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先秦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2024年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课件

2024年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课件一、教学内容1.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2. 孔子的学前教育思想3. 墨子的学前教育思想4. 孟子的学前教育思想5. 荀子的学前教育思想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各位先秦诸子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掌握先秦诸子的基本教育观念。
2. 分析各位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借鉴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提高学生对现代教育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先秦诸子教育思想的理解与比较。
教学重点:孔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墨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孟子的学前教育思想、荀子的学前教育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一个古代教育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新课内容讲解:(1)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2)孔子的学前教育思想:仁爱、礼仪、孝道、教学相长等。
(3)墨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
(4)孟子的学前教育思想:性善论、仁政、民本等。
(5)荀子的学前教育思想:性恶论、法治、教育改造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2. 孔子的学前教育思想仁爱礼仪孝道教学相长3. 墨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俭4. 孟子的学前教育思想性善论仁政民本5. 荀子的学前教育思想性恶论法治教育改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孔子的学前教育思想。
(2)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论述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不同体现。
2. 答案:(1)孔子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仁爱、礼仪、孝道、教学相长等,强调教育的道德性、实践性和个体性。
学前教育思想史

二、《周易》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1、提倡早期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 3、尊重儿童的自主性
三、《礼记》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1、儿童教育的起点是胎教 2、儿童教育的前提是慎择师保 3、儿童教育的内容重在品德修养 ①孝敬父母 ②尊重师长 ③养成良好习惯
1、儿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2、儿童教育的程序 3、儿童教育的形式
①考之以德,督其谨饬 ③导之习礼,肃其威仪
①顺其自然,寓教于乐 ②随人分限,因材循序 ③分班教学,相互观摩
②讽之读书,开其知觉 ④诱之歌诗,发其志意
4、儿童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宋明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四、吕坤重禁戒的教育思想
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人。明万历 朝进士,官至山西巡抚、刑部侍郎。为政清廉,他与沈鲤、郭正域被 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 铭》、《招良心诗》等,除《呻吟语》、《实政录》外,还有《去伪 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 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吕坤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吕 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
第二节 张之洞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中体西用”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流行 二、“中体西用”观照下学前教育法规的制 定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1、关于设立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的目的和意义。 2、关于蒙养院的性质和师生来源。 3、关于学前教育的目标。 4、关于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康有为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思想
第三节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__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1)

“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 家置一册,奉为明训。”
根据自己几十年为官、求学、处世的经历和体
验、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
教科书 —— 《颜氏家训》,用以 “整齐门内,提 撕子孙”。
颜之推的学前儿童教育观点
一、提倡及早施教 1. 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 行胎教。 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俗谚“教妇初来,教子 婴孩” 2. 主张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仪的人“导习之”。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3.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 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意较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 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其二,人在年幼时期, 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4. 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 真接受父母的习惯在内,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二、选左右 1.慎择师友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根本保证。“三 公”、“三少”须慎重选择,“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 有道术者”,方能充任。 “人性非甚相远也。”周成王圣明,秦二世暴戾便是 典型的例证。 2.特别关注太子的道德教育。“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 善不可谓小而无伤。”人的善行不能因其小而认为无多 大价值,同样,人的恶行也不能因其小而觉得无关紧要。
五、重视风化陶染 1. 重视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 风化是指“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颜之推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 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家长的言行常被儿童奉为金科玉律,即所谓“同言而信,信 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强调父母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 友则弟不恭”。 2. 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 “慎择友”,“必慎交游” 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 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3. 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学习语言要注意规 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学学前教育史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石,承载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
通过对学前教育史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的变化以及其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学习学前教育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学前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的人们在家庭中传承知识和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出现了早期的幼儿园。
例如,18世纪末,法国教育家卢梭创办了第一所名为“爱弥儿之家”的幼儿教育机构,标志着学前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2. 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学前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各国教育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如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等。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3. 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以来,学前教育进入成熟阶段。
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在普及程度、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学前教育理念的变化1. 以儿童为中心从学前教育史的发展来看,教育理念的核心逐渐从教师转向儿童。
早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和知识传授。
而现代学前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
2. 全面发展学前教育史上的教育理念从关注儿童的身体发育转向全面发展。
早期教育注重儿童的身体训练,而现代学前教育则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儿童的个性培养和潜能开发。
3. 社会化教育学前教育史上的教育理念从封闭式教育转向社会化教育。
早期教育主要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进行,而现代学前教育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合作,共同促进儿童成长。
三、学前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前教育,儿童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2.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前教育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想象力等,使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8045学前教育思想史第1章

【考核知识点】1.贾谊关于及早施教、慎重择师、三育并举、深浅适宜的观点。
2.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教育儿童的时机,德艺双修的教育内容,严格要求、熏陶感染及闻见结合的教育原则。
3.朱熹关于儿童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原则。
4.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目的、任务、程序、形式、原则与方法。
5.陆世仪关于重视早期教育、强调以身示范、加强礼乐教化、注意难易适中、力求宽严得当的观点。
6.张履祥关于正其心术、耕读相兼、谦虚笃实、恭俭勤谨、知耻改过的观点。
7.崔学古关于爱护儿童、因人而异、宽严相济、正面引导和家馆合作的观点。
8.唐彪关于尊重蒙师、分层致公、随读随解、启发思考和奖功督过的观点。
【考核要求】(一)概念掌握三公、《颜氏家训》、艺教、风化、眼学、《小学》、《童蒙须知》、主敬、考德、习礼、歌诗、随人分限、《节韵幼仪》、《初学备忘》、耕读相兼、《幼训》、爱养、《父师善诱法》、分层致功。
(二)理解分析贾谊、颜之推、朱熹、王守仁、陆世仪、张履祥、崔学古、唐彪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及其特色。
本章小结考核知识点(一)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君主)(二)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理论及《颜氏家训》(三)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小事)(四)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改革儿童教育的主张考核要求(一)识记1、贾谊、早喻教、选左右、师保傅。
2、颜之推、《颜氏家训》。
3、朱熹、《小学》、《童蒙须知》。
4、王守仁、顺应性情、量力施教。
(二)理解分析1、贾谊论太子教育的目的和实施。
2、颜之推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方法。
3、朱熹论儿童教育的意义、学眼前事主张。
4、王守仁对封建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自然教育论的意义、内容和原则。
(论述题)古代中国历史背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儒家的教育观也就成为古代正统的教育观,尤其是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倡人本、主仁义、重育人影响深远。
一、重人生,以人为本。
二、重道德,仁义并举。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二)、私学的兴起在教育史上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的“士”阶层是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激流 中出现的。它的历史使命主要是在文化学术下移中 起桥梁和先锋作用。可以说“士”阶层的崛起、私 学的产生、文化学术下移是三位一体的。最后形成 了诸子百家。
私学兴起对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兴起了自由讲学之风
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 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
2、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
进了社会内部发生了新的分工,即体力
劳神财富的单纯的脑力劳动者,出
现了“士”的阶层。
早期的齐桓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乃至后来的商鞅、孙膑、吴起、苏秦、 张仪,都是由“士”出身的显赫一时的权臣。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 个霸主。百里奚,虞国灭后沦为奴隶,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出,成为辅佐秦 穆公称霸的贤臣。吴起,战国初军事家,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孙膑,军事 家,指挥齐军打败了称雄一时的魏国。苏秦,战国后期政治家和外交家,倡导 六国“合纵”抵御秦国,一时大有成效,曾佩挂六国相印。张仪,倡导各国分 别与秦国“连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秦国最终占据了绝对优势。
(一)官学衰废的原因
1、首先是因为天下动乱。春秋时期诸 侯国之间的战争,诸侯国内部争夺统治 权的内乱,连年不断。各国统治者主要 关注的是如何维护生存、扩大势力,无 暇顾及教育,不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于维 持,日趋衰废。
2、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
由于周王室已无力控制天下,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
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
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
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探讨中国古代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1.2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中国古代社会背景对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探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二章:儒家学前教育思想2.1 孔子学前教育思想分析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探讨孔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2.2 孟子学前教育思想分析孟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性善论和环境的影响。
探讨孟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第三章:道家学前教育思想3.1 老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分析老子的教育理念,强调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
探讨老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3.2 庄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分析庄子的教育理念,强调自由发展和个性培养。
探讨庄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第四章:墨家学前教育思想4.1 墨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分析墨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实用主义和兼爱思想。
探讨墨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4.2 墨家学派的其他教育思想分析墨家学派其他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如禽滑厘等。
探讨他们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第五章:法家学前教育思想5.1 荀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分析荀子的教育理念,强调礼法教育和师道尊严。
探讨荀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5.2 韩非子的学前教育思想分析韩非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法治教育和严惩教育。
探讨韩非子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方法。
第六章:儒家学前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6.1 古代儒家幼儿园的设置与教育实践分析古代儒家幼儿园的设置背景和目的。
探讨古代儒家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方法和内容。
6.2 案例分析:颜回的教育经历以颜回为例,分析其教育背景和成长过程。
探讨儒家教育对其个人修养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第七章:道家学前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7.1 古代道家幼儿园的设置与教育实践分析古代道家幼儿园的设置背景和目的。
探讨古代道家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方法和内容。
7.2 案例分析:庄子的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分析庄子的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28045学前教育思想史第1章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试卷及答案(A4打印版)班级:姓名:分数:考试时间:90分钟一、看拼音,写词语。
pǐn déxǐ quèmínɡ chán jiǎn yuèjù lídēnɡ míshànɡ wèi qīnɡ xiéjiū zhùshēn yín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拼音。
蒙.古包(méng měng)婆娑.起舞(suō shā)绷.着脸(bēng běng)用眼瞟.(piáo piǎo)囫.囵吞枣(hú hū)入场券.(quàn juàn)三、辨字组词。
胯(_________)缚(_________)锦(_________)焰(_________)跨(_________)傅(_________)绵(_________)滔(_________)四、先补全词语,再照样子写一写。
①呆(____)呆(____)②轻(____)轻(____)③别出(____)(____)④前功(____)(____)⑤化为(____)(____)⑥龙凤(____)(____)1.写出两个与①②形式相同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2.“独创一招,与众不同”是上面______的意思。
(填序号)五、选词填空。
严肃严厉严格严峻1.老班长忽然(_____)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
”2.张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_____),但同学们却很敬佩他。
3.升国旗的时候,同学们立正敬礼,显得很(_____)。
4.望着他那十分(_____)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六、按要求写句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忽然背后有一位游客说:“多好啊!”(改为不用“说”表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露出胜利的喜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就好像一条长河,其源头在先秦时期。
如果说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端于夏、商、西周三代的话,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则是教育思想发展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的巨人和经典名著,此时,学前教育思想正处于“萌动发越”之中。
一、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出现了政权下移的历史潮流。
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其统治权力逐渐转移到诸侯手里,以后又渐渐转移到大夫甚至陪臣手中。
伴随着政权下移的潮流,同时又出现了文化教育下移的现象。
过去文化教育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形成所谓“学在官府”的局面。
随着政权的下移,许多宫廷中的文化人纷纷走出宫廷,流落到民间。
他们带走了大批图书典籍,在民间传播文化知识,这样就打破了长期以来统治者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过去老百姓无权享受的教育,开始向广大的平民阶层敞开了大门,于是就出现了官学衰废,私学兴起和“百家争鸣”的局面。
私学的产生,赋予了教育新的内涵,使它具有新的特点和意义。
私学一经产生,就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它很快就遍及华夏大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私学产生以后,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在私学教师周围往往聚集着一批批门徒,形成一个个学派。
到了战国时期,学派越来越多,出现所谓“诸子百家”。
当时各家各派都有私学,如儒家的孔子有弟子三千,其私学在春秋时规模最大,成就最突出.影响最深远,因而最具有代表性;儒家的孟子“从者数百人”;墨家的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道家的田骈有徒百人;等等。
当时只要在社会上小有名气,就有人来拜师求教,可见私学之兴盛。
各派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在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展开争论,出现“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
在“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开创性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方针,打破了长期以来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而他的“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是对“天命论”和“血统论”的有力冲击;他所主张的“学而优则仕”的选官标准,则是对贵族世袭制度的否定。
孔子关注人事、倡导人本、重视人伦的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
孔子以后,儒家一分为八,但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苟子两派。
孟、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孟子主“性善”,重仁义,明人伦,强调“存心养性”,以塑造完美人格;荀子主“性恶”,重礼法,讲规范,强调“化性起伪”,以学为“圣人”。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儒家传授“六艺”,重视古代文化典籍的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学、思、行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发掘不同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
从战国晚期至汉代逐步成书的《礼记》,则对儒家教育思想作了全面的概括与总结。
墨子开创了墨家学派,他反对儒家以宗法等级制为基础的“礼乐”教育,主张以“爱利万民”为出发点,通过“兼爱”教育,以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目标。
墨家以培养具备“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为宗旨,特别注重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学习,强调主动、实践、创造的教学方法,形成有别于其他派别的独特个性。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尖锐地批判了儒家的礼教,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倡导自然主义教育,反朴归真,遵循“为道日损”的原则,行“不言之教”,以培养超凡脱俗、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
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他重法轻德,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调以奖惩手段强化法制观念,从而培养“明法”、“行法”的人才,首开法制主义教育之先河。
总之,各派在其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教育理论。
儒家尚理性,讲实用,倡启发;墨家重实践,讲功利,求创新;道家尚自然,崇直觉,重体悟;法家尚统一,贵法制,重赏罚。
在“百家争鸣”中,各派既互相批判斗争,又互相吸收融合,其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早期的儒、墨、道、法,到了战国末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而由于儒家思想特别具有包容性,它善于从各家思想中吸纳有益的成分,故不断丰富与完善,逐渐形成令各派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对于巩固封建统治具有特别的价值,因此,两千多年来始终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造就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这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整个封建社会中出现的思想,大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源头。
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大多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不少符合教育规律的主张,其中包括学前教育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先秦诸子是在同一个历史条件下,在相互的论辩中,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周易》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周易》原本是我国上古时代一部预测吉凶祸福的占卜用书,后经西周文王和周公等人的整理、注疏,使其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再经孔子的研究与传播,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文献。
《周易》虽是一部哲学著作,但也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包括儿童教育思想。
(一)提倡早期教育《周易·序卦》云:“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
”万物刚诞生的时候都是蒙昧无知的,此时尤其要注重养育。
对于人类来说,养育不仅要满足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更要满足他们精神成长的需要,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
童蒙时期要以正道教育培养儿童的优良品德,这是圣人教化之功。
“象日:山下出泉,蒙。
”《蒙》的卦象为坎下艮上,艮为山,坎为水。
从卦象上看,就好似山下流淌出的泉水,它使万物萌发滋长。
然而泉水始流,无所顾忌,若不加以引导,任其乱淌,则会泛滥无归。
由此引申到人类社会,儿童在其生长过程中,要及早进行教育,以防止蒙昧无知的孩童误人歧途。
故“君子以果行育德”,即君子如果理解了这一卦象,就应当果断地采取措施,及早养育德行,以实现“蒙以养正”之功。
(二)重视家庭教育《周易》的64卦中有一卦叫《家人》,孔颖达疏日:“明家内之道,正一家之人,故谓之家人。
”可见《家人》主要是讲通过家庭教育,使一家人明正道,即“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女主内,男主外,男女各尽其责,各守其道,以实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就是说父母子女,兄弟夫妇,各尽其本分,那么家道就正了,家道正“而天下定矣”。
《家人》的卦辞说:“家人,利女贞。
”家人是利于女子守正道的。
王弼注日:“家人之义以内为本,故先说女也。
”由此可知,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她们承担了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家庭教育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周易》主张家教宜严勿宽,所谓“家人嘀嘀,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严厉的家教虽令人恐惧,却并未失道;而家教过宽,虽妇人孩子皆欢乐,但却失去家中应有的规矩和要求,这不利于儿童德性的成长。
所以,孔颖达说:“治家之道,在初即须严正立法。
”《家人》的卦象是离下巽上,离为火,巽为风,故“象日:风自火出,家人。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在自然界中,火能生风,因为火能造成气压的变化,气压变化则风生,风生则生物随之而动。
家庭教育要如同自然中的风那样,教育者当以自己模范的言行去引导儿童,使其随风而化。
(三)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周易·蒙》卦辞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就是说,在儿童教育中,不是我去求童蒙,而是童蒙来求我。
孔颖达疏日:“明者不求于暗,即匪我师德之高明往求童蒙之暗;但暗者求明,明者不咨于暗,故云童蒙求我也。
”他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不要去求儿童来学,要让儿童主动地求学。
这就提出了又一个教育原则,即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与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自觉、主动的积极精神。
这一主张体现了师生相互尊重的思想。
一方面,学生要尊重教师,主动向教师求教;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在他们有了求知的愿望之后,便积极加以引导。
这种观点成为后世儒家教学思想的理论先导,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以及《礼记》中的“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的主张,可以说都源于《蒙》卦。
由此可见《周易》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三、《礼记》中的学前教育思想《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相传孔子从西周礼制中选择若干士人应遵守的规范,编成《士礼》17篇。
后经孔门后学的解说与传授,内容不断丰富,至汉代礼学著作已达131篇(据《汉书·艺文志》著录)。
汉宣帝时,礼学名家戴德从当时礼学文献中选择85篇,编成《大戴礼记》,其侄戴圣则选定49篇成《小戴礼记》,亦称《礼记》。
至唐代,《小戴礼记》列入《五经》,其地位便大大超过《大戴礼记》。
《礼记》不仅阐释了先秦儒家的礼教思想,而且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也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蕴涵的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
《礼记》中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儿童教育的起点是胎教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那么早期教育应当从何时开始呢?《大戴礼记》提出:从胎教开始。
它认为:妇女怀孕后,从饮食起居到视听言动,都要遵礼而行,要做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
即站与坐均要端正,独处时不要放纵自己,即使生气也不可骂人,此“胎教之谓也”。
后人对此加以阐释,如清代王聘珍著《大戴礼记解诂·保傅》中写道:“古者妇人孕子之礼,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
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
诵诗,道正事。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心平正,才过人矣。
”妇女怀孕之后,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即去恶从善,去邪从正。
这样生出的孩子才会相貌端庄,心术端正,才华过人。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孕妇的一举一动都会对腹中胎儿产生影响。
因此,“任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也”。
文王的母亲太任在孕育文王之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起恶言,故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也”。
胎教是指孩子出生之前的教育,它是人类教育的起始阶段,它通过为胎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来促进其健康成长。
它体现了“正本慎始”的中国文化传统,为了让孩子将来得到良好的发展,要从源头上重视教育,即在生命刚刚形成之时,就要为他创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否则,如果在源头上出了差错,将来问题就大了。
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婴儿出生后,要进行多种礼仪活动,以体现对早期教育的重视。
以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要进行一系列相应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