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发展史

英国经济发展史
英国经济发展史

英国经济发展史(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对我国现代化启示

●摘要: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

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

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工业革命的进程鲜明地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些思想对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工厂制度

的确立,它产生了两个新的阶级。因此它含有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两方面的内

容。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中国现代化经济社会生产力工业化

●正文

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前提条件:

①政治前提: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④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

⑤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经济迅速发展。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影响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l、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一一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力呢?”高度概括了这次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工业革命后,在英国工业中,建立了以棉纺织业占优势的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炼业的工业结构。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在棉纺织业中首先实现了机械化。纺织业于这时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水平比较低,英国的机器制造业比其他国家发展得早,并且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由于机器制造业的大规模修建,冶金业也成了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这时,造船业也得到了发展。种种“合

力”的结果使英国在海外运输和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统计数字也证实了这一点。“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在1820年占18%,18.50年则上升为21%。叫3这样促使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和金融、海运业中都处于垄断地位,并掌握了世界殖民地霸权,其他各国在十九世纪中叶又落后于英国。因而,英国便成为“世界工厂”。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虽也在生产洋枪洋炮。创办轮船公司,建立海军舰队,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带入了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管理经验等,但终因生产管理者与封建统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放开手脚,而最终使这场运动破了产。没有取得那种想象中的成功。相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四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战事的胜利。实践表明,我党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述史实说明一个道理:一场革命的成功,根植于各方面的条件,以及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如此。而英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以其雄厚的物质条件、政治上的有利政策、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作为支撑点,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2.社会关系的变革

“工业革命导致了西方社会的全面变革”。在工业革命中.由于机器代替了手工工业.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而改变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导致了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并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大变动。新的阶级和阶层逐渐形成。在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一个是大工业资产阶级,另一个是工业无产阶级。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资产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贵族和商业、金融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强大.并控制着政权。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也相应地改善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迫切要求议会改革。但终因力量不够强大.改革运动难有结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人所在的社会生产中形成的关系的变化.是以经济作为后盾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分权”运动,在起初的时候进行得并不顺利。但后来随着他们经济实力的不断抬升,到了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完成后.才得以实现。中国人自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便开始了倍受凌辱的历史。直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才使列强重新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改革开放,我国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引人注目。世界争端的解决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若要长期发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关键在于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发展我们的科技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综合国力。这一切都需我们当代青年不断努力。

3、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

英国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产品日益丰富多彩.而且由于经济变革,也出现了新的思想理论。这些思想对生产和劳动价值做了某种程度的科学分析,在粉碎封建主义思想家的经济观点上曾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在这方面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虽具极大的局限性,但他却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对于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宝贵思想。

4、密切了各国的关系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国和德国都发生了工业革命。这次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日益向全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趋势,沟通了各民族间的感情,架设了互相交流的桥梁,各国间能够更大程度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未来的世界需要各国人民来携手创造。如同历史上发生的任何一件具有震撼力的事情一样,工业革命也难称完美无瑕。如革命后阶级矛盾、经济矛盾的加深。物欲横流.金钱第一.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这种负效应对当今的资本主义来说,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苦难与幸福并存。在苦难与幸福中怎样尽可能降低苦难的指数?正如孙中山所说:“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使更多的人过上美满与和谐的生活,使更多的人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恩格斯曾说过.工业革命的历史,是“一部包容更广的著作的题目”。怎样能使一场革命更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又能使减少消极影响?这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希望。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改革开放深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以德为本.既利己又利他,创造一个和平、安宁、幸福的环境。

中国现代化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一) 产生(1 9世纪60、70年代):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

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 初步发展(19世纪末)(1 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

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

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 短暂繁荣(1 91 2~1 91 9年):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四)日益萎缩(1 927—1 937年):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五)走向崩(1 937.1 949):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军费激增,造成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边缘,中国的经济近代化陷入绝境。

(六)获得新生(建国以后):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

本企业,并将其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鉴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中,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全面展开。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文化大革命”在打破封建旧观念的同时.没有建立科学的新观念。它不仅没有带来生产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破坏,导致现代化建设一度中断。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第三时期: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十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许多工程项目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④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2002年,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未来,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共存,希望和风险同在。只要我们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本着互利共赢,国际合作,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就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同时,抓住机遇,沉着冷静地应对挑战,就能趋利避害。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参与合作。尽管还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但世界是在进步的,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世界的前途也是光明的。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

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提供货了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例如牛顿、瓦特等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如果瓦特研

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二、改革制度是关键。英国除了在经济上引领潮流,在政治上也同样带来了新

的改革。《大宪章》的颁布给英国又一次洗礼,乃至对整个欧洲的影响都

是不可估量的。宪章中首次提到君主的权力不是至高无上的,人民的权力才是至高无上的。这对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但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正依托自身的体制通过百年维新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

三、不断学习,尝试,创新。敞开国门,使日本能够和当时西方先进的国家有

了充分的接触和交流,也使日本深切懂得只有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才能救国的道理,于是就派遣了一批有志青年到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继而爆发了标志着日本崛起的明治维新运动。

四、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记录片中有一段说到,日本人在模仿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时,也时时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

“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

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邱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伦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个民族的指挥棒!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

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外国经济史》、《外国经济学说史》、《英国崛起》、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 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

英国古典经济学与英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对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由此,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布阿吉尔贝尔认为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 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他们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业来概括资本主义,用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分析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 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所著《国富论》一书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批判了重商主义只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他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他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他强调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此外,李嘉图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等等。古典经济学到李嘉图时达到了顶峰,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上升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古典经济学还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进行较为客观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成份。古典经济学员主要的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庸俗因素。 历史学派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英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义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阶段。以罗雪尔为创始人的旧历史学派活动于19世纪40~70年代。他们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法传统经济学,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随着19世纪7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出现了以施穆勒、瓦格纳、布伦塔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在上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因而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者”。

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经济发展史 一:独立战争、禁运和1812的美英战争 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 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

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北欧市场及其他全球市场,同时则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张自由贸易,因为他们的利益得益于对外贸易的扩大,无论进出口是否出现逆差,只要贸易总额上升,就少不了他们的利润。主张贸易保护者成份比较复杂,既有保卫独立战争成果的爱国主义成份,又有在谢司起义前巩固统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国打击最沉重的广大小农,又有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主。由于当时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因此,主张增强邦联政府力量、加强贸易保护的代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事实上控制了政府决策。汉密尔顿认为英国的力量来源在于制造业,因此美国必须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而要发展制造业,则必须有政府保护。他指出需要政府保护的三个理由,一,外国政府对制造业有保护和奖励;二,农业国居民出于习惯往往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熟悉的职业;三,制造业国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已经具有优势,这就使“最新建立制造业的国家与制造业已成熟的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遗憾的是,尽管汉密尔顿提出加强联邦政府权力、重视制造业、提倡贸易保护的一揽子方案,但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由依附于英国的种植园主和大商人主导,故唯一落实的是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建立了财政税收制度,恢复了公共信用,顺利发行了新国债,使联邦政府不再有名无实。然而汉密尔顿所珍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却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周跃辉 2013-1-28 14:35: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1-28 第02版:当代世界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经济学: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问题。 2、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期,国家支持商业资本,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之源,主张少买多卖积累原始资本。 3、古典主义经济学: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认为生产是社会财富之源,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支配经济生活。 4、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盲目生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一、古代经济学的萌芽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加图、瓦罗、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二、中世纪的经济学 中世纪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被奉为“神学泰斗”的托马斯·阿奎纳。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甚至还有退步。 三、重商主义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少买多卖),是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 ~16 世纪中叶,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强调少买。该时期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强调多卖,代表人物为托马斯·孟。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16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力图通过实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即奖出限入的政策措施,保证对外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经济的概况:(6个阶段) ①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手工工场在许多领域建立起来。农村,圈地运动,使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奴隶贸易使许多城市兴盛起来。 ②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复习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重大发明、特点、影响、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 ③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但还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它的造船业和金融业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注意英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丧失并分析原因、影响) 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霸权地位开始衰落。一战使英国的债务比战前增加了10倍。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了动摇。1924年,英国的工业超过战前的水平。1929-1933年,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了严重倒退(分析经济的这种变化对政治、外交、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⑥二战后,英国经济严重削弱。英国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历了恢复、快速发展和滞胀时期.(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没讲英国,而只是讲了美国,要注意)这种情况对英国外交的影响. (二)特点: ①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 ②英国是占领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殖民地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③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一直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英国的政治: (一)英国政治的演变概况(8个阶段): 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出现了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和卓越的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 ②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成立了不属罗马教皇管辖的英国国教。后来出现了清教徒运动。 ③1640-1688年,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 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特点、结果和影响等, ④着重分析《权利法案》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⑤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更多的议席和政治权利。 ⑥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⑦1949年,英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⑧1986年,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确立的原因:英国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注意英国对科技的态度:由积极应用到抵制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从中得到的认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振兴繁荣根本在于科技,科技立国是必经之路;科技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着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着,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所谓城市,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带表了当地的人们,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而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称王把自己神化使自己统治公共并赢得其信赖成为可能。”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人利用有利的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英国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新贵族。17世纪时,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642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议员们对国王的独断专权进行猛烈的抨击,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1642年,国王讨伐议会,内战爆发,议会打败国王军队。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反国王人士发动宫廷政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促使人们将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于是18世纪60年代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

命,使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重要阶段。期中,瓦特发明了改良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它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英国通过在殖民地的殖民侵略,掠夺了无数的财富,发展国内经济,积累了巨额资本;同时,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进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强国。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有长足发展,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我国广东海面,进行挑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的社会视角

英国工业革命原因新解——经济发展的社会学视角 摘要: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的解释可谓是人言言殊、分歧竞鸣。原因在于他们要么没有将工业革命作为一个社会整体进行考虑,以至于当用一种理论进行解释发挥解释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也彰显了其有限性;要么对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不够,人类追求绝非仅仅为财富那么狭隘。本文从社会流动的视角重新解释了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以为大国崛起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一、引言 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历久弥新的话题。1750年前后,随着英国人口规模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成为第一个从“马尔萨斯陷阱”中“逃离”的国家(Crafts,1985;Wrigley,1983)。随后,在世界的许多其他地方,人均收入的增长开始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首先是欧洲,继而是北美,最后扩展到整个世界。表面看来,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生产革命、技术革命,但就笔者看来,它却是一场社会革命。历史不容跨越,它是循序渐进的,是一系列发展的顶点和总和,而且这些发展没有一项是英国所独有的,甚至有些发展在时间上还落后于别处(哈孟德夫妇,1959;Komlos,2003)。为什么一些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传统的增长理论(GalorandWeil,2000;GalorandMoav,2002;Jones,2001;HansenandPrescott,2002)对众多国家从“马尔萨斯陷阱”里的跃迁给出了符合逻辑的解释。但是,作为一个划时代的制度、技术、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英国工业革命的催生需要一系列条件的整合。至于这些条件如何机缘巧合地组织在一起,为何发生在英国,学者们是人言言殊、分歧竞鸣。 哈孟德夫妇(1959)将其归结为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欧陆发生的历次战争以及宗教和政治上的原因。Landes(2001)认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并不复杂:庭院制造业培育了经济增长的苗床;纺织、钢铁能源和动力的技术创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撑;商业化的农业提高了农业收益并促进了物业管理的一体化,商业化的交通运输提高了投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非物质的价值观和体制有利于追求物质财富和总体致富。另外一些专家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得益于英国鼓励投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制度(NorthandThomas,1973;NorthandWeingast,1989;AcemogluandJohnsonetal.,2002)。Jacob(1997)和Mokyr(2002)认为,科技革命和启蒙运动传播了有用的知识,并带来了政治上的改革。Clark(2003)和VoigtlanderandVoth(2006)认为,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偶然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巧合,随后迅速地扩展到整个西欧。Galor(2005)论证说地理因素和历史事件共同决定了从马尔萨斯陷阱中的“逃离”,制度、人口、文化、贸易模式、垄断地位和公共政策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各个专家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给出了符合逻辑的解释,但他们却像“盲人摸象”一样,各执己见,并彼此争论不休。 究其原因,在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前,很多国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也曾经鼎盛过,且这些国家的制度创新、技术发明和武器装备并不逊于英国。只是这些国家后来要么走向了衰落,要么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停滞不前。就笔者看来,分歧的原因无非有二: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信息中心投资规划科 2010年11月

目录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3) 1 发展历程 (3) 1.1 概述 (3) 1.2 转型期(16-18世纪) (3) 1.3 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3) 1.4 加速增长阶段(1820-1913) (4) 1.5 “英国病”初期(1918-1929) (4) 1.6 危机和战争双重打击(1930-1945) (5) 1.7 惨淡经营(1946-1967) (6) 1.8 “英国病”的激化(1967-20世纪90年代) (6) 1.9 增长缓慢的十年(2000-2009) (7)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1 发展历程 1.1 概述 (1)16世纪到18世纪经济转型阶段; (2)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3)技术进步和实际收入增长的加速阶段,1820-1913; (4)“英国病”的初期,1918-1929; (5)危机和战争的双重打击,1930-1945; (6)帝国解体后的惨淡经营,1946-1967; (7)“英国病”的激化,1967-20世纪末期; (8)增长缓慢的十年(2000-2009) 1.2 转型期(16-18世纪) 16-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积累更多的原始积累财富才采取“重金主义”政策这样便极大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革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进程中的原始积累,为了向工业革命过度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重金主义”政策也转变为“重工主义”政策,向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转变。 1.3 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在此时期,英国人均收入增长要快于17世纪。是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多。1700年时,英国的GDP是荷兰的两倍,到了1820年则是七倍。 英国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65的60亿英镑。对总人口的人均收入进行的计算,1700年人均收入大约是每年8-9英镑,经过50年增加到12-13英镑,到1800年增加到22英镑,而1860年则又翻了一番。

英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数据

英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数据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会展业不仅本身极具经济价值,并且对旅游、贸易和投资、外汇增长及就业等产业有很好的拉动作用,于是英国政府将会展业作为主要产业重点发展。八九十年代,英国各主要城市均建立了会议局,专门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财政上给予补贴,自此英国会展业步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目前,英国已拥有8000-10000个大小会展场所,其中12%为大型会展场所,60%-70%为酒店的会议室。伦敦、伯明翰、格拉斯哥、爱丁堡等已成为著名会展城市。 英国会展产业主要包括会议、展览、赛事及奖励旅游四个方面,涉及20多个种类,250多个行业。因会展业几乎涉及所有行业,英国政府和会展业协会从一开始便有意建立与金融服务、旅游业、创意产业、节日经济、建筑业等产业的多层次平台,将会展业打造成促进英国各主要产业发展的纽带。目前英国所有行业协会下都建立了会展业的联系单位,英国金融城、旅游局、创业园及各种节日经济都把会展作为其重要的推介手段,经过许多年的实践,这些行业借助会展业平台,相互融

合,形成了从金融服务、创意设计、会展刺激到带动旅游、贸易、娱乐等各行业的综合配套发展模式。 去年,英国会展业产值246亿英镑,其中,贸易交易展示类会展产值93亿英镑,会议产值72亿英镑,会展带来的酒店收入11亿英镑,体育性活动产值23亿英镑。会展业为英国创造了13.7万个就业岗位,带来的旅客数达1700万人次。 当今,英国会展业不再享有特殊的政府财力贴补,只有如曼彻斯特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政府为了争取重要会展的“落地”权,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在英国的会展管理模式中,政府无为而治,对会展业基本不做行政干预,主要依靠行业协会来实现自律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类会展协会众多,实行行业自律管理。英国政府对会展业未设专门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会展业的行为准则多是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确定。会展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展业务链上的主体,如会展组织者、场馆提供者、会展服务提供商都有自己的协会。各类协会制定规范,对会员起指导和约束作用。 英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很高,英国会展商每次邀请的外国客商参展产品和人士都力争达到50%,使国际国内市场相接轨。(作者:海南省外专局“会展信息化管理”赴英国培训班全体学员)来源海南日报) )

英国经济发展史

英国经济发展史(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对我国现代化启示 ●摘要: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 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 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工业革命的进程鲜明地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些思想对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工厂制度 的确立,它产生了两个新的阶级。因此它含有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两方面的内 容。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中国现代化经济社会生产力工业化 ●正文 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前提条件: ①政治前提: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④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 ⑤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经济迅速发展。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影响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l、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一一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力呢?”高度概括了这次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工业革命后,在英国工业中,建立了以棉纺织业占优势的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炼业的工业结构。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在棉纺织业中首先实现了机械化。纺织业于这时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水平比较低,英国的机器制造业比其他国家发展得早,并且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由于机器制造业的大规模修建,冶金业也成了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这时,造船业也得到了发展。种种“合

完整word版,《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着名城市理论家。在着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着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研究西方的文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得不研究西方以外的文明。这是锲而不舍要搞清楚那些文明发展种种细节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是我们长期在研究和体悟的。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广博的研究论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

英国经济形势及中英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最新范文

英国经济形势及中英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英国经济运行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经济复苏势头向好 受国内消费回暖、工业投资增长和国际贸易改善等因素影响,2015年二季度英国经济维持稳健复苏态势。从增长率来看,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7%,较一季度上升0.3个百分点。从消费来看,二季度家庭最终支出环比增长0.9%,创过去7个季度以来新高;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由7月的4提高至7,为2000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从投资来看,二季度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环比增长1%,已连续两个季度实现正增长。从出口来看,得益于主要贸易伙伴需求回暖等利好因素,二季度出口增长3.9%,创有该项统计以来的最大单季涨幅。 (二)通缩压力有所增大 受燃料和服装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9月英国通胀率为-0.1%,较8月下降0.1个百分点,与4月持平且创下1960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从长期来看,9月零售价格指数(RPI)涨幅为0.1%,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 (三)失业率持续下降 受市场活力增强、就业环境改善和增长预期升温等因素影响,2015年以来英国失业率不断下降。6-8月失业率已下降至5.4%,创2008年以来新低。市场普遍预计,四季度就业市场将进一步改善。 (四)外贸逆差增速明显 受大宗商品价格疲软、英镑持续走强等因素影响,8月英国外贸逆差

额达到33亿英镑,虽较7月有小幅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目前,7月和8月逆差总额已达到二季度逆差额的2倍,并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态势。 (五)财政赤字率大幅下滑 一季度英国财政赤字率为1.3%,较2014年第四季度下降5.5个百分点,低于欧元区平均赤字率2.4个百分点,为欧债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市场预计未来赤字率将进一步缩小。 二、英国经济走势展望 (一)有利条件 一方面,货币政策继续维持宽松,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10月英央行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至少在2016年中期前,将维持基准利率在0.5%的记录低位不变。若经济增长未取得预期目标,英央行有可能进一步出台刺激计划,以用来稳定市场预期并提振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经济刺激计划效果的逐步显现,有利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欧债危机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包括融资换贷款计划、住房市场刺激计划、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在内的多项经济刺激政策,在短期内将有效撬动英国国内市场需求,并释放企业和居民消费潜力。 (二)不利因素 从国际方面看,全球经济仍存在下行风险。联合国发布的《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欧元区持续不稳定、地缘政治冲突潜在溢出效应及新兴经济体顽固性漏洞等风险因素,将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弱于预期,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 2.8%,较

中外城市发展的对比与思考

中外城市发展的对比与思考 关键字:中国城市西方城市对比思想文化经济法则阶级影响 上帝制造了人类,就说明其已经厌倦了观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生存方式,她需要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来建设这个这个星球,为其漫长而无聊的生活添加一份乐趣。而人类,在几千年的成长中,不断的开拓创新,从最原始的穴居,树居,发展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其间的艰难曲折无一不沾染着人类的血泪辛酸与智慧的沉淀。 纵观中外城市几千年的发展,细细体味其间的差异,就像是在读一本生动的小说,里面为我刻画了两位性格鲜明的主人公,我想,再没有什么东西更能让我如此深入的了解中西方的差别,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下面,让我来分享我学习中外城市建设史一个学期来的收获。 城市的产生: 城市产生的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的筑城历史,在中国,至迟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2 世纪夏王朝的筑城作邑。在中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城市的产生,

始终跑不出这么一条规律: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城市与单纯防御作用的城(濠)墙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城市是有着商业文化交换职能的聚居点。城市的产生,对人类文明来说是无比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这么说:它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 城市的产生图解 城市的发展: 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各部落之间展开了连年不断的战争,从而产生了设防的城市。这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恩格斯这么说过:用石墙,城楼围绕着石造房屋的城市,已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中心,这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参考《外国城市建设史》第3页)。在之后的岁月中,很多城市都经历了战争的的破坏和战后的低迷期,如古罗马城,曾今繁荣如斯的城市在战争的破坏后低迷了很长一段岁月;亦或在政治或者经济需要而迎来的飞速的发展的时期,如中国的一些新建的都城如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元大都等都可以说是迅速的发展起来的。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小商品经济在封建经济夹缝中的扭曲成长,中西方早期城市的两大功能互相渗透,中国城市沿着先有城、后设市的道路发展,西方城市沿着先有市、后设城的方向发展,终于城市具有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的综合功能于封建社会中期在东西方的城市都具备了(参考城市的起源与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一文)。

从亚当斯密——凯恩斯: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历程回顾

从亚当斯密——凯恩斯: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历程回顾 1931年在英国经济学界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名不见经转的奥地利学者哈耶克在伦敦学派罗宾斯的邀请下来到英国,与当时炙手可热的知名人物凯恩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争锋。这是市场自由放任理念与政府干预主义思潮的一次正面较量,也是自由论者试图转变当时社会群体观念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虽然这场学术论战最终演化成相互指责和攻击而偃旗息鼓,并且充满枯燥晦涩的专业用语,常人难于理解,但是从中折射出来的思想理念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每一个人。可以说,时代价值与学术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而不同的学术思潮通过政治驾御改变着社会不同的走向,也决定着作为社会微观个人分子的共同命运。而凯恩斯与哈耶克之间的博弈正是如此。 其实,也正如凯恩斯说的那样:“讲求实际的人自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在空中听取灵感的当权的狂人,他们狂乱想法不过是从若干年前学术界拙劣作家的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凯恩斯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但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也标志着传统经济学的稳固地位遭受撼动,逐渐与由看不见的手所驱动的自由市场经济分道扬镳。其中提倡政府调控干预的核心观念不仅得到广大政客的认同,也得到大萧条时代下被救济者以及与政府有着紧密联系的利益群体的拥护。对于凯恩斯来说,如果他像自己的老师马歇尔和对手哈耶克那样注重学术研究,那么或许只能在象牙塔或者大学讲台上度过一生。但是天资聪颖,能言善辩,极具游说辩论禀赋的他注定不甘寂寞,在时代的推动下走向历史舞台。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积极投身于政治领域,在一战期间进入英国财政部工作,由于卓越的能力和出众的表现很快得到上级垂青,被推荐为战后出席巴黎和会的英国代表。和会之后,凯恩斯对协约国针对德国等战败国家的经济制裁政策大加抨击,认为近乎于疯狂的剥削与敲诈措施不仅不会促使德国处于永久性衰落的窘境,反而会引发激烈的反弹导致集权主义的出现。他专门为此撰写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该书一经出版便得到西方各国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在战败国广为流传。这为他积累下足够的知名度和众多的支持者(哈耶克这时都认同他的观点,并且对他的观点大加赞赏)也为他在日后学术界如日中天的地位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说到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的论战就不得不提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关于这个我们在过去从一战到20世纪经济大萧条中已经有过论述。可以说一战之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是并没有履行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国际职责。出于政治私利的驱使,美国采取孤立主义下严重不妥协政策。一方面强迫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进行债务清偿,另一方面捍卫以黄金为支撑的新兴美圆的国际地位,通过各种谈判手段建立起一种以美圆为核心的金兑汇本位制度,即英镑与美圆挂钩,美圆于黄金挂钩。这样一来达到削弱英镑地位间接控制其货币的政策意图,同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关税壁垒等手段抑制进口达到维护国内工业集团既得利益的目的。而作为英国,由于在战争中大量精英的死亡,经济发展失去驱动力,如要恢复则需要漫长的时间,另外试图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拉动经济的战略又受到美国的抑制和反对,并且后者通过道威斯计划扶持德国,美圆与马克挂钩孤立英镑,达到一种胁迫的意图。为了维护英联邦国家对英镑的信心,此外为了应对美圆的强势地位,英国不得已于1925年回归金本位,通过货币高估的手段实行紧缩政策来支撑本已弱势的英镑,由此一来对本已脆弱的国内经济进一步形成重创。于是出现以下的情形:英国通过高利率紧缩政策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国内失业情形加剧,经济严重衰退——债务偿还使资本无法在国内滞留循环,另外低迷的经济产生国内悲观预期诱发资本外流——进一步对国际资本形成依赖。为了应对这种窘境尤其是促使债务尽快得到清偿,此外为了促进出口,美国采取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来支持英国金本位。从当时美国政客的层面来说这的确是两全其美的举措,然而他们未曾想到的是,他们长期以邻为壑的外交和政治经济政策严重阻碍了欧洲的战后复苏,并且很快将把自己也推入深渊当中。要知道当时的英国以及欧洲急切需要的是债务的延期和减免,在和谐自由经济环境下通过贸易的开展鼓励资本的流动来促进经济循环发展,而缺少这一前提任何行为都是无计可施的。而且极有可能引发相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