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痛风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对痛风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对痛风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对痛风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在临床上常把痛风分为以下三型:

(1)湿热痹阻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主证分析:热为阳邪,其性急迫,侵入人体经络关节之后,与人体气血相搏,由于筋脉拘急,经络瘀阻而发生剧烈疼痛。痛处红肿灼热及发热、口渴、心烦、脉滑数、舌红苔黄,皆为火热的特征,也反映了火热熏灼最易伤津的特点。

治则: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宣痹汤加味。

防己10g,杏仁10g,滑石15g,连翘10g,山栀6g,薏苡仁30g,半夏6g,蚕沙10g,赤小

豆10 g,姜黄10g,海桐皮10g。

方解:本方用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辅以滑石、薏苡仁淡渗利湿;杏仁宣利肺气,蚕砂、半夏、赤小豆除湿化浊;连翘、山栀清泄郁热,海桐皮、姜黄宣络祛风,止痛利湿。湿去热清经络宣通,则痹痛自除。若关节红肿甚者加秦艽10g、银花藤30g、虎杖10g。若疼痛剧烈者加威灵仙15g、乳香6g,以活血通络,止痛除痹。湿盛者加萆10g、泽泻10g,以加

强利湿作用。

(2)血瘀痰阻

主证:痹证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着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舌多见紫色瘀斑,脉细涩。

主证分析:痹证日久,经络气血为外邪壅滞,运行不利而变生瘀血痰浊,停留于关节骨髓,痼结根深,难以逐除。痰瘀胶结,痹阻加重,故刺痛、掣痛,疼痛剧烈;气血不能周流故见麻木;痰瘀留着,故痛有定处。关节周围紫黯,舌有瘀斑,细涩脉皆瘀滞之象。

治则: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2g,地龙20g,五灵脂9g,川芎9g,没药9g,香附9g,羌活

12g,秦艽12g,牛膝20g,生甘草6g。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当归活血化瘀;五灵脂、地龙祛痰通络;川芎、没药、香附理气活血止痛;羌活、秦艽祛风除湿;牛膝活血通络,强壮筋骨,引诸药达病所;生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止痛之效。痰瘀久留者加全蝎6g、蜈蚣1条、乌梢蛇10g 、蜂房6g,以活血化瘀,搜邪通络;若有皮下结节者加白芥子10g,僵蚕10g,以祛痰散结。

(3)肝肾亏虚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驼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舌淡白,脉沉弱。或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口干心烦,纳少,舌质

红少苔,脉细。

主证分析:病久伤及肝肾。阳气不足,表卫不固,外邪易侵,故骨节疼痛,时轻时剧,邪气久羁,气血失荣,故屈伸不利,关节僵硬变形,筋肉萎缩;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腰膝酸软无力,甚至弯腰驮背,为病久延及肝肾,肝肾亏虚之象;食少便溏,乏力短气,乃脾阳亦虚,生化之源不足;形寒肢冷,关节冷感,自汗恶风等皆阳虚外寒之象。若阴血不足,则筋脉失于濡养,血虚生风,故筋脉拘急牵扯,骨节疼痛而运动时为甚;阴亏阳亢,故头晕耳鸣,盗汗面赤,低热缠绵,口干心烦;腰膝酸软为肝肾精血不足之象。

治则:补益肝肾,除湿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味。

独活、防风、秦艽、当归、川芎、地黄、芍药、杜仲、牛膝各10~15g,细辛3g,肉桂5~

10 g,茯苓、桑寄生15~30g,人参5~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川芎、地黄、芍药补益气血;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诸药共奏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之效。偏于阳虚,关节冷痛明显加附子5~10g、干姜5~10g以温阳散寒。偏于阴虚去肉桂加枸杞子5~10g、制首乌5~10g以补肝益肾。腰膝酸软无力加黄芪30g、川断1 5g以益气补肾。肌肤不仁加鸡血藤30g、络石藤15g以养血通络。

治疗痛风有哪些土单验方?

方1:苍术15g,黄柏15g,蚕沙12g,木瓜10g,牛膝6g,丹参15g,白芍12g,桑枝12g,五灵脂9g,元胡15g,路路通15g,槟榔10g,茯苓15g,升麻3g,甘草3g,有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之功。

方2:虎刺鲜根或花30g(干根10~15g),煎汁用酒冲服,有清热通络之效。

方3:钩藤根250g,加烧酒适量,浸1天后分3天服完,有理气活血止痛之功。

方4:牡丹藤1500g,牛膝30g,钻地风60g,五加皮250g,红糖250g,红枣250g,烧酒5000g ,密封1个月。每次30ml,日3次服,有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之效。

方5:鲜五色梅根10~20g,青壳鸭蛋1枚,和水酒(各半)适量,炖1小时服用,有活血止

痛之效。

方6:凌霄花根(紫葳根)6~10g,浸酒或以酒煎服,有活血止痛之功。

方7:珍珠莲根(或藤)、钻地风根、毛竹根、牛膝各30~60g,丹参30~120g,水煎服,兑黄酒,早晚空腹服,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主慢性痛风。

方8:黄柏6g,威灵仙6g,苍术10g,陈皮6g,芍药3g,甘草10g,羌活6g,共为末服,

有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之功,主湿热型痛风。

方9:党参60g,白术60g,熟地黄60g,山药30g,海浮石30g,黄柏60g,锁阳15g,南星30g ,龟板30g,干姜灰15g,共为末,粥糊为丸,每次9g,日3次,主补脾益肾、化痰散

结,治气血两虚,痰浊痛风。

方10:红花、白芷、防风各15g,威灵仙10g,酒煎服,有活血祛风之功,主痛风历节,四

肢疼痛。

治疗痛风有哪些外用膏药?

(1)风火软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防风、大葱、白芷、川乌各60g,共捣为膏。

功效:祛风通痹止痛。

主治:陈年痛风。

用法:调热黄酒敷冷痛处。2、3日后用大红椒、艾叶煎汤熏洗再敷药,包好。若皮肉热痛

用清油搽之。

(2)头葛软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川乌头150g,野葛、莽草各500g。上药细切,将药拌匀,经3日,用猪脂2 500g与前药入锅中,以草火煎之,以乌头色焦黄为度,用绵滤去渣,收于瓷器中盛。

功效:祛风散寒,除痹止痛。

主治:治痛风,手足顽麻。

用法:摊贴患处。

(3)头子软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乌头、附子、当归各60g,羌活、细辛、桂心、防风、白术、川椒、吴茱萸各30g,猪脂500g。上药细切如豆大,以醋微淹之,经一宿,煎猪脂化,去渣,内药微火

煎之,候附子色黄即可成膏,收瓷盒中。

功效:祛风通痹止痛。

主治:痛风,顽痹,四肢拘挛。

用法:贴患处。

治疗痛风有哪些药敷方法?

(1)外搽药酒方

药物组成:伸筋草12g,透骨草12g,川桂枝9g,羌活12g,独活12g,川乌9g,草乌9g,全当归12g,紫草9g,红花9g,桑枝9g,虎杖9g,络石藤9g,地鳖虫6g。以上诸药,用

高粱酒1.5kg浸泡,约1周后外用。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风湿寒痹所致的关节疼痛,活动限制等症。

用法:先以热水洗患处,后用此酒轻擦患处,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

(2)黄药

药物组成:干燥象皮粉1g,蜂蜜300ml,冷开水100ml,三者混合搅匀后备用。

功效: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湿热型骨痹。

用法:将黄药涂于发炎关节表面,每2小时1次。用药期间患部禁止过多活动,禁入冷水。

(3)当归散

药物组成:防风、当归、藁本、独活、荆芥穗、牡荆叶各30g。上药为粗末,盐120g同炒

热,袋盛熨之,冷则易。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痛风。

用法:热敷患处。

针刺治疗痛风有哪些方法?

(1)针刺疗法

①主穴取肾俞、气海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配穴取离患部1~2寸阿是穴。手法:用

平补平泻,中等量刺激。

②主穴取膏肓、胃俞、气海俞、膀胱俞、大肠俞、中脘、关元、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配

穴取患部周围穴。手法用平补平泻或泻法。

③主穴取公孙、曲池、风市、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配穴取局部阿是穴。手法用

平补平泻或泻法。

④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丰隆。配穴,病在掌指或指关节加外关、阿是穴;病在第一跖趾

关节加大都、太白、太冲。手法:急性期用提插捻转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

⑤急性期取患侧隐白、大敦、太冲、三阴交、太溪、照海、阿是穴,恢复期取双侧太冲、三阴交、太白、太溪、照海、足三里、肝俞、肾俞。手法:急性期隐白、大敦点刺放血,余穴

针刺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

(2)新针疗法

①生物全息针刺:取全息穴位(患侧第二、三掌骨桡侧第五掌骨尺侧与疼痛部位相应的穴位 )。用28号1.5寸毫针贴掌骨侧垂直进针1~1.3寸,得气后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只捻转不提插)。每5分钟行针1分钟,留针30分钟。

②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选穴如足三里、三阴交、太白、太冲、太溪、照海、肝俞、肾俞,依其临床症状,每次用4~6个穴位,每穴注射丹参注射液0.3~0.5ml,隔日1次,10次为

1疗程。

治疗痛风有哪些中成药?

(1)八珍丸

组成:乳香、没药、代赭石、穿山甲、川乌、草乌、羌活、全蝎。

功效:活血通络,祛风止痛。

主治:痛风,辨证属血瘀痰阻型。

服法:醋糊丸,桐子大,每次11丸,每日3次,温水送服。

(2)九藤酒

组成:青藤、钩藤、红藤、丁公藤、桑络藤、菟丝藤、天仙藤、阴地蕨、忍冬藤、

五味子藤。

功效:祛风清热,除湿通络。

主治:痛风,证属湿热痹阻型者。

服法:每次9g,每日3次。

(3)四妙散

组成:威灵仙、羊角灰、白芥子、苍耳子。

功效:化痰通络,理气止痛。

主治:痛风,证属血瘀痰阻型。

服法:每服3g,日3次,姜汁送服。

(4)舒筋活血丸

组成:土鳖虫、桃仁、骨碎补、熟地、栀子、桂枝、乳香、自然铜、儿茶、当归、红花、怀牛膝、续断、白芷、赤芍、三七、苏木、大黄、马钱子、冰片。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痛风,证属血瘀痰阻型。

服法:每次1丸,日3次,温水送服。

(5)金匮肾气丸

组成:熟附子、桂枝、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痛风,证属肝肾不足型偏阳虚者。

服法:每次1丸,日3次,淡盐水送服。

(6)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山茱萸、炒山药、丹皮、茯苓、泽泻。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痛风,证属肝肾不足型偏阴虚者。

服法:每次1丸,日3次,淡盐水送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