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复习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复习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复习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

存在水平。

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8、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三章意识

1 、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2 、意识: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省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知觉与认识。

3、几个意识水平在p78

4、自我意识:指个人对于自身的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动机以及客观事物于自身利害关系的反映,借助于思维活动来实现。

5、意识的觉知性:指人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6、意识的能动性:人积极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第四章注意

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98 02考题)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3(99 考题)有意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得注意。(以目的与努力为两个维度)

4(00 考题)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狭义)上或活动(广义)上的时间。

5(96 考题)注意广度:同一时间中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目。

6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7 注意的转移:更具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广义上的。

8、定向反射:

第五章感觉

1 感觉:物体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

2 感受性(02考题):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 感觉阈限:测量人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4 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5 差别感觉阈限:能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与之对应的是差别感受性。

6.心理物理定律:(1)韦伯定律:⊿I/I=K (2)费希纳定律S=klgI + C (3)史蒂文定律Φ=ks(b次方) b由被试给出

7 感觉阈限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t=Σ(T↑+T↓)/2n (2)正误法(3)平均误差法(4)信号质差法(p137)

8、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变化。

9、视敏度:指人的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

10、视觉后像: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11、感觉对比:

12、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互相作用的另一种现象。

第六章知觉(重点章节)

1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对感觉整合后的反映)

2 知觉特征:1)知觉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

格式塔定律a:接近律b. 相似律c.连续律

2)知觉选择性:人更具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经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3)知觉理解性: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经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加以概括说明的

组织加工过程。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a.已有的知识与经验b.言语指导

4)知觉恒常性(02考题):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分类:大小、明度颜色、形状、方向p180

3 空间知觉(98考题):对物体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1)距离知觉:人对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又分为三种)

一、单眼视觉线索:(考点)1 遮挡2 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运动级差5结构级差6明度7上下

二、双眼线索:1,水晶体调节2双眼视轴辅合

三、两眼视差p127

2)方位知觉: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可用视觉及听觉)

4 双耳线索:由双耳获得引起空间知觉的听力线索(1时间差2 强度差3声波位相差)

时间知觉:指人对客观事物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5 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p197

6、真动知觉: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

7、似动知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下把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知觉为又连续位移的运动,包括动景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

8、错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歪曲了的知觉。

9、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第七章记忆(重点章节)

一记忆的涵义

1.定义.是人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过程。

2.记忆过程(三环节)

(1)识记(学习) -辨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总知识经验的过程

(2)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强化(复习)

(3)再认或回忆a.再认:过去感知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感到熟悉,确知从前实记过的过程.

b.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打它们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

二.其他名词解释

1 语义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的关系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97考题)

2 情景记忆:以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时间为回忆内容的记忆(97考题)

3 情绪记忆: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 运动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动作或身体的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5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6 陈述性记忆:p246(长时记忆中)是一种事实记忆,人对事实性材料的记忆。程序性记忆:人对技能的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

7 前摄抑制:业已存在的旧信息影响到新信息的提取。倒摄抑制: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的提取。

8 短时记忆的特点:主动;容易提取;储存顺序与呈现顺序相同;容量有限。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感觉记忆: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

9 提取:从长时记忆中找到信息。回忆,是即刻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材料;再认,指清楚地了解某些事物原先是否遇到或学习过。

10 遗忘,不能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原因包括:记忆痕迹衰退,干扰,压抑(动机情绪)。

遗忘曲线:

11 在信息加工模型中,感觉登记,指知觉的刺激消失之后保留非常短暂(不到1秒)的心理表征(表象,声音等)。心理表征,是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内在模型。

运动记忆:

内隐记忆: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

外显记忆:指个体有意识的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

无意识记:指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无须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意义识记: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要求识记者能理解识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

机械识记: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

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第八章表象和想象

1 表象:人脑中出现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经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97考题)

2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96考题)

3 再造想象:人根据别人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98考题)

4 随意想象:是有目的,自觉经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99考题)包括了:再造与随意想象及幻想

5 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想象表象: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的新形象。(00考题)

6 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接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01考题)有三种形式: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7 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可能实现的积极幻想。

8 灵感:是指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是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之一)

9想象表象:是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的新形象。

10空想:与客观事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

11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第九章思维(重点章节)

一有关思维的名词

1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及时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认知角度定义:指对事物进行心理表征,并且对这些表征进行心理操作。

2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以事物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经行的思维(按依据物分)

3 聚合思维:把问题各种星系聚合起来,朝一个方向给出一个真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不同途径,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按探索目标分)

4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常规思维:用已有经验固定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第三种分类)

5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6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二概念的有关内容&其他名词

1 概念:人脑对现实对象或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基本单元。

认知定义:是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客体、观念或事件的心理表征。

2 形成过程:(1)抽象化abstract(2)归类classify(3)辨别distinguish (简记CAD)

3 问题:蕴涵着个人面临障碍的目标,既不能认知,又不能用过去的知识或模式去解决。

4 问题解决:是将一种情境转换为另一种符合某种目的的情境的认知过程。

特点:(1)明确目的性(2)具有一系列操作程序(3)有思维认知程序参与

5 问题空间,三种状态总和。问题解决过程就是从初始态经中介状态最后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6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有时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妨碍。

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的功能。

7变式: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

8叶克斯多德逊定律:作业绩效和唤醒水平之间呈曲线关系,唤醒水平太高或太低时作业绩效都不好,只有中等唤醒水平才会出现最佳的作业绩效。

9人工概念:指对某些自然概念的模拟,由实验者认为得将事物的几个属性结合起来而创造的一种概念。10合取概念: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11析取概念:根据不同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概念。

第十章言语(可能非重点,只考名词)

1 言语:人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96考题)

2 言语的功能:1)交流功能2)符号功能3)概括功能

言语的特点:1)目的性2)开放性3)规则性4)离散性5)社会性和个体性(简记:社(射)开目(五)个(公)离)

3 言语与语言的区别:详见笔记(97考题)

4 言语理解:在感知语言的物质外科基础上通过个人经验对语义加以理解的过程。(词义、句义、对表达意义的理解三级)99考题

5 言语感知:(可能的考点)人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字词作出真确判断与分辨。

6 独白言语:一个人独自经行的言语活动。要求(1连贯,严谨完整有逻辑2无人支持3事先有一定计划准备)02考题

7 内部言语:(可能考点)一种自问自答及自己思考时的言语活动(隐蔽简略)

8外部语言:包括口头言语(对话及独白)和书面言语。

9对话语言:聊天座谈辩论等,由两个或多个人直接进行交际的言语活动。

10书面语言:一个人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

第十一章情绪&情感

一综述

1 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2.(1)情绪的狭义与广义解释

a狭义情绪:指有机体/个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暂时的强烈的态度体验

b广义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情感)

(2)情感的狭义与广义解释

a.狭义情感:人(动物物情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复杂的,稳定的态度体验

b.广义(包括情绪)的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定义同上广义情绪)

二情绪典例

1 心境:人的心境是一种持续的,微弱的会影响人的整个情绪活动的情绪状态。(特点:long;微弱;非定向的,具有弥散性)

2 激情:(00考题)是人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特点: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发作短促,冲动,但会迅速弱化;指向性较明显)

3 应激:(96考题)指人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往往是当遇到危险情境而且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发生应激.

三情感典例

1 道德感:02考题一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行为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 理智感:98考题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即在人的智利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是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和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以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紧密相连。

3 美感:对美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主观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

界事务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愉悦,肯定,爱慕,满意的情感

1沙赫辛格的三因素论: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的产生机制。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的普遍唤醒。人们通过环境的暗示和认知加工对这些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类。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

2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

第十二章意志(非重点)不过到时要看一下

1 意志: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 意志行动:(00考题)由意志支配的行动。(大体时谈及到主观能动性,多吹一点p369)

3 动机斗争:动机之间互相矛盾时对各种动机权衡轻重,评定其社会价值的过程及解除意志内部障碍的过程。

4 几种动机斗争的形式:a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所吸引,两个具有大致相同吸引力,冲突介乎两个目标之间.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b.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所排斥,但必须在这两个回避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

c.趋避冲突:被同一事物所吸引且排斥,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内心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一个人同时被两个事物吸引和排斥,即面临两种选择不管选择哪一个,都有喜欢和不喜欢两面。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并须进行多重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5 叶克斯-多德逊定律(p381考点):中度动机水平效率高。

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随意运动:指受到意志调节和支配的,具有一定目的方向性或习惯性的运动。

第十三章技能(应该非重点)

1 技能:人运用已有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2 认知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智力)活动方式系统。98考题

3 动作技能:p396是有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待看书加深认识)02考题

4 开放性动作技能:动作随外界环境变化而相应变化的技能。封闭...自然指可不参照环境因素执行的技能。

5 练习:以掌握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的所进行的反复操作的心理活动过程。

6 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种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和思维活动效率变化的图解。

7 心理运动能力:感官与手脚协调能力。

8、高原期现象:在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出现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的现象。

9、习惯:

10、迁移: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会起积极影响称为技能的迁移或正迁移。其消极影响成为技能的干扰或负迁移。

第十四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最重点)后面几章常考大题!!

1.个性: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97、01考题

2 个性倾向:是人经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但需要是源泉。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3 需要:指个体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动力p445

1)社会性需要:人在社会中形成为维护社会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2) 生理性需要: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

4 动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98考题)

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在条件是需要;(2)外在条件是环境(诱因)

生理性动机:起源于生理需要,以有机体生理需要为基础。

5 社会性动机:起源于社会需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1)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满足自尊的需要)

2)交往动机:又称亲和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3)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由多种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

4)低层次:好奇探索、操弄(这几个定义在p462)

6 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是需要的延伸。00考题

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感兴趣,需要意志努力。直接兴趣:

7 理想:是个人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8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9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是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10价值观:个体倾向性范畴,包括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

11人生观:人生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不可分割的部分。

12自我实现:

第十五章气质(这几章中相对考得较少的,但也是重点)

1 人格:指表现于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包含气质、个性、性格)

2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p490 考题

a.指心理特征的强度(情绪,意志努力),速度和稳定性,指向性(内向,外向)

b.同一个人的气质特征在不同活动中表现相同

3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组合见505重要!!!)

活泼急躁稳重忧郁,敏感(p506的表)

4 气质类型的特征:1)感受性2)耐受性3)反应敏捷性4)兴奋性5)向性6)可塑性02考题

5感受性:人对内外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耐受性:人对客观刺激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

6可塑性:人根据外界情况变化而改变自己适应性行为可塑程度。

7向性:人的心理活动、言语和动作反应是表现与外海是表现于内的特性。

8耐受性:反映人对客观刺激在时间上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

9兴奋性:指不同的速度对微弱刺激产生情绪反应的特性。

10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判据,是否容易从视野中分离出知觉单元。

依存性的人独立性差,易受暗示。反之独立性较强

第十六章性格(很重要)都是考题

1 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核心的内容)

2 性格特征:指性格不同方面的特征。(四方面: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p530 性格就是一个人许多性格特征的统一体。

3 性格特质:个体反映环境刺激时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一般化了的仅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

人格特征主要由遗传与环境决定,具有指挥人行为的功能(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说)p545要看!!

(卡特尔人格特质涵义):个人相对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

(吉尔福特人格特质涵义):所谓人格特质是一个结构层次,其中最基层的特质叫基倾。

性格类型:

生产的倾向性:健康的性格,创造性地爱,创造性的思维,幸福和道德心。

非生产的倾向性:不健康的和病态的性格。包括接受倾向性,剥削倾向性,贮藏倾向性和市场倾向性。

第十七章能力(很重要)都是考题

1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两类:一般与特殊能力)

2 智力:即一般能力(大多数活动共同需要的能力)的综合体(97考题能力&智力)p589

3 特殊能力: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4 认知能力:接收、加工、贮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有n多名词p590!)

5 晶体智力:p603是过去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多从学校中得到。(后天)

6 流体智力:与基本心理活动有关,如知觉记忆等,大部分依赖于先天而非学习(先天生物性)

7 离差智商:(标准分)就是一个人成绩和同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出来的相对分数。

创造能力: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的完成某种创造性地活动所必需的条件。智商:

智力: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8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8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按记忆的内容将长时记忆分为( )。 (分数:2.00)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陈述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 解析:解析: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可以将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在下列选项中,“舌尖现象”属于( )。 (分数:2.00) A.不完全遗忘√ B.完全遗忘 C.暂时性遗忘√ D.永久性遗忘 解析:解析:“舌尖现象”指明明知道却一时想不起来的现象,即暂时性遗忘、不完全遗忘。 4.斯金纳认为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对刺激(铃声)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属于( )。 (分数:2.00) A.应答性行为√ B.经典性条件的行为√ C.第一信号系统引发的反应√ D.操作性条件作用 解析:解析:考查巴甫洛夫对行为信号系统分类和斯金纳对行为的分类。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机体被动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经典性条件行为是S—R的联结,即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第一信号系统引发的反应是由物理刺激引起的。故答案为ABC。此题出题目的在于了解斯金纳、华生和巴甫洛夫对于行为及信号系统的分类,难点是容易漏选。 5.在下列语句中,可以用巴甫洛夫的理论来解释的是( )。 (分数:2.00)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望梅止渴√ C.小孩子怕打针,后来见到医生就害怕√ D.谈虎色变√ 解析:解析:选项A为泛化条件作用;选项B可用第一信号系统来解释;选项C为高级条件作用;选项D 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四个选项都是经典的例证,必须牢记。值得注意的是,巴甫洛夫的两个信号系统理论明确指出,人类由于有了以语言为主的第二信号系统,其学习与动物具有了本质的区别。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类特有的。 6.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从而形成习惯,遵循( )。(分数:2.00) A.频因律√ B.近因律√ C.联系律 D.效果律

2016.5 公选课《心理学导论》复习范围修改版

1.情境的含义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 2.灾难后压力障碍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这种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有些人因其他人死亡而自己却活着会产生罪疚感。灾难后压力障碍可以在灾难后立即形成,也可因某些较轻压力的触发而在数周或数月后产生。它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愈。这时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包括疲劳感增加、头痛、感冒等病症,以及由寝食难安而导致的体重下降。 3.理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4 个层次, 由小到大分别是: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4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分界的, 从微系统到宏系统, 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行为系统模型见图1[4, 5 ]。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 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婴儿来说, 微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 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对学生来说,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布朗芬布伦纳强调, 为认识这个层次儿童的发展, 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 即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 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性与其生理属性, 人格和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6 ]。 例如, 母亲给婴儿哺乳, 婴儿饥饿的时候会以哭泣来引起母亲的注意, 影响母亲的行为。如果母亲能及时给婴儿喂奶则会消除婴儿哭泣的行为。当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很好地建立并经常发生时, 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但是当成人与儿童之间关系受到第三方影响时, 如果第三方的影响是积极的, 那么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会更进一步发展。相反,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例如, 婚姻状态作为第三方影响着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当父母互相鼓励其在育儿中的角色时, 每个人都会更有效的担当家长的角色。相反, 婚姻冲突是与不能坚守的纪律和对儿童敌对的反应相联系的[7]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 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 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间的相处模式。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 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 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 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 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 ?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 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 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 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 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占总分300分的100分), 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11年之前的考纲上这一部分就叫做“普通心理学”,从11年的考纲开始,在之前普通心理学的后面加入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由此统称为“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90分) 我将心理学导论中除社会心理学之外的内容还是称作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其实《普通心理学》与《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是重叠的,可是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细节。我曾经分析历年的心理学统考真题,我把真题上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找到它们在教材上的出处,我发现11年之前的真题中,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的选择题几乎全部能从《普通心理学》这本教材上找到出处,而11年和12年大变卦,几乎有一半的内容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而是来源于《心理学导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实在11年之前个别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的题目,也都来源于《心理学导论》。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命题的趋势是将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普通心理学》转移到《心理学导论》,我知道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是被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平心而论这本书也的确编得比《心理学导论》要好,可是按现在的趋势看,仅仅复习《普通心理学》这一本书真的不够。据传梁宁建是心理学统考命题组组长。《心理学导论》这本书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视。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17道单选,3道左右的多选,2 道简答,1道综合,分值在90分以上。可谓是统考中的绝对大头。真题对这一部分的考察很全面,所以上面提到的两本书, 只要是考纲涉及的内容,一定要扎扎实实的看,反复看。看知识点的时候一定注意细节,看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不然记忆会很困难。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定要熟悉到不用刻意去背,就凭看的变数都能将要点记下来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0分) 这一部分是从11年开始新增的,它在考纲上仅占心理学导论的一章的内容,可是却涵盖了几乎整个社会心理学教材整本书。我比较了几本社会心理学教材,发现只有金盛华编的那一本与考纲的内容交叉得最多,由于这一部分分值不大,而且内容太多,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去看更多的书了,就只看这一本吧! 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2道单选,1道左右的多选,目前两年没有出现简答和综合题,不过12年真题比11年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的考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不排除以后也有会出大题的可能。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多,分值小,所以建议大家以浏览的形式来复习,每一个考点只需要翻一翻,有时间的话就多翻翻,而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很有趣的一个分支,相信大家也会很有兴趣看的。 实验心理学(占60分) 这是心理学统考中权重第二的一科,而事实上60分的分值只是一个底线,真题中这一部分考察的具体分值经常会远远超过60分。而这一科却又是最难复习的一科,因为没有 一本教材能涵盖这一科40%的考点,如果想全面的复习考纲上的考点,至少要用到以下四本教材,按照这四本教材在真题中的重要程度排列: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 第五章感觉 一、感觉 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二、感觉测量: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 三、三种定律: (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 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 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 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记忆系统: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不仅在信息保持时间和信息保持量上有区别,而且在记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处于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指示表征的方式(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刺激模式(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3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功能固着是一种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4问题解决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5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6动机和情绪状态(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问题解决骑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就动机的性质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具社会价值,他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越大,就越积极)7人格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再造想象的发展及形成条件: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是相对的,虽然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颖的,但实际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是根据某种图形提示或语言描述再造出来而已。再造想象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再造想象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形成的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言语或词语的描述和图形或符号标志的事物的意义。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记忆表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愈丰富,再造性想象的内容就愈多样。 注意及其基本特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知觉的四大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过程。)、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像的过程)。 思维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间接性(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即通过一定媒介反映客观事物。)。

心理学导论复习第二版

一、单项选择题 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年代是1879年 5. 神经系统的基本机构与功能单元是神经元 6.大脑皮层上的枕叶是(视觉)中枢。 7.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谈梅生津)。 8.下列选项属于无条件反射是(含梅流延)。 9.刚刚能够引起同类感觉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是(差别感觉阈限)。 10.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特性。 11.教师在上课时,既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的注意特性是(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 13.先前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是(前摄抑制干扰)。 14.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表象B )。 15.构成人类知识基本成分的思维形式是(概念D )。 1.人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D) 4.属于机能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家是(詹姆斯D ) 5. 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生理机制是(突触D ) 6.大脑皮层上的顶叶是(D感觉运动)中枢。 8.下列选项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是(望梅止渴C )。 11.司机在开车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的注意品质是(注意分配B )。 13.后学习与记忆的学习对先前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作用是(倒摄抑制干扰C )。 14.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记忆C)。 15.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思维C )。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知觉C ) 3.有预定识记目的并能运用有效识记方法的识记是(有意识记C ) 4.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B ) 6.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识操作A )过程。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 第七章记忆 一、记忆概述 健忘20秒: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H.M)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是人类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在记忆的过程,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主要有视觉的、听觉的和语义的编码,不同的编码方式对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实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后一个阶段,相当于记忆中忆的阶段。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二)记忆的过程 从传统心理学来讲,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环节-对应心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表现为回忆,也可以表现为再认。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记忆过程的这三个环节,也可以说编

码、储存和提取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记忆的种类 1. 记忆按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干扰,记忆不够稳定。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2)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 按是否受意识控制分为: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例如,很久以前你学习过俄语,现在要你写出俄语单词,你却一个也写不出来了,换句话说,你不能有意识地回忆它们。但是用别的方法却可以证明,你现在对那些单词仍然是有记忆的(朱滢,1993)。 (2)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表现有以下差别: ①加工深度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内隐记忆,却对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影响;②二者的保持时间不同:学习和测验之间间隔的时间越长对外显记忆的影响越大,而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显著;③记忆负荷量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外显记忆而言,记忆的项目越多记忆的效果越不好,但对内隐记忆而言,记忆的效果并不受记忆项目数量的影响; ④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二者的影响不同:感觉通道的改变,如以听觉形式呈现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对内隐记忆影响显著而对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大;⑤干扰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外界无关信息的干扰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大,但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大。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一

《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D)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B心理过程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由被试对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引起的反应是(B) A自变量B因变量 C无关变量D控制变量 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年代是(B)A1897年B1879年 C1887年D1878年 4.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B) A.弗洛伊德B.华生 C.罗杰斯D.斯金纳 5.神经系统的基本机构与功能单元是(C) A.神经系统 B.周围神经系统 C.神经元 C.突触 6.大脑皮层上的枕叶是(A)中枢。 A.视觉 B.听觉 C.言语 D.感觉活动 7.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B)。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 8.下列选项属于无条件反射是(C)。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 9.刚刚能够引起同类感觉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是(A)。 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10.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B)特性。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1.教师在上课时,既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的注意特性是(B)。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12.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B)组块。 A.9+2 B.7+2 C.5+2 D.6+3 13.先前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是(B)。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4.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B)。 A.想象 B.表象 C.映象 D.表征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情绪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情绪 第十章  情绪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中包含了以下四个内容:①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②情绪和情感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或感受;③情绪和情感都有其外部的表现(即表情);④情绪和情感都伴有生理上的变化。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每种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的不同感受,如快乐还是痛苦等,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 表情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答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 人们在情绪状态下,能自我觉知,但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主控情绪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一般不受个人意志所控制。测谎仪就是根据情绪状态下个人不能控制其生理变化的原理来设计的。测谎仪主要测量呼吸、汗腺及心跳等个体不能自行控制的反应。 2.情绪的维度及其两级性 情绪的维度是说情绪所具有的特性,即它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这些特性的变化都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状态,例如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等等,这就是情绪的两极对立的特性。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提高人的活力)和减力(降低人的活力)的两极;激动度有激动与平静的两极;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手段,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赫布认为唤醒水平和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 3.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 (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主要指的是感情的过程,是个体需要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即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它还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易变性,只要引起情绪的情景发生了变化,情绪会很快地变化。情绪具有激动性,它会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 (2)情感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议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和情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因而又具有密切的联系。 (1)情感是通过情绪来表达的,我们会为祖国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也会为祖国受到侵略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 2.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4.心理特征 5.心理结构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五、分析题 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 1. 试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2. 怎样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3. 怎样才能做到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公开接受检验?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 第四章个性 第一节性格 一、性格(06年考过):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核心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一般性考题)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 就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在性格的表现上,又带有各自气质的特色。 性格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首先,气质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其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再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为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比如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三、性格的结构(1)(2)(3)(4)(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劳动成果方面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 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的类型(了解即可) (1)心理技能类型说;(培因、里波特) (2)向性类型说(容格)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斯普兰格) (4)独立顺从说(魏特金)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5)特质分析说(阿尔波特、卡特尔)卡特尔发明了16项人格因素测量表16 PF量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