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10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10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主持人语]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机遇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现状,勾画其路线图,唯此中国社会工作才能在不断反思中进入一个健康且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轨道。为此,我们以 挑战与回应:中国社会工作的新发展 为题,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社会工作当下的处境和未来的前景。文军阐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危机,这是对现实的铺陈,但化 危 为 机 是社会工作的天职,因此挑战的述说并非悲观的论调。田毅鹏聚焦于原子化动向对社会工作的挑战,并寄希望于新公共性的构建,以此来拓展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空间。何雪松则从社会工作知识架构的重建角度提出要从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表达了某种寻求知识自主性的企图。

文 军

收稿日期:2009 04 10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04JJ DZ H 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 A840007)、上海市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S H 002)的系列成果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

文 军 摘 要:中国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黄

金发展期。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和专业,中国社会工作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

许多困境,充满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中国在社会工作起步阶段不得不面对的

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晰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逐步予以解决。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困境;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5833(2009)07 0066 05

作者简介:文 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教授、上海社

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双聘研究员 (上海 200241)

如果以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作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全面建立与重新发展的标志,其起步时间也不过是五年多的事情。虽然,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在少数几个高校中设立了 社会工作与管理 等类似社会工作的专业,但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的步伐直到2000年之后才逐步纳入到政府工作视野中。2003年1月,上海市政府在其当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中率先明确提出了要 探索建立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制度 。同年3月,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发布了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 ,从而揭开了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序幕。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实施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 ,标志着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在全国的正式建立。近几年来,尤其是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做出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的战略部署之后,中国社会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以高校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为例,截至2009年,至少有220个以上的高校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又喜又忧。可以说,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迎来了一个难得的黄金期,其不仅已被党和政府所认同和接受,而且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也与日俱增。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当今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其中仍然充满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以下十个方面的挑战是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不得不面对并需加以认真应对的:

挑战之一: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务活动的开展

长期以来困扰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致命问题就是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分割运行,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也不例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工作得到了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实务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但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以及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实务模式的研究还处于相当薄弱的阶段。许多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主要不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而是一个实务层面的操作问题 。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上,往往只追求操作层面上实务能力的提高,而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漠然视之(比如,有些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甚至连 社会工作理论 的课程都没有开设)。可以说,社会工作理论学习与实务训练的比例已经严重失调了,即使在高校,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人员,能够一心一意把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中的人也屈指可数,社会工作理论成果更是少得可怜。以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的检索为例,自1980年以来,中文期刊上收录的文章标题含有 社会工作 一词的文章一共只有2007篇,而同期含有 社会学 一词的有9319篇,社会工作的文章只有社会学的1/5左右(如果与文章标题不含有 社会学 一词但也同属社会学类的文章相比,社会工作类的文章不足社会学1/15,且绝大部分社会工作类文章是近十年才有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研究,即建立起专业化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无异于要取消其在学科体系中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中国社会工作这种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务活动发展的状况,不仅是因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体系自身不够完善,也是因为其彼此之间自一开始就存在着明显的分割与脱离 人们在推进社会工作实务活动的同时,没有更多地关注到理论研究的问题。虽然我们认为社会工作应该重视实践操作性,但它的理论模式、价值理念等却是指导社会工作服务的灵魂。若我们长期不能形成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就只能流于形式,并多半停留在经验介绍层面,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工作的学术含量和理论成分,这不仅使得适合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而且也会导致中国社会工作的实务活动的失效和专业发展的最终萎缩。

挑战之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之间的脱节

尽管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大学在提供从中等职业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培训,但从学生的实务能力来看,每年培养的数以万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中,其所接受的专业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工作机构不断提高的实务能力的需要。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缺乏一个有效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环节。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目前的师资队伍本身存在问题,大量的社会工作教师是从其他专业刚刚转行过来的,不仅缺乏社会工作理论素养,也缺乏对社会工作实践环节的基本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实务能力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有些连纸上谈兵都难以做到;另一方面是因为专业的社会工作实务机构数量有限,难以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习场所和督导,致使许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只能到一些非社会工作机构去从事一些与专业能力培养无关紧要的实践活动。比如,许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时认为能到社区中去就是专业非常对口的了,学生到了社区以后,却多半从事的是传统的社区工作,很难谈得上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在这种专业教育培养下,学生的实务能力培养就可想而知了。许多社会工作机构反映,我们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机构以后,其实务能力几乎是从零开始的,许多应该在专业教育阶段完成的任务都推迟到实务

朱眉华、文军主编: 社会工作实务手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机构去完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的脱节不仅使学生毕业以后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且也加重了社会工作实务机构的负担,挫伤了实务机构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信心。

挑战之三:社会工作发展中政府主导有余而民间参与相对不足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的传输体系,国家与政府一直以来就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领域甚至成了 社会福利服务的唯一供给者 。由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重建与发展首先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因此从一开始它就打上了政府强力推进的深刻印记。从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建设到社会工作社会化、组织化、本土化的培育,整个领域都无比彰显着政府的意图,而民间组织的参与却显得相对不足,影响力也十分有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种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对政府产生较大的依赖,虽然这种依赖相对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国专业化社会工作来说有积极的拉动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果我们的民间社会工作机构长期在政府的扶持和主导下发展的话,其结果不仅会使社会工作提供模式变得越来越单一,而且也会大大消解民间组织发育的动力和社会参与的活力。实际上,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已经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了,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服务正逐步过渡到了由个人、非营利组织、企业、民间社会和政府部门等多种主体来共同承担,甚至部分国家的政府已将社会工作服务的供给主体完全转移到了民间机构,以减轻政府的工作压力,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灵活性和效率。因此,在当前社会工作发展中,如何平衡好政府部门主导与民间机构参与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有效运作。

挑战之四:国家整体性推进战略与地区差别化发展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自从中央提出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和政府公共服务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 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都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了当前一个全国性的重要战略。尤其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直接推动下,人事、财政、教育、民政、卫生、劳保等诸多政府部门,以及工、青、妇组织都先后行动起来,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投入到全国各条线的社会工作整体性推进之中。一时间,社会工作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并成为某些部门和领导的时髦用语。许多地方成立了专门机构来长期负责领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但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工作发展在总体上也需要整合较多的资源和发展条件,而目前中国各地资源和发展条件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何在整体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关照到各地的实际情况应该成为我们当前考虑的重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看到许多地方都在不顾自身发展条件和能力盲目地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社会工作泛化、异化趋势明显,致使不同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无论是服务手段还是实务模式都严重趋同,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层次性、多样性、差异性体现严重不足,似乎全国的社会工作者都在同一时间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明显缺乏。

挑战之五: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与公众认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作为职业社会工作者,经过几年的专业实践和职业熏陶以后,应该说绝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同感在不断增强,职业兴趣也在与日俱增,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社工把社会工作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但遗憾的是,尽管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开展有好几年了,党和政府也在国家层面整体推进这项工作,但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职业性质和专业特征的认识依然是非常模糊的。即使社会工作者有着强烈的专业认同,也并没有带来公众相应的社会认同,究其原因,社会公众目前还普遍缺乏对社会工作知识的基本了解。例如,笔者在2008年底到都江堰地震灾区从事社会工作服务时,一位当地的领导很坦白地告诉我,当上海第一批社会工作者穿着印有 上海社工 字样的衣服到都江堰时,他还以为 上海社工 与 成都建工 、 三菱重工 是一类的人。此外,笔者在一些地方的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地方已经建立起了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却苦于找不到主动上门要求服务的对象,

社会公众不是不知道这些社会工作机构的存在,而是不相信其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公众目前还没有对社会工作建立起普遍的职业信任和社会认同,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中国社会工作的深入发展, 社会工作文化 氛围的培育已迫在眉睫。

挑战之六:职业社工培养中价值理念与实务技巧的错位

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与核心所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不仅规范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而且也规范了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可以说,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对社会工作的目标、理念、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都具有指向性和规范性作用 。然而,在职业社会工作者培养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 技术唯上 的思想,他们认为价值理念只是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上,只对社会工作者本人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要真正做到服务于案主就必须首先掌握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这种只注重社会工作实务技巧而轻视其价值理念的认识是非常危险的,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职业社工丧失基本的价值准则和专业伦理精神,这种人即使有再好的社会工作技巧,也无法长期坚持做好社会工作服务。实际上,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实务技巧之间的矛盾只是表面的,他们共存于社会工作的服务活动之中,单纯的 价值理念 和 实务技巧 都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过程。社会工作实务技巧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独特伦理的一种具体化和操作化,是具体实施社会工作的服务方式、程序与步骤,它们共存于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之中。职业社工培养中价值理念与实务技巧之间的错位,只会丧失社会工作的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社会工作,其价值理念的培育比实务技巧的训练更为重要。

挑战之七:在全球化共识中培育本土化的社工模式还面临许多困难

在当代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任何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和外界的联系。制定全球统一的社会工作专业标准体系(包括准入制度)、整合国际间社会工作资源和突出专业机构在全球专业建设之中的职能已变得尤为重要。但同时,在社会工作不断面临全球化冲击所带来的话语体系和知识结构变迁的过程中,又仍然要强调各国自身发展的本土特色,强调本土专业实践中的文化敏感性和社会工作者在不同区域的实践中自身的融入的重要性。对当今中国来说,其社会工作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广义的文化情境和具体的文化场域中得以发育和发挥效应的。我们既不能摆脱社会工作全球化共识的影响,也不能完全盲目照搬国外的服务模式和方法,从而丧失培育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的能力。因此,如何在全球化共识中培育出本土化的社工模式将是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社会工作从引入中国开始就带有西方社会的烙印,可以说,现代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外来的,但我们的服务对象和处境却永远是本土的。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 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准则。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比如差序格局、顺天应物、贵和尚中等),社会工作者应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助人活动,增强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同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亲和力 ,在社会工作全球化共识之中培育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模式。

挑战之八:城市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严重不平衡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在大城市及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非常有限。从理论上讲,中国农村的综合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各种困境更大,各种社会需求也更多,更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但事实上,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工作机构,目光更多地是投射在城市而不是农村。仅有的少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也多半局限在传统的扶贫济困、救助防灾的层面,缺乏长期的规划和制度性保障。在服务模式上,也多半采取问题诊断式的服务,预防及发展式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农村社区还很少开展。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专门在农村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屈指可数,绝大

文军主编: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国际比较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田毅鹏、刘杰: 中西社会结构之 异 与社会工作本土化 , 社会科学 2008年第5期。

多数地方的农村社会工作都处于空白状态。当然,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农村和城市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供给等方面的鸿沟将会逐步跨越,农民像市民一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在大力推进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如何建设一支更为有效、精干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将不得不成为我们提前考虑的事情。可以说,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对继续深化农村社区建设、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挑战之九:大量社会工作服务缺乏有效的督导与评估

社会工作督导与评估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或程序,是有效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保证。督导和评估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工作者服务内容、方式、程序、效果等一系列的督促、指导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熟练程度,增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以切实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 。由于中国专业化社会工作起步较晚,社会工作者本身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服务更加需要有效的督导与评估。督导和评估人员一般是由受过专业教育、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社会工作者来担任。在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社会工作机构内普遍设有社会工作督导机构及社会工作督导、评估职位,其主要任务就是对本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的行政领导、管理体制、工作方法、经费来源及收支情况,社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执行和贯彻各项社会工作的规章制度、工作作风等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而在中国,当前大量的社会工作服务缺乏有效督导和评估,许多社会工作者盲目地借鉴欧美或港台的服务模式在内地展开各种社会工作服务,不仅服务过程缺乏监督,而且服务效果也无从得知。有些机构虽然也建立了自己的督导和评估队伍,但其水平也基本上与社会工作者处于同一个层次,很难真正实施有效的督导和评估。因此,如何培养与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处境相适应的督导与评估队伍,已成为当前影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挑战之十:社会工作者机构本位与案主本位的关系一时还难以理清

在当前社会工作运行的机制中,社会工作者常常面临着 对督导负责还是对案主负责 的困境,其实质在于社会工作者的立场和态度究竟是机构本位还是案主本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社会工作机构为了监督社会工作者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对社会工作者有明确的任务规定,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一般都是从机构中获得的,因此,与其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有着天然的联系。此外,社会工作者在为案主提供服务之前,一般需要向机构或督导提交开展个案、小组工作服务的申请,只有在机构或督导批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服务。这样一来,社会工作者为了完成任务,常常采取对机构或督导负责而不是以案主的需要为中心。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的助人工作,应该具有救济、治疗、预防、发展的功能,不论其关注的中心是案主的问题,还是发现案主的力量、挖掘案主的潜能、推动案主发展,其服务对象始终是处于不利地位的案主。换言之,对案主负责应该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品性和伦理要求。然而,由于当前我国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起步不久,社会工作者的来源相对单一,大量社会工作者的利益诉求与其所服务的机构是一致的,当服务的案主与机构之间发生矛盾甚至冲突,专业伦理与现实利益表现为不一致时,社会工作者就很容易陷入两难困境,尤其在专业伦理精神缺失的情况下,新生的社会工作者很容易倒向机构而忽略案主的根本利益,从而导致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普遍失去信心。

总的来说,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无论是宏观的制度建设层面还是具体的服务实施层面都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些挑战大部分都是阶段性的,是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特殊处境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也会越来越得以凸现。我们相信,在中国社会工作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有更大的决心和信心来迎接这些挑战,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薛立勇) 文军主编: 社会工作者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社会科学 2009年第7期C on t ents&Abstra cts

T he Top T en Challenge s of the D evelopm en t of Soc i alW ork in Con te mporary Ch ina

W en Jun(66) Abstract:A fter years of eff o rt,Chinese vocati onal and spec iali zed soc i a l wo rk is now i n a go lden period o f deve l op m en t.But,as a new vocation and spec i a lty,Ch i nese so cial wo rk is f ac i ng many tough cha llenges.T hese practical proble m s i n the i nitia l stage o f Chinese so cia lwork are i nev itably faced w ith In t h is rega rd,a clear unde rstanding shou l d be m a i nta i ned,and cha llenges can be reso l v ed gradua ll y t hrough furt her deve l op m ent.

K ey w ords:Ch i nese Soc ialW ork Predica m ents and Chall enges

T he T rend of Soc i al A to m ization in the Soc i a l Tran sfor m ation and Its I m pact on Soc i alW ork

Tian Yi peng(71) Abstract:W ith the gradua lly ter m i na ti on o f D anw ei syste m,Ch i nese soc iety is on a w ay o f soc ial a t om i zati on,w hich has a syndro m e o f the re lax ati on o f i nte r persona l relati ons and socia l ti es,and also a grow i ng gap bet w een i ndi v idual and pub lic sphere.Such situa tion g ives bo t h b i g opportun iti es and g reat chall eng e to the dev elopment of socia lwo rk.Ifw e can se ize t he chance to m ake effo rt on m ak i ng soc i e t y be good healthy by so cial i nnovation i n the conversi on of t he structure o f pub lic ity,so cial wo rk can g reatly pro m o te the constructi on of har m on i ous soc i ety.

K ey w ords:Ch i nese soc iety;A to m izati on;Socia lw ork;Cha llenge

R econ stru cti ng Soc i a lW ork s K now ledge Fra m e w ork:Possi b le I mp lications fro m Ch i n ese Though t R esources

H e X uesong(76)

Abstracts:Ch i nese thought resources a re critical for soc i a l wo rk s kno w l edge bu il d i ng.It cou l d prov i de i nte llectual bas i s for the deve l op m ent o f soc i a l w ork i n Ch i na,o ffer a theo retical fra m e w ork f o r re flex i ve t h i nk i ng of socia l w ork i n Ch i nese soc ieti es,and l ay a soli d founda tion f o r bu ildi ng a Ch i nese soc i a lw ork theory w it h un i versa l i m plica ti ons.H ence, rev i siti ng Ch i nese thought resources i s a possi ble strategy f o r reconstructi ng soc i a lw ork s t heoretica l fram e w ork.

K ey w ords:Ch i nese thought;R esources;Soc i a lw ork

Soc i a l S ecur ity of Peasan tW ork ers:an Analysis of P resen t Conditi ons,Predica m en t and Inf l uenc i ng Factors

R en Lixin(79) Abstract:Investi gation o f peasant wo rkers socia l secur ity syste m has deve loped fro m the1990s.But a t present it is still co m para ti ve l y rough and tu m ble w it h t he co ex istence o f v arious system m ode l s.P o licies are poor l y i m ple m ented,soc ial security ri ghts and i nterests of peasant wo rkers are obv i ousl y da m aged.The m ain causes are:fa il ure o f t he socia l security po li cy,tha t i s,the de fau lt and co llisi on o f po li c i es,t he dev iati on of t he po li cy or i entation from their ta rgets etc.;t he second is t he i nterest conflict o f all sides i nvo l ved i n peasantw orkers socia l security syste m,espec i a lly t he i nterest conflict be t w een constructi on of t he soc i a l secur ity syste m and t he benefits of t he busi ness enterpr ises and local govern m ents,w hich is the deepe r reason of causi ng the syste m constructi on into predica m en t.

K ey w ords:Peasant wo rker;Soc ial security;P olicy fa il ure;Interest confli c t

T he Change of T itle to R ea lty Cau sed by the Earthquak e:Fro m th e Pers p ective of App lication of R elated Ch i na s Property Law P rovisi on s

Tang Yong(86) Abstract:Based on a bas i c assu m pti on t ha t a ll types o f title changes shou l d be brought i nto the j udge of P roperty L a w,no m atter whether it s caused by j ud i c ial acti ons,factua l behav i o rs or natural d i saste rs ,t he arti c le discusses t he l ega l eff ec t of title chang es t o rea lt y caused by t he ea rt hquake.Through t he resea rch of categor i zati on,it summ arizes t he title changes to rea lt y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i n t o four types.Fro m t he view o f app licati on o f l aw,it d iscusses separa tely the i ssues of w hen do t he titl e changes to rea lty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take effec t and how to m ake it inti m a tely connec ted t o the practice o f real estate reg istration ;F ro m the perspecti ve of co m ple m entary leg i slation,it stud i es how t he title changes led by na t ura l d i saste rs,i nc l ud i ng the eart hquake,be reflected in the c i v il leg i slation.

K ey w ords:E art hquake;Change o f title to rea lty;T ruis m;A pp licati on of analogy;Comp le m enta ry leg islati on

14《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讲授的《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共4节课,以下是概要。 说明:根据视频讲话、PPT课件整理。 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 第一节 一、社工机构和政府的关系 二、部分政策文件 三、各地做法---广州、上海 四、社工机构发展的困境 五、政府怎么培育 参加政府购买服务评审项目 1、北京市丰台区民政局的街面外展服务项目(35万)涉及三个街区,只有两个竞标单位 2、北京市救助管理中心特殊受助人员跨省护送返乡救助项目(97,6495万)三个竞标单位 政府如何扶持, 北京有这样一个方法,雇用退役士兵,每年护送一个人是5000元,社会工作机构不敢接,因为担心接不住,社会工作机构如何发展,北京市救助费用是1100万左右。是为了保证北京各个方面的稳定。 政府购买服务时为何给社会工作机构?

社工的专业机构和政府的关系 (一)社工专业机构有多种功能 公益性--慈善组织 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益倡导性—为公民社会 非政府性---非政府机构 社会服务性--社会服务机构 (二)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关系 在未有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前几乎大部分社会福 利有关的服务都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的事业单位全力承包。 政府与非政府社会服务(专业社工)机构的关系? 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社工机构)和政府的关系是“合作伙伴”还是政府的“伙计”? 政府想履行管理职能,有钱,但没有专业化的队伍, 从上往下推行 服务效果

专业\质量 服务效果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有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紧接着民政部、财政部、中组部等颁发几份文件,更明显展示政府对社会工作民办组织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重视,甚至视之为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创新公共服务的渠道。 因此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机构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培育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 社会工作机构是吸纳和培育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1.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1.1关键问题和挑战 可持续设计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挑战,首先涉及从需要设计队伍方面的不断监督。实际上,建筑师是一旦设计阶段已经完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该项目。在某种意义上,这不一定是个好主意,而且在以可持续为中心设计的主题下,这样的做法是特别有问题的。在健康的房地产公司和绿色开发合作社,我们正在不断的使多个学科一体化,这就要求设计队伍积极参与,从设计美学的角度讲,要求建筑和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在所需要的监督比美学更富有技术性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第二组问题涉及到伙伴关系与协作,一些重要的建筑项目需要范围比较广泛的技能,而且他们互相之间是有一定的协作性的。然而,可持续性建筑物会让精美的协作艺术和平常相比更具有精巧和复杂的特点。这一点的一个理由是,从公共政策观点来看,可持续设计师十分理想的,这往往可以使一个新伙伴,也就是公共部门,积极的进入这一混合体。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成本。有好消息称,可持续设计的街区与建筑物的先期费用正在下降。这一点主要是两个因素,第一,由于大制造商进入市场的结果,环境友好建筑的成本正在下降。第二,建设者发现他们可以提供附加的成本,比如,更高性能的窗户玻璃和绝热战略,这样有可能使供暖设备和冷却设备的规模降低50%或更多。虽然成本确实较高,但这种更大的先期投资通常也可以通过增大节能,从而在少数几年之内就可以偿还。此外,在健康的房地产公司和开发合作社,我们相信,由于受到抑制的需求和短缺的供应,绿色建筑物特证明是更有价值的,会赢得更高的租金,也会租出去更快。 另一个问题是哲学性的,就普通观点而言,建筑物的绿色特征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个学派,一个建筑物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更高的能效,使用可持续产品与材料等来实现绿色。另一个学派持有更广阔建筑学观点,并且主张建筑物即使教育性的又是功能性的。因此,应当传递一种关于对环境的敏感性的需要的明确的视觉信息,STIE环境设计公司的James Wines 已经设计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建筑物,提供其绿色的承诺和美学的依据。 1.2 街区可持续设计策略 针对我国的可持续设计的策略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情况,根据“三最”目标和原则,建筑可持续设计应采取以下8项策略。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人员流失的现象分析 (3)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人员流失的现象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本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良性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备受关注的议题。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规模和力量不断壮大;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并严重影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上海市政府推动产生、政社合作产生以及社会运作产生三类共五个成立时间不一样的社工服务机构展开了有关能力建设的个案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出当前机构存在主要问题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运作资金短缺,过渡依赖政府支持和服务购买、资源竞争激烈,机构自主能力薄弱、管理薄弱,运行效率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认同度低。本研究主要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工作能力现状描述。为准确把握社工服务机构能力现状,本文以组织与环境互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环境、开放系统角度对机构能力现状展开了探讨,将机构能力要素分为资源、服务和管理三大维度,从机构基础能力、资源获取能力、专业人员建设能力、专业服务能力、机构管理能力和公共关系能力这六大方面的能力把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能力现状。第二部分,是基于机构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本文试图以组织与环境理论中的制度环境理论为基础,从政府、机构本身以及社会三大层面对制约机构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机构所处的内外环境出发,提出机构能力提升的两大对策,一方面是以政府为主导促进机构发展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是从机构自身角度提出机构在能力提升方面的积极作为。社会工作者是现代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稳定社会秩序,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专业社会工作的普及与推广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职业,其社会认知度低,职业定位不清,是导致社会流失率高的最大瓶颈。如何解决这一现状,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讲授得《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共4节课,以下就是概要。 说明:根据视频讲话、PPT课件整理。 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 第一节 一、社工机构与政府得关系 二、部分政策文件 三、各地做法---广州、上海 四、社工机构发展得困境 五、政府怎么培育 参加政府购买服务评审项目 1、北京市丰台区民政局得街面外展服务项目(35万)涉及三个街区,只有两个竞标单位 2、北京市救助管理中心特殊受助人员跨省护送返乡救助项目(97,6495万)三个竞标单位 政府如何扶持, 北京有这样一个方法,雇用退役士兵,每年护送一个人就是5000元,社会工作机构不敢接,因为担心接不住,社会工作机构如何发展,北京市救助费用就是1100万左右。就是为了保证北京各个方面得稳定。政府购买服务时为何给社会工作机构? 社工得专业机构与政府得关系

(一)社工专业机构有多种功能 公益性--慈善组织 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益倡导性—为公民社会 非政府性---非政府机构 社会服务性--社会服务机构 (二)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得关系 在未有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前几乎大部分社会福利有关得服务都就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得事业单位全力承包。 政府与非政府社会服务(专业社工)机构得关系? 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社工机构) 与政府得关系就是“合作伙伴” 还就是政府得“伙计”? 政府想履行管理职能,有钱,但没有专业化得队伍, 从上往下推行 服务效果 专业\质量

服务效果 2006年10月11日党得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有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是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得迫切需要。” 紧接着民政部、财政部、中组部等颁发几份文件,更明显展示政府对社会工作民办组织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得重视,甚至视之为建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案例26个[精品文档]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案例五 罗贵斌,男,70岁,小学文化,某社区一位孤寡人士,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生活常常没有着落。一天,一位好心的邻居把罗贵斌的情况反映给了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立即对罗贵斌采取了帮助措施。【问题】 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 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 (1)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罗贵斌是一位孤寡老人,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2)日常生活的照顾需要罗贵斌老人已有70岁,体弱多病且孤寡,日常生活无人照顾。 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取的介入策略如下: (1)对罗贵斌老人进行家访,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生活状况; (2)评估罗贵斌老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帮助其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 (3)整合社区资源,联系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社区志愿者,为罗贵斌老人建立社区照顾的关系网络,让其能够得到日常生活的照顾,推动社区互助气氛的形成; (4)鼓励罗贵斌老人多参与社区提供的各种娱乐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案例一 城市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市户籍。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已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 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 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所在的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 【问题】 1.根据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哪些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社会工作者针对李某的现状应着重提供哪些服务? 3.在社区工作层面,社会工作者应组织哪些活动以促进“外来媳”群体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 【答案】 1.根据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的救助有: (1)因为张某的身份是“城市居民”,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2)因为张某是癌症患者,负担不起医疗费用,所以张某可以申请医疗救助; (3)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所以张某一家还可以申请教育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针对李某的现状,社会工作者还应该着重提供以下服务: (1)为李某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做李某倾诉的对象,缓解其心理压力,并教授其相应的舒缓压力的方法,鼓励李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李某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家庭收入不高且不稳定。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尽快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积极为她寻找就业信息,向社会用人单位积极推荐李某。 (3)李某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在社区开发一些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比如保洁、家政服务等。帮助李某在社区实习,不仅有利于社区服务,还能增加李某的收入,并且有助于她跟邻居沟通。 (4)李某是“外来媳”,不会当地方言,造成她与别人交流、沟通不便。所以,社会工作者还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区优势,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扩大李某的社会交往范围,修复她的社会关系。 3.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的救助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我国全面发展面临的 挑战及对策

如何应对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姓名:胡攀 专业:14学前教育本科(1)班 【摘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新挑战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总体设计和战略部署,但是这并不意味从此改革就可以一帆风顺,因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必然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和障碍。第一,来自意识形态的障碍。现在仍有很多人遵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正宗,而且动辄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批评中国改革。另外也要注意,有些人其实是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来保护自己的特殊既得利益。所以,必须坚持来之不易的改革共识,大刀阔斧的推进全面改革。第二,来得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有一类既得利益,不是从市场化改革得来,而是靠不改革和反改革得来的,靠手中的配置资源的行政权力发财致富。贪官污吏在不改革中获得了惊人的特殊既得利益,这些人当然会想方设法对全面深化改革设置各种障碍,或者极力扭曲改革措施。第三,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而精致的体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中国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自然会发生知识准备不足等问题。第四,实现的社会经济困难。因为过去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中国经济积累起来很多实际困难。现在要推进改革,就要直面这些现实困难,妥善加以处理,不可能“绕着红灯走”。

(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在发展民族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奇迹”。但是,无论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还是“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都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 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据统计,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2009年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得到新发展,制度化建设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显著特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迎来社会政策时代。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及各部委自身三个层面共计发布了30余项社会工作专业性和相关性政策,其中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4个专业性规范性政策,民政部出台了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和使用的《规划》和《意见》,然后再以各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突破口,结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推动了地方性试点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创造了“上下联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机制。 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已经基本上有了雏形。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进行了5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有84126人考试合格成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经有320多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科和本科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出1万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共有61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每年可培养1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在社工机构组织方面,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已有10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民生、民族团结、社区服务、犯罪矫正等领域为当地群众提供服务。社工机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同时国务院《规划》提出,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逐步建立50个国家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

到2020年,培育发展8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工机构主要提供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在精神卫生、流动人口、农民工、灾害、信访、拆迁、企业等人群和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性未能凸显社会工作想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由于社工知识理念尚未普遍,人们还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人认为,目前,在社工领域工作的人没有专业知识同样也能干。因此对社工的专业意义产生怀疑。 实际社会工作职业的缺乏。缺乏对口的就业岗位,已有的就业岗位也没有相关的职称序列和职业保障制度。这种“有专业无职业”、“有岗位无职业序列”的状况,极大地刺伤了社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壮大。 政府扶持不够,科研实务脱节。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工作也需要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校教育工作者、社科院所的理论工作者是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培养人才、推动社工教育、探索社工理论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普遍存在着实务经验不足的现象。 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当前“社工”一词频频出现在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中。而在大众化的传媒如:报纸、杂志、电视上却沓无

社会工作机构运营与发展策略研究

社会工作机构运营与发展策略研究 自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本土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社会工作事业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创新社会治理,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选择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一在内蒙古范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文献分析、访谈等方法,分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发展情况,尝试提出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探索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路径。 本文由绪论、主体三章及结语,总共五部分组成。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概况进行整体全面的梳理,介绍国内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概括社会工作机构的类型和功能。其次,对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运营模式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与运营是一项纷繁复杂的任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工作,必须采取多措并举的综合治理方式才能有效促进机构发展。本文从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两个层面对社会工作机构的建设进行了论述,从机构内部来看,专业的人才、充足的资金、完备的制度这三大要素是社会工作机构运营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笔者从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团队;创新发展思路,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监督体系这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从机构对外关系来看,笔者提出维护公共关系,强化支持网络来进行机构外部建设。 社会工作机构也处于社会之中,跟政府、社区、学校、企业、媒体等有着密切互动,加强对外联系不仅可以有效宣传社会工作机构,让社会中更多的人了解社工机构,更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社会救助对象的主要需求 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 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 社 会受灾人员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救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助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社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会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工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作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社会为本的综合性救助方法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危机干预 评估 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知识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重点) ①最低生活保障(收入补充型救助制度):城市(1993年、上海)、农村(2007年、全国) ②特困人员供养:农村五保户(基本生活条件、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疾病治疗、办理丧葬) ③受灾人员救助:一个月;一个月到半年;半年到三年 ④医疗救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乡困难家庭医疗费用补助 ⑤教育救助: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员的教育救助。 ⑥住房救助:配组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 ⑦就业救助: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⑧临时救助: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救助金、发放实物或提供转介服务3种方式;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属于临时救助范畴。

知识点二、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 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 知识点三、社会救助的主要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知识点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主要特点 救助对象的多样性、救助类型的复杂性;工作过程的持续性;工作依据的政策性 知识点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第二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一、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服务对象识别、帮助申请救助、提供心理支持、调节家庭关系、开展能力建设、促进社会融入 知识点二、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 知识点三、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救助、改善救治环境、协调医疗资源、强化社会支持 知识点四、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住房救助、宣传讲解政策 知识点五、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教育机会、提供教育补助、心理能力建设 知识点六、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转变就业观念、自我认知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连接就业资源 知识点七、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危机干预、外展服务、机构救助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请未来20年:穿越增长的陷阱 2011年04月12日21:16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万广华 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内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迁,把一系列颇为严峻的挑战活生生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说,在全球经济危机前我们通过种种途径化解和推迟了这些挑战,今天则已经到了无法逃脱的地步 不一样的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十多年接近二位数的GDP年均增长率和贫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被公认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能够保持年均6%-8%的经济增长率,中国可望在2030年前超过美国而成为第一大经济强国。 必须指出,直到最近,中国的经济增长得益于宽松的国际环境和全球化的机遇,而这样的环境和机遇很可能将不复存在。这是因为过去的三十年,西方列强疏忽了中国的悄然崛起(一定程度上是学术界的过失,总认为中国经济有众多问题而不能持续),等到数年前有所觉察继而醒悟之时,中国已经使得不少国家,包括美欧,在经济、贸易甚至投资上对中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2008年全球危机后中国经济的突出表现,又使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彰显。美国窘迫的霸主地位和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全球格局变得分外扑朔迷离。有些国家,包括中国的近邻甚至显得无所适从。 面对这充满变数和错综复杂的世界,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是一切的根本,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是进步、是好事,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之,以保证中国经济能以6%或更高的速度继续增长15-20年。届时,中国不但会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同时还可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我们需要继续争取和平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所以,中国能否真正崛起的关键性下一步,就在于未来的15-20年能否维持经济增长。 而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内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迁,把一系列颇为严峻的挑战活生生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说,在全球经济危机前我们通过种种途径化解和推迟了这些挑战,今天则已经到了无法逃脱的地步。 挑战在哪里? 就经济增长而言,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实,结构失衡是中国相当长时期以来,包括今后一段时期内所必须摆脱的一大困境。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后不久就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三十多年来总是在50%上下徘徊。换句话说,中国经济从来就没有走上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张的轨道。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6-7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种与政策走向和政府 愿望背道而驰的结果不能不引起经济学界的反思:产业结构调整了很多年,研究和政策举措都出了不少,但至今为什么没有成效? 第二产业比重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是中国通过国际贸易成功输出了制造业的剩余生产能力,似乎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的攀升也与加入WTO相关。其实,中国经济早已撞上了一堵墙,只是出口给了我们发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 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宗旨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抽象的意义讲,是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个人群体认识、解决、减少由于人与环境的潜在不平衡,提供预防措施,使之归于平衡。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

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最新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县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民政局全力做好全县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积极引入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促进了我县社会和谐建设。 一、主要成效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动员全县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报考。广泛宣传动员全县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2020年全县报考人数为209人(其中初级165人,中级44人),通过人数为20人(其中初级12人,中级8人)。截至目前,我县累计持证人员共370人(其中初级337人,中级33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人才发展指数任务。二是扶持壮大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全县现有本土注册成立的社工机构已达4家,引进市级社工机构6家,共有10家社工机构,一线服务社工已达30人左右。二是加强社工持证人员的培训。我局开展多种系列学习活动,组织一线社工参加赴港培训,到广州、惠州、深圳等多地学习,提高服务技能。 (二)扩大社工服务人群和范围 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县设置了8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龙田镇田尾村、永汉城东社区、龙城街道青溪村、林村村、城南社区示范点、南昆山下坪社区、龙潭镇左潭社区、蓝田上东村),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社工服务范围,在优先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低保家庭等重点人群基础上,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逐步扩大到社会福利与救助、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从县城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也从传统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和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惠及更多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三)创新“一综多点”示范建设 龙城街道城南社区“一综多点”创新模式试点于2020年4月进驻运营,由县级财政支持深化探索实践,把服务范围覆盖至龙城街道五个县城社区(城南、城内、北门、太平门、东较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置7名专业社工开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设在城南社区,其余四个社区建立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每一个工作站分配安排一名社工驻点,采取“1+X+志愿者”(即每一个社区社工服务工作站有一名常驻社工,工作时候连同其他社区社工带领志愿者配合协同完成)的方式开展服务。每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给合社区的需求重点进行一项特色服务,扩大村(居)委会受惠面。 (四)推进双百镇(街)社工服务站建设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在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奇迹”。但是,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都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 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据,非洲可耕地的73%(约140万公顷)面临荒漠威胁。80年代荒漠化迫使1000万非洲人迁居,每年造成的损失达90亿美元。全世界100多国家存在荒漠化问题,其中80个是发展中国家。从土耳其到印度的西亚地区、从墨西哥到巴西的拉美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沿岸也都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影响。沙尘暴掠、田毁人亡。荒漠化的不毛之地使人们失掉了赖以生存的沃土和家园。 2.温室效应升高 全球变暖已成举世关注的问题。在过去一百年中,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3-0.6度。80年代的十年中,竟有五年为本世纪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最新的科学研究预测,21世纪空气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宫蒲光《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0日11版) 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的行政法规,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体现。《办法》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进行了规范,明确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地位,对推动建立综合性的现代社会救助模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深刻认识社会工作纳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起源于社会救助领域,同社会救助是两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制度安排。《办法》将社会工作纳入其中,无论是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还是对发展社会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法律指引。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物质和资金的方式已无法有效满足救助对象日益增长的物质和心理需求。《办法》围绕“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立法宗旨,对现行各类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整合,确立了社会力量和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地位,必将有力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质保障、生活帮扶、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相结合的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型救助转型,为救助对象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提供了法律保障。社会工作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把帮助特殊困难群体,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确立为核心使命。在许多国家,大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服务机构依据相关法律,积极为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解决资源不足、救助依赖、贫困代际传递、社会功能失调等问题。《办法》的出台,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形成以救助对象为重点的规范化制度安排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社会工作纳入其他相关法律提供了立法示范。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除社会救助外,还广泛涉及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等领域。《办法》的出台,为社会工作从社会救助领域向其他领域延伸、完善社会工作法律制度、提供了立法示范。 为社会工作团结凝聚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是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做好群众服务工作的新生力量,是党和政府连接社会的重要纽带。《办法》明确了社会工作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要求,有助于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在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开展专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特殊困难人群过上有尊严、有保障、有盼头的生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亿万群众对我国社会制度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准确把握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 为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要求,今年5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路径与机制。 建立健全需求发现机制。有效评估救助需求、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是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重要任务。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最适合参与救助需求发现与识别,可有效弥补行政力量的不足。当前的重点,是要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将适合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救助对象家庭调查、需求分析和救助政策成效评估等具体事务剥离出来,交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承担,使贫困对象的社会救助需求得到更准确、全面、科学的判定。 建立健全服务承接机制。除经济困境外,救助对象面临的心理压力巨大、支持网络薄弱、

关于对机构社工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对机构社工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对社会组织一线社工的发展规划及督导的若干建议——以克拉玛依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咨询协会为案例 摘要:本文在对克拉玛依心理行业发展的必要性探讨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机构的一线社工成员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几点督导建议及培训规划,旨在以专业视角及模式的推动下,帮助机构成员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其他综合能力,以致于能够高效快捷的完成机构及其他领导部门的任务要求,从总体上推动机构的发展程度。 关键词:社会工作;一线社工;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及单位:克拉玛依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咨询协会马涛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心理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且越来越受到各地重视及推广,心理健康一词也成为广大社会成员及企业团体关注的一项重要指标。众所周知,健康的心理发展对于个人和所属企业单位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人们内心情绪的稳定和正常生活的保证,同时拥有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能把快乐传递给别人,用个人力量去温暖及感染他人,从而推动整体大环境的逐步发展与提高。 因此,作为克拉玛依市专门致力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协会(下称协会)在为上述目做着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贡献。在现今宏观社会推崇“大社会、小政府”的模式下,社会组织的建立与成熟无非起到助推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好的机构的发展势必离不开拥有专业背景且实务能力突出的

员工作为保障。目前,心理协会共设立机构总干事一名、一线社工两名作为协会全职人员进行专业工作。在人员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协会人员特别是一线社工的专业水平,是摆在协会现下最关键的问题。作为机构理事会成员之一,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和专业认知的角度提出个人建议,望相关部门能够从合理性考虑出发,为协会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扶持。 首先究其专业素养角度来说,心理行业工作人员具有可靠的专业理论及较高的实务操作水平是必须具备的一个衡量标准。而本着客观实际的原则讲,机构的两名工作人员都不是专业背景出身。虽然有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且有很强烈的学习意愿,但理论的缺乏还是或多会少成为了专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若要为其提供培训课程,社会工作及心理行业的基本理论的灌输是势在必行的。但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培训且能让工作人员快速领悟吸收,则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在这里,笔者的个人建议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聘请疆内外著名院校或机构的心理权威人士(如举办客座教授讲座、培训机构讲师现场教学)为其带来结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及实务模式的现场讲述,通过考试评估、布置作业、现场提问等形式要求一线社工进行反复记忆并深入大脑,从而做到熟悉理论的基本架构。或者,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带领一线社工在一定时间内前往高等院校或机构进行现场全封闭式学习,在学习氛围浓厚的院校或机构中,为员工的学习提供正面影响并起到激励示范作用。通过以上手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