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新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新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新

淮阴工学院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交通工程学院

2010年9月

汽车钢板弹簧设计

0 前言

钢板弹簧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比汽车更早的马车时代。当时的安装方法是在如现代汽车所用的纵置钢板弹簧之上再倒置一与之相同的纵置钢板弹簧,且使这两组板簧的主片带有一定的曲率,上下板簧的两端分别相连形成近似椭圆的板簧组。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将汽车上采用的板簧按其安装方式不同称为“半椭圆”或“四分之一椭圆”板簧,但实际上现代大多数汽车的钢板弹簧在其设计载荷下都近似于平直,不再有明显的“椭圆”曲率。

由于钢板弹簧具有结构简单,制造、维修方便;除了作为弹性元件外,还可兼起导向和传递侧向、纵向力和力矩的作用;在车架或车身上两点支承,受力合理;可实现变刚度特性等一些特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钢板弹簧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即单位质量的储能量较小,对于传统的多片簧而言当其最大许用应力取1100Mpa时,单位质量储能量约为94J/kg。相比之下,在1100Mpa应力下,螺旋弹簧的储能量为510J/kg。而扭杆弹簧在965MPa应力下为390J/kg。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使用条件下,钢板弹簧要重一些。在设计和使用钢板弹簧时,必须注意尽量发挥其优点以弥补不足。近年来轿车上采用钢板弹簧作为弹性元件的已越来越少,但在载货汽车上钢板弹簧仍是首选的弹性元件。

板簧的结构形式、材料、加工制造手段和设计方法一直在进步和发展。目前已有传统的多片簧、少片变截面簧和渐变刚度板簧可以适应不同的需要。近年来,有人开发出中、低碳系列的弹簧钢代替原先一直采用的高碳弹簧钢以提高可加工性,还有的采用复合材料以减轻自重。在加工手段上,则普遍采用了预压和应力喷九等措施提高板簧的疲劳寿命。钢板弹簧的设计也从传统的初选参数——试制——试验——修改设计的模式逐步转向经验设计与优化设计相结合以缩短开发周期,减少浪费。

广义而言,板簧设计应通过合理选择结构型式和设计参数使板簧能够满足整车总布置所规定的弹性特性和装配要求,在使用中具有足够的疲劳寿命,满足轻量化设计的要求,并且有经济可行的生产成本。

1 多片钢板弹簧的结构

1.1叶片的截面形状

最常用的板簧材料为热轧弹簧扁钢,其截面形状为上下表面平坦(允许稍向内凹)。两侧为圆边,圆边半径为厚度的0.65~0.85倍。由于板簧的疲劳破坏总是始于

受拉伸的上表面,故下表面常采用如图1(b)、(c)、(d)所示的抛物线侧边或单面单槽、单面双槽形状以使截面的中性轴向上移动,减小拉伸应力。通常认为许用压应力可大于许用拉应力,其比值达1.27~1.30。经验表明,采用图(b)、(c)、(d)截面的板簧与采用传统图(a)截面的板簧相比可节约10%~14%的钢材,疲劳寿命约可提高30%。

图1 钢板弹簧的截面形状

(a)标准型(b)抛物线侧边(c)单面单槽(d)单面双槽

1.2 叶片的端部结构

叶片的端部可以按其形状和加工方式分为矩形、梯形(片端切角)、椭圆形(片端压延)和片端压延切断四种,分别如图2(a),(b),(c),(d)所示。其中矩形为制造成本最低的一种(由于对片端不做任何加工),但同时也是效果最差的一种。与压延过的片端相比,在片端的接触区域内,传递的压力更大也更集中,导致片间摩擦和磨损加剧。同时,也使板簧的作用机理与“等应力”方式相去甚远,导致了板簧质量的增

图2 钢板弹簧的片端形状

(a)矩形(b)梯形(c)片端压延(d)片端压延切断

大。梯形(片端切角)结构比矩形有所改善,制造成本略有增加。片端压延的椭圆形端部更接近于理想的“等应力”形状,并且在接触区内压力分布更均匀,片间摩擦磨损都有所减少,但需要专门的压延设备。压延后再切断的端部结构制造成本最高,效果

也最好。

1.3 钢板弹簧端部的支承型式

以板簧端部的支承型式而言,可以大致分为卷耳和滑板(见图3(a))两大类。滑板型式多见于两级式主副簧悬架中副簧的支承和平衡悬架中板簧的支承。卷耳根据其相对板瓷上平面的位置可以分为上卷耳、平卷耳和下卷耳三类.分别如图3(b)、(c)、(d)所示。其中平卷耳的纵向作用力可以直接传递给主片,减少了附加的对主片的卷曲力矩,下卷耳可用于对板簧的安装位置或角度有特殊要求的情况(比如使铀转向趋于不足转向),但采用下卷耳方式时无法像上卷耳和平卷耳那样可以在必要时用第二片加强卷耳(如图3(e),(f)),加强结构多用于军用车辆或重型载货汽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主片断裂时起支承作用,还可在恳架反弹时与主片共同负担非簧载部分的重力。为了方便采用非各向同性的橡胶支承以减缓悬架所受的水平冲击,有些卷耳做成图3(g)所示的长圆形。

图3 滑板及卷耳的结构型式

1.4 吊耳及钢板弹簧销结构

大多数板簧的支承方式为一端采用固定的卷耳,另一端采用摆动的吊耳。摆动吊耳的结构可以用C形、叉形以及分体式等,分别见图4(a),(b),(c)。弹簧销的支承、润滑则可用图4(a),(b)所示的螺纹式,(c)所示的自润滑式,(d)所示的滑动轴承,(e)所示的橡胶支承,或者如图(f)所示将板簧支承在橡胶座内。螺纹式的好处在于可同时承受垂向及侧向载荷,板簧卷耳侧面不必加工,螺纹可起储存润滑剂和防尘的作用。螺纹表面渗碳以达到一定的硬度,一般其挤压应力为7MPa。自润滑式多用于轿车及轻型载货汽车,具有不必加润滑脂及噪声小的优点。重型载货汽车多使用滑动轴承式,一般采用铜合金或粉末冶金衬套,工作挤压应力约为3.5~7Mpa,这种结构中,板簧卷耳两侧必须加工至规定宽度以便与支架或吊耳配合传递侧向力。在采用图(e)所示的橡胶支承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对悬架特性的影响。图(f)的结构用于重型

汽车,应当注意该种结构允许的纵向移动量有限,因而板簧必须足够长并且工作在平直位置附近。

图4 吊耳及弹簧销结构

2 多片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

多片簧的设计计算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步。第一,根据总布置给定的载荷、刚度要求以及对板簧长度、宽度的限制条件和最大许用应力初选参数;第二,综合考虑板簧的总成弧高要求和各叶片的工作应力、装配应力以及总应力的分布,并计入喷九、预压等工艺过程的影响,确定各片的长度及自由状态下的曲率半径;第三,用计算或试验的方法详细分析各片的应力状况;第四,校核极限工况下板簧的应力及卷耳、弹簧销的强度。

2.1初选参数

板簧(见图5(b))可近似地看作是由等厚叶片所组成的等应力梁,如图5(a)所示。这种近似在做大致估算时具有足够的精度,计入适当的修正系数后,则可用于初选板簧的长度L、叶片厚度h、叶片宽度b以及叶片数目n。

如图5(a)所示的弹簧钢板等应力梁,当在其两端(相当于板簧的卷耳中心处)作用有载荷p,在其中间作用有支承载荷Q(Q=2p)时,由材料力学可知其挠度f和所引起的最大应力 分别为

3333

33366328Pl Pl Pl QL f E I EBh Enbh Enbh

====∑ (1) 22266322Plh Pl Pl QL I Bh nbh nbh

σ====∑ (2) 式中 I ∑——根部的总截面惯性矩,33

01212

Bh nbh I I ===∑ E ——材料的扬氏弹性模量,取2.06×105Mpa 。

相应的等应力梁弹簧的刚度为

3

383b Q Enbh C f L

== 当给定弹簧的静挠度c f (由偏频所确定)和许用应力[]σ后,由以上二式可得叶

片的厚度为:

[][]224l L h Ef Ef

σσ== (3) 亦即叶片的厚度与弹簧长度的平方成正比。为了保证卷耳合足够的强度,在选择I 时应尽量长以便h 加厚。另外由于板簧的纵向角刚度与长度的平方成正比,选择较大尺寸的弹簧长度还可增加纵向角刚度,有利于提高抗纵倾能力。

当然选择弹簧长度时还应考虑到在整车上市置的方便性,因此要与总布置共同协商确定。一般情况下,轿车后簧长度为轴距的40%~55%,载货汽车前后簧长度分别为轴距的26%~35%和35%~45%。

一旦弹簧长度确定之后,即可利用图6的模型计算所需的叶片宽度、厚度和叶片数目。

如图6所示的等应力多片钢板弹簧在实际结构中无法实现,这是因为:钢板弹簧主片两端不能制成三角形,而应制成与叶片等宽的卷耳或矩形,以便与车架相连,并传递垂向力、纵向力、横向力以及其他载荷;有时为了减小主片的负荷面采用第二片(或包括第三片)与主片等长的结构并在端部制成包耳(见图,同时其他叶片也相应较上述等应力钢板弹簧的叶片加长了。因此,实际钢板弹簧的展开面的一半不是如图5(a)所示的三角形,而是梯形。它介于等应力梁勺等截面梁之间,因此可按等截面简支梁的计算公式并引进一个修正系数加以修正,这时弹簧的挠度为:

33

30484QL QL f EI Enbh

δδ=?=? (4) 式中 δ——挠度系数。

图5 多片钢板弹簧的简化模型

挠度系数主要与弹簧两端的结构有关。对等应力钢板弹簧簧: 1.5δ=;对实际钢板弹簧: 1.25 1.42δ=-。可按式()11.5/1.0410.5/n n δ=+????选取,其中1n 为与主片等

长的重叠片数,n 为总片数。

这种实际多片簧的刚度s C 和弯曲应力σ则相加为:

3

3

4s Q Enbh C f L δ== (5) 20 1.54QL QL W nbh

δ== (6)

式中:0W ——钢板弹簧总截面系数,2

06

nbh W = 显然,式(4)——式(6)均为自由状态下钢板弹簧(带中心螺栓)总成的相应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一般表不在总成图纸中。

由式(4)可以得到钢板弹簧的总截面惯性矩为:

3048QL I I E δ==∑ (7)

将式(4)代入式(3)可求得叶片厚度:

[][]3124I L h Ef QL

σσδ==∑ (8) 上述公式可用作初选钢板弹簧的参数。初选参数的顺序为:(a )由汽车的总布置确定钢板弹簧的长度L ;(b )用式(7)计算满足刚度要求的总截面惯性矩I ∑;(c )用式(8)确定叶片厚度;(d )根据材料标准选择叶片宽度b (希望6<(b /h)<10)、片厚及片数使满足I ∑和h 的要求。一般片数取6—14片(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平衡悬架的板簧可多达18—20片);片厚可取不同的规格,一般一副簧中不超过3种,长片厚、短片薄,主片厚度不应小于6mm ,以保证足够的卷耳强度。近年来的板簧多采用一副簧中仅选取一种厚度的作法;(e )用式(6)大致校核其应力。 对于非对称结构的钢板弹簧,则其挠度和应力应按下式计算:

221234l l Q f Enbh L

δ=? (9) 1226l l Q nbh L

σ= (10) 式中 1l ,2l ——非对称钢板弹簧的前、后段长度,1l 十2l =L 。

采用非对称钢板弹簧可减小在压缩行程时后驱动桥前端以及传动袖后万向节抡起的高度,改善万向节传动的工作条件并降低车身底板传动轴通道处的底板高度。

由式(10)求得Q 的表达式代人式(9),经整理后可得:

1232Ehf l l σδ=

? (11) 当122L l l ==

时,得

2

6Ehf L σδ= (12) 采用非对称钢板弹簧时,由于其前段长度1l 小于后段长度2l ,因此前段的弹簧刚

度大于后段,这一特点有助于提高汽车制动时的抗“点头”性能和加速时的抗“垂尾”性能。

为了预先确定钢板弹簧的长度L ,可利用式(12)求得,即

L =式中:E ——板簧材料的弹性模量,取2.06×105Mpa ;

h ——叶片厚度;

f ——钢板弹簧的总变形或总挠度,mm ;

c f ——钢板弹簧的静挠度,mm ;可根据行驶平顺性对前、后悬架的偏频

12,n n (单位为Hz),按表1选取,对一般汽车,前、后悬架的静挠度可按:

()210.80.9c c f f =-选取,对货车考虑到前、后轴荷的差别和司机的乘坐舒适性而取()210.60.8c c f f =-;

d f ——钢板弹簧的动挠度;可按表1选取;

[]max σ——一—最大许用弯曲应力,MPa ;

δ——挠度系数。

表1 悬架的静挠度、动挠度和偏频

当钢板弹簧由一对U 形螺栓(又称骑马螺栓)夹紧安装到车桥或车轴上时,则两U 形螺栓之间的板簧有一部分不起弹簧作用,称为非工作部分或无效长度,剩下起弹簧作用的长度则称为有效长度。无效长度由两U 形螺栓中心距s 和夹紧方式决定,后音又用无效长度系数k 来表述。刚性夹紧时取k =0.5;挠性夹紧时取k =0。因此,考虑到钢板弹簧的安装夹紧,则根据式(7)和式(6),夹紧并修正后的钢板弹簧所需的惯性矩和应满足的强度要求分别为:

()348s L ks C I E δ-=

∑ 13 ()

[]04Q L ks W σσ-=≤ 14

式中:S ——U 形螺栓中心距,mm ;

K ——考虑U 形螺栓夹紧板簧后的无效长度系数,刚性夹紧时k =0.5;挠性夹紧时k =0;

Wo ——钢板弹簧总截面系数;

[σ]一许用静弯曲应力,对于55siMnVB 和60Si2Mn 等弹簧钢,经表面喷丸处理后,推荐对前板簧取[σ]=350-450 MPa ,对后主簧取[σ] =450-550MPa ;对后副簧取[σ] =220-250MPa ;平衡悬架用板簧取[σ] =350-450MPa 。一般静挠度大的弹簧,[σ] 也可选大些。美国SAE 推荐的许用静应力为

()()[] 1.39~1.55245~315c f σ=+???? Mpa

式中的单位为mm 。

还应验算在最大动行程时的最大应力max σ,可根据式12并以有效长度()

L ks -及板簧的平均厚度代入,得

()()max 6900~1000p c d Eh f f L ks σδ+=≤-Mpa (15)

弹簧的单位变形应力称为比应力,它对钢板弹簧的疲劳寿命有显著影响。比应力可表达为 ()26p c Eh f L ks σ

σδ==- (16) σ设计值的选择范围为:货车的前、后簧4.5~5.5Mpa/mm ,后悬架副簧为7.5~

8.5Mpa/mm ,平衡悬架板黄6.5~8.0Mpa/mm 。

当钢板弹簧的长度、挠度及应力确定后,按式(15)即可求出叶片的厚度进而按式

14)求出Wo 并由选定的叶片数求出叶片宽度。钢板弹簧的各片厚度h 应在(1十0.1)h p 的范围内选取,尽量采用同一厚度。但当长度L 受限时,为了加强主片及卷耳而将主片加厚,这时其余各片应选取较小的厚度并给以较大曲率烈分散主片的负荷。在一副板簧中厚度的种类不宜超过三种,且为使其叶片寿命接近,最厚片与最薄片厚度之比应小于1.5。叶片断面尺寸的选取应符合我国型材规格。当Wo 及h 一定时,减少

叶片数则需加大叶片宽,但过大的叶片宽度会导致当汽车车身侧倾时使板黄叶片的扭应力增大,尤其对主片而言;而减小叶片宽度则需增多叶片数,从而使叶片问的摩擦力增大并增大了钢板弹簧总成的厚度。前已提到:一般汽车板簧的叶片数目通常为6~14片。若少于6片,则板黄将过重;而多于10片,则会使主片强度不足。板簧叶片在循环弯曲载荷的作用下,其受压表面的疲劳强度高于受拉表而的,因此,为了提高板簧的疲劳寿命,在叶片热处理后,应对叶片工作的受拉面进行喷九处理,使其表面层产生挤压预应力。此外,表面强化处理也可以减少叶片表而影响疲劳寿命的缺陷。

2.2 钢板弹簧各叶片长度的确定

在选择了钢板弹簧叶片的截面形状、片端结构和夹紧方式等且如上所述确定了初步参数后,则可对板簧作进一步的设计,首先应确定每一叶片的片长及其在自由状态下的曲率半径,因为这些参数共同决定了板簧每一叶片中的应力情况。

在选择各叶片长度时,应尽量使应力在片间和沿片长的分布合理,以达到各片寿命接近并节省材料、减小板簧质量的目的。

确定各叶片长度的方法有作图法和计算法。作图法是基于实际钢板弹簧各叶片的展开图接近梯形梁形状这—原则来作图的,其具体做法如图6(a)所示。先将各叶片厚度的立方值按同一比例尺沿纵坐标绘出,再沿横坐标绘出主片长度之半(即L/2)和u形螺拴中心距之半,得A、B两点。连接这两点就得到三角形的钢板弹簧展开图。朋线与各叶片上侧边的交点即决定丁各片长皮。当有与主片等长的重叠片时,可将B 点与最下一个重叠片的上侧端点相连.如图6(b)所示。该图中实线所示的叶片长度是经过圆整后的尺寸。

图 6 确定钢板弹簧各叶片长度的作图法

2.3钢板弹簧总成及各叶片在自由状态下的弧高及曲率半径

钢板弹簧在自由状态下的总成弧高。(参见图7)应为:

0c a F f f =++? (17)

式中:c f ——静挠度:

a f ——满载弧高,它直接影响车身高度。为了使板簧满载时在对称位置工作,

一般希望它等于零。但考虑到使用中的塑性变形,也为了不使动挠度过小,均需用人给予补偿,故常取a f =10~30mm ;

?——钢板弹簧在预压缩时产生的塑性变形,一般取?=8—13mm ,或取?= (0.055—0.075)(fc 十fd);

钢板弹簧由U 形螺栓夹紧后还会引起弧高变化,其变化量可按下式选取:

()()232c a s f L s f f L

?=-++? 式中: s ——u 形螺栓中心距;

L ——钢板弹簧长,即主片长。

根据式(17)给出的钢板弹簧总成的弧高Fo ,即可按图7所示的几何关系,当L/R <1.2时,近似地求得钢板弹簧总成在自由状态下的曲率半径,它也是装配成弹簧总成后主片的曲率半径:

2

00

8L R F ≈ (18)

图7 钢板弹簧总成在自由状态下的曲率半径及弧高

钢板弹簧各叶片在自由状态下的曲率半径则与装配后的不同。当钢板弹簧各叶片的厚度相等时,将各叶片作成在自由状态下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目的,是为了使各叶片在用中心螺栓夹紧后能相互贴紧,且在弹簧工作过程中能使各叶片都参加工作。为此,只需不大的预应力即可。设计时可取第一、二片的预应力为-80~-150MPa,最后几片的预应力取20~60MPa。当钢板弹簧各叶片的厚度不尽相等时,为了加强主片及卷耳,主片应最厚,致使其应力在不采取措施时将最大。为了使各叶片的工作应力趋于接近,各叶片采用了不同的自由状态下曲率半径(见图8),以便使各叶片在用中心螺栓夹紧组装成钢板弹簧总成而具有共同曲率后,得到不同的预应力值。显然,在弹簧的组装过程中,曲率半径由小变大的叶片的上表面受拉伸,预应力为正值;而曲率半径由大变小的叶片的上表而受压缩,预应力为负值。这样,用改变各片曲率半径值的方法,调整各片的预应力值并使主片的预应力为负值,则不仅可使各片在组装后相互贴紧、使各片在弹簧工作过程中都参加工作,而且可使主片上表面的正工作应力降下来,达到各片的工作应力相近及寿命大致相同的目的。

图8 在自由状态下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弹簧叶片

在确定各片所需的预应力时,还应满足这样的条件,即在未受外界载荷的作用

时板弹簧任何断面中各片预应力的内力矩(弯矩)之代数和应等于零,即

0110n n i

i i i i M W σ====∑∑ (19)

式中:W ——钢板弹簧第i 片的截面系数;

钢板弹簧第i 片的预应力,可由下式确定: ()000011i i i i i

i Ez Ez R R R R R R σ??=-=- ??? (20) Zi ——钢板弹簧第i 片断面的中性线至工作时受拉伸表项的距离:

R 。——叶片装配后的曲率半径,可近似看成与总成自由状态下的曲率半径(见图18及式18)所示的R 。)相等;

Ri ——钢板弹簧第i 片在自由状态下的曲率半径。

将式(20)代入式(19),可解出R 。的表达式 1

01n i

i i n i i i i z W R z W R ===∑∑ (21)

只可求得钢板弹簧组装后各片的预应力值。

对于矩形断面,式(21)可以表达为

31

03

1n i i n i i i h R h R ===∑∑ (22)

这时式(20)则可表达为 00112i i i Eh R R σ??=- ???

(23)

在给定载荷下,为了方便求解,还是假定叶片受到纯弯作用。由于外裁及装配预应力共同作用,在叶片中引起的总应力记为'σ,则各叶片的自由曲率半径Ri 与受载后的共同曲率半径只之间应满足 '

112i i

R R Eh σ=- (24 ) 记受载后板黄的弧高为F ,各叶片在自由状态下的弧高为Fi ,可近似地有:

2

18F R L ≈ (25) 281i i i

F R L ≈ (26) 2.4 极限工况及卷耳、弹簧销强度校核

汽车行驶时,钢板弹簧除承受垂向载荷外,还承受其他方向的力和力矩以及冲击载荷等的作用。因此,必须对这些载荷的极限状态进行强度验算,以保证钢板弹簧能可靠地工作。

汽车紧急制动时在前板簧的后半段、驱动时在后板簧的前半段产生最大附加载荷,由此导致的总应力可用下式估算:

()()'11121max 120w m G l c l l l W ?σ+=+ (27)

()()''2221222max 120w w m G l c l G m l l W bh

??σ+=++ (28) 式中:12,w w G G ——作用于前、后轮上的静负荷;

c —板簧吊耳中心至地面的距离;

12,l l ——板簧前、后半段长度(对于对称板簧,12l l =

?—道路附着系数,一般取0.8;

'1m ——制动时的前轴负荷转移系数(或质量转移系数),载货汽车取1.4~1.6

轿车取1.2~1.4;

'2m —一驱动时的后轴负荷转移系数.载货汽车取1.1~1.2,轿车取1.25~1.3

W 。一一钢板弹簧的总截面系数,轿车取1.2~1.4;

b ——叶片宽;

h ——叶片厚

当传递纵向力时,弹簧卷耳根部受到弯曲和拉压联合作用,以上卷式卷耳为例,在通过卷耳中心的纵向力Px 作用下,引起的卷耳最大应力为

()max 23x x F D h F bh bh

σ+=

+ (29) 式中:D ——卷耳内径; 这一应力不应超过350MPa 。

在钢板弹簧端部载荷P 的作用下,弹簧销直径d 的选择应满足

[]c c p bd

σσ=≤ (30) []c σ——许用挤压应力;为了减少磨损,对于一般经氰化处理的中碳钢(如40钢)取3~4MPa ,经渗碳处理的低碳合金钢(如20Cr)7~9MPa 。

图9汽车制动时钢板弹簧的受力图 图10 钢板弹簧主片卷耳受力图 式中,x F 为沿弹簧纵向作用在卷耳中心线上的力;D 为卷耳内径;b 为钢板弹簧宽度;1h 为主片厚度。如图9、10所示。许用应力[σ]取为350N /2

mm 。 对钢板弹簧销要验算钢板弹簧受静载荷时钢板弹簧销受到的挤压应力bd F s z =σ。其中,s F 为满载静止时钢板弹簧端部的载荷;b 为卷耳处叶片宽;d 为钢板弹簧销直径。

用30钢或40钢经液体碳氮共渗处理时,弹簧销许用挤压应力[z σ]取为3~4N /2

mm ;用20钢或20Cr 钢经渗碳处理或用45钢经高频淬火后,其许用应力[z σ]≤7~9N /2mm 。钢板弹簧多数情况下采用55SiMnVB 钢或60Si2Mn 钢制造。常采用表面喷丸处理工艺和减少表面脱碳层深度的措施来提高钢板弹簧的寿命。表面喷丸处理有一般喷丸和应力喷丸两种,后者可使钢板弹簧表面的残余应力比前者大很多。 3 110 微型汽车设计后钢板弹簧悬架(参考数据)

已知参数:

总重: Ga=13100N( 驾驶室内两人 )

自重: Go=6950N( 驾驶室内两人 )

空车: 前轴载荷

=4250N

后轴载荷

=2700N

满载:前轴载荷=5750N

后轴载荷=7350N

非簧载质量=450N (指前悬架)

非簧载质量=690N (指后悬架)

钢板弹簧长度 L=(1000~1100)mm

骑马螺栓中心距 S= 70mm

满载时偏频 n= ( 1.5~1.7 )H

叶片端部形状:压延

要求:

确定钢板弹簧叶片断面尺寸,片数;

确定钢板弹簧各片长度(按 1:5 的比例作图);

计算钢板弹簧总成刚度;

计算钢板弹簧各片应力;

注意:①叶片断面尺寸按型材规格选取,本设计拟在以下几种规格内选取:

= 6 65,7 65,8 65

6 63,

7 63,

8 63

6 70,

7 70,

8 70

②挠度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n’—主片等长片数

n—总片数

参考文献

1.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三版)

2.汽车工程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3.陈家瑞汽车构造(上、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

4.王望予汽车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5.余志生汽车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3 表1-2良好路面上常用轮胎滚动阻力系数

u a max + e e C D ——空 气 阻 力 系 数 , 取 C D =0.9; 一 般 中 重 型 货 车 可 取 0.8~1.0; 轻 型 货 车 或 大 客 车 0.6~0.8;中小型客车 0.4~0.6;轿车 0.3~0.5;赛车 0.2~0.4。 A ——迎风面积, m 2 ,取前轮距 B 1 ×总高 H , A =2.465 ? 3.53 m 2 u a max ——该载货汽车的最高车速, u a max =90km /h 。 将各值带入式 1-1 得: 也可以利用比功率的统计值来确定发动机的功率值: 比功率 = 1000P max m a = fg C D A 3.600ηT 76.14m a ηT u a max 3 (1-2) 求得比功率为 6.311kw 。 因此,通过比功率计算得,该汽车选用发动机的功率 kw 参考日本五十铃、德国奔驰等同类型车型,同时由于该载货汽车要求的最高车速相对较高,因此应 使其比功率相对较大,所选发动机功率应不小于 195.61KW ,初步选择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 200 kW ;发 动机最大功率时的转速 n p ,初取 n p =2200r/min 。 1.1.2 发动机最大转矩及其转速的确定 当发动机最大功率和其相应转速确定后,可用下式确定发动机的最大扭矩。 (1-3) 式中 T e max ——发动机最大转矩,N.m ; α ——转矩适应性系数, α = T e max T p T p ——最大功率时的转矩,N.m ; α 的大小标志着当行驶阻力增加时,发动机外特性曲线自动增加转矩的能力, α 可参考同类发动机数值 选取,初取 α =1.05; P max ——发动机最大功率,kW ; n p ——最大功率时的转速,r/min 。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货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课程设计 (说明书) 课程名称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6406110 学号 200604061345 姓名刘大慧 指导教师王文竹

目录 1 汽车的总体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汽车总体设计的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 - 1 1.2汽车总体设计的一般顺序- - - - - - - - - - - - - - - - -- - - 1 1.3布置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4轴数的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5 驱动形式的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载货汽车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1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1.1汽车载荷质量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1.2整车整备质量的预估-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1.3汽车总质量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1.4汽车轴数和驱动形式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5 2.1.5汽车的轴荷分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2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2.1汽车轴距L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2.2汽车的前后轮距B1和B2- - - - - - - - - - - - - - - - - - - - - 6 2.2.3汽车前悬Lf和后悬LR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6 2.2.4汽车的外廓尺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3汽车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3.1汽车动力性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7 2.3.2汽车燃油经济性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7 2.3.3汽车通过性性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8 2.3.4汽车制动性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8 3载货汽车主要部件的选择和布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1发动机的选择与布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1.1发动机型式的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1.2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的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9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模板

序号: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汽车动力性计算 班级: 姓名: 学号: 序号: 指导教师: 目录 二.计算步骤 (4) 三.心得体会 (21) 四.参考资料 (21)

一.题目要求 1、 要求: 1) 根据书上所给的发动机使用外特性曲线拟合公式,绘制功率外特性和转矩外特性曲线; 2) 绘制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3) 绘制汽车等速行驶时发动机的负荷率图,画在一张图上(横坐标),格式见图1。 车速u a /(km/h) 负荷(率)U /(%) 图1 等速行驶时各挡发动机负荷(率) 4) 绘制动力特性图; 5) 绘制加速度曲线和加速度倒数曲线; 6) 绘制加速时间曲线,包括原地起步连续换挡加速时间和最高档和次高档加速时间(加速区间(初速度和 末速度)按照国家标准GB/T 12543-2009规定选取,并且在说明书中具体说明选取; 7) 列表表示最高挡和次高挡在20整数倍车速的参数值,格式见表1(注意:要将无意义的部分删除,比如 最高车速只有105km/h ,则120 km/h 对应的状况无意义,需要删除)。 8) 对动力性进行总体评价。

轻型货车的有关数据: i 0=5.94,ηT =0.88 发动机的最低转速m in n =600r/min ,最高转速m ax n =4000r/min 滚动阻力系数 f=0.013; 主减速器传动比 i=5.65 变速器传动比 i (数据见下表) 质心至前轴距离(满载) a=1.947m 质心高 g h =0.9m 二.计算步骤 1 由发动机使用外特性曲线拟合公式,绘制功率外特性和转矩外特性曲 线; 通过发动机使用外特性曲线拟合公式: 2 3 4 19.313295.27165.4440.874 3.84451000 100010001000tq n n n n T =-+?-?+?-??????? ? ? ??? ?? ?? 功率: 9550 n Ttq Pe ?= 得程序: n=600:4000; Ttq=-19.313+295.27*(n/1000)-165.44*(n/1000).^2+40.874*(n/1000).^3-3.8445*(n/1000).^4; %求转矩 Pe=Ttq.*n/9550; %求功率 plot(n,Pe) hold on plot(n,Ttq) xlabel('n(r/min)'),ylabel('Pe(Kw)') title('\itPe-n 和Ttq-n') gtext('Pe');gtext('Ttq'); 注:m in n =600r/min ,m ax n =4000r/min

汽车车身课程设计

汽车车身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 电动游览车车身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学院: 学校: 日期:

目录 1.摘要 (3) 2.设计任务书 (4) 3.方案分析及选择 (5) 4.设计步骤 (6) 4.1车身主要尺寸的分确定和基本外轮廓的草图设计 (6) 4.2车身轮廓的细节处理 (13) 4.3.对车身进行着色处理 (19) 4.4车身的整体效果图 (20) 5.设计心得 (21) 6.参考文献 (22)

1.摘要 车身是汽车的三大总成之一,其生存周期约为底盘的三分之一。车身的更新速度较快,因此车身设计对新车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计算机辅助技术已渗透到汽车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CAD技术已成为汽车造型设计的常规手段。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程序,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美学、空气动力学和人机工学的一般知识。同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汽车车身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计中,本人的任务是根据观光车车身的布置特点,完成车内布置及三维造型。通过查找现有车型的参数及座位的布置,利用CA TIA画出车内布置的三维图中,并进行相应的渲染。达到设计一款外形流畅美观,具备实用性的电动游览车。 关键词:车身造型,美学,空气动力学,CA TIA,电动观光车

2.设计任务书 学年学期: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15-17周 学时周数:3周 一、设计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程序,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美学、空气动力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的一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汽车车身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根据一下车身尺寸参数完成电动观光车车身造型设计任务,达到以下要求: 车体宽度小于2m 车体高度小于2m 可供月15到18人乘坐 最高时速40KM 允许坡度15°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XX大学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轿车转向系设计 学院:X X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日期:201X年XX月XX日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轿车转向系设计 内容: 1.零件图1张 2.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 原始资料: 1.整车性能参数 驱动形式4 2前轮 轴距2471mm 轮距前/后1429/1422mm 整备质量1060kg 空载时前轴分配负荷60% 最高车速180km/h 最大爬坡度35% 制动距离(初速30km/h) 5.6m 最小转向直径11m 最大功率/转速74/5800kW/rpm 最大转矩/转速150/4000N·m/rpm 2.对转向系的基本要求 1)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顺时转向中心旋转; 2)操纵轻便,作用于转向盘上的转向力小于200N; 3)转向系的角传动比在15~20之间,正效率在60%以上,逆效率在50%以上;4)转向灵敏; 5)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中应有间隙调整机构; 6)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目录 序言 (4) 第一节转向系方案的选择 (4) 一、转向盘 (4) 二、转向轴 (5) 三、转向器 (6) 四、转向梯形 (6) 第二节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基本设计 (7) 一、齿轮齿条转向器的结构选择 (7) 二、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布置形式 (9) 三、设计目标参数及对应转向轮偏角计算 (9) 四、转向器参数选取与计算 (10) 五、齿轮轴结构设计 (12) 六、转向器材料 (13) 第三节齿轮齿条转向器数据校核 (13) 一、齿条强度校核 (13) 二、小齿轮强度校核 (15) 三、齿轮轴的强度校核 (18) 第四节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 (21) 一、转向梯形机构尺寸的初步确定 (21) 二、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横拉杆上断开点的确定 (24) 三、转向传动机构结构元件 (24) 第五节参考文献 (25)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汇本说明书

海南大学 《汽车理论》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汽车动力性计算 学号:20140507310069 姓名:郭东东 年级:2014级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系别:汽车系 专业:车辆工程 指导教师:张建珍 完成日期:2017年6月1日

目录 1. 题目要求 (1) 1.1. 题目要求 (3) 1.2. 车型参数 (4) 2. 计算步骤 (5) 2.1. 绘制功率外特性和转矩外特性曲线 (5) 2.2. 绘制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7) 2.3. 绘制动力特性图 (11) 2.4. 绘制加速度曲线和加速度倒数曲线 (14) 2.5. 绘制加速时间曲线 (21) 2.5.1. 二挡原地起步连续换挡加速时间曲线 (22) 2.5.2. 最高档和次高档超车加速时间 (26) 3. 结论分析 (32) 3.1. 汽车的最高车速u amax (32) 3.2. 汽车的加速时间t (32) 3.3. 汽车能爬上的最大坡度i max (33) 4. 心得体会 (33) 参考资料34

1.题目要求 1.1.题目要求 (1)根据书上所给的发动机使用外特性曲线拟合公式,绘制功率外特性和转矩外特性曲线; (2)绘制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3)绘制动力特性图; (4)绘制加速度时间曲线和加速度倒数曲线; (5)绘制加速时间曲线,包括原地起步连续换挡加速时间和最高档和次高档加速时间、加速区间(初速度和末速度)按照国家标准 GB/T12543-2009规定选取,并在说明书中具体说明选取; (6)对动力性进行总体评价。

1.2.车型参数 汽车发动机使用外特性-n曲线的拟合公式为 式中,T q为发动机转矩(N·m);n为发动机转速(r/min)。 发动机的最低转速n min=600r/min,最高转速n max=4000r/min 装载质量2000kg 整车装备质量1800kg 总质量3880kg 车轮半径0.367m 传动系机械效率ηT=0.84 滚动阻力系数f=0.016 空气阻力系数×迎风面积C D A=2.77m2 主减速器传动比i0=5.97 飞轮转动惯量I f=0.218kg·m2 二前轮转动惯量I W1=1.798kg·m2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 09车辆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是汽车设计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 1 通过汽车部件(总成)的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汽车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方法及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书面表达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进行汽车零部件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工作内容 1 各总成装配图及零件图,采用二维设计和三维设计; 2 设计计算说明书1 份,A4 纸,18页左右。 设计计算说明书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封面; 2)目录(标题及页次); 3)设计任务(即:设计依据和条件); 4)方案分析及选择; 7)主要零件设计及校核计算; 9)参考文献(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 三、《汽车设计课程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1:轿车膜片弹簧离合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的内容为:掌握轿车离合器的构造、工作原理。了解从动盘总成的结构,掌握从动盘总成的设计方法,了解压盘和膜片弹簧的结构,掌握压盘和膜片弹簧的设计方法。根据所给的车型及整车技术参数,进行轿车膜片弹簧离合器的设计,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计算确定其相关参数与尺寸,详见设计任务书。 :轿车自动变速器锁止离合器设计2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的内容为:在丰田轿车自动变速器的液力变矩器中设计一锁止离合器,以提高自动变速器稳定工况下的传动效率,详细要求见课程设计任务书。 四、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在课程设计开始时,由指导教师向学生布置设计任务。设计任务的内容包括:设计题目、设计要求、设计手段、提供原始数据和主要相关资料、应完成图纸份量及设计计算说明书内容和要求。 学生根据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在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各种设计方案,通过对比与分析确定采用的设计方案,然后进行精心设计,应按时、按质、按量地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设计步骤如下: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任务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任务 第一组:总布置 总布置各组可用AutoCAD绘制总布置图,各组分图层布置相应总成或规定部分,最终汇总成总布置图。总体组协调各总成的布置。 任务1: 第一、二周:总体参数测绘 ●通过测绘和试验方式得到轮距离、轴距、轮距、前后悬、外廓尺寸、整备质量、总质量、 轴荷分配、最小转弯直径、通过性参数等相关参数。 ●结合各部分布置方案,绘制原车总布置图。 ●周五9.16提交总布置图。 第三、四周:总体性能参数计算 ●根据总体参数,计算通过性参数、平顺性参数、制动性参数、动力性参数等。 ●结合各总成的改进方案,绘制改进后的总布置图。 ●周五9.23中期检查过程报告 ●周五9.30提交设计说明书和总布置图。 任务2: 第一、二周:驾驶舱布置测绘 ●测绘得到座椅、方向盘、制动踏板、油门踏板、驻车制动、仪表或控制开关的布置位置, 对人机进行评价。 ●周五9.16提交驾驶舱布置图。 第三、四周:驾驶舱布置改进 ●根据测绘和分析结果,按照人机和安全性要求对驾驶舱布置进行改进。 ●绘制改进后的驾驶舱布置图。 ●周五9.23中期检查过程报告 ●周五9.30提交设计说明书和驾驶舱布置图。 任务3:车身布置 第一、二周:车身布置测绘 ●与车身组一同完成车架、车身上各附件、各总成安装装置等零部件的测绘 ●完成车身总布置图 ●周五9.16提交驾驶舱布置图。 第三、四周:车身布置改进 ●结合车身结构分析结果,完成对车身布置的修改 ●和悬架组合作完成后悬架修改,完成修改后车架的设计 ●绘制改进后的车身布置图 ●周五9.23中期检查过程报告 ●周五9.30提交设计说明书和车身布置图。 任务4: 第一、二周:底盘布置 ●与悬架组合作,测绘前后悬架结构形式,主观评价其性能,完成悬架布置图。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二五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二五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要求:本次计算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计算两种车型(大型车、小型车)。先通过手工计算并绘图(选取5-8个特征点),然后计算机编程实现并绘图,并打印计算说明书和程序。答辩时应交上查阅资料,计算草稿,设计说明书。具体设计要求如下: 1.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分析计算 通过查阅收集有关资料,计算分析给定型号汽车的动力性能及燃油经济性,并绘出该车型的发动机外特性曲线,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动力特性图,百公里油耗曲线等。根据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分析该车型发动机参数和底盘性能参数匹配是否合理,并提出修改意见。 2.汽车平均技术速度的分析计算 通过计算给定型号汽车在假设给定路面上行驶的平均技术速度来分析该车型在实际运行中的应用。 3.参数 有的车型参数不完整,请查阅相关资料或用经验公式计算选取,并经手动计算分析后修正获得。 4.说明书 全班统一设计格式(封面、目录、版式。具体参照毕业设计说明书格式—见校园网); 说明书内容包括:任务书、目录、各车型参数分析、计算、图表、结论、设计体会等。 一、车型参数 车型二:黄河JN1181载货汽车 一、发动机X6130附表一) Nmax=(相应转速2100r/min) Mmax=(相应转速1300r/min) 二、整车参数: 1.尺寸参数:全长L=7920mm,全宽B=2500mm,全高H=2910mm, 轴距L1=4300mm,前轮距B1=1972mm,后轮距B2=1824mm.

2.重量参数 变速箱传动比i1=,i2=,i3=,i4=,i5=1,i倒=。主减速器比io=。车轮:。 三、使用数据: 滚动阻力系数f=; 道路阻力系数:强度计算用Φ=1 性能计算用Φ= 空气阻力系数:K=; 迎风面积:A=宽X高; 最大速度:Vmax=80km/h; 最大爬坡度:25%; 传动系效率:η= 车型五:BJ122轻型载货汽车 一、发动机475Q(附表一) Nmax=66马力(相应转速4500r/min) Mmax=(相应转速3000r/min) 二、整车参数: 1.尺寸参数:全长L=4425mm,全宽B=1695mm,全高H=1795mm,轴距L1=2400mm,前轮距B1=1440mm,后轮距B2=1260mm. 2.重量参数(附表二) 3.性能参数: 变速箱传动比i1=,i2=,i3=,i4=1,i倒=。主减速器比io=。车轮:175R12子午线轻卡轮胎,滚动半径261mm。 三、使用数据: 滚动阻力系数f=(v<50km/h);f=[1+(v-50)](v>50km/h); 道路阻力系数:强度计算用Φ=1;性能计算用Φ=;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钢板弹簧(DOC)

汽车设计——钢板弹簧课程设计 专业:车辆工程 教师:R老师 姓名:XXXXXX 学号:200XYYYY 2012 年7 月3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题目和任务 本课程设计是我们在完成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我们应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次训练,并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1、课程设计的目的是: (1)进一步熟悉汽车设计理论教学内容; (2)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训练我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题目: 设计载货汽车的纵置钢板弹簧 (1) 纵置钢板弹簧的已知参数 序号弹簧满载载荷静挠度伸直长度U型螺栓中心距有效长度 1 19800N 9.4cm 118cm 6cm 112cm 材料选用60Si2MnA ,弹性模量取E=2.1×105MPa 3、课程设计的任务: (1)由已知参数确定汽车悬架的其他主要参数; (2)计算悬架总成中主要零件的参数; (3)绘制悬架总成装配图。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及工作量 根据所学的机械设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以及金属力学性能等课程,完成下述涉及内容: 1.学习汽车悬架设计的基本内容 2.选择、确定汽车悬架的主要参数 3.确定汽车悬架的结构 4.计算悬架总成中主要零件的参数 5.撰写设计说明书 6.绘制悬架总成装配图、零部件图共计1张A0。 设计要求: 1. 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是存档文件,是设计的理论计算依据。说明书的格式如下: (1)统一稿纸,正规书写; (2) 竖订横写,每页右侧画一竖线,留出25mm空白,在此空白内标出该页中所计算的主要数据; (3) 附图要清晰注上必要的符号和文字说明,不得潦草; 2. 说明书的内容及计算说明项目 (1)封面;(2)目录;(3)原始数据及资料;(4)对设计课题的分析;(5)汽车纵置钢板弹簧简图;(6)设计计算;(7)设计小结(设计特点及补充说明,鉴别比较分析,个人体会等);(8)参考文献。 3. 设计图纸 1)装配总图、零件图一张(0#);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载货汽车汽车动力总成匹配与总体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名称: 指导老师: 日期:2104/12/1

题目: 设计一辆用于长途运输固体物料,载重质量20t 的重型货运汽车。 整车尺寸:11980mm×2465mm×3530mm 轴数:4;驱动型式:8×4;轴距:1950mm+4550mm+1350mm 额定载质量:20000kg 整备质量:11000kg 公路最高行驶速度:90km/h 最大爬坡度:大于30% 设计任务: 1) 查阅相关资料,根据题目特点,进行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 驱动桥、车轮匹配和选型; 2) 进行汽车动力性、经济性估算,实现整车的优化匹配; 3) 绘制车辆总体布置说明图; 4) 编写设计说明书。 本说明书将从整车主要目标参数的初步确定、传动系各总成的选型、整车性能计算、发动机与传动系部件的确定四部分来介绍本课程设计的设计过程。

1.整车主要目标参数的初步确定 1.1发动机的选择 1.1.1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及转速的确定 汽车的动力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动机的最大功率。设计要求该载货汽车的最高车速是90km/h ,那么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应该大于等于以该车速行驶时的行驶阻力功率之和,即: )76140 3600( 1 3 max max max a D a a T e u A C u f g m P ?+??≥ η (1-1) 式中 max e P ——发动机最大功率,kW ; T η——传动系效率(包括变速器、传动轴万向节、主减速器的传动效率),参考传动部件传动效 率计算得:95%95%98%96%84.9%T η=???=,各传动部件的传动效率见表1-1; 表1-1传动系统各部件的传动效率 a m ——汽车总质量,a m =31 000kg (整备质量11 000kg,载重20 000kg ); g ——重力加速度,g =9.81m /s 2 ; f ——滚动阻力系数,由试验测得,在车速不大于100km/h 的情况下可认为是常数。轮胎结构、 充气压力对滚动阻力系数有较大影响,良好路面上常用轮胎滚动阻力系数见表1-2。取0.012f =。 表1-2良好路面上常用轮胎滚动阻力系数 D C ——空气阻力系数,取D C =0.9;一般中重型货车可取0.8~1.0;轻型货车或大客车0.6~0.8;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二五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要求:本次计算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计算两种车型(大型车、小型车)。先通过手工计算并绘图(选取5-8个特征点),然后计算机编程实现并绘图,并打印计算说明书和程序。答辩时应交上查阅资料,计算草稿,设计说明书。具体设计要求如下: 1.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分析计算 通过查阅收集有关资料,计算分析给定型号汽车的动力性能及燃油经济性,并绘出该车型的发动机外特性曲线,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动力特性图,百公里油耗曲线等。根据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分析该车型发动机参数和底盘性能参数匹配是否合理,并提出修改意见。 2.汽车平均技术速度的分析计算 通过计算给定型号汽车在假设给定路面上行驶的平均技术速度来分析该车型在实际运行中的应用。 3.参数 有的车型参数不完整,请查阅相关资料或用经验公式计算选取,并经手动计算分析后修正获得。 4.说明书 全班统一设计格式(封面、目录、版式。具体参照毕业设计说明书格式—见校园网); 说明书内容包括:任务书、目录、各车型参数分析、计算、图表、结论、设计体会等。 一、车型参数 车型二:黄河JN1181载货汽车 一、发动机X6130附表一) Nmax=154.5kw(相应转速2100r/min) Mmax=784N.m(相应转速1300r/min) 二、整车参数: 1.尺寸参数:全长L=7920mm,全宽B=2500mm,全高H=2910mm, 轴距L1=4300mm,前轮距B1=1972mm,后轮距B2=1824mm.

2.重量参数 变速箱传动比i1=7.034,i2=4.594,i3=2.638,i4=1.554,i5=1,i倒=5.968。主减速器比io=5.196。车轮:11.00-20。 三、使用数据: 滚动阻力系数f=0.03; 道路阻力系数:强度计算用Φ=1 性能计算用Φ=0.8 空气阻力系数:K=0.8; 迎风面积:A=0.78X宽X高; 最大速度:Vmax=80km/h; 最大爬坡度:25%; 传动系效率:η=0.9 车型五:BJ122轻型载货汽车 一、发动机475Q(附表一) Nmax=66马力(相应转速4500r/min) Mmax=11Kg.m(相应转速3000r/min) 二、整车参数: 1.尺寸参数:全长L=4425mm,全宽B=1695mm,全高H=1795mm,轴距L1=2400mm,前轮距B1=1440mm,后轮距B2=1260mm. 2.重量参数(附表二) 3.性能参数: 变速箱传动比i1=5.03,i2=2.73,i3=1.60,i4=1,i倒=5.46。主减速器比io=4.625。车轮:175R12子午线轻卡轮胎,滚动半径261mm。 三、使用数据:

汽车设计课设驱动桥设计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BJ130驱动桥部分设计验算与校核 姓名: 学号: 专业名称:车辆工程 指导教师: 目录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 二、总体结构设计 (2) 三、主减速器部分设计 (2) 1、主减速器齿轮计算载荷的确定 (2) 2、锥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4) 3、主减速器强度计算 (5) 四、差速器部分设计 (6) 1、差速器主参数选择 (6) 2、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 五、半轴部分设计 (8) 1、半轴计算转矩Tφ及杆部直径 (8) 2、受最大牵引力时强度计算 (9) 3、制动时强度计算 (9) 4、半轴花键计算 (9) 六、驱动桥壳设计 (10) 1、桥壳的静弯曲应力计算 (10) 2、在不平路面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桥壳强度计算 (11) 3、汽车以最大牵引力行驶时的桥壳强度计算 (11) 4、汽车紧急制动时的桥壳强度计算 (12)

5、汽车受最大侧向力时的桥壳强度计算 (12) 七、参考书目 (14) 八、课程设计感想 (15)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题目 《BJ130驱动桥部分设计验算与校核》 2、设计内容及要求 (1)主减速器部分包括:主减速器齿轮的受载情况;锥齿轮主要参数选择;主减速器强度计算;齿轮的弯曲强度、接触强度计算。 (2)差速器:齿轮的主要参数;差速器齿轮强度的校核;行星齿轮齿数和半轴齿轮齿数的确定。 (3)半轴部分强度计算:当受最大牵引力时的强度;制动时强度计算。 (4)驱动桥强度计算:①桥壳的静弯曲应力 ②不平路载下的桥壳强度 ③最大牵引力时的桥壳强度 ④紧急制动时的桥壳强度 ⑤最大侧向力时的桥壳强度 3、主要技术参数 轴距L=2800mm 轴荷分配:满载时前后轴载1340/2735(kg) 发动机最大功率:80ps n:3800-4000n/min 发动机最大转矩17.5kg﹒m n:2200-2500n/min 传动比:i1=7.00; i0=5.833 轮毂总成和制动器总成的总重:g k=274kg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

江苏大学 《汽车工程学Ⅱ》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汽车动力性、经济性与制动性研究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20xx年x月x日

目录 《汽车工程学Ⅱ》课程设计任务书 (3) 一、目的和任务 (3) 二、内容和要求 (3) 三、参数 (4) 第一章汽车动力性能计算 (5) 一、汽车发动机外特性计算 (5) 二、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平衡图 (6) 三、动力特性图 (11) 第二章汽车燃油经济性计算 (16) 一、等速百公里油耗曲线 (16) 第三章汽车制动性计算 (19) 一、制动效能评定 (19) 二、制动方向稳定性分析 (22) 小结 (23) 参考文献 (24)

《汽车工程学Ⅱ》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和任务 《汽车工程学I》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汽车工程学理论进行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能的计算与分析方法,掌握确定这些性能参数的依据,各性能评价指标的意义及其数值范围。 二、内容和要求 1.要求(含工作量要求) 1)计算部分应包括原始数据、公式来源及符号说明。 2)符号应尽可能的与《汽车工程学》教材相一致,统一采用国际或工程单位, 对同一车型的计算,单位应统一; 3)计算数据要列入表格; 4)作图比例应恰当; 5)作业应整洁、字迹清晰,计算结果准确,曲线光滑,粗细均匀;图上文字按 制图标准; 6)按期完成。 2. 内容 1)编写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能计算程序; 2)计算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动力因素、加速度、爬坡度、等速百公里油 耗、附着系数利用率等参数; 3)作出发动机外特性及使用外特性、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平衡图、动力特性图、 爬坡图、直接档等速百分里油耗、理想、实际制动力分配曲线、附着系数 利用率曲线 结合实例分析动力性和经济性、制动效能与制动稳定性的关系。 3.进度安排(学时)

周子遂《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变速器)

目录 (一)变速器结构方案的确定 (1) 1、档数 (1) 2、传动机构方案 (1) 3、换挡机构形式 (1) 4、齿轮型式 (2) 5、轴承选用 (2) 6、密封与润滑 (2) 7、操纵机构与倒档型式选择 (3) 8、变速器传动简图 (4) (二)主要参数的确定 (5) 1、中心距 (5) 2、轴向尺寸 (5) 3、齿轮参数的选择 (5) 4、各档传动比分配及齿数确定 (8) 5、齿轮变位系数的选择 (10) 6、齿轮参数 (10) (三)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 (12) 1、齿轮材料的选择 (12) 2、常啮合齿轮尺寸计算 (12)

3、齿轮强度校核 (21) (四)心得体会 (22)

(一)变速器结构方案的确定 1、档数; 变速器的挡数可在3-20个挡位范围内变化,增加变速器的挡数能够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型以及平均车速。挡数越多,变速器的结构越复杂,并且使轮廓尺寸和质量变大,同时操纵机构负责,同事在使用时换挡频率增加并增加了换挡难度。 本设计中的变速器为货车变速器。跟具要求,确定挡数为五挡变速器。 2、传动机构方案; 变速器的设计方案必需满足使用性能、制造条件、维护方便及三化等要求。方案a,b在满足使用性的条件下,结构更为简单,轴向尺寸更小,更有利于使变速器轻量化,维修也更为方便,更有利于润滑。再比较a和b,a方案的由于一挡和倒挡转速低,使用频率也低,只有在起步时才用到。故采用直齿滑动齿轮换挡,直齿滑动齿轮换档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紧凑,造价也比较低,经济性好。斜齿轮布置为中间轴采用右旋,第二轴和第一轴取为左旋。 3、换挡机构形式; 在选择了如图a的传动方案后,分析得出:由于1挡和倒挡转速低,齿轮直接啮合不会造成很大的冲击,故一挡和倒挡采用的时直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报告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 题目:汽车动力性与经济性研究姓名:XXX ______________ 班级:09 交通A1 _____________ 学号:09481XXX _________ 指导教师:XXX 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11.12.20 _________

目录 1、任务书 (3) 1.1 参数表 (3) 1.2 任务列表 (4) 2、汽车动力性能计算 (5) 2.1 汽车发动机外特性计算 (5) 2.2 汽车驱动力计算 (6) 2.3 汽车驱动力-阻力平衡图.................................................... (7) 2.4汽车行驶加速度............................................................. ..8 2.5汽车的动力特性曲线......................................................... .9 2.6.汽车的功率平衡............................................................ (10) 3.汽车的经济性能计算 3.1汽车的百公里油耗曲线 (11) 4 ?设计小结 (12)

1、任务书 姓名:XXX ______ 学号:094813XXX 班级:09交通A1姓名:XXX ______ 学号:094813XXX _______ 班级:09交通A1 朗逸1.6L自动 _________ 汽车参数如下: 1.1参数表 表1汽车动力性参数表 表2汽车燃油经济性拟合系数表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书

本科专业课程设计 题目新能源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总体的设计 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 车辆工程 学号: 6 学生: 曼华 指导教师: 安文 日期: 2016.01

摘要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为了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使用电能的电动机作为驱动设备的电动汽车能真正实现“零污染”,现已成为各国汽车研发的一个重点。 纯电动汽车是指利用动力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机提供电能,驱动电机运转,从而推动车辆前进。而在电动汽车研究的众多技术选型中,依靠轮边驱动的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一种新颖的电动汽车选型方向。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双电机独立驱动桥,该方案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源,两台永磁直流无刷电机作为驱动装置,依靠两套减速齿轮组分别进行减速,用短半轴带动车轮旋转。在系统构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电动机、电池在的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关键词:纯电动汽车;锂离子;双电机系统

Abstract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crisis put forwar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 industry is extremely severe challenges. In order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to use the power of the motor as driving device of the electric car can truly realize "zero pollu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key. So-called pure electric vehicles is the use of power battery as energy storage power source, through the battery power to the motor, drive motor running, pushing forward vehicle. In the electric car research, technology selection, depending on the round edge drive electric car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direction of the electric car type selection. This paper designs a new type of double motor drive axle independently, the scheme adopts the lithium ion power battery as a power source, two permanent magnet brushless dc motor as drive device, rely on two sets of gear group respectively for slowing down, with a short half shaft drives the wheels.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configuration design, the power system parameters, including electric motors, batteries, matching. 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s;Li+;Dual motor system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1 汽车离合器的整体描述 (2) 1.1 离合器的概述 (2) 1.1.1 离合器的基本组成 (2) 1.1.2 离合器的功用和分类 (2) 1.1.3 离合器的设计要求 (2) 1.2 摩擦离合器的组成 (3) 1.3 从动盘的选择 (4) 1.4 压紧弹簧和布置形式的选择 (4) 1.5 膜片弹簧支承形式的选择 (5) 1.6 压盘的驱动形式 (6) 1.7 离合器的通风散热 (6) 2 离合器的主要参数的选择 (7) 2.1 后备系数β (7) 2.2 单位压力p0 (7) 2.3 摩擦系数f、摩擦面数Z和离合器间隙Δt (8) 2.4 摩擦片的尺寸计算及校核 (9) 2.4.1 摩擦片外径D、内径d和厚度b (9) 2.4.2 摩擦片平均摩擦半径p p (10) 2.4.3 离合器的静摩擦力矩p p (10) 2.4.4 摩擦片的校核 (10) 3 离合器主要零件的设计 (12) 3.1 从动盘的设计 (12) 3.1.1 从动片的设计 (12) 3.1.2 从动盘毂的设计 (12) 3.1.3 摩擦片的设计 (13) 3.1.4 波形片的设计 (14)

3.2 离合器盖的总成 (14) 3.2.1 离合器盖的设计 (14) 3.2.2 压盘的设计 (14) 3.2.3 传动片的选择 (16) 3.2.4 支承环 (16) 3.2 分离轴承的总成 (16) 4 膜片弹簧的设计 (17) 4.1 拉式膜片弹簧的结构特点 (17) 4.2膜片弹簧基本参数的选择 (17) 4.3 膜片弹簧的弹性特性 (18) 4.4 膜片弹簧的强度计算 (19) 4.5 膜片弹簧的材料及制造工艺 (21) 5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23) 5.1 扭转减振器的概述 (23) 5.2 扭转减振器的参数选择 (23) 5.2.1 扭转减振器的主要参数 (23) 5.2.2 扭转减振器参数的具体选择 (23) 5.3 减振弹簧的设计 (24) 5.3.1 减振弹簧的分布半径 (25) 5.3.2 单个减振弹簧的工作压力 (25) 5.3.3 减振弹簧的尺寸设计 (25) 6 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 (27) 6.1 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要求 (27) 6.2 离合器操纵机构形式的选择 (27) 6.3 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计算 (28) 6.3.1 操纵力传动比的计算 (28) 6.3.2 操纵机构踏板行程的计算 (28) 6.3.3 操纵力的计算及校核 (29) 6.3.4 分离离合器所做的功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