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山东省昌邑市围子仓街初中张延兴

设计理念:

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识图、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难点:

1、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

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讲内容。

2、氏族概念及特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了人类,才有人类的历史。那么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我们的祖先,也就是我们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究竟是谁?他们老家在哪里?

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请看大屏幕,这是两个比较熟悉的传说。(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图片)

师:哪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这两个传说?

生:讲传说故事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来学习了解一下。(屏幕展示教学目标,学生认知)

新课讲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拓展升华。(三个标题,按任务分别进行)

二、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屏幕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你们从这幅图上能获得哪些有用的信息,生回答(1、我国境内分布的主要的远古人类2、远古人类生存的年代等)

师归纳: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其中已知最早的是哪一人类遗址?生:元谋人。

任务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从这里你能获得哪些关于元谋人的信息?

(地点年代生产生活地位)

阅读教材第2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学生阅读回答,多媒体展示补充。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我们是从书本上获取的关于元谋人的信息,而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取的这些信息呢?

生: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例如: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多媒体展示)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页上“元谋人的牙齿”图。这是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人化石包括两颗上门齿,同属一个成年人,根据考古研究判断,这两颗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元谋人出土的有七件石器,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打制而成的。在化石地层中,后来又发现了动、植物化石、大量炭屑和烧骨。经考证认为,这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师: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使我们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了解。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

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北京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最早是20世纪开始发现的,我国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以后又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6个,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以及其他的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还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使用火。北京人使用石器和火遗迹的发现,为从猿到人演变提供了有力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和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年之间。

任务二:北京人

带问题阅读标题二内容,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下列问题:

A、北京人发现地点、距今年代?使用什么工具?有什么特征?

B、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是由什么决定的?

C、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

1、观察比较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前额眉脊骨颧骨嘴部下颏

古猿

低平向后

倾斜

粗壮高突前伸无下颏

北京人低平较粗壮较为突出微缩

无明显下

代人

平滑薄平平滑平整下颏明显

2、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的环境中,北京人怎样生存下去呢?

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住山洞,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果实,过群居生活

食物猎取,采集

火的使用会使用天然火

4、想一想,北京人是如何得到火的?

(A大自然雷电生火;B森林草木自燃生火;C露天煤的自燃起火;D偶然摩擦生火。)

5、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

(火的作用:A烧烤食物;B驱赶野兽;C照明;D 防寒。)

6、使用天然火,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

(火的意义: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7、想一想,如果你是北京人,你的一天该如何渡过?

(浮想联翩--绘画、编故事、演短剧等形式不限)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在小组内说一下。

学生: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男子去狩猎,女子去采集,傍晚时,采集狩猎回来后,他们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男子把打到的猎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烧熟后,分配给大家。当人们吃饱肚子后,就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自然也不敢靠近山洞。

三.北京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北京人部分,获取相关的信息。

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与多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遗址,其中以北京人遗址最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接着,我们就来一同了解一下北京人。

(多媒体展示)

屏幕展示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要求: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识图后结合课本知识自由发言。

前额眉脊骨颧骨嘴部下颏古猿低平向后倾斜粗壮高突前伸无下颏

北京人低平较粗壮较为突出微缩无明显下颏

现代人平滑薄平平滑平整下颏明显

(多媒体展示)

通过这些比较,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师生归纳: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师: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了北京人的模样,接着我们来一同走进他们的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本第3页左下脚出自《韩非子》的语言,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北京人当时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生:恶劣

(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课本图片思考)

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北京人又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生小组活动,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

到这儿呢,老师有个有趣的问题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北京人开始时是怎样得到火的?

生小组活动回答(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

师:有了火,会给当时人类带来什么变化呢?

生:火的作用: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火的意义: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师:同学们都动脑筋了,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着我们想一想,如果你是北京人,你的一天该如何渡过?(浮想联翩--绘画、编故事、演短剧等形式不限)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在小组内说一下。

师: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老师很佩服你们丰富的想象力。北京人为了生存,不断地同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如果类人猿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食物,人类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域,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任务三----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基本信息:(多媒体展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分析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并完成下表(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与北京人比较表

五、课堂总结、巩固升华: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1、收获盘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看看,究竟你掌握了多少?(多媒体展示-----师生共同完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畅谈感受----谈谈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3、释疑解惑

我的问题:……

我们组的问题:……

老师的问题:①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由于环境恶劣,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只有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群居生活,才能生存下去,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同时靠采集和狩猎为生。)

②什么是氏族?

(氏族是一种组织形式,就像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北京人生活的原始人群。氏族的形成与当时的婚姻状况有关,在原始人群阶段,由于刚刚由猿转化而来,因此彼此之间没有伦理观念。属于群婚性质,也就是不仅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而且没有辈份观念,也即任何一对异性都可以婚配。到了山顶洞人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在婚姻形态上比原来进了一大步。尽管还属于群婚的性质,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伦理观念。这个时候的婚姻形态属于族外群婚,即两个集体之间的青年男女可以通婚,由于还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所以很难确定后代的身份,所以只能按照母亲方面的血统把有血缘关系的人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集体,这就是氏族。

我们同学只要抓住六个字即“血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公有”(没有私有财产)、“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即可。)

4、拓展延伸:

①、教材第6页的动脑筋

(一万多年前北京的地貌同现在基本相同。因此,在山顶洞穴里发现海蚶壳,只能说明山顶洞人已经走得很远了。)

②、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由北京人的原始人群到山顶洞人的氏族,这一变化说明

了什么?

(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五、当堂检测及时巩固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A:北京人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是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依靠原始而简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斗争。

B: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C:北京人可以用火来吓跑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证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或懂得使用火。

火的意义: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远古居民由使用天然火发展到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六、教师寄语

小组评价

作业布置

教师寄语

如果能以一颗感恩的心、一份自强的情,记住我们的祖先,不忘我们的祖国,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会充满温暖与温馨,力量与激情。

让我们热爱劳动,学会生存,勇往直前,开动脑筋。用勤劳和智慧开创绚丽未来,做一个有骨气有能力的现代中国人!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世界上几种重要的古代文明的特点。本课第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第二部分相对较简单,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在一部分应注意思考为什么文明之间具有差异。 二、学情分析 具体学情具体分析。 三、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利用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阅读材料,观看地图,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大家现在快速阅读教材并结合标题,之后告诉老师本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什

么? 生: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产生”,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树立学生对于本课的整体框架。 (二)新课讲授 1.人类文明的产生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部分“人类文明的产生”,在这一部分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师: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都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通过这样方式获取的食物是不稳定的,当时的人类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之后,人类在采集果实和狩猎的时候,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其他动物的习性,最终人类开始有意识的播种和驯养动物,于是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诞生。人类掌握了农耕和畜牧,人了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由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就是人类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放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 师: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与原始社会不同,这时候的人类没有办法一口气消耗掉所有的事物和产品,因此就出现了剩余产品。面对这些剩余产品,人类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

体育优质课教案

兴仁县第三中学 体育优质课教案 课题:篮球“三步上篮” 任课教师:钱育金 任课班级:八(2)班 时间: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下午第一节 篮球“三步上篮”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课以中学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发展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激励机制功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进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其集体性强,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于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合作精神以及锻炼身体,锻炼意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三步上篮是篮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初学者容易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对于其它技术的掌握也有衔接作用,掌握了上篮技术可以说为篮球的进攻技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共有43人。大部分学生喜爱篮球运动。对篮球活动积极性很高。但对篮球活动的技战术知识了解并不多。本节课学习三步上篮技术并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三步上篮的学习和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体育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篮球三步上篮技术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大半的学生能做出高质量动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观察能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展示原始社会早期人类采集、狩猎的图片、壁画;通过分析《农耕及畜牧业传播地图》及分析讲解两段史料,让学生了解早期文明产生的前提,文明产生的标志。 2.时空观。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每个文明产生的地域,每个文明产生的时间,每个文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个文明产生的具体地域、时间及成就。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地图、相关史料,并分析讲解这些史料,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孕育了不同而多元的文明,如有埃及文明式的帝国文明,也有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文明;有源于大河农耕文明下的专制,也有源于海洋文明的民主政治。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的思考探究,让学生了解“文明”的涵义以及文明的构成要素。也通过史料的对比,让学生理解文明的“多元”化,并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5.家国情怀。通过探寻古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认识各个文明的伟大成就,各文明的多元性。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明传承的不易,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和源远流长而自豪,自觉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代文明多元特点及形成的条件 难点:古代文明多元特点 三、教学方法、教具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课堂探究、问题探究、史料研读、教师讲解。 教具:幻灯片、多媒体教学。 四、学情分析 本课是早期文明的产生,课时内容比较多。一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一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涉及四个文明古国,他们产生的地理条件,文明成就及特征。学生学习本课会觉得知识陌生,难以理解。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分成四个小组,收集四个古文明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前就接触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学习就会有熟悉感,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新课导入用的是流行歌曲,容易激发学习兴趣。鉴于古文明遥远而带有神秘感,一些学生学习会觉得吃力,因此准备大量图片资料,直观感受古文明。再通过分析相关的史料,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在西元前》,配上歌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

六年级第14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4课四季之歌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个性化写作成为新时期作文的主旋律,古语日:“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即使是对同一事物,感受也不尽相同,而写作也应各具特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并努力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写景作文的一般结构,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能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具体描写四季的景色。 2、能力目标: 培养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能力,在欣赏图片和与伙伴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表达自己对四季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能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具体描写四季的景色。 教学难点: 巧妙构思,从独特角度进行习作,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流程: 一.课前游戏: 中国的汉字是非常有意思的,许多文字游戏也由此而诞生,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 十加两笔共可以组成九个姓氏,你能一下子全写出来吗? 公布答案: 丰王井韦支车牛计木

师总结:文字游戏考验我们平时的积累和活学活用,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多多留心,多多积累。 二.谈话导入: 师导语: 同学们,一年四季之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它?说出你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 一年岁月,四季更替。春天是欣欣向荣的,一切景物在春风中萌发生机;夏季是热情的,在骄阳的沐浴下万物惊羡迷人身姿;秋天的景色是迷人的,象征着丰收和繁荣,意味着欢乐和富强;冬天是凄美的,在圣洁的白色中尽展独特的风光。四季风景,淋漓尽致,让我们走近四季去观察、去感受……(板书:四季之歌) 三.积累语言: (一)描写四季的词语: 你能一下子说出五个以上的词语吗? 春()()()()()() 夏()()()()()() 秋()()()()()() 冬()()()()()() (二)描写四季的句子: 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每个句子所描绘出的画面。(指名读,每人读一句,轮读) 春 1、春姑娘乘着清风,带着温暖翩翩而来,她张开双臂,舞动着纤细的手,把碧绿洒满大地,把百花插上枝头。 2、正是初春,李子树上已吐出米粒大的嫩黄芽苞,在春阳下仿佛刷刷地在伸展。 3、暖融融的雨丝好像一串串的珍珠,又好像春姑娘的鞭子,抽打着冬天的阴影,驱赶着料峭的寒意。 4、那一簇簇的小草顶破了地面,悄悄地探出了嫩绿的脑袋,神气地立在地面上。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的起源;简要了解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重点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形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难点:理解和掌握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早期人类的历史知识;初步认识“氏族”这一社会组织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小学的社会课本和日常的电视剧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历史知识。 世界各国都有关于人类产生的神话传说,中国神话说发娲娘娘用水和黄泥创造了人,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历史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页,看《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 师问:1、在我国境内有哪些主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2、其中已知最早的是哪一人类遗址? (一)元谋人(板书) 展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颁布图”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历史地图。 教师:古人类遗址的颁布有什么特点? 教师占点拨:古人类遗址大都集中在大河流流域附近(因为大江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

高一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高一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上体育课必须自觉遵守的条例 1.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着适宜于体育运动的服装,鞋子,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影响安全的物品 2.上课时必须准时到场,由体育委员带队,检查人数,并向老师汇报出勤情况 3.对老师有礼貌,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在体育课上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认真听讲、刻苦练习、互相帮助,完成任务 4.体育课不得无故缺席,如因病因事缺席,必须及时办理请假,病假由医务室出具证明,事假由相关人员出具证明,经任课老师核准 5.学生虽到校上课,但有局部疾患及女生的例假,原则上也应上体育课,但运动量可酌情减少或随堂见习6.上课预备铃响后,要立即到指定地点站好队,由班级体育委员整队并严格执行课堂礼节,课结束前,必须站好队,听取教师小结 7.课前体育委员、小组长应主动协助老师布置场地、器材,课上协助教师做好完全保护工作,课后协助收回器材 8.严格执行规定的安全措施,爱护场地、器材设备 9.因病免修体育的学生必须由县级以上的医院出具病情和由建议免修体育字样的证明,由家长申请,经学校核准 10.学生应认真参加体育考核,严格遵守规则和有关规定 成绩评定和合格标准 一、凡身体正常的学生达到下列三项要求即为合格 1.体育课坚持出勤,不无故缺席,体育课成绩及格 2.经常坚持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3.坚持认真做好广播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成绩分体育合格、及格和达标的区别 达标是指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总分在250分以上为达标 实施体育合格标准争取达标法,凡属下列三项之一或以上者为体育不合格 1.体育课成绩不及格 2.高三年度未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等级者 3.广播操和课外活动无故缺席者 体育课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接和评分法,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方法如下: 1.体育课出勤率和课堂表现(10分) 2.体育基础知识(20分)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技巧(70分) 4.关于体育课补考的几项规定: (1)因病、事假缺考者,所缺考项目由任课老师安排补考 (2)体育课成绩不及格者,不及格项目(含知识)可由原学校组织人员给予一次补考。补考后仍不及格,即学期成绩不合格 (3)补考仅限于身体素质测试或运动技术达标等方面的项目,因早操和课外活动缺勤而不及格不予补考5.体育课成绩计算 学期成绩=出勤及表现+体育基础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 三好学生体育必须合格,同时成绩在75分以上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分在350以上 先进班集体学生体育合格率在95%以上 先进学校学生体育合格率在90%以上 新标准

《人类的形成》教案完美版

《人类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人类的出现: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2、教师简要介绍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参加会议代表的广泛性,便于学生理解会议的重要作用,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打下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资料片段或录音片段,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3.“氏族社会”是本课的重点。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十四课《编辑幻灯片》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十四课《编辑幻灯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在前面学会基本操作,包括启动退出,创建及保存多张幻灯片组成的演示文稿,只不过暂时还停留在文字构成的幻灯片部分的编辑与修改。学生作品已初见效果,学生的兴趣和熟练程度越来越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课介绍各种视图及其相互间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分别进行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操作。可考虑用2个课时,重点放在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的操作为下一节修饰演示文稿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演示文稿的编辑包括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 难点: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PowerPoint中各种视图方式的选择及相互间的转换; (2)了解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场合; (3)学会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各种视图的切换方式,了解各种视图的主要优势,掌握各种视图的切换方法;(2)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掌握编辑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编辑演示文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让学生更清楚各种视图的优势。本课采用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直接演示各种视图切换下的不同形式,并就不同视图的优势作简单的介绍和演示,大纲视图更利于文字纲要的编写,对幻灯片的题目等显示一目了然,浏览视图适宜幻灯片之间切换方式的设置(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则这点不讲),适宜观看所有幻灯片整体的风格等,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以大纲、浏览和普通视图为主讲内容)。教学过程中的操作以PowerPoint 2003版本为例。 2、教学过程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过程,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理解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研读课本,分析相关史料,收集小组讨论的观点,初步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文明的产生,认识到文明古国的共性与个性,增强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 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史料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区域图片,引出问题:为什么世界文明最早产生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文明又怎样的特点。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探源——人类文明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全球通史》关于文明的描述,使同学明确文明的概念。多媒体出示以下材料: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

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明的特征是可以大体概括为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 (二)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原因及过程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的演进,引出古代文明产生的情况。教师给 学生5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点评,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整个过程用时8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之后小组讨论,分析社会分工和国家产生的联系, 构建思维导图。 ●教师总结: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阶级产生。阶级矛盾的对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文字出现,人类文明产生。 (三)多元文明的特点 ●教师给学生10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阅读课本能够对四大文明古 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各个文明的自然环境、产生过程、代表性文明成果进行有效定位。 ●接下来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相关材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讨论的形 式,请同学们思考相关问题,加深理解。 1、教师活动:通过古代的主要文明区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图示文明区有哪些共同特征?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总结:文明区的共同特征:(1)都处在大河流域附近(2)土地肥沃,以农业经济为主。(3)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2、教师活动:利用材料分析探究问题,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分析。教师出示古代埃及种姓制度的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埃及文明产生的自然因素,结合课本归纳古埃及文明的表现。 埃及文明:早期埃及人在尼罗河季节性泛滥而产生的肥沃淤泥上播种、收成。慢慢的更多人到尼罗河流域定居,形成群落,再成为城市,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表现: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主备课人:郑云霞 备课时间:2013年8月30日 上课时间:9月1日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的产生等。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法:导学法、点拨讲解法 学法:阅读、分析 教学过程: 一、师生见面,师作自我介绍,并做简单的开课动员。(三分钟育人) 对学生三点要求:认真听讲 准确圈画 做好笔记 二:善激: 西方神话有“上帝造人”说,中国古代有“女娲造人”的神话故

事,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生自由发言)导入新课。 三:善学:(出示自学目标,引导阅读) 1、现代人类的祖先是谁?起源于哪个大洲?人类的历史有多久? 2、人类进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 3、完全形成中的人分为哪几个阶段?主要代表有哪些? 4、世界上的人种主要有哪几种?造成原因是什么? 5、原始社会氏族分为哪两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四、善研:(小组讨论交流) 五、善导: 1、什么是氏族? (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组织,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 2、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特点与区别: (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既只其母,也只其父;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六、善结: (依板书让学生归纳知识点) 七、善用: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猿类:非洲古猿 人类起源正在形成中人(南方古猿:约三四百万年前) 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早期:群居 后期: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解体:私有制阶级国家奴隶制社会 教后反思: 由于本课是课标所没有要求的,所以上课已和新生交流为主,和学生主要交流了什么是世界历史?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史?怎样才能学好历史?你有哪些以往学习的经验等。知识点的学习是次要的。学生只是看看书,简单点拨了几个难点。但效果较好。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 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 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 系。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为了巩固 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 的强弱。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 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 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

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 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 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 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 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 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 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投掷练习,了解进行器械投掷练习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及其锻炼价值,懂得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和全身协调用力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刻苦锻炼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书《体育与健康》田径中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是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自制轻器械练习)。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是投掷中最基本的动作,也是测验项目。难点是两腿用力蹬地,送髋展胸,两臂用力掷球。主要能够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和腹背力量,以及全身协调用力等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冷静、果断等心理品质的形成。由于投掷项目比较危险,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对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严密组织教学,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3、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是掌握运动技能的有利时期,他们活泼、好动、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强烈的表现欲,喜欢比较激烈的运动项目,对

于投掷这样的运动项目,他们一般不给予太多的关注,如果要学习,也是应付了事。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采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运动中去。 4、设计思路 我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观看挂图和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运用启发式教学,既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引导、传导、开导的作用;学生在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要学会欣赏学生,并把德育贯穿与教学中。 5、教学手段、方法 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去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组练习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体育课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课题:×××教学设计 ——××× 单位:地址: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联系电话: 一、教师简介 二、体育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指导思想 (三)教学目标 1、2、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 类与文明得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得代表——北京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境内得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得发现、北京人得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得发现得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得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得能力。(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得?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和分析历史问题得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得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得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得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得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得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得特征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得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得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得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得上帝造人,还是中国得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得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得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得?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得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得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得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得最早得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得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得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得某些特征。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九年级上册01-01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导学案 初备人:贾蕾、王珍荣审核人:文综组课型:新授课时间: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事实,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养。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异同点,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3、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难点】 重点:从古猿到人的演进、氏族社会的产生和特点 难点:从古猿到人的演进 【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中采用导读法,采用例证法和对比法。 【知识链接】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于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首先,我们看看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是怎么揣测人类起源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 当然了,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 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则认为人是原本存在的。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也最为流传,在所有神话里,最引人入胜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数我国的女娲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的祖先是:() A、170万年前的中国元谋人 B、三四百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

(推荐)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文本教学解读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介绍了下雨前燕子、小鱼、蚂蚁这些小动物的活动特点以及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课文共9个自然段篇幅较长,但层次清晰。学生可以图文对照读故事,在朗读中了解下雨前动物们的一些活动现象,同时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1.识写生字。 本文共有13个生字要求会读、7个生字要求会写。 13个生字都是合体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字形,并在读文中随文识字。多音字“空”,文中出现了不同读音组成的词语“空气、有空”,要指导学生将字音读正确。 认读“腰、伸、搬”3个字,宜在词语里认识。在自己身体上找一找腰部的位置,做一做“伸腰、搬东西”的动作,从而将音、形、义结合起来进行学习。 认读“坡、沉、响”3个字,宜联系生活识记。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语境组成“山坡、下坡、坡路”等词语读一读,联系生活并借助图片感受“阴沉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响”的意思。 认读“潮、湿、消、息”4个字,宜在词语中认读。引导发现“潮湿”都是“三点水旁”,再说说生活中潮湿天气的具体现象有哪些,进一步了解词语的意思。“消息”的“息”在词语中读轻声。 认读“闷”字,这个字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观察字形发现与“心”有关,通过溯源了解“闷”外形很像一扇门,里边的一颗心被关闭在门内,所以很憋闷。出示“闷气、闷热”等词语认读,强调字音“mēn”。 认读“呢”字,这是一个轻声字,宜在句子中认读。 “直、呀、边、呢、吗、吧、加”7个要写的生字,有5个是带有“口字旁”的生字。“口字旁”所在位置不同,书写也有区别。“呀、呢、吗、吧”的“口字旁在左边略小。书写在左上格,封口横压横中线;“加”的“口字旁”在右边略大,位置居中。“呢”重点指导第7笔撇收笔在竖中线,第8笔竖弯钩贴近竖中线起笔。“直”不宜写太宽,中间三个短横间隔均匀且不能碰到横折,末笔长横

第14课_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一.教学分析 1.说学情: 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三的学习,学生对自古至今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初中课本里也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概况,但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进行主干知识的展示,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2.说教材: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信工具、大众传媒三个领域,重点突出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四个发展阶段。 本节课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延伸和丰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近现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史的理解。 对于本课教学,可以根据课标要求整合“衣、食、住、习俗四个子目”的内容,突出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因素,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同时,我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通过对典型史料的研读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 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大量近代以来不同时代服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习中国近代以来服装的变迁史,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史料研习和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九年级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WORD样篇可编辑

九年级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WORD样篇可编辑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注意从文字资料中获取必要信息,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例证法和对比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在观察、比较等方面,同时对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探究式学习,教师不断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自由讨论等过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是平等的。 【教学重点】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学资源】 《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九年级上)》 《世界史纲》[英] 威尔斯 https://www.360docs.net/doc/533044207.html,/czls/index.htm 部分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展示图片)这几张图片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 谁能说说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简单讲述) 同学们的讲述很精练,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部片子中的配角(停顿) “人类”(强调语气)看看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是吗?看样子有很多同学都知道了,好,谁能说说,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 就这么简单? 看看我找的资料如何? (展示)人类起源的资料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于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

第十四课教案

第十四课教案 一、课的任务:掌握翻身的全部动作,学会坐,为爬行做准备,进入精细动作发展的初级阶段,精细动作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它对脑发育有重大作用。 二、课的内容: 1、音乐律动《两只老虎》 ⑴目的:提高宝宝对律动音乐的兴趣,调节活动气氛,学习简单的拍手、跑的手部动作等手语。 ⑵教法: ①教家长学会;跑的快、没有眼睛、没有尾巴、摇尾巴的手语。 ②然后教师示范做律动,宝宝欣赏: 音乐前奏的动作:双手插腰,身体随音乐节奏左右摇摆。“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的快,跑的快,跑的快”引导宝宝前后摆臂,“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双手只出眼睛,小尾巴的时候双手放于臀部后面,摇一摇。“真奇怪,真奇怪”拍一次手掌,再向外翻一下手掌表示没有的姿势。 ③音乐律动:教师播放音乐,请家长和宝宝一起随音乐的节奏和歌词做律动。 ⑶器材:音乐《两只老虎》 ⑷时间;5分钟 2、靠坐: ⑴目的:坐是人生的基本动作之一,坐位比仰卧视觉效果好得多,婴儿能坐后见多识广,在感觉发展上获得一次飞跃,现在婴儿已经能够靠在成人的怀中坐了,让宝宝独立靠坐是提高婴儿控制能力的方法。 ⑵做法: 开始练习坐可以利用斜面让宝宝斜靠,使宝宝稳定的坐下来。开始可让婴儿斜靠在被子上,被子慢慢垫高,最后使婴儿成上体垂直的坐位。” ⑶教法: ①教师引题:“宝宝出生后一直处于仰卧的姿势,这不利于宝宝的视觉及智力发育,坐位比仰卧视觉效果好得多,婴儿能坐后见多识广,在感觉发展上获得飞跃。” ②教师示范做法。 ③家长带宝宝练习坐,教师辅导。 ⑷器材:垫子若干。 (5)时间:10分钟。 3、连续翻身取物: ⑴目的:在婴儿掌握翻身动作后,用玩具使孩子连续翻身,使孩子的翻身动作熟练自如、提高整体移动身体的能力,让孩子有人生第一次主动获得东西的

课体育课教学设计

17课体育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2.能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2.今天,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 二、自主预习 1.出示ppt(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 1.听写 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ppt: 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