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古诗三首

16古诗三首
16古诗三首

16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能掌握每句古诗的意思,在了解整首古诗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体会古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1. 学习本课生字,能背诵三首古诗。

2. 掌握古诗大意,体会每首古诗中表达的情感。

3.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1. 搜集有关于谦、李清照、郑燮的资料。

2.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

2.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咏物诗)

(2)理解“吟”“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3. 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板书:于谦

于谦12 岁时,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了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的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初读感知

1. 自学古诗,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意思.

2. 指名读。学习生字“焚”,描红。

3. 教师范读。

4. 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大意

1. 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课件出示)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我被开采出来放入石灰窑中煅烧,就变成了生

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 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的哪些地方是对应的?

3. 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出深山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磨难吗?

(2 )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

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 教师总结:,

(1)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知道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2)在了解诗意的过程中,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清白——指石灰装点人间的亮丽的风景;指石灰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高洁品格。

5. 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6. 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五、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2. 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

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课件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 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景仰吗?齐读全诗,读出景仰之情。

(2)(课件出示)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

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此时,于谦后悔了吗?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吗?引读第3、 4 两句。

(3)(出示)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齐声为他呼冤。

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于谦的一生正像他诗中写的一样:(引读全诗)。

六、教师小结

(1)同学们,在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古诗《石灰吟》中,如果只保留一句诗你会保留哪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要把这首诗锁定一个词,你会选哪个词语?(清白)

(2)是的,清白是励身之本;清白是名族之魂。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 要留清白在人间。

板书设计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击不怕磨练

烈火焚烧不畏艰险

粉骨碎身勇于献身

清白留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所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我们学过写竹子的古诗吗?对,我们已经学过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郑燮呢?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竹石》

1. 自学古诗:(1)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检查自学情况选几名学生朗读,大家评议。注意

(1)“劲”有两个读音,诗中读j ing o

(2)七言诗的节奏组合当中,只有“二二三” 这种形式常用。(出节奏)

听课件播放范读,学生再齐读。

3. 自学中你有哪些疑惑呢?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如:写竹的诗怎么题目为“竹石”。

4. 理解诗意

先请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写得精彩?说说理由

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

5. 理解诗的主题学生回答师总结:《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6. 学习写作方法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词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7.怀着对竹子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8.背诵古诗。

三、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一)复习导入

1. 在历史的长河中,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正是从靖康之变,金兵入侵中原开始,北宋朝庭仓皇南迁,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背井离乡,过着流离失所,衣不蔽体的生活,而南宋王朝醉生梦死,不思收复中原失地。我们在五年级曾学过两首诗是真实地反映了南宋当时的历史事实的。

2. 学生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 学生背诵《题临安邸》

4. 在当时同样的社会背景下,目睹南宋统治者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绝唱《夏日绝句》(二)学习《夏日绝句》

1. 课件出示古诗《夏日绝句》。

2. 范读一遍

3. 学生初读(齐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