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第二节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养生学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养生学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起源阶段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步学会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并努力改造自然,适应自然,创造生存条件。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萌芽可追溯上古时期,但已无从考证。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原始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偶尔发现某些食物吃后可增强体力,减少疾病,遂从偶然食用到主动寻求,经过相当长的积累,逐步得出了一些经验,这就是饮食调养的萌芽。火的应用、熟食的烹煮促进了饮食调养的形成。

原始人在狩猎的前后,披上兽皮,插上羽毛,戴上花朵,模仿某些动物跳跃和飞翔的姿态欢舞起来,以示祝福和庆祝,久而久之,发现这些动作、歌舞有强壮筋骨的良好作用。

此外,与原始人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关系,人们在疲劳体乏时闭目静养片刻,或伸展一下肢体,即感到轻松舒适;腰腿酸痛时自行拍击,或按摩之后,即不适感减轻。古人在这些体验中,逐渐萌生出“宣导”之法用以保健。

环境养生的萌芽,也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因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要对居住地进行一番选择。这段时期,出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这段时期养生学的特点是顺应自然,以饮食调养和宣导为主,并已注意到环境养生。

二、成长阶段

从对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的考证可以看到,当时记载的多发病疾有:疾止(足)、疾肘、疾骨、疾目、疾耳、疾齿、疾口、疾首、疾胸等十多种,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表现出人类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经注意到四时气候与疾病的关系:“四时皆有病疾,春时有痛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病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当时,有掌管国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