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历史与传承

不同的历史与传承
不同的历史与传承

不同的历史与传承

摘要:英国的历史是曲折的,复杂的,富有多元素的。其传承是蜕变的。中国的历史是延续的,大致不变的,单一统治的。其传承是多姿多彩的。

关键词:古不列颠,中世纪英国,近代英国,现代英国。中国史前文明,春秋列国,唐宋明清,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发展。正文: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第3千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克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为阻止北方克尔特人南下,公元1世纪20年代罗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时期,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全长118公里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见彩图)。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罗马人和克尔特人上层抢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变克尔特人或战俘为奴隶。罗马人强迫奴隶从事耕种、采矿,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远销到欧洲大陆。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

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驻不列颠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入侵者洗劫城镇和乡村,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西部、西北部山区,大部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后来的英格兰人,或称英吉利人。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为抗击丹麦人,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在位)于827年统一七国,建立统一的英格兰王国。到9世纪末,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王克努特大帝成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后,英国王位复归于英人爱德华。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

立。诺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

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震撼了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度。

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亦兴。人文主义者T.莫尔撰写《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诗人E.斯宾塞初写田园诗,后写《仙后》,歌颂伊丽莎白一世时代。F.培根作为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撰写《学问的推进》(1605)和《新工具》(1620),倡导归纳的和实验的新哲学。16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悲剧作家C.马洛是新剧的先驱,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文学巨匠W.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留下许多不朽名著,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随堂练习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之所以说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创新之所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因为() 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③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④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以下对创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 B.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C.理论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实践创新 D.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4.在当代,以创新为本质的科技进步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这说明()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B.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C.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D.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是要 ( ) A.制度创新 B.科技创新 C.文化创新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6.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学习他人创造的知识 C.科学家之间的分工协作 D.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7.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天的深圳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平台,面临的任务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需要在实践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先行探索,对于理论创新突破的要求也显得格外迫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 ①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最终源泉②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先导 ③理论创新对实践探索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④理论创新是实践探索的目的和归宿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8.重庆市丰都县是民间传说中阴曹地府所在之处,素以“鬼城”著称。为了弘扬“鬼文化”,丰都政府正斥资2.3亿元对鬼城进行全新规划包装。据称工程完工后,游客不仅可进人“鬼城迷宫”体验“地狱酷刑”,更可以进“浮沉街”体验“生死轮回”等异类刺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鬼文化经过“扬弃”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B.发展鬼文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珠海历史文化传承

珠海历史文化传承——会同村 尊敬的朋友:您好!我们是北理工毛概实践小组。为了了解会同古村对珠海历史文化传承的情况,我们组做了这个问卷调查。本调查不记名,请您在填表时不要有任何顾虑,如实填写。对您的合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1. 你是以下哪个身份? [单选题] ○会同村村民○外地长期居民○游客○其他 2. 你处于下列哪个年龄段呢? [单选题] ○ 17岁以下○ 17-30岁○ 31-50岁○ 50岁以上 3. 你了解会同村的历史文化吗? [单选题] ○非常了解○了解○略微知道○不清楚 4.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会同村文化的呢? [单选题] ○长辈传播○网络媒体○历史书籍○传统活动○其他 5. 来会同村的参观旅游的人多吗?[单选题] ○非常多○一般○很少○不清楚 6. 你认为会同村的文物古迹保护程度怎么样? [单选题] ○保护得很好○稍有损坏○损坏严重○不清楚 7. 你觉得会同村的文化氛围怎么样? [单选题] ○很好○一般○不好○不清楚 8. 你觉得会同村对传承珠海历史文化的作用大吗?[单选题] ○作用明显○一般○没影响○不清楚 9. 你认为阻碍珠海历史文化或珠海会同村文化传播的问题是什么? [多选题] □传承人老龄化□传承机制有问题□资金不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致□其他 10. 为了加强(珠海历史文化)会同村文化的传承力度,你认为哪种方式比较好? [多选题] □举办传统活动,吸引游客□加强宣传力度,如宣传单,海报等 □拍微视频或纪录片□其他 11. 如果有机会去了解或传承会同村历史文化你的态度是? [单选题] ○非常乐意○一般感兴趣○没兴趣 12. 你对会同村历史文化(珠海历史文化)传承有什么建议? [填空题]

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浅谈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传承历史,提出了历史传承主要的两个方面,即地域性的传承与文化性的传承,并结合实例进行浅析,力争对于建筑设计中历史的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性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how to design buildings inheritance history, puts forward the main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two aspects, that is, the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and the culture herita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guide-subject examples, and striv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inheritance history play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reg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何镜堂教授说过:“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对如何传承历史进行思考。建筑设计,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我们的建筑

传承中国文化

传承中国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本该在我国倍受关注,然而如今,政府却连连发出“传承中国文化”等字眼,为这一事件增加节日的假期,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这一现象——传承中国文化,似乎一反常态。传承中国文化成了中国的梦。 近年来,每年的2月14号的情人节,在街上的玫瑰花大卖,价格暴涨了平时的几倍;圣诞节也风靡全中国,苹果在当天热销成河。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被冷落了。大家各自忙着工作、学习,冷淡了这些被留下来的文化。这到底是没有时间还是中国人对自己的节日感到不削一顾?或者觉得外国的节日更有趣,更吸引人? 近年来,政府对保护继承传统节日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增加各种传统节日的假期和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总算有点成效!我想作为一个中人,应该过自己的节日,当然,我也不反对在过中国的节日基础上过外国的节日。 英语是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交际语,全球开始重视英语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中国也在这个行列中,一直对汉语有些疏远了。近日,全球又掀起了“汉语热”。学习汉语成了外国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国人却不以为然。在这信息时代,机器已经可以代替人们做各种事,写信也不用手写了,很多人对汉字只是认识,却不懂他。看着一个字,也许你认得,让你写出一个字,你却不一定写得出来。试问最为中国人,这一切正常吗?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有记录的年代,到王羲之震撼人心的《兰亭序》,各种字体的出现,无不点点滴滴贯穿着文字的流传。那是用笔尖一点一滴地积累、沉淀下来的,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字、语言,为什么还让它像悬崖边的小草一样?中央电视台推出《 汉字听写大赛》,聚集了各种对汉字很熟悉的人,这不也为了让中国人重视汉字。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不应该从洋媚外,把自己的文化至于九霄云外。这些文化是古人给现代人的礼物。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作为炎黄子孙,把这些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吧!学习外国文化并没有错,只是不要本末倒置。传承中国文化是中国的梦,实现它也是功绩一笔! 传承中国文化是一个美梦,让我们一起携手将它实现,不要让这个梦化为乌有!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时代呼唤创新,发展需要创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创新的年代。机关党建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切实把创新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超前思维,未雨绸缪,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一,正确把握,全面理解创新的意义人类进步的历史证咀,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尚,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和关注创新工作,胡锦涛同志曾就创新问题有过许多论述,有人作过统计,仅在《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里,“创新”一词就出现了343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创新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这样,就把创新提到了“治党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其意义非常深远。为什么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工作,因为创新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创新的目的全在于推动工作。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认识过程。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创新对推动历史的前进有着根本的意义。纵观历史,在公元16世纪之前,中国的经济文化

一直远远地跑在欧洲的前面。“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就占175项。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16世纪之前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直到16世纪中叶,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才与中国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虽然出现过“康乾盛世”,但那只不过是“落日的辉煌”,很快就衰败下来。而在同一时期,欧洲的发展却是一日千里,远远地跑在了中国的前面。经历过中世纪漫长黑暗的欧洲,靠什么在二三百年间就超过了中国有的专家分析认为,它不是沿着中国走过的路“使劲地奔跑”赶上来的,而是另辟蹊径,靠的是创新。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创新。就是从14世纪到16世纪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矛头直指腐朽的神学和封建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人睁个性解放,使欧洲人民进发出极大的创造力。其次是科技创新。蒸汽机的使用引发了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也推动欧洲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次是制度创新。通过对封建思想的否定和对封建小农经济的革命,欧洲比较早地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时空观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 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 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 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概括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 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发展史上的 重大事件,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的发展历程。 2.识记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从“历史 解释”的角度认识这些载体在文化传承 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教育 (1)形式:官学与私学。 (2)成就 A.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 ②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进一步发展 a.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 b.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③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3)作用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西方大学 (1)基础: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功能: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3)主要成就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3.近现代中国教育 (1)近代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 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2)现代教育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教学一具重要的环节,作业向来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办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具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索潜能,甚至有不少时候作业流于形式。所以,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以后,因此经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制造性的考虑、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反思如今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考虑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究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要紧立脚我校课堂观看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考虑进行研究,经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看实施效果,并且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究和考虑。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经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索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制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考虑历史”的能力,力求经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别断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办法:咨询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反思优化等办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刻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时期:预备时期(2018年7月——2018年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对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时期:课题实施时期(2018年9月至2018年1月)。经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看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咨询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 依照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2018年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时期:总结提升时期(2018年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考虑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别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并且应形成: 1.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案)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上课时间:2016年5月5日;2016年5月6日 上课班级:15大专蒙医,15大专艺术,13(3+2)煤炭化工 课程导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被视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而创新发展被列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为什么? 一、创新为何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创新是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变革的大势所趋、 新科技革命加速到来将引发人类社会深刻改变 科学领域重大突破暗物质暗能量反能量极有可能突破性进展 量子通信引发变革 托克马克装置可破能源瓶颈 仿生材料可使人获新生 物质结构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全球产业变革不断 能源革命加快推进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导致:冲击全球经济体系 制造业形态改变 生物技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创新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 2.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形势所迫 我国经济经过高速发展后,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 解释: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墨西哥、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至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截止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的归类,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在4126-12735美元之间。 经济学家认为摆在亚洲国家面前的陷阱是"中等收入陷阱"。亚洲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经验表明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3.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所系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其科技水平的高低和经济结构的优劣有很大关系

初中历史作业创新研究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作业是反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效果的重要渠道,通过作业能够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状况及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也是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方式。 虽然课改进行了多年,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作业这种传统方式改变很少,仍然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与考核,重视结果,而缺乏对学生作业过程的考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评价方法单一,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不够重视。第二,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第三,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作业问题而设臵,重点是历史作业的创新,通过集体反复调查和研究寻找出适合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家长承受心理的作业通道的新型作业方式,最为关健的是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学三维目标最终实现。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作为教学评价重要形式之一的作业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体现这样的教育理念。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认为作业的创新和研究非常必要。第一、作业的创新研究可以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学习是目前历史学习的第一要务,特别在初中阶段学生普遍以数理化英语作为主要学科学习、家长的重视程度也都不够高状态下,更是把历史作为一种可学可不学的副科目来对待,导致在历史学习中重视度不够,兴趣缺乏,故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作业的创新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特别是在现行教材体系下,知识容量少,有利于学生的发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更有多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作业的创新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甄别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化的时期,是知识爆炸的时期,但是知识的来源也是良莠不齐,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但不一定是正确的知识,需要学生去甄别、去思考,其实甄别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只有当学生自主理解了问题,才会去运用知识来对已有的事物进行判断和分析,学习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就能得到提高。第三、作业的创新可以更多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断地激励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提高。新式的作业一定要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把握,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全程有效监控,不断地鼓励和引导学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从而重视了过程,也提高了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和效果。第四、作业创新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新式的作业一定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通过新式的作业也可以享受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过程的美丑善恶、进取倒退、创新保守的不同史实,其实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的思想体操,知道了什么是进步什么是落后,从而明辨了是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自我探索、团结合作的一种人生态度,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创新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动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动力 坚定的文化自信,创新是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新时代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与道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突破,积极培育和催生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沿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进,肩负时代赋予的文化创新使命和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以创新者的姿态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实现光荣梦想。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源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基本的力量,特别是对培育共同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形成共同的民族理想意义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家园。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高地,激发全体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办法只有一个,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通过完善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课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历史论文之高中历史课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宝鸡市渭滨中学任红云 当代著名史学理论专家何兆武先生对历史学曾有过精确的阐释:“历史学本身就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史学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层次(历史学Ⅰ)的理解和诠释。历史学Ⅰ在如下的意义可以认为是客观的和不变的,即大家可以对它有一致的认识……但历史学Ⅱ……是随着我们的思想变化而改变的。……历史学之成为历史学,却完全有待于历史学Ⅱ给它以生命。”历史学Ⅱ实则是指对史实的理解和体验,有时也包括价值判断,历史论述的虽是过去,但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却是现实的。西方学者克罗齐那句言简意赅的名言“任何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揭示了史学的这一本质。历史是现在与过去永无止境的的对话,史学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历史新课标和历史教科书“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针对新课标下高中新课程的这一变化,作为构成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设计与布置也应相应发生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

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合作性、实践性、趣味性,作业的评价应是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灵活的、开放的,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历史学习环境。 2007年陕西省开启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说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纵观几年来我省高中新课程的实践和探索,许多教师注重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关注了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然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很多教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仍以选择、材料分析、问答题为主,着重点仍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能力,关注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其次作业提出是单向的,问题都是课本或教辅资料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三学生完成作业几乎是应付差事,要么找现成的答案抄写,要么通过网络百度,

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教学设计

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主题探究 呵护我们的“精神植被” ——聚焦“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活动背景 背景一: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我们应当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背景二:在古都北京,无论是红墙黄瓦的皇城宫府,还是青砖灰瓦的百姓之家,都积淀着北京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人文底蕴,释放着不朽的东方文化魅

力,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北京也与世界上的许多古城一样,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之间进行着艰难的选择。当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的时候,往往是一条条胡同、一个个四合院在“拆”字声中化作记忆的时候。其实,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 背景三:xxxx年6月28日,为期10天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开幕。世界遗产大会是政府间国际会议,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例会,每年召开一次,分别在各缔约国举行。本届世遗大会共审议了48个备选项目,通过了34项世界遗产的申请,其中29项世界文化遗产和5项世界自然遗产。在闭幕式上,大会通过并宣读了《苏州宣言》,呼吁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要更加重视青年人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加强针对青年人的世界遗产保护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个性化

浅谈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个性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初中历史作业已不再完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历史课程意义及学生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作业不再完全是追求知识掌握为目的的单纯作业目标和功能,而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多维目标功能。但是目前教师在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中通常缺乏对作业功能的思考,集中表现在:随意性,盲目性,机械性,惩戒性等。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力求在作业中改变单纯进行巩固性练习的现象,在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和布置时注重作业内容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初中历史个性化作业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史实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提高学生发现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改变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现状中,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并且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继续探索的。例如发表在《历史教学》2008年第10期上的《初中历史作业的借鉴与思考》一文,以一道美国中学的历史作业为例,阐述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作业,并提出了设计有效作业的几个原则:有助于双基落实;有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有助于情感体验的渗透;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发展。并提出了

有效作业设计的目标在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史学方法、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和反思。发表在《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中的《浅谈历史新课标下的作业创新设计》提出了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依据是:设计意图明确清晰,陈述准确恰当,形式灵活,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欢;设计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作业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并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而西方的个性化作业设计早已进行,如英国中小学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实践作业、书面作业、口头听力作业、表演作业。2009年第6期的《历史教学》上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作业》介绍了国外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的一些案例,这篇文章从2008年5月中国历史课程网部分转载的《遭遇美国教育》一文开始谈起,通过翔实的案例叙述进行剖析和反思,最后文章提出借鉴美国的作业模式,可以设计一些鼓励学生运用文献得出对历史想象的认识和见解,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的重大问题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自己构建对历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对初中历史作业的研究,初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就是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让作业变得新鲜有趣,

不同的历史与传承

不同的历史与传承 摘要:英国的历史是曲折的,复杂的,富有多元素的。其传承是蜕变的。中国的历史是延续的,大致不变的,单一统治的。其传承是多姿多彩的。 关键词:古不列颠,中世纪英国,近代英国,现代英国。中国史前文明,春秋列国,唐宋明清,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发展。正文: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第3千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克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为阻止北方克尔特人南下,公元1世纪20年代罗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时期,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全长118公里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见彩图)。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罗马人和克尔特人上层抢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变克尔特人或战俘为奴隶。罗马人强迫奴隶从事耕种、采矿,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远销到欧洲大陆。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

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驻不列颠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入侵者洗劫城镇和乡村,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西部、西北部山区,大部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后来的英格兰人,或称英吉利人。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为抗击丹麦人,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在位)于827年统一七国,建立统一的英格兰王国。到9世纪末,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王克努特大帝成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后,英国王位复归于英人爱德华。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

历史作业设计

历史作业的设计 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予它新的价值:它应该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 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依据是:设计意图明确清晰,陈述准确恰当,形式灵活,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欢;设计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作业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并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以下本人结合新教材历史课程的近一年的教学谈谈优化设计作业的一些尝试。 一、拓宽作业空间,变单一性作业为多元式作业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能力,历史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教育资源,优化历史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历史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拓宽历史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历史、用历史,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加强生活体验、感悟、表达,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教师可设计一些小调查、小研究等与实践结合的作业,让他们将动手动脑的过程有序地记录下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经历,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作业设计一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下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作业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熟知的家庭变化来反映20年来的中国历史,使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互交融,并通过调查活动的展开,多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家庭的变化,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其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远比空洞的说教来得有效得多。 作业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本家庭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变化,以我国20年来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事实为依据,写出一篇家庭20年变化的调查报告或是20年家庭“断代史”。 评析:学生为了完成作业,首先必须了解当事人,从调查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对调查材料进行取舍。如果是写“断代史”的,则可采用纪传体或编年体两种体裁来写。为熟悉这两种体裁的写作特点,学生就必须去翻阅《史记》或《资治通鉴》等史著,了解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体例结构。历史学习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这样的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激发学生内驱力。变功利性作业为情趣式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繁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

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几近遭到灭顶之灾,文化断层、传统湮灭,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民族精神衰落。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国力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恢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也带给我很多思索: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应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除此以外,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第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与标志,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中吸取精髓,汲取力量,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作业设计与创新思维

作业设计与创新思维 一、作业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作业:作业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编制并指导学生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学生独立再学习的过程。作业的设计、评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业的目的除了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一种技能外,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立 足于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2.什么样的作业才是好作业? (1)作业的内容值得做吗? (2)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 (3)作业要求清晰吗? (4)作业任力具体吗? (5)作业是按学生不同能力、兴趣和个性特点来安排的吗? (6)作业的数量和难度恰当吗? (7)课堂教给的方法和材料能被有效利用吗?3.作业的教学功能 巩固功能发展功能反馈功能沟通功能美国学者哈里斯·库帕研究家庭作业功效:我们也知道家庭作业对学生来说,有两方面的作业:即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适时、适量的作业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年级越高,作用越明显,但反过来, 不合适的作业过多量多,机械的作业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二)作业设计的类型 按完成作业的方式上分成六类:1.主体选择性作业。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中易三个层次,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 2.自主设计性作业。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生方法。新课标理念之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就是在教师引导下,依据教材、学习内容,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和形式主义的作业。 3.艺术渗透性作业。艺术渗透作作业是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辅助练习或变式呈现的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艺术细胞,触类旁通。我们小学生是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等,设计一些绘画式操作性作业,让学生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4.操作表演性作业。一位教学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