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相互渗透

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相互渗透
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相互渗透

首先要明确,何谓“商业性”。大多数的观点是,电影具有了“商业”这种经济活动的一些“性质”即称为“商业性”。最初电影只是在同杂耍一样以“新奇”作为卖点,但是,仅仅依靠如同杂耍魔术一般的“新奇”感,电影是不足以走到今天的。事实上,电影的商业性与一般商品有天壤之别。如果没有差别,那么全世界只需要一部电影不断的复制就可以了,因为普通商品的商业性,要求生产是模式化、统一化的。然而,今天依然可以看到编剧和导演为如何“生产”出一部好的电影而焦头烂额。这就说明了电影虽然具有商业化的特点,但是却又不是一般的商业性,它无法像一般商品那样完全模式化、统一化的生产。它还受到了复合于其中的艺术性的影响,艺术的成就每一次都是独创的、审美的,同时又要是具有情感传递的。因此艺术是不可能模式化、统一化批量生产的。而交融于电影商业性中的艺术性,与其如同矛盾的对立统一那样,二者缺一不可。使得电影在实现其商业性的同时艺术性是绝对不能丢失的,电影艺术性的完全丢失必然导致其商业性的彻底崩解;而片面强调艺术性而否定商业性,必然导致电影失去支柱。所以说在电影中“艺术性”与“商业性”是复合存在的。

以《英雄》为例。

从艺术性方面来说,《英雄》以大片铺陈的色彩、绚丽多姿的武打动作、气势恢宏的场面设计讲叙了一段战国后期秦王遇刺的故事。这段故事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刺秦王式的悲壮。但在电影的后面部分,在张艺谋的安排下, 侠客无名放弃了刺杀秦王的计划, 转而接收了通过战争以实现统一拯救人民以战止战的观念。这其中, 有剑客长空的甘愿自献头颅的豪气, 穿插残剑、飞雪和婢女之间纠缠不清的恩怨情仇。影片中有大量山水写意式的武打场景, 意蕴悠长的古典乐器, 冷兵器的细腻光泽, 一袭白衣、二尺青锋、长袖挥动时的飘逸灵动, 影像上呈现的一些都显得超然, 意境悠远。可以说英雄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是极为成功的。单看这部影片的画面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再从商业性来说。电影诞生时期的社会环境所赋予的到了今天,虽然也有所谓的“免费电影”、“公益电影”的存在,但是它们并非电影的主流运行方式,我们要欣赏电影依然需要去电影院买门票。所以,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了商业性的“基因”,并且一直伴随它至今。其次,电影先天对于物质的高度依赖成就了它的商业性。一切物质条件的需求,就使得电影从他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门“昂贵”的艺术,也就决定了从事电影活动的人必须

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这种经济实力的获得在一种“社会化生产”的环境中只有依靠商业运营才有可能。《英雄》上映之后所体现出的票房号召能力,及最后亿票房成绩,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作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这些其实不也正是体现出电影商业性的一面并且上述该电影中体现艺术性的那些宏大的场面,色彩的极至运用,制作精良优美的画面等等都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才能完成的。从这上面来看,可以说电影的商业性还影响着电影的审美水准。除此之外,由该电影而引发的对周边产品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商业性的体现并不仅仅在电影本身。

总之,商业性可以让电影有更多形式,同时也有更多的表现元素在里面,同时特别是在现阶段,电影的宣传也是非常耗资的事情,没有资金,就没有办法在电影上映之前狂轰乱炸,可能就造不出来一定的“势”,就可能失去一部分市场,观众对此就没有非常强烈的观影欲望,当然票房自然就会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讲,商业性是电影的衣食父母,没有商业作为支撑,就没有办法来拍摄电影,演员要拿钱,一切拍摄的费用都是需要很大一部分资金。我想,离开商业性就没有办法谈电影,当然商业性非常强的电影也不一定就是好电影,完全两码事。商业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片人考虑的事情,而艺术性则是导演主要考虑的事情,导演要把握剧情、人物关系等等,一句话那就是,要讲好故事,让观众喜欢看,同时让故事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来看,在看的过程中不只是哈哈一笑,而是带着更多的思考,或者是社会责任感,或者是人生价值等等,总之不能非常的空洞。在此期间,还要有很好的审美效果,能愉悦观众的身心,或者达到一种共鸣,或者是有更巧妙的特殊效果。因此,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只有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进行产业化发展,中国电影才会有辉煌的未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