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食物链课件

七年级生物食物链测试试题及答案.doc

七年级生物食物链测试试题及答案 ,,,xx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多做一些生物食物链试题的练习有利于生物食物链知识点的巩固。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七年级生物食物链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七年级生物食物链测试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正确的食物链是A、草→羊→狼 B、阳光→草→昆虫→蛙C、兔→狐→细菌 D、草→兔→狼→细菌4.下列各项中,能够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A.狐吃兔子,兔子吃草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C.蝗螂捕蝉,黄雀在后 D.猫头鹰捕食田鼠,狐也捕食田鼠5.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的体重增加10克,则最少需消耗蝗虫A.25克 B.50克 C.100克 D.125克6.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生物体 A B C D E有机汞浓度ppm 0.05 7 0.51 6 8 0.397.《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寓言中所述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用下列哪条食物链来表示A.蝉→螳螂→黄雀 B.露水→蝉→螳螂→黄雀C.树→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8.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如果水质被有毒物质汞污染,那么体内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A.藻类 B.草食鱼 C.肉食鱼 D.鲨鱼二、非选择题9. 某湖泊中存在着4种不同的生物A、B、C、D。研究者对其体内的

食物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绘制成下表:生物种类体内食物成分A 鱼甲鱼乙B 小球藻—C 鱼乙水蚤D 水蚤小球藻请你回答。1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的形式表示4种生物的取食关系。用字母表示2此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3此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除了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还应包括。4若此湖泊受到了轻度汞一种有毒物质污染,则A、B、C、D四种生物中汞含量最高的是。10.某水域被一种有机磷农药污染,经检测发现该水域中该农药的含量为5ⅹ10-12农药含量是指质量分数,该水域生态系统中A、B、C、D、E五种生物体内也均有不同含量的农药,经检测其数量分别如下表。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监测种类A B C D E农药含量×10-6 0.0005 2.0 0.5 25.5 0.041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2 该农药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上述生物中受危害最严重的是。3如果因为农药的毒害作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B全部死亡,则首先受到损害的是。4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经逐级流动,到第营养级的能量最少。七年级生物食物链测试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A 2.A 3.C 4.A 5.B 6.C 7.C 8.D二、非选择题9. 1B→D→C→A 2小球藻;水蚤、鱼 3分解者 4鱼甲10. 1A→E→C→B→D 2D 3D 4 太阳能五x,,,xx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多做一些生物食物链试题的练习有利于生物食物链知识点的巩固。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七年级生物食物链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七年级生物食物链测试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正确的食物链是A、草→羊→狼 B、阳光→草→昆虫→蛙C、兔→狐→细菌 D、草

七年级生物上册《食物链》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食物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以及食物链的特点。 (3)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学生尝试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交流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确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 (2)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做中学” 1.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动画片段:螳螂捕蝉(学生观看)。 故事情节:夏季烈日当空,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的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小黄雀…… (2)谈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来说一说。 (3)问题:大家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非常了解,但同学们想一想这个例子反映了生物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答:吃与被吃)。 2.提出“做中学”的问题——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1)问题展开: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产生的联系是很容易看到的。你还能举例吗?(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

(2)谈话:(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草、蚱蜢、青蛙、蛇、鸡、鹰) 这些生物大家认识吗?怎样利用食物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你会怎么做?(想想看,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卡片、胶带等材料,按照一定的食物关系顺序把卡片串连起来。) (3)“卡片接龙”活动: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认真思考。(教师巡视指导:一个同学排好吃与被吃的顺序,被吃的生物排在前,吃它的生物排在后,最后将卡片串起来。也可以鼓励创新,采用其他方法,如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扮演,相互牵绳的方法。)(4)模型展示,建立“食物链”概念: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模型展示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模型,从这些卡片接龙模型中,大家能看出什么道理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什么形状?);并指导学生将卡片接龙记录书写下来,用“→”表示捕食关系,写到最后一种生物才叫完整。再将学生书写的结果进行展示汇报,如青草→鸡→鹰等;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像这6种生物那样,彼此间串联起来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从而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5)质疑与归纳:教师要求学生继续观察所连的食物链,看看食物链通常有几个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动物所吃食物有何不同?比较这几条食物链,你还发现了哪些共性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食物链一般3-5环节;通过查阅信息库,知道动物的食性分三类;通过讨论归纳出食物链一般所具有的特点。 活动二:“学中用” 1.提出探究应用的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午餐情景。配以字幕:民以食为天,食物何处来?同学们能用学到的食物链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2.“追本溯源”解决问题——分析食谱中的生物 (1)选食谱:教师要求学生列出某一顿午餐吃过的各种食物。 (2)分类列表:启发学生分类思考其中哪些食物来源于植物?哪些来源于动物? (3)发现“食物链”:指导学生连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并展示交流。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食物链(1).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教案食物链(1) 6.1食物链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生存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动物、植物的生存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外,还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吗? 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图片 提问: 二、谁吃谁 看图6-1谁吃谁 提问:1)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食物链) 2)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被吃关系) 学生游戏活动: 1、这张图描述了怎样一个谚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说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吃与被吃关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那么对于其中包含的生物寓意,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了! 以活动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中掌握食物链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讨论: 1)食物链一般由哪几类生物构成? (绿色植物和动物) 2)它们分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 (生产者、消费者) 为什么? (生产者: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自已制造有机物,要从外界获取) 食物链的特点: (1):食物链通常是由于绿色植物开始的; (2):位于食物链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3):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根据这些食物关系总结: 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一环扣一环,相互依赖生存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们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其实也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更好的生存。(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总结

最全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致同学们 1、生物学(定义):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 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 (1)生长: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是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的结果。(2)发育:指生物体中各种器官逐渐达到成熟,并具有生殖能力。(3)生殖:指生物体产生下一代的现象,通过繁殖保持种族的延续。 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 (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的。但病毒作为一种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制定调查方案; ④填写调查记录;⑤整理调查结果;⑥撰写调查报告。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2)按照生活环境不同,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不同,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 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光对鼠妇生活影响 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生物食物链

食物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并能画出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查阅资料、方案设计等培养学生运用网络知识和书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对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2、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生物防治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网络课件,并调试好电脑。 2、学生准备写有庄稼、田鼠、猫头鹰、牛、草、人的卡片以及连接卡片用的带箭头的纸条,双面胶。 五、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交流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第3章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人体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那么食物又来从何而来呢?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打开投影和学生一起观看) (学生打开食物链的网页,点击首页的猎豹捕食的链接,观看。) 师:想一想猎豹和羚羊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猎豹吃羚羊、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看过猫抓老鼠、蜜蜂采蜜等场景,那猫和老鼠、蜜蜂和花蜜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也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好。这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叫做食物链。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食物链的知识。(板书课题) 师:下面我们点击网页上的学习目标,了解一下,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 (学生点击,阅读。) 师:在了解学习的目标后,我们来看看食物链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由谁提出的? (学生点击,阅读。) (二)新课学习 师:下面点击在线学习。我们知道在语文课中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哪个同学能回答一下,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通过回忆,阅读网页上的流动字幕回答) 师:那我们想一想,螳螂、蝉、黄雀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和同学讨论一下,并填写在本页下方的

七年级生物《食物链》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让学生学习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能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联系。 教学难点:分析食物网。 教学准备: 准备几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 提问:动物、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那些方面? 讲述: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动物、植物的生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动、植物生活的环境除了阳光、温度、水以外,还包括它周围的其他的动、植物等因素。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链 (1) 讲述: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而动物和人却不能。那么,动物吃些什么 ? 人吃些什么 ? 它们吃的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 (2) 出示挂图--鹰、草、蛇、蝗虫、鸟 (3) 提问:图中是些什么动物 ? 它们分别吃些什么食物 ? 你能按谁被谁吃的顺序说出来吗 ?( 教师在黑板上填写事先准备好的图 ) (草→蝗虫→鸟→蛇→鹰) 讨论:从图上看,你认为这五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 ? 它们之间的关系取个什么名字最形象? (4) 讲解:图中的五种动、植物由于食物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自行车的链条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联系形象地叫做"食物链"。 板书课题:" 食物链 " (5) 提问:在这条食物链中。哪些能自己制造"食物" ? 哪些吃植物 ? 哪些吃动物 ? (6) 讲解:在这条食物链中,草能自己制造"食物",其他动物是直接或间接利用草( 绿色植物 ) 制造的营养物质。这就是食物链的特点: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2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网 (1) 出示挂图:田野上生活着鹰、蛇、兔子、狐、鼠、草;说一说:图中是些什么动植物? (2) 练习:用刚才学习的食物链的知识,将 6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注意:每条食物链必须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箭头指向) (3) 学生汇报:( 教师将写有 6 种动、植物名称的卡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填写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 。 (4) 讨论: ①数一数:你一共画了多少条食物链 ? ②看一看:每条食物链是否符合要求 ? ③这些食物链交错在一起的形状像个什么 ? 你能给它取个形象的名字吗 ? (5) 小结: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它们之间就会有很多的

食物链课堂习题

《食物链》课堂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一条食物链中,通常包括() A.1~2个环节 B. 2~3个环节 C.3~4个环节 D. 3~5个环节 2、下列食物链中表达正确的是() A.青蛙←田鼠→蛇←鹰 B.兔→青草→鹰→狐 C. 油菜→菜青虫→鸡→鹰 D. 青草→青蛙→蛇→鹰 3、下列各组生物中,通常位于食物链第二个环节的是() A.老鼠和蛇 B.兔和狐狸 C.狐狸和老鹰 D.老鼠和兔 4、人类在食物链中的位置通常处于() A.食物链的起点 B.食物链的终点 C.相当于植食性动物 D.相当于杂食性动物 5、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鲫鱼→人类”中,含能量最多的环节是() A.藻类 B.水蚤 C.鲫鱼 D.人类 6、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正确的是() A. 蝉→螳螂→黄雀 B. 黄雀→螳螂→蝉 C. 树→蝉→螳螂→黄雀 D. 黄雀→螳螂→蝉→树 7、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为乙>丙>甲,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则此食物链最可能为() A.甲→乙→丙 B.丙→乙→甲 C. 甲→丙→乙 D.乙→丙→甲 8、一条食物链最少包括() A.1个环节 B.2个环节 C.3个环节 D.4个环节 9、下列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鸡吃蚱蜢,蚱蜢吃青草 B.狼吃鸡,鸡吃虫,虫吃青菜 C.鹰吃蛇,蛇吃鼠,鼠吃稻 D.蛇吃鸡,鸡吃蛙 10、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水草→虾→鱼→鱼鹰”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 A.水草 B.虾 C.鱼 D.鱼鹰 二、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达尔文曾讲述了一个“猫与三叶草”的故事,红三叶草的花朵如果没有丸花蜂的关顾,便不能传播花粉,因而不能结子繁殖。因果由于丸花蜂家族兴旺,那里的三叶草也就长得格外茂盛。丸花蜂的多少决定田鼠的数量。因为田鼠爱吃丸花蜂的蜂房和幼虫,而田鼠又是猫的阶下囚,猫若多则田鼠必然少。 (1)写出该故事中的食物链。 (2)该食物链中属于生产者、消费者的生物分别是什么?

七年级生物上册 食物链-教案

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1节食物链(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以及食物链的特点。 (3)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学生尝试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交流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确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 (2)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做中学” 1.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动画片段:螳螂捕蝉(学生观看)。 故事情节:夏季烈日当空,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的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小黄雀…… (2)谈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来说一说。 (3)问题:大家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非常了解,但同学们想一想这个例子反映了生物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答:吃与被吃)。 2.提出“做中学”的问题——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1)问题展开: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产生的联系是很容易看到的。你还能举例吗?(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

(2)谈话:(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草、蚱蜢、青蛙、蛇、鸡、鹰) 这些生物大家认识吗?怎样利用食物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你会怎么做?(想想看,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卡片、胶带等材料,按照一定的食物关系顺序把卡片串连起来。) (3)“卡片接龙”活动: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认真思考。(教师巡视指导:一个同学排好吃与被吃的顺序,被吃的生物排在前,吃它的生物排在后,最后将卡片串起来。也可以鼓励创新,采用其他方法,如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扮演,相互牵绳的方法。)(4)模型展示,建立“食物链”概念: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模型展示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模型,从这些卡片接龙模型中,大家能看出什么道理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什么形状?);并指导学生将卡片接龙记录书写下来,用“→”表示捕食关系,写到最后一种生物才叫完整。再将学生书写的结果进行展示汇报,如青草→鸡→鹰等;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像这6种生物那样,彼此间串联起来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从而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5)质疑与归纳:教师要求学生继续观察所连的食物链,看看食物链通常有几个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动物所吃食物有何不同?比较这几条食物链,你还发现了哪些共性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食物链一般3-5环节;通过查阅信息库,知道动物的食性分三类;通过讨论归纳出食物链一般所具有的特点。 活动二:“学中用” 1.提出探究应用的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午餐情景。配以字幕:民以食为天,食物何处来?同学们能用学到的食物链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2.“追本溯源”解决问题——分析食谱中的生物 (1)选食谱:教师要求学生列出某一顿午餐吃过的各种食物。 (2)分类列表:启发学生分类思考其中哪些食物来源于植物?哪些来源于动物? (3)发现“食物链”:指导学生连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并展示交流。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食物链

课后训练 1.下列哪一项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A.一片树林 B.树林中的动物 C.树林中的植物 D.树林中的生物 2.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3.在食物链甲→乙→丙→丁中,消费者是() A.甲 B.甲、乙、丙 C.丁 D.乙、丙、丁 4.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7.下图中共有几条食物链() A.4 B.5 C.6 D.7 8.假定在一个由草、兔和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把狐消灭了,兔群的数量变化将会如下列哪一曲线图所示() 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

(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A.丙→甲→乙→丁 B.丁→乙→甲→丙 C.甲→乙→丙→丁 D.乙→甲→丙→丁 10.从“狼吃羊,羊吃草”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A.阳光 B.羊 C.草 D.水 11.下图是一个池塘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河蚌等动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池塘生态系统(图解) (1)水草、浮萍、水绵在此生态系统中和鱼、虾、河蚌等动物分别是生态系统中的。在该生态系统中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生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 (2)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稳定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3)有人向池塘中投放了一些大黑鱼(肉食性的鱼类),则短时间内池塘中的小鱼的数量会有什么变化?。

七年级生物上册 食物链教案

第1节食物链 一、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基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以问题为中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设置,组织有效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的行为探究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求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则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会,获得“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的学习实效。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食物链”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内容,在学习了“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基础上学习“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节内容包括2个“分析活动”和1个设计方案。第一个是“分析农田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通过卡片“接龙”活动,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6种动植物之间“谁吃谁”的关系,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了解食物链的基本特点。第二个活动是“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的食谱,引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使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教材信息库中“生态农业”的设计,呼应了前面的知识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个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学习设计一个对松树林病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案,让学生充分认识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一方面知识储备少、形象思维能力弱,利用图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符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合作意识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利用卡片“接龙”游戏,活跃了他们的思维,符合初一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以及食物链的特点。 3.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4.认识什么是生物防治

七年级生物食物链作业

第1节食物链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A、草→羊→狼 B、阳光→草→昆虫→蛙 C、兔→狐→细菌 D、草→兔→狼→细菌 2.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 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2所示,在一 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3.右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 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4.下列各项中,能够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A.狐吃兔子,兔子吃草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蝗螂捕蝉,黄雀在后 D.猫头鹰捕食田鼠,狐也捕食田鼠 5.《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寓言中所述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用下列哪条食物链来表示() A.蝉→螳螂→黄雀 B.露水→蝉→螳螂→黄雀 C.树→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 6.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如果水质被有毒物质汞污染,那么体内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A.藻类 B.草食鱼 C.肉食鱼 D.鲨鱼

二、非选择题 7. 某湖泊中存在着4种不同的生物A、B、C、D。研究者对其体内的食物成分进行了分析, 并将结果绘制成下表: 请你回答。 (1)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的形式表示4种生物的取食关系。(用字母表示)(2)此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3)此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除了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还应包括。(4)若此湖泊受到了轻度汞(一种有毒物质)污染,则A、B、C、D四种生物中汞含量 最高的是。

七年级生物食物链同步练习

第1节 食物链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 ) A 、草→羊→狼 B 、阳光→草→昆虫→蛙 C 、兔→狐→细菌 D 、草→兔→狼→细菌 2.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 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2所示,在一 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3.右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4.下列各项中,能够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 A .狐吃兔子,兔子吃草 B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蝗螂捕蝉,黄雀在后 D .猫头鹰捕食田鼠,狐也捕食田鼠 5.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的体重增加10克,则最 少需消耗蝗虫 ( ) A .25克 B .50克 C .100克 D .125克 6.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 6

7.《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寓言中所述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用下列哪条食物链来表示() A.蝉→螳螂→黄雀 B.露水→蝉→螳螂→黄雀 C.树→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 8.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如果水质被有毒物质汞污染,那么体内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A.藻类 B.草食鱼 C.肉食鱼 D.鲨鱼 二、非选择题 9. 某湖泊中存在着4种不同的生物A、B、C、D。研究者对其体内的食物成分进行了分析, 并将结果绘制成下表: 请你回答。 (1)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的形式表示4种生物的取食关系。(用字母表示)(2)此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3)此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除了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还应包括。(4)若此湖泊受到了轻度汞(一种有毒物质)污染,则A、B、C、D四种生物中汞含量 最高的是。 10.某水域被一种有机磷农药污染,经检测发现该水域中该农药的含量为5ⅹ10-12(农药含 量是指质量分数),该水域生态系统中A、B、C、D、E五种生物体内也均有不同含量的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