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油田三叠系长6致密砂岩油藏有效厚度下限探讨
安塞油田致密砂岩油藏补孔压裂措施效果分析

收稿日期:2023-10-06;修订日期:2024-01-25。
作者简介:黄易泽(1992—),男,工程师,现从事油气田开发工作。
E-mail:2689940811@qq.com。
文章编号:1673-8217(2024)02-0088-05安塞油田致密砂岩油藏补孔压裂措施效果分析黄易泽1,2,3,刘国栋3,李 洲4,杨 婕3,李玉波3(1.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16000;4.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河南南阳473000)摘要:安塞油田PQ油藏属于特低渗透油藏,油藏开发递减快、稳产难度大。
区域砂体发育、油层厚度大,存在纵向油层未动用状况,为了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PQ油藏开发效果,油井补孔已成为油田老区稳产及挖潜的主要途径之一。
针对不同层位的历年措施进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各层位出油下限;分析地层系数、孔隙度、原始含油饱和度以及地层压力对补孔效果的影响,建议下步补孔措施选井时,优选油层物性好、地层系数为4~10、孔隙度大于11%、含油饱和度大于45%、地层压力大于7MPa的油井,也为后期补孔压裂措施达到更好的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补孔压裂;含油饱和度;油层物性;措施效果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ofperforationfracturingmeasureseffectintightsandstonereservoirofAnsaiOilfieldHUANGYize1,2,3,LIUGuodong3,LIZhou4,YANGJie3,LIYubo3(1.SchoolofEarthSciencesandEngineering,Xi’anShiyouUniversity,Xi’an710065,Shaanxi,China;2.ShaanxiKeyLaboratoryofPetroleumAccumulation,Xi’an710065,Shaanxi,China;3.No.1OilProductionPlantofChangqingOilfieldCompany,PetroChina,Yan’an716000,Shaanxi,China;4.PetroleumEngineeringTechnologyResearchInstituteofHenanOilfieldCompany,SINOPEC,Nanyang473000,Henan,China)Abstract:PQreservoirbelongstoaultra-lowpermeabilityreservoir,withrapiddeclineinreservoirdevel opmentandhighdifficultyinstabilizingproduction.Withthedevelopmentofregionalsandbodiesandlargethicknessofoillayers,thereexiststheconditionofverticaloillayernotbeingutilized.Thesandbodyisde veloped,theoillayerthicknessislarge,butoillayersinverticaldirectionisnotused.Inordertofurthertaptheremainingoilpotentialandimprovethedevelopmentefficiency,wellfillinghasbecomeoneofthemainwaystostabilizeproductionandtappotentialinoldoilfieldareas.Basedontheanalysisofmeasureseffectindifferentlayersovertheyears,thelowerlimitofoilproductionineachlayerissummarized.Theinfluenceofformationcoefficient,porosity,originaloilsaturationandformationpressureonthefillingeffectisanalyzed.Itissuggestedthatthewellswithgoodreservoirphysicalproperties,formationcoefficientof4~10,porositygreaterthan11%,oilsaturationgreaterthan45%andformationpressuregreaterthan7MPashouldbeselectedforthenextstep,whichprovidesatheoreticalbasisforthelaterperforationfractu ringmeasurestoachievebetterresults.Keywords:perforationandfracturing;oilsaturation;physicalpropertiesofoilreservoir;measureseffect PQ油藏位于安塞油田东北部,属特低渗-超低渗油藏,开发过程中,单井产能低、稳产难度大。
影响三叠系长6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治理方法

隙与晶间孔隙属中孔细喉型孔喉组合。 1 3 渗流 特 征 . 根据室 内吸入法等润湿性 测试资 料, 计算无 因 次净 吸水 量 3 3 ,表 明 油层 润 湿性 为 弱亲 水一 .3 中性 。储 层 的这 一 润 湿性 特 点 ,使得 水 湿不 流 动相 占据 了微 孔 ,油 湿 相 占据 了大 中 孔喉 ,加 之 低黏 易 流动 的原 油 性 质 ,为 油 气 渗 流 创 造 了较 好 的条 件 ,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弥 补 了小 孔 、 细喉 、 性 差 的不 足 , 微 物
2 2 地层 压 力保 持水 平 低 , 力分布 不均 . 压
饱 和 压 力 9 8 ~ 1. 2 a 地 饱 压 差 1 4 — 5 . 6 1 8 MP , .8 .
0MP , 始气 油 比 12 3 2 .m。t 。 藏未 见 4 a原 1. —15 5 /, 油 底 水 , 然 能量 以弹 性溶 解 气驱 为 主 。 天 2 影响 开 发效 果 主要矛 盾 和 因素 分析 2 1 局部 裂缝 发 育 , . 见水 方 向性 强
沿裂缝方向突进 , 在注水很短的时间内, 就出现见水 井, 经过动态调配的方法无法控制含水的上升速度 , 油藏 目前有 1 5口井含水 已经超过 6 , 0 占油井开 井数 的 1 , 0 其中水淹井 1 0口。 并且从水淹方 向来 看 , 离 井 网设 计 的 菱形 长 对 角 方 向 5。对 井 网 主 偏 。 侧 向井进 行 对 比分 析 , 主侧 向 油井 日产 液 量 基 本平 衡 , 向油 井含 水 、 侧 动液 面 明显 高于 主 向油井 。
长 6储 层 天 然微 裂 缝 发 育 , 同类 油 藏 开 发经 验 表明, 注水 井排 方 向平行 于 裂缝 方 向 , 使注 入水 垂直 裂 缝 走 向 向采 油 井 方 向驱 油 , 能最 大 限 度 地 提高 才 波及 体 积 , 取得 较好 的开 发 效果 。因此 , 照菱 形反 按 九 点井 网 , 井排 方 向 NE 5进 行开 发 。 7。 开发 后注 入水
安塞谭家营油区长6油藏储层综合评价及油气富集规律

安塞谭家营油区长6油藏储层综合评价及油气富集规律
本文在研究区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常规孔渗、铸体薄片、常规压汞等分析测试方法,对安塞油田谭家营油区长6油藏储层特征进行精细研究,在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从沉积、成岩及构造等方面对长6油藏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优选有利区。
安塞谭家营油区长6油层组顶面构造主体为西倾单斜,仅在单斜背景上发育数排鼻状隆起带。
研究区长6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储层岩石类型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值为9.0%,渗透率平均值为0.85×10-3μm2,为典型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储层具有弱亲油特征,油水相对渗透率交叉点的含水饱和度变化范围大,油水两相同时流动的含水饱和度范围窄。
储层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本区长6储层主要为IIIa类和IIIb类储层,占各类储层总和的83.3%左右,非储层所占比例较小,为16.7%。
安塞谭家营油区长6油气分布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均存在不均衡性,骨架砂体的岩性分布和遮挡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规律,而顶面构造对油气的分布具有微弱控制作用。
在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小层优选有利目标区,为下步产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影响三叠系长6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治理方法

影响三叠系长6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治理方法
影响三叠系长6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治理方法
刘军全;张福畋;张瀚丹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8(034)008
【摘要】针对白豹油田长6油藏的地质特点,分析其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主要方法和对策.结果表明,局部裂缝发育和油层的非均质性强是主要影响因素,在目前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以动态监测资料为基础,开展剖面治理、井网完善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页数】4页(135-138)
【关键词】长6油藏;非均质性;注水效果;成果
【作者】刘军全;张福畋;张瀚丹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三叠系长8油藏开发影响因素分析及下步治理对策——以西峰油田董志区为例 [J], 侯长冰; 刘凯旋; 胡天宝; 张秉伟
2.长庆三叠系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C],
3.吴定地区三叠系油藏低产井研究及治理 [J], 刘俊芹; 刘晓彦
4.水平井开发油藏储层建模研究——以塔河一区三叠系下油组为例[J], 张俊杰; 王涛。
安塞油田杏河区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对孔隙的影响

( 1 .油气资源与探测 国家重点 实验 室 , 北京
2 .中 国石 油 大 学 ( 北京 ) , 北京
1 0 2 2 0 0 ;
1 0 2 2 0 0 )
摘要: 在岩心描述 、 常规薄片分析 、 阴极发光 、 扫描 电镜 、 x射线衍射等 多项分析 测试的基础上 ,
第2 0● 1 1 3 精 始 r 油 毛藏 2 0 1 3 年6 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6 5 3 5 . 2 0 1 3 . 0 3 . 0 1 1
安 塞 油 田杏 河 区 长 6储 层 成 岩 作 用 、 早 成 岩 B 阶段 和 中 成 岩 A 阶段 , 目前 成 岩 演 化 主 体 已进 入 中成 岩 A 期 。 成 岩 作 用是 影 响 长 6油层 油 气储 集性 能 的 重 要 因 素 , 导 致 孔 渗 性 能 降 低 的破 坏 性 成 岩 作
用主要为机械压 实作 用和胶 结作用 , 改善 岩石储 集性能的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 为溶解作用 , 浊
4 7 . 3 %; 石英 为 3 1 . 4 % ~4 1 . 3 %, 平均为 3 6 . 9 %; 岩 屑为 1 0 . 5 % ~1 8 . 9 %, 平 均为 1 3 . 0 %; 云母 为 3 . 2 %
~
9 . 3 %, 平 均为 4 %( 图l a 、 c ) , 炭 屑 等 其 他 约 为
1 %, 出现高 长石 、 低石 英 、 较 高云 母碎 屑组 合 特 征 ,
成分成熟 度低 ( p / ( F+ ) =0 . 3 4~ 0 . 5 5 ) 。
安塞油田长6砂层油藏数值模拟

安塞油田长6砂层油藏数值模拟
沈楠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年(卷),期】2016(036)023
【摘要】安塞油田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期.通过对长6油藏从储量、注水量、压力、采油量、含水率五个方面进行拟合并分析其结果得出:全区和单井
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油藏开发动态趋势接近,产油量变化趋势基本与实际点吻合;根据
储层研究成果建立起来的王窑孔隙渗流区和裂缝渗流区油藏地质模型,经历史拟合
作出适当调整后,基本能描述油藏实际生产动态,反映地下储层油、水分布规律,可以满足进行油藏开发趋势分析和调整方案的预测研究.
【总页数】4页(P72-75)
【作者】沈楠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方山作业区,甘肃庆阳 7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开发井网与裂缝系统适应性对特低渗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沿25井区长6油藏开发为例
2.低渗透油藏注水诱导裂缝特征及形成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油藏为例
3.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诱导裂缝特征及
其识别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W区长6油藏为例4.低渗透砂岩油藏注
水诱导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W区长6油藏为例5.安塞油田长6_3砂层组物源体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低渗碎屑岩储层评价方法研究——以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例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4, 4, 104-114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4 in Hans. /journal/ag/10.12677/ag.2014.42013Research on Evaluation Methods forExtremely-Low-PermeabilityClastic Rock Reservoir—Taking the Chang 6 Reservoir of Yanchang Formationin Ansai District as an ExampleXuan Ji, Lingling Xu, Fuhua Gong, Mengsha Yin, Ziheng LiuSchool of Geosciences,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Email: 510084768@Received: Mar. 24th, 2014; revised: Apr. 9th, 2014; accepted: Apr. 22nd,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evolution in china determine that low-permeability oil and gas resource is abundant, widespread and has various types. In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with energy shortage situation, intensifying th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accelerating the increase in oil reserve and production to promote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have the realistic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Changqing Ansai oil field, the first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oil field, is a low-permeability oil field.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Chang 6 reservoir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Ansai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o study low-permeability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ules by depositional system. We can underst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rough refined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alysis.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sequence and diagenetic facies dis-tribution in the reservoir can be confirmed by the method of diagenesis analysis. Finally, through reservoir evaluation, we can recognize the reservoir por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ptim-ize advantageous area and complete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KeywordsLow-Permeability, Ansai Oilfield, Chang 6 Reservoir Set, Reservoir Evaluation特低渗碎屑岩储层评价方法研究——以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例纪璇,徐岭灵,龚福华,尹梦莎,刘子恒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Email: 510084768@收稿日期:2014年3月24日;修回日期:2014年4月9日;录用日期:2014年4月22日摘要中国的地质演化特点决定了中国的低渗透油气资源丰富,分布广、类型多、资源量大。
安塞西区延长组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评价

摘
要 : 据 岩 心 观察 、 矿 薄 片 、 体 薄 片 及 扫 描 电 镜 等 分 析 结 果 , 为 安 塞 西 区 长 6 层 组 储 层 岩 石 以 细 粒 长 根 岩 铸 认 油
石 砂 岩 为 主 , 次 为 中 一 粒 、 粒 及 粉 一 粒 、 粒 长 石 砂 岩 , 储 层 主 要 储 集 空 间 类 型 有 沸 石 溶 孔 、 间 孔 和 其 细 中 细 粉 该 粒 粒 内 溶 孔 ( 石 溶 孑 、 屑 溶 孔 ) 主 要 的 孔 隙 组 合 类 型 有 粒 间 孑 一 孔 型 、 孑 一 间 孑 型 、 间 孑 型 及 复 合 型 长 L岩 , L溶 溶 L粒 L 粒 L 等 。研 究 区 反 映 孑 喉 特 f L J 下的各 种 参 数 变 化 较 大 , 岩 孔 喉 分 布 不 均 , 喉 配 置 关 系 主 要 为 中 孑 一 喉 型 和d - 一 砂 孔 L 细 ,L t
是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的 主 要 目 的 层 。 长 6 层 组 又 按 照 油
含 量 相 对 较 少 。 平 均 含 量 为 47 .一 般 在 1 %~ .% . 0
1 %之 间 。 4 主要 由绿 泥石 组 成 , 少 量伊 利 石 ( 均 含 平
含 量为07 与 泥铁 质 ( .%) 平均 含 量 为09 。 .%) 砂 岩 以 细粒 为 主 , 次 为 中一 其 细粒 、 中粒 及 粉一
少量 线/ 、 凹 凹凸 、 底接 触 。长6 基 储层 主要 粒径 分 布
在 00 ~ . m 分 选 较 好 。 屑 颗 粒 普 遍 为 定 向 性 .1 05 m, 0 碎
1 岩 石 学 特 征
安塞油田坪桥难采区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

第41卷 第1期 2008年 (总164期)西 北 地 质NORT HWESTERN GEOLOGYVol.41 No.1 2008(Sum164) 文章编号:1009-6248(2008)01-0107-08安塞油田坪桥难采区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饶巧,李涛,何右安(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摘 要:难动用储量多处于各油藏边部,物性变差、丰度低。
坪桥难采区长6储层与已开发的坪桥老区相比,碎屑颗粒细,填隙物含量高,物性差,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大,面孔率小(尤其是残余粒间孔少),属于典型的特低渗储层。
具有明显的非达西渗流特征,较大的启动压力梯度。
同时,黏土矿物的水化分散和微粒运移造成储层的水敏和速敏损害等特点。
为减少储层伤害、增加储层渗流能力、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运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井网优化技术、超前注水技术、优化压裂改造方案、黏土稳定剂等技术措施,实施效果显著。
关键词:安塞油田;长61油藏;难动用储量;渗流特征;开发对策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安塞油田剩余可动用探明储量已不能满足长庆油田“十一五”油田开发规划目标,剩余探明储量多处于各油藏边部、物性变差、丰度低的难动用储量。
与坪桥老区(郭庆安, 2004)相比,这类油藏以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单井产量低为主要特点,开发难度大,探索该类油藏高效开发的技术措施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首要课题(胡文瑞等,1994)。
以安塞油田坪桥区S202井区长61油藏为例,以减少储层伤害、增加储层渗流能力、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为目的(杨寿山,1999),运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井网优化技术、超前注水技术、优化压裂改造方案、黏土稳定剂等技术措施,实施效果显著,为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油藏地质特征1.1 储层地质特征安塞油田坪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东北部,主力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1小层,油藏埋深1100m左右(朱玉双等,2000)。
三叠系长6低渗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及稳产技术

三叠系长6低渗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及稳产技术李建粉;武新生;王正权;陈建宏【摘要】从五里湾长6油藏的勘探、开发到开采的全过程,始终以不断精细储层地质研究,深化油藏地质认识,建立和完善油藏地质模型为中心,这也是五里湾长6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及油藏高效开发的前提。
长6低渗透油藏的稳产技术必须坚持以油藏为单元、以注水井为核心、油水并举的原则。
核心技术包括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精细储层注采剖面对应、细分水动力流动单元强化低产区注水、完善注采井网、注水井剖面治理、措施解堵引效等。
【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1页(P142-142)【关键词】长6油藏;储层;单井产量;稳产技术【作者】李建粉;武新生;王正权;陈建宏【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基建工程部;长庆油田基建工程部;长庆油田采油七厂;长庆油田采油七厂【正文语种】中文五里湾长6油藏采用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注水开发,主力开发长62,截至2003年累计探明含油面积145.4km2,探明地质储量8154×104t,已全部得到动用,累计建产能103.1×104t。
从五里湾长6油藏的勘探、开发到开采的全过程,始终以不断精细储层地质研究,深化油藏地质认识,建立和完善油藏地质模型为中心,这也是五里湾长6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及油藏高效开发的前提。
2.1 实施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提高单井产量通过油藏精细描述,进行层序地质划分对比、沉积微相判识、成岩微相分析,进而进行产能控制因素与产能分布规律及储层平面、剖面连通性模型等研究,建立起精细的储层地质模型和流动单元,剖析油井低产成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2.2 细分水动力受效单元划分的水动力受效单元,实施不同开发技术政策。
在五里湾长6油藏,将整个长6油藏分为油藏北部、油藏中部、油藏南部、ZJ41低产区、ZJ53区、压裂试验区,每个区块实施不同开发技术政策。
同时对五里湾长6油藏边部、西南部、北部ZJ41等低产井连片分布的区域在强化低产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因能量保持水平低造成的低产井实施强化注水,促使油井见效,对能量得到保障的油井及时实施引效措施,提高低产井产能。
不稳定注水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研究

收稿日期:2005205211作者简介:姜必武(1976-),男,重庆潼南人,在读博士,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
文章编号:100023754(2005)0420045202不稳定注水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研究姜必武1,牛彦良1,2,欧 瑾3,万学鹏3,李贤兵4(1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2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3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4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要:由于非均质地层中不同渗流特性介质的压力传导速度不同,不定期地改变注水井的注入量可在储层中高渗透层和低渗透层之间产生不稳定的压力差,压力差产生油水交渗流动,弹性力使油被置换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现场生产实践表明,在达到相同的采出程度时,常规注水的含水率高于不稳定注水的含水率;不稳定注水的最终采收率明显高于常规注水的最终采收率。
关键词:不稳定注水;非均质;机理;开发效果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非均质油藏在注水开发的情况下,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油层易形成相对固定的注采连通对应关系:注入水总是沿着渗透率相对较高油层率先到达采油井底,而渗透率相对较低的油层不容易被注入水波及到,水驱动用程度很低,甚至根本未动用。
这就造成非均质油藏采收率较低的不良情况[1,2]。
不稳定注水是针对非均质油藏的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1 不稳定注水驱油机理111 油水交渗在油藏岩石多孔介质中,若存在饱和度差,则存在毛管渗吸现象。
但是,依靠自行渗吸现象进入低渗孔道的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细小孔道中毛管力和上升水柱重力相等时,油、水界面的移动停止,这就是毛管渗吸的平衡高度[3,4]。
据研究,在实际储层中这种自行毛管渗吸的平衡水高度约为15~20c m ,可见依靠这种自行毛管渗吸作用,水不会进入低渗层较深部位,也不可能较大幅度提高低渗层的含水饱和度。
浅析安塞油田长6油藏精细分层注水开发效果

2201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我国沉积盆地分布的中带,兼受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地壳运动的影响,是一个经历了稳定沉降、坳陷迁移、后期扭动的长期稳定发育的多旋回克拉通叠合盆地。
中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进入大型内陆差异沉降、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至三叠纪晚期,沉积了一套以河流一湖泊相为特征的陆源碎屑岩系,成为鄂尔多斯盆地最重要的含油气层位。
研究区长6油层组厚度125~145m,为一套深灰一灰黑色泥质岩、灰色泥质粉砂岩与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互层。
根据沉积旋回和岩性、电性等特征将长6油层组进一步细分为长61、长62和长63油层段。
2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2.1 划分与对比依据对油田的底层进行划分和对分层进行比较是密切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进行详细分层也是进行比较的关键。
分层时需要严格按照分层原理,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质特征,各层之间找到相似和不同,便分层后各层间趋于稳定。
2.2 标志层特征在对安塞油田200余口探井延长组的岩、电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K1,K2,K3,K4标志层对于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精细划分与对比至关重要,其特征表现如下。
K1 标志层,位于长7油层组的中下部,厚度一般4~5m。
岩性为褐色凝灰质泥岩,质纯,性软,具滑感,水平层理发育,化石丰富。
K2标志层,长7油层组顶标志层,为长6和长7的分界。
在长7顶部厚度14~18m的地层中,出现3~4个厚度小于1m,岩性为棕灰色、微带黄色的水云母泥岩。
K4标志层,长61顶标志层,为长6和长4+5的分界,距K5标志层40~50m,厚度小于1m。
其电性特征表现为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偏正等。
3 分层注水工艺对油井开发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用了分层注水的方法对问题进行了改善,采用该方法后油井注水后出现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在对注水管选择管柱时多选择悬挂式的管柱,采用这种管柱可以有效防止注水时对各油层中出现渗水,漏水。
①悬压式封隔器采用封隔器是为了有效分割油井的各个油层,避免油层之间的渗漏。
安塞油田三叠系油藏酸化改造技术

安塞油田三叠系油藏酸化改造技术摘要:安塞油田属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三低致密砂岩油藏,主要产层为中等酸敏、弱水敏,无自然产能,经压裂改造后单井平均日产不足2吨。
部分油水井在生产和井下作业过程中,由于液体污染和机械杂质沉淀等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造成近井地带污染堵塞,使近井地带渗透率下降,产液指数、注水能力下降。
采用酸化技术,只要解决好酸化后产生的二次沉淀、酸液与地层的配伍性,就能有效解除人工裂缝和近井地带地层污染堵塞,提高近井地带渗透率,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油层孔吼半径小,易堵塞,因此应用各种增产工艺技术是保持油田长期稳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安塞油田三叠系堵塞酸化改造安塞油田属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三低致密砂岩油藏,主要产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长6油层为中等酸敏、弱水敏,无自然产能,经压裂改造后单井平均日产不足2吨。
部分油水井在生产和井下作业过程中,由于液体污染和机械杂质沉淀等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造成近井地带污染堵塞,使近井地带渗透率下降,产液指数、注水能力下降。
经室内对砂岩矿物成份分析、油层潜在伤害研究、岩芯评价试验及现场实施,采用酸化技术,只要解决好酸化后产生的二次沉淀、酸液与地层的配伍性,就能有效解除人工裂缝和近井地带地层污染堵塞,提高近井地带渗透率,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一、储层孔渗特征安塞油田储层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孔径小,吼道细微。
二、油层堵塞机理1.外在因素油气田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从钻井开始,要经过完井、射孔、压裂试油以及后期的措施作业等,正是由于这些作业,使一些固相颗粒和残渣物被挤入油层或者在岩石表面形成泥饼而形成堵塞,对于平均喉道半径只有0.43μm的长6油层更易发生堵塞。
2.内在因素黏土矿物是最易对地层造成伤害的物质,安塞油田地层中黏土矿物含量一般在20%左右,其敏感性主要表现为中强酸敏和弱水敏。
酸敏矿物为绿泥石、浊沸石及方解石等,水敏矿物为伊蒙混层。
酸化在安塞油田很少进行,水敏矿物含量很少,粘土对油层的伤害程度很低。
安塞地区延长组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安塞地区延长组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张波波;杨塞锋;贺洁;樊婷婷;车飞翔;周梦影【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4)2【摘要】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安塞地区延长组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综合运用岩芯描述、显微镜鉴定、扫描电镜和压汞试验等手段,对长6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和孔隙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其对指导致密砂岩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结果表明:安塞地区长6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隙结构以Ⅱ类(中高排驱压力-微细喉)为主;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9.97%,平均渗透率为1.37×10^(-3)μm~2;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不同微相下的沉积结构不同造成储层的物性差异;强烈成岩作用造成孔隙的孔喉结构差,其中压实压溶作用造成16.7%的孔隙度损失率;受东北方向物源方向影响,不同胶结物差异分布导致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后期溶蚀作用改善储层物性,主要是长石溶蚀,以及区域东北部浊沸石发生溶蚀。
在成岩演化基础上进行成岩序列分析,将安塞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阶段划分为中成岩A期。
【总页数】10页(P301-310)【作者】张波波;杨塞锋;贺洁;樊婷婷;车飞翔;周梦影【作者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杏子川采油厂;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TE122.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敏感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新安边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为例2.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为例3.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及有效储层表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为例4.致密砂岩孔隙演化特征及其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南延长组长8储层为例5.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油性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8段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塞油田三叠系长6油藏原油结蜡规律分析

安塞油田三叠系长6油藏原油结蜡规律分析李大建;黄伟;郭方元;牛彩云;罗庆梅;胡美艳【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1(037)004【摘要】通过对安塞油田长6油藏蜡样室内实脸分析测试,显示长6油藏原油析蜡析点为35℃,井筒结蜡主要以粗晶蜡为主,且井筒上部蜡样与下步蜡样在组分、蜡型含量上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宏观上表现为井简下部蜡样比上部蜡样容易被清除,这对井简清防蜡工艺技术对策的优选提供了重要依据.【总页数】3页(P123-125)【作者】李大建;黄伟;郭方元;牛彩云;罗庆梅;胡美艳【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8+.2【相关文献】1.基于新型Couette结蜡装置的长庆原油结蜡特性及模型建立 [J], 李传宪;姬中元;杨飞;蔡金洋;陈赫;李琛;史培玉2.原油管道运输结蜡规律分析及防护应用 [J], 任博敏3.原油集输管线结蜡机理分析及动态结蜡实验研究 [J], 胡文庭;李关虎;胡小冬;范虎;侯义梅4.原油结蜡问题及膜层防结蜡研究进展 [J], 王志伟;刘建明;黄凌峰;刘通;杨永琦5.三叠系长6油藏原油组分分析研究 [J], 刘蕾;李文宏;王丽莉;张康;范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塞油田长6油藏堵水调剖效果分析

安塞油田长6油藏堵水调剖效果分析李伶东;王小平;梁栋斌;张智斌;吴炜;张军【摘要】安塞油田长6油藏,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较强.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油藏平面及剖面上的矛盾日益突出,注入水单向或多向突进导致油井含水上升速度较快,制约了油藏的整体开发效果.近年通过实施注水井深部调剖措施,封堵优势见水方向,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水驱动用程度,达到稳油控水的目的,对油藏的稳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本文重点对历年的注水井深部化学调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技术措施在油藏开发中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为今后同类型油藏的开发调整提供了方向.【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4页(P124-127)【关键词】非均质;优势见水;水驱波及体积;深部调剖【作者】李伶东;王小平;梁栋斌;张智斌;吴炜;张军【作者单位】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000;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000;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000;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000;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000;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8+.31 基本概况1.1 开发概况安塞油田长6油藏的杏南区块,为多油层复合岩性油藏,其沉积微相为内陆湖盆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展布总体呈NE-SW向,砂体宽度约2~3km,厚度10~25m,呈带状展布。
主力油层为长611-2、长62、长63,油藏埋深1000~1300m,油层分布稳定。
属于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油藏。
杏南区块裂缝主要呈NE32°和W-E方向分布,注入水沿裂缝突进,主向油井含水、压力上升快,快速水淹;水线推进速度1.5~7m/d,平均见水周期436天,水驱状况差,区块方向性见水见效明显。
1.2 水驱规律1.2.1 平面水驱状况图1 杏南区块含水分级图杏南区块的中东部,主要表现为砂体展布方向优势及非优势多向见水的特征。
安塞油田王窑老区特低渗透油藏储层厚砂体精细解剖_李佳鸿

长 61 段自下而上沉积基准面总体呈现下降趋
势,A / S 比值呈现波浪式减小,3 类沉积微相组合相
带的分布特征也出现相应的改变(
图
4)
。长
6
2 1
时
期河道规模小,河道摆动不明显,以孤立的河道带为
主,河道 / 河道间厚度比值小,河道间以泥岩沉积为
主;
长
6
1 1
-3
时期 河 道 逐 渐 发 育,分 支 河 道 开 始 侧 向
主力河道带内,以纵向稳定发育的河道砂体为 主,多期堆叠,厚度可达十几米,砂地比大,是长 61 储层的主力油层和渗流通道; 分支河道带是分支河 道摆动以及填平补齐的产物,横向迁移明显,泥质、 粉砂质夹层较发育,河道规模较小,纵向上不稳定, 为主力河道带与河道间的过渡带; 河道间是水下分 流河道间的地带,以水位漫溢过河道所携带的粉砂 - 细砂、泥质等细粒沉积物为主,且多期漫溢的薄层 粉 - 细砂岩与泥岩互层,充分接触导致钙质胶结严 重,对油水运动起到隔挡作用,局部残留未被钙质胶
小层划分可行性的级别下限值分析安塞油田长储层主体为连片分布的细砂岩tablesinglelayerdivision沉积微相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段属于湖盆毯式曲流河三角洲体系中的三角洲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同时发育溢岸砂河口坝和水下天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总体呈现向上变细的正旋回序列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组成电测响应表现为箱型钟型往往底部突变或呈现冲刷面动力较强期次的河道底部可见灰绿色块状泥砾
安塞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的长 6 油层组,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浅水湖泊 三角洲前缘亚相[2-4]。长 6 油层组又进一步分为 3 个砂组: 长 61 、长 62 和长 63 ,其中长 61 是本文研究的 目的层段。长 61 层段岩性主要为细 - 粉粒的岩屑长 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5-6],物源方向为北东向,储集 空间包括溶蚀孔和粒间孔等。储层平均孔隙度和空 气渗透率分别为 12. 4% 和 1. 29 × 10 -3 μm2 。
安塞油田长63砂层组物源体系研究

形 态 、基底 性质 及 构造特 征 ,鄂尔 多斯 盆地 可划 分 出伊 盟 隆起 、渭北 隆起 、晋 西挠 褶带 、伊 陕斜坡 、天 环 坳 陷及西 缘 冲断构 造带 6 个 一级 构造 单元 。 在 鄂尔 多斯 盆地 延长 组长 l 0 一 长 1时期 ,安塞 地 区经 历 了湖盆 初 始发 育期 、湖盆 扩 张 期 、湖 盆持 续
河 断 陷为界 ,轮 廓呈 矩形 ,面积约 为 2 5 ×l O k m ,是 我 国陆 上第 二 大 沉积 盆 地 和 重 要 的 能源 基 地 。现 今 的鄂 尔 多斯盆 地边 缘 断裂褶 皱 较 发育 ,而盆 地 内部 构 造相 对 简 单 ,地 层 平 缓 ,倾 角 一 般小 于 1 。 。盆
北 西 、西南 、南 5大物源 体 系 ,而 盆地 北部 主要 发育北 东 、北 、北西 3 大 物源 体系 。安 塞油 田距北 东 物 源 体系 最近 ,距 北西 物源 体 系最远 。
2 物 源 体 系
2 . 1 泥岩颜 色 泥 岩颜 色 主要受 沉积 水深 和有 机质 含量 的影 响 。一 般水 深 浅 ,有 机质 含量 低 ,颜色 浅 。在鄂 尔多 斯
部 分 出油 及 油 气 显 示井 点 ,该 层 位 的 勘 探 潜 力 引 起 了人 们 的 关 注 。 从 泥 岩 颜 色 、 重 矿 物 、碎 屑 组份 、 最
大 粒 径 等 对 安 塞 油 田长 6 。砂 层 组 物 源 体 系 进 行 了分 析 。 研 究 表 明 ,安 塞 油 田长 6 。 砂 层 组存 在 2个 不 同的 物 源 体 系 ,其 中北 西 部 地 区沉 积 物 源 来 自于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北 部 物 源 体 系 , 南 东 部 地 区沉 积 物 源 来 自于 鄂 尔 多斯 盆 地 北 东 部 物 源 体 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 的岩 性 、 物性 、 含 油性 之 间 有一 定 的联 系 , 即岩性 决 定 了储层 的 物性 , 物 性决定 含 油性 。一般 含 油较 好 的 储层 粒
度 较粗 , 孔 隙度 、 渗透率 也较 好 , 含 油 级 别 也 相 对 较 高 。
的认 识 。李 道 品L 4 J 、 赵 靖 舟 等 将 平 均 渗 透 率 ( 1 . 0—
2 有 效 厚度 划分
工业 油流 对产 油能 力有 贡献 的那部 分储 集层 厚度 即为油
层 的 有 效 厚 度 。该 油 层 具 有 一 定 的孔 隙 度 及 含 油 饱 和 度 , 也就 是说 该段具 备储 油 能力 , 同 时 工 业 性 生 产 必 须 在 现 有 的 技术 经济 条件 下提供 工业 油 流 , 以 上 两 个 条 件 是 划 分 有 效 厚 度 的 前 提 。故 通 过 试 油 验 证 , 证 实 有 工 业 油 流存 在 的油 层 ,
[ 摘 要] 有效 厚度是 储层 测 井解释 的一 个 重要 组 成部 分 , 其 中有 效 厚度 下 限 的确 定 对 划分 有 效储 层 具 有 关
键 性 的作 用 , 包 括 电 性 下 限 和 储 层 的 物 性 下 限 。 以安 塞 油 田 某 区 长 6油 层 组 为 例 , 通过 岩 心分 析 资料 , 地质 录井 、 化
长 6储 层 主 要 为 一 套 灰 白 色 、 灰 色 块 状 中 一细 粒 长 石 砂
岩 及灰 色 、 灰绿 色 细 砂 岩 、 粉砂岩与灰绿色 、 深灰色、 黑色 泥 岩、 砂 质 泥岩 、 斑 脱岩 不等厚 互 层 。砂体 厚 度 变化 大 , 粒 度偏 细, 以细砂 岩 为 主 。根 据 岩心 描 述 资 料 表 明 , 含 油性 为 油迹
及 其 以上级 别 的砂岩 主要为 细砂 岩 , 而 细 砂 岩 以 下 级 别 的 岩
安 塞 油 田 区 域 构 造 上 位 于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东 南 部 的 陕 北
斜坡 带 , 总体 为 东高 西 低 的 西倾 单斜 , 与 陕北 斜 坡 的区 域 构 造面 貌基 本一致 , 地 层 倾 角不 足 1 。 , 发 育 鼻状 构 造 。这 些 鼻
隆构造 与 三 角 洲 砂 体 匹 配 , 对 油 气 富 集 有 一 定 的 控 制 作 用 … 。研究 区长 6油层 组 属 大 型 内 陆淡 水 湖 泊 河 控 三 角 洲 沉积 。 具 有淡 水 、 缓 坡 的特征 。三 角洲 以平原 分 流 河道 、 前 缘 水下 分 流河道 沉积 为 主 , 三 角 洲 前缘 河 口砂 坝 不发 育 。长 6 储层 砂体 发育 好 、 含 油性好 的一 个储 层 , 但 岩石 粒 度 细 , 泥 质
难 I 3 。因此 , 长 6油 层 有 效 厚 度 下 限研 究 显 的 十 分 重 要 。
研究 有效厚 度 的基 础 资 料 有 三 种 : 一是测井资料 ; 二 是 试油、 试采 资料 ; 三是 录井 、 取 心资 料 。通 过对 以上 资 料研 究 分析, 制定 出符 合本 区储层 的岩 性 、 含 油性及 物性 下 限标准 。
验 分析 及邻 井 的试油 试采 资料 综合分析 , 认 为长 6属 于典 型 的低 孔低 渗 油层 。岩 性 、 物性 的 差异 控制 着储 层 油 藏 的 富集程 度 , 确 定储层 物性 下 限的标 准 : 孔 隙度 为 7 %, 渗透 率 为 0 . 1 m D; 电性 下 限的标 准 : 电 阻率 为 1 4 n ・m, 声 波 时 差为 2 1 9 s / m。利 用有效厚 度 的物性 、 电性 下 限和 夹层 的 扣 除标 准 , 划分 单 井 的有 效 厚度 , 提 高 目的层 段 油 藏 测 井 解 释 和 有 利 区预 测 的精 度 。 [ 关 键词 】 有效 厚度 ; 长 6储层 ; 物性 下 限 ; 电性 下 限; 安 塞 油田 [ 中图分 类号 ] T E 1 3 2 . 1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 章编 号 ] 1 0 0 4—1 1 8 4( 2 0 1 3 ) 0 2— 0 l l 6—0 3
2 . 1 岩性、 含 油性 、 物 性 下 限 标 准
2 . 1 密 油 的划分
继 页岩气 之后 , 致 密 油 资 源 日益 受 到 重 视 , 但 目前 各 国 学者 对致 密油 藏的 研究较 少 , 对 致 密 油藏 的划 分 同样 缺 乏 统
0 . 1 ) mD的油层 称为 超低渗 透油 田, 将 渗透 率小 于 0 . 1 mD的
储层 称 为致密 层 。最 近 , 胡 文瑞 提 出了一 个新 的低渗 透 储 层划 分标 准 , 将渗 透率 为 ( 1 0—1 . 0) mD的储 层成 为一般 低渗 透储 层 , 渗 透率 为 ( 1 . 0—0 . 5 ) mD的 储 层 称 为 特 低 渗 透 储
0 1 3年 3月 第2 3 5卷 第 2期
地下水
Gr o u n d w a t e r
Ma r ., 2 01 3 Vo 1 . 3 5 N0. 2
安 塞 油 田三 叠 系 长 6致 密 砂 岩 油 藏 有 效 厚 度 下 限探 讨
李 刚 。 任 更
( 西安 石油大 学 地 球科 学与 工程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5 )
或 与 已试 油层 有较 好可 比性 的储 层 即是 有 效储 层 , 才 能划 分 有效 厚 度 。
含量 高 , 岩 石成分 复杂 , 油层平 面连通 性 差 , 是典 型 的低 孔 低
渗油 藏 。由于低 渗透储 层微 电 极 幅度 差别 并 不 明 显 , 储 层 中 微裂缝 使 井 眼 扩 径 曲线 失 真 , 导 致 低 渗 透 储 层 测 井 解 释 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