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才高致远,行稳致远”原题解析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才高致远,行稳致远”原题解析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才高致远,行稳致远”原题解析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才高致远,行稳致远”原题

解析指导及优秀范文

【试题回放】

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方寸心田可以容纳山川……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作文解析】

方寸万象:

一、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

一园一坛,一地一景的风光旖旎

核舟微雕、书画精绝、文章卓异等艺术;

创造之力:如子冈琢玉、从周造园

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塑造人心;

可以实写,可以虚写

锦绣——美

二、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

个体生命:蜉蝣大椿、薄命永寿;

人类生命:哲理思考;

可以说理,可以叙事

永恒——伟大

三、方寸心田可以容纳山川

吸纳天地

胸藏韬略

家国情怀

山川——壮怀激烈

完成自我和外在宇宙或内在宇宙的对话

1号文

美在方寸之中

我们常说“美在精致”,又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真正宽而广的东西不一定包含多少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或许,于那点滴方寸之中,我们更能

发现意蕴丰富的美。

一个小小的汇南震泽小镇,走出了无数文人骚客,成就无数隐士的净雅之士,还带动了无数国家级别的大型企业。于是我们惊叹,小小方寸之地,真的能造就伟大的奇迹。

相比于南方的小镇,北方以大型的皇家园林为主,因其历史上是皇帝的居住之地,其建筑大而宽敞,等级性极强,尽显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高居在上的不可侵凌之气。每一个皇宫,每一间庭院,每一处的亭台楼阁,皆晶莹剔透,精美纷杂。其室内的每一个桌子、椅子、盆栽的摆放,都有其背后精致的设计与研究。所谓“内九外四皇城根”,这一番庞大的建筑构造究竟是何人的何方法去实现的呢?

正是那鲜为人知的“样式雷”烫样。

“样式雷”是明清两代负责皇城建筑的家族,几百年来,他们一直研究建筑构造,如今的故宫、颐和园皆有这个家族的痕迹。而最关键的还在于这蕴含着高湛技艺的烫样。烫样是“样式雷”家族为向皇帝介绍将要修筑的皇宫的一个立体的仿真的模型。其体积和大小至少比真实的皇宫缩小了近一千倍。这方寸大小般的烫样,可非模型这么简单。喷漆,镀金,颜色之搭配,样样俱全。小小的烫样之中,既有龙椅摆放之位,还有“光明正大”之匾额的挂放之处。红绿相间的喷漆,错落有序的条纹,金光闪闪的镀金琉璃瓦,无不尽显皇宫的尊贵与大气之感。在方寸之间,我们看到了技艺之美,艺术之美。能够使如今的新北京人看到明清一代古建筑的庄严与瑰丽,感受到历史文化之气息的,正式这小如方寸的烫样。而如今,由于清末的局势动荡和清王朝的没落,小小的烫样野早已没落,无处可寻。方寸之美,美到极致,却终归湮灭。

然而,能够在方寸之间铸造奇迹的是“样式雷”家族。这方寸之间融入的美不仅只限于他们精湛的技艺,从烫样之中,我看到了人性之美。一个家族虽小,却祖祖辈辈专心的致力于古建筑的研究,中间虽经历列强侵入的一波三折,却仍然完整的,不泄露地保存着烫样的技艺和秘诀。在他们的精湛技艺背后,在这方寸大小的烫样背后,凝聚的确是一个家族的耐心,对技艺的要求之完美,和始终不渝的忠诚之心。他们是方寸之地间伟大的匠人。

在这个小小的家族背后,我更是看到了于方寸之间所绽放的建筑之美,艺术之美,中国文化之美,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性之美。因此我说,美,在方寸之间。

2号文

方寸之中,别有洞天

“方寸”看似一个很小的概念,然而仔细想想,它似乎能包罗万物。所谓宏达,都是微渺的汇聚;所谓永恒,都是刹那的凝结。“方寸”也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一个深奥却在人人心中都有的概念,方寸之中,别有洞天。

方寸之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山川都包容在我心。

王阳明先生曾言:“汝初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然而你若将它包容在心中,便“此花颜色一时明亮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世间万物也如此。你若有一颗博大之心,方寸之心也可包容万象。像蔺相如避让廉颇将军。不是他胆怯,是他有宽广的胸怀,为家国大业,忍让包容一切。实际上,厚德自可包容万象。林则徐曾自题联一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代销烟功臣却因他人谗言与君主的无能远远流放,走在荒荒无人路,越过漫漫祁连山,他若没有一颗博大之心想必会无数次洒泪,然而他以方寸之心洞穿万象,坚强隐忍。五柳先生以方寸之心,洞察了世事红尘,《五柳先生传》中言“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环堵萧然”的陋室中,他读书饮酒以自适,不再为富贵名利所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所谓看淡红尘,便拥有“闲庭信步,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看云卷云舒”的心境。

方寸光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瞬间凝结成永恒。

瞬间与永恒,都是一寸一寸的光寸光阴铸就的。李冰父子于都江堰治水,也许修建分水鱼嘴只是短至几十年,长至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它却造福万世,成为永恒。至今“二王庙”仍在,李冰跰手跰足,躬身亲行的形象还在人们心中。易水边的壮士荆轲,只留下一个白色的背影,但后人永远记住了他“士为知己者死”的壮举,“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鲁迅弃医从文是为医国人心,《呐喊》《彷徨》二书不知唤醒了多少沉睡中的人,终于,人们在沉默中爆发。他离世后,连美国记者斯诺也哀悼“中国何人领呐喊?”瞬间,是方寸光阴,干将莫邪双双跳入火坑以身铸剑,是昭君一别大汉走向大漠回头哀怨的一望,永恒,是干将莫邪剑宝光永照那个过去的沧桑年代,还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后世对昭君永远的怀念。

方寸之中,别有洞天,一句宋词小令中曾吟:“领取而今现在”,方寸是短暂的现在,是任何细小却能凝聚成博大而永恒的所在,珍惜方寸,领会方寸的意义,“大音息声,大象无形”,方寸似无形,却别有洞天。“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方寸之心可以宽纳世间万物,所以我们应该看淡外物,超然而包容,宽容。方寸可以变永恒,“行云流水只瞬间,青史蜗喘却千年”,所以,我们应珍惜光阴,努力修身齐家。

方寸之中,别有洞天。

3号文

方寸之地,长出无尽精彩

我们追求更多的时间,我们追求更大的容身之所,我们躲避狭小、阴凉的地方,以为这样,就可以迸发更多的精彩。

然而,在我看来,长出无尽精彩的地方,恰恰是不起眼的方寸之地。

方寸之地,可能是讲台。南开大学的教授叶嘉莹先生如今已八旬高龄,却依旧坚持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并且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她热爱诗词,重视诗词,她用尽毕生精力研究诗词,获得了一种特别的吟诵方法并无私地传递给她的学生们。

她拒绝学校对她的照顾,拒绝坐在轮椅上讲课,她坚持每周都要见自己的学生,她在讲台这样的方寸之地上,努力培养人才,讲授诗歌,让精彩尽情生长。

方寸之地,可能是监狱。著名的黑人领袖,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经历了二十七年牢狱生活,如此长时间被禁锢,在狭小的房间中,与外界世界隔绝,足以使一个人意志消沉,颓废下去,然而,曼德拉不仅没有放弃,并且在监牢中完成伦敦大学学位,练习演讲,为的是有朝一日出狱后可以继续为打破种族歧视而奋斗。

监狱对于平庸之辈无疑是灾难,是重创,然而监狱对于有才之辈,则是一个历练,是铸就精彩和辉煌的地方。曼德拉在监狱中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在方寸之地上不断磨练自己让精彩绽放。

方寸之地虽然可能局限我们活动的范围,但同时对每个人也是一种磨练,叶先生在方寸之地上授以知识,曼德拉在方寸之地上不断突破自我,他们让那样渺小不起眼的地方精彩缤纷。

较大的空间固然比方寸之地舒服得多,但方寸之地可以打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一边反省,一边进步,一边坚持,相信方寸之地上,定能长出无限精彩。

4号文

鲁迅先生

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方寸心田可以容纳百川,方寸之躯可以创造出什么?

父母病逝,母亲不通时事,年轻的鲁迅先生在日本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中国留学生。但是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的形势状况,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侮辱,更看到了中国留学生的唾面自干,七尺男儿心中涌出了莫大的悲伤、愤怒。这种强

大的力量使他坚定、决绝地放弃学医,拿起笔杆,为中国人的精神复兴而奋斗。面对中国破败的颓势,面对改变偌大中国精神面貌这一宏大的难于登天的目标,他依旧去了,那么果敢决断。

鲁迅先生年纪轻,且当时人微言轻,并非什么大人物,但是他的魄力冲天,豪气干云。

回到祖国,怀着民族大义与满腔热情,他投身国人的精神改造,却像石子扔进了大海,难以掀起什么波澜。鲁迅先生毕竟是血肉之躯,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面对长久的无功而返,想到他和同行人的痛苦源于一群并不痛苦的人,他们的成功或许只是多几个人一起痛苦罢了。鲁迅先生迟疑了,但是当友人再次邀请他写《呐喊》出山时,他依旧接受了,没有多余的思想斗争,或许无果他还是想为之出一份力。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中国必定走向覆灭,没有民族精神的中国只是面积广大的殖民地罢了。鲁迅先生纵然质疑自己,纵然痛苦挣扎,纵然希望渺茫,但他有自己的民族大义的担当,他不能眼睁睁看着中国人成了奴隶,成了精神上放弃民族大义的奴隶。

鲁迅先生只是那么一个和你我一样都需靠吃粮食生存的人,但他的关怀送给全中国,他为中国之忧而忧,他所怀的是民族大义。

最终,他成功了。陆陆续续写了许多文章,期间因躲避特务改过几次笔名,但他确实成功了。当然,并非中国焕然一新,但看到《新青年》,看到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一代中国人陆陆续续清醒,陆陆续续为祖国战斗。因为这些文章,中国有了新的活力。

鲁迅先生以一人之力,唤醒了中国的一代人,力量是何其大。他不仅影响了他那一代年青人,也影响了后来的每一代,我们,及未来的青年们。

他以七尺之躯,改变了中国,创造了奇迹。

当以鲁迅先生为导师,心怀梦想,心系民族,坚韧不拔,奋斗终生!

5号文

方寸之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人生在世,汲汲所得,不过方寸之地。那么认清所处的方寸之地,并从中米的满足和快乐,就极为重要。

方寸虽小,其乐无穷。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虽小,可却满含德之芳香,天地万物也就浸染得耀耀生辉,这源自刘禹锡对方寸的认识:品德最重,浮华荣耀无关痛痒。颜回居于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老杜于草

庐之中,犹壮怀激烈,要大庇天下寒士,都是源于他们真正认清了方寸,超越了物质的界限,而在方寸之地寄托了广阔的精神。这方寸之地,也就容得山川湖海,庇得天下寒士,品得出无穷乐趣了。

认清方寸,要依赖于对方寸之地的接受。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圣人处万物作焉而不辞。对方寸之地的认识,源头在于理解,而非改变。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的推着巨石上山,他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一单调的“方寸之事”,于是从中竞体会到了幸福。反观屈原,作为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满心改变。他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字字清高,壮志凌云,不与世俗同流。而容不下方寸的认,自不为方寸所容,汨罗江上,说屈原殉了楚国,倒不如说他殉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孙中山说:“劳力士的车轮浩浩荡荡。”方寸虽小,却也不那么容易改变。和光同尘,方为上策。

而较之屈原不为方寸所容的悲情,世间林林总总的胜利和快乐,反倒显得疲软。对于方寸的认识、接纳,不应是碌碌无为,人也不能妄自菲薄,而踏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淖。有“当代雷锋”之称的郭明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捐工捐款,日积月累之下,总量惊人。他是认清了方寸的,他的努力,迎合了方寸岗位的需要,满足了方寸心田的需要,也就在平凡的方寸中,实现了自我,找到了价值。这样的人,应为我辈楷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寸之地,也都应该在繁华的都市中冷静一下,回归、认清、理解、顺应自己心中的方寸。

方寸之中,藏着遥远的天空。

6号文

方寸之间见天地精华

普天之下,大千世界,万物如夏日繁花,蓬勃发展。然而这恢弘的天地却是由无数方寸之地组成。纵观历史长河,英雄才人辈出,人类历史,如星河璀璨。然而这渊远的历史却是由无数方寸光阴组成。世界之大,历史之长,终究被方寸心田容纳。

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圆明园便是可以容纳世界建筑艺术之美的方寸之地。它虽占地广阔,但在全球之广下算来,也不过方寸之地,然而这方寸之地却包含世界万象。圆明园中的建筑既有中式皇家园林建筑的庄严威武,又有中式苏州水之建筑的柔情惬意。既有西式巴洛克建筑的繁复奢华,又有西式哥特建筑的孤芳自赏。于方寸之地包罗世间建筑万般精华。

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上,多少方寸光阴铸成了世界纪录,又有多少更加精悍的方寸光阴打破世界纪录。昔日飞人刘翔以12秒

88铸就110米跨栏的世界记录,又被12秒87的0.01秒打破。曾经科学家所说的人体极限速度,又被博尔特一次次用闪电打破。方寸光阴可以重塑无数人体之最,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

方寸心田可以容纳山川,拥有一颗海纳百川的胸怀,必定会助自己成就一番伟业,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南非总统曼德拉,忍辱负重几十年,将消除种族隔离制度作为毕生信念与目标,在寂寞的铁窗生涯里,他没有郁郁而终,他胸怀天下,情系民众,用一颗兼济天下的心迎来了信仰的光明,不屈服不放弃,最终消除了不平等制度,使南非地区和睦发展,他本人也被称作“南非国父”。正是因为那颗胸怀天下的心,他才能迎来黎明,为人类,为世界做出改变。

方寸之地刻意营造锦绣,包罗万象景色万千;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促进人类发展;方寸心田可以容纳山川,改变世界,改变人类。方寸之间,便可见天地精华。

7号文

磨不掉的土气

没有人不喜欢新潮,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那是青春的象征,是时代的象征,是啊,“除旧迎新”总是会带来生机,然而对于我,一样的向往新潮,却并不追求。相反,却像个守旧的老人,喜欢土气的东西,但乐在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或许,这“土气”中,有着什么令人难以忘记的东西。

当被问及喜欢什么饭馆时,有的人喜欢奢华的“金钱豹”,有的人会选择时尚的“必胜客”,可我,却又会说出来“东方饺子王”这样的普通菜馆,因为那是“家”的象征。在那里,或家人或朋友围成一桌,看着一盘盘手制的大饺子促拥在一起,仿佛看到了一家子亲戚围坐在桌前,有说有笑的场景。在老家,唯有大节大日才去的小地方,如今却成了这里抹不去的一颗金。对于一个外地的孩子,没有什么比家的感觉更亲切了。

喜欢大房子,却更向往两屋一厨的“陋室”,享受这小区里宁静的午后,却更沉寂在中午左举喇叭,右敲铁桶,高声吆喝的收废品大叔。是啊,我喜欢的,都是贫穷的“代名词”,可是却像酒于酒鬼,明明喝多伤身,却乐在“颓然乎其间”的乐趣。高质量的生活没有厌恶的人,然而更喜欢那种充满质朴的生活环境。没有人会把利字当头,只是平淡的过着生活,不必为大房子而羡慕,不必为高档的生活环境而疲于奔命,北京的生活固然丰富,然我更向往老家的那种简单。

没有新潮词,只有土话,土得“没有”成了“妹有”,土得只有“哈”与“啥”不分。可那又怎样呢?我们不过是毫无顾忌地交谈。纵使“东北味”早已因长年

的身居在外而被纠正为“普通话”,不过我却依然以一个东北人直率的性格,毫无顾忌地表达着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都说新时代的人要学会“保护自己”,我却认为,曾经的那种直抒胸臆的土方法,才是最珍贵的。既然是朋友,是兄弟。是邻居,甚至是商谈的对象,为何不保以直接的方式交谈。而要遮遮掩掩呢?

或许身居北京多年,许多事情早已不会按照曾经“东北人的方式”去思考,但有些东西好比钻石,他还是无法被抹去的,向往着简单的家人聚餐,向往着质朴的普通生活,向往着直率简单的说话方式,一切的一切,仿佛千年树根,深深的摘在了心底。纵使大火烧尽所有,唯有根会长存。或许会被人所嘲笑,但是我为我自己身上那磨不去的土气而骄傲,因为那是最本真的自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