph2表示NA值在0.55至1.0之间;Ph3表示NA值大于1.0(油镜)。长工作距离的物镜使用专用的相差环。 Q:是否可以为视频显微方法选择高NA值的物镜观察微小标本的细节? A:是的,可以。当您通过目镜观察时眩光可能图像的细节变暗,但必要的信息往往包含在其中,那么视频增强技术可以处理这些信息并且获得极好的视频图像。 Q:是否应该购买我所能买得起的最好的物镜? A:通常是这样的,但不总是。如果你所观察的标本的厚度有几个微米,平场消色差或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就很好了,因为比起平场复消色差物镜有更好的焦深。如果用于彩色照相,平场半复消色差比平场消色差物镜得到的图像要好。平场复消色差物镜在微小细节上可以得到极好的观察和照相的效果,但往往要花费比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高几倍的价格。 Q:如何避免在滴油时损伤40倍的干式物镜? A:如果您经常使用100倍的油镜,您可能想用50倍的油镜来替换掉40倍的干镜。50倍的平场消色差油镜(NA0.90)比标准的40倍平场消色差或消色差干镜(NA 0.65)得到更加明亮的图像,更好的清晰度。 Q:如何减少在40倍干镜上沾上香柏油? A:当您在转换40倍干镜和100倍油镜时,尽量避免40倍的干镜浸到油上。实验室经常将这两款物镜装在相对的方向上。 Q:为什么有时候40倍的物镜成象效果比20倍差? A:当标本的厚度大于标准厚度0.17MM,或在盖玻片上有其他物质。为了改善成象效果,您可以用带校正环干式物镜,或用40倍和50倍的油镜来取代40倍的干式物镜,因为油浸物镜对盖玻片厚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小。 Q:如何在荧光观察中使用平场校色差物镜? A:平场校色差物镜适用于蓝和绿激发波长,平场校色差物镜的玻璃张力可以激发到近紫外。因此,平场校色差物镜,它的数值孔径比平场半复或平场复校色差物镜低,所以它需要一个调光器。 Q:“干式”物镜(物镜前透镜与盖玻片之间以空气为介质)的数值孔径最大能达到多少? A:干式物镜的数值孔径可达到0.95,但观察盖玻片时需要校正环。 Q:为什么“干式”20倍、40倍和60倍物镜有校正环? A:旋转校正环可以使物镜内的透镜组的距离,这样校正由于盖玻片过厚所带来的球差。在正置显微镜中,校正环的校正盖玻片范围是0.11mm到0.22mm。倒置显微镜中,校正范围0到2mm。 Q:为什么20倍的物镜或更高倍率的物镜有弹簧或装配可伸缩的前端透镜?

显微镜知识总结

显微镜知识总结 (一)显微镜的基础知识: .显微镜的成像: 光源(天然光或人工光源)→反光镜→光圈→物体→物镜→在镜筒内形成物体放大的实像→目镜→把经物镜形成的放大实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长度或宽度或直径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3.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 4.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5.调节视野亮度的方法: ①增强或减弱光源亮度;②增大或缩小光圈;③反光镜使用平面镜或凹面镜 (二)使用低倍镜观察的步骤: .取镜与安放:(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2.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低倍镜观察: (1)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从侧面看着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防止两者相撞); (3)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三)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 .操作步骤: (1)低倍镜观察(先对光,后调焦)(2)移动玻片,将要放大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3)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4)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5)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要注视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约0.5cm)时或者粗准焦螺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素材 - 显微镜的使用 教科版

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放大原理 1、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简易显微镜比单个所能放大的倍数大,显微镜使人类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2、显微镜发明过程:荷兰人列文虎克把自己磨制的非常精密的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的距离的螺旋管,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物镜的倍数。 4、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5、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到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 6、扫描隧道显微镜可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 显微镜的使用操作 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观察细胞。 2、不论植物和动物,其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 (2)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①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水 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③用盖玻片(另一个载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④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稀释的碘酒,用吸水纸从对侧吸引,直至整个标本染色为止 ⑤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显微镜结构,从上到下为:目镜、调节旋钮(粗细)、镜臂、物镜、载物台、反光镜、底座 5、使用注意事项: 反光镜有两面,强光用平面镜,弱光用凹面镜 所观察区域在哪个方位就往哪个方位移动 6、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像长方形的格子,细胞内部有不同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细胞质) 显微镜的观察

高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一、显微镜的构造 很多老师对于显微镜的构造的介绍可能只是把显微镜从镜箱拿出来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看各部分的构造。在这里我个人觉得在介绍显微镜构造时应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①从目镜筒中抽出目镜,从转换器上拧下物镜,这样使学生知道目镜无螺纹,而物镜有螺纹。 ②把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放在同一桌面上,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并且可以比较一下物镜的通光孔径,放大倍数越大的,通光孔径越小。 ③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节范围的大小。 ④遮光器的位置及怎样调节。 二、显微镜成像的原理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只给学生强调出显微镜成像的结论,对于成像的原理很少介绍,这样很多同学对于这点就比较模糊,因此,应把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图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显微镜成像的具体过程。下图是显微镜成像原理示意图。

通过此图学生很清晰的看到物体被放大了两次,这样就很容易得出: 结论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结论二: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 例1、如果一个细小的物体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面积 D、长度或宽度 解析:显微镜放大的物体的实质为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面积大约被放大了2500倍左右。所以,答案为D。 例2、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那么在视野中看到的是() A、b B、d C、p D、q 解析:答案为D。 方法1:根据显微镜放大的为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的虚像,先把“b”左右相反得到“d”,再把“d”上下相反得到“q”。 方法2:最快捷的方法,把“b”旋转180°即可得到答案。 三、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使用的基本常识

显微镜的使用专题 (一)显微镜结构图: 1.镜座:稳定镜身。 2.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3.镜臂:握镜的部位。 4.载物台:放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 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 察的物体。 5.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 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圈用来调节 光线的强弱: 6.大光圈:光线强,视野亮,当光线过弱需要强光 时使用。 7.小光圈:光线弱,视野暗,当光线过强需要弱光 时使用。 8.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包括平面镜和凹面镜。 平面镜:反射的光线较弱,当光线过强需要弱光时使用;凹面镜:反射的光线较 强,当光线过弱需要强光时使用;一般情况下,光圈和反光镜配合使用,以确保 所需要的最佳光线。光线强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弱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9.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10.目镜:直插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 11.物镜:螺旋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 (二)显微镜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置于胸前,镜筒朝前,镜臂朝后,把显微镜 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五厘米左右。 2.对光: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然后用拇指和中指转动转换器(切忌手持物镜 移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 中心)。转动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右眼睁开), 同时转动反光镜,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使视野亮度均匀合适(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 可放反),将所要观察的部位置于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4.使用低倍物镜观察:双手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同时两眼从侧面注视 物镜镜头,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约2~3mm为止(注意不要让镜头与 盖玻片接触,以免损坏镜头或标本片),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内,同时 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如果 一直看不到物象,说明观察目标没有正对通光孔中心或者镜筒上升过 快超出观察范围,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重新操作。如果不清楚,可以略 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如果物象不在视野中心, 可移动装片,将其调到中心(注意移动玻片的方向与视野物象移动的

显微镜基础知识问答

Q:什么是数值孔径NA? A:数值孔径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判断两者(尤其是对物镜而言)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数值孔径越高,分边率越高,焦深则越小。 Q:是否可以在无限远光学系统上使用有限远筒长的物镜? A:您可能能够将物镜拧上物镜转盘,但由于无限远光学系统光路上的结像透镜的关系,使用有限远系统的物镜不能得到最佳的图像。 Q:是否可以在有限远筒长的显微镜上使用无限远系统的物镜? A:不能。因为像有限远光学系统不包含可使平行光路聚焦在目镜光栏面的结透镜。 Q:相差物镜是否可以用于其他观察方法? A:是的,可以。仅需移动相差聚光镜到“0”位置同时使用柯勒照明。相差物镜在其后焦平面上有相板,但是大部分光不受这个相板的影响。因此,对图像质量仅有轻微的影响,对明场图像依然有用。Ol ympus制造的相差物镜还可应用于荧光观察。 Q:相差物镜上标记的Ph1、Ph2、Ph3是什么意思? A:相差物镜要配合安装在聚光镜的环状光阑来使用。光阑的直径要与物镜的NA值相匹配。Olympu s UIS的物镜,Ph1表示物镜的NA值不超过0.50;Ph2表示NA值在0.55至1.0之间;Ph3表示N A值大于1.0(油镜)。长工作距离的物镜使用专用的相差环。 Q:是否可以为视频显微方法选择高NA值的物镜观察微小标本的细节? A:是的,可以。当您通过目镜观察时眩光可能图像的细节变暗,但必要的信息往往包含在其中,那么视频增强技术可以处理这些信息并且获得极好的视频图像。 Q:是否应该购买我所能买得起的最好的物镜? A:通常是这样的,但不总是。如果你所观察的标本的厚度有几个微米,平场消色差或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就很好了,因为比起平场复消色差物镜有更好的焦深。如果用于彩色照相,平场半复消色差比平场消色差物镜得到的图像要好。平场复消色差物镜在微小细节上可以得到极好的观察和照相的效果,但往往要花费比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高几倍的价格。 Q:如何避免在滴油时损伤40倍的干式物镜? A:如果您经常使用100倍的油镜,您可能想用50倍的油镜来替换掉40倍的干镜。50倍的平场消色差油镜(NA0.90)比标准的40倍平场消色差或消色差干镜(NA 0.65)得到更加明亮的图像,更好的清晰度。 Q:如何减少在40倍干镜上沾上香柏油? A:当您在转换40倍干镜和100倍油镜时,尽量避免40倍的干镜浸到油上。实验室经常将这两款物镜装在相对的方向上 Q:为什么有时候40倍的物镜成象效果比20倍差? A:当标本的厚度大于标准厚度0.17MM,或在盖玻片上有其他物质。为了改善成象效果,您可以用带校正环干式物镜,或用40倍和50倍的油镜来取代40倍的干式物镜,因为油浸物镜对盖玻片厚度

显微镜使用知识测试题

显微镜使用知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给玻片标本染色时,最合理的操作是( ) A.先滴加染液,再盖盖玻片 B.把标本放入染液中浸泡 C.在盖玻片上滴染液 D.在玻片的一侧滴染液,在另—侧用吸水纸吸引 2.当实验室光线较暗时,显微镜的调节宜为() A.大光圈,平面镜 B.小光圈,凹面镜 C.大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 3.当发现镜头上有污点时,宜用()擦拭 A.干净的纱布 B.消毒过的卫生纸 C.专门的擦镜纸 D.柔软的抹布 4.要使镜筒上升,可调节() A.转换器 B.粗准焦螺旋 C.遮光器 D.反光镜 5.当你使用的物镜为20×,目镜为10×,你所看到的物像被放大了()A.100倍 B.30倍 C.200倍 D.20倍 6.收显微镜时,对物镜位置的要求是() A.调到最高,使它远离载物台 B.调到最低,使它与载物台接近 C.调到最低,插入通光孔中 D.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7.如果在观察临片装片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该污点不可能存在于()A.目镜 B.物镜 C.反光镜 D.临时装片 8.科学探索中,要求() A.结果与假设一致 B.实事求是,结果与原有知识相矛盾时,也要坚持 C.实验结果与书本知识相呼应 D.重在推理、判断,实验结果并不重要9.在玻片标本压放到通光孔上后,接下来的操作是() A.用左眼观察目镜,转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 B.先降物镜到近标片标本,再用左眼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上升物镜,直到找到物像 C.左眼观察目镜,调整准焦螺旋下降物镜,直到找到物像 D.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下降镜筒,再观察找物像 10.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正确顺序是() ①滴水②净片③展平④染色⑤盖片⑥取材 A.②①③④⑤⑥ B.②①⑥③④⑤ C.②①⑥③⑤④ D.⑥②①③④⑤

眼科手术显微镜常识

眼科手术显微镜常识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眼科手术已经进入显微手术时代。手术显微镜的使用,不但使医生能够看清手术部位的精细结构,还可以进行凭肉眼无法完成的各种显微手术,大大拓展了手术治疗范围,提高了手术精密度和病人治愈率。目前,手术显微镜已成为一种常规的医疗设备。我院所用的显微镜生产年代和规格型号略有差异,但在操作性能和功能应用上基本一致。 1 手术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眼科手术一般应用立式手术显微镜(落地式),这类手术显微镜的特点是位置可以任意摆放,比较灵活,安装方便。手术显微镜一般可分为四大部分:机械系统、观察系统、照明系统、显示系统。 1.1 机械系统:高质量的手术显微镜一般配有复杂的机械系统来固定和操纵,以保证能够快速自如灵活地将观察和照明系统移至必要位置。机械系统包括:底座、行走轮、制动闸、主柱、旋转臂、横臂、显微镜安装臂、水平X-Y移动器及脚踏控制板等。横臂一般设计成两组,目的是使观察显微镜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能够迅速移至手术部位上空。水平X-Y 移动器则可将显微镜精确定位于所需要的位置。脚踏控制板控制显微镜上下左右移动调焦外,还可进行显微镜放大、缩小变率的变换。机械系统是手术显微镜的骨架,确定了显微镜的活动范围。使用时,要保证该系统的绝对稳定。手术显微镜支架有4种基本类型:①悬吊式支架,支架悬吊并固定在天花板上,回旋余地大,节省空间,无电源线干扰;②立式(落地式)支架,最常用,其底座装有滑轮能移动;③台式支架,可将其放置在手术台旁使用; ④壁挂式支架,悬挂在墙壁上,以避免占用地面空间。调节装置一般利用脚踏控制板、手动或液压的机械方式进行调节,现大多采用脚踏控制板连续或分级变倍、升降及X-Y轴方向移动调节。 1.2 观察系统:在一般手术显微镜中的观察系统实质上是一可变倍双目体视显微镜。观察系统包括:主镜、助手镜、物镜及其变倍放大系统。双目镜通过直式、斜式和可变式3种连接方式与主体相连。双目镜较短,以缩短手术者眼与被手术眼之间的距离。双目镜可调节矫正手术屈光不正及瞳距。物镜为单镜头,决定显微镜与被手术眼之间的空间。作眼科显微手术时,物镜焦距应在150~200mm之间。助手镜的目镜可直接安装在手术显微镜的主体上,与主镜光路相通或单独安装,放大倍率固定不变或随手术者的需要调节 1.3 照明系统:显微镜的照明方式可分为内照明和外照明两种,它的作用在于某些特殊需要,如眼科裂隙灯照明,照明系统由主灯、副灯、光缆等组成。光源从物体的旁边或上面照明物体,像的产生是靠进入物镜的反射光成像。 1.4 附件:包括示教镜、照相机、录像机、摄影机、电视机接口和角膜曲率测定装置等。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显微镜的功能开发越来越丰富。手术显微镜配上电视摄像显示器及手术录像系统。可使手术情况在电视或电脑监视器上直接显示出来,供多人同时在监视器上观察手术情况。适用于教学、科研及临床会诊等。 2 眼科手术显微镜的主要性能: 2.1目镜图像的重合一致 手术显微镜各目镜中图像应当重合一致。其中主要是双目实体显微镜,手术者两眼所见图像的重合性要好。检测办法:用显微镜中的1对目镜的任何1个,将其视度调节在0位上,以单眼观察。在物象位置上,放一张划有“十字线”的白纸,调整后使“十字线”达至最清晰。移动白纸将“十字线”的交叉点位于目镜视场中心。在“十字线”与视场边缘的4个交接处,划4条线,再观察另一目镜应位于同一位置,双眼同时观察时,则应完全重合。 2.2 照明与清晰度 照明应聚光良好均一,照明区与显微镜的视场需重合一致。光源的物理性能应适应手术的需要,在较长手术期间,光源不应使创面受到损伤。应具备同轴照明,因同轴照明不仅可在手术时排除阴影,而且可利用眼底反光来辨别其他微小物体。照明光线的亮度必须充足,至少要清晰地分辨出11-0线,以及缝合后线的状况。尤其是需要高倍放大的情况下,更需

显微镜使用的基本常识

显微镜使用的基本常 显微镜的使用专题 (一)显微镜结构图: 1.镜座:稳定镜身。 2.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3.镜臂:握镜的部位。 4.载物台:放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5.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圈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6.大光圈:光线强,视野亮,当光线过弱需要强光时使用。 7.小光圈:光线弱,视野暗,当光线过强需要弱光时使用。 8.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包括平面镜和凹面镜。平面镜:反射的光线较弱,当光线过强需要弱光时使用;凹面镜:反射的光线较强,当光线过弱需要强光时使用;一般情况下,光圈和反光镜配合使用,以确保所需要的最佳光线。光线强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弱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9.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10.目镜:直插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 11.物镜:螺旋式,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 (二)显微镜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置于胸前,镜筒朝前,镜臂朝后,把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五厘米左右。 2.对光: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然后用拇指和中指转动转换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转动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向目镜注视(右眼睁开),同时转动反光镜,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使视野亮度均匀合适(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将所要观察的部位置于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 4.使用低倍物镜观察:双手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同时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镜头,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约2~3mm为止(注意不要让镜头与盖玻片接触,以免损坏镜头或标本片),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如果一直看不到物象,说明观察目标没有正对通光孔中心或者镜筒上升过快超出观察围,则应根据具体

关于显微镜的知识

关于显微镜的知识 1、试样的检查 显微镜检查是通过使用人工放大率来用于试样检验,以增强微小特征的外观。这与肉眼检查相反,肉眼检查涉及使用裸眼检验试样; 光学显微镜检查用于在高达1,000 倍微观结构的放大率下检验。放大率至多为500,000 倍的电子显微镜通常用于在研发实验室以及教育机构中的失效分析; 2、显微镜检查类型 金相材料测试使用了四种类型的显微镜检查,具体取决于样品的性质及观察的目标; 光学显微镜检查 在光学显微镜检查中,使用不同的滤波器来提高对比度,并且基于材料性质增强其具体的特征。这通常可以使用2.5 倍到1000 倍范围内的放大率来实现。在材相学中,反射光是最常用的光学显微镜检查类型。也可使用发射的光学显微镜检查,但其主要用于矿物试样; 体视光学显微镜检查 体视显微镜检查是使用从试样表面反射的光,对试样进行低放大率观测的光学显微镜检查;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SEM) 是电子显微镜检查的一类,可使用聚焦电子束扫描试样表面,从而产生试样的图像。电子与试样中的原子进行交互,产生可以转换成有关试样表面形貌及试样成分的各种信号;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TEM) 使用电子束投射超薄试样并穿过试样时与其进行交互。产生的信号可以转换成各种类型的信息,其中包括关于各个晶体的类型和定向的信息; 3、如何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 试样的制备: 试样的表面状况将影响光的反射或传播。该效果的可接受水平取决于与检验相关特征的类型和大小,对于获得所需的表面质量和对比度而言,正确的试样制备至关重要; 光源: 表面的图像是以光与该表面之间的交互作用为基础的。就粗糙度、颜色或对准等表面特性而言,诸如LED、卤素灯或水银灯等不同光源,以及诸如同轴、环形光源或者点状光源等不同照明类型将涵盖众多不同的待检验表面; 正确的照明对于调查复杂构形而言相当重要; 滤波器: 明场(BF) 对比是最常用的对比技术。只有不同反射率的细节才能将彼此区分; 可以借助暗场(DF)、微分干涉对比(DIC) 和偏振光(POL) 等对比技术来观测与BF 中所见不同的细节; 光学显微镜检查中的滤波器选择取决于表面的性质以及待调查的特性和细节。 4、图像采集 除上述方法之外,实际微观结构的采集,取决于图像采集期间重要的因素,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曝光和白平衡。

显微镜基础知识

显微镜基础知识 第一章显微镜简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观察微观世界,显微镜正是这样的设备,它突破了人类的视觉极限,使之延伸到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 显微镜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展起来。从简单的放大镜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单透镜显微镜,到1847年德国蔡司研制的结构复杂的复式显微镜,以及相差,荧光,偏光,显微观察方式的出现,使之更广范地应用于金属材料,生物学,化工等领域。 第二章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 一.折射和折射率 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介质的透明物体时,则发生折射现像,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当与透明物面不垂直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透明物体(如玻璃)时,光线在其介面改变了方向,并和法线构成折射角。 二.透镜的性能 透镜是组成显微镜光学系统的最基本的光学元件,物镜、目镜及聚光镜等部件均由单个和多个透镜组成。依其外形的不同,可分为凸透镜(正透镜)和凹透镜(负透镜)两大类。 当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这个点称“焦点”,通过交点并垂直光轴的平面,称“焦平面”。焦点有两个,在物方空间的焦点,称“物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物方焦平面”;反之,在像方空间的焦点,称“像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像方焦平面”。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成正立虚像,而凸透镜则成正立实像。实像可在屏幕上显现出来,而虚像不能。

三.影响成像的关键因素—像差 由于客观条件,任何光学系统都不能生成理论上理想的像,各种像差的存在影响了成像质量。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各种像差。 1.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色差是透镜成像的一个严重缺陷,发生在多色光为光源的情况下,单色光不产生色差。白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组成,各种光的波长不同,所以在通过透镜时的折射率也不同,这样物方一个点,在像方则可能形成一个色斑。光学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消色差。 色差一般有位置色差,放大率色差。位置色差使像在任何位置观察都带有色斑或晕环,使像模糊不清。而放大率色差使像带有彩色边缘。 2.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 球差是轴上点的单色相差,是由于透镜的球形表面造成的。球差造成的结果是,一个点成像后,不在是个亮点,而是一个中间亮边缘逐渐模糊的亮斑,从而影响成像质量。 球差的矫正常利用透镜组合来消除,由于凸、凹透镜的球差是相反的,可选配不同材料的凸凹透镜胶合起来给予消除。旧型号显微镜,物镜的球差没有完全矫正,应与相应的补偿目镜配合,才能达到纠正效果。一般新型显微镜的球差完全由物镜消除。 3.慧差(Coma) 慧差属轴外点的单色像差。轴外物点以大孔径光束成像时,发出的光束通过透镜后,不再相交一点,则一光点的像便会得到一逗点状,型如慧星,故称“慧差”。 4.像散(Astigmatism) 像散也是影响清晰度的轴外点单色像差。当视场很大时,边缘上的物点离光轴远,光束倾斜大,经透镜后则引起像散。像散使原来的物点在成像后变成两个分离并且相互垂直的短线,在理想像平面上综合后,形成一个椭圆形的斑点。像散是通过复杂的透镜组合来消除。 5.场曲(Curvature of field)

显微镜基础知识

显微镜基础知识 一、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显微镜是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1.机械装置 镜座(base)和镜臂(arm)镜座位于显微镜底部,呈马蹄形,它支持全镜。镜臂有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活动式的镜臂可改变角度。镜臂支持镜筒。 镜筒(body tube)是由金属制成的圆筒,上接目镜,下接转换器。镜筒有单筒和双筒两种,单筒又可分为直立式和后倾式两种。而双筒则都是倾斜式的,倾斜式镜筒倾斜45°。双筒中的一个目镜有屈光度调节装置,以备在两眼视力不同的情况下调节使用。 转换器(nosepiece)为两个金属碟所合成的一个转盘,其上装3—4个物镜,可使每个物镜通过镜筒与目镜构成一个放大系统。 载物台(stage)又称镜台,为方形或圆形的盘,用以载放被检物体,中心有一个通光孔。在载物台上有的装有两个金属压夹称标本夹,用以固定标本;有的装有标本推动器,将标本固定后,能向前后左右推动。有的推动器上还有刻度,能确定标本的位置,便于找到变换的视野。 调焦装置是调节物镜和标本间距离的机件,有粗动螺旋(coarse adjustment)即粗调节器和微动螺旋(fine adjustment)即细调节器,利用它们使镜筒或镜台上下移动,当物体在物镜和目镜焦点上时,则得到清晰的图像。 2.光学系统 物镜(objective)物镜安装在镜筒下端的转换器上,因接近被观察的物体,故又称接物镜。其作用是将物体作第一次放大,是决定成像质量和分辨能力的重要部件。物镜上通常标有数值孔径、放大倍数、镜筒长度、焦距等主要参数。如:NA 0.30;10×;160/0.17;16㎜。其中“NA 0.30”表示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简写为NA),“10×”表示放大倍数,“160/0.17”分别表示镜筒长度和所需盖玻片厚度(㎜),“16㎜”表示焦距。 目镜(coular lens)装于镜筒上端,由两块透镜组成。目镜把物镜造成的像再次放大,不增加分辨力,上面一般标有7×、10×、15×等放大倍数,可根据需要选用。一般可按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为物镜数值孔径的500—700倍,最大也不能超过1000倍的选择。目镜的放大倍数过大,反而影响观察效果。 聚光器(condenser)光源射出的光线通过聚光器汇聚成光锥照射标本,增强明度和造成适宜的光锥角度,提高物镜的分辨力。聚光器由聚光镜和虹彩光圈

光学显微镜基础知识

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 简史早在公元前1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J.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制造、推广和改进。17世纪中叶,英国的R.胡克和荷兰的A.van列文胡克都对显微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665年前后,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1673~1677年期间,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9台保存至今。胡克和列文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1827 年G.B.阿米奇第一个采用浸液物镜。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E.阿贝奠定了显微镜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R.科赫、L.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显微镜本身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F.泽尔尼克创造了相衬显微术,他为此在1953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古典的光学显微镜只是光学元件和精密机械元件的组合,它以人眼作为接收器来观察放大的像。后来在显微镜中加入了摄影装置,以感光胶片作为可以记录和存储的接收器。现代又普遍采用光电元件、电视摄象管和电荷耦合器等作为显微镜的接收器,配以微型电子计算机后构成完整的图象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 工作原理表面为曲面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透镜可以使物体放大成像。光学显微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把微小物体放大到人眼足以观察的尺寸。近代的光学显微镜通常采用两级放大,分别由物镜和目镜完成。被观察物体AB位于物镜的前方,被物镜作第一级放大后成一倒立的实象A1B1。然后此实像再被目镜作第二级放大,成一虚象A2B2,人眼看到的就是虚像A2B2。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率为 显微镜总放大倍率=物镜放大倍率×目镜放大倍率 放大倍率是指直线尺寸的放大比而不是面积比。在用人眼直接观察的显微镜中,可以在实像面A1B1处放置一块薄型平板玻璃片,其上刻有某种图案的线条,例如十字线。当实像A1B1和这些刻线叠合在一起时,利用这些刻线就能对物体进行瞄准定位或尺寸测量。这种放置在实像面处的薄型平板玻璃片通称分划板。在新型的以光电元件作为接收器的光学显微镜中,电视摄象管的靶面或其他光电元件的接收面就设置在实像面上。 组成光学显微镜由载物台、聚光照明系统、物镜、目镜和调焦机构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