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战国策》讲解

22《战国策》讲解
22《战国策》讲解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成语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

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反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字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

己,以为畏狐也。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战国策·秦策》

反璞归真《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战国策·楚策》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策》艺术成就简析

浅谈《战国策》艺术成就 10涉外二班孙亚伟20101004228 摘要:《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于它创造和体现了战国时代特有的散文 风格,其次, 《战国策》的出现, 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日趋成熟。运用各种艺 术手法, 创造出众多各不相同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也是《战国策》的重大 艺术成就之一。《战国策》为我们保存下来的这些离言故事, 丰富了我国的语言 宝库, 对我国的文学发展也是有所贡献的。 关键词:《战国策》艺术成就散文风格散文体的逐渐成熟艺术手法 一:《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凡三十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魏、韩、赵、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个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二:艺术成就简析 历代封建文人对《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持否定态度, 但对它的写作技巧、艺术成就却是赞扬备至的, 甚至把它作为典范文章进行学习和鉴赏。下面我们浅谈下《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创造和体现了战国时代特有的散文风格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于它创造和体现了战国时代特有的散文风格。这种风格当是那些思想活跃、政治经验丰富的士人们在游说活动中, 适应巧设机谋、互相辩难的特殊需要而创造出来的, 是他们精神风貌的体现。这种风格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而表现出来的,其特点是铺张扬厉、雄辩态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它的叙述多能作到简洁明快, 流利酣畅, 它的论述和辩驳更是旁征博引, 条分绒析。其行文或曲折迁回, 婉转含蓄, 或单刀直入, 准确犀利。至于其词汇的丰富性、叙述的条理性、说理的鼓动性、辩论的逻辑性、悄节的曲折性、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修辞的巧妙性, 都是它前代和同时代的其它作品所不可企及的。 2、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日趋成熟 其次, 《战国策》的出现, 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日趋成熟。《战国策》中既有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燕策》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武 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 ..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 ..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敦。”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 ..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误,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 ...·燕策》,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战国策目录序 翻译

《战国策目录序》参考译文: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馆藏书阁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一十一篇。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33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出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依靠诈谋而丧失性命;而任用他们的诸侯以及秦国,也是国家败亡。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一般人还有明白这一点。 只有先王的治国体系,能够顺应时代变化,(虽然根据它)制定的法令制度不同,可是验证起来没有瑕疵,使用起来也不用担心滋生流弊,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拿“王道”来换取“诈谋”。 有人说:“如此不正当的学说,会危害光明正道,应该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斩断祸根。这样书的不消灭,能行吗?”(我的)回答是:“君子禁绝邪说的方法,本来就是要向天下人阐明其说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采纳,这以后禁止就会完全彻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实施,这以后提防就会很清楚明白;哪里一定毁灭这些书呢?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禁绝,并不比这样好。因此孟子的书中,有记载神农的言论的,有记载墨子言论的,都是记载后否定它的。至于这本书刊印,上溯连接到到春秋,下到楚国建立,记载245年时间纵横家的行事,本来就不能搁置。”这本书高秀注释有21篇,有人说32篇,崇文总目录只留有8篇,现在保存有10篇。编校史馆书籍官曾巩作的序。

古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梳理

古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梳理 唐前诗人及作品简介 【春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著作之一。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教导世人立身行孝,为学、卫道成大孝——治理天下,以定天下之平安祥和。《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为《张侯论》。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东汉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014年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 《诗经》,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春秋】左丘明(约前502-前422),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鲁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史官记录其派驻国的史事,还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讲述历史,左丘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赏析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赏析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趋而后息趋:疾走 B.诎指而事之指:意愿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捐助 D.士争凑燕凑:奔赴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因孤之国乱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余船以次俱进 C.涓人言于君曰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死马且买之五百金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1.下列句子都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④为隗筑宫而师之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⑥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⑧④D.③⑤⑥ 12.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副、力少,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B.郭隗先生悠悠然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其高下自见。 C.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诸子百家简介

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 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 原文: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 译文: 燕眧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海,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未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样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死马,而且花费了五

战国策名著导读

《战国策》名著阅读 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 编者: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内容: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地位及影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其文学成就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战国策·苏秦说秦》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 镒,以随其后。约从 ..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 弦,未折一矢,诸侯 ..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B.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C.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D.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即信函,古人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B. 约从指秦国利诱六国之亲善再各个击破的政策,与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连横相对。 C.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 山东,战国时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后来也曾经指华山、太行山或泰山东边的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战国策【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战国策【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战国策》是现如今完整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 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举个例子吧,《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

_战国策_对后世几种小说的启发与影响

2006年8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23卷第4期 Aug .2006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 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 Vol 123 NO.4 《战国策》对后世几种小说的启发与影响 3 吴洪生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战国策 》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许多种文体的影响都很大。这 些文体包括:谴责小说,侠义小说,传奇小说,史类小说,赋体小说,寓言小说等。从《战国策》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战国策》的一些篇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因素,对于后世小说的丰富和发展功不可没。 [关键词]战国策;后世小说;文体 [中图分类号]K23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6)04-0096-04 《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其内容庞杂、叙写方式特殊。后人对此书认识不同,褒奖不一。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经籍类的“六艺”之中。《隋书?经籍志》认为此书“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 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因而将其归入“杂 史”类。《文献通考》卷一九五引郑樵注曰:“古今 编书所不能分者五:一曰传说,二曰杂家,三曰小 说,四曰杂史,五曰故事。凡此五类者,足相紊 乱。”由此可知,杂史迹近小说笔记,是和严肃的正 史不能相提并论的。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 此书“盖出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纵横家。”即认为 它是反映一家之言的子书。对于此书的思想倾向 的评价,莫衷一是,总体来说是毁多于誉。刘向在《战国策叙录》中说此书虽然“不可以临国教化”,然而其所记“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曾巩在《战国策目录序》中说此书“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清代陆陇其编著了《战国策去毒》,抨击此书“足以坏人心术”。可是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赞扬褒奖它的文学成就。陆陇其也不得不承认此书“文章之奇,足以悦人耳目。”王觉在《题战国策》中称赞它“辩丽横肆,亦文词之最。”吴曾祺在《战国策补注叙附例言》中认为“其文章之美,在乙部中,自《左》、《史》外,鲜有能及之者。”它的浓厚文学意味在先秦众多的著作中极具有代表性,后世的辞赋、论说文等无不大受其影响。其中许多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对后世的小说亦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讽刺手法对谴责小说的影响 《战国策》的作者成分相当复杂,他们当中许 多人或者不满于当时的世态,或者为了所事之主而 攻讦他国之人和事,许多内容在看似不经意之间表 露出他们的冷嘲热讽,如《战国策?齐策四?齐人 见田骈》:“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 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 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 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锺,徒百人,不宦则然 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作者对道貌岸然的田骈的辛辣嘲讽可谓绝妙,虚伪透顶的世态于此可窥 一斑。又如《 战国策?韩策二?楚围雍氏五月》:“ 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 6 93 [收稿日期]2006-03-17 [作者简介]吴洪生(1979-),男,安徽巢湖市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①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 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楚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 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译文: 秦想要进攻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张仪说:

《战国策》写人艺术探微

第 31 卷 第 4 期2018 年 4 月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Vol.31 No.4 Apr.2018《战国策》写人艺术探微 殷丽萍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战国策》在写人艺术上构思巧妙、写法多样、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颇有赏读和写作的借鉴意义。结合教材中的作品,探析《战国策》借助完整跌宕的情节、多样精微的描写、典型环境下的个性化语言和对比衬托等方面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战国策》;人物形象;情节;描写;人物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8)04-0149-02 0?引言 先秦散文中,写人艺术最精妙的要数《战国策》。诸子散文重“论”,哲理阐述多一些,也不乏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的画卷式的人物描写,但与历史散文《战国策》里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相比,只能算是简笔勾勒了。《战国策》中刻画了许多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选入教材中的,有讽齐王纳谏的邹忌、说赵太后的触龙、客孟尝君的冯谖等,每个人物都富有独特的个性,在赏读中“令人读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胜之致”[1]。 1?完整跌宕的情节构成人物性格的成长 “文似看山不喜平”,完整又跌宕的情节叙述是人物性格成长和构成的历史。《战国策》中,一波三折用得灵活多样,有“三叠式”的结构艺术手法。“三叠式是指在一个故事里,或同样的场面出现三次,或类似的情节出现三个,从而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冯谖刚开始寄身孟尝君门下,虽自称“无好”“无能”,但又因地位、待遇低于其他门客而多次提出高标准要求。他抱剑“三唱”,一唱:剑啊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于是孟尝君吩咐给他一般门客待遇,让他吃鱼吧;二唱:剑啊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马车坐,孟尝君又给了他车客的待遇;三唱:剑啊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法养活家人,孟尝君于是供给他衣食费用,让他有能力奉养母亲。“三唱”中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贪而不足”描绘得很传神,反衬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同时这也可能是冯谖故意试探孟尝君的方式,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方式试探孟尝君值不值得他为之效力、赴汤蹈火。果不其然,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宽容大度让冯谖为之巧凿“三窟”,终身无忧。“三唱”“三窟”,这一系列的“三”,并不是巧合,而是一种情节叙述方式,在曲折的情节展示中,人物心理活动丰富,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又如邹忌“讽”齐王的故事情节叙述,可堪称“三叠式”艺术运用的经典,全面贯穿了“三叠式”,从“三问”“三答”“三思”到齐王的“三赏”,把邹忌这个谋士的机智、善于思考、擅长辞令表现得生动传神,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战国策》中也有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艺术手法。古人做文章讲究“蓄势”,“击石生波,揉直使曲”,“击石”“揉直”就是“蓄势”。在人物描写中,欲扬先抑的“抑”就是“蓄势”。冯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策士,可他的出场让人很不屑,贫寒无法自养,想要寄身于孟尝君门下,问他有“何好”“何能”,都无,完全不符合“门客”要有才学的基本要求,孟尝君笑而接纳了他,但他尚且不知足,还“三唱”诸多不满,是一个无才无学、贪得无厌的人物形象,难怪遭到其他门客的轻慢和讥笑;而就是这个貌似“贪得无厌”的冯谖,能为孟尝君焚券市义、筑“三窟”,成就了孟尝君的声名,是个智勇双全、深谋远略的门客。这种先抑后扬技法的运用推动了文章的波澜,使情节富有戏剧性,人物性格丰富,蕴藉深远。 2?多样精微的描写使人物性格丰满 土耳其有句俗语:“用一根针挖一口井。”在文学作品欣赏中,挖掘描写艺术魅力的这根“针”,就找到了鉴赏作品这口“井”的突破口。描写往往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命力所在。 《战国策》中的细节描写简洁传神。鲁迅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2]描写邹忌的肖像就是这样的,只有“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八个字,简单勾勒出邹忌身材高大、貌美艳丽的样子,具体长得怎样呢?没有实写,只有一条信息:可与城北美男子徐公媲美。徐公长得怎样?未知。这些未定性的内容激发人去想象一个美男子的形象,丰富了作品语言的张力,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邹忌的形象,给人不同的阅读审美愉悦感。 又如,语言细节:邹忌问妻、妾、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对话中只改变了个别字,但说话人之间的关系、说话人的心境和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妻说“君美甚”,那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反问句更是肯定无疑,那份爱恋与自豪蕴于其中;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也是反问句,但少些妻“美甚”的赞美热情,稍平淡了一些;客说“徐公不如君美”,陈述句的语气,但与真相不同,如 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简介:殷丽萍(1973-),女,江苏无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原文及翻译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

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古诗战国策翻译赏析

古诗战国策翻译赏析 《战国策》(Intrigue of the arring tate),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也称ORg《短长书》。为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而当时战国七雄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

“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刘向书录中山策宋卫策燕策三燕策二燕策一韩策三韩策二韩策一魏策四魏策三 魏策二魏策一赵策四赵策三赵策二赵策一 楚策四楚策三楚策二楚策一齐策六齐策五 齐策四齐策三齐策二齐策一秦策五秦策四 秦策三秦策二秦策一西周策东周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战国七雄之概况

战国七雄之概况 一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而实际上战国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著“天下战国之上”。 (一)中国的战国历史 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

《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并六国。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七雄当中,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实行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秦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于南郑、兰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军于南郑矣。”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楚威王攻梁,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梁,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劲魏。’于是攻皮氏。魏氏劲,威王怒,楚与魏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也其将扬言救韩,而阴善楚,公恃秦而劲,必经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于公相支也。公战胜楚,遂与公乘楚,易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臣甚恶其事。司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与昭献遇于境,其言曰收玺,其实犹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对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以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秦必委国于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仪而已,其实犹之不失秦也。” 文言文翻译: 楚国围困雍氏,韩国派冷向到秦国借救兵,秦国为此派公孙昧来到韩国。公仲说:“您认为泰国将会救韩国呢?还是不救韩国呢?” 公孙昧回答说:“秦王的话是这样说的,请你们取道南郑、蓝田去攻打楚国,我们出兵进驻三川,等待您。这样恐怕秦、韩两军永远

也不能会合了。” 公仲说:“怎么办呢?” 公孙昧回答说:“秦王一定会效法张仪以往的计谋。楚威王进攻魏国,张仪曾对秦王说:‘我们同楚国一起攻打魏国,魏国就会掉头投向楚国。韩国本来就是魏国的盟国,这样泰国就孤立了。因此不如假意出兵使魏国变得强硬起来。’这时楚国一定围攻皮氏。魏国态度强硬,楚威王大怒,楚国和魏国展开大战,结果秦军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满意而归。观在秦国表面上声畜救韩,而暗地里与楚国亲善,您依仗秦国态度强硬,一定轻视同楚国的战斗。楚国已暗中得知秦国不会帮助韩国,一定很容易同您相抗衡。您如果战胜楚国,秦国就会同您一道乘楚国之危夺壤土地,攻占三川而归。您战不胜楚国,秦国就会阻塞三川全办拒守,您不能自救。臣下厌恶这样的事。司马康三次往反到楚阁的郢都,甘茂又同昭献在边境上会面,他们声称楚国收回了军印,不再攻打韩国,其实在这背后仍有盟约。” 公仲忍惧地说:“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办呢?” 公孙昧回答说:“您一定要先考虑韩国的实力,而后考虑秦国的援助,先用自身的计谋,而后考虑张仪的帮助,您不如赶快让韩国同齐国、楚国联合在一起,秦国一定会把国家托付给您,以解除可能遭到的进攻。这样您疏远的不过是张蚁罢了:,而实际上仍没有失去秦国的邦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