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历史

开封历史
开封历史

魏惠王迁都大梁

魏武侯五年(前391),魏败楚于大梁、榆关一带,占领大梁,国势日盛。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开封市)。这是开封建都之始。

逢泽会盟

魏迁都大梁之后,励精图治,国富兵强。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卫鞅游梁,劝说魏王,让其号令宋、卫、鲁等小国,北联燕国,争取秦国,先行王服,再图齐、楚。魏惠王采纳,广建王宫,置天子车服,自称为王。是年,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邀秦、韩、宋、卫、邹、鲁等国在逢泽(今开封市东南)参加会盟。会盟之后,同去朝见周天子。此次会盟为战国七国国君称王之始。由于会盟乃惠王使用压力所致,因而遭到韩国的极力抵制。

魏惠王开凿鸿沟

约于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鸿沟。故道自今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折而向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荷等主要河道,促进了黄淮平原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及流域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孟子游梁

公元前342年,魏败于"马陵之战",国势日衰。为强兵富国,魏国遂以重金招纳天下贤士。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孟子来到魏都大梁(今开封市),受到惠王热情接待。孟子劝惠王改弦更张,实行"仁政"。魏惠王没有采纳。次年,惠王去世,襄王即位。孟子谋求国家统一的主张,襄王同样不同意。孟子对襄王十分不满,不久离开魏国到齐国去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元前259年,秦将白起败赵国于长平,坑杀降卒40万,乘胜包围邯郸,妄图灭赵,进而完成其统一霸业。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慑于秦国的压力,派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驻扎于赵魏边境邺城(今临漳西南),坐观成败。魏公子信陵君多次申明大义,劝说魏王进兵救赵,魏王却无动于衷。信陵君从门下谋士侯赢计盗取兵符,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一举破秦,邯郸围解,信陵君由此名扬天下。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将王贲攻魏,引河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魏亡(这是开封第一次毁灭性水灾)。秦在大梁置浚仪县。

隶属梁国

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彭越为梁王。十一年(前196),彭越谋反被杀,刘邦封子刘恢为梁王,浚仪属梁国。

祖逖北伐中原

东晋名将祖逖,中流击楫,誓复中原,于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出兵北伐,进驻雍丘,占领浚仪。祖逖死后,元帝永昌元年(322)才重占浚仪。

浚仪成州治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设立梁州,浚仪首次成为州治。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占领梁州,因城临汴水,改称汴州。

隋炀帝修通济渠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为沟通南北交通,征发民夫100余万,修通济渠,亦称汴渠。自东都(洛阳)西苑引谷水通黄河,又自荥阳牛口峪引黄河入汴水、淮河,连接邗沟,通达长江。从此,汴州(开封)又进一步兴旺发达起来。

三贤游吹台

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出京东游,在洛阳遇到杜甫,一同去汴州(开封)。途遇高适,三人相携游汴,乘兴登临吹台,饮酒赋诗,怀古论今。由此留下了李白的《梁园吟》、杜甫的《遣怀》、高适的《古大梁行》三篇不朽之作。

唐李勉扩建汴州城

唐永平军节度使李勉,于德宗建中二年(781)扩建汴州城。扩建后,城周长20里155步,城门10座。德宗兴元元年(784),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即刘洽)始将治所迁汴州。

颜真卿殉难汴州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叛唐,攻陷汴州。德宗派大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赴汴劝谕,被李希烈缢死于汴州。

朱温代唐建梁都汴州

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取代唐朝,建梁朝(史称后梁),定都汴州,称东都。升汴州为开封府。

石敬瑭建晋都汴州

后唐灭后梁,李存勖迁都洛阳,降开封府为宣武军驻地,仍称汴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契丹灭后唐,立石敬瑭为晋帝(史称后晋),都汴,号东京。又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

刘知远建汉都汴

契丹耶律德光攻陷东京,后晋亡。刘知远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都汴,仍称东京。是时为天福十二年(947),刘知远尚未改年号。

郭威建周都东京

广顺元年(951),郭威取代后汉,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仍都东京。

柴荣修建东京外城

后周显德二年(955),周世宗柴荣修建东京外城,周长48里213

步。

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960)春,周恭帝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抗辽。至开封北40里之陈桥驿,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被拥立为皇帝。接着,回军开封。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为皇帝,从而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

宋廷殿试

为了纠正礼部省试中存在的取舍非当现象,宋太祖于开宝六年(973),在讲武殿亲试已中及未中进士195人,录取127名,开创了殿试取士的先河。北宋初期,殿试考诗赋二题。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改革科举,废诗赋、明经诸科,殿试改试策一道,遂成永制。从此,中国的科举考试定型为乡、省、殿三级制。

设置御书院

宋太宗时,在东京皇城中设立御书院,院中荟萃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并收集了全国各地的书法珍品。淳化三年(992),翰林侍

书王著将历代法书临摹刻印,是谓《淳化秘阁法帖》,共分10卷,帖中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这本阁帖成为中国法帖的鼻祖,印成之后,太宗分赐给二府大臣,以便学习。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又刻成了大观帖。从此法帖大盛,临摹成风。对北宋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作用巨大。

铸造针灸铜人

北宋天圣五年(1027),仁宗命太医局医官王惟一设计、铸造两具男性铜人,置医官院、相国寺。铜人腹内铸有心肝脾胃等内脏,体表遍铸经络穴位。铜人当时用作教学及考试的模型,比原来的人体穴位平面图准确形象,便于查找。王惟一又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之于石,作为对铜人的文字说明。1971年部分图经刻石残片在北京发现。

包拯权知开封府

包拯,安徽合肥人。一生为官清正。嘉?二年(1057)三月,权知开封府,任职虽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京师秩序井然,士民称颂。京师谚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演为小说、戏曲,清官形象影响深

远。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先后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市易、保甲、免役、保马、方田等新法,以期富国强兵,但却遭到曹太后、高太后支持下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难以全面推行。七年(1074)四月,罢相出知江宁府。

创制水运仪象台

哲宗年间(1086~1094),苏颂在开封创制水运仪象台。仪象台总高3丈5尺6寸(按宋尺计),分成三层,下层是水轮和铜壶滴漏的机械;中层装设浑象,每昼夜自转一周,与天体运动相符合;上层叫露台,装设浑仪,用以观测星宿的昏晓出没和天体的运转。仪象台用水作动力,将各层动力机械和传动机械结合在一个整体里,使之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用多种形式表达天体时空的运行。它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欧洲人把这种仪器称为天文钟。

古犹太人迁居开封

宋徽宗年间(1101~1125),一支犹太人携带家眷,跋涉万里来到繁华的东京(今开封市)。他们向徽宗殷勤致意,进贡西洋布匹。徽宗热情相待,并给予优厚待遇:(1)归我中夏;(2)遵守祖风;(3)留居汴梁。自此,这一支犹太人定居中国,衍续至今。

金人攻破东京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攻破东京外城。十二月,钦宗赴金营送上降表,宣布投降。金人烧杀之余,对城内金银丝帛、图书字画、文物珍宝等大肆掳掠。城内大批的百工艺人、宗室贵族被掠往北方,南迁避难者不计其数。这是开封城在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金再陷东京

建炎元年(1127)三月,金立张邦昌为楚帝(仅33天)。四月,金兵掳徽、钦二帝北返。宋以宗泽为东京留守,率兵拒金。金天会八年(1130),金兵再陷东京,立南宋叛官济南知府刘豫为齐帝,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天会十年(1132),刘豫迁都汴(今开封市)。

岳飞大破金兵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岳飞大破金兀术于郾城,进驻朱仙镇。

黄河改道流经开封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黄河于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主流经开封城北20里,向东流去。

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

金宣宗贞?二年(1214),为避蒙古军进攻,迁都南京(开封)。

金末疫病流行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三月,蒙古军攻南京(开封),不克。五月疫病流行,军民死亡数十万人。闰九月,金兵在城内搜刮粮食,城内大饥,人相食。

龙凤政权建都汴梁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率兵攻下汴

梁(今开封市)。之后,刘福通把韩林儿从安丰(今安徽寿县)接到汴梁,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以此为"龙凤"政权的首都。次年八月,汴梁被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攻破,刘福通和韩林儿退往安丰。

明重修开封城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开封城墙,改土城为砖城。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城濠深2丈,阔5丈。

明代黄水灾害

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六月,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城,淹没官民房舍甚多。惠帝建文元年(1399),黄河决口,水自封丘门入城,宫廨民舍塌坏甚多,城内长期积水。成祖永乐八年(1410)秋,黄河决口,毁城200余丈,"民被患者万四千余户,没田七千五百余顷"。英宗天顺五年(1461)七月,黄河再次决口,水自北门入城,官私房舍,淹没过半,居民死亡无数。

李自成三次攻城

明末李自成曾率义军三次攻打开封。第一次在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义军围城强攻七昼夜后,主动撤退。第二次在同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义军用大炮火铳,对准开封城昼夜攻打20天后,再次撤退。第三次在崇祯十五年(1642)四至九月。其间,城内官军为消灭义军,在开封之北的黄河大堤扒口两处,使城外一片汪洋,城内更是水深数丈,浮尸如鱼。洪水过后,城内原有的37万多人口,除去少数外逃者,大部溺死,仅剩3万多人。

康熙重建开封城

清康熙元年(1662),在明代开封城墙的基础上重修城墙,城门五座,"营建如旧制"。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一如明制。

林则徐参与堵复黄河决口修筑大堤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黄河自张家湾(今开封市水稻乡)

决口,冲毁护城堤,水自南门入城,城内积水深丈余,水浸8个月之久。林则徐在被贬戍新疆伊犁途中,在王鼎的竭力保荐之下,奉旨参与堵复黄河,修成9公里长的大堤,人称林公堤。林则徐

于次年二月离汴。

道光重修开封城墙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开封城墙,周长28里许,高3丈5尺,角楼4座。这次重修为开封继续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及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太平军攻打开封

清咸丰三年(1853)五月十二日,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翔、李开芳率领下,进至距开封城2里之繁塔,攻城不克;十三日再次强攻不克,十七日撤离。

铜瓦厢黄河决口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于铜瓦厢(兰考旧集镇名)决口。从此,黄河再次改道,不入淮河、长江,而从山东利津入渤海。

清代最后一次会试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十年(1904),癸卯顺天乡试、甲辰会试在开封河南贡院举行。两次考试仍各为三场,但内容却有重大改变,首场试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并规定不得用八股格式。两次考试,应考人数大减,秩序混乱。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兴办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封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河南大学堂。1904年又创办开封府中学堂。1905年将义塾15所,裁并改为10所官立小学堂。

河南铜元局的创办及撤销

清光绪三十年(1904),河南巡抚陈夔龙在开封创办河南铜元局。始铸"光绪元宝"当十文小铜币;宣统时改铸"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1933年因铜料断绝而撤销。

辛亥开封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同盟会员张钟端被推为河南起义总司令,定于12月23日凌晨起事,不料事泄,于22日夜在优级师范集合时,遭巡防营包围。23日晨,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发、刘凤楼、丹鹏晏、徐振泉、张得成、李干公、张香坭、李鸿绪、崔德聚11人遭捕杀,起义失败。

祥符县改为开封县

民国2年(1913),废开封府,改祥符县为开封县,属河南省豫东道。仍为河南省会。

陇海铁路贯通开封东西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陇海铁路汴洛段通车;民国4年(1915)6月,开封至徐州段通车。

创办《心声》杂志社

民国7年(1918),冯友兰、嵇文甫等在开封创办《心声》杂志社,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创办《青年》半月刊

民国9年(1920),省立开封二中学生曹靖华等创办《青年》半月刊,每期发行四五千份,共出版5期。

李大钊来开封

1924年底,李大钊应胡景翼之邀来开封指导工作。经他指导,河南形成国共合作局面,建立了共青团开封地委。工人和学生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1925年7月,李大钊第二次来开封,促使建立了由王若飞任书记的豫陕区党委,并发表了题为《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讲演,引起轰动。

创办《中州评论》

1925年8月,萧楚女受共青团中央的委派来河南工作,并在开封创办了《中州评论》,与王若飞多次发表重要文章,指导河南革命活动。1926年元月停刊。

开封的一二.九运动

民国24年(1935)12月9日,北平(今北京)爆发了学生爱国运动。开封水利专科学校于12月13日首先通电声援。23日,开封高中、河南大学等30余所学校学生13000余人,齐集省府门前请愿。26日,万余名学生赴南关火车站卧轨请愿,历时4天。

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

民国25年(1936)10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河南大学学生邓子健(邓拓)任队长。

开封沦陷与光复

1938年6月6日,日军侵占开封,建立日伪政权。开封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945年8月,日军投降,结束了开封人民的苦难岁月。

成立开封市人民政府

1948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占开封。11月6

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949年1月改为开封市人民市政府,4月改称市人民政府。

省会西迁

经政务院(今国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市迁往郑州,并带去三四万各行业人员。此后,开封改为省辖地级市。

开封历史文化

开封城市介绍 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古称东京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546平方公里辖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开封新区金明区五区。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开封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上开封凭借河湖纵横、灌溉发达、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古人曾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诗句。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东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扩大市民阶层使其人口达到150余万。 2地理位置 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经113°52′15"—115°15′42"北纬34°11′45"—35°01′20"东与商丘市相连距黄海500公里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3自然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4.52℃,年均无霜期为221天,年均降水量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人文历史常识:中国历史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人文历史常识:中国历史 考情动态综述 从一个考生对人文、历史常识掌握程度如何,可以看出他的文化基 本功及文学素养如何,这些也是考生综合素质的一个体现,在考试 当中常会有人文常识的知识点出现,表现形式主要为单项选择题。 考试当中的人文常识主要涵盖了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以及文化常识等,内容十分丰富。中国古代史考点精讲与真题拓展 中国历史 一、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这是指中国大地上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至秦统一前的历史。这段历史 时期,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一)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1OO多万年。按生产力和考古学的划分, 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按古人类学家的划分,则分为猿人、智人两个阶段;按社会组织则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

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众多的原始社会遗址表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多元的。 (二)夏、商、周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它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和奴隶攻人王宫,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人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甲骨文和金文,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埋藏。先后起来争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作者:田银生, TIAN Yinsheng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刊名: 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CITY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07(10)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5条)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3.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 1995 4.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1995 5.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 1985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1995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8.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 1992 9.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 1992 10.姚瀛艇宋代文化史 1992 1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2006 12.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1995 13.夏文彦图画宝鉴 1983 14.王恽秋涧集 2005 15.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 1997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田银生宋东京(汴梁)城市新秩序的种子[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2002(5) 2.周文逸北宋东京城街坊空间特色初探[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3.田银生中国传统城市结构的"二元对立统一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05(1) 引证文献(1条) 1.李华瑞.杨小敏2007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8(2)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2711768.html,/Periodical_csgh200710006.aspx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

开封 开封位于河南省中东部,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河南省自贸区三个组成片区之一。2016年,开封市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人,辖四县五区。现状中心城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人,目前已基本形成古城和新区联动发展的城市格局。 一、历史沿革 开封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夏朝、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相继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二、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开封古城集宋文化、都城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宗教文化、近代文化为一体,是历史上著名的八朝都会、宋都皇城;是滨临黄河,中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水色半城、清秀旖旎的北方水城;是五教并举、民族融合的豫中明珠。 开封市历史文化价值的精髓可概括为“宋都皇城、宋韵水城”,其城市特色突出表现为:“城市格局悠久、文物遗存丰富、北方水城独特、古城风貌浓郁、古风民俗犹存”。 三、重要文物 开封市域范围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7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22处,市级40处。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于2009年4月21日全面展开,现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它们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盘鼓、大相国寺梵乐、二夹弦、汴绣、汴京灯笼张、麒麟舞、石锁、杞人忧天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8项。 五、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地段 开封市规划历史文化街区3处,分别为书店街历史文化街区、马道街历史文化街区、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历史文化风貌区3处,分别为御街中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花井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定巷历史文化风貌区。 1、历史文化街区 书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东至三眼井街一线,西至黑墨胡同一线。 马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北至寺后街、鼓楼街一线,南至自由街以南45米,东至鹁鸽市街,西至和平街一线。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北起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东抵内环路与内环东路,西达北道门街、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 2、历史文化风貌区 御街中山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北起午门广场,南至南薰门瓮城,以御街中山路为中心,东西各延伸50米范围,面积49.3公顷。 花井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以花井街、三元街、无梁庵街、西棚板街、北道门街、游梁祠街等为核心,东至旧坊街、北道门街、右司官口街一线,西至三胜前街规划北段,北至卷棚庙街、北道后街,南至三胜街、文庙街一线,面积31.7公顷。 保定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北至大厅门街、省府后街一线,南至省府西街以北50米,东至福寿胡同一线,西至新规划迎宾路以东20米,面积9.6公顷。

公共基础知识人文常识试题库

“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_____ A: 李白《长干行》 B: 白居易《长恨歌》 C: 李煜《虞美人》 D: 李商隐《无题》 参考答案: A 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 A: 东周 B: 后周 C: 南宋 D: 北宋 参考答案: B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____ A: 《礼记》 B: 《中庸》 C: 《周易》 D: 《春秋》 参考答案: B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 A: 士可忍,孰不可忍 B: 是可忍,孰不可忍 C: 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参考答案: D 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_____ A: 女性身份的象征 B: 约束女性的行为 C: 装扮作用 D: 表示女性已婚 参考答案: B 七月七日长生殿,_____ A: 夜深无人私语时 B: 相逢何必曾相识 C: 夜半无人私语时 D: 相见时难别亦难 参考答案: C 徽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_____ A: 湘剧

C: 豫剧 D: 川剧 参考答案: B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冯梦龙的著作?_____ A: 《警世通言》 B: 《喻世明言》 C: 《醒世恒言》 D: 《西厢记》 参考答案: D “宰相”的“宰”最早指:_____ A: 高级官吏 B: 官吏统称 C: 低级官吏 D: 皇帝 参考答案: B 京剧服装中男性角色蟒袍上的动物是:_____ A: 蛇 B: 凤 C: 龙 D: 虎 参考答案: C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_____ 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唐中宗 D: 唐玄宗 参考答案: A 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_____ A: 西施 B: 杨贵妃 C: 貂禅 D: 王昭君 参考答案: B 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_____ A: 8 B: 10 C: 12

公共基础知识(人文历史常识):中国文学

公共基础知识(人文历史常识):中国文学 一、上古神话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1)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 (2)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3)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二、先秦文学 1.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左传》、《毂梁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有《关睢》、《伐檀》、《硕鼠》、《七月》。 4.《战国策》,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写。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另有《吊屈原赋》等赋,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2.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

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3.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o表、30世家、70列传。 4.乐府民歌和赋乐。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后指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蒿里行》,曹丕著有《典论》及诗歌《短歌.行》等,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场、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3.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4.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搜神记》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5.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五、唐代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2.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3.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壬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集为《孟襄阳集》。 4.王维,字摩诘,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苏轼赞其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一、开封兴起(春秋-汉朝) 仪邑是开封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名字,春秋时期,仪邑城是卫国的一座小城。战国时期的大梁就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为了控制中原,把都城由山西安邑迁都至仪邑,名为“大梁”。之后的浚仪是由大梁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期,开封境内还有另外一个城,即“启封城”,郑国国君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命郑邴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避其名字中的“启”字之讳,“以开代启”而改名为开封。 二、开封之建设(唐——五代) 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1、恢复江淮漕运 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 2、始建与修葺城墙 开封城墙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自宋州来汴州,对南北朝时的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筑",这次重筑又被称之为“筑罗城”。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贞元十四年〔798〉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又增筑了两个水门,汴州城得以完备。这次重筑之规模是较大的,周回达20里155步,它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 五代(除后唐外)把汴州作为都城,开封城墙多有整修,力度最大的,还是后周柴荣对开封城的修筑。除增修外城外,对里城(指今日城墙)主要是将道路拓宽,里城与外城的主干道取直。

人文历史常识

第四部分人文常識 第一章中國古代史 第一節先秦 理論知識 一、舊石器時代文明(打制石器):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猿人、山頂洞人 二、新石器時代文明(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金屬工具(銅) 三、古文獻中關於原始社會的傳說: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氏(鑽木取火)、有巢氏(構木為巢)、神農氏(嘗百草、教耕作、織衣)伏羲氏(畜牧業、嫁娶風俗) 四、夏、商與西周(前2070——前1600)(前1600---前1046)(前1046——前771) (一)政治: 1、夏朝是奴隸社會的開端;已有國家、監獄(圜土)、刑法 2、商有亂政,而作湯刑 3、西周:分封:天子—諸亱—卿大夫—士;宗法:嫡長子繼承制 (二)經濟:井田制出現于商朝 (三)文化: 1、夏朝有關於地震的、流星雨、日食的記錄、曆法 2、商朝: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 3、西周:《詩經》、有準確年月日的日食記錄,西元前776年9月6日 五、春秓與戰國(前770——前403)(前403——前221) (一)政治:春秓五霸:齊、宋、秦、晉、楚;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二)經濟:春秓魯國初稅畝 (三)文化:春秓 1、世界最早關於哈雷彗星的記錄,比歐洲早670年。 2、戰國時期:都江堰、鄭國渠、吳國邗溝(我國最早的一條運河) 3、戰國時期發明“司南”,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 六、百家爭鳴 (一)孔子的思想:“禮”、“仁”“中庸之道”,孔子創立儒學,寫尌詩、書、禮、易、樂、春秓 1、“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樂》《春秓》 2、《春秓》是我國最早的編年斷代史,開創編年體的先例,相傳由孔子整理成書。 (二)孟子的思想:性善論、“仁政” 3、宣揚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永遠存在的合理性 (二)荀子的思想:批判天命觀;“性惡論”、隆禮重法。 (三)老子的思想:“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 (四)墨子的思想:兼愛、非攻。 (六)韓非和法家:主張法術勢兼用的法治;他提出加強中央集權、富國強兵的一系列政策。 第二節秦漢魏晉南北朝 理論知識 一、秦朝(前221——前207) (一)政治:廢分封,確立郡縣制(二)經濟:統一度量衡 (三)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四)建築:萬里長城 二、西漢(前202——9) (一)政治:無為而治:文景之治;鼎盛時代:漢武帝

开封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 ——之开封古都 姓名:张易群 学号:201106518 指导老师:徐秋实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之开封古都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标志人类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社会缩影,它反映了某个时代和地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最高成就,是一批长期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所带给人的震撼和思索亘古长存。历史文化对与一个国家而言意义重大,要重点保护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一切事物。然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冲击较大。本文结合开封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古城现状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开封遗产保护发展历史文化规划 一、开封概况介绍 开封古称东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称),简称汴,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八朝古都。坐落于广袤的豫东平原之上,郑州东约80公里,沿欧亚大陆桥内陆双向对外开放中心城市之一。境内无山,河流、湖泊较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一年一度的菊展,使开封又获名“菊城”美称。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更是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开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浅谈开封城市规划与文脉的延续

浅谈开封城市规划与文脉的延续 摘要记录一个城市的沉浮,需要一个参考关系,更容易使人发生感喟。余秋雨也说“开封是没落的贵族”。开封这个城市的名字永远与悠远而漫长的七朝古都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城市快节奏的发展当中,开封应该更加注重城市的面貌,不能单纯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而使人丧失历史记忆,忘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在当代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中,必须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让这种文化符号的延续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让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当代的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字问题规划文脉延续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城市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市民遗憾:“杨柳岸晓风残月”景象不再,“北方水城”难现往昔风采。 由于观念不同,不同时期人们对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除了护城河的消失,开封的另外一些水面也被建筑取代,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开封是一座钟灵毓秀的古城,千年以来,“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美名广为传扬。开封市城墙内市区面积为12.9平方公里。据《开封市志》记载,开封城区湖泊星罗棋布、水域广阔。共和国成立初期水域面积为4.8平方公里,占城墙范围内城区面积的1/3。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建设和人工填湖,水域面积日趋减少,1985年全城总水域面积减至1.56平方公里,约占城区(城墙范围内)面积的8%。 开封有多少水面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5月30日,对比1987年和2005年印制的开封市城区地图,从地图上显示的湖泊面积可以明显看出,包公湖、阳光湖、杨家西湖等湖面面积明显减少。 一些“老开封”回忆,开封是有名的水城。几十年前,惠济河、北支河、护城河穿城而过;龙亭湖、包公湖、铁塔湖、阳光湖分布市区,水域面积宽阔,风景旖旎,“北方水城”的称号由此而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惠济河流经城墙内的河面,渐渐被人们用水泥板覆盖,铺成了柏油路,逐渐修成了弯弯曲曲的内环路。人在路上走,水在地下流,这段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惠济河成了开封最大的排污沟。我市源于龙亭西湖、流经市区西部的西支河,以及源于龙亭东湖、流经市区东部的东支河等河流早就成了暗河。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一、萌芽时期 1、先夏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化产生的重要地区。而从古代人类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开封及其周围地区长期处于中心地带。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开封一带活动,今开封城北8公里处有轩辕丘可以为凭;黄帝的正妃西陵氏嫘祖,不仅是大梁(开封)人,还是养蚕人的鼻祖;黄帝的史官仓颉曾在这里创作整理文字,今开封北郊遗存有仓王城、仓王庙、造字台等遗址和仓颉墓;黄帝的曾孙帝喾渔猎的沙海,在今开封城西北的黑池一带。据考证,尧、舜、禹三帝均在开封一带行使政令,舜死后还葬在开封东北不远的鸣条。而后来的夏朝,还在这里发生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 2、夏 翻开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数十位学者历时30余年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幅夏代地图跃然纸上。该地图集所载夏时期全图一幅,内容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以及有关夏代考古资料编绘。在今之开封附近,“老丘”二字清晰可见,并以“都城”规格标注。由此可见,这个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夏朝都城,位置就在开封附近。夏王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16年,史称老丘。这期间,夏朝

统治范围大规模扩大,向东达东海之滨,东南则达江淮地区。农业和手工业较快发展,是夏朝由稳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重要阶段。 3、魏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公元前361年,雄心勃勃的魏惠王力图称霸中原,于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并称新都为大梁。迁都后的第二年,魏惠王下令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修建一条运河,这条最早连接黄、淮的运河叫“鸿沟”。鸿沟旧道从黄河的汊道(今河南荥阳县北)引水南下,经过今天郑州的中牟县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已干涸),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之后南下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两路汇入淮河。当时圃田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周围300里,它既可作为计划中鸿沟航道的储水池,以调剂鸿沟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沉淀于此,以减轻下游运道的淤塞。 一道鸿沟连通黄、淮,大梁坐享通衢之利,亦借此成水陆的大都会。《史记》记载:“魏之大梁,秦之咸阳,楚之郢,皆出入大贾小商之地。”当时大梁城有居民50万人左右,约占当时魏国总人口的25%。大梁有城门12座,著名的有城东北的夷门和城西韵高门。城内冶铁、纺织等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城区面积较今开封市旧城区面积还大。而且在以后的1100余年间,开封的城市规模始终未能赶上大梁

常识判断人文历史常识:中国文学

常识判断人文历史常识:中国文学 一、上古神话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1)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 (2)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3)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二、先秦文学 1.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左传》、《毂梁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有《关睢》、《伐檀》、《硕鼠》、《七月》。 4.《战国策》,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写。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另有《吊屈原赋》等赋,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2.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3.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

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o表、30世家、70列传。 4.乐府民歌和赋乐。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后指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蒿里行》,曹丕著有《典论》及诗歌《短歌。行》等,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场、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3.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4.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搜神记》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5.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五、唐代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2.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3.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壬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集为《孟襄阳集》。 4.王维,字摩诘,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苏轼赞其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李白,字太白,人称“诗仙”。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胱北楼》等。 6.杜甫,字子美,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3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结为《杜工部集》。

开封名人故居

开封名人故居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 作者:蕙的风 要走多少老街巷、看多少老门楼、访多少四合院,才可以把这座城市绘入心中?要喝多少碗羊肉汤、吃多少块花生糕、喝多少坛纯粮酒,才可以把乡音说得跟开封话一样亲切?要走过多少小桥、游过多少寺庙、观过多少亭台和楼阁、听过多少祥符调儿,才可以在虹桥遇到倾国倾城的李师师,看到那个经常出入烟花柳巷“凡有井水处,皆有柳永词”的柳三变,瞥见那个绘就市井风华的张择端?一个人遇见一座城,一个一个走访沧桑典雅、风流遗韵的名人故居,要吟咏多少句宋词才会把陌生的城市当成亲爱的故乡? 一 开封,名人荟萃,灿若群星。王宴春先生编写的《开封古今名人集要》一书共收录古今开封(名人)籍人士578名。远的有仓颉、师旷、信陵君。无论是江淹、阮籍还是曹植都在文学史上留下永恒的灵光。从乐圣师旷和亚圣孟子、诗仙李白,到北宋时的宋太祖、宋徽宗、张择端、孟元老等,明清时期的于谦、史可法,再到清末民初的冯汝骙,辛亥革命时期的河南十一烈士、刘青霞,民国时期的徐世昌、张钫、冯玉祥、张登云,近代生物学奠基人秉志、作家柏杨、大实业家魏子青,以及现代建筑学家冯纪忠、历史学家白寿彝、水彩画大师李剑晨、教育家杜孟模、文博大家关百益、医学家张静吾……他们皆在开封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成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

重要记忆。 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封作为河南省府所在地,是中原地区近代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中心。由于地处内陆,间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在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在豫中大地处于先进的地位。名人故居,顾名思义,是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开封现存的这些名人故居当之无愧的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物质、人文资源,更是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封现存名人故居20 多处。经过调查核实,开封现存的名人故居主要分布在书店街、北土街、寺后街、三眼井街、洪河沿街、双龙巷、双井街、朝阳胡同、前后保定巷、省府后街、花井街、北道门街、北太平街、柴火市街、游梁祠西街、清平街、乐观街、刘家胡同、前炒米胡同、裴场公胡同。在城区南部的柯家楼街、民生街、禹王台公园也有零散分布。笔者近年来实地考察后分析,发现开封名人故居大部分集中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而与政治有关系的名人故居则集中在政府机构附近。在考察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名人故居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甚至完全就是西洋风格,比如陈慰儒故居和柯莱恩故居。 二 位于双龙巷的史可法故居,明末毁于水灾,后人在其基址上立“明史道邻故宅”石碑,李村人在上世纪50年代还目睹过碑文,该旧址

公考常识判断:人文历史常识(中国文学)

公考常识判断:人文历史常识(中国文学)一、上古神话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1)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 (2)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3)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二、先秦文学 ?1.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左传》、《毂梁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有《关睢》、《伐檀》、《硕鼠》、《七月》。 4.《战国策》,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写。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另有《吊屈原赋》等赋,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2.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3.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o表、30世家、70列传。 4.乐府民歌和赋乐。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后指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1.“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蒿里行》,曹丕著有《典论》及诗歌《短歌.行》等,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场、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3.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4.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搜

开封历史上的几次劫难

开封历史上的几次劫难 河南的开封如今又是—个人烟稠密的繁华都市了,但可以肯定地说:如今大多数住在开封的居民都不是开封的老住户,真正开封的老住户——上溯三百六七十年祖籍开封的人基本都在明末李自成围攻开封的那场大劫难中死光了。他们无论老幼,不是死于刀兵,就是死于饥饿,再不然就被同类吃掉了,如果侥幸在这个人间活地狱中捱到最后没有死去,那就葬身在开掘黄河淹城的滚滚黄涛中,全城人口,十不余一,这场劫难之酷烈,在生死存亡关头,展示的人性善恶之极限,真令人惊心动魄,言之心悸! 开封历史上有过几次劫难,如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将王贲率大军灭魏,掘黄河以淹大梁,城破后魏国国君投降,魏国自此灭亡。秦始皇推进了统一大业,但大梁城的百姓多数化为鱼鳖。那时城小人少,死的人想来也不会多。后来北宋灭亡,金人攻入开封,掠走了徽、钦二帝,烧了宫殿,抢走一些宫中美女和大部分古玩珍宝,烧毁了—些图文古籍……受损的是文明,倒大霉的是赵宋皇室,金国的皇帝完颜亮还要在此建都,不会把老百姓全杀光,所以虽在异族治下,多数百姓还可保得性命。唯有明末李自成率军三次攻开封,开封守军和百姓,困守孤城,历时长而外援绝,粮秣尽而生机灭,其情其景,据身历其事者所记,真可谓惨绝人寰!在明朝治下的二百多年中,开封经济相当繁荣,当时开封城有两多:一是王府乡绅的牌坊多,二是做买卖的

街市多。比起中世纪欧洲任何一座城市来,当年的开封城都更加人性化,由于没有西方宗教对人的禁锢,它也是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城市。可是这一切,到了1641年(崇祯十四年),有了根本的改变。 这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攻陷洛阳,使李自成的军力空前壮大,大军东下,攻围开封。洛阳破后,开封守军和地方官知战祸不免,下令百姓坚壁清野,城外数十里内居民连同牲畜和粮食尽数撤入城内,水井全部填死,城中八十四个敌台(明代称坊)皆重兵防守,责任到人。这次攻防战主要在开封西城,开始百姓争道入城,扰攘拥塞,李军恰到,砍民抢路,欲突入城。城头守军,一面用炮矢阻击,一面拉起吊桥,关闭城门。李军则用抢来的百姓的大车和门板遮蔽开始攻城,开封西部外城坍塌多处,但守兵顽强抵抗,李军始终没有攻入。后来他们采用挖地道的方式,三日内,挖洞数处,因为他们在地洞里,所以守军无法攻击到他们,形势非常危急。城中守军后来用铁钎挖竖井,与洞相通后,向下抛火药,敌哄然逃出,城遂得安。此次攻围共七昼夜,李自成军队退去。 第二次,李自成大军复来,号称雄兵五十万,从1641年12月24日打到1642年正月,李自成亲临督战,1642年元旦一战最为激烈凶险。参与守御开封的参政张达宇幕僚白愚记道:“因我防御严密,闯逆亲临窥视,怒各贼不能克城,遂于本日调集马步精贼数万,伏于海壕之外,乘元旦以为我兵守懈,约令各贼同

人文历史类常识习题(六~十合集)

人文历史类常识习题(六~十合集) 1、董必武同志的诗句“烟雨迷蒙访旧踪”访的是浙江嘉兴南湖。 2、“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音乐的独特魅力。 3、并称为“楷书四大家”的除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还有赵孟頫。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李清照咏赞项羽的名句。 5、《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第一部水墨风格的动画片。 6、林徽因,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神话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她的文学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广为传诵。 7、诗句“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早晴”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耕图。 8、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中“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句,表达了作者的相思之苦。 9、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其修建年代是战国时期。 10、想一睹“东方金字塔”的风采,就应该买一张去宁夏银川的车票。 11、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锂离子运动的方向是锂离子从正极运动到负极。 12、秦始皇兵马俑常被称作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彩色。 13、中国对外援助从帮助周边友好国家开始起步。 14、毛泽东的词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的是魏武帝曹操的《观沧海》。 15、疟疾主要是通过蚊子传播的。 1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是唐代张九龄的诗作,这首诗的题材是送别诗。 17、“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此河”是指大运河。 18、《雨打芭蕉》是我国广东的音乐代表。 19、人类最早认识自然规律使用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20、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2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是《郑和航海图》。 22、雷锋同志的故乡是湖南省长沙市。 23、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民办博物馆是建川博物馆。

开封历史

魏惠王迁都大梁 魏武侯五年(前391),魏败楚于大梁、榆关一带,占领大梁,国势日盛。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开封市)。这是开封建都之始。 逢泽会盟 魏迁都大梁之后,励精图治,国富兵强。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卫鞅游梁,劝说魏王,让其号令宋、卫、鲁等小国,北联燕国,争取秦国,先行王服,再图齐、楚。魏惠王采纳,广建王宫,置天子车服,自称为王。是年,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邀秦、韩、宋、卫、邹、鲁等国在逢泽(今开封市东南)参加会盟。会盟之后,同去朝见周天子。此次会盟为战国七国国君称王之始。由于会盟乃惠王使用压力所致,因而遭到韩国的极力抵制。 魏惠王开凿鸿沟 约于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鸿沟。故道自今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折而向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荷等主要河道,促进了黄淮平原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及流域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孟子游梁

公元前342年,魏败于"马陵之战",国势日衰。为强兵富国,魏国遂以重金招纳天下贤士。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孟子来到魏都大梁(今开封市),受到惠王热情接待。孟子劝惠王改弦更张,实行"仁政"。魏惠王没有采纳。次年,惠王去世,襄王即位。孟子谋求国家统一的主张,襄王同样不同意。孟子对襄王十分不满,不久离开魏国到齐国去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元前259年,秦将白起败赵国于长平,坑杀降卒40万,乘胜包围邯郸,妄图灭赵,进而完成其统一霸业。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慑于秦国的压力,派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驻扎于赵魏边境邺城(今临漳西南),坐观成败。魏公子信陵君多次申明大义,劝说魏王进兵救赵,魏王却无动于衷。信陵君从门下谋士侯赢计盗取兵符,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一举破秦,邯郸围解,信陵君由此名扬天下。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将王贲攻魏,引河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魏亡(这是开封第一次毁灭性水灾)。秦在大梁置浚仪县。 隶属梁国

2019年国考行测历史常识:两汉魏晋人文考点

2019年国考行测历史常识:两汉魏晋人文考点

2019年国考行测历史常识 ——两汉魏晋人文考点 国考行测常识判断题中的必考点人文知识,其涉及面之广,种类之繁杂,是提到就让很多考生头疼的部分,但是只要考生们能够切入到国考常识判断题的考试点,就能够较轻松地备战国考行测考试。 国考常识判断人文知识部分考察的都是非常基础的内容,考生只需要把基本的文学脉络理清楚,例如:我国古代文学部分,大体可以分成这样几个时期:先秦诸子散文思想——秦汉文——魏晋南北朝小说、文学批评——隋唐诗歌——两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抓住脉络上面的阶段性特征与重点知识,并将这些文学知识与一定程度上的法律、政治、地理、科技、经济等知识结合,融会贯通,考生定会在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的复习中受益匪浅。 国考行测人文知识的考察角度,通常来讲有这么几个方面:1.考察基本的文化认知。 像古代的四书五经、成语知识、传统节日与诗词等文化现象。 2.考察作家、朝代、作品、思想等对应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为大家介绍两汉魏晋人文考点。 一、指鹿为马

杀手。曹植七步成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现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 十、洛阳纸贵 西晋左思出身于儒学世家。他以魏蜀吴三国都城的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经过整整十年的呕心沥血,完成了《三都赋》的创作。名人纷纷为其作序,一时间《三都赋》风靡京城。因为抄写本书的人太多了,洛阳的纸张很快供不应求,造成全城纸价猛涨。“洛阳纸贵”后形容杰出的作品广泛流传,风靡一时。 十一、闻鸡起舞 东晋祖逖与好友刘琨胸怀坦荡、抱负远大。二人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时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后成为文武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实现了他们报效国家的愿望。“闻鸡起舞”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十二、东山再起 东晋名相谢安,少有奇才,入仕为官,后感叹于政治黑暗,隐居于浙江会稽的东山。在其四十岁时,桓温力邀他出任司马一职,谢安辞谢不过,重新入仕,时年已四十余岁。“东山再起”后比喻一个人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或失势后重新恢复兴起。国考行测历史常识备考:两汉魏晋人文考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