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小林窗生长季初期小气候特征比较——以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林窗为例

不同大小林窗生长季初期小气候特征比较——以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林窗为例
不同大小林窗生长季初期小气候特征比较——以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林窗为例

辽宁地方史

浅谈三国时期公孙氏政权对辽宁地区的历史功绩 摘要:在各股势力逐鹿中原的动乱时期,公孙氏政权利用辽东地区有利的地理位置盘踞在此。在其统治期间,采取打击豪强,设置州郡,开拓领地,招抚流民,招徕贤士等一系列政策,不仅有利的保卫了辽东地区的社会稳定,还有利的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且在海上交通和民族关系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可见,公孙氏政权在东北地区发展,尤其是辽宁地区发展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有着卓越的历史贡献和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关键字:公孙氏政权,设置州郡,民族政策,招贤纳士,海上交通 东汉末年,中原动荡,战乱频发,统一的封建王朝被各地兴起的封建割据势力所替代,公孙氏政权也是当时兴起的封建割据势力之一。从公元一八九年至二三八年,即公孙度割据辽东,历经三世四主,共统治辽东50余年。尤其是在公孙度、公孙康父子统治时期,利用辽东有利的地理环境偏居一隅,佣兵独立,不参与中原混战,保境安民,安抚四周少数民族,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辽东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对辽宁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打击豪强,稳定政权 东汉以来,地方豪强的势力日益膨胀。势力强大的世家大族勾结官府,横行乡里,兼并土地,持强凌弱,此状况已成为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一大时弊。辽东地区豪强也是如此,官府不敢追究。中平六年,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由于他出身玄莬小吏,不被辽东地区豪强所重视,公孙度为加强在该地区的统治,对豪强大族严加惩治。首先,“先时,属国公孙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为伍长。度到官,收昭,笞杀于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诸,所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栗。”[1]自世家豪强被灭门百余家后,剩余郡中的豪强大族都人人自危,均因惧怕公孙度的强硬手段而纷纷屈服。另外,有豪强因不满公孙度的统治,或恐惧遭到公孙度的迫害,而逃往他处,但一经发现,立即遭到公孙度的派兵追捕和严厉的惩治,“故河内太守李敏,郡中知名,恶度所为,恐为所害,乃将家属入于海。度大怒,掘其父冢,剖棺焚尸,诛其宗族。”[2] 在世家豪强势力已经成为阻碍政权发展这一历史时弊中,公孙度采取这一系列政策,不但有力的打击了与公孙氏政权相抗衡的敌对势力,巩固了公孙氏政权在辽东的统治,还有效的遏制豪世家强的势力,间接整治官吏,为政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社会基础。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 通常与一定的空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呈网络式的多维空间结构的复杂系统。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多要素、多变量构成的系统,而且不同变量及其不同的组合,以及这种不同组合在一定变量动态之中,又构成了很多亚系统。 2.有一定的负荷力 生态系统负荷力(carring capacity)是涉及用户数量和每个使用者强度的二维概念。在实践中可将有益生物种群保护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此时,种群繁殖速率最快。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在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容纳污染物要与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相匹配。任何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越大,可接纳的污物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应该强调指出,生态系统纳污量不是无限的。污染物的排放必须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3.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 生态系统不是生物分类学单元,而是个功能单元。首先是能量的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再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态系统起着深刻的影响。自然界元素运动的人为改变,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生态系统在进行多种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粮食、药物、农业原料、并提供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形成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4.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不断有物质和能量的进入和输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环境条件是经过长期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生态系统自调控(self regulation)机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动规律。其次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生物经常不断地从所在的生境中摄取所需的物质,生境亦需要对其输出进行及时的补偿,两者进行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供需调控。 生态系统调控功能主要靠反馈(feedback)来完成。反馈可分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前者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而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的作用;后者则倾向于削弱和减低其作用。负反馈对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是不可缺少的。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从而保证了生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 5.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 生态系统也和自然界许多事物一样,具有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生态系统可分为幼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点,从而具有生态系统自身特有的整体演变规律。换言之,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具有鲜明的未来性。生态系统这一特性为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6.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数十亿万年中发展起来的整体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活动已损害了生态系统健康。为此,加强生态系统管理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清代的辽东地区曾遍布皇庄

清代的辽东地区曾遍布皇庄 □本报记者/王敏娜 为派出150人挖人参,盛京内务佐领给总管内务府上呈文 核心提示 在清代,皇庄是皇室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神秘。盛京皇庄又因建立早、规模大、经营管理完善、存在时间长,成为众多皇庄中的重要代表。 清朝灭亡后,皇庄渐渐消失,盛京皇庄也逐渐被人们遗忘。近年来,我省相关专家在对满文档案的翻译整理时,发现了不少关于盛京皇庄的记载,结合清代的官书和史籍,专家们逐渐摸清了皇庄的来龙去脉。 为皇帝东巡提供后勤保障 皇庄是指专门服务于皇室的庄园,是皇帝的私产。清朝时期,盛京、京畿等地都设有皇庄。皇庄的数量始终处于变化中,各个时期皇庄的规模大小也不相同。 5月25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关嘉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皇庄没有具体的名字,后人根据其性质不同泛称其为皇庄。 因其所处区域不同,这些皇庄有一个笼统的称呼,比如盛京周边的皇庄,统称为盛京皇庄。关嘉禄告诉记者,盛京周边的皇庄有很多,按照出产的物品分为不同的类别,具体有粮庄、棉庄、盐庄、果园、牧群、打牲、山场、瓜菜园、豆草秸庄等。仅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就有92个盛京粮庄。现在,这些庄园的具体位置已无从查证。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盛京皇庄几乎遍布整个辽宁省。西起葫芦岛绥中,东至丹东凤城,各地都设有盛京皇庄。 “因为是皇帝私产,土地、丁口、产品等都归皇帝占有和支配。”关嘉禄说,不管哪一种庄园,每年都要向皇家缴纳一定额数的赋税,主要是实物和银两。

相比之下,盛京皇庄承担的任务比一般的皇庄更重一些。每年除了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皇帝东巡时的费用。清朝曾有四位皇帝东巡,他们沿途的吃食由盛京皇庄供应,尤其是康熙的前两次东巡,食物主要依靠沿途的盛京皇庄供应。 例如,在康熙第二次东巡时,所需费用一律由盛京所属23个大粮庄及59个棉、靛、盐庄供应。 “皇庄作为皇室开支的主要来源,其收入一般不与国家财政发生关系,但皇帝有时也将之用于国事,如救灾、军费等。”关嘉禄说,“康熙镇压三藩叛乱时,就曾从盛京皇庄抽调了庄丁和粮食,以扩充兵力和补充军用物资。” 盛京皇家围场狩猎图 所有事务都需向北京总管内务府汇报 皇庄虽是皇帝的私产,但由于皇帝政务繁忙,无暇管理具体事宜,因此自上而下设立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皇庄的事务都是由在北京的总管内务府来打理。不过,盛京皇庄因设立时间较早,却有些不同。 清史学家、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悦说,清初时,盛京没有设立内务府,当时盛京皇庄分隶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由盛京三旗佐领管理,也称为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盛京内务府才设立,用以统理盛京地区皇室及宫廷事务,包括皇庄事务。 然而,无论是之前的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还是后来的盛京内务府,其职能虽说与北京总管内务府相近,但地位要比北京总管内务府低。盛京内务府对于皇庄内的许多事务都无权处理,事无巨细,都要呈报给北京总管内务府,其中一些事情甚至还得由皇帝钦定裁决。 在辽宁省档案馆,记者翻阅《盛京皇庄档案史料选编》时发现,盛京内务府不仅要把所产物品的核销之类的重大事情向总管内务府请示,就连派去京城送布匹人员的吃饭住宿等琐事也要呈文请示。 康熙十六年(1677年),总管内务府机构调整之后,所有皇庄的管理逐渐完善,不同种类的皇庄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比如:粮庄归会计司主管,果园归掌仪司主管,打牲归都虞司主管,棉庄、盐庄、靛庄等归广储司主管。 常年及时缴纳额赋的庄头可封官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 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 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 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 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 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世界上的 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 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一、学习目标 1.能用规范的地理术语描述气候的特征。 2.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并找出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并学会描述它们特征。 4.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体验高考 1、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2、左图为北非简略,右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其差异的原因。3、读下图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 原因。

三、知识归纳 (一)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温:冷热程度,时间变化(年较差和日较差)。 降水:总量,变化,季节分配。 其他:光照,风等。 2具体分析思路: 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降水:根据月降水量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降水特征主要点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

(二)气候成因分析思路 1纬度因素:决定太阳辐射,引起气温差异 2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大陆东岸为季风环流,大陆西岸受气压带风带控制。 3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包括海陆、地形、洋流、地面覆盖物 (1)海陆——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气温和降水(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2)地形:a 、海拔——水热以及组合状况的差异——高山气候(垂直差异);b 、坡向:迎风与背风,阳坡与阴坡 (3)洋流 (4)地面覆盖物:裸地与植被覆盖地 4、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或通过改变下垫面(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四、能力提升 4、读下图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5、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到下列问题。 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降水量/mm 甲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降 乙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图8 °

东三省区域划分

黑龙江省的地形,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西北部为北东——南西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北西——南东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部为北东——南西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兴安山地与东部山地的山前为台地。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包括兴凯湖平原),西部是松嫩平原。 北部山区: 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 中部山地: 依春市 东北平原地区: 鹤岗市,佳木斯市 东南丘陵山区: 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西南平原地区: 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地区 吉林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管辖二个副省级城市,一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州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另一个是省会长春和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7个地级市。 东南山地区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 中部平原丘陵地区:长春市、吉林市(丘陵居多)、四平市、辽源市(平原居多) 西(西北)部平原地区:白城市、松原市 辽宁省从地区的格局上可分为辽东(丹东、本溪)辽中(沈阳及其周边)辽南(大连地区及周边)辽北(铁岭地区)辽西(朝阳、阜新、葫芦岛、锦州)。辽东地区以山地为主,雨量充足;辽南相对积温比较高;辽北及沈阳周边以平原为主;辽西气候比较干燥,以丘陵为主。 按地形地貌区域划分为: 辽东山地地区:本溪市、辽阳市、抚顺市、丹东市 辽南平原:大连市、鞍山市(平原居多有丘陵)、营口市、盘锦市(辽河以东部分)辽西丘陵地区:锦州市、朝阳市、阜新市、葫芦岛市、盘锦市(辽河以西部分) 辽北平原地区:沈阳市、铁岭市 按地图方位划分 辽东:丹东、本溪、抚顺、辽阳 辽南:大连、鞍山、营口、盘锦 辽西:锦州、朝阳、葫芦岛 辽北:沈阳、铁岭、阜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训练

生态系统的结构同步练习 【双基提要】 1.生态系统是指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2.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分为和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和,后者又可分为、、 、等。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和 。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和。 5.在生态系统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6. 是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它一般不超过 个营养级。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 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7. 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和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课堂反馈】 例1 一块农田、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油菜和一块农田中的全部生物分别属于( ) A.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种群和群落 C.群落、种群和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 例 2 右图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图,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在生态系统的作 用 是。 (2)B表示,在生态系统的作 用 是。 (3)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和肉食 性动物2统称为,在生 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通常属于第 营养级,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和肉食性动物2能否构成一条食物 链? ,原因是。 (4)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的和。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水域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系统 D.生物圈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

高中生物必修三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基础练习教学提纲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龙江10学业)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循环流动 B.逐级递增 C.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传递效率是50%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04会考)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A.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多向流动、逐级递减 C.往复循环、逐级递减 D.往复循环、逐级增加 错误!未指定书签。.(山东07学业)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A.消费者获得的全部能量 B.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分解者获得的全部能量 D.照射到群落内的全部太阳能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龙江09学业)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错误!未指定书签。.(浙江09会考)右图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种 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三种生物只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则这条 食物链应为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错误!未指定书签。.(浙江10会考)下列各项中,能引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是 A.能量是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 B.大部分太阳能未被生产者固定 C.下一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比上一营养级多 D.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要通过呼吸消耗一部分能量 错误!未指定书签。.(广东10.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 B.能量沿食物链循环流动 C.能量在各营养级间可以循环利用 D.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多错误!未指定书签。.(宁07.1学业)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多B.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就越少C.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的D.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能量就越少错误!未指定书签。.(福建09.6学业)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B.能量可沿着食物链(网)循环流动 C.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D.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错误!未指定书签。.(安徽10科学基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以全部流入次级消费者 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促进了生态系统能量循环 D.食物链越长,流向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多 错误!未指定书签。.(山东06)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人们应采取以下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禽类、蛋类为主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07会考)在“水藻→水蚤→虾→鱼”这条食物链中,按能量传递规律,若鱼的体重增加1kg,则至少消耗水藻的量为 A.1kg B.100kg C.125kg D.1000kg 错误!未指定书签。.(广东10.6)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在“草→兔→狐”食物链中,如果狐活动一天需要200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的能量约为 A.200KJ B.2500KJ C.5000KJ D.20000KJ 错误!未指定书签。.(江苏10学业)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m2?a)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 A.16% B.15% C.12% D.10% 错误!未指定书签。.(广东12.1,多选)林德曼对某天然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部分结果如图7,由图可知 A.生产者为① B.次级消费者为③ C.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 D.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错误!未指定书签。.(江苏08学业)科学家对某水库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假如测得生产者含有的能量为280 J/(cm2.a),初级消费者含有的能量为56 J/(cm2.a),按此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含有的能量约为 A.5.6 J/(cm2.a) B.11.2 J/(cm2.a) C.22.4 J/(cm2.a) D.56 J/(cm2.a) O甲乙丙有机物总量(g)

广州气候特点及分析

广州气候特点及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吴佩文082 2081611152 主要摘要: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广州是一个降水量较多的城市,广州降水量多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地形等因素。除此之外,由于广州是一个工业区,所以到一定的月份的话,灰霾天气严重。 关键词:广州降水量气候 1、广州的概况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市现包括10个区,2个县级市,位于东经112.8——114.2,北纬22.3——24.1之间,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南面是广阔平坦、肥沃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面是黄埔港,港阔水深。平原和丘陵、山地、台地是广州的主要地貌特征。地势上基本上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广州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温暖、多雨,夏长冬短。,夏季长达半年之久。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少酷热,东无冰雪,纯常阴雨,秋高气爽。 1.1 气温 广州站的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以7月份28.6℃最大,次

大的是8月份的28.4℃;1月的13.6℃最小,次小的是2月的14.6℃;累年逐月的平均气温变化规律见图1。由于一年中,太阳在夏至日这一天到达北回归线(23°27′N)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北的位置,在冬至日这一天到达南回归线(23°27′S)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南的位置,太阳辐射量与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等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了广州夏长冬短、夏无酷热、冬天冰雪的气候特征。【1】 1.2日照 广州站累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201.9小时最大,次大的是10月的181.8小时,3月的62.4小时,次小的是4月的65.4小时;日照时数不仅与太阳辐射有关,而且与一日中的云量多少有关,但总体而言,以下半年居多,这与上半年常出现连阴雨及锋面降水以致长时间无日照不无关系。 1.3雾日数 全年以3、4月份发生雾现象最多,各站中,番禺平均年发生雾日数为15.3天居全市之冠。雾是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体。雾和云的主要区别是雾接地而云悬浮于半空中。雾发生时存在于人们周围,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特别可能对交通造成损害。 1.4天气现象 诸多天气现象中,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飑线以及强降水等又称为强对流天气灾害。其中,龙卷风因为其小尺

辽东山区主要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2003年第6期 辽宁林业科技 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Technology 2003 l6辽东山区主要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X 刘畅1,李长军2,高明楣3 (1.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2.新宾县刚山林场,辽宁新宾113200;3.辽宁省林业 信息中心,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合,森林内生物多样性越大,物种越丰富,分布越均匀时,才可以说此生物群落具有稳定的组成结构,生物多样性对确定合理的林型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5种森林类型中杂木林的生物多样性最好,杂木林中灌木层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柞树林、红松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差异不大;草本层生物多样性指数以杂木林最大,红松林下草本植物分布均匀。阔叶林在郁闭度0.6~0.7,针叶林在0.7~0.8时各物种分布均匀,物种丰富度较大,乔、灌、草各层生长状况良好。 关键词:辽东山区;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718.5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714(2003)06-0007-04 Bio-diversity of major forest types in mountainous areas in eastern Liaoning LI U Chang1,LI Chang-jun2,GAO Ming-mei3 (Liaoni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Fores try Sciences,Shenyang110032,China;2.Xinbin County Gangshan Forestry Farm,Xinbin 113200,China;3.Liaoning Provincial Forestry Information Cen ter,Shenyang110036,China) Abstract:Bio-diversi ty is an ecological compounding en tity formed by livi ng things and its surroundings,and the sum total of all kinds of ecological processes concerned.T he bio-communities are of stable compositional structure when bio-diversity i n forest is great and species distribute abundantly and evenly.Bio-diversity is essential to determine the rational s tructure of forest types. Among5forest types,bio-diversity was well in mixed broadleaved forest,bio-diversity index(BDI)and evenness index(EI)in shrub layers were great,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remarkably among BDI of stands of oaks,Pinus kor a iensis,larch and Pinus tabae formis;BDI in herbal layers was great for mixed broadleaved forests,herbal plants di stributed evenly in Pinus kor a iensis stands.Species distributed evenly and Richness of species was great when the density closure of broadleaved s tands was0.6~0.7 and densi ty closure of needle-leaved stands was0.7~0.8,plants of arborous,shrub,and herbal layers grew well. Key words:moun tainous areas in eastern Liaoning,forest types,Bio-di versity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合,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是与其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参数,只有森林内生物多样性越大,物种越丰富,分布越均匀时,才可以说此生物群落具有稳定的组成结构。辽宁省东部地区主要由龙岗山脉和千山山脉所构成,其天然林和人工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抗御和防止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辽宁省浑河、太子河、柴河、清河、苏子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集水区。因此研究辽东山区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多样性对确定合理的林型结构、发挥森林生态功能都是十分必要的。这里主要讨论5种森林类型及林下灌木层、 X收稿日期:2003-06-05;修回日期:2003-07-10

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

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 南义铉 摘要: 明初占领辽东之后,以辽东都司中心逐渐扩大势力范围。明朝在辽东都司之下设卫所,建立起卫所体制,并确保人口努力巩固内部稳定。到永乐年间,明皇亲征蒙古,招抚女真,设奴儿干都司等频频尝试对外扩张。但是未能将蒙古和女真地区收归为明朝的疆域。蒙古和女真反而势力扩大,威胁着明朝的边境。 明朝在女真地区设置的女真卫所随着奴儿干都司衰退,也不可能附属于明。辽东都司只占领着25卫地区,明朝通过修建辽东边墙国境线,以防御辽东,抵制蒙古与女真入侵。 相当于朝鲜与明的国境地带的辽东八站并未建辽东边墙,成为两国之间的国境中立地带,由于处于两国控制的空白地区,出现了各种越境问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后期,当时因为辽东都司内部屯田的减少、马政瓦解,士兵叛乱及逃跑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结果辽东落入满洲族的手中。由此可见,明朝面临着内部矛盾与外部势力扩大的威胁,辽东都司的统治力量相当有限,明代的边境政策是以辽东都司为中心的防御体系。从上述史实可见,认为明代满洲地区是明朝疆域的中方观点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 辽东、辽东都司、辽东八站、辽东边墙、女真、奴儿干都司 Ⅰ. 序论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对辽东(满洲)的历史相当关注。以有史以来辽东就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关联的假说为基础,将史前到近代的辽东历史编写入中国史。中国立足于“多民族统一国家论”,将古代的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匈奴、辽、金、元、清等在北方兴起的政权或成立国家的北方王朝归属为中原的地方政权或中国的兄弟民族。由此可见,中国的历史认识将古代北方的历史歪曲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甚至周边部的弱小势力,问题相当严重。 中国将北方的历史纳入中国史的过程中,明代辽东(满洲)地区的历史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在明代,辽东在东亚历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辽东交通四通八达,是通向朝鲜、女真、蒙古等地区的枢纽,因此成为相互争夺的兵家重地。明王朝也趁元末的混乱时期进攻辽东,并占领了辽东的部分地区。还在辽东地区设立了地区防御的中枢机构——辽东都司及下属的25个卫。以此来守卫京师,防御东部边境,在保卫王朝安宁的同时,将其作为对外扩张的前哨基地。 但是中国方面对明代辽东地区的研究成果其视角存在问题。即,夸大了明朝对辽东的统治,不仅包括蒙古的一部分,而且将女真族统治的吉林、黑龙江流域等广袤的满洲地区也归属于明,主张这些地区都是明朝的疆域。这与客观不符。实际上,处于明朝的影响力之下的地区仅限于辽东都司管辖的地区,即相当于现在辽宁省的范围。(蔡运辰, 1957, p.138)明代辽东的概念,通常指的是辽东都司形式上管辖的25卫地区,这也证明了辽东都司管辖之外的地区不是明朝行政力所涉及的统治地区。 立足于上述基本观点,本研究将分几部分对中方夸大明代对辽东统治进行分析,逐条反驳。借此来重新考察明代辽东的历史性质。本文首先将对在明代进驻辽东上发挥中心作用的辽东都司的性质和管辖地区进行考察。通过分析辽东都司的职能及其管辖范围,对实际统治的地区进

辽东卫所

论辽东卫所的设立在明初的军事战略价值 摘要:明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长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占有重要地 位,属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许多社会新问题。明初根据辽东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决定了设置辽东都司,体现了明朝对东北的战略部署。辽东卫所的设立在明初有很大的军事战略价值。 关键词:辽东卫所军事价值 一 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 明朝建国之初,其统治基础并不巩固,辽东地区一直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各种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纷纷涌入。就其全国来看,四川、云等割据势力仍存在。周边情况亦甚不利,尤其北方边境更为严重。洪武元年,元朝统治者元顺帝在明朝大军进攻的压力下,从大都北走,但仍佣兵北边,还有相当雄厚的力量,有时兵临通州,威胁北京。元顺帝在洪武三年死于应昌,但他的继承者仍然号称为大元皇帝。特别是当时东北的形势,对明朝统治来说,更为不利。这首先是蒙古各族不时的侵略。当时蒙古各族,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兀良哈各部、鞑靼各部、瓦刺各部。齐总兀良哈各部居住在东北西部,当然对辽东威胁最大。而在辽南的元代余部力量也很雄厚。元将哈刺张“屯驻沈阳古城”,高价怒“固守辽阳山寨”,也先不花“驻兵开原”①,洪保保据守“辽阳”,刘益集兵“得利赢城(今辽宁省复县东北得利寺镇)”。尤其是元丞相哪哈出佣兵数十万,盘据金山(今辽宁省开原西北),养精蓄锐,窥视辽东,待机南下,“彼此相依,互为声援”。元余部势力的存在,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明王朝的生存。这就是元末明初辽东的政治形势。 当时辽东社会经济状况也是不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辽东在东北来讲虽然开发较早,是东北先进地区,而比之内地还是落后的。地处边陲,地广人稀,农民以打猎为主,生产不发达。尤其元朝统治的八九十年里,中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的公田、民田被蒙古的贵族、贵族和僧侣侵占,辽东地区也不例外。元朝还实行“禁秋耕”或“禁耕”的法令,辽东地区广大的农田被改用牧场,失田的农民不断向南方流亡。元顺帝时,汉人,高丽人的马匹又都被劫夺,农村凋敝不堪。特别是元末明初战乱频仍,山河残破,人民再度流离失所。 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必须以及时而得当的措施对待元末明初的辽东形势,否则不足以巩固其统治。当时的必要措施是解除北方元朝余部的割据势力,恢复被破坏的辽东经济,缓和社会矛盾,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朱元璋在解除了元代余部势力威胁的同时,并着手解除辽东的元代余部势力的威胁,果断而迅速地开始了对辽东的招抚和用兵。 二 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即着手统一东北地区, 招抚辽阳行省等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作者:————————————————————————————————日期: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一、学习目标 1.能用规范的地理术语描述气候的特征。 2.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并找出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并学会描述它们特征。 4.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体验高考 1、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2、左图为北非简略,右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3、读下图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 原因。

三、知识归纳 (一)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温:冷热程度,时间变化(年较差和日较差)。 降水:总量,变化,季节分配。 其他:光照,风等。 2具体分析思路: 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降水:根据月降水量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降水特征主要点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还是夏雨型、冬雨型); 气温:高温(炎热):≥15℃降水多雨,湿润 温暖(温和):0~15℃少雨,半湿润 凉爽(用于夏季):10~20℃干燥,半干旱 寒冷:﹤0℃干旱 3总结答题模式 描述的基本内容表达形式 气温特征热量带(或年均 气温及最冷月均 温的大小);气温 的日较差、年较 差及季节变化 恒温型热带:终年高温 寒带:终年严寒 变温型 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 季温和) 温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 寒冷) 降水特征年降水总量,降 水的季节或年季 变化,雨季长短 年雨型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少雨型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季 变化大 夏雨型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 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多雨 水热组合雨热同期(不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差) 总体答题描述1.先判断气候类型(若不清楚气候类型则省去该步骤) 2.判断气温状况: a.终年高温(终年寒冷或冬冷夏热或冬温夏热) b.气温年较差大(或小),气温日较差大(或小) 3. 判断降水状况: a.全年降水丰富(或全年降水稀少或全年降水较多或较少) b.全年降水比较均匀(或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或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注意: a.有时描述气候时,可将气温和降水一起描述,如全年高温多雨或夏季高

辽东地区各类特产说明

辽东地区各类特产说明(一) 一、山野菜类 山野菜以其营养丰富,含粗纤维,胡萝卜素、有机酸、多糖类。烹调多样:趁冻开水下锅缓化,可沾酱、凉拌、做汤、同肉类炒炖、做馅。口感清淡、鲜嫩、爽滑各不同,而成为现代餐桌上最受欢迎的食品。 1、刺嫩芽:又名刺龙芽,多年生小乔木。可食部位嫩芽。刺嫩芽中所含的蛋白 质是普通家种蔬菜的十几倍,质地脆嫩甘香,其叶中含有生物碱、皂甙、氨基酸等物质另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食用方法:水煮沾酱、凉拌、做汤、涮锅、同肉类炒炖。 2、猴腿:多年生草本,可食部位嫩茎叶;该山野菜以入口清脆、色香味俱佳而 广受喜爱。猴腿中丰富的无机盐、维、钙、磷、铁等矿物质;猴腿嫩叶中含有大量的谷氨酸,能清除脑代谢在氨的毒害,保护大脑,促进脑代谢,还能打蛔虫。 食用方法:水煮沾酱、凉拌、做汤、同肉类炒炖、做馅。 3、蕨菜:多年生蕨科草本植物,又名如意菜,可食部位茎叶每100克鲜嫩叶中 含蛋白、粗纤维、胡萝卜素、钙、和16种以上氨基酸。鲜蕨中含有R-氨基丁酸有恢复脑细胞,安神降压的功能。鲜蕨菜入口爽滑,清淡解毒化痰、润肠通便。 食用方法:沾酱、凉拌、同肉类炒炖。 4、大耳毛:又各东风菜,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大耳毛口感清淡、有特殊的野 菜香,胡萝卜素含量极高,另外还含有粗纤维、尼克酸等。中药书中标明大耳毛性寒,味辛苦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

食用方法:水煮沾酱、凉拌、做汤、炒炖、做馅、涮锅。 5、刺五加:又名刺果棒落叶灌木,可食部位嫩茎叶;,口感、清、香、爽有特殊 香气。刺五加中含有非芳香性不饱和有机酸等物质有甙多糖,维生素A、B1、B2。能提高细胞氧气交换的能力。并促进新陈代谢,抗氧化作用。刺五加的抗氧化效果可是维他命E的五倍,抗疲劳、降血压、促进睡眠。 食用方法:趁冻开水下锅缓化,可水煮沾酱、凉拌、同肉类炒炖。 6、山胡萝卜:又名轮叶党参、四叶参,可食部位根叶茎山胡萝卜是营养极高的 山野菜。每100克鲜根中含粗蛋白11.89;粗脂肪3.5糖类4.5和大量的维生素,补休力、抗疲劳。口感松脆,和肉类同炖食口感嫩滑、质地脆嫩。 食用方法:凉拌、做汤、同肉类炒炖。 7、苦隆芽:学名升麻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食部部位茎叶,根入药。苦隆芽入口 味苦,丰满醇厚。奇妙的是吃一口苦隆芽再吃一口粥或水则变苦为甜,原来因谷类的多糖类与苦隆芽中的的阿魏酸和异阿魏酸、发生水解反应而生成蔗糖和果糖的原因。 食用方法:水煮后,冷水浸泡30分钟后沾酱食用。 8、杂菜:多种山野菜综合,味清香,色鲜明、入口清淡,去火,生津。 食用方法:可趁冻开水下锅缓化,沾酱、做汤、涮锅、同肉类炒炖。 9、蒲公英:婆婆丁嫩苗可食”。蒲公英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保健野菜,主要食用部分为叶、花、花茎、根。其嫩叶、未开花的花蕾、根状茎均可食用。挖其嫩幼苗,开水烫后,冷水漂洗,炒食、凉拌、做汤。风味尤佳。 二水果类 一、树莓:又名木莓,覆盆子多年生小灌木类果树。树莓果实香味宜人,口感独

辽东地区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实践探索

辽东地区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16-11-18T16:32:19.990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9月第18期作者:刘先军[导读] 【摘要】我国的城市文化与建筑设计受到当地人文、地理、文化的影响,各大城市多以建设前卫建筑风格的地标性建筑来展现城市风貌。辽东地区历来受到地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制约,建筑产业盲目追求规模,设计上缺乏城市自身的风格特点。本文通过本溪市殡仪服务中心主体建筑设计,通过将极少主义艺术风格与现代殡葬建筑文化相结合,探讨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在辽东地区的实际应用。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摘要】我国的城市文化与建筑设计受到当地人文、地理、文化的影响,各大城市多以建设前卫建筑风格的地标性建筑来展现城市风貌。辽东地区历来受到地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制约,建筑产业盲目追求规模,设计上缺乏城市自身的风格特点。本文通过本溪市殡仪服务中心主体建筑设计,通过将极少主义艺术风格与现代殡葬建筑文化相结合,探讨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在辽东地区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辽东地区极少主义建筑 Abstract: the urban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our country is influenced by the local culture, geography and culture, and the major cities are mor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city. Liaodong region has always been under the control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blind pursuit of the scal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design of the city’s own lack of style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Benxi City funeral service center of the main building design, the minimalist style and modern funeral building culture combine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inimalism architecture design in Liaodong area. Key words: minimalism architecture in Liaodong area 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战国、秦、汉至南北朝设辽东郡。又为军镇名,明初设置辖境相当于今辽宁省大部分和吉林省一部分。今主要是指大连市、丹东市与本溪市等地。 辽东地区是一个拥有多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钢铁、木林资源的地区,而这种优势并没有成为辽东地区设计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反而辽东地区的设计制造行业一直处于一种不尽人意的状态中。辽东地区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地区,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及建筑风格。但在近几十年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考量逐渐被淡漠。同时,在西方建筑理论、建筑风格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影响下,大量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盲目模仿,当今建筑已经成为多种前卫风格的集散地,使得建筑样式纷繁复杂。因此,如何依据地区的基础条件与城市文化,将建筑设计使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便成为现今建筑设计领域一大亟需解决的问题。 辽东地区的建筑设计应用与研究还缺少系统的具有连续的实践研究,尤其是对结合极少主义进行建筑设计的认识和理解缺乏理性的思考与研究。极少主义建筑以一种原形化的空间语汇结合现代材料与建造技术,建构起一种特立独行的设计风尚。且其中隐含的设计思想对当今我国尤其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应用与发展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价值。 本文以本溪市殡仪服务中心主体建筑设计为媒介,简要探讨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一、项目说明 本溪市原殡仪服务中心因位于城市中心,原用地选址在项目功能及开发使用上都不符合该城市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尤其是城市的现代化交通和社区的快速发展严重阻碍了殡仪服务中心进一步的扩展。 现殡仪服务中心规划用地整体环境依山临水,大体呈南北朝向,略呈东北与西南偏角。整个场地北侧与东侧是山地与丘陵,西侧太子河蜿蜒流过,南侧场地形成开敞。规划用地、污水处理厂连成一体与同向市区的交通相连接。东侧连绵的山地于是去相隔。形成山与水为何而成的相对独立的场地空间。地势条件由南侧污水处理厂向北侧由高到低逐渐过渡,中间狭长的河道形成最低点。 该项目的建设规划与主体建筑设计构思摈弃了国内殡仪服务中心多数采用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借鉴了极少主义建筑设计风格。构建一种简洁的构造关系与材质特性,建筑风格宁静肃穆。使人们在体验人的肉体消亡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灵魂净化与精神的再生。 二、设计构思来源 1.设计构想来源 太子河古称衍水、大梁河、梁水。燕太子丹为抗击秦国的入侵而逃亡于此,故名太子河。这条河,古往今来,生生灭灭,几经沧桑,演绎多少水激寥廓之事!沉睡卅万年的庙后山人择水而居,碧波缭绕,成为东北历史的拓荒者,是白山黑水最初的坯胎。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片得天独厚的沃土上耕耘劳作,孕育出深厚的地域文明。 2.主体建筑之寓意 主体建筑位于项目规划场地的东北处,与场地中心水体连成一个整体。建筑平面形式取自太子河蜿蜒流动的水体的形态。太子河与规划场地西侧蜿蜒流过,既为规划场地增添了自然水景,同时也成为场地规划设计的重要媒介。太子河成为设计构想的源头,流动的水形成了建筑的主题。通过“水“的元素与建筑形态的表达,体现主题建筑与环境的单一与宁静。建筑和场地水体的融合与延伸建立了设计的主题构思,并以此作为整体设计的中心和视点。水依附于建筑并使之具有了灵性,静寂的固体因具有了水的流动赋予了新的生命。 三、设计构想 1.建筑形态既满足功能特点,同时与场地整体布局形式保持统一。尝试建筑、铺装、水体形成大的整体形态,宾馆与办公楼与之形成疏密对比的关系。停车场位于广场西南方,以半圆形形式出现。几何化的停车场形式,利于车位的设计。运用弧形曲线与水体的曲线形成连接,产生节奏韵律感。建筑以简洁的几何平面与自由曲线形成对比。从东南侧入口进入场地的视觉景象。 2.祭祀区建筑形态的设计过程 祭祀区建筑形态分为三个部分,各建筑形态在外观上即独立又紧密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该建筑,在不同角度产生的不同视觉变化。将祭祀区的建筑以不同的材质来进行实验性的表现,以此探讨建筑传达给观者的感受。白色在主体建筑视觉上更能让祭祀区建筑体现观者的心情——超然平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