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提纲复习学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提纲复习学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提纲复习学案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

1.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

①三大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3)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2.一战的爆发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两大军事同盟

①协约国集团: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

②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3.战争的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①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②东线:东普鲁士战役(德、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③1914年东西两线的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①1915年战况: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②1916年战况: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英首用坦克);海上爆发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最大规模的海战)。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①美国参战: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②中国的参战:北洋政府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③苏俄的退出: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④同盟国集团的失败:1918年11月11日德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4.大战的后果

(1)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战争(虽然塞尔维亚、比利时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2)一战的影响

①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催生了新世界(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瓦解四大帝国,美国和日本崛起;建立国际联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③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运动高涨;社会主义思想和观念兴起;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协约国胜利的原因

对参战各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它凸显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占压倒性优势。

[拓展]

1.人类直到20世纪才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

(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在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力量对比发生改变,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激烈斗争,矛盾加剧,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并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根本原因:争夺战利品和世界霸权

具体原因:A.美国同协约国的经济利益联系紧密,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给偿还;

B.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对美船只的商业贸易造成损失。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a.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b.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c.日本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经济迅速发展,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d.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e.一战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成立。

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a.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b.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c.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d.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e.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潮盛行。

考点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知识点】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2)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3)性质:战前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4)操纵者: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5)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

①内容

②评价:

a.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b.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解;

c.承认民族自决,诞生了新的国家;

d.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e.对德国的压制,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2.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构成: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对奥、保、匈、土和约。

(2)结果: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3.国际联盟

(1)建立:1919年通过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盟约正式生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2)机构:国联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全体一致原则)。

(3)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4)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

(1)时间、与会国:1921-1922年;美、英、日、法、中、意、葡、荷、比等九国。

(2)内容: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

2.华盛顿体系

(1)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构成。

(2)与凡尔赛体系的关系: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与完善,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建了战后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被统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三、维护和平的尝试

1.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

(1)主要活动: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国际联盟中的卫生等机构或组织,为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30年代,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姑息、纵容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侵略。

(2)评价

①历史地位:它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②积极作用: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为联合国等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③消极作用: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2.《洛迦诺公约》的签署

(1)背景:鲁尔危机后,法国国内和解力量占上风,欧洲安全问题提上日程。

(2)内容:包括《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等。

(3)意义:a.改善了法德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b.提高了德国的地位,但也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道路。

3.《非战公约》的签订

(1)内容: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2)作用:

①积极: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国际条约;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也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②消极: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关系

凡尔赛体系是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则是在美国占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拓展]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1)凡尔赛体系是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则是在美国占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新的统治秩序,这个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列强激烈的争夺之后暂时妥协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

义国家之间的各种矛盾,从而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国际联盟的历史作用

(1)国际联盟是一战的产物,是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2)国际联盟是第一个政治性的世界组织。从本质来讲,国际联盟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它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3)国联倡导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4)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但成效不大,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5)国联在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社会、经济和人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

1.背景

(1)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它们对外侵略扩张,并逐步走上了结盟道路。

(2)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乌云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些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3)慕尼黑阴谋

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避免战争,并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2.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德国闪击北欧、西欧,英法联军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占领法国,法国成立维希政权。

(4)不列颠之战:希特勒下令执行“海狮计划”,武力入侵英国,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英国先进的雷达技术是胜利的重要武器;德国的“闪电战”计划首次失败)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阶段

(1)1941年,苏德战争(莫斯科战役)和太平洋战争(珍珠港战役)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2)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攻克柏林:1945年5月,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2)日本投降: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6.意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与邪恶殊死搏斗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为战后基本清除德国、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扫除两国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使之走上和平、民主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血腥的战争体验也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诱导、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战争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原子能技术、现代空间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起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7.反思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它历时6年,波及61个国家和地区的20亿人口,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昭示人们:各国必须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威胁和挑战,才能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

[拓展]

1.全面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德日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

(2)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

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国家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4)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5)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也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

(2)团结就是力量。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力量的形成和发展却需要团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依靠团结形成的强大力量取胜的。

(3)战略指导正确。战争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和进行,如何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4)战争动员有力。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时间持久、消耗巨大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战争动员调动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

3.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制

(1)相同点

①都是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体系,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

②都是大国之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③都是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

④都以召开国际会议和签订一系列国际条约为基础形成的。

⑤都对战败国进行处置。

⑥战后都建立了一个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国际机构,即一战后的国联,二战后的联合国。

⑦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瓦解、崩溃。

(2)不同点

①影响深度和广度不同。雅尔塔体制远远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扮演的主角有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体现了英、法、美等大国意志;雅尔塔体制则是美苏在全球各地,体现美苏两大国的意志。

③形成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则是二战接近尾声时到二战结束后经过近十年时间的酝酿而逐步形成的。

④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上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雅尔塔体制则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及大国称霸的性质。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历史选修3时间表

1879 德奥同盟 1882 德奥意同盟 1892 法俄协约 1904 法英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1908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 西线:德攻入法国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1914.9.5 马恩河战役 1914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奥匈进攻俄国 1916.2 凡尔登战役 1916.5底日德兰海战 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2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1917.8 中国参战 1918.3 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1918.3-7 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第一次大反攻,把战线推进马恩河一 线 1918.9底-10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同盟国开始瓦解 1918.10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停战协议签订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幕 1919.4 《国联盟约》写入凡尔赛和约 1919.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会外《九国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2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1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5 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 德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019·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除在议会内部进行斗争、拒绝投票通过军事法案和军事预算的一切费用之外,还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1907年召开海牙和平会议,着重讨论战争法规问题并缔结了多项公约,在国际法上构成了若干限制战争的手段。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得出结论;根据材料中“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得出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根据材料“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得出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答案:(1)主要表现:工人阶级是反战运动的主力军;有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平运动初具世界规模,波及国家多。 (2)原因:欧洲两大军事军团的形成与对峙,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世界和平运动组织涣散,难以保证各国的协调统一。 2.(2019·广东百校联考)(15分) 材料一在德波战争中德国势如破竹的情况下,苏联却迟迟不肯出兵……德国是处在趋向于立刻结束战争并达到和平的国家地位中,而那在昨天还高喊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却主张继续战争而反对缔结和约。英美等国直到法国被击败后才想到联合苏联。1940年,以反共著称的丘吉尔给斯大林写了乞求联合的信。但苏联的愿望是让各方立即达成和解而实现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 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 势力平衡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色当战役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 ②③④ 3、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 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5、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6、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 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A.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B.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C.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D.美日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8.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 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 激烈B.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C.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9.下列条约中,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最为有 利的是() A. 四国条约B.五国海军条约 C. 九国条约 D. 凡尔赛和约 10、《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B.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C.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11.关于30年代至二战前国际形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 到挑战,逐步崩溃B.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形成,局部战争开始C.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D.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2.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 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13.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③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 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14.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西斯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 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概要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精细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5、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6、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7、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8、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

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题10分,第2题14分,第3题14分,4题15分,共53分)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伯伦曾几度向威廉二世做出结盟的姿态。1898年,张伯伦曾向德国表示:?我们应该向俄国说,你要的东西都得到了,我们准备承认这一点,但是你不要走得太远了。中国的其他地方应当由我们联合保护。?威廉二世斩钉截铁地说:?张伯伦不应该忘记,在东普鲁士,我有一个德国师团在抵御着三个俄国军团和九个师团,那儿可没有中国的万里长城,也不是英国的装甲舰能到的地方。 材料二 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欧洲各国显要云集伦敦。在一个公众场合,甘本(法国驻英大使)被威廉二世截住了。威廉二世对甘本说:?你应该知道,我对你的国家的感情。我认为对欧洲的和平来说,法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希望法国强大,如果你们有什么困难,就请告诉我,我会给你们帮助的。?甘本说:?对陛下的关心我非常感动,我会向巴黎报告的。但是法国希望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我希望而且也相信法国永远不会需要陛下的帮助。? 材料三 1896年,威廉二世在给大臣的一份电报中说:?我们现在背上了大量的殖民地……因为这些殖民地使我们与英国继续不断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在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我们的报纸在天天宣传这种斗争。? 材料四 1904年的英法协约给了德国沉重的打击,德国决策者们从来没有想到英法这两个殖民地利益上势不两立的国家会走到一起。在俾斯麦之后担任德国外交枢密顾问的霍尔斯泰做了完全错误的估计,他始终认为不可能英法接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为什么要主动与德国结盟?威廉二世拒绝同英国结盟的理由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甘本拒绝威廉二世“帮助”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实际原因是什么?(2分)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时间表

1879 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同盟国) 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 英法结盟 1907 英、法、俄三国协约(协约国),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1941.6.28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一战导火索) 1941.7.28 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9 马恩河战役(法—德) 1915 德奥击溃俄国计划失败 1916.2 凡尔登战役(法—德);无限制潜艇战 .5 日德兰海战(英—德) .6 索姆河战役(英法—德) 1917.4 美国加入协约国 中国加入协约国 苏俄《和平法令》 1918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与同盟国) 1918.11.11 《停战协定》,一战结束 1919.1.18 巴黎和会 .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946 国联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九国公约》 .4 《拉巴洛条约》(苏德) 1923.1 法、比占领德国鲁尔区失败 1924 《日内瓦议定书》 1925.10 《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洛迦诺公约》 1928.8 《非战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 九一八事变 1932 德国纳粹党上台 1933 希特勒成总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德国退出国联 1935 德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0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 1936 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5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7—1939 西班牙内战 .10 德意《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11 德日《反共产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8 中日四大会战 .9 慕尼黑阴谋

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主题】和平与战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更昭示 了和平与正义的可贵;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具有现代战争 特征;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人类文明的状态。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原因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一、危机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 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金融危机。 二、危机的表现和影响 1.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业下降、外 贸缩减、工人失业、经济危机导致国内政治危机。 2.危机导致新的资本主义模式和世界大战:为摆脱 危机,各国选择不同发展道路。英国利用殖民体系建立 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全面干预 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德、日则走上法西斯道路,企图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市场,成为世界大战的策 源地。

三、危机的特点 1.来势凶猛。2.影响范围广。3.持续时间长。4.破坏性强。 四、德日法西斯上台 1.德国法西斯通过政党和民主选举途径上台(1)上台原因:A凡尔赛体系种下民族复仇恶果;B 德国经济脆弱(海外市场狭窄、过度依赖美国资本);C 国内矛盾激化,垄断资产阶级渴望建立独裁政府;D纳 粹党的欺骗宣传(种族优胜论、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E军国主义和民主传统淡薄的历史传统[“三大主义” (民族、军国、专制)气氛浓厚。] (2)上台标志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政府总理。 (3)撕毁《凡尔赛和约》,破坏凡尔赛体系:193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2.日本法西斯通过军部的一系列行动扩大影响,最终上台 (1)上台原因:A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 危机深重,国内矛盾尖锐,渴望转嫁危机;B军部策划 政变、对中国的9.18事变等恐怖事件,逐步影响政府; C日本天皇专制传统和对外侵略的国策;D华盛顿体系的压制。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测试题

2012级高二历史第七学段周练(8)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70分)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2.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 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 A.德俄之间 B.德法之间 C.英德法之间 D.俄奥之间 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 河战役④色当战役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5. 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6. 右图是一战时期留下的著名照片——福熙车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帝国主义的矛盾得到解决,和平实现 B.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C.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重重 D.图中的元帅认识到了《凡尔赛和约》的危险 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8.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损失不包括 A.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精神 B.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C.忧心仲仲,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D.极端民族主义盛行 9. 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是 A.国际电讯联盟 B. 万国邮政联盟 C.国际联盟 D.联合国 10. 一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有①使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②引发了欧洲地区的无 产阶级革命运动③动摇了欧洲的国际地位④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 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12.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标考点】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和德国法西斯的兴起;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主要包括局部反法西斯侵略斗争、英法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突袭波兰、英法“静坐战争”、法国溃败的原因、丘吉尔上台及“不列颠战役”等史实。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主要包括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等扩大转折的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了解《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以及第二战场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史实,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解析考点】 1.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法西斯在德国和日本兴起并取得政权 ①社会基础:德、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 义情绪极其强烈。 ②历史根源:德、日对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强烈不满。 ③法西斯政党或组织的建立:一战后,意大利组织了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德国成立 了以希特勒为首的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日本则兴 起了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主力。 ④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德、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统治阶级转而支持法 西斯,企图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方法摆脱危机。 (2)世界人民局部的反对法西斯斗争 ①1935年月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正式吞并了埃赛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掀起抗意战争。②1936年7月,德、意直接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西班牙人民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斗争。③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入全面抗日战争。④1938年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了奥地利,同年德国又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高中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整理

一战(1914- 1918)背景原因条件: 1.20世纪初西方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根本) 2.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欧洲最大、俄奥、英德世界最大)1882奥匈德意三国同盟建立,1907三国协约建立,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3.巴尔干地区冲突加剧世界局势紧张,各自扩军备战。 4.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为战争爆发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 5.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6.导火线(直接原因):1914.6萨拉热窝1914. 7.28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俄英法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直接) 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物质条件: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为战争爆发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 3.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时间:1914年——1918年主战场:欧洲 主战线:西线(决定性):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塞尔维亚-奥匈 经过:自西向东索马凡 第一阶段:1914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16.2凡尔登(最长最惨烈大战转折点)、16.6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16.5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 第三阶段:1917—1918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1917.4.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1.美国与英法存在历史文化联系,美德关系紧张 2.美国与协约国之间有贸易联系 3.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4.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使美遭受损失,推动美采取反德立场 5.协约国占据主动,美参展确定协约国胜利,乘机获利主导国际局势,大发战争财 协约国阵营变化 1.美国:1916德无限制潜艇战,为保证协约国债务偿还债务于1917.4加入协约国 2.中国等十七国先后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1917十月革命,1918.3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大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归纳

学习战争的知识逻辑 背景(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 过程(爆发、阶段、结果) 影响(参战国、地区局势、世界局势)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2、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3、手段: (1)谈判和幕后交易,纠集军事集团 (2)扩军备战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从三大矛盾的对立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大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发展为 两大集团:同盟国:德意奥 协约国:英法俄 1、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英德矛盾——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 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 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三.“巴尔干火药桶” (一)巴尔干成为火药桶的原因 1.战略位置重要 2.民族矛盾激化 3.列强的争夺 (二)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一战的导火线 四、一战的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2.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扩军备战——具体原因 3. 列强间矛盾的激化——主要原因 4.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1.为什么要打? 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 2.为什么能打? 1)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一)一战爆发的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二)三个阶段三条战线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战役: 时间:1914年9月 兵力:一百五十万人 伤亡:三十四万人 结果:德国消灭法军主力的计划失败,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 时间:1916年2月至12月 兵力:一百多个师 伤亡:七十余万人 结果:虽未决出胜负,但此后,德奥方面困难重重,每况愈下,开始走下坡路。此战役为此成为一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 时间:1916年6月下旬至11月 兵力:153个师 伤亡:一百三十余万人 结果:西线再度转入阵地战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德奥匈 第一阶段(1914年) 东普鲁士战役(东线形成对峙局面)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1915年德奥击溃俄国(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