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学院: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班级:093财务管理一班

小组成员:査莉莉(学号:20093069021)

罗翔(学号:20093069022)

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摘要: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而经济增长又与三大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78年至2009 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利于我们深入考察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字:三大需求;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深入考察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应用效果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因素分为内生因素(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和外生因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进行分析。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是从需求角度衡量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它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78年至2009 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i+β2X2i+β3X3i+μi (i=1,2,3)(1)

其中,Y t表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X1i表示最终消费支出,X2i表示资本形成总额,X3i表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μi表示随机扰动项,α,β1,β2,β3表示待估参数,i表示样本期数。

2、数据说明

表1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支出法国内生

产总值

最终消费

支出

资本形成

总额

货物和服务

净出口

1978 3605.6 2239.1 1377.9 -11.4 1979 4092.6 2633.7 1478.9 -20 1980 4592.9 3007.9 1599.7 -14.7 1981 5008.8 3361.5 1630.2 17.1 1982 5590 3714.8 1784.2 91 1983 6216.2 4126.4 2039 50.8 1984 7362.7 4846.3 2515.1 1.3 1985 9076.7 5986.3 3457.5 -367.1 1986 10508.5 6821.8 3941.9 -255.2 1987 12277.4 7804.6 4462 10.8 1988 15388.6 9839.5 5700.2 -151.1 1989 17311.3 11164.2 6332.7 -185.6 1990 19347.8 12090.5 6747 510.3 1991 22577.4 14091.9 7868 617.5 1992 27565.2 17203.3 10086.3 275.6 1993 36938.1 21899.9 15717.7 -679.5 1994 50217.4 29242.2 20341.1 634.1 1995 63216.9 36748.2 25470.1 998.6 1996 74163.6 43919.5 28784.9 1459.2 1997 81658.5 48140.6 29968 3549.9 1998 86531.6 51588.2 31314.2 3629.2

1999 91125 55636.9 32951.5 2536.6 2000 98749 61516 34842.8 2390.2 2001 109028 66933.9 39769.4 2324.7 2002 120475.6 71816.5 45565 3094.1 2003 136634.8 77685.5 55963 2986.3 2004 160800.1 87552.6 69168.4 4079.1 2005 187131.2 99051.3 77856.8 10223.1 2006 222240 112631.9 92954.1 16654 2007 265833.9 131510.1 110943.2 23380.6 2008 314901.3 152346.6 138325.3 24229.4 2009 345023.6 165526.8 164463.5 15033.3 附:数据摘自国家统计局

3、初步回归与参数估计

图 1

因此,初步回归函数为:

y=1.65E-10+X1+X2+X3(2)

4、模型的检验

第一,经济意义检验。

第二,统计检验。

t统计量检验的是某个系数是否为0(即该变量是否不存在于该回归模型中)。由图1可以看出,常数C的t-Statistic 的检验值为1.9560,这说明常数C的系数不显著,而其他变量系数很显著。常数C的p值为0.0605,大于0.05,故接受原假设。X1、X2、X3的p值均小于0.05,则其对应系数显著不为0。统计量是对回归式中的所有系数都为0的假设检验。显然,回归结果中统计量的p值为0.0000,小于0.05,说明至少有一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不为0,方程(2)总体上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回归结果显示,可决系数R2为1.0000,调整的可决系数也为1.0000,模型有极高的拟合优度。当D.W.值在2左右时,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初步回归结果显示=0.367600,存在一阶序列相关。

图2、3、4为Gleiser检验。W=W1,W2,W3时,估计结果分别为:Y=-43465.03+2.3489X (3)

(-27.6129) (215.2593)

R2=0.999959 p=0.0000

Y=63657.47+1.7397X (4)

(8.0676) (32.0378)

R2=0.9991 p=0.0000

Y=198783.5+3.9501X (5)

R2=0.9845 p=0.0415

二、模型的修正

(一)异方差

第一,异方差的检验。一是怀特(White)一般异方差检验。图5、6、7中Obs*R-squared的p值均小于0.05,可以认为存在异方差。

第二,Gleiser检验。先生成一个新序列aresid,是原始回归模型中的残差的绝对值。根据散点图,作残差的绝对值对Y i^(1/2)的回归,结果图8所示。

图 5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11.50015 Probability 0.000210 Obs*R-squared 14.15395 Probability 0.000844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STD_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1/11 Time: 00:14

Sample: 1978 2009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187300. 3541124. -0.335289 0.7398

X1 680.4540 142.0614 4.789860 0.0000

R-squared 0.442311 Mean dependent var 11479466 Adjusted R-squared 0.403850 S.D. dependent var 15218497 S.E. of regression 11750320 Akaike info criterion 35.48572 Sum squared resid 4.00E+15 Schwarz criterion 35.62313 Log likelihood -564.7715 F-statistic 11.50015

图 6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27.39036 Probability 0.000000 Obs*R-squared 20.92347 Probability 0.000029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STD_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1/11 Time: 00:15

Sample: 1978 2009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63268669 1.65E+08 -0.383617 0.7041

X2 6109.481 7795.857 0.783683 0.4396

R-squared 0.653858 Mean dependent var 4.00E+08 Adjusted R-squared 0.629986 S.D. dependent var 9.86E+08 S.E. of regression 6.00E+08 Akaike info criterion 43.35160 Sum squared resid 1.04E+19 Schwarz criterion 43.48901 Log likelihood -690.6255 F-statistic 27.39036

图7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24.35906 Probability 0.000001 Obs*R-squared 20.05941 Probability 0.000044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STD_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1/11 Time: 00:16

Sample: 1978 2009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50E+09 3.48E+09 -1.005144 0.3231

X3 4487047. 1561823. 2.872954 0.0075

X3^2 -75.52570 70.82096 -1.066432 0.2950 R-squared 0.626857 Mean dependent var 8.61E+09 Adjusted R-squared 0.601123 S.D. dependent var 2.47E+10 S.E. of regression 1.56E+10 Akaike info criterion 49.86990 Sum squared resid 7.07E+21 Schwarz criterion 50.00731 Log likelihood -794.9184 F-statistic 24.35906

图8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1/11 Time: 00:56

Sample: 1978 2009

Included observations: 32

Weighting series: W4

C 2.46E-08 4.84E-09 5.084781 0.0000

X1 1.000000 1.48E-13 6.75E+12 0.0000

X2 1.000000 1.27E-13 7.90E+12 0.0000

X3 1.000000 3.80E-13 2.63E+12 0.0000

R-squared 1.000000 Mean dependent var 202264.5

Adjusted R-squared 1.000000 S.D. dependent var 782697.2

S.E. of regression 4.20E-09 Akaike info criterion -35.62421

Sum squared resid 4.93E-16 Schwarz criterion -35.44099

Log likelihood 573.9874 F-statistic 3.60E+29

Un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 1.000000 Mean dependent var 81724.70

Adjusted R-squared 1.000000 S.D. dependent var 94834.29

S.E. of regression 1.73E-08 Sum squared resid 8.36E-15

Durbin-Watson stat 0.030653

四、模型分析

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影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因素还是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即内因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外因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并非净出口的增加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根据以上的分析,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即注重内因,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健康发展。同时,深入考察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1]李子纳.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吴绪亮.国内生产总值、投资与消费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06).

[4]漆莉莉.国内生产总值预测模型与经济分析[J].当代财经,2005,(10)

公共基础知识多选题试题及答案一

公共基础知识多选题试题及答案一

公共基础知识多选题试题及答案一 作者:国家公务员添加时间:2012-02-17 09:52:53 1.网络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尤其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请你从信息获取的角度分析网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病毒 B.垃圾信息量 C.不良信息 D.知识产权 2.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堪称中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之最,历经八次审议,100多次修改,先后征求上万条的意见,公民为《物权法(草案)》积极建言献策,是在依法行使公民享有的() A.建议权 B.言论自由权 C.选举权 D.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3.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就要做到()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C.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 D.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4.工资收入超过1600元要纳税,收入越高,纳税额越高;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实行三年免税;城市特困居民,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证金,我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说明()。 A.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B.公平的实现,必须有正义的制度作保证 C.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扶危济困的社会主义道德 D.这不符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原则

5.1958年,党中央决定建设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4年这条铁路建成通车。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又做出了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重大决策,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青藏不通火车的漫长历史。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有利于()。 A.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 B.吸收东部地区的先进技术及世界的先进 文明成果 C.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D.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1.ABCD 2.ABD 3.ABCD 4.BC 5.ABD 6.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目前关注的三大主题,它们的相互协调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保证。山东省正在加快工业化建设,为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下产业不宜发展和引进的是()。 A.电子技术 B.铜矿冶炼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前景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前景 董赟赟 0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 21090413 摘要: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过去20余年期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然而中国经济的增长过多的依赖与资本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从长期来看,中国必然得向集约型经济转型,出口导向型经济很可能在未来难以为继,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增长所需要依赖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制度改革 引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迅速。然而,中国的经济以粗放型方式增长,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 包括资本、劳动力、能源等) 拉动。王小鲁等人指出,除了高储蓄、高投资、高消耗、高环境成本、劳动密集等特点外,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还表现出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出口拉动的特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增长质量如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问题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是近年来经济学界热烈探讨的问题。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的国际环境下,研究中国经济能否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增长的源泉、机理 (一) 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要素配置的市场化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要素的配置状况则决定了催经济的具体效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要素的配置情况反映了市场的功能。张明海利用中国1952一1999年的分省数据,证明改革提高了要素的替代弹性,要素替代弹性的提升表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根据CES生产函数增长模型,较高的要素替代弹性导致较高的增长率和GDP水平,因此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生产率的提高。 2 .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增长中最基础的要素。蔡肪等实证分析了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技术进步在1982一1997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中,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劳动力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中国仍有机会享有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源泉。刘强利用1981~1998年间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古典的经济收敛机制在中国并没有起作用,原因是中国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使资本劳动比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变化趋势,近年来形成的劳动力大规模的区际迁移,是社会经济系统对区际差距做出的反应,也是对区域差距扩大这一现象的一种解决办法。 3.物质资本积累。资本形成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投人对总产出的推动作用超过其他要素总和,达到56.3%,在未来10~20年中,资本贡献度将超过60%,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储蓄膨胀”和“投资压抑”是导致资金负缺口的直接原因,在实际利率的“放大机制”作用下,资金负缺口不断扩大,造成经济持续滑坡,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是促进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张军计算了改革以来中国的实际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模式,发现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清晰的发散变动模式,其释放的信息是中国资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增长的变动是不太敏感的,这反映出政府的力量在资本形成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且意味着“资本深化”的加速可能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4 .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蔡防等认为,虽然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中,传统要素投人的贡献大于人力资本和生产率的贡献,但从弹性系数来看,人力资本的增长贡献有巨大的潜力,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占GNP的比重,1996年只占2.44%,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教育投人的加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优势资源禀赋有效性的发挥,该理论能够解释经济增长发生的条件和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势资源禀赋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经济体应该随着优势资源禀赋的变化而调整促进优势资源禀赋发挥作用的有效性,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解决原有经济结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创造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优势资源禀赋;有效性 一、前言 中国作为新近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研究中国的经验,对于其它落后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日本,“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增长有没有共性,这些共性是否具有可移植性,对于这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可复制性,那么,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可以为现在大多数经济落后国家带来福音。 二、文献综述 1. 斯密的《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分析》一书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本理论著作,斯密把经济发展归结为分工,市场容量决定分工,市场和分工相互促进,形成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斯密从他那一时代的特征和作坊生产发展出

发,归纳总结出他所看到的现象背后的因素。作为起点,斯密的理论有突出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过于简单,框架太粗,没有涉及经济增长的核心分析,没有具体到经济增长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 斯密之后经济增长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发展,熊彼得提出了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他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和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对“创新理论”进行了阐述和系统的运用,把经济增长归为一系列自发产生的非连续的变化:“创新”活动。“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经济技术的变迁,“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家,经济发展是个别企业家的“创新”的结果。“创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一面,总结供给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排除了需求方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事实上,任何一个经济过程,都是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需求和供给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促进整个经济良性的发展,发展也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熊彼得“创新理论”中提出的破坏性概念,即“创新”过程是对原有经济结构的破坏和新经济结构的建立,这一概念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只是我们需要把这一活动的原因和主体需要重新定位分析,从事实经济活动中和大量的经济现象总结根本性的原因。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 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崔玉平 什么是经济增长?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财富的的实际增加量或实际增长速度。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Per capita)增长率或人均国民收入(NI per capita)增长率来表示。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及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迫进,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数量和实物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现在正逐步转变为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盘活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来源。随之而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角色作用,日益成为争论的中心议题。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显著。这种显著性及显著性的大小,需要通过估算的数据来说明。尤其是在我国,一方面希望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和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教育资源的稀缺和高等教育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日趋递增,人们开始思考高等教育是否应该随着私人教育需求量的扩大而扩大,公共教育资源是更多地投入到基础教育以促进公平,还是更多地投入到高等教育以提高民族的科技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被迫重新去思考和估算,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否值得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投资。 事实上,人们最初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并不是出于教育自身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而是由于经济学家在寻找导致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时候,发现了教育这个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试图把这种作用分离出

来,加以量化,从而开创了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于20世纪20年代所采用的工资劳动简化法;以及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丹尼森(E.F.Denison)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方法,都是出于对经济增长因素计量的需要而建立的。本文的目的仅在于综述和发挥各种有关估算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 一、教育贡献率的表示方法 表示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看,可以从估算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值入手; (1)教育对新增国民收入额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Y e)占国民收入总增加量(△Y)的比例(△Y e/△Y)。 (2)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即把教育当作一个生产要素,由教育这个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y e)占国民收入总增长速度(y)的比例(y e/y)。 (3)教育对新增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量(△(Y/L)e),占总劳动生产率增加量(△(Y/L))的比例(△(Y/L)e/△(Y/L))。 (4)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这一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S e)占总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S y)的比重(S e/S y)。 目前所见到的方法,主要是从前两个方面入手来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面主要介绍前两方面的估算方法。 二、估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率的方法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_张倩

一、序言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它的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学者对第三产业做了大量研究,鲍默尔和富克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第三产业就业容量、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第三产业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加拿大学者格鲁伯和沃克对加拿大第三产业增长的原因及第三产业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国关于第三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定性分析,如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分析;二是定量分析,如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预算与预测分析等。国内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拉动经济增长的某一方面的贡献率,如科技进步、区域创新能力、制度、人才资本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研究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问题。 鲜有文章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着重纵向分析,从统计预测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历史贡献率推断未来贡献率,即研究数列彼此之间存在统计上的依赖关系。同时辅之以横向分析,即研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影响,着重考察人口结构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错位差。本文从时序和结构两方面探讨陕西省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 二、实证分析 1.第三产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纵向分析 首先对陕西省1996年至2008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列进行单位根检,检验数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认为原序列是平稳的,不具有趋势性的。然后,做出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可以看出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都是拖尾的,初步确定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适合ARMA模型。本文采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为1996年至2008年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据来源为《陕西省统计年鉴》。 根据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图可以初步预测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是ARMA(4,4)模型,进行定阶实验,最终确定模型为AR(4),AR(8),MA(4)的综合模型。 本文采用的是最小二乘估计法估计,以实际值和模型拟合值之差的平方和达到最小为原则对参数进行估计。建立的模型为: F检验:模型的F检验值为12.512,相伴概率为0.000,F检验显著即回归方程显著。代表着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滞后8期,残差滞后4期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有显著影响。 t检验:=7.892,相伴概率为0.0000,=9.605相伴概率为0.0000,=-3.505相伴概率为0.0025,=-12.768相伴概率为0.0000。这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滞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8期,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残差滞后4期别对被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都有显著影响。 AIC值为-2.685,SC值为-2.487。在同类结果中也是最低的。 适应性检验:是指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模型解释系统动态性(即数据系列的相关性)的程度。合适模型应该完全或基本上解释了系统的动态性(即数据系列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得出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残差是白噪声序列。 此模型各种检验都能通过,模型设立符合预期设想,很好的估计了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是设立比较好的模型。 2.第三产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横向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存在错位的主要原因是各次产业的内在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剩余劳动力,当物化技术水平一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引起。 (1)陕西省产业结构错位的测算 选择1979-2008年的数据为测算对象,测算出陕西历年产业结构错位值。在考察期内,第三产业错位幅度稳中有降,在20世纪90年代错位幅度较大,一度达到了17.46(1992年),但随后错位幅度开始大幅下降,在2008年时已经下降到0.42。说明第三产业实际劳动生产率在进入21世纪后接近于本产业的内在劳动生产率。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趋向匹配,但从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却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有所下降,究其原因,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不高,以金融服务业、物流业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行业发展缓慢,致使吸纳的劳动力较多的分布于较低层次的服务行业,从而并未能发挥人力资本边际收益递增的优势。 根据上述分析,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错位主要是由于两大因素:产业结构水平滞后难以吸纳拥有高级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致使产业的附加值大大降低;劳动力供给丰富,但总体质量偏低,造成劳动力资源难以有效被利用。 (2)第三产业内部比例对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的影响 为寻觅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第三产业相关数据作定量分析。一般地说,第三产业三个层次在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中所占的比重会因经济发展水平而异,因此,研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各层次发展水平之间的规律性,可以用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作为自变量,用第一、二、三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作为因变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张倩 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纵向建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数列模型,并使用历史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横向研究从人口结构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错位差,以及第三产业内部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模型,得出了陕西省经济发展要从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第三产业内部格局优化、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积极推动现代服务行业五个方面进行的结论。 关键词: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错位差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210-01 收稿日期:2011-04-16 (下转第212页)

2003-201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813.814经济学历年真题回忆版

2019 年813 经济学真题回忆 (注:广外2018 年将往年814 改为813.分开出题,金融学日后 考的是813) 一、名词解释(30 分) 1.吉芬商品 2.生产者剩余 3.帕累托最优 4.货币幻觉 5.流动性偏好 6.摩擦性失业 二、简答题(40 分) 1.完全垄断市场条件 2.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3.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怎么发挥的 4.通货膨胀的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三、计算题(30 分) 各种成本计算 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平移计算 四、论述题(50 分) 1.如何理解看不见的手和市场失灵的现象 2.你认为目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2018年813经济学真题回忆(注:广外2018年将往年814改为813. 分开出题,金融学日后考的是813) 一、名词解释 1.需求的价格弹性 2.消费者剩余 3.经济租金 4.货币创造乘数 5.财政政策 6.结构性失业 二、简答 7.简述生产的规模经济递增、生产的规模经济递减、生产的规模经济不变。 8.简述完全竞争市场具备的条件 9.简述投资的决定因素

10.简述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特征 三、计算 11.给出TC(Q)=Q3+5Q2-15Q+66,(1)可变成本部分和不可变成本部分 (2)求TVC,AC,TFC,AFC,MC 12.给c=30-0.8yd,i=60,g=50,tn=50,nx=50-0.05yd (1)均衡收入 (2)净出口余额 (3)投资乘数 (4)当投资变为70,求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5)当nx=40-0.05yd,求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四、论述 13.论述外部影响的存在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 14.论述经济增长的源泉,我国供给侧改革 2017年814经济学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 1、纳什均衡 2、市场失灵 3、菲利普斯曲线 4、自助稳定器 5、流动性陷阱 6、生产者剩余 二、简答题 1、画图说明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形成以及条件。 2、画图说明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画图说明乘数的“加速数”作用机制。 4、什么是通货膨胀及其分类和成因? 三、计算题(都是肥肠简单的题) 1、关于IS-LM方程,(类似2010年第二题) (1)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在IS变动后,求新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问比较(1)和(2)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2、关于生产成本,给出一个生产成本函数, (1)求出AP和MP; (2)问此厂商是否在生产合理区间。 四、论述题 1、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什么是规模报酬递减,试比较两者主要区别。 2、凯恩斯如何从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偏好,发展他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2016年814经济学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 1、潜在GDP 2、外部经济 3、平衡预算乘数 4、投资 5、帕累托最优 6、遗忘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创造了许多同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之最,被众多专家誉为“中国奇迹”。创造经济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那么中国经济如此快速增长的源泉是什么那? 1、资本存量的增长 改革开放至今这段时期,中国资本积累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据有关文献表明,中国人的储蓄意识和世界其他各国相比较,其风气相当浓厚。勤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储蓄意识不但在居民心中而且对于企业来说都相当强。从短期来看这对消费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客观上却为中国经济的腾飞积蓄了大量的资本。资本存量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本积累尤其重要。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很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也维持了较高的投资率。 2、有效劳动力供给的增长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总劳动力数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年均增长2.1%下降为过去10年的年均增长1.2%。如果我国是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劳动力数量增 长率的这种下降本身就会使GDP增长率下降至少0.5个百分点。但是,我国的情况并非如此。目前我国依然有大约40%以上的劳动力留在农业部门,无法有效地提高 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率。2007年,我国仍有3亿以上的劳动力在1.3万公顷的可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每个劳动力平均可耕地0.4公顷,也就是6 亩左右。相比之下,美国在1990年仅有310万农业劳动力,而他们的可耕地总面积与我国基本相当。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所拥有的人均土地资源异常匮乏,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低,平均仅为制造业的1/8或服务业的1/5。但是,反过来说,我国能够在基本不影响农业产出增长率的情况下,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转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0560011.html,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作者:李默洁刘晓宇 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12期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 1.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随着人力资源素质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素质层次越高,劳动者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大,能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潜在智力和潜在创造力,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经济效源,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培养和创造,从而形成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资源中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第三,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而且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将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继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2.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新产业的出現,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积累将成为产业中人力资源积累的主要特征。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必然。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才短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高级技术人才大量短缺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社会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区域管理水平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对客观复杂的外界环境认识更加深刻,使决策水平更加科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越高的地区也是区域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它表明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管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水平的关系。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人口数量压力,把人口总量过大的劣势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调查表明,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它不但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发展质量,大大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省的经济一直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2001~2014年省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消费、财政支出对省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省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财政支出 一、前言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居民消费需求和政府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2001—2014年的14中,我省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1.5%,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省目前

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了2001-2014年的省生产总值等数据,来源于《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表如下:

第3章+经济增长练习题

经济增长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 2.索洛模型 3.稳态 4.内生经济增长模型6.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 7.技术进步 9 资本 二、单项选择 1.索罗模型的函数形式是() A.Y=F(K,L) B.Y=F(k,l)=f(k) C.I=sy D.以上都对 2.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是() A.△K=0 B.Y=F(k,l)=f(k) C.I(投资)=sy D. △I(新增投资)=0 3.黄金稳态的基本条件是()。 A.MPk(资本边际产出)- σ(折旧率)=0 B. MPk(资本边际产出)>σ(折旧率) C. MPk(资本边际产出)<σ(折旧率) D.S(储蓄率)=I(投资)=σ(折旧率) 4.在索罗模型中,被作为内生变量的是()。 A.劳动、资本、技术 B.劳动、资本、人口增长率 C.劳动、资本、人口增长率、储蓄率 D.劳动、资本、 5.与索罗模型不同的是,新经济增长模型把()也变成内生变量。 A.资本、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 B.劳动、资本、储蓄率 C.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率、储蓄率 D.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率、折旧率 6.在资料充足的情况下,通常适用的衡量经济增长的工具是()。

A.GDP的货币量 B.GNP C.GDP增长率 D.产出 7. 经济增长率的()是新古典增长理论最主要的缺陷 A.外生性质 B.外生性质 C.波动性 D.稳定性 三、辨析题 1.资本存量的改变主要由储蓄和投资两方面力量决定。() 2.当一个经济初始资本水平大于稳定水平时,投资大于折旧,资本存量水平会不断下降,知道稳态水平为止。() 3.在索罗模型中,较高的储蓄率导致较快的在制作用是永久性的。() 4.储蓄率的提高不会使原来的资本存量提高状态发生变化。() 5.一个经济会自动收敛于一个稳定状态,更会自动收敛到一个黄金律稳定状态。() 7.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开始,把资本积累(增加)作为国民财富增加的源泉。() 8.每当发生净投资时,产出水平必然增长以使全部生产能力得到持续的利用。() 四、简答 1.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本特征 2.经济稳态的意义 3.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 4.黄金稳态的过程 5.经济增长的意义 五、图示并解释

如何测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何测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信息报经济观察(2005/1/31)]2004年已经过去,各部门、各地区在盘点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必然要考虑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又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分析三大需求的变动情况时,离不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简称支出法GDP)的三大构成项,即: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简称净出口)。其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社会上一般用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来反映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用投资拉动率、消费拉动率和净出口拉动率来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人将其称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反映三大需求比例关系的指标 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方法一 此外,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两种计算投资率的方法: 方法二 方法三 上述三种投资率的计算方法存在如下差异: (1)从分母来看,涉及生产法GDP和支出法GDP。理论上,生产法GDP 与支出法GDP应该相等,但实际核算中,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2)从分子来看,方法二的分子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把它与存货变动合在一起,便是资本形成总额,即方法一的分子。方法三的分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核心指标,它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别。由于这种方法的资料容易获得,因而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采用方法三计算投资率。 从表1可以看出,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受存货变动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影响,方法一计算的投资率与方法二计算的投资率越来越接近。 投资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通过研究投资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分析经济的状态、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其中,经济状态包括:冷、热、适中等;增长类型包括:投资拉动型、消费拉动型、外需拉动型等;运行质量包括:投资回报情况等。 此外,通过国际比较还可发现我国投资率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历年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高投资率,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2.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上也有人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最终消费,用生产法GDP代替支出法GDP计算消费率,但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它仅与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相对应,服务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总量。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两种计算方法的差距。 消费率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通过观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研究经济的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揭示其发展规律。 此外,还可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消费率的特点。 从表4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此外,传统的消费观念、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各种购买力分流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3.净出口率,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 方法一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何计算 由于投资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对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强对GDP的推动力和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对GDP的拉动力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今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投资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盲目扩大投资,超出国家财力、物力,也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在这方面,我国有过不少历史教训。 目前主要有三种定量方法测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或贡献率): 一、国民收入法 这种方法基于国民收入支出法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简称其为国民收入法。 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用国民收入法测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为:①计算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比重,该比重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

表述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百分之多少。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应等于100%。 ②将①计算的贡献率作为权数乘以报告期GDP增速,所得百分比即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常表述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 两种计算方法对应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I/△GDP ×100%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 I/△GDP×( △GDP/△GDP0) ×100% 其中:△ I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 △GDP :报告期GDP增量,GDP0 :基期GDP; △GDP /△GDP0 :报告期GDP增速。 例如:(1)赣州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05年和2004年分别为1861394万元和1594408万元(皆为可比价);2005年和2004年的GDP(可比价)分别为4714952万元和4184368万元,则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861394-1594408)÷(4714952-4184368)×100%=50.32%。 根据公式可知: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故有50.32%×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