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旅游文化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谈旅游文化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谈旅游文化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谈旅游文化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旅游管理

谈旅游文化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热,文化热,以及旅游文化学不断被重视,旅游文化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今非昔比的。随着旅游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也不断的增多,表现在相关的的教材上就是:教材的数量近几年来不断的增多。在看到成果的同时,还要看到目前存在于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本文以用于本科和大中专院校的这38种教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分析了现有旅游文化学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旅游文化首次作为一个专业概念正式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对旅游文化学研究已取得了质的突破。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的成立和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旅游文化研究进行了总结,为旅游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旅游热,文化热,以及旅游文化学学科不断被重视,旅游文化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非昔比。

笔者认为,在看到成果的同时,还要看到目前存在于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本研究以用于本科和大中专院校的这38种教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

分析这些教材的内容,笔者认为:

一、旅游文化学教材中本课程理论的研究相当薄弱

首先,旅游文化学是旅游学与文化学交叉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门学科既有旅游学的特征征和属性,也蕴含文化学的内涵和本质。旅游学和文化学是这门新兴学科的基础,笔者认为,对旅游,文化各自本质,特征,类型,以及旅

游和文化的关系的介绍是这门学科的基础。然而,分析教材,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不足一半,这里面还包括仅仅是介绍了文化的概念这种情况。

其次,邹本涛教授认为:旅游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系统及旅游文化研究的学问。旅游文化系统包括以旅游文化为核心的内系统和以影响因素为核心的外系统。其中以旅游为核心的内系统包括:旅游文化的静态要素,例如,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类型,特点,功能,地位等;以及旅游文化的动态过程,例如,旅游文化的形成,建设,未来,历史等。旅游文化的核心内系统是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核心。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并将之和上面提到的情况统称为理论研究。然而,分析我们教材,笔者发现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见图一)

二、将旅游文化学的内容简单的等同于旅游对象物的文化

在所研究的教材中,有高达42%的教材将旅游文化学的内容简单的等同于旅游对象物的文化。这种情况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紧紧在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等前面简单的加上“旅游”,另一种就是直接对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等的详细的介绍。

首先,笔者认为,虽然旅游对象物即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没有旅游资源就构不成现代的旅游活动,但是,旅游资源文化却不是旅游文化,它们两者无论是在概念内涵,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其次,旅游文化是因旅游而产生和存在的文化,在逻辑顺序上是先有旅游

后有旅游文化的。前面提到的那些文化只是大文化当中的一个亚文化,它们的存在并不因为旅游,并且在旅游出现之前它们就已经出现了,因此它们并不是旅游文化。

三、混淆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

在教材的章节间,会见到类似这样的情况:第三章:旅游饮食文化,第四章:宗教文化旅游,第五章:民俗风情旅游等,虽然第四五章也像第三章介绍饮食文化那样介绍的是宗教文化,民俗风情,但是这样的标题不止一次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怀疑:到底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是一回事吗?

很显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旅游,可以说是基于旅游动机的一种旅游行为。也可以说它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就像“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一样。但是旅游文化却是属于文化的范畴,其是由旅游而产生的一种效应。是文化的一个门类。

四、将旅游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

在这些教材中,有将近一半的教材都对旅游媒介文化——旅游企业文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笔者认为,将旅游企业文化当作旅游文化是不合理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旅游企业文化属于企业文化,体现在企业的人,制度安排,以及组织结构上。旅游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之间的交叉在于“旅游”这一共同的指向,因而旅游企业中含有旅游文化的一些因素,但是紧紧是那些指向“旅游”的,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文化。

王德刚教授提出:旅游产品主要是由讲求经济效益的旅游企业来经营的,旅游企业在旅游者和旅游产品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这种桥梁不仅为旅游者提供了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可能性,同时也成为客源文化与东道文化交流、融合

的媒介,也成为旅游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

五、旅游文化学研究对象不明确,导致篇章结构混乱

现在的旅游文化的教材中,有47﹪的教材的的内容是以: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三要素直接分章的,或者是直接以具体的内容来进行分章的,但是明显是按照三要素来进行划分的。虽然这样的框架结构看上去很有条理,并且逻辑性是很强的,但是在它的背后,却是研究对象的不科学。笔者认为: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划分方法和框架结构,是因为受旅游要素论的影响。

谢彦君教授在《对旅游学学科问题的探讨》这篇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的确定是学科成立的前提,他引用毛主席的话,指出,对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他认为,“要素论”的旅游学研究对象,都以过程为主线,以外在的支撑体为着眼点,实际上并无核心矛盾存在。同时认为,将三要素(旅游的主体,旅游的客体,旅游的介体)作为旅游的研究对象的核心,太过于一般化,而没有体现旅游现象的特殊性。因为,任何人为的行动,,甚至任何生命活动,,似乎都离不开行为的主体,客体和介体。

同样的道理,将三要素作为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既没体现出核心矛盾,也没有体现旅游文化现象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旅游文化学研究应该以旅游文化现象的基本矛盾为核心。这种基本矛盾应该是:“怎样利用原有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与“因旅游而导致文化变迁”;以及“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因旅游而产化生的文的交流,冲突;“旅游者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等。故其研究对象应是上述这些文化现象。

针对这些基本矛盾,笔者想说明的是:

首先,“怎样利用原有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应强调的是“怎样”这个过程。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融合,任何文化资源都可能与旅游融合并形成旅游文化资源,但是只有融入旅游的文化才成为旅游文化。前面已经提到它们是旅游文化产生的源泉,旅游文化学研究对象不是这些资源文化,而是这些资源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过程和形式,也就是这个“怎样”的过程。

其次,“‘因旅游而导致文化变迁’,以及‘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因旅游而产化生的文的交流,冲突”是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对象。

再者,关于“ ‘旅游者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笔者发现,“旅游者消费文化”大多数教材基本都有涉及。但是却要么没涉及“旅游经营文化”,要么将其只局限于“旅游企业文化”的介绍。

基于此,笔者认为旅游文化学教材应该打破传统的这种三要素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旅游文化学基本理论(旅游和文化的本质,特征,以及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文化的概念,类型,分类,功能等);怎样利用原有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旅游;因旅游而导致文化变迁;“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因旅游而产化生的文化交流,冲突;旅游者消费文化;以及旅游经营文化等。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经管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