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全章教案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全章教案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1几何图形(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3、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出示章前图)

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常见的平面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内,这样的几何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二)找一找

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图片(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三)议一议

(出示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说说它们的异同。(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 2.常见的立体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内,这样的几何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五边形

圆形 六边形

(四)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五)赛一赛

小组长组织组员完成课本118页思考题,并进行学习汇报 (六)课堂小结

常见立体图形的归类

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第123页习题4.1第1、2题

2、课本第125页习题4.1第7、8题。

3、(1)收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实物;

(2)设计一张由简单的平面图形(如圆、三角形、直线等)组合成的优美图案,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4.1.1几何图形(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国柱、国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

长方体

正方体

圆锥

圆台

立体图形

柱体

锥体 球体

圆柱

棱柱

四棱柱 五棱柱 六棱柱 ……

圆锥 棱锥

三棱锥 四棱锥 五棱锥 六棱锥 ……

台体

圆台

棱台 三棱柱

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3、母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4、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难点: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正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平面图

知识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并说说诗中意境。

(二)数学游戏

比一比:讲台上依次放置粉笔盒、乒乓球、热水瓶.请四位学生上来后按照不同的方位站好,然后向同学汇报各自看到的情形.

(三)想一想

如何进行楼房的图纸设计?出示楼房模型.

出示图:中国第一位航天勇士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

问:如何进行飞船的图纸设计?(出示三张设计平面图),并问每张图分别从什么方向看?

看起来,楼房、航天飞船等均是立体图形,但是设计图都是平面图形,建筑单位、工厂均按照设计平面图加工,其中一个小零件如课本第119页图4.1-7,先需要看的图是图(2),

从左边看长方体从上面看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四)说一说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粉笔盒、茶叶盒,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出示实物)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五)画一画

长方体、圆锥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画.(出示实物)

这样,我们将立体图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

正放着的碗、球、柱台、倒扣的碗、

(六)探究活动

教科书119页图4.1-8,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你能画出来吗?适当变动正方体的摆放位置,你还能解决吗?小组合作学习,你摆我动手画一画,并进行展示.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从你所在的位置看这组几何体,看到的是什么样子?能否把你所看到的样子画下来?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画出下面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与俯视图

画出下面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与俯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

1.从正面看------主视图

2.从左面看------左视图

3.从上面看------俯视图

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八)布置作业

1.课本第120页练习1

2.课本第124页习题4.1第4、3题

3.(1)继续探究活动:摆一摆,画一画;

(2)画一画:埃及金字塔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画.

4.1.2 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3.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2.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3.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圆柱体模型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新授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3.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4.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

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

提出问题:

(1)观察图片

(2)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

(3)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

(4)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

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5~126页习题4.1第7~12、13、14题.

4.2 直线、射线、线段(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

(2)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难点: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3.关键:理解画图语言,建立图形与语言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一把直尺、木工墨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

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

二、新授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

1.探究直线性质.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128页探究课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教师活动: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

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

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以肯定的评价).

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29页有关内容.

教师活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提出问题: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

D

C B

A

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

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

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

(2)直线AB、CD都经过点O,点E不在直线AB上,但在直线CD上.

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3.完成课本第129页练习.

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

1.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32页至第134页习题3.2第1、2、3、4、10题.

4.2 直线、射线、线段(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借助现实的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实验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

2.难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

3.关键:学生积极参与画图等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获取数学信息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教具准备

直尺、圆规、刻度尺、三根木棒(两根等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教师活动: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棒.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索方法,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注: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法,应进行可操作性评价,对好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

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

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

二、新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在画出的射线(或直线)上量出相同长度的一条线段.

2.用尺规截取.(按课本第130页所讲方法)

教师活动:打开电脑,演示尺规作图过程.

板书: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思考课本第130页的问题,从中得出数学问题: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4.探索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出比较方法.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总结出的比较方法,并用教具请一个学生进行演示,板书:比较线段的长短.(1)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

(2)用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端点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

5.线段长短的比较结果.

学生活动:通过上面的讨论,总结出线段比较结果.

教师活动:用教具(三根木棒)演示线段比较方法,评价学生得出的比较结果,再用多媒体演示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

板书:(1)ABCD (3)AB=CD

B

A B (C) A

6.线段的等分点.

(1)线段的中点: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取线段AB上一点M,移动线段AM到线段MB上,当AM?与MB完全重合时,线段AM=MB,此时点M就叫做线段AB的中点.

板书: AM=MB=1

2

AB

(2)线段的等分点:

通过类比线段的中点,可得出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板书:

AM=MN=NB=1

3

AB AM=MN=NP=PB=

1

4

AB

7.探索线段的性质.

(1)完成课本第132页思考题.

(2)提出问题:

由这个思考题,你能得出线段的性质?

学生活动: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直线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活动:

板书:线段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完整归纳出线段性质.

(3)举例说明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4)在直线L上顺次取三点A、B、C,使得AB=4cm,BC=3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注:这两个问题先请学生在小组中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再作评价.

8.两点的距离.

教师活动:讲解两点的距离定义.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会了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会了比较线段的长短.

2.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3.懂得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33页至第114页习题4.2第5、6、7、8、9、11题.

4.3.1 角的度量(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二、新授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板书:1周角=_____°,1平角=_____°,1°=____′,1′=____″.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

例: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8;(4)176°52′÷3.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答案:76.5°.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4.3.1 角的度量(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量角器测一个角的大小,能借助三角板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及用量角器画出一个给定度数的角,会用尺规作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熟悉并理解画法语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节课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测量角的大小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不同方法间的差异,能够在测量画图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会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难点: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关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才能熟练掌握画图步骤.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请学生观察图形.(如右图)

2.提出问题:

你知道五角星的五个角是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二、新授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交流测量角的大小方法,可借助三角板估计角的度数,或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教师活动:巡视收集学生测量的方法,并请学生说明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积极评价.

结论:每个角均为36°.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提出问题:

你能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36°吗?能画一个角等于108°吗?

学生活动:两个学生板书演示画图过程,其余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2)提出问题:

你能用三角板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吗?

学生活动:动手画图.

教师活动:指导个别学生画图,评价学生的画图结果.

2.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探究:已知∠AOB,画一个角等于这个角.

学生活动:先进行独立思考,阅读课本第139页探究内容,动手画图,?小组交流解决疑难,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画图,并巡视指导学生画图,然后板书演示画图过程(画图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画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用量角器量∠A′O′B′与∠AOB,看一看度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任意画一个钝角∠AOB,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AOB.

师生互动:教师在黑板上画钝角∠AOB,?请一个学生板书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其余学生画图.

请同学们用三角板画出(1)15°;(2)75°;(3)105°;(4)120°;(5)135°的角.

教师活动: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如15°看成45?°~30°,用两块三角板画出15°的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复习了角的度量方法,学会了用不同的工具画角.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测量角的大小的仪器.(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活动:打开多媒体播放有关用仪器测量角的活动片子,让学生认识测量角的仪器.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5页至第146页习题4.3第6、11、14题.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

C

B

A

习热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3.关键:从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角的大小关系,?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及认识角平分线,也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教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圆规、剪刀、透明纸、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

1.提出问题:比较图中线段AB、BC、CD的长短.

学生活动:回顾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小组交流,得出适当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演示用圆规比较AB、BC、CD三条线段长短的过程,并写出结论:AB>AC>BC.

2.提出问题:

怎样比较图中∠A、∠B、∠C的大小?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比较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师活动:(1)肯定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结论:∠C>∠

B>∠A.(2)启发引导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剪下这个角,并与小组中其它同学所画的角进行比较后归纳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然后观看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活动过程,打开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把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顶点与一条边重合;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重合边的同侧.观察这两边的位置关系,就能得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注:讲解过程应强调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的操作过程.

完成课本第142页练习.

注:教师在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时,应对较好的方法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2.认识角的和差.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第140页观察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思考的结论.

教师活动:讲解观察中的问题,给出图中各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如下图)

∠AOC=∠AOB+∠BOC,

∠AOB=∠AOC-∠BOC.

提出问题:∠AOC-∠AOB=________.

3.动手操作:用三角板拼出特殊角,完成课本第140页探究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进行尝试拼出15°、75°的角,并讲出其中的理由.

提出问题:

利用一副三角板还能拼出多少度的角?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说出这些角的度数,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结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补充.

4.认识角的平分线.

教师活动: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沿着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

学生活动:观察老师演示过程,并思考下面问题.(如下图)

提出问题:∠AOC被折痕OB分成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

在图中,射线OB把∠AOC分成相等的两个角,即∠AOB=∠BOC,∠AOC与∠AOC?和∠BOC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射线OB叫做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40页有关内容,回答上面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角平分线定义,板书:角的平分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41页图3.4-5,讲解角的三等分线.

请学生动手完成课本P138探究,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认识.

在纸上画一个角,设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

学生活动:思考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角平分线的画法并画图.

教师活动:对学生总结出的画法进行评价,并演示画图过程.

(1)借助量角器画图:以已知角顶点为顶点,已知角的一边为边,在已知线的内部画一个度数等于已知角度数一半的角,则这个角的另一边就是已知角的平分线.

(2)用折叠方法:把角沿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沿折痕在角的内部画一条射线即为已知角的平分线.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角的大小关系有哪些?认识了角的哪些运算.

2.本节课学习了用三角板拼出哪些角?

3.角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5页习题4.3复习巩固5,综合运用10,拓广探索15.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4.3.3 余角和补角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2页至第14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

教具准备

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1)在一副三角板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那么其余两个角的和是多少?

(2)已知∠1=36°,∠2=54°,那么∠1+∠2=?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90°.

2.提出问题.

(1)观察方格如右图中的两个角,你能猜想∠1+∠2等于多少度?

1

2

(2)如果∠1=144°,∠2=36°,那么∠1+∠2=?

教师活动:打开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方格图.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180°.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移动∠2,使∠1、∠2顶点和一边重合,?引导学生观察∠1,∠2的另一条边,观察到两角的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验证学生的结论.

二、新授

1.余角与补角.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42页有关内容,并讲解余角与补角的定义.

注:讲解余角和补角时,必须向学生说明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即∠1+∠2=90°或∠1+∠2=180°,同时强调∠1是∠2的余角(或补角),那么∠2也是∠1的余角(或补角).

2.巩固反思.

(1)填空:

①47°18′的余角是______,补角是_______.

②∠α(0°<∠α<90°)的余角是______,∠β(0°<β<180°)的补角是_______.

(2)已知一个角是它补角的3倍,求这个角.

注:这两个例题讲解时,应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思考后再讲解.

(3)课本第143页练习.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并由三个学生进行板书,?其余同学进行小组交流并进行小组评价.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3.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1)提出问题:

观察方格图,下图中∠1与∠3有什么关系?∠1与∠2,∠3与∠4有什么关系?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方格图.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小组交流观察的结果:∠1=∠3,∠1+∠2=180°,∠3+?∠4=180°.

教师活动:移动图中各角,对学生观察的结果进行验证,进一步提出问题:∠2?与∠4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得出∠2=∠4.

(2)说明理由:

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出的结论,还应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并讲解课本例1.例1.如上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析题意,并写出说理过程,归纳性质.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分析中的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余角、补角的性质.

板书:等角的补角相等.

师生互动:类比补角的性质,得出余角的性质.

板书: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如右图,∠EDC=∠CDF=90°,∠1=∠2.

(1)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哪些角互为补角?

(2)∠ADC与∠BD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ADF与∠BDE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并进行小组交流和自我评价.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完成练习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进行讲评.

2.认识方位角.

提出问题:课本第143页例2.

如下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课本图3.4-10(1),讲解方位角和表示方位的射线,?在学生完成题中的问题后操作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注:讲解时应讲清楚方位角是以正北或正南方向的射线为一个角的始边,而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的射线是角的另一边.

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画出问题中的每一条射线.

3.知识拓展

提出问题:

小宁从A地向东北方向走62米到B地,再从B地向西走56米到C地,这时她离A?地多少米?在A地的北偏西多少度?画出图形(用1cm表示10m),然后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精确到1m、1°)

学生活动: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和评价.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画图和测量,并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学会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5页习题4.3:复习巩固8、9,综合运用12、13.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指明活动的主要内容

活动名称: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纸盒.

方法:观察、讨论、动手制作.

材料:厚(硬)纸板、直尺、裁纸刀、剪刀、胶水、彩笔等.

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如墨水瓶盒、粉笔盒、饼干盒、牛奶包装盒、牙膏盒等.

二、提出活动步骤、分组活动

活动步骤:

1.观察、讨论

以5~6人为一组,各组确定所要设计制作的包装盒的类别,明确分工.

(1)观察作为参考物的包装盒,分析其各面、各棱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2)拆开盒子,把它铺平,得到表面展开图;观察它的形状,找出对应长方体各面的相应部分;度量各部分的尺寸,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

(3)把表面展开图复原为包装盒,观察它是如何折叠并粘到一起的.

(4)多拆、装几个包装盒,注意它们的共同特征.

(5)经过讨论,确定本组的设计方案.

2.设计制作

(1)先在一张软纸上画出包装盒表面展开图的草图,简单设计一下,裁纸、折叠,观察效果.如果发生问题,调整原来的设计,知道达到满意的初步设计.

(2)在硬纸板上,按照初步设计,画好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注意要预留出粘合处,并要减去适当的棱角.在表面展开图上进行图案与文字的美术设计.

(3)裁下表面展开图、折叠并粘好粘合处,得到长方体包装盒

3.交流、比较

各组展示本组的作品,并介绍设计思想和制作过程.

讨论本组的作品,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制成的包装盒是否是长方体?若不是,是哪个地方出项了问题?如何改正?

(2)从使用性上看,包装盒形状、尺寸是否合理?用料是否节省?是否需要改进?

(3)包装盒的外观设计是否美观?

(4)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有哪些新认识?

4.评价、小结

评价各组的活动情况,小结活动的主要收获.

三、小结与作业

小结:制作立体图形――先转化为平面图形(平面展开图),再转化为立体图形(折叠).

图形认识初步

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 【课标要求】 【知识梳理】 1.点、线、面: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如交通图上用点表示城市,屏幕上的画面是由点组成的)。 2.角 ①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 ②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识别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 ③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如图,图中共有线段_____条,若是中点,是中点, ⑴若,,_________; ⑵若,,_________。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最多能确定条直线。 3、 2:35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______________。

4、如图,在的内部从引出3条射线,那么图中共有_______个角;如果引出5条射线,有_______个角;如果引出条射线,有_______个角。 5、⑴;⑵。 二、选择题 1、对于直线,线段,射线,在下列各图中能相交的是() 2、如果与互补,与互余,则与的关系是() 、=、、、以上都不对 3、为直线外一点,为上三点,且,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三条线段中最短、线段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线段是点到的距离、线段的长度是点到的距离4、如图,,,点B、O、D在同一直线上,则的度数为() 、、、、

5、在海上,灯塔位于一艘船的北偏东40度方向,那么这艘船位于这个灯塔的() 、南偏西50度方向、南偏西40度方向 、北偏东50度方向、北偏东40度方向 三、作图并分析 1、⑴在图上过点画出直线、直线的垂线; ⑵在图上过点画出直线的垂线,过点画出直线的垂线。 2、如图,⑴过点画直线∥; ⑵连结; ⑶过画的垂线,垂足为; ⑷过点画的垂线,垂足为; ⑸量出到的距离≈______(厘米)(精确到厘米) 量出到的距离≈______(厘米)(精确到厘米) ⑹由⑸知到的距离______到的距离(填“<”或“=”或“>”)四、解答题 1、如图,AD=DB, E是BC的中点,BE=AC=2cm,线段DE的长,求线段DE的长.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教案)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1认识几何图形(一)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预 习 案 一、预习自学(看课本P116—118完成下列问题) 1.几何图形 (1)仔细观察图4.1-1,并抽象出有哪些图形; (2)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3)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______图形。 (4)几何图形主要关注物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_.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 (1)仔细观察图4.1-3,并思考这些几何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2)什么是立体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课本118页思考题(图4.1-4) 3.平面图形 (1 )平面图形的概念: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1)纸盒 (1)长方体 (2)长方形 (3)正方形 (4)线段 点

它们是平面图形。 (2)思考:课本118页图4.1-5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1.做课本119页练习 2.做课本123-124页第1、2、3题 巩固练习 1.下列几种图形:①长方形;②梯形;③正方体;④圆柱;⑤圆锥;⑥球. 其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是()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⑤⑥ 2.课本125页第7题 课堂小结: 1.知识方面 2.数学思想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图形认识初步》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几何图形(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等模型。 3.一些图片 二、教学过程:

再结合:怎样画出一个五角星?……等问题----导入本章。 2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等图片,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形状的实物得到常见的几何图形,-----引入几何图形。 讲授新知 1.立体图形概念:首先结合从实物中可以得到的学生很熟悉的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其次进一步加深对立体图形概念的理解。 2.活动:多媒体演示教材第115页思考题(上)(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 议一议 出示教具模型(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练一练 完成教科书第115页思考题(下),并进行学习汇报。多媒体演示:学生带来直观感受,让学生体会图形世界的多姿多彩,本引言一方面是本章的引言,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初中阶段整个“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引言。 通过丰富多彩的图形展示,让学生形象感知从中得到的图形,进而引入本节的课题。 结合学生熟悉的立体图形对概念作了通俗描述。 加强学生对它们的认识;观察、感受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更好地识别几何体。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 通过练一练,结合具体实例引入,从熟悉的生活中识别图形,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几何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对于平面图形,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了,此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完成平面图形学习,交流

《图形认识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图形认识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多姿多彩的图形 1. 几何图形的分类 要点诠释:在给几何体分类时,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1)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把立体图形按一定的方式展开就会得到平面图形,把平面图形按一定的途径进行折叠就会得到相应的立体图形,通过展开与折叠能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点诠释: ①对一些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要非常熟悉,例如正方体的 11种展开图,三棱柱,圆柱等的展开图; ②不同的几何体展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同一几何体沿不同的棱剪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那么排除障碍的方法就是:联系实物,展开想象,建立“模型”,整体构想,动手实践. 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几何图形

? ? ?(2)从不同方向看: 主(正)视图---------从正面看 几何体的三视图 (左、右)视图-----从左(右)边看 俯视图---------------从上面看 要点诠释: ①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②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几何体的构成元素及关系 几何体是由点、线 、面构成的.点动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线动成面,面与面相交成线;面动成体,体是由面组成. 要点二、直线、射线、线段 1. 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2. 基本性质 (1)直线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要点诠释: ①本知识点可用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 如:要在墙上固定一个木条,只要两个钉子就可以了,因为如果把木条看作一条直线,那么两点可确定一条直线. ②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 3.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度量法:可用直尺先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等于这个长度的线段. (2)用尺规作图法:用圆规在射线AC 上截取AB=a,如下图: 4.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1)线段的比较: 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度量法;一种是叠合法.

七年级上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复习导学案

课题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复习(两课时) 【复习目标】:1.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线段、射线、直线)的基本知识; 2.掌握角的基本概念,能利用角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 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性质和运用 【复习难点】:角的运算与应用;空间观念建立和发展;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 【导学指导】 一、知识结构 二、回顾与思考 1、下面是我们学习过的一些数学名词,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短地描述它们吗? 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 展开图 两点间的距离 余角 补角 2、与以前相比,你对直线、射线、线段和角有什么新的认识? 3、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 __________确定一条直线。 4、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的距离 (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_______________。 (2)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_______________,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5、线段的中点及等分点的意义 (1)若点C 把线段AB 分为________的两条线段AC 和BC ,则点C 叫做线段的中点。 角的概念 1、角的定义和表示 (1)有_______________的两条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这是从静止的角度来定义的。 由一条射线绕着_______________旋转而成的图形叫做角。这是从运动的角度来定义的。 (2)角的表示: ①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②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③用阿拉伯数字或希腊字母表示。 2、角的度量 10=60′;1′=60′′. 3、角的比较 比较角的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 4、角的平分线 平面图形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展开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 几 何 图 形 立体图形 直线、射线、线段 角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线段大小的比较 角的度量 角的比较与运算 余角和补角 角的平分线 等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的余角相等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单元复习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单元复习题 设计 薛明荣 何永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面四个图形都是由相同的六个小正方形纸片组成,小正方形上分别贴有 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卡通画和奥运五环标志,如果分别用“贝、晶、欢、迎、妮”五个字来 表示五个福娃,那么折叠后能围成如图所示正方体的图形是( ) 2、一个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写着六个连续的整数,且每个相对面上的两个数之和相等,如图所示,你能看到的数为7、10、11,则六个整数的和为( ) A .51 B .52 C .57 D .58 3、如果要在一条直线上得到10条不同的线段,那么在这条直线 上至少要选用( )个不同的点。 A .20 B .10 C .7 D .5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②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的距离 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④若AB =BC ,则点B 是线段AC 的中点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平面内两两相交的6条直线,交点个数最少为m 个,最多为n 个,则m +n 等于( ) A .12 B .16 C .20 D .22 6、一条铁路上有10个站,则共需要制 ( ) 种火车票。 A .45 B .55 C .90 D .110 7、M 、N 两点的距离是20,有一点P ,如果PM +PN =30,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P 点必在线段MN 上 B .P 点必在直线MN 上 C .P 点必在直线MN 外 D .P 点可能在直线MN 外,也可能在直线MN 上 8、如图是一个经过改造的台球桌面的示意图,图中四个角上的阴影 部分分别表示四个入球孔。如果一个球按图中所示的方向被击出 (球可以经过多次反弹),那么该球最后将落入的球袋是( ) A .1 号袋 B .2 号袋 C .3 号袋 D .4 号袋 9、赵师傅透过放大5倍的放大镜从正上方看30°的角,则通过放 大镜他看到的角等于( )度。 C B 欢 迎 妮 (第1题图) 4 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单元测试14

(1) 15? 65? 东 (5) B A O 北 西 南人教七年级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水平测试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45分) 1.82°32′5″+______=180°. 2.如图1,线段AD 上有两点B 、C,图中共有______条线段. (2) C B A O E D 43 2 1 (3) C B A O E D (4) C B A O E D 3.一个角是它补角的一半,则这个角的余角是_________. 4.线段AB=5cm,C 是直线AB 上的一点,BC=8cm,则AC=________. 5.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OE 平分∠COD,则∠BOD 的余角______, ∠COE 的补角是_______,∠AOC 的补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3,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AOE=90°,从给出的A 、B 、 C 三个答案中选择适当答案填空. (1)∠1与∠2的关系是( ) (2)∠3与∠4的关系是( ) (3)∠3与∠2的关系是( ) (4)∠2与∠4的关系是( ) A.互为补角 B.互为余角 C.即不互补又不互余 7.如图4,∠AOD=90°,∠COE=90°,则图中相等的锐角有_____对. 8.如图5所示,射线OA 表示_____________方向,射线OB 表示______________方向. 9.四条直线两两相交时,交点个数最多有_______个. 10.如果一个角是30°,用10倍的望远镜观察,这个角应是_______°. 11.38°41′的角的余角等于________,123°59′的角的补角等于________. 12.如果∠1的补角是∠2,且∠1>∠2,那么∠2的余角是________(用含∠1 的式子表示). 13.如果∠α与∠β互补,且∠α:∠β=5:4,那么,∠α=_______,∠β=_________. 14.根据下列多面体的平面展开图,填写多面体的名称.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单元测试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单元测试 七年 班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最多能确定 条直线. 2.在植树活动中,为了使所栽的小树整齐成行,小颖建议大家先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然后就能确定同一行树坑的位置了,其数学道理是 . 3.一个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都一样,则这个几何体是 . 4.小明每天下午5:30回家,这时分针与时针所成的角的度数为 度. 5.(1)32.48°= 度 分 秒. (2)72°23′42″= 度. 6.已知∠1与∠2互余,且∠1=40°15′,则∠2= . 7.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的度数的3倍,则这个角的度数 . 8.如图,若D 是AB 中点,E 是BC 中点,若AC =8,EC =3,则AD = . 9.如图,OB 平分∠AOC ,∠AOD =78°,∠BOC =20°,则∠COD = . 10.把一张长方形纸条按图中方式折叠后,量得∠AOB ′ =110°,则∠B ′ OC =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1.下列四个生活、生产现象:①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固定在墙上;②植树时,只要定出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③从A 地到B 地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 架设;④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其中可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的现象有(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B E D A C (第8题) A B O C D (第9题) (第10题)

1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 直线AB 和直线BA 是两条直线 (B ) 射线AB 和射线BA 是两条射线 (C ) 线段AB 和线段BA 是两条线段 (D ) 直线AB 和直线a 不能是同一条直线 13.如图,几何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则从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是( ) 14.如图将直角三角形ABC 绕直角边AC 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从正面看是( ) 15.小丽制作了一个如下左图所示的正方体礼品盒,其对面图案都相同,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可能是( ) 16.线段AB =12cm ,点C 在AB 上,且AC =13BC ,M 为BC 的中点,则AM 的长为( ) (A )4.5 cm (B )6.5 cm (C )7.5 cm (D )8 cm 17.下列四个图中,能用∠1、∠AOB 、∠O 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是( ) 18.∠α=40.4°,∠β=40°4′,则∠α与∠β的关系是( ) (A )∠α=∠β (B )∠α>∠β (C )∠α<∠β (D )以上都不对 19.已知∠α=35°19′,则∠α的余角等于( ) (A )144°41′ (B )144°81′ (C )54°41′ (D )54°81′ 20.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OA 方向是北偏东30o (B )OB 方向是北偏西15o (C )OC 方向是南偏西25o ( D )OD 方向是东南方向 (第14题) B C ( D ) (C ) (B ) (A ) (第15题) (D ) (C ) (B ) (A ) D C B A (A ) (B ) ( C ) ( D ) (第13题) A A A A B B B B O O O O 1 1 1 1 (B ) (A ) (C ) (D )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立体图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小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听他说了些什么?你们能帮上贝贝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设计意图】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3)出示课件,揭示概念。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图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4)齐读图形名称。 (5)板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 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 (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案图形认识初步全章学案

七年级数学“先学后教”导学案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1 几何图形(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能识别一些基本的几何体。 二、阅读思考 仔细阅读课本P116—1118页,了解什么叫几何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什么是平面图形? 1、 统称为几何图形; 是立体图形; 是平面图形; 请你分别写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各两个实例。 2、完成课本P118页思考; 三、尝试练习 1、课本P119页练习;P123-125页习题4.1第1、 2、3题 2、下列图形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有( ) ①正方形;②圆;③棱柱;④球;⑤长方体;⑥圆柱;⑦六边形;⑧棱锥 A .①②⑦ B .③④⑤⑦ C 3、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 ,2, 3,4,5 ,6.根据图中该正方体A,B,C三种 状态所显示的数字,可推出“?”处的数字是四、交流展示 1、在组内讲解阅读思考,并交流。 2、在组内指定同学报答案,答案不同的先记下,最后交流展示。 3、教师巡视各组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拨或启发 五、当堂反馈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棱柱有两个互相平行,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面 B .棱锥除一个面外,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 C .圆柱的侧面可能是长方形 D .正方体是四棱柱,也是六面体 2、课本P125页习题4.1第7、8题。 3、如图,左面的几何体叫三棱柱,它有五个面, 9条棱,6个顶点,中间和右边的几何体分别是四棱 柱和五棱柱。 (1)四棱柱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2)五棱柱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3)你能由此猜出,六棱柱、七棱柱各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吗? (4)n 棱柱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吗? 六、反思小结 1、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与几何图形的关系是什么? 2、请举出生活中一些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及球的物体的名称(各举三例) 4·1·1 几何图形(第二课时)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导学案》精品优秀打印版导学单

最新精品 部编版人教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优 秀 导 学 案 (全章完整版)

前言: 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实用性强。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第1学时 4.1.1 几何图形(1) 学习目标: 1.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或图片,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简单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初步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学习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学习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使用要求: 1.阅读课本P115-P118; 2.尝试完成教材P118的两组思考的问题; 3.限时25分钟完成本导学案(合作或独立完成均可); 4.课前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一、自主学习: 1.观察P115本章的章前图: (1)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对它了解多少?(可上网查找) (2)你能从中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找找看. 2.多姿多彩的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你熟悉的图形.3.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装墨水的墨水盒?你能不能画出一个五角星?如果能,

你就试一试,如果不能,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共同学习. 二、合作探究: 1.观察P116的9张多姿多彩的图片,你能从中看出哪些熟悉的几何图形,与同学交流你观察到的图形. 【老师提示】:对于一个物体,如果我们考虑它的颜色、材料和重量等,而只考虑它的形状(如方的、圆的)、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和位置(如平行、垂直、相交),所得到的图形就称为几何图形.如:我们学习过的长(正)方体、圆柱(锥)体、长(正)方形、圆、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几何图形.2.立体图形: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是立体图形, 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小组交流) ②观察P117图4.1-3,你能由实物想到几何图形及其形状吗? ③完成P118思考的问题(上),并与你的同学交流. 【老师提示】:常见 ..的立体图形大致分为:柱体(圆柱、棱柱)、锥体(圆锥、棱锥)、球体三类. 3.平面图形: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找一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与同学交流. ②完成P118思考的问题(下) 4.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他们是互相联系的. 任何一个立体图形图形是由一个或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 看看下面的几个立体图形是由怎样的平面图形围成的?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3

课题由视图到立体图形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根据视图想象出它们的空间形状; 2.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多次实践中找出规律;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由三视图确定几何体. 【学习难点】 由两个视图确定几何体.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率先做完的小组内互查,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由三视图提供的形状去想象几何体的形状,再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法指导:利用三视图确定层数、排数、列数,三者结合起来,很容易找到物体的数量.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我们学会了画物体的三视图,如果只给了三视图,能确定几何体的形状吗? 现在我们来根据视图想象物体的形状,我们先从一些较为简单的、熟悉的物体的三视图入手,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由视图到立体图形 阅读教材P127~P128,完成下面的内容. 归纳:(1)根据三视图描绘物体的形状时,应先综合分析,整体考虑,可以凭借经验大致猜想立体图形的形状,再从细节上去逐一对比、验证,这就要求对常见的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中找到联系; (2)对一些组合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身边与其形状类似的一些物体按要求组合,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多次实践中找出规律. 范例:请根据下图(1)、(2)、(3)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

解:(1)是三棱锥;(2)是长方体;(3)是圆柱. 仿例:如下图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该几何体是(B) A.圆柱B.圆锥C.正三棱柱D.正三棱锥 变例: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则该几何体是(D) ,A) ,B) ,C) ,D) 学法指导:发挥空间想象力,解题过程中要从动手、动脑中积累经验,总结解题规律.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分. 展示目标:知识模块一展示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三视图之间的关系,加强空间想象力; 知识模块二展示重点在于让学生根据视图猜测物体的数量,寻找出彼此之间的规律. 知识模块二由视图猜测物体的数量 范例:一个几何体由多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它的三视图如图(1)所示,那么组成这个物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D)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检测题及答案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空间图形中是圆柱的为() 2.桌上放着一个茶壶,4个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观察,请指出下图右边的四幅图,从左至右分别是由哪个同学看到的()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④③①② 3.将如图2所示的直角三角形ABC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从正面看是图3中() 4.小丽制作了一个如下左图所示的正方体礼品盒,其对面图案都相同,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可能是() 5.下列四个生活、生产现象:①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固定在墙上;②植树时,只要定出两棵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树所在的直线;③从A地到B地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架设;④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缩短路程,其中可用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释的现象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A C D 第2题图 A. B. C. D. B A C 图2 A B C D 图 3

6.已知∠α=35°19′,则∠α的余角等于( ) A .144°41′ B .144°81′ C . 54°41′ D . 54°81′ 7.线段12AB cm =,点C 在AB 上,且 1 3 AC BC =,M 为BC 的中点,则 AM 的长为 ( ) A.4.5cm B. 6.5cm C. 7.5cm D. 8cm 8.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OA 方向是北偏东30o B.OB 方向是北偏西15o C.OC 方向是南偏西25o D.OD 方向是东南方向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长方体由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下列图形是一些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请将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3.如图,在射线CD 上取三点D 、E 、F ,则图中共有射线_________条。 4.(1)=0 48.32 度 分 秒。 (2)// / 422372= 度。 5.如图,OB 平分∠AOC ,∠AOD=78°,∠BOC=20°,则∠COD 的度数为_______. 6.把一张长方形纸条按图的方式折叠后,量得∠AOB '=110°,则∠B 'OC=______. 7.下图是由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构成的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形,这些相同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_______. O A B C D 北 东 南 西 ? 75? 30? 45? 25第10题图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平面图形(教案)

1 认识图形(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特征。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应用意识。 5.初步认识几何图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重点难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概念。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指导】 1.本单元教学的知识基础。本单元教学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一些特征,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2.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形状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它既不是对上学期知识的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如,长方形和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 3.收集大量的学习素材。教学前,师生共同收集学习过程中所需材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课前感知这些图形及其关系,

激发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2.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2.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情景导入】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1几何图形(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3、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出示章前图) 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常见的平面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内,这样的几何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二)找一找 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图片(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三)议一议 (出示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说说它们的异同。(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 2.常见的立体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内,这样的几何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五边形 圆形 六边形

(四)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五)赛一赛 小组长组织组员完成课本118页思考题,并进行学习汇报 (六)课堂小结 常见立体图形的归类 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第123页习题4.1第1、2题 2、课本第125页习题4.1第7、8题。 3、(1)收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实物; (2)设计一张由简单的平面图形(如圆、三角形、直线等)组合成的优美图案,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4.1.1几何图形(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国柱、国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 长方体 正方体 圆 柱 圆锥 球 圆台 立体图形 柱体 锥体 球体 圆柱 棱柱 四棱柱 五棱柱 六棱柱 …… 圆锥 棱锥 三棱锥 四棱锥 五棱锥 六棱锥 …… 台体 圆台 棱台 三棱柱

几何图形初步导学案教案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课题 4.1.1认识几何图形(1)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 1.几何图形 (1)仔细观察图,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 思考第117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思考:课本118页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1)纸盒 (1)长方体 (2)长方形 (3)正方形 (4)线段 点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教案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1 几何图形(1) 主备人:吕惠洁审核人:张延峰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几何图形(1)课时:1 学习目标:1.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或图片,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 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简单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初步理解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学习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学习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P115-P118; 2.尝试完成教材P118的两组思考的问题;小组内交流展示. 3.观察P115本章的章前图: (1)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2)你能从中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找找看. 二、自学检测: 1.观察P116的9张多姿多彩的图片,你能从中看出哪些熟悉的几何图形,与同学交流你观察到的图形. 【老师提示】:对于一个物体,如果我们考虑它的颜色、材料和重量等,而只考虑它的形状(如方的、圆的)、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和位置(如平行、垂直、相交),所得到的图形就称为几何图形.如:我们学习过的长(正)方体、圆柱(锥)体、长(正)方形、圆、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几何图形. 2.立体图形: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是立体图形, 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小组交流) ②观察P117图4.1-3,你能由实物想到几何图形及其形状吗? ③完成P118思考的问题(上),并与你的同学交流. 【老师提示】:常见 ..的立体图形大致分为:柱体(圆柱、棱柱)、锥体(圆锥、棱锥)、球体三类.3.平面图形: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找一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与同学交流. ②完成P118思考的问题(下) 4.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他们是互相联系的. 任何一个立体图形图形是由一个或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 看看下面的几个立体图形是由怎样的平面图形围成的?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二)教案43086

一、认识图形(二) 单元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1)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1)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_图形认识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 4.1.1 几何图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 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你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引导学生观察08年奥运村模型图,你能从中找到一些你熟悉的图形吗? (2)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从高科技产品到日常小玩意,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 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 线段、点. (3)观察其他的实物教具(或图片)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圆柱,球,圆等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