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2节《地貌的观察》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2节《地貌的观察》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2节《地貌的观察》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地貌的观察》。

第四章讲述地貌。

地貌是出露地表的岩石圈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综合作用下呈现的形态,是地球演化的结果,且仍然处在变化之中。

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

人类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地貌从事各种活动,一方面深受不同地貌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地貌留下了深刻的人类活动印迹。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常见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如何识别地貌?如何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如何在野外观察地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地貌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地貌的观察顺序和内容,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地貌的观察顺序和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地貌观察的顺序”、“地貌观察的内容”两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地貌观察顺序和内容的认识,掌握正确观察地貌的方法,理解人类与地貌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貌,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示意图、视频等资料,归纳地貌观察的方法,培养读图、阅读、概括和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2 地貌的观察 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2 地貌的观察 教案

必修第一册教案第四章地貌4.2 地貌的观察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一:地貌观察的顺序】地理事实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顺序(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的大地貌(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

(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核心概念地形: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

地貌: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又称地形。

但是实际上比地形的范围更广泛一些。

【必备知识二:地貌观察的内容】地理事实1.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是高度和坡度(1)高度①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②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坡向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①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坡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巨大。

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土壤侵蚀。

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②坡向坡向:依据热量分为阴坡和阳坡,依据风向分为迎风坡和背风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2.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都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核心概念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绝对高度:绝对高度也叫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高度叫作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

坡度:地表陡缓的程度。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 程 标 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 习 目 标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通过野外考察、调查等方式,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观察点进行地貌观察。

3.了解地貌观察的内容,描述所观察地貌的特征。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________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描述(1)选址:选择________比较广阔的地方。

(2)顺序:⎩⎪⎨⎪⎧从 到微观从 到(3)手段:利用________图、________影像等辅助观察。

【判断】(1)一般山地规模比山峰大。

( ) (2)高原上可能有山脉或丘陵。

( ) (3)云贵高原上地势平坦开阔。

( ) (4)观察石钟乳可利用地形图进行。

( )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1)绝对高度⎩⎪⎨⎪⎧获得: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应用: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________状况。

2.坡度 (1)坡度:①表示: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________的比值。

②应用⎩⎪⎨⎪⎧影响坡地耕作影响交通建设(2)坡向: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判断】(1)一般而言,山脉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相等。

( )(2)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 )(3)青岛海边有一典型地貌叫“石老人”,这种描述主要是观察地貌的形状。

( )【方法技巧】地貌观察者的视野范围的影响因素(1)通视问题。

(2)观察线路的确定。

【温馨提示】1.地貌的相对等级(1)巨型地貌:大陆、洋盆。

(2)大型地貌:陆地上的山岳、平原、盆地等。

(3)中型地貌:山岳分为河谷、分水岭。

(4)小型地貌:河谷分为阶地、坡地。

(5)微型地貌:小型地貌更低一级的地势起伏。

2.地貌的基本要素(1)地形面:地表具有不同坡度的面。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铺垫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地貌类型及成因:
-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基本地貌类型;
-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
-结合教材图片和实例,加
-介绍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基本地貌观察方法;
-演示如何运用GIS软件进行地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出对家乡地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议。
3.制作一份地貌知识手抄报,内容包括地貌类型、成因、观察方法、演变过程等,要求图文并茂,创意新颖。
4.分组进行地貌观察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地貌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拍摄地貌景观照片,标注地貌类型和成因;
-分析地貌景观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地貌的基本规律和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地貌的基本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如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地貌分析;
3.运用地貌知识解释实际地貌现象,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地貌观察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地貌演变过程:
-讲解地貌演变的基本规律,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等;
-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貌演变的影响,以案例形式呈现;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 1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 4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教学目标】1、准确辨认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这几种常见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并说出正确的判定原因。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能正确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辨认常见典型地貌类型并说出形成原因。

2.难点:常见典型地貌类型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遇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新课讲授(板书)一、喀斯特地貌课件展示喀斯特地貌图片师: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地貌呢,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省份呢?学生回答:......师:回答正确,接下来老师来介绍一下喀斯特地貌。

(板书)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4.2 地貌的观察 学案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4.2 地貌的观察  学案设计

地貌的观察【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观察的方法。

(区域认知)2.学会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分析地貌高度和坡度特征。

(综合思维)3.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学习重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学前预习知识点一:地貌观察的顺序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知识链接:12.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知识点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与地貌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与地貌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3.综合观察地貌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目标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2.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一4种地貌。

三、学业质量目标(一)基础目标1. 观察地貌前有一定的规划,观察时有一定的步骤,能够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观察。

2.知道地貌观察的内容包括高度和坡度。

(二)发展目标1.有明确的观察内容,观察指向性强,在观察高度和坡度时,能通过一定方法或使用工具,对观察结果的描述科学规范,在地貌观察中认识并理解地貌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2. 在地貌观察中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并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知道人类活动要因地制宜,具有显性的人地协调观。

四、教材分析(一)地位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2019)地理1第四章《地貌》第二节。

本节教材重点讲述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解决“怎么看”的问题,落实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

“地貌的观察”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养成,为学生实地观察和辨识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地貌观察的内容”两部分,承接上一节内容,本节进一步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有利于更好的利用观察地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尤其是对农业耕作、交通建设等。

课本中出现的等高线的知识,需要引导学生复习初中等高线知识,并结合地形图作进一步拓展。

五、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有关地形地貌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与探究能力。

但是,绝大部分在城市生活,对多元的地形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需要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介绍来加深学生对地貌的认知。

通过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地貌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4.2地貌的观察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4.2地貌的观察学案

其次节地貌的观看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地貌观看的根本挨次。

2.把握标准记录、描述观看结果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观看、识别、描述不同地貌特征,具备肯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力量。

区域认知:能够描述不同区域地貌景观的观看方式。

综合思维:能够描述分析不同地貌景观的特点及成因。

人地协调观:分析地貌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合理利用地貌,促进经济开展。

本节要点1.观看地貌可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挨次进行。

2.高度、坡度、坡向等是地貌观看的重要内容。

自主梳理一、地貌观看的挨次1.原那么:宜选择一个视野比拟__宽阔__的地方,依据从__宏观__到__微观__、从面到点的挨次进行观看。

2.步骤观看视野内__大__的地貌―→观看和描述__次一级__地貌―→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二、地貌观看的内容1.高度(1)类型:包括肯定高度和__相对高度__。

(2)请把不同高度类型及其作用连起来:2.坡度(1)坡的形态:主要是__坡度__和坡向。

(2)坡度的作用:划分__坡__的重要标准。

(3)坡度的表示:坡度大小一般用__坡度角__来表示,或者__垂直距离__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4)坡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坡地耕作易引发__水土流失__;对交通线路影响。

3.坡向的观看:重点关注__阳坡__和阴坡,迎风坡和__背风坡__。

4.其他形态要素:外形、__面积__、空间分布状况等。

合作探究学问点地貌观看的挨次┃┃问题探究__■某地理学习小组前往某地进行地理考察。

以下图为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探究以下问题:(1)找出图中最正确观看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2)观看该地地貌时,宏观地貌有哪些?(3)观看该地地貌时,较小的地貌有哪些?提示:(1)①④。

海拔最高,视野最开阔。

(2)山地、丘陵、平原等。

(3)山峰、河谷等。

┃┃归纳拓展__■1.地貌观看的方法观看地点视野比拟宽阔的地方观看挨次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一般步骤观看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地、平原等)↓观看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悬崖等)帮助工具地形图、遥感影像等地貌类型根本特征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局部较和缓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高原海拔高(1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非常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盆地海拔没有肯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海岸线海拔为0米┃┃典例剖析__■例题1通过野外考察,可以提高同学的地理实践力。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的组合关系: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01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1)高原上,既有连绵的□02山地和丘陵,也有宽广的□03盆地。

(2)山脉中,既有陡峭的山峰,也有深切的□04河谷。

2.观察地貌的顺序:选择一个视野□05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06宏观到微观、从□07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1)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08平原。

(2)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09山岭、河谷。

(3)最后描述河岸、□10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3.辅助观察:利用□11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1.判断正误。

(1)高原上没有山地。

(×)(2)观察地貌时,一般先选择较近的地貌,再选择较远的地貌观察。

(×)2.视野内较大的地貌不包括( )A .山地B .平原C .盆地D .山峰答案 D解析 山峰属于视野范围内较小的地貌。

3.观察地貌时,如何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提示 海拔较高,周围没有山峰等地貌阻挡视线。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重要内容:□01高度和坡度。

(1)高度: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02相对高度。

□03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04起伏状况。

(2)坡度: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05坡向。

坡度大小一般用□06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3)坡向:重点关注□07阳坡和阴坡、□08迎风坡和背风坡。

2.坡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坡度与农业生产:坡地耕作容易引发□09水土流失;坡度大于□1015°时,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2)坡度与交通建设: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112.5%~3%;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设计□12“人”字形线路降低线路坡度。

3.地貌观察的其他要素(1)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13空间分布状况等。

(2)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14破碎程度。

4.2地貌的观察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地貌的观察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与分析
学生在掌握地貌形成原因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图像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壳运动、河流侵蚀、风力作用等地貌形成过程。
2.重难点:地貌观察方法的运用
学生在观察地貌时,往往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技巧。教学中需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面观察、遥感图像分析等地貌观察方法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案例分析
1.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如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四)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的地貌特征。
2.引导学生运用地貌观察方法,分析考察地的地貌类型和成因。
(五)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貌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观察方法。
(二)地貌形成的原因
1.地壳运动:如板块构造、地震等,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2.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形成峡谷、河谷等地貌。
3.风力作用:风力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沙丘、戈壁等地貌。
(三)地貌观察方法
1.地面观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地貌形态、植被、水文等特点。
2.遥感图像分析:运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貌信息,分析地貌特征和变化。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世界各地的典型地貌景观,激发学生对地貌学习的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解地貌形成原因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貌特点,提高他们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运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分析典型地貌案例,如黄土高原、长江三峡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地貌形成原因和特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7.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地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地貌资源的意识。
9.课后拓展,提高素养: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貌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习地貌的基本知识和观察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GIS软件、遥感图像等,提高学生对地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4.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地貌资源的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貌的深入理解和观察方法的掌握仍有待提高。因此,本章节将从基本地貌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地貌的观察和分析方法。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水平,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培养他们运用GIS软件进行地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4.教学语言: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所学,请学生绘制一幅身边的典型地貌图,并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地貌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力,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
2.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地貌现象,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该地貌形成、观察方法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短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巩固地貌知识。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 标 解 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掌握地貌观察的顺序,并熟悉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地理实践力)2.了解地貌观察的过程,说明景观的主要特点。

(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① 千姿百态 ——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② 次一级 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描述(1)选址:选择③ 视野 比较广阔的地方。

(2)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3)手段:利用④ 地形图 、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1)绝对高度{获得: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应用: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⑤ 起伏状况 。

2.坡 (1)坡度Ⅰ.表示: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⑥ 水平距离 的比值。

Ⅱ.应用{影响农业耕作影响交通建设(2)坡向:应重点关注⑦ 阳坡 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自我诊断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的顺序进行观察。

( )答案:×解析:(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地貌时,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 )答案:√解析:(2)观察地貌时,光凭肉眼是不够的,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3)观察地貌时,还要观察地表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 )答案:√解析:(3)观察地貌时,除了观察高度、坡向、地貌形状等,还要观察地表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4)坡度越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 )答案:×解析:(4)坡度取决于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坡度越大不代表相对高度也越大。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探究主题地貌的观察探究活动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

2.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4种地貌。

教材设计思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的内容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

受文本的限制,本节教材着重从野外观察的角度来进一步实现“内容要求”的方法。

野外观察,应当是在小学科学课对地形的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的提升,观察内容和描述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它与高中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中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等原理性内容的探讨也有所区别。

野外地貌观察的训练,作为学生对地貌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与小学、初中、高中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学习构成了“小学、初中侧重实物或实地体验和感性认识,高中必修感性认识加理性认识,高中选择性必修理性认识”的概念进阶。

最重要的是,在野外观察地貌的过程中,既有身体的锻炼,也有意志、品质的锤炼。

观察和描述地貌的方法和相关的地理词汇,也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和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或用到的。

从培养地理实践力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在综合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依次安排了“地貌观察的顺序”“地貌观察的内容”两个标题。

“地貌观察的顺序”首先介绍了地貌的空间尺度及其类型组合,其次结合图像说明如何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即按照自上而下,或者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

“地貌观察的内容”分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地貌形态要素,包括高度、坡度、坡向等,二是区域地貌特点,包括地面起伏状况、破碎程度等。

教材安排了一个读图练习,引导学生回顾和练习初中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技能。

教材最后以“观察家乡的地貌”为题安排了观察地貌的实践活动。

活动步骤的表述比较具体,便于教学参考执行。

对地处农村或者近郊、交通条件和经费较好的学校来说,组织实地教学比较容易。

对一些地处大中城市中心地区的学校,外出一次在交通上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人力和经费,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外出,这时可以考虑一些替代的方式,如观看视频和景观图、使用地貌模型等。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一些实际的地貌案例,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例如,我可以提供一些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貌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启发,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貌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现象,激发他们对地貌学的学习兴趣。
2.启发思考,引导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地貌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3.学以致用,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地貌知识较为有限,且地域性较强,对不同类型的地貌特点和形成机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加深,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地貌知识体系。
在观察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现象,缺乏对地貌内在联系的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他们发现地貌现象背后的规律。
1.地貌分类及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和区分不同类型的地貌,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并掌握它们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2.地貌观察方法:学生需要学会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观察地貌,揭示其内在联系。
3.地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培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从而形成对地貌现象的深入理解。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实地观察地貌(1)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先观察视野内的大地貌(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2.其他地貌观察的方法(1)利用地形图观察。

(2)利用遥感影像观察。

(3)利用无人机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1)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1)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2)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3)坡度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①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土壤侵蚀。

②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3.坡向(1)坡向⎩⎪⎨⎪⎧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2)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5.地貌观察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6.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一、判断题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 ) 2.观察地貌时,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 ) 3.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 ) 5.观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 ) 答案:1.√ 2.√ 3.√ 4.√ 5.√ 二、连线题6.把对应地貌类型连起来。

①高原②山地 A 宏观地貌类型 ③河谷④陡崖 B 微观地貌类型 ⑤平原 ⑥河岸⑦丘陵答案:A 与①②⑤⑦相连,B 与③④⑥相连。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地貌观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的综合分析方法,从形态、成因、分布等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地貌特征,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和技术进行地貌分析。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认知,理解地貌对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不同地貌类型的识别及其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观察和分析地貌特征。

•培养学生准确记录和描述地貌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类地貌图片、视频资料及观察指南)。

•实地考察场地(如条件允许,可选择具有典型地貌特征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观察记录表、测量工具(如卷尺、罗盘等,用于模拟观察活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地貌特征。

•模拟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观察活动,使用观察记录表和测量工具记录地貌现象。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到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促进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探险家在不同地貌区域探险的故事,引出地貌观察的重要性。

提问:“如果你是探险家,你会如何观察和记录你遇到的地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教学1.介绍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明确观察目的:了解地貌的形态、成因、分布等特征。

•准备观察工具:介绍观察记录表、测量工具等的使用方法。

•选择观察地点:如条件允许,可简要介绍实地考察场地的选择原则;如条件有限,则强调模拟观察活动的意义。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学案

其次节地貌的观看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看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观看、识别、描述不同地貌特征,具备肯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力量。

【地理实践力】2.能够描述不同区域地貌景观的观看方式。

【区域认知】3.能够描述分析不同地貌景观的特点及成因。

【综合思维】4.通过观看美丽的地貌景观,树立自然环境的爱护意识。

【人地协调观】学问清单一地貌观看的挨次1.地点选择:视野比拟宽阔的地方。

2.观看挨次(1)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

(2)一般先观看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看和描述次一级的地貌;最终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

3.帮助观看工具: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

学问清单二地貌观看的内容1.地貌观看内容:高度和坡度。

2.高度观看(1)分类:肯定高度和相对高度。

即海拔(2)肯定高度: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3)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3.坡度观看(1)观看内容:坡度和坡向,其中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2)坡度①大小表示: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②影响:水土流失;交通建设等。

(3)坡向①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②影响:不同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4)高度和坡度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观看内容:地貌的外形、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和破裂程度等。

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阴坡和阳坡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温度不肯定相同,阳坡的温度高于阴坡。

任务清单地貌的观看情境探究[情境][探究] (1)依据图片,描述各个图片风蚀地貌景观的特点。

(2)描述图片中所示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

(3)依据教材探究风蚀地貌为什么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较典型?提示(1)图片1:似古城、街道、广场,井然有序。

图片2和3:如飞禽走兽,样子栩栩如生。

4.2地貌的观察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4.2地貌的观察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4.信息技术融合: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地貌观察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提高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提醒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注意观察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强调作业的完成质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创新,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强:本节课通过户外实地考察、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自评,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我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貌的多样性。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地貌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思考。
4.介绍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5.结合实例,讲解地貌观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分析。
3.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地貌观察报告、地貌模型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 地貌的观察 精品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 地貌的观察 精品学案

4.2 地貌的观察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基本原则:按照从①到微观、从面到点。

2.具体步骤(1)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2)再观察和描述②地貌,如山岭、河谷等;(3)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观察的重要内容是③、坡度和坡向。

2.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④,⑤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主要依据,⑥能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3.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⑦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4.不同坡向,光照、降水差异显著,⑧坡降水多,⑨坡降水少;⑩坡光照比坡充足。

【答案】①宏观②次一级③高度④相对高度⑤绝对高度⑥相对高度⑦坡度角⑧迎风⑨背风⑩向阳背光三、夯实巩固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解析】第1题,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

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

第2题,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造成的,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同样具有相对圆滑的外表。

【答案】 1.B 2.C3.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区域地貌类型,并说明理由。

(2)说出m、n、p、q四地发生水土流失可能性较大的是,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等高线数值特征及等高线的分布形态分析。

第(2)题,n地集水条件好,等高线较稠密,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较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4.2地貌的观察(2)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4.2地貌的观察(2)学案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观察地貌(1)选择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遵循原则: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

(3)观察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2.辅助观察工具: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连一连』把对应地貌类型连起来。

『微思考』《题西林壁》诗中反映出苏轼观察地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提示 作者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观察的。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观察高度⎩⎨⎧绝对高度: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2.观察坡3.高度和坡度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等。

『填图』 在坡度和坡度角示意图中填写适当的名称。

提示 (自左向右)垂直距离 水平距离 坡度角『微思考』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如何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提示 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看情景杜甫的这一句诗的意思是作者登上了泰山的顶峰,视野开阔,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说事理等高线图上的坡度陡缓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辨差别阴坡和阳坡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温度不一定相同,阳坡的温度高于阴坡。

探究点一宏观地貌的观察情境探究『情境』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里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探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描述图中的自然地理景观,并说明产生这种地理现象的原因。

提示植被稀少;地表土壤裸露;地形较为破碎;沟壑纵横;谷坡陡峭;坡面有明显的流水冲刷痕迹等。

黄土易侵蚀性;降水集中,多暴雨;开矿、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农业活动。

素养凝练1.五种基本地貌类型2.宏观地貌类型景观(1)山地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实地观察地貌(1)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先观察视野内的大地貌(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2.其他地貌观察的方法(1)利用地形图观察。

(2)利用遥感影像观察。

(3)利用无人机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1)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1)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2)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3)坡度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①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土壤侵蚀。

②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3.坡向(1)坡向⎩⎪⎨⎪⎧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2)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5.地貌观察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6.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一、判断题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 ) 2.观察地貌时,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 ) 3.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 ) 5.观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 ) 答案:1.√ 2.√ 3.√ 4.√ 5.√ 二、连线题6.把对应地貌类型连起来。

①高原②山地 A 宏观地貌类型 ③河谷④陡崖 B 微观地貌类型 ⑤平原 ⑥河岸⑦丘陵答案:A 与①②⑤⑦相连,B 与③④⑥相连。

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貌类型的观察 【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貌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

(2)就宏观地貌来讲,图示地区地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

(3)小河流向东方,计划把水调到C处,有虚线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为什么?(4)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理由是什么?提示:(1)盆地陡崖山谷山脊山顶鞍部(2)丘陵、平原、低山(3)AC。

可自流引水至C处。

(4)乙处。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核心考点突破】1.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基本地形地形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单位:m)地形特征说明山地、山峰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四周低中间高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四周高中间低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低山脊、山脊线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山脊线也叫分水线山谷、山谷线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山脊之间低洼部分山谷线也叫集水线鞍部由一对山脊等高线和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起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

峭壁上部突出处,称悬崖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高线特征中间疏四周密密集稀疏中间疏四周密稀疏、平直海拔较高高,超过500 m较低,一般(相对高度)不高于500 m无限制低,0~200 m地表起伏程度起伏不大,边缘陡峭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坡度平缓四周高中间低平坦广阔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

如图所示,图中最大等高线H大=500 m,最小等高线H小=100 m,等高距d=100 m。

据此可进行以下计算:(1)图中最大海拔(H最大)H大≤H最大<H大+d(2)图中最小海拔(H最小)H小-d<H最小≤H小(3)图中最大相对高度(H相)H大-H小≤H相<H大-H小+2d在计算等高线图中任意两点的相对高度时,只要判断出两点的高度范围,就可以根据“十字相差法”确定两点的相对高度。

如,求甲(900~1 000 m)、乙(300~400 m)两地的相对高度图解如下:由此可知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介于500~700 m之间。

4.陡崖处高度的判断首先从图中读出在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中最大值(H大)、最小值(H小)、等高距d和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n。

如图,H大=400 m,H小=100 m,d=100 m,n=4,则:(1)陡崖最大海拔(H最大)H大≤H最大<H大+d(2)陡崖最小海拔(H最小)H小-d<H最小≤H小(3)陡崖的相对高度(H相)(n-1)d≤H相<(n+1)d5.闭合处等高线的高度判断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

具体如图所示:已知:等高线a、b、c,a<b(1)如果c=a,则d<a,即“小于小的”。

(2)如果c=b,则d>b,即“大于大的”。

6.判断坡度大小(1)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

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

(2)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比例尺相同,数值单位:m)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D>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比例尺相同,数值单位:m)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3)坡度大小的计算计算公式:tanα=H/L。

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由两点等高线数值求出;L为两点实际水平距离,可由图中比例尺与两点的图上距离算出;α为坡度,可根据H/L的值从数学用表中查出。

(4)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约0.6 ℃/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H相/100 m×0.6 ℃。

【对点跟踪训练】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①地比②地( )A.海拔高、坡度大B.海拔高、坡度小C.海拔低、坡度大D.海拔低、坡度小2.在一次较大的降水过程中,降落在③地的雨水汇成的径流在坡面上的流向是( ) A.自东北向西南B.自东南向西北C.自西南向东北D.自西北向东南3.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28 m B.42 mC.55 m D.60 m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流向和等高线疏密状况可以判断,①地比②地海拔高、坡度小。

第2题,坡面径流沿最大坡度方向自高处向低处流动,即与等高线垂直自高处向低处流。

第3题,陡崖处有4条等高线交会,故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50 m。

答案:1.B 2.D 3.B地形剖面图【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和沿AB绘制的地形剖面图。

材料二某地等高线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能直观表示出AB一线的地势高低起伏的是________图。

(2)下面是四个同学根据材料二绘制的沿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其中正确的一幅是( )提示:(1)地形剖面(2)D【核心考点突破】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技巧第一步:确定剖面线。

在等高线图上画出一条剖面线(可能为已知,如下图中的A~B)。

第二步:建坐标。

纵坐标表示高度,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

第三步:确立比例尺。

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第四步:描点。

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或仅描关键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第五步:连线。

用平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如上图中8、9两点高度相同,两者之间为河谷,地势较低)。

AB之间的剖面图如下:2.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方法判读地形剖面图,主要抓住以下“三看”3.通视问题的分析方法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

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如图1)(2)是否穿越沟谷。

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通视。

(如图2)【对点跟踪训练】读北半球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的地形分布特点。

(2)能正确反映图中X—Y线地形的剖面图是( )(3)图中河流PM段的大致流向为________,其________(填方向)岸受冲刷较严重。

(4)人们计划在甲地兴建水库大坝,简述其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

解析:(1)根据等高线分布和数值特征判断地形,进一步结合指向标说明其分布特点。

(2)根据剖面线穿越区地势起伏进行判断。

(3)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知,该段河流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该段河流河道比较平直,而且位于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的右岸(南岸)受流水侵蚀比较严重。

(4)从工程量和蓄水条件两方面判断其有利条件。

答案:(1)北部为平原,南部为山地。

(2)A(3)自西向东南(4)位于河谷狭窄地段,有利于筑坝,工程量小;上游河谷较宽,有较大的蓄水区域。

考点一等高线地形图读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 )A.总体地势南高北低B.地形类型以丘陵为主C.最低处海拔不足900 mD.河流两岸的坡度平缓2.图中瀑布( )A.落差最大可达80 m以上B.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C.在甲处观赏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效果D.为保证水量稳定,上游水库需在夏季放水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北部海拔在1 000 m以上,中南部海拔在1 000 m以下,所以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但是南侧的等高线明显密集于北侧,因此南侧(河流两岸)较陡,北侧较缓,A、D项错误;图示地区海拔远大于500 m,不属于丘陵地形,B项错误;图中等高距是20 m,最低处在河谷最南端,海拔低于880 m,C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