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氧大豆油增塑剂的性质_用途和绿色节能合成

绿色环氧大豆油增塑剂的性质_用途和绿色节能合成
绿色环氧大豆油增塑剂的性质_用途和绿色节能合成

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

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P Feynman在1959年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能按人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分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奇迹”,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将使这个美好的设想成为现实。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纳米材料是指由极细晶粒组成,特征维度尺寸在纳米量级(1~100nm)的固态材料。由于极细的晶粒,大量处于晶界和晶粒内缺陷的中心原子以及其本身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纳米材料与同组成的微米晶体(体相)材料相比,在催化、光学、磁性、力学等方面具有许多奇异的性能,因而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1 纳米材料的分类和结构 根据不同的结构,纳米材料可分为四类,即:纳米结构晶体或三维纳米结构;二维纳米结构或纤维状纳米结构;一维纳米结构或层状纳米结构和零维原子簇或簇组装。纳米材料的分类如图表1所示。纳米材料包括晶体、赝晶体、无定性金属、陶瓷和化合物。 2 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 纳米材料在结构上与常规晶态和非晶态材料有很大差别,突出地表现在小尺寸颗粒和庞大的体积百分数的界面,界面原子排列和键的组态的较大无规则性。这就使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常规材料的新现象。

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之一为其线性光学性质。纳米材料的红外吸收研究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纳米氧化物、氮化物和纳米半导体材料上,如纳米Al2O3、Fe2O3、SnO2中均观察到了异常红外振动吸收,纳米晶粒构成的Si膜的红外吸收中观察到了红外吸收带随沉积温度增加出现频移的现象,非晶纳米氮化硅中观察到了频移和吸收带的宽化且红外吸收强度强烈地依赖于退火温度等现象。对于以上现象的解释基于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晶场效应、尺寸分布效应和界面效应。目前,纳米材料拉曼光谱的研究也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半导体硅是一种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在通常情况下,发光效率很弱,但当硅晶粒尺寸减小到5nm或更小时,其能带结构发生了变化,带边向高能态迁移,观察到了很强的可见光发射。研究纳米晶Ge的光致发光时,发现当Ge晶体的尺寸减小到4nm以下时,即可产生很强的可见光发射,并认为纳料晶的结构与金刚石结构的Ge 不同,这些Ge纳米晶可能具有直接光跃迁的性质。Y.Masumato发现掺CuCl纳米晶体的NaCl在高密度激光下能产生双激子发光,并导致激光的产生,其光学增益比CuCl 大晶体高得多。不断的研究发现另外一些材料,例如Cds、CuCl、ZnO、SnO2、Bi2O3、Al2O3、TiO2、SnO2、Fe2O3、CaS、CaSO4等,当它们的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时,也同样观察到常规材料中根本没有的发光观象。纳米材料的特有发光现象的研究目前正处在开始阶段,综观研究情况,对纳米材料发光现象的解释主要基于电子跃迁的选择定则,量子限域效应,缺陷能级和杂质能级等方面。 纳米材料光学性质研究的另一个方面为非线性光学效应。纳米材料由于自身的特性,光激发引发的吸收变化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由光激发引起的自由电子-空穴对所产生的快速非线性部分;受陷阱作用的载流子的慢非线性过程。其中研究最深入的为CdS纳米微粒。由于能带结构的变化,纳米晶体中载流子的迁移、跃迁和复合过程均呈现与常规材料不同的规律,因而其具有不同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纳米材料非线性光学效应可分为共振光学非线性效应和非共振非线性光学效应。非共振非线性光学效应是指用高于纳米材料的光吸收边的光照射样品后导致的非线性效应。共振光学非线性效应是指用波长低于共振吸收区的光照射样品而导致的光学非线性效应,其来源于电子在不同电子能级的分布而引起电子结构的非线性,电子结构的非线性使纳米材料的非线性响应显著增大。目前,主要采用Z-扫找(Z-SCAN)和DFWM技术来测量纳米材料的光学非线性。

纳米材料电学性质的研究资料

纳米材料电学性质的研究 摘要:纳米体系中,电子波函数的相关长度与体系的特征尺寸相当,电子不再能够视为处于外场中运动的经典粒子,其波动性在电子输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表现出特殊的电子能态特性。文中主要对半导体的电学性质归纳总结,如自由载流子的浓度与温度的关系、掺杂对能带结构和载流子浓度的影响、半导体的电导率如何依赖于载流子的浓度和迁移率等,以及纳米半导体的介电行为(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及压电特性等。同时对硅纳米体系的电学性质做一些概况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作进一步展望。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半导体、电学性质、纳米硅体系 一、绪论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高度集成化的要求及原件和材料微小化趋势下,纳米材料无疑将成为主角。纳米半导体更是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纳米半导体粒子的高比表面、高活性、特殊的特性等使之成为应用于传感器方面最具前途的材料。它对温度、光、湿气等环境因素是相当敏感的。外界环境的改变会迅速引起表面或界面离子价态电子输运的变化;利用其电阻的显著变化可作成传感器,其特点是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优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况是:(i)在纳米半导体制备方面,追求获得量大、尺寸可控、表面清洁、制备方法趋于多样化、种类和品种繁多。(ii)在性质和微结构研究上着重探索普适规律。(iii)研究纳米尺度复合,发展新型纳米半导体复合材料。(iv)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及光电转换研究。 二、纳米材料的电子能态特性 2.1 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 纳米材料的尺寸在1nm~100nm之间,体系中只含有少数的电子,此时电子的结构与单个原子壳层结构十分类似,可以借助处理原子的电子结构模型粗略地求出。如果将这一体系看成是一个势阱,则电子被限制在此势阱中。显然电子可占据的能级与势阱的深度和宽度有关。在强限制的情况下,即势阱很深时,纳米材料具有类原子的特性,可称为类原子材料。它的基态与所包含的电子数目的奇偶性有关,从而影响到它的物理性质。另外,类原子材料内所包含的

纳米材料物理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是一种既不同于晶态,又不同于非晶态的第三类固体材料,通常指三维空间尺寸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 ( 1 n m~1 0 0 n m)的固体材料。由于纳米材料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处于粒子表面无序排列的原子百分比高达 l 5 ~5 0 %。纳米粒子的这种特殊结构导致其具有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纳米材料的高浓度界面及原子能级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不同于常规块体材料和单个分子的性质,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使得纳米材料热力学性质具有特殊性,纳米材料的各种热力学性质如晶格参数,结合能,熔点,熔解焓,熔解熵,热容等均显示出尺寸效应和形状效应。可见,纳米材料热力学性质在各方面均显现出与块体材料的差异性,研究纳米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热容 1996年,在低温下测定了纳米铁随粒度变化的比热,发现与正常的多晶铁相比,纳米铁出现了反常的比热行为,低温下的电子比热系数减50 %。 1998年,通过研究了粒度和温度对纳米粒子热容的影响,建立了一个预测热容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过剩的热容并不正比于纳米粒子的比表面,当比表面远小于其物质的特征表面积时,过剩的热容可以认为与粒度无关。 2002年,又把多相纳米体系的热容定义为体相和表面相的热容之和,因为表面热容为负值,所以随着粒径的减小和界面面积的扩大,将导致多相纳米体系总的热容的减小, 二.晶格参数,结合能,内聚能 纳米微粒的晶格畸变具有尺寸效应,利用惰性气体蒸发的方法在高分子基体上制备了1. 45nm 的pd纳米微粒,通过电子微衍射方法测试了其晶格参数,发现 Pd 纳米微粒的晶格参数随着微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结合能的确比相应块体材料的结合能要低。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 Pd 纳米微粒在热力学平衡时的稳定结构,并计算微粒尺寸和形状对 晶格参数和结合能的影响,定量给出形状对晶格参数和结合能变化量的贡献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形状下,纳米微粒的晶格参数和结合能随着微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在一定尺寸时,球形纳米微粒的晶格参数和结合能要高于立方体形纳米微粒的相应量。 三纳米粒子的熔解热力学 熔解温度是材料最基本的性能,几乎所有材料的性能如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以及化学性能都是工作温度比熔解温度( T /Tm )的函数,除了熔解温度外,熔解焓和熔解熵也是描述材料熔解热力学的重要参量;熔解焓表示体系在熔解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多少,而熔解熵则是体系熔解过程中熵值的变化。几乎整个熔解热力学理论就是围绕着熔解温度,熔解熵和熔解焓建立的块体材料的熔解温度(有时称熔点) 熔解焓(或称熔解热)和熔解熵一般是常数,但对于纳米材料则非如此实验表明:纳米微粒的熔解温度依赖于微粒的尺寸。 四反应体系的化学平衡 利用纳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锌分别与硫酸氢钠溶液的反应,测定出不同粒径,不同温度时每个组分反应的平衡浓度,从而计算出平衡常数,进而得到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通过不同温度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可得化学反

常用增塑剂简介

常用增塑剂简介 1.邻苯二甲酸酯类邻苯二田酸酣类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主增塑剂,品种多、产量高,井具有色泽浅、毒性低、电性能好、挥发件小、气味少、耐低温性一般等特点。目前邻苯二酸酯类的消耗量约占增塑剂总消耗量的80-85%,而其中最常用的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两种。 (1)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简称DOP)无色油状液体,有特殊气味。 (2)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简称DIOP) 几乎是无色的粘稠液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烃类, (3)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简称DIDP) 粘稠液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烃类,不溶于或微溶于甘油、乙二醇和某些胺类。它的挥发性比DOP小。耐迁移,是一种低挥发性增塑剂,又耐老化,电性能好,但相溶性差些。 (4)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简称DINP)透明油状液体,其高温下的挥发性只是DOP的一半。 (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简称DBP)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族气味,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烃类。DBP对PVC的临界塑化温度为90—95℃。 (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简称DIBP) 无色透明液体, DIBP在PVC农用薄膜中使用时曾发现由于它的析出致使水稻烂秧的问题。 (7)邻苯二甲酸丁苄酯(简称BBP) 透明油状液体,溶于有机溶剂和烃类,不溶于水。BBP对PVC的临界塑化温度为96-100℃。 (8)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简称DMP) 无色油状液体,微带芳香族气味,常温下不溶于水,和脂肪烃混溶,与大多数树脂相溶性良好. (9)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简称DEP) 无色油状液体,无毒,微带芳香族气味,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10)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 具有芳香族气味的白色结晶状粉末.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在热的汽油和矿物油中完全溶解,微溶于乙二醇类和某些胺类。 (11)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 DOTP与DOP的物理性能相似,制品的机械性能也相似,但DOTP 的挥发件比DOP小得多。 2. 脂肪酸酯类脂肪酸酯类的低温性能很好,但与聚氯乙烯的相溶性较差故只能用作耐寒的副增塑剂与邻苯二甲酸酯类并用。最常用的品种是己二酸二辛酯和癸二酸二辛酯。 (1)己二酸二辛酯(简称DOA) 无色无嗅液体,无毒,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乙二醇类,不溶于水,DOA对PVC的临界塑化温度为12l一125℃。 (2)已二酸二异癸酯(简称DIDA) 清澈易流动的油状液体。 (3)壬二酸二辛酯(简称D0Z) 几乎是无色的透明液体, (4)癸二酸二丁酸(简称DBS) 几乎是无色的液体, (5)癸二酸二辛酯(简称DOS) 几乎是无色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溶于醇、苯、醚等有机溶剂。 (6)癸二酸二异辛酯(简称DIOS) 无色清澈液体,溶于酮、醇、酯、芳香烃和脂肪烃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胺和多元醇。 (7)二(2—乙基丁酸)三缩乙二醇酯(简称3GH) 它是安全玻璃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同时它对纤维索塑料、丙烯酸酯塑料和聚氯乙烯也是良好的增塑剂。 3.磷酸酯类磷酸酯与聚氯乙烯等树脂有良好的相溶性,透明性也好,但有毒性。它们既是增塑剂,又是阻燃剂。芳香族磷酸醋的低温性能很差,而脂肪族磷酸酯的低温性能较好,但热稳定性较差,耐久性不如芳香族磷酸酯。其主要品种有磷酸三甲苯酯和磷酸三苯酯。 (1)磷酸三甲苯酯(简称TCP) (2)磷酸三苯酯(简称TPP) 微带芳香气味的白色针状结晶,微溶于乙醇,醚、苯、氯仿、丙酮。

(完整版)纳米材料四大效应及相关解释

纳米材料四大效应及相关解释 四大效应基本释义及内容: 量子尺寸效应:是指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数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或者能隙变宽的现象。当能级的变化程度大于热能、光能、电磁能的变化时,导致了纳米微粒磁、光、声、热、电及超导特性与常规材料有显著的不同。 小尺寸效应:当颗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粒子的颗粒表面层附近的原子密度减少,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表面效应: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颗粒表面原子数相对增多,从而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很高的活性且极不稳定,致使颗粒表现出不一样的特性,这就是表面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微观粒子的总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粒子仍能穿越这一势垒。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四大效应相关解释及应用: 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例如粒径为10nm时,比表面积为90m2/g;粒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m2/g;粒径下降到2nm时,比表面积猛增到450m2/g。粒子直径减小到纳米级,不仅引起表面原子数的迅速增加,而且纳米粒子的表面积、表面能都会迅速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较多,表面原子的晶场环境和结合能与内部原子不同所引起的。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培养学生通过物质的结构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思维方式,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是由于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所决定,这是学习化学所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及其危害性,加强安全意识培养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器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一套或视频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学生复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比较,每个分子中少了一个氧原子,那么,一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呢?引出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煤炉上放一盆水能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学生回答。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 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教师出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图片,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CO+O2==CO2 教师强调:火焰蓝色,不纯点燃容易发生爆炸,点燃前要检验纯度。 学生讨论:三种可燃性气体的燃烧后产物比较和现象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教师强调:可燃物中含有氢元素,则燃烧后的产物中一定有水,可燃物中含有碳元素,则燃烧后的产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2、还原性,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视频,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CuO+CO==Cu+CO2 学生叙述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由于氧化铜变成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之所以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正是由于有一氧化碳的缘故,所以,一氧化碳是还原剂,所以说,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3、一氧化碳的毒性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并回答问题 一氧化碳的中毒原因? 冬天生火炉,为什么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下面同学们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比较,同学们讨论,看看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列表,学生填写

纳米材料的背景意义

纳米知识介绍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纳米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1×10-9米,即1米的十亿分之一,单位符号为 nm。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在单个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进行精确的观测、识别和控制的技术,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纳米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即在召开“Nano 1”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各种纳米粉体的制备手段,合成纳米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于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 (1990年~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设计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0-0复合), ?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0-3复合), ?纳米复合薄膜(0-2复合)。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研究。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以及纳米丝、管等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的研究。 纳米材料 材料基本构成单元的尺寸在纳米范围即1~100纳米或者由他们形成的材料就称为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和宏观材料迥然不同,它具有奇特的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力学等方面的性质。 图1 纳米颗粒材料SEM图 一、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以说纳米材料特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 1、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 增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 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 错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 材料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

增塑剂的种类

增塑剂得种类 1.邻苯二甲酸酯类邻苯二田酸酣类就是目前最广泛使用得主增塑剂,品种多、产量高,井具有色泽浅、毒性低、电性能好、挥发件小、气味少、耐低温性一般等特点。目前邻苯二酸酯类得消耗量约占增塑剂总消耗量得80-85%,而其中最常用得就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与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两种。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就是重要得通用型增塑剂,主要用于聚氯乙烯树脂得加工,还可用于化纤树脂、醋酸树脂、ABS树脂及橡胶等高聚物得加工,也可用于造漆、染料、分散剂等。 通用级DOP,广泛用于塑料、橡胶、油漆及乳化剂等工业中。用其增塑得PVC 可用于制造人造革、农用薄膜、包装材料、电缆等。 电气级DOP,具有通用级DOP得全部性能外,还具有很好得电绝缘性能,主要用于生产电线与电。 品级DOP,主要用于生产食品包装材料。 医用级DOP,主要用于生产医疗卫生制品,如一次性医疗器具及医用包装材料等。主要用途:DOP就是通用型增塑剂,主要用于聚氯乙烯脂得加工、还可用于化地树脂、醋酸树脂、ABS树脂及橡胶等高聚物得加工,也可用于造漆、染料、分散剂等、DOP增塑得PVC可用于制造人造革、农用薄膜、包装材料、电缆等。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简称DIOP,结构式为,分子量390、56,几乎无色透明粘稠状液体。相对密度(20℃/20℃)0、986,凝固点-50℃,沸点235℃(0、76kpa),闪点218℃,折射率(n25D)1、484,粘度(20℃)83mpa·s。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完全溶于汽油、矿物油。微溶于甘油、乙二醇与一些胺类。难溶于水,25℃时水中溶解度<0、01%。可燃,微毒。LD5022300mg/kg。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得质量指标 色度(Pt-Co)≤ 50号 相对密度(20℃/20℃)0、986±0、003 酸度(以苯二甲酸计)≤0、01% 水分≤0、1% 酯含量≥98% 对树脂与橡胶有良好得相容性,性能与DOP类似,但电性能,低温性能与增塑效率稍差,可作为DOP得代用品。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CO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CO的可燃性、还原性以及毒性 教学难点: (1)CO与CO 2 的性质比较;CO与C的化学性质比较 (2)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实验设疑、引导、分层启发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 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为四阶段:课题引入、知识讲解、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题引入: [引入](电脑展示燃烧的煤炉)煤炭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两种氧化物 ——CO、CO 2,CO分子比CO 2 分子少一个O原子。这种分子构成上的差异,会给 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呢?结合新闻报道,引出令人谈之色变的煤 气中毒的罪魁祸首的庐山真面目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揭开CO的神秘面 纱,研究CO的性质。 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讲解: 一、CO的物理性质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总是从它的物理性质开始,学习CO 也不例外。 (展示一瓶CO 气体) 请阅读课本P121第五段,归纳CO 的物理性质,提示:从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 [归纳]CO 的物理性质,与CO 2对比(用电脑逐步显示下表) [小结]CO 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的气体。 [过渡]从物理性质看出,CO 与CO 2有着很大不同,那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一致呢? 我们来看看CO 的表现吧。 二、CO 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实验探究1]电脑演示实验 [提示]观察要点:(1)火焰的颜色;(2)烧杯内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CO 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22 22CO O CO 点燃 + [提问]CO 具有可燃性,若不纯时点燃会有什么后果?点燃前一定要注意什么?(回答:会爆炸,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讨论]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什么气体在燃烧? [分析]上层22 22CO O CO 点燃 +中层CO CO C 22 高温 + 下层: 22CO O C 点燃 + [小结] 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是CO 在燃烧。 [思考]前面我们学过木炭可以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使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成铜,一氧化碳是否也可以还原氧化铜呢? 2、CO 的毒性 [过渡]我们常常听到煤气中毒、煤气爆炸等等事故发生,所谓煤气就是CO 的俗称。煤气爆炸是因为CO 具有可燃性,那么煤气中毒又是怎么回事呢?多发生在

常用PVC增塑剂种类、区别以及PVC增塑剂配方成分

常用PVC增塑剂种类、区别以及PVC增塑剂配方成分1.脂肪酸酯类 脂肪酸酯类的低温性能很好,但与聚氯乙烯的相溶性较差故只能用作耐寒的副增塑剂与邻苯二甲酸酯类并用。最常用的品种是己二酸二辛酯和癸二酸二辛酯。 (1)己二酸二辛酯(简称DOA) :无色无嗅液体,无毒,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乙二醇类,不溶于水,DOA对PVC的临界塑化温度为12l一125℃。 (2)已二酸二异癸酯(简称DIDA) :清澈易流动的油状液体。 (3)壬二酸二辛酯(简称D0Z) :几乎是无色的透明液体。 (4)癸二酸二丁酸(简称DBS) :几乎是无色的液体。 (5)癸二酸二辛酯(简称DOS) :几乎是无色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溶于醇、苯、醚等有机溶剂。 (6)癸二酸二异辛酯(简称DIOS) :无色清澈液体,溶于酮、醇、酯、芳香烃和脂肪烃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胺和多元醇。 (7)二(2—乙基丁酸)三缩乙二醇酯(简称3GH) :它是安全玻璃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同时它对纤维索塑料、丙烯酸酯塑料和聚氯乙烯也是良好的增塑剂。 2.邻苯二甲酸酯类 邻苯二田酸酣类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主增塑剂,品种多、产量高,井具有色泽浅、毒性低、电性能好、挥发件小、气味少、耐低温性一般等特点。目前邻苯二酸酯类的消耗量约占增塑剂总消耗量的80-85%,而其中最常用的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两种。 (1)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简称DOP):无色油状液体,有特殊气味。

(2)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简称DIOP) :几乎是无色的粘稠液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烃类。 (3)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简称DIDP) :粘稠液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烃类,不溶于或微溶于甘油、乙二醇和某些胺类。它的挥发性比DOP小。耐迁移,是一种低挥发性增塑剂,又耐老化,电性能好,但相溶性差些。 (4)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简称DINP):透明油状液体,其高温下的挥发性只是DOP的一半。 (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简称DBP):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族气味,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烃类。DBP对PVC的临界塑化温度为90—95℃。 (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简称DIBP) :无色透明液体,DIBP在PVC农用薄膜中使用时曾发现由于它的析出致使水稻烂秧的问题。 (7)邻苯二甲酸丁苄酯(简称BBP) :透明油状液体,溶于有机溶剂和烃类,不溶于水。BBP对PVC的临界塑化温度为96-100℃。 (8)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简称DMP) :无色油状液体,微带芳香族气味,常温下不溶于水,和脂肪烃混溶,与大多数树脂相溶性良好. (9)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简称DEP) :无色油状液体,无毒,微带芳香族气味,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10)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 :具有芳香族气味的白色结晶状粉末.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在热的汽油和矿物油中完全溶解,微溶于乙二醇类和某些胺类。 (11)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 :DOTP与DOP的物理性能相似,制品的机械性能也相似,但DOTP的挥发件比DOP小得多。 3.磷酸酯类

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齐齐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专业) 摘要:纳米材料是当今及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材料,由于其独特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以及量子尺寸效应 ,使得材料的电学、力学、磁学、光学等性能产生了惊人的变化。本文分别从纳米材料的定义,发展,分类,特性,应用及未来发展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引言 很多人都听说过"纳米材料"这个词,但什么是纳米材料级简称为纳米材料,是指其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广义上是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超精细颗粒材料的总称。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使人们意识到它的发展可能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它在化工、催化、涂料等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分类特性应用 一.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级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material)。从尺寸大小来说,通常产生显着变化的细小的尺寸在0.1以下(注1米=100,1=10000微米,1

微米=1000,1=10),即100以下。因此,颗粒尺寸在1~100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材料。其中,纳米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薄膜、纳米、纳米瓷性材料和材料等。 二.纳米材料发展简史 纳米材料的应用实际上很早就有了,只是没有上升成纳米材料的概念。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利用燃烧蜡烛来收集的碳黑作为墨的原料及染料。这是应用最早的纳米材料。我国古代的铜镜表面长久不发生锈钝。经检验发现其表面有一层纳米氧化锡颗粒构成的薄膜。十八世纪中叶,胶体化学建立,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直径为1-10nm的粒子系统。即所谓的胶体溶液。事实上这种液态的胶体体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纳米溶胶,只是当时的化学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尺寸范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新的层次。在后来的催化剂研究中,人们制备出了铂黑,这大约是纳金属粉体的最早应用。把纳米材料正式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在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国际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学术会议上确定的。所以纳米材料的发展将1990年7月作为界线,1990年7月以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之前,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人们主要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手段制备不同种材料的纳米粉末、合成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但研究大部分局限性在单一材料。人们开始看到,当材料的尺寸处于纳米尺度范围内时,会呈现许多不同的性能特征,这对新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1990年以后,纳米材料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纳米科技的诞生,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一次革命。它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物质的性

废塑料常用助剂——增塑剂

废旧塑料是使用后的塑料,性能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改善回收料的质量,可在造粒时添加一些助剂,这个配料过程对聚氯乙烯尤为重要,而对聚烯烃塑料,一般不配料,即使需要,也很简单。 常用助剂 在用废旧塑料生产再生制品时需要添加的助剂有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着色剂、发泡剂和填充剂等。 1.增塑剂增塑剂是指增加塑料的可塑剂,改善在成型加工时树脂的流动性,并使制品具有柔韧性的有机物质。它通常是一些高沸、难以挥发的粘稠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一般不与塑料发生化学反应。 增塑剂首先要与树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相容性越好,其增塑效果也越好。添加增塑剂可降低塑料的玻璃转化温度,使硬而刚性的塑料变得软且柔韧。一般还要求增塑剂无色、无毒、无臭、耐光、耐热、耐寒、挥发性和迁移性小,不燃且化学稳定性好,廉价易得。实际上,一种增塑剂不可能满足以上的所有要求,这就需要进行选择、配合使用,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1) 分类: ①根据其作用分有主增塑剂,即溶剂型增塑剂;辅助增塑剂,即非溶剂型增塑剂;催化剂型增塑剂。 ②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苯二甲酸酯类,脂肪酸酯类,磷酸酯类,聚酯类,环氧酯类,含氯化合物等。 (2) 常用增塑剂: 增塑剂主要用于聚氯乙烯和纤维素等塑料。常用的增塑剂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环氧大豆油,磷酸三甲苯酯,磷酸三苯酯,癸二酸二辛酯,氯化石蜡等。

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无色液体,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是塑料、合成橡胶和人造革等的常用增塑剂。它由邻苯二甲酸酐和正丁醇加热酯化制得。 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为无色无臭透明液体,稍有芳香气味,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乙醚和矿物油等。与聚氯乙烯、硝酸纤维等、乙基纤维素、聚苯乙烯、有机玻璃等相容性好,有助于提高制品的弹性和防水能力,并具有适当的硬度。它由邻苯二甲酸酐与α-乙基己醇加热酯化制得,是聚氯乙烯和氯乙烯共聚物的优良增塑剂。 ③磷酸三甲苯酯为无色有毒的不挥发油状液体,不溶于水,能与普通有机溶剂、稀释剂、植物油等混溶。与聚氯乙烯、醋酸纤维素、乙酸纤维素、聚苯乙烯、酚醛树脂等相容性好,阻燃性、耐候性好,但低温性能差。常用作人造革、薄膜、片材等聚氯乙烯制品的增塑剂。它由甲酚与三氯化磷通氯反应后经水解、减压蒸馏制得。 ④磷酸三苯酯为无色无臭结晶状固体,稍有芳香气味,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极易溶于乙醚等。阻燃性好,可用作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薄膜的阻燃性增塑剂,但其塑化能力差,要与邻苯二甲酸酯类溶剂型增塑剂并用,机械性能持久,并有很好的柔软性和强韧性。它与苯酚与三氯化磷通氯反应后经水解、解压蒸馏制得。 ⑤环氧大豆油为浅黄色油状液体,无毒,耐热性、耐光性好,低温柔韧性优良,挥发性低,迁移性小,是使用最广泛的环氧增塑剂和稳定剂,与聚氯乙烯相容性好,可用于聚氯乙烯薄膜、薄板、人造革和农膜等。 ⑥癸二酸二辛酯为浅黄色或无色透明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挥发性低,具有优良的耐寒性,较好的耐热性,主要用作聚氯乙烯、硝酸纤维素、聚苯乙烯、聚乙烯等的低温增塑剂。它由癸二酸经酯化而制得。 ⑦氯化石蜡为金黄色或琥珀色粘稠液体,无臭,无毒,挥发性极低,不燃,可使制品具有阻燃性,价廉,可降低制品成本,可替代部分主要增塑剂,可用于电缆制造和水管、地板、薄膜,人造革和日用品等塑料制品,兼作稳定剂。

一氧化碳的性质

课题: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作气体燃料;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第四章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纳米微粒的物理性能 第一节热学性能 ※1.1. 纳米颗粒的熔点下降 由于颗粒小,纳米颗粒的表面能高、比表面原子多,这些表面原子近邻配位不全,活性大以及体积远小于大块材料的纳米粒子熔化时所需要增加的内能小得多,这就使纳米微粒熔点急剧下降。 金的熔点:1064o C;2nm的金粒子的熔点为327o C。 银的熔点:960.5o C;银纳米粒子在低于100o C开始熔化。 铅的熔点:327.4o C;20nm球形铅粒子的熔点降低至39o C。 铜的熔点:1053o C;平均粒径为40nm的铜粒子,750o C。 ※1.2. 开始烧结温度下降 所谓烧结温度是指把粉末先用高压压制成形,然后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使这些粉末结合成块,密度接近常规材料的最低加热温度。 纳米颗粒尺寸小,表面能高,压制成块材后的界面具有高能量,在烧结中高的界面能成为原子运动的驱动力,有利于界面中的孔洞收缩,空位团的湮灭,因此,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就能达到致密化的目的,即烧结温度降低。 ※1.3. NPs 晶化温度降低 非晶纳米颗粒的晶化温度低于常规粉末,且纳米颗粒开始长大温度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 ※熔点降低、烧结温度降低、晶化温度降低等热学性质的显著变化来源于纳米材料的表(界)面效应。 第二节电学性能 2.1 纳米金属与合金的电阻特性 1. 与常规材料相比,Pd纳米相固体的比电阻增大; 2. 比电阻随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加; 3. 比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4. 随粒子尺寸的减小,电阻温度系数逐渐下降。电阻的温度变化规律与常规粗晶基本相似,差别在于温度系数强烈依赖于晶粒尺寸。 随着尺寸的不断减小,温度依赖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当粒径为11nm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5. 当颗粒小于某一临界尺寸时(电子平均自由程),电阻的温度系数可能会由正变负,即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反而下降(与半导体性质类似). 电子在晶体中传播由于散射使其运动受阻,而产生电阻。 ※纳米材料的电阻来源可以分为两部分: 颗粒组元(晶内):当晶粒大于电子平均自由程时主要来自晶内散射 界面组元(晶界):晶粒尺寸与电子平均自由程相当时,主要来自界面电子散射?纳米材料中大量的晶界存在,几乎使大量电子运动局限在小颗粒范围。 ?晶界原子排列越混乱,晶界厚度越大,对电子散射能力就越强。 ?界面的这种高能垒是使电阻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纳米材料体系的大量界面使得界面散射对电阻的贡献非常大,当纳米材料尺寸非常小时,这种贡献对总电阻占支配地位。当粒径低于临界尺寸时,量子尺寸效应造成的能级离散性不可忽视,最后温升造成的热激发电子对电导的贡献增大,即温度系数变负。 ※金属纳米颗粒材料的电阻增大的现象主要归因于小尺寸效应。 第三节磁学性能 许多生物体内就有天然的纳米磁性粒子,如向磁性细菌,蜜蜂,螃蟹,海龟等。

常用pvc增塑剂种类

常用pvc增塑剂种类 pvc增塑剂,代号8650 是二辛酯、二丁酯优良替代品,可以替代100%。新型环保增塑剂,执行GB-11406-89标准,分子式(C6H5COOCH2CH2CO2),分子量314,分为8650—1#为无色无味透明液体和8650—2#淡黄色油状透明液体两种。 增塑剂详细分类: 脂肪族二元酸酯(如: 己二酸二辛酯DOA、癸二酸二辛酯DOS) (1)邻苯二甲酸酯(如: DBP、DOP、DIDP) (2)脂肪族二元酸酯(如: 己二酸二辛酯DOA、癸二酸二辛酯DOS) (3)磷酸酯(如:磷酸三甲苯酯TCP、磷酸甲苯二苯酯CDP) (4)环氧化合物(如:环氧化大豆油、环氧油酸丁酯) (5)聚合型增塑剂(如:己二酸丙二醇聚酯) (6)苯多酸酯(如: 1,2,4-偏苯三酸三异辛酯) (7)含氯增塑剂(如: 氯化石蜡、五氯硬酯酸甲酯) (8)烷基磺酸酯 (9)多元醇酯 (10)其它增塑剂 新生增塑剂小编给您列举了常用pvc增塑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 增塑剂作为一种化学试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

塑化剂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基本上都是。如塑料袋用到塑化剂,塑料制品也用到塑化剂。比如一般常使用的保鲜膜,一种是无添加剂的PE(聚乙烯)材料,但其黏性较差;另一种广被使用的是PVC(聚氯乙烯)保鲜膜,有大量的塑化剂,以让PVC(聚氯乙烯)材质变得柔软且增加黏度,非常适合生鲜食品的包装。 另一个广泛存有塑化剂的产品是PVC制造的儿童玩具,欧盟已经明定塑料玩具中塑化剂的含量需0.1%以下,但台湾尚无明确规定或限制。 女性经常使用之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则以邻苯二甲酸酯类作为定香剂,以保持香料气味,或使指甲油薄膜更光滑。 这些都是常用pvc增塑剂的种类与具体应用。

纳米材料的四大效应

小尺寸效应:当纳米粒子尺寸与德布罗意波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对于晶体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对于非晶态纳米粒子其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这些都会导致电、磁、光、声、热力学等性质的变化,这称为小尺寸效应 我的理解是尺寸小了就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新的特性。从理论层面讲主要是由于尺寸变小导致了比表面的急剧增大。由此很好地揭示了纳米材料良好的催化活性。 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 我觉得其实质就是小尺寸效应。 量子尺寸效应:当粒子尺寸降低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分立能级和纳米半导体微粒的能隙变宽的现象均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可否直接说连续的能带变成能级。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穿越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具有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越宏观系统的势垒而产生变化,故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这两个更侧重于物理层面,总是不能很好的给出朴实的语言加以描述,甚是头疼。既然是科普,我想如何将这四个概念给工人、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说明白,至关重要。 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增大,说明表面原子所占的百分数将会显著地增加。对直径大于 0.1微米的颗粒表面效应可忽略不计,当尺寸小于0.1微米时,其表面原子百分数激剧增长,甚至1克超微颗粒表面积的总和可高达100平方米,这时的表面效应将不容忽略。 超微颗粒的表面与大块物体的表面是十分不同的,若用高倍率电子显微镜对金属超微颗粒(直径为 2*10^-3微米)进行电视摄像,实时观察发现这些颗粒没有固定的形态,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自动形成各种形状(如立方八面体,十面体,二十面体多李晶等),它既不同于一般固体,又不同于液体,是一种准固体。在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照射下,表面原子仿佛进入了“沸腾”状态,尺寸大于10纳米后才看不到这种颗粒结构的不稳定性,这时微颗粒具有稳定的结构状态。超微颗粒的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在空气中金属颗粒会迅速氧化而燃烧。如要防止自燃,可采用表面包覆或有意识地控制氧化速率,使其缓慢氧化生成一层极薄而致密的氧化层,确保表面稳定化。利用表面活性,金属超微颗粒可望成为新一代的高效催化剂和贮气材料以及低熔点材料。 小尺寸效应 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

环保增塑剂的分类

环保增塑剂的分类 环保增塑剂势在必行 企业要加大研发的力度,开发出新的增塑剂品种,绕过技术壁垒,重新占领国际市场。目前世界上对于环保增塑剂研制明显滞后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传统的材料可能会被淘汰,而研发无害、价廉、助剂效果好等优点的新型环保增塑剂作为替代材料,是当下塑胶制品行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佛山创纳新材料新增环保增塑剂JE-28 佛山创纳新材料推出的JE-28环保增塑剂,由于不含邻苯二甲酸盐有害物,一问世便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对于那些止在寻找其他增塑剂用来生产可以放在嘴里的PVC制品厂商来说,该增塑剂是风险最低的选择,是简单易行的增塑剂DOP/DOTP等替代品,价格远低于DOP/DOTP等。 这种增塑剂符合欧盟法规要求的最高标准,其无毒特性让众多PVC制造商和消费者感到放心。该增塑料剂不需要再次配置,降低了因二次配置的错误导致昂贵的产品召回和顾客投诉产生的风险。 由于具有较低的初黏性和卓越的黏度稳定性与可加工性,因此该增塑剂可以满足高速的制模生产效率和循环周期要求,并且能保证表面厚度一致。还可以用于PU树脂制品等. (拿样方法:妖武八妖寺武武酒寺玲玲) 柠檬酸酯类 柠檬酸酯类产品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塑料增塑剂,无毒无味,可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传统增塑剂,广泛用于食品及医药仪器包装、化妆品、日用品、玩具、军用品等领域,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中乙酰柠檬酸酯性能更为优越,用途更广,不仅是无毒无味的绿色塑料增塑剂,还可作为聚偏氯乙烯稳定剂、薄膜与金属粘合的改良剂,其粘合物长时间浸泡于水中仍具有很强的粘合力。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已先后出台规定,允许柠檬酸酯类产品作为儿童玩具、卫生用品、医疗器械、人造革等与人体密切相关产品且卫生要求较高的塑料助剂之一。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开发柠檬酸酯。佛山市创纳新材料有限公司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并且有长期从事增塑剂产品的生产和开发经验,该公司在国内建成年产5000吨级柠檬酸酯装置,产品有40%进入美国、日本、欧洲等地。 我国有条件大量生产的柠檬酸酯类,如柠檬酸三丁酯(TBC)、柠檬酸三辛酯(TOC)、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