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二次根式的加减》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二次根式的加减》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二次根式的加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方法.

二.学习重点: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掌握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学习难点: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理解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

知识准备

1.(1)两列火车分别运煤2x吨和3x吨,问这两列火车共运煤吨.(2)两列火车分别运煤2x吨和3y吨,问这两列火车共运煤吨.2.以下问题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吗?

(1)32+4 2 (2)5+ 3

★规律探究

观察:下列三组根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①2,22,-52,1

2

2,-

1

3

2…

②5,-55,175,2

13

5,-

6

7

5…特征:.

③x,-2x,2

3

x,-

1

4

x,20x…

思考:1

2

,2,8,18,32,…这组根式满足之上的特征吗?说说你的理由.

归纳:经过化简后

.....,的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式.尝试练习:

1.下列二次根式:①3;②12;③9;④1

6

;⑤18.其中,属于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填写正确答案的序号).

2.下列各组根式中,属于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3和18 B.3和1

3

C.a2b和ab2 D.a+1 和a-1

3.下列二次根式中,与a属于同类二次根式的是()A.2a B.3a2 C.a3 D.a4

判断同类二次根式,①;②;③.

★思考:

1.若二次根式2a-4与2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的值为.

2.若二次根式4a-4与2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的值为.

点评:.

3.化简后,根式b-a

3b和2b-a+2 是同类根式,那么a=_____,b =______.

★方法探究

想一想:合并同类项的实质是__ ___.

试一试:①32+2 2 ②5x-3x

辩一辩:①a+b=a+b()②a+b=(a+1) b()

③a x+b x=a+b x()④2+2=2 2 ()一般地,只有二次根式才能合并,只要不变,将 .

例题解析

例1. 计算:

⑴32+23-22+ 3 ⑵12+18-8-32 ⑶40-5

1 10

10

⑷1

2

12x-27x⑸a a-2a3+

a

2

1

a

⑹a8a-2a2

1

8a

+32a3

例2. 如图,两个圆的圆心相同,面积分别为8cm 2、18cm 2

.求圆环的宽度(两圆半径之差).

课内反馈

1. 在二次根式:①

12;②

2;③

2

3

;④27.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 )

A .①和③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③和④ 2. 下列各式①33+3=63;②177=1;③2+6=8=22;④24

3

=22,其中错误的有

( )

A .3个

B .2个

C .1个

D .0个

3. 计算:5a -3b -7a +9= .

4. 化简后,根式b +1

2a -b +6 4a +3b 是同类根式,那么a =_____,b =______.

5. 计算:

⑴35-2+5-4 2 ⑵53-375-27 ⑶72+18-32

2

⑷32-212-

13-62

⑸2

39x +6x

4

-2x

1

x

⑹23

x 9x -(x 2

1

x

-6x x

4

)

课外延伸

1. 在8、1375a 、239a 、125、2a 3a 3

、30.2、-2

1

8

中,与3a 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有______ .

2. (10 昆明)

3. (11 临沂)= .

4.

(10

)

( )

A. 2+3= 5

B. 2·3= 6

C. 6÷2= 3

D. (-2)2

=2 5.

(11

)

( )

A .2+3= 5

B .2+2=2 2

C .33-2=2 2

D .12-10

2

=6- 5 6.(10

)

的是 ( )A. 8-2= 2 B. 2+5=7 C. 32-2=3 D. 25=

510 6. 计算:

⑴36-5-0.56+25+2 ⑵27-45-20+75 ⑶ 4ab +5ab -1.5ab -4ab ⑷20+3113-54

715-2

3

48 ⑸(48-41

3

)-(31

3

-40.5)

⑹(21

8-18)(1

2+2-21

3) ⑺ 6 (232-32

3

)-24

⑻2

3x 18x +12x x

8

-x

2

2x

3

⑼(1x 9x 3-13y 2y 3

)(2x 1

4x

-y 25y

3)

7. 当x =4,y =1

4时,求x

1

x

-4y -

x 4-1

9

y 3的值.

8. 已知4x 2+y 2-4x -6y +10=0,求(23

x 9x +y

2

x

y 3

)-(x 1

x

-5x

y

x

)的值.

2019年秋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全册导学案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边 一、新课导入 1、三角形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图形,你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物体是三角形吗? 2、对于三角形,你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 二、学习目标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用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研读一、认真阅读课本(P63至P64“探究”前,时间:5分钟) 要求:知道三角形的定义;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了解按边角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一边阅读一边完成检测一。 研读二、认真阅读课本( P64“探究”,时间:3分钟) 要求:思考“探究”中的问题,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游戏:用棍子摆三角形。 检测练习二、6、在三角形ABC中, AB+BC AC AC+BC AB AB+AC BC 7、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 有路线。路线最近,根据是:,于是有: (得出的结论)。 8、下列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4、8 (2)5、6、11 (3)5、6、10 研读三、认真阅读课本认真看课本( P64例题,时间:5分钟) 要求:(1)、注意例题的格式和步骤,思考(2)中为什么要分情况讨论。 (2)、对这例题的解法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一边阅读例题一边完成检测练习三。 检测练习三、 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8cm.①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的长; ②已知其中一边的长为6cm,求其它两边的长.(要有完整的过程啊!) 解: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强化训练 【A】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课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分层练习合集(含答案)

11.1 与三角形有关线段 11.1.1 三角形边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三角形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学会三角形表示及根据“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阅读教材P2~4,完成预习内容. 知识探究 (一)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____________三条线段首尾________所组成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有关概念 如图,线段AB,BC,CA是三角形________,点A,B,C是三角形________,∠A,∠B,∠C是相邻两边组成角,叫做三角形________,简称三角形角. 3.表示方法:顶点是A,B,C三角形,记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 (1)三角形表示方法中“△”代表“三角形”,后边字母为三角形三个顶点,字母顺序可以自由安排,即△ABC,△ACB,△BAC,△BCA,△CAB,△CBA为同一个三角形. (二)三角形分类 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______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两边________三角形,其中相等两条边叫做________,另一边叫做________,两腰夹角叫做________,腰和底边夹角叫做________. 3.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______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相等关系分类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即底边和腰相等等腰三 角形 . (三)三角形三边关系 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________第三边. 2.推论:由于a +b>c ,根据不等式性质,得c -b

最新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有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有答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 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190 -

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 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 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 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 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 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190 -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练习九 苏教版

第四单元:练习九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 一、预习方向标——“仙”人一步! ⒈请先将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⒉ 我发现: 不变, 越大, 也越大。 ⒊ 我发现: 不变, 越大, 反而越小。 二、与课堂同行——“圣”人一绝! ⒋12÷3= 8÷4= 25÷5= 12÷2= 9÷3= 12÷4= 15÷5= 24÷4= 6÷3= 20÷4= 5÷5= 36÷6= 我发现:第四组的 不变, 越大, 也越大。 ⒌ 20 + 4 = 20 + 5 = 12 + 6 = 20÷ 4 = 20÷ 5 = 12÷ 6 =

20 —4 = 20 —5 = 12 —6 = 4 × 4 = 5 × 5 = 6 × 6 = 三、当日练兵场——“快”人一刻! ⒍在 里填上“>”“<”或“=” 16÷4 4 4 × 5 30 6 - 3 6÷2 30÷5 5 12÷2 12-2 24÷4 20÷5 ⒎一件衣服需要5粒扣子, ⑴15粒扣子可以钉几件衣服? ⑵4件衣服需要多少粒扣子 □○□=□( ) □○□=□( ) ⒏ 6元 ?元 3元 4元 ⑴能大买了4盒薯片,一共要付多少钱? □○□=□( ) ⑵能二的钱正好买4块蛋糕,她带了多少钱? □○□=□( ) 熊二带的钱如果用来买饼干,能买多少包? □○□=□( ) ⑶光头强用20元买4盒巧克力,每盒巧克力?元□○□=□( ) 四、挑战爱迪生——“悠”进一步! ⒐⑴明明用20元买了6本书,找回2元,每本书 元; ⑵明明用20元要买6本书,还差4元,每本书 元。 ⒏14 个苹果,分给5个小朋友 ⑴至少再补上 个才能使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 ⑵至少要去掉 个才能使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 薯 片 巧克力 蛋糕 饼干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_(全册有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 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 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 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 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 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 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 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 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 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8、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例子吗? 思考: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异同?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小结。 三、巩固反馈 1、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灿烂的文化中,汉字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请写出几个是轴对称的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奥运会五环图案有下列各说法:①它不是轴对称图形;②它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③它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我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对称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对称。 这些都是对称的,我能说一说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称现象。 合 作 探 究 1、看书29页例1,剪一剪 像上面这样,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1)我把我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我发现了: 2、想一想、说一说 对称轴对称轴对称轴 我发现:像我们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而且我还会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这样的图形是()。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平移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的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1、平移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平移。 这些都是平移现象。我能说说我平常发现的平移现象。 合 作 探 究 2、自学书30页例2,认识平移。 (1)我知道并会说什么是平移?(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3)、看图填一填。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1、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且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现象 就是()。 2、平移的方法: (1)确定物体平移的() (2)确定物体平移的() (3)()移动后的各点,就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修订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集

11.1.1三角形的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并把三角形分类. 2.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二、重点: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 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 三、合作学习 (一)精讲 知识点一:三角形概念及分类 1、学生自学教科书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顺次首尾连接所组成的图形 叫做三角形。如图,线段____、______、______ 是三角形的边; 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 的角。图中三角形记作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_____________ (二)精练一: 1、如图.下列图形中是三角形的___________? 2、图3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 精讲 知识点二:知道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并判断三条线段 能否构成三角形 1、探究:请同学们画一个△ABC ,分别量出AB ,BC ,AC 的长,并比较下列各式的大小: AB+BC_____AC AB + AC _____ BC AC +BC _____ AB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精练二: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4,8; (2)5,6,11; (3)5,6,10 2、有四根木条,长度分别是12cm 、10cm 、8cm 、4cm ,选其中三根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_______个。 3、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那么第三边长可能是( ) A 、1 B 、9 C 、3 D 、10 4、阅读教科书例题,仿照例题解法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5、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周长为20cm ,三角形的一边长6cm ,求其他两边长。 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5,则它的周长是( ) A 、7 B 、9 C 、12 D 、9或12 7、若三角形的周长是60cm ,且三条边的比为3:4:5,则三边长分别为 ___________. 8、(选做)若△ABC 的三边长都是整数,周长为11,且有一边长为4,则这个三角形可能的最大边长是___________. 9、已知线段3cm,5cm,xcm,x 为偶数,以3,5,x 为边能 组成______个三角形。 学习反思: A B C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2019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 导 学 案 *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内容: ~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 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主备人:李玲玲审定人:肖咸清执教者: 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 导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导学重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 导学难点 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 方法一:方法二 22+13=35(人)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数学导学案八年级备课组

课题1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 (1)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相关概念和全等三角形性质。 2、理解“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熟练 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 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P2-3页,完成下列要求: 1、理解并背诵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注意全等中对应点位置的书写。 3、理解并记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4、自学后完成展示的容,20分钟后,进行展示。 三、展示容: 1、________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____。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____。 2、能够_____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3、一个图形经过__、__、__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____。 4、______叫做对应顶点。_______叫做对应边。_____叫做对应角。 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_相等。 6、课本P4练习1、2 7、如图1,△ABC ≌△DEF ,对应顶点是__________,对应角是____________,对应边是___________________。 8 7

8、如图2,△ABC≌△CDA,AB和CD,BC和DA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如图3,△ABN≌△ACM,∠B=∠C,AC=AB,则BN=____,∠BAN=______,_____=AN,_____= ∠AMC. 10 9 10、如图,△ABC≌△DEC,CA和CD,CB和CE是对应边,∠ACD 和∠BCE相等吗?为什么? 课后反思: 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案

1 连加、连减 项目内 容 1.算一算。 9+3+4= 8+6+9= 3+2+7= 10-8-2= 13-2-7= 19-6-5= 2.计算:28+34+22。 3.计算:84-40-26。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计算连加和连减时,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列式时列 一个竖式简单些。 5.两位数的连加计算,相同数位( ),从( )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 )位进1,按 照运算顺序列成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6.列竖式计算。 7.算一算。 54+20+6= 46+25+17= 7+59+20= 90-58-30= 75-28-19= 72-6-44= 温馨 提示知识准备:两位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1.16 23 12 0 4 8 2.84 62 84 62 84 3.18 18 4.左 右 5.对齐 个 十 6.42 83 65 81 28 11 39 14 80 89 7.80 88 86 2 28 22

2 加减混合运算 项目内 容 1.算一算。 32+40+7= 60-40-15= 20+6-7= 73-40+20=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支? 3.加减混合运算。 67-25+28=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 5.我还有( )不明白。 6.列竖式计算。 56+34-20= 32+55-46= 78-24+39= 43-13+42= 7.公园里开设了一个“垂钓角”供游人钓鱼。某周六早上池中共有53条鱼,晚上工作人 员统计出总共被游客钓走28条鱼。为了保障周日正常的垂钓,工作人员又放进42条鱼,这时池中共有多少条鱼? 温馨 提示知识准备: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相关知识。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有答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 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 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 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 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 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 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 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 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 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导学案(全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学习目标: 1、明确三角形的相关概念;能正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能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新课导学: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阅读课本第1至3页,回答以下问题: (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条线段连接所组成的图形。 (2)三角形的表示法(如图1)三角形ABC可表示为:; (3)ΔABC的顶点分别为A、、; (3)ΔABC的内角分别为∠ABC,,; (4)Δ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或,、; (5)顶点A的对边是,顶点B的对边分别是,顶点C的对边分别是。 三角形的分类: (1)下图中,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各有什么特点? (2)下图中,每个三角形的三边各有什么特点? (3)结合以上图形你认为三角形可以如何分类?试一试 ①按角分类: ②按边分类: (4)在等腰三角形中,叫做腰,另外一边叫做,两

第1题 腰的夹角叫做 , 叫做底角。 (5)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即底边和腰 的等腰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问题1:如图,现有三块地,问从A 地到B 地有几种走法,哪一种走法的距离最近?请将你的设计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3)阅读课本第3页,填写:三角形两边的和 (4)用式子表示:BC + AC AB (填上“> ”或“ < ” ) ① BC + AB AC (填上“> ”或“ < ” ) ② AB + AC BC (填上“> ”或“ < ” ) ③ 4、例题:用一条长为18cm 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解:设底边长为xcm ,则腰长是 cm 因为三角形的周长为 cm 所以: 所以x= cm 答: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 、 、 课堂练习: A 组 1.①图中有 个三角形,分别为 ②△ABC 的三个顶点是 、 、 ; 三个内角是 、 、 ; 三条边是 、 、 ; 2、如图中有 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 3.判断下列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B 地 A 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学案(全册)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掌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 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 学习重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 学习难点:应用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三角形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图形,你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物体是三角形吗? 2.能从右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二、探究新知: 1、你所知道的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根据你的理解,下列的图形是三角形吗? 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①边: 。 ②角: 。 ③顶点: 。 问题:右图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 , 三条边分别是 , 三个内角分别是 。 3、三角形的表示: 如右图,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作 ,读作 。 4、 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有 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A B C D E F G A B C a b c A B D C E

问题:那么等边三角形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呢? 三角形的分类: ①按三个内角的大小分类:、和。 ②按边进行分类。 5、自主探究 (1)任意画一个△ABC,从点B出发,沿边到点C,有几条路线? (2)各条路线的长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 6.例题讲解 例:有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练习内容 1、课本练习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学习设想: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2页1——3题。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 四、变式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doc

二年级上册分香蕉导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交流预习: 1.通过看图 , 同学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把 12 个香蕉平均分成 2 分, 每分多少 ? 3.把 12 根香蕉平均分成 2 分, 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 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 除以 互助探究: 4.把 12 平均分成 2 分怎样列式 ? 为什么等于 6? 5.如果把 12 平均分 3 分能用除法表示吗 ? 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分层提高: 6.出示 18 根小棒图片 ,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 , 用除法算式表示学生动手分 , 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平均分 2 分:18 ÷2=9 平均分 3 分:18 ÷3 平均分 6 分:18 ÷6 平均分 9 分:18 ÷9 总结归纳 组织学生汇报 , 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巩固反馈 完成练习二 1,2,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分香蕉 12÷2=6( 根) 12÷3=4(根)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二年级上册分香蕉学案1.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 3.把 12 根香蕉平均分成 2 份, 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 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 除以 4.把12平均分成2分怎样列式?为什么等于6? 5.如果把 12 平均分 3 分能用除法表示吗 ? 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6.出示 18 根小棒图片 ,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 , 用除法算式表示学生动手分 , 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 平均分 2 分: 平均分 3 分: 平均分 6 分: 平均分 9 分: 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二 1,2,3 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可编辑)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可编辑)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 二年级数学(上) 教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横沟桥镇小学“1+2”快乐课堂师生导学案 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课时时间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型新授课主备人 学 习 目 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 功的喜悦。 教具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 学 过 程导学流程合作探究教学意图 1、导入,创设情景.导疑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 来量一量好吗? 导学 测量统一长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套 课题: §11.1.1 三角形的边 活动一 认识三角形及相关概念 1. (1)什么叫三角形? 什么叫等腰三角形?什么叫等边三角形? (2)如图,三角形可记作 ,读作 ;图中线段 是三角形的边;点 是三角形的顶点; _____是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图中△ABC 的三边,也分别可用________表示.顶点A 的对边为 或_______,∠B 对边为 __ 或______;边AB 、AC 边的夹角为 ,∠A 、∠B 的夹边为 . 2. 如右图,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有 ( ) A.4个 B.5个 C.6个 D.8个 活动二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应满足什么条件? ① .② . 2.应用以上结论完成下列问题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3cm ,5cm ,8cm B.8cm ,8cm ,18cm C.0.1cm ,0.1cm ,0.1cm D.3cm ,40cm ,8cm ② 如果线段a ,b ,c 能组成三角形,那么,它们的长度比可能是( ). A 、1∶2∶4 B 、1∶3∶4 C 、3∶4∶7 D 、2∶3∶4 ③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7和8,求其周长;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求其周长. ④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 . c b C a A B

【检测反馈】 1.如图,图中有个三角形,在△ABE中,边AE所对的角是,∠ABE所对的边是;边AD在△ADE中,是的对边,在△ADC中,边DC是的对边.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7和2,且它的周长为偶数,那么第三边的长为(). A.5 B.6 C.7 D.8 3.(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8cm,另一边等于6cm,求此三角形的周长;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cm,另一边等于2cm,求此三角形的周长. 第1课时三角形的边 1.下列各组线段中,首尾相接不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3㎝,8㎝,10㎝ B.5㎝,5㎝,a㎝(0<a<10)C.a+1,a+2,a+3(a>0) D.三条线段的比为2∶3∶5 2.有四根木条,长度分别为6cm,5cm,4cm,2cm,选其中三根首尾相接构成三角形,则可选择的种数有() A.4种 B.3种 C.2种 D.1种 3.△ABC的三边a,b,c都是正整数,且满足a≤b≤c,且b=4,则这样的三角形的个数有() A.7个 B.8个 C.9个 D.10个 4.在△ABC中,AB=9,BC=2,并且AC为整数,那么△ABC的周长为.

2021年春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学案导学案

2021年春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学案导学案 1.1有余数的除法(1) 项目 内 容 1. 思考:把33瓶饮料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多少瓶?你发现了什么? 2.阅读教材第2页例2。 分析与解答: 摆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需要( )根小棒。 用12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用13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还剩( )根;用14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还剩( )根;用15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还剩( )根;用16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 列除法算式计算为: 12÷4=( )(个) 13÷4=( )(个)……( )(根) 14÷4=( )(个)……( )(根) 15÷4=( )(个)……( )(根) 16÷4=( )(个) 3.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或每几个分成一份后,还有剩余,并且剩余的不够再分,这个剩余的数叫(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先摆一摆,再填空。 (1)8根,每3根分一份,分了( )份,还剩( )根。

(2)11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还剩()根。温馨 知识准备: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提示 参考答案 1.分到4瓶,发现还剩下1瓶 2.8 3 3 1 3 2 3 3 4 3 3 1 3 2 3 3 4 3.余数小 4.摆一摆略(1)2 2 (2)5 1

1.2有余数的除法(2) 项目 内 容 1.计算。 14÷4= 28÷8= 16÷3= 22÷7= 2.阅读教材第4页例3。 分析与解答: (1)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求可以放几盘,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 (2)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求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 每5个放一盘,放2盘是( )个,还剩( )个,不够再分了,所以可以放( )盘,还剩( )个。 列式计算为( )÷( )=( )(盘)……( )(个) 用竖式计算为( )。 3.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书写格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的书写格式一样,只是要注意竖式和横式上余数的写法。 4.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与除数相等,那么表示还可以再分,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 )。 5.填空。 (1)11里最多有( )个2。 (2)14里最多有( )个3。 (3)29里最多有( )个4。 (4)34里最多有( )个5。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导学案

第一章勾股定理 第一课时探索勾股定理(1) 【学习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 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 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学习重点】 了结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前准备】 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三边的长。 2、准备一张坐标纸 【自学探究】 阅读课本2-5页回答下列问题 1、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a=3㎝,b=4㎝和a=6㎝,b=8㎝ ①请你量出斜边c的长度。 (1) (2) ②、进行有关的计算。(1)a2+b2= c2= (2) a2+b2= c2= ③、得出结论: 2 3cm 6cm 8cm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2)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1-2中的呢? (3)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B,C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 (4)你能发现课本图1-3中三个正方形A,B,C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 (5)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长度单位,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 预习后你还有什么问题?最想和大家讨论交流的问题是什么? 【合作交流】 勾股定理 例题:P2引例

【随堂练习】 1、P3随堂练习1、2 【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知识方面 方法 你还有什么问题: 【今日作业】 1. 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2、求斜边长17厘米、一条直角边长1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巩固练习】 1.在△ABC中,∠C=90°,(l)若 a=5,b=12,则 c=(2)若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