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例1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课程标准

1.能计算简单的小数的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4.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小数加减法,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安排:第一部分主要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并总结出笔算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第三部分学习加法运算律和减法性质在小数加减法里的应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

三、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时,理解算法,掌握技巧难度不会很大;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因此,让学生充分运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 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五、单元学习目标

1.计算、观察、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说出算理并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及混合运算。

2、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3、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六、单元课时安排

1.小数加减法 2课时

2.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1课时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2课时

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标要求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初步形成数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进行简单的小数的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小数加减法》(例1)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发现并概括出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利用竖式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学习单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用加法或者减法解决的问题。谁还记得什么是加法吗?减法呢?

预设:

学生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学生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出示:国庆节期间,苏宁易购商场举行优惠活动。妈妈在活动时买了一部手机588元和一台32吋的电视891元。

教师:你能根据妈妈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预设:

学生1:一共用了多少钱?588+891=1479(元)。

学生2:一台电视机比一部手机贵多少钱?891-588=303(元)。

3.教师:这两道都是整数加减法的题目,你能说说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预设:

学生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学生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4.教师:同学们已经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记在心了,如果换成小数的加减法,你们还有办法解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加、减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小数加法

出示:

(1)教师:两位同学到书店买书,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

学生1: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求一共花了多少元?

学生2: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2)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先估一估买这两本书小丽要花多少元吗?

预设:

学生:

因为两本书的价钱都往小估了,所以小丽买书的钱会比10元多。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师:“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教师:同学们刚才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预设:

学生1:都是用加法解决,结果相同都是10.74元。

学生2:前两种方法是把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进行计算的,第三种方法是直接用小数进行计算的。

(5)教师:有的同学借助我们学过的旧知识,将新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把问题解决了。有的同学是用小数进行竖式计算的。谁能来具体说说小数加法该如何计算呢?

预设:

学生: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6)教师: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6.45表示6个一,4个十分之一,5个百分之一;4.29表示4个一,2个十分之一,9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得到10个一。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7)教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预设:

学生: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单,并且所有小数加法都可以这样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

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8)怎么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呢?验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同时,在验算过程中再次体会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法交换律。

2.小数减法

出示:《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1)教师:关于小数加法,同学都会计算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学生独立解决。

预设:

学生:

小数点对齐。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

(2)教师: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学生1:和小数加法相同,竖式计算时都要将小数点对齐;

学生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3)教师: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吗?

预设:

学生1: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即每一位都是在求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差。

学生2: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设计意图】将小数加法的笔算经验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中,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比较内化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看图列式

【设计意图】借助方格图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教师:两幅图中分别称出的质量是多少?

预设:

学生1:要想知道两幅图中分别称出的质量,我们需要先确定0千克的位置,以及每一个小格表示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学生2:左图一个杯子重0.35千克,右图杯子和水共重0.95千克。

教师:杯里有水多少千克?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学生1:

学生2:

我们学过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95-0.35=0.60(千克),小数的末尾有“0”,我们将“0”去掉,小数的大小没有改变。

(2)教材第72页,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看图、读数据、思考与计算充分结合起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五)小明和小强两人每月存款数的和比小明多47.65元,比小强多53.35元。聪聪计算了一下,他们两人每个月的存款数整好是100元。请你计算一下,聪聪算的对吗?

公开课《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4页的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猜礼物 2.猜猜糖果在哪只手里。 3.(1)教师将颗糖果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4.(2)教师打开没有糖果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5.3.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1.师:下周星期三就是万圣节了,老师打算在我们班举办一次联欢会。为了增加联欢会的趣味性,老师决定现场抽签表演节目。 2.指名回答。 (1)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表演节目,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 (2)有哪些可能(此时由于不知道抽签的内容,因此有多种可能。) (二)活动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1情境)教师拿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告知学生),放在桌上,选三名学生依次上来抽签,并分三步分析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完成研究报告。

小数的加减法(例1)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人教版第六单元) 小数加、减计算(例1) 重庆市丰都县虎威中心校蒋海燕 教学目标:1、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运用竖式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情境图)孩子们,你们想去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吗? 生:想。 师:想去,那我们必须闯过关才能去,你们敢来挑战吗? 生:敢。 师:孩子们,接招吧!出示第一关:645+429= 恭喜你!答对了。你们还想来挑战吗? 生:想。出示第二关:645-429= 师:你真棒!还敢来挑战吗? 生:敢! 师: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够减向前一位退1当十。(板书)恭喜!恭喜!恭喜孩子们成功过关,那我们现在一起去逛逛吧!出示情境图,孩子们,仔细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书店里有很多书,还有两个小朋友在买书。 师:孩子们,真是火眼金睛,发现了这么多,看!这两个孩子真爱学习。今天,老师也去这个书店逛了逛,并且买了两本书。请看大屏幕,老师买了哪两本书,观察老师买的两本书,你能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老师买了《数学家的故事》和《通话选》,《数学家的故事》需要645分,《通话选》429分。 师:孩子们,你们能把这两本书的价格换成“元”吗? 生:能,《数学家的故事》需要6.45元,《通话选》需要4.29元。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 二、探究新知 师:孩子们,你们从老师买的这两本书获取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能。1、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元? 2、《数学家的故事》比《通话选》贵多少钱?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何春英 今天听了任晓燕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四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习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习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任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购书一事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两本书一共花多小钱”和“《数学家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第四:在学法指导上,教师的课堂突出“四让”的特色: (1)问题让学生提出; (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 (4)评价让学生参与。 这样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人教四下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课题: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 2.教材简析 (1)课型:新授课。 (2)知识基础:整数加减法和法则、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主要知识点:整数减小数。 (4)后续知识: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 (5)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解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3.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导入。 创设情境:师:“佳佳文具店”赶着“6.1”前夕开业了,听说那的文具还挺便宜的,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文具店图)瞧,还真热闹呢!你了解到了哪些商品信息?(指名说)可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你最想买什么?(指名说)算一算你得付多少钱? (导入部分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 让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简单的小数加法 ①整数加法 ②从学生的各种解法中选择最直接的

第五单元《鸽巢问题》例1例2 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鸽巢问题》例1例2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8--69 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3把椅子,请4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这个原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4枝铅笔,3个盒子,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 问题:4个人坐在3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4支笔放进3个盒子里呢? 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总结: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 2.完成课下“做一做”,学习解决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小数加减法(1)教案

第6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1课时小数加减法(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应用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 新课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8350-737=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 则? 师: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 有关的内容。 2.填空。 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

思路 是()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3.00=()0.2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 数。 1.2 =() 14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起告诉我什么是 小数的性质? 学 习 新 知 环 节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2)师: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计算 方法上都是一位对着一位减是一样的,不同之处 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的整数减 法了。 (4)小结: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学数学四年级“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说教学设想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可能性教学设计 (2)

《可能性》教学设计 重龙镇中心学校:雷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育科学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单的推理、分析、判断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中树立学生自信,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装有彩球的盒子。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都喜欢玩些什么游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 师:同学们,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那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玩,愿不愿意?先猜一猜,咱们谁会赢?究竟谁会赢呢?先试一试。好,我们正式开始,我们我们一共玩5次,当我们出的相同的手势时,就算打平手,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在练习本上记好你输赢的次数,准备好了吗?预备! 2.导入。 师:统计完了吗?刚才比赛时,你每次都赢了老师的孩子请举手,每次都输的孩子请举手,有赢有输的孩子请举手,那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在刚才的游戏中你能不能保证每次想赢就赢?(不能)为什么?也就是说,当老师出的结果你不知道时,有可能你赢,有可能你输,还有可能平局,这就是一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探索 活动一:通过教师的猜颜色游戏,体验“一定”。 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个纸盒,里面装着一些乒乓球,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玩?(两生上台) 师:我们3人合作,由你来摇动纸盒,你从里面随意摸出一个乒乓球来,老师来猜它的颜色,下面的同学,好好欣赏一下老师的本领吧! 师:我猜红色。(学生拿出来,师接过乒乓球高举。)看,我猜对了没有? 师:再来一次。我又猜是红色。 师:再来再来,我还是猜红色。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1)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5、96页例3、例4。 教材分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文具店购物情境,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方面的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历,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有比较直接的帮助。“做一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复杂小数加减法的基础。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且三年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碱方法的理解。 设计理念:自主建构,互动生成,以学定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学习内容 1、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的认识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学过的知识,出示复习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带有橡皮的铅笔1.2元,小刀不带橡皮的铅笔0.6元,小刀0.4元,卷笔刀0.8元,橡皮0.5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评课意见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评课意见 今天听了曾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能感受到曾老师备课充分,较好地把握了教材的编排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例题进行改编。《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年级下学期学习过小数的初步认 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年级下学期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习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曾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较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算法以及师生有针对性的讲解、评议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亮点: 第一,能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雪狐,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教学相机结合。在探究新知环节,曾老师借助较为直观的纸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较好的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探究新知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应用环节第2、3题的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基本能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

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注重学生学情反馈,多让学生板演,做到因材施教。现在的课堂提倡的是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曾教师在教学中能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反馈给教师,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我认为不管是在新课教学,还是在练习巩固阶段,都要多让学生上台板演,让学生板演代替教师板演。通过板演不断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矫正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和问题,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曾老师在板演过程中能特别强调书写格式,如小数点对齐,进位作记号,时时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不足:1、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2、曾老师在新知的探究环节创设的情境只是较为直观,生活气息还不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济水西街学校赵姣姣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72页的例1和“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5、教学预备

可能性例1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可能性》例1教学设计 杨亚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44-4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同学们,老师带了一个水果,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1:可能是橘子。 学生2:可能是梨子。 学生3:可能是香蕉。 学生4:可能是橙子。 学生5:可能是黄瓜。 教师:老师带的是水果,黄瓜是蔬菜,它可能是水果吗? 学生:不可能。 教师:我来给大家提示一下,它是黄色的,像弯弯的月牙,是大猩猩喜欢的水果。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一定是香蕉。) 教师:老师没有提示前你们猜的可能是橘子、可能是梨子,当老师提示后你们一下就说

出了这个水果一定是香蕉。像这些“可能”、“一定”、“不可能”都属于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板书:可能性】 二、学一学 1.课本44页例1,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师:十一快到了,我们班要筹备一次班会,会上每人要表演一个节目,有唱歌、跳舞、朗诵三种节目类型。 (1)小组讨论:如果让你抽一次,可能有什么结果?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 (2)小结:每位同学表演的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①唱歌;②跳舞;③朗诵。(板书) 2、教师:现在有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唱歌、跳舞和朗诵。小明抽到了跳舞,小丽接下来可能抽到什么?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一致的结果。 (2)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小结:小丽可能抽到唱歌和朗诵,不可能抽到跳舞。(3)教师:小丽抽到了朗诵,最后只剩下一张了,小雪会抽到什么?学生:一定是唱歌。3.交流反馈。 师小结: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不可能一定) 三、做一做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黄球,二号盒子放的有黄球、红球和白球。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白球?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红球?等问题。 2.找学生做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四、议一议

优质课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的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直切主题 师: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你能口算吗? 1、视算:0.2+0.3 0.8-0.5 1.2+1.5 4.2+0.8; 2、教师出题,学生口答; 3、学生模仿出题,学生指名口答; 师:说的很好,现在我们来分排比一比,看看哪一排反应快,准确率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观察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教科书第71页的主题图。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两个同学到书店去买书,女同学想要买2本书;小男孩要买1本词典。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由主题图过渡到例1中的情境图,分别呈现《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的单价。 教师:你又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你们得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的问题。 (1)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3)《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少)多少钱? 2、迁移经验,探究小数加法算法

教师:根据你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别列出:6.45+4.29和6.45-4.29这两个式子。 教师:先来看6.45+4.29,大家先估算一下,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教师:这是两位小数的加法,用竖式该怎么计算呢?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尝试计算,算完后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独立试算,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到前面展示自己的算法。 预计学生展示时会出现的情况: ①② 6.45元=645分③ 6.45 4.29元=429分 +4.29 6 4 5 6. 4 5 6 . 4 5 10.74 +4 2 9 +4 . 2 9 + 4 . 2 9 1074 10. 6 4 10 7 4 1074分=10.74元 3、交流汇报,说清算理 每个小组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些方法是正确的?你们的方法跟哪种方法一样?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逐一观察每种算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时说清理由。 预设学生几种回答情况: (1)认为①种是正确的。根据计算小数加法的经验,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要把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上的数对齐。因此,根据前面的经验推想计算两位小数的加法,百分位上的数也应该对齐。 (2)认为②种是正确的。先把6.45元和4.29元换算成以(分)作单位的整数,也就是把小数加法转化成了整数加法,根据整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算出和是1074,然后再把1074分换成10.74元。 (3)认为第③种、第④种方法都是错误的。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第①种算法,还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教师:根据你们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经验,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有的可能会说如果小数点没有对齐,个位就不是和个位相加了。

人教三年级数学简单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人教三年级数学简单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这篇数学说课稿由()为您编撰,希望为广大数学教师在教研说课竞赛等活动中参考。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

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

小数加减法(1)(教案)

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能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能合理的运用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指导】 1.注重课堂导入,将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化、故事化。 为了使“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化、故事化,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故事情节,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导入课题,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枯燥的学习面孔,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 2.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引导学生探究。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计算方法等,通过合作交流,加深理解与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是“小数点对齐”的区别,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的末尾有零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零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评课稿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评课稿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评课稿 听了施xx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堂课,使我受益菲浅,课如其人,施老师的课朴实、实在,她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从容淡定的教态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这堂课在教学方法上诸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施老师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总之,整节课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层次清晰,师生互动和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 数加法和减法》第47、48页。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 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 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讨论- 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案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 示 范 课 教案

课题:可能性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7页例1、“试一试”和例2、“练一练”及“你知道吗”,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说出一个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根据条件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定性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了解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联系条件说明可能性的大小。 2.使学生经历摸球、摸牌等活动及其分析过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理解可能性和可能性大小的含义;感受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原因,体验随机事件,感悟随机思想。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感受随机事件的趣味,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兴趣;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发展相互合作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了解随机现象及结果。 教学准备:学生每6?8人分为一组,每个小组准备口袋、黄球和白球,扑克牌5张;每人准备红色和黄色水彩笔;教师准备相应的口袋和球)。 教学过程: 一、认识可能性

1.学习例1,认识“可能”。 出示口袋(不透明),让学生观察教师放进1个白球和1个黄球。 谈话:这里有一个口袋,里面有1个白球和1个黄球。如果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要怎样摸?(板书:任意摸1个)示范:像这样先把口袋掂一掂、抖一抖,或者先用手把球搅拌一下,不看口袋里的球伸手去摸1个出来,叫任意摸出1个。明白了吗? 引导:从这个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会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呢?现在我们就分小组来摸一摸,看看结果会怎样,下面进行小组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负责,在你们小组的口袋里放进1个红球和1个黄球; (2)小组里依次轮流每人任意摸1个,一共摸10次,每次摸后再放回口袋; (3)各人按每次摸到的颜色,用水彩笔在课本上表格里画出圆形; (4)小组完成后,在小组里观察记录的结果,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我们一起来观察每组摸球的情况,第一组每次摸到的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说出每次的白球或黄球);第二组每次摸到的是——(引导学生集体说出每次什么球)。其余各组呢?大家观察一下,自己说说他们每次摸什么球。 提问:你发现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球是怎样的呢?

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评课稿 十月十日,王艳老师在七年级一班给我们上了一堂《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公开课。《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的一节新授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对小数、分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它又是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认识到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应针对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听完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做的比较好: 1、教师上课的教态自然亲切,手语清晰。 整堂课比较出色的是教师镇定自如,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关注。老师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2、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从情境引入到新课教授,到练习的设计,最后总结,有条不紊。 3、多媒体的教学比较直观易懂。 4、通过类比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分数,小数混合运算较合理的方法,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5、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小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小数、分数互化,小数、分数加减计算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不同的题目来说,或者选用分数计算,或者选用小数计算更好,所以本节教学选用了按题组让学

生进行计算、讨论,目的是使学生对一般的情况取得一些判断,选择算法的经验,提高对计算题的审题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具体题目要具体分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安排了对错题的分析讨论,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新授内容应逐步进行讲解,依次板书,速度不能过快。如在例4的教学中,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把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的过程中,把小数化成分数时,需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通过通分、计算这几个步骤完成。而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时,不需要通分和约分,只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就可以了,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选择哪一种方法更简便,以便在以后的计算中能更快、更准确选择方法并计算。 2、在运用课件的过程中,应以课件为辅,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是以课件为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时重点内容不够突出,而在讲解时一带而过,学生没有深入学习,就不能理解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哪一种更简便。 3、板书要规范。在黑板上书写的数学任何符号等都要规范、整齐,切不可以随意,潦草。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学生吸收成自己的知识,不规范,不正确的方式,会导致学生书写的随意、潦草和混乱。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95至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

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5、教学预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去店里买东西,发现老板说的4元5角和价签的4.5元,渗透学生转化小数为整数的思想。 二、说教法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