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氧化的化学结构基础

中药抗氧化的化学结构基础
中药抗氧化的化学结构基础

中药抗氧化的化学结构基础

摘要

自由基是一种拥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而独立存在的化学物质,具有强烈的氧化能力。它的活泼性质在人体内有多种作用方式,造成的结果也有好有坏,只不过它的坏处通常远大于好处,以至于大家都注意到它的坏处,而忽略它的好处。而自由基如何产生,有物理、化学、内生性三种方式,那内生性的机制是如何呢?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内生性自由基的来源之一是由粒线体的电子传递链中的Ubiquinone(Coenzyme Q)带有单一电子后渗漏出去而造成的。

机体在代谢中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种类繁多,其中活性氧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占人体自由基比例高。自由基引发的连锁反应也是最受关注的焦点,自由基藉由链锁反应可产生更大的伤害,例如脂质(lipid)受到超氧自由基的连锁反应,可造成更大的伤害。

内生性抗氧化作用为人体消除自由基最重要的机制之一,主要是藉由三种酵素─超氧化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麸氨基硫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过氧化氢酶( catalase),将自由基先代谢成毒性较低的H2O2,再代谢成无毒的H2O。内生性抗氧化作用遍布细胞内及胞外,全面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破坏。

自由基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以下举自由基与脂质、DNA作用的机制说明自由基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Vitamin E分为4 tocopherols and 4 tocotrienols,其中以α-Tocopherol对抗脂肪过氧化自由基的生理效果最强,α-Tocopherol受自由基攻击后失去氢原子,但可藉由共振使其较稳定,成为比较没有活性的Vitamin E radical。Vitamin E radical可被Vitamin C还原成Vitamin E。

大黄中含有许多抗氧化的物质,表儿茶素(epicatechin)为其中之一,其上有许多苯环上接OH基的结构,具有与自由基反应的能力,反应后会形成8种稳定产物,因此其具有抗氧化的功能。

前言

自由基是一种拥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而独立存在的化学物质,具有强烈的氧化能力,而它对人体作用有正反两面,(一)正向作用,白血球产生自由基造成入侵细菌的死亡,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有帮助。(二)反向作用,自由基破坏人体

内的有机分子结构,引发一系列病变。至于自由基的来源,主要有物理性(如照X光) 化学性(氧化还原反应)内生性(行有氧呼吸)三种方式产生。内生性自由基的来源之ㄧ,是Ubiquinone(CoenzyneQ)接受单一电子后从电子传递链中渗漏出去造成的。Ubisemiquinone的化学结构显示它有较为活泼的化学性质,渗漏后会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自由基,造成内生性氧化压力也随之发生。

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活性氧可以分成五类,分别是超氧阴离子(O2?-或HO2)、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脂质过氧化物(LO˙-、LOO˙-与LOOH,或L(lipid)亦可换做R(烷基))(Fe2+)反应,会产生氢氧自由基(OH?),在体内进行一连串的反应。

其反应方程式:Fenton Reaction:H2O2 + Fe2+→OH˙ + OH- + Fe3+

以氢氧自由基(OH?)为例,经由过氧化氢(H2O2)与金属离子

Haber-Weiss Reaction:O2˙- + H2O2 Fe3+/ Fe2+ 1O2 + OH˙ + OH-使得H2O2等本身非自由基的物质亦可能产生自由基,造成潜在的危害、

内生性抗氧化作用,是利用体内内生性抗氧化物来消除自由基的一种作用机转。相对于外生性抗氧化物而言(如Vit C、Vit E),内生性抗氧化物为人体最重要的抗氧化物。内生性抗氧化作用机制以三种酵素(SOD、GPx、Catalase)为作用核心,可除去带有不成对电子的O2?-和有机物自由基(R?-、ROO?-…),反应如下:

2O2-· + 2H+SOD H2O2 + O2

2H2O2GPx or catalase2H2O + O2

2GSH+ROOH GPx GSSG+ROH+H2O

此三种酵素皆为含有金属核心之蛋白质,以其金属离子为作用活化位(active site),与自由基作用,达到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以两种作用机制说明自由基如何对人体造成伤害。藉由人体内先产生多种自由基,自由基再和含双键的脂质与DNA进行反应。PUFAs为介绍脂质与自由基分子作用机制的例子,其机制分为三步骤::起始反应是藉由人体内先产生多种自由基,而增殖反应中,脂质自由基(.L)会和氧行self-propagation的连锁反应而行成脂质过氧化物(LOO. ),产生的脂质过氧化自由基LOO.和lipid alkoxyl radical (.OL)都是具有很强反应性及对其他物质的损害性。因而此自由基可能与其它物质反应而形成为数更多的自由基。

DNA的反应机制中分为Fenton Chemistry与Nuclease Activation两部份,其作用机制对DNA造成突变或使得DNA片段上的致癌基因产生之受器不需生长因子的结合也能呈现活化状态,以致可不断刺激细胞分裂而致癌的后果。

Vitamin E 在抗氧化而言以α-Tocopherol 的生理效果较佳,因Vitamin E 脂溶性的属性,主要承受脂肪过氧化自由基(lipid peroxide radicals)所攻击,Vitamin E 受自由基攻击后失去氢原子而产生Vitamin E radical ,但可藉由共振使其较稳定。Vitamin C 被自由基攻击后,两个OH 基变成diketon 的结构而能稳定,因Vitamin C 为水溶性,所以其抗氧化性可对许多水溶性的自由基反应。Vitamin C 另外有一个重要反应就是可以还原Vitamin E radical 。

大黄是中药中部份具有抗氧化功能的中药之一,其含有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二蒽酮类(palmidin )、大黄酸贰(rheinosides )、苯丁酮类、芪贰、萘贰、单宁类及其前体、色原酮类衍生物、以及糖、有机酸、无机物等物质。这些物质有一部份含有一种结构──苯环上含有OH 基,这种结构可与自由基产生反应,而生成稳定的结构,因此具有抗氧化的功能。

内容

壹、自由基的基本概念

一、自由基的定义

自由基是一种拥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而独立存在的化学物质,具有强烈的氧化能力。

例如 H ?,CCl3?,RS ?,RSS ?,O2?-,OH ?,NO ?,NO2 ?,R ?,ROO ?, L ?,LOO ?

二、ROS(活性氧分子,reactive oxygen species)

(1)所谓的RO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是指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原子or 分子 其中有些是自由基,另一部份是非自由基。(2)ROS 会攻击体内有机分子,破坏其正常功能。

ROS 家族,例如 O 2?-, OH ? , LOO ?, H 2O 2 , O 2

其中前三个是自由基,后面两个非自由基。ROS 氧化作用如下:

H 2O 2 + Fe 2+

OH ˙ + OH - +Fe 3+

三、自由基的作用

自由基分子本身并不稳定,容易与周遭有机分子产生化学反应,这对人体有好处也有益处。

(一)好处方面,例如: 在免疫系统中产生的NO?能够帮助「巨噬细胞」杀死细菌OR产生更毒的 NO2消灭细菌。方程式如下: NO + O2?-OH-+NO2

(二)坏处方面,例如:自由基造成周遭分子的氧化,被氧化的分子进一步去氧化其它分子,造成连锁反应,因此产生巨大的破坏。

四、自由基的来源

1. Physical Generation

紫外线和辐射线提供能量,造成Bond homolysis(键断裂后电子平均分布),产生

自由基

2. Chemical Generation

可能由氧化还原的反应形成,例如:Fenton reaction

H2O2 + Fe2+→OH˙ + OH- + Fe3+

3. Generation in Biological Systems

粒线体的电子传递炼过程中会形成自由基,其作用机制将在下面报告做说明。贰、人体的内生性氧化压力

一.电子漏渗的地方Ubiquinone(Coenzyme Q)的介绍

*Ubiquinone(Coenzyme Q)的三种型态

UQ : Ubiquinone 氧化态的ubiquinone (未得电子)

UQ˙- : Ubisemiquinone 半还原态的ubiquinone (只得到一个电子)

UQH2: Ubiquinol 全还原态的 ubiquinone (得到两个电子)

*Ubiquinone(CoenzymeQ)的分子结构

参考附图二,在三种型态中,半还原态的Ubiquinone带负电荷并且含有不成对电子,所以其化性比其它两种型态来的活泼。

*Ubiquinone(CoenzymeQ)的功用

参考附图一,电子传递路径必经路线的Ubiquinone(CoenzymeQ),会携带来自complexI & complexII 的电子,变成全还原态ubiquinol并传递到complexIII 二、电子漏渗方式

(参考附图一),以电子传递链路径complexI传到complexIII为例。

* complexI

(参考附图三) complexI由FMN与Fe˙S构成。电子由NADH传至FMN再传至Fe-S,最后传至UQ形成UQH2。在最后一步过程中,会有UQ˙-的形成(详细机转尚不清楚)。

UQ + e- UQ˙- + e-

UQH2

* complexIII

(参考附图四) complexIII由Cytb、Fe˙S、Cyt c1 构成。电子由UQH2携带至complexIII后,会有两个电子传递路径(蓝色箭头表示)

(一}电子从UQH2SQ0Fe2S2Cyt c1 cyt c acceptor 此路径为电子正常传递路径。

{二}电子从UQH2SQ0SQi UQH2

方程式最后又形成UQH2,此路径叫做Q cycle。

在 Q cycle 传递过程中,也会有UQ˙-的形成并向外漏渗,(详细机转仍不清楚)

三、Ubisemiquinone (UQ˙-)的危害

在上述电子传递链中渗漏出的UQ˙-,由于它的化性相当活泼会与其它分子发生反应,若与氧分子反应就会产生自由基,形成氧化压力。

UQ˙- + O2 UQ + O2˙-

而O2˙-自由基会再去攻击铁硫中心(Fe-S center)并间接促成氢氧自由基生成。

O2˙- + Fe3+O2 + Fe2+

H2O2 + Fe2+OH ˙ + OH- +Fe3+

自由基的种类

关于—ROS活性氧

生物体中氧的毒性主要来自于其被部份还原所产生的氧自由基(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又称为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为化学性质活跃的含氧原子或原子团,包括超氧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 、羟自由基(OH?) 、单线态氧() 、脂质过氧化物(LOO˙-)等。

a. 超氧阴离子(O2?-)

产生途径:

UQ˙- + O2→UQ + O2˙-

(UQ˙-主要为complex II与complex III之间的媒介物)

危害:

O2˙-会攻击含有铁硫中心(Fe-S center)的蛋白质,将Fe3+还原成Fe2+后释出Fenton Reaction:

H2O2 + Fe2+→OH˙ + OH- + Fe3+

Definition of Fenton reaction :

This is the iron-salt-dependent decomposition of dihydrogen peroxide, generating the highly reactive hydroxyl radical.

b. 过氧化氢(H2O2)

产生途径:

2H+ + O2˙- + O2˙-Superoxide dismutase H2O2 + O2

潜在危险:

有能力穿透细胞膜进入别的细胞,与金属离子或超氧化物形成氢氧自由基。Fenton Reaction:

H2O2 + Fe2+→OH˙ + OH- + Fe3+

又O2˙- + Fe3+→1O2 + Fe2+

c. 羟自由基(OH?)

产生途径:

Fenton Reaction:

H2O2 + Fe2+→OH˙ + OH- + Fe3+

又O2˙- + Fe3+→1O2 + Fe2+

Haber-Weiss Reaction:

O2˙- + H2O2 Fe3+/ Fe2+ 1O2 + OH˙ + OH-

危害:

OH˙会攻击脂质、蛋白质、DNA等分子,造成许多疾病的发生,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由基。产生途径

基态氧分子受激后形成高能氧分子,其分子组态如图。

危害

1O2会与氢氧自由基(OH˙) 攻击脂肪分子。

E σ2p* E σ2p*

π2p* π2p*

π2p hνπ2p

σ2p σ2p

σ2s* σ2s*

σ2s σ2s

由半满原理得知电子填入半满时最稳定,当基态单线态氧分子吸收能量,会形成一个全满和一个空的电子轨域,其中空轨域的部分会倾向抢夺周遭分子的电子,进而造成自由基的产生。

e.脂质过氧化物(LO˙-、LOO˙-与LOOH,或L换作R)

人体内主要有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多以磷脂形式存在于质膜等生物膜中。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可受1O 2氧化,也可经?OH 氧化生成过氧化脂质。生物膜上脂类既可在O 2?-作用下生成过氧化脂质(LO ˙-、LOO ˙-与LOOH ),也可经放射线照射生成脂类自由基(L ˙-),这种在脂类中微量存在的L ˙-,在氧参与下进行链锁反应,加速过氧化过程。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其脂质自由基的生成如下: L (lipid) + OH ˙ → L ˙ + H2O

(循环) LOO ˙ + L-H → LOOH + L ˙

LOOH + O 2 → MDA(malondialdehyde)

MDA(malondialdehyde)

自由基会攻击脂质引发连锁反应,而被氧化为过氧化脂质最后转变为二次代谢产物叫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 ),身体MDA 越多,表示受伤害机率高,MDA 形成越快表示身体抗氧化能力较差

内生性抗氧化机制

体内自生的抗氧化机制,主要要介绍的就是超氧化岐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麸氨基硫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还有过氧化酶(Catalase)。

超氧化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作用机制 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D)依其核心金属离子而分类,各种酵素因为内含的金属离子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人体内有两种不同金属核心的SOD :其一为Mn-SOD(结构式见左图),只存在于粒线体中,通常以四聚体的型态出现。另一种为Cu-Zn SOD ,分布在细胞质、核、溶体及粒线体中,为一种二聚体(结构式见附图五)。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理作用为促使具有毒性的超氧阴

离子转变成过氧化氢,SOD 的作用机制是由active site 的金属离子,以正电荷产

生的电场,吸引带负电

的superoxide 进入,以开始反应。其反应如下 (以Cu-Zn SOD 为例):

Cu 2+ + O 2·ˉ → Cu + + O 2+

Cu ++ O 2·ˉ + 2H+ →Cu 2++ H 2O 2 全反应: 2O 2?-

+2H + → H 2O 2 +O 2

Glutathione Peroxidase 与Glutathione 作用机制

麸氨基硫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有各种不同的种类。绝大部分的GPx 由四个相同次蛋白组成,每个次蛋白的反应位置都有selenocysteine(结构式见附图六)。

Glutathione(GSH)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抗氧化物,它可以协同Glutathione

peroxidase 还原体内过氧化的有机分子以及SOD 作用产物H 2O 2 。GSH 是由glutamic acid, cycteine, glycine 组合成的三聚体(结构详见附图七),是所谓thiol 类的化合物(thiol 即是指─SH group)。GSH 是还原态glutathione ,而GSSG 是由两个GSH 以─S─S─键结结合的氧化态glutathione(GSSG 及GSH 结构比较见附图八)。

GPX 与GSH 、GSSG 三者共同作用,去除有机物自由基,其主要催化作用为: 2GSH+ROOH

GPx

GSSG+ROH+H 2O

GPx 的作用机制(见右图):

步骤(1):

E-Se-H(GPX)会先将一过氧化的有机分子还原,接走一分子O ,使GPX 变成E-Se-OH 步骤(2):

再将一GSH 氧化成GS -,原本接在GPX 上的OH group 与GSH 上的H 结合,放出一分子H 2O ,而E-Se-OH 变成E-Se-S-G 。

步骤(3):

E-Se-S-G 再氧化另一分子GSH ,使其GS -与GPX 上的GS -结合成一分子GSSG ,而此时GPX 再捡回一个H ,回复成E-Se-H 的resting 状态。

另外,GPx 亦可还原H 2O 2:

GPx

氧化GPx

(1)

(2)

(3)

2GSH+H2O2 GPx

GSSG+2H2O

过氧化酶(Catalase)作用机制Catalase 的作用有:

2H2O2catalase

2H2O+O2

ROOH+AH2catalase

H2O+ ROH+A

所以catalase 可以催化清除过氧化氢和其它有机过氧化分子的反应,而

catalase 通常都是出现在peroxisome 里,来帮助H2O2 的代谢,而catalase 有两种,一种是含有Fe(III)的catalase,一种是含有Mn(III)的catalase,人体内具有Fe(III) catalase。Fe(III) catalase 是由四种相同的次蛋白组合成的一个四聚体,每一种次蛋白其实就是一种含有Fe(III)的原血红素,Fe(III)就是catalase 主要的作用的活性部位,它的结构基本上是跟人体的血红素一样的,只不过Fe(III) catalase 是用O 来连接其它部份,原血红素是用N 连与其它部份连接,大部份好氧细胞里面都会有Fe(III) catalase,Fe(III) catalase 的作用机制,以方程式表示是:

Catalase-Fe(III)+H2O2→compound I+H2O

compound I +H2O2→catalase-Fe(III) +H2O +O2

Catalase-Fe(III)作用机制如下(参见附图九):

过氧化物会使compound I 的浓度降低使更多可利用的catalase 产生可

因此加速反应进行Catalase-Fe(III)会先捕捉H2O2 中的一个O 将Fe(III)转变成

Fe(IV),释出第一个H2O,使其变成一含O 的catalase,之后catalase 中的O 再

补捉另一H2O2 中的O,形成O2 释出,再释出第二个H2O,所以总反应会变成:

H2O2 catalase-Fe(III)

2H2O +O2

以内生性抗氧化物简图做总结:

G

自由基对人体的作用机制

为何自由基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呢?

以下将举两种作用机制说明自由基如何对人体造成伤害。

一、以PUFAs为例介绍脂质与自由基分子作用机制

1.脂质氧化的连锁反应

L H(lipid) + OH˙→L˙ + H2O

L˙ + O

2→ LOO˙

LOO˙ + L-H →LOOH + L(循环)

LOOH + O2 → MDA (malondialdehyde)

注:MDA:

malondialdehyde, 丙二醛

为脂肪过氧化的最终产物,可以长期存于人体,对人体造成伤害。作用机制第一步: (起始反应)

(1)L H(lipid) + OH ˙→L˙ + H2O

(2)作用机制第二步: (增殖反应)

L˙ + O2→ LOO˙

LOO˙ + L-H →LOOH + L˙

注:L(lipid)在图中以R代替其分子

(3) 作用机制第三步: (结束反应)

LOOH + O2 → MDA (malondialdehyde)

起始反应是藉由人体内先产生多种自由基,如氢氧化自由基、一氧化氮、单态氧,过氧化氢等,这些自由基先和含双键的脂质进行自由基反应,使allyl 的位置被氧化而使得产生脂质自由基(L˙)。这步骤由多种的自由基形成,其中又以hydroxyl radical 的作用最快。

增殖反应中,脂质自由基(L˙)会和氧行self-propagation 的连锁反应而行成脂质

过氧化物(LOO˙),产生的脂质过氧化自由基LOO˙和lipid alkoxyl radical (OL˙)都是具有很强反应性及对其他物质的损害性。而此自由基可能与其它物质反应而形成为数更多的自由基,如和其它的蛋白质、DNA、甚至和其它未氧化的脂质形成反应而成为(LOOH)。此时lipid hydroperoxides (LOOH) 会造成Fentonreaction 的发生。

(4)举例:

以主要导致心血管疾病的脂质LDL做例子。LDL-它是由胆固酯(cholesteryl ester)分子、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分子、磷脂(phospholipids)分子及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s)分子所组成。磷脂和游离胆固醇被排列在同一单层(monolayer)包围着胆固酯和三酸甘油脂的亲脂性核心。在LDL 分子中是由不同脂肪的脂肪酸组成,而且它们一半是PUFAs(Po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长链多元不饱合脂肪酸。在LDL外面的单层有Apo-B,为分子极重的大型蛋白质。Apo-B上包括多个离氨基酸基(lysine residue),而上面有正电荷的e-氨基groups,是LDL 接受器对Apo-B 确认所必要的。正常的LDL在人体中有重要的作用,它将许多无法溶解于水中的物质(cholesteryl esters、triacylglycerols)包覆起来,使这些物质能经由血管在组织和组织间运输;然而,LDL被氧化后,对人体却是有伤害的。

(构造如附图十)

Oxidized LDL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LDL 的氧化是经由自由基的作用,并形成多种的乙醛(aldehydes)。LDL 的氧化是由细胞和类似铜离子(Cu++)之类的过渡金属(transitional metal)如铁离子等所致的启始作用。(如附图十一),被氧化后形成了MDA,而这些MDA 会和LDL 上的脂质或胆固醇产生反应,产生许多新物质,而这些在LDL 粒子内所产生的产物可能会和Apo-B 氨基酸基作共价键的(covalently)结合,使Apo-B 变性,而使像是离氨基酸(lysine)基的e-氨基groups,使其带负电性,藉以产生使Apo-B 对巨噬细胞清道夫接受器scavenger 有高度亲和力的修饰接而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大致的反应过程。

二、自由基对DNA的反应机制

1. Fenton Chemistry在自然界中,产生自由基频率最高的途径就是金属离子和过氧化氢的反应(the Fenton reaction):

Mn++H2O2→M(n+1)++OH˙+OH-

(1) Mutagenesis

最普遍的是含氮碱基的氧化,使其改变结构,近似原碱基,但已丧失原有生物活

性。

上面这张图是8-OhdG 之例:

8-OhdG 为鸟粪瓢呤氧化之产物,在8 号位置上多接了一个氢氧基。一般而言,G在碱基配对时会和C以3个氢键接在一起,但8-OhdG因接了一个氢氧基而变得可以跟A之间以2个氢键接在一起,造成一种把G变成T的突变。

(2).Activation of proto-oncogene=>oncogene

proto-oncogene 转换为oncogene 有3 种主要途径,有基因的点突变、基因放大及染色体的重排,刚刚介绍的mutagenesis 在这里造成的影响推测是因为G 变成T 的突变视为基因的点突变而造成原致癌基因活化成为致癌基因,原致癌基因转录转译出的产物为正常的生长因子的受器,必须要有生长因子与之结合才能呈现活化状态进而产生一系列反应以刺激细胞分裂,但致癌基因产生之受器不需生长因子与之结合也呈现活化状态,因此可不断刺激细胞分裂,因而造成致癌的后果。

(参考附图十二)

(3).Inactivation tumor suppressor gene

最常被人们提起的就是p53 gene,关于此基因的抑癌机制稍微提一下,p53 gene 转录转译出之p53 蛋白会结合到DNA 上p21 基因的位置,如此才可让p21 基因产生p21 蛋白,此物和cdK2 结合就可抑制无止境的细胞分裂,达到抑癌效果。

上述之任何对DNA 的损害皆可能造成抑癌基因的破坏,使它的产物p53 蛋白和DNA 无法顺利结合以活化p21 基因。p53 蛋白和DNA 有6 个结合位置,这6个位置因基因突变使的转译出之胺基酸非原本结合所需之胺基酸。

2. Nuclease Activation

一般状态下,在细胞内的粒腺体及内质网上的钙离子帮浦会行主动运输将钙离子往内送,使细胞质内的钙离子保持在低浓度状态。有了大量自由基的产生,会破坏粒腺体及内质网上的钙离子帮浦,使的细胞质内钙离子浓度急速上升,导致一种钙离子依赖型核酸酶的大量活化,直接造成DNA 的裂解,不涉及DNA碱基的修饰。(参考附图十三)

Vitamin E的种类

Vitamin E包含生育醇 (tocopherol)及tocotrienol两大类。此二者又各有αβγδ四种同分异构物,故Vitamin E实际上包含了八种物质。

tocopherols及tocotrienols这两组分子相似,差别在于tocotrienols支链上具有双键,tocopherols则无。在芳香环的5、7位置上的有否甲基决定αβγδ,分子不同,决定分子的活性。在小麦胚芽中以α -,β -tocopherol较多,大豆中以γ-、δ-tocopherol较多,而玉米中则以γ-tocopherol较多。在抗氧化的生理效果而言以α-tocopherol较佳,α-tocopherol的5、7位置上的甲基是推电子基(因为碳的电负度大于氢,使共享的电子对较靠近碳原子,造成碳的电子密度较大而排斥苯环上的电子),能将电子推向氧使其稳定。所以一般人都是以α-tocopherols来代表Vitamin E。

Vitamin E的性质

因Vitamin E脂溶性的属性,主要受脂肪过氧化自由基(lipid peroxide radicals)所攻击,Vitamin E可以中断自由基的连锁反应。Vitamin E的苯环具有可受攻击的氢氧基,在Vitamin E捕捉自由基后失去氢原子成为Vitamin E radical,但因为

共振使得Vitamin E radical相对于脂肪过氧化自由基稳定。而Vitamin E radical 可被GSH或Vitamin C还原成Vitamin E。

1.自由基(R?)被α-tocopherol捕捉,α-tocopherol成为较稳定的共振结构(Vitamin

E radical)

2a.Vitamin E radical被GSH还原成Vitamin E

2b.或是Vitamin E radical被Vitamin C还原成Vitamin E

dehydro-ascorbic acid再被GSH还原成ascorbic acid(Vitamin C)

3.最后GSSG再藉由酵素作用还原成

GSH

Vitamin C的抗氧化作用

因Vitamin C为水溶性,所以其抗氧化性可对许多水溶性的自由基反应。Vitamin C被自由基攻击后失去2个氢离子和2个电子,两个OH基变成diketon 的结构而能稳定。

(Vitamin C)

此外Vitamin C有一个重要反应就是可以跟Vitamin E radical反应使之还原,由于Vitamin C酸性比Vitamin E强,所以能将Vitamin E radical还原成Vitamin E,GSH再将dehydro-ascorbic acid还原成Vitamin C。

大黄的抗氧化及其机制

单宁类及其前体是被认为具有抗氧化功能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含有

1、儿茶素类:儿茶素(catechin)、表儿茶素(epicatechin)等

2、原花青素类(proanthocyanidins)

3、没食子酸葡萄糖

4、酚性酸

这些分子均具有丰富的苯环上的OH基,对于自由基有很强的捕捉作用。举表儿茶素(epicatechin)(图一1)为例:

Epicatechin具有三个主要部份:A rin g、B ring、C ring,与自由基的反应从B ring 开始,在其苯环上3、4的位置上有OH基,一开始自由基就是与其结合,经一连串反应形成产物2~9(图一2~9)

以下是其反应机制的简述:

Radical trapping ROO˙+AH ROOH+A˙

Radical termination A˙+A →nonradical material

产物2:B ring上位置3的OH键接上自由基,再与另一epicatechin的A ring上位置8结合

产物4:B ring上位置3的OH键接上自由基,先变为其共振结构,位置6上的e跟再与另一epicatechin的A ring上位置8结合,最后原epicatechin位

置3上的C=O再变为C-OH

产物5:B ring上位置3的OH键接上自由基,先变为其共振结构,位置6上的e跟再与另一epicatechin的A ring上位置6结合,最后原epicatechin位

置3上的C=O再变为C-OH

产物3:先将partA上B ring的-OH基氧化成=O,接着part B上A ring位置7上的-OH基会脱去-H而其O会与partA B ring的位置1(亲电子基)相

接,而推移电子,使位置3上的C=O变为C-OH,最后C ring上-OH

会脱H而O与B ring位置3相接(成平衡)

Radical trapping ROO˙+AH ROOH+A˙

Radical termination A˙+R˙→nonradical material

产物6:B ring位置3上的OH基接上自由基共振变为C=O,接着B ring位置2接上R,其上的CN被氧化为C=O而其C与位置3上的O相接

产物8:B ring位置3上的OH基接上自由基,此位置再与R反应而成C-OR,最后其上的CN被氧化为C=O

产物7:B ring位置4上的OH基接上自由基共振变为C=O,接着B ring位置5接上R,其上的CN被氧化为C=O而其C与位置4上的O相接

产物9:B ring位置4上的OH基接上自由基,此位置再与R反应而成C-OR,最后其上的CN被氧化为C=O

中药化学试题库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与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 二、填空: 1.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鉴定)等知识。 三、单选题 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树胶 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 3.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醇的成分是( A ) A 树胶 B 苷 C 鞣质 D生物碱盐 E多糖 4.与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5.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6.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B ) A 乙醇 B 乙醚 C 氯仿 D 丙酮/甲醇(1:1)E 甲醇 7.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 8.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 9.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10.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四、多选 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 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 2.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 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 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BC ) 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 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 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 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BE ) 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 五、简述 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另一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经研究证明是无效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等。 另外,根据临床用途,有效成分也会就成无效成分,如大黄中的蒽醌苷具致泻作用,鞣质具收敛作用。 2. 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3.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3)研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六、论述 单糖及低聚糖生物碱盐游离生物碱油脂 粘液质苷苷元、树脂蜡 氨基酸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蛋白质、淀粉水溶性有机酸挥发油 第二章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与技术 一、概念: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归纳

强极性溶剂: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任意混溶(甲、乙醇,丙酮) 亲脂性有机溶剂:不与水任意混溶,可分层(乙醚、氯仿、苯、石油醚)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苯丙素 二、提取分离 1.苯丙烯、苯丙醛、苯丙酸的酯类衍生物具有挥发性,是挥发油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可 用水蒸气蒸馏。 2.苯丙酸衍生物可用有机酸的方法提取。 香豆素 二、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游离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大多具香味。 小分子的有挥发性和升华性。苷则无。 在紫外光照射下,香豆素类成分多显蓝色或紫色荧光。 (二)溶解性游离香豆素----难溶于冷水,可溶于沸水,易溶于苯、乙醚、氯仿、乙醇。 香豆素苷----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香豆素遇碱水解与稀碱水作用可水解开环,形成水溶性的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 酸化,又可立即环合形成脂溶性香豆素而析出。 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将转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酸化后不能环合。 与浓碱共沸,往往得到的是裂解产物——酚类或酚酸。 (三)成色反映 1.异羟肟酸铁反应 内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在酸性条件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和成红色。 ?内酯[异羟肟酸铁反应、盐酸羟胺(碱性)、红色] 2.酚羟基反应 ?FeCl3溶液与具酚羟基物质反应产生绿色至墨绿色沉淀 ?若酚羟基的邻、对位无取代,可与重氮化试剂反应而显红色至紫红色。 ?含酚羟基的化合物[三氯化铁反应、FeCl3、绿色] 3. Gibb’s反应 Gibb’s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在弱碱性条件下,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6位无取代的香豆素显阳性。 ?Ph-OH对位无取代[Gibb’s反应,Gibb’s试剂,蓝色] 4Emerson反应 Emerson试剂2%的4-氨基安替比林和8%的铁氰化钾。其余同Gibb’s。 ?Ph-OH对位无取代[Emerson反应,Emerson试剂试剂,红色] 三.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利用香豆素的溶解性、挥发性及具有内酯结构的性质进行提取分离。 游离香豆素一般可以用乙醚、氯仿、丙酮等提取(香豆素苷可用甲醇、乙醇或水提取)。 碱溶酸沉法提取。 1. 溶剂提取法常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醚等提取。 乙醚是多数香豆素的良好溶剂。 苷则在正丁醇、甲醇中被提出。 2.碱溶酸沉法0.5%氢氧化钠水溶液稍加热提取,冷后用乙醚除杂质,加酸调PH到中性,适当 浓缩,再酸化,则香豆素或苷即可析出,也可用乙醚萃取。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标是让学生现代药物化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常用药物的结构类型、药物合成、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及其应用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并了解现代药物化学的发展,为以后在制药实践中合成并合理使用常用药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以有机化学和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药物制剂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按教学大纲规定,认真备课,重视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合观看有关教学VCD、多媒体课件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注意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加深对实践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药物或代表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合成制备、构效关系;能够熟练、安全地合成药物;熟悉药物发展史和设计思想,研究构效关系和合理设计药物。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学生能根据所学合成原理进行原料药中间体的合成、化学药物的合成、抗生素的合成;能对合成的粗品进行纯化;能鉴别药物中的杂质。 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化学制药、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不同岗位发展的需求。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在兽药企业工作中奠定坚实的专业信念、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能根据所学的合成原理进行原料药中间体的合成操作。 2.能进行化学药物的合成操作。 3.能进行抗生素的合成操作。 4.能对合成的粗品进行纯化。 5.能鉴别药物中杂质。 6.能按照药物的理化性质判断其储存条件。 7.能熟练对常用药物或代表药物进行鉴别操作。 8.能按照药物的性质给出调剂的要求。

中药化学习题整合

第一、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天然药物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 2.有效部位是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例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3.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创制新药提供(药源)。 4.不经加热进行提取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和(煎煮法),将溶剂从药材上部缓缓通过药材从下部流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做(渗漉法)。 5. 中药化学成分中常见基团极性最大的是(羧基),极性最小的是(烷基) 6. 硅胶和氧化铝色谱的分离原理主要是(吸附剂吸附),根据被分离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 7.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原理是(吸附)和(筛选),有机化合物常根据其(吸附力的不同)及(及分子量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8. 利用中药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生成沉淀),或加入(某些试剂)后可降低某些成分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而自溶液中析出的特点,可采用(沉淀法)进行分离。 9.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类型有(离子交换纤维素)和(离子交换凝胶)。 10.化合物结构研究常用的四大波谱是指(UV光谱)、(IR光谱)、(NMR谱)和(MS谱)。 二、选择题 1. 有效成分是指(C) A需要提取的成分 B含量高的化学成分 C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治疗作用的成分 D对人体有用的成分 2. 与水不相互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A EtOH B Me2CO C n-BuOH D 四氯化碳 3. 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为(A) A CHCl3 B 苯 C Et2O D 石油醚 4. 利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中药成分时,一般选用(C) A煎煮法B浸渍法C回流提取法D超声提取法 5. 对含挥发油的药材进行水提取时,应采用的方法是(B) A回流提取法B先进行水蒸气蒸馏再煎煮 C煎煮法D连续回流提取法 6. 主要利用分子筛原理的色谱材料是(B) A聚酰胺色谱B凝胶过滤色谱 C离子交换色谱D硅胶柱色谱

《药物化学》经典作业最新版本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药物化学》课程作业答案(必做) 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绪论、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 一、名词解释: 1.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一门化学学科,由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学科所形成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 2.先导化合物: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得到的具有特定药理活性,明确的化学结构并可望治疗某些疾病的新化合物。 3.脂水分配系数:即分配系数,是药物在生物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水相中物质量浓度之比,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4.受体:使体内的复杂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可以识别活性物质,生成复合物产生生物效应。 5.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一组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原子、基团或片断的价电子的数目和排布,可产生相似或相反的生物活性。 6.药效团:某种特征化的三维结构要素的组合,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 7.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识别生成药物受体复合物的能力。 8.药物代谢:又称药物生物转化,是指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出体外。 9.第Ⅰ相生物转化:是指药物代谢中的官能团反应,包括药物分子的氧化、还原、水解和羟化等。 10. 第Ⅱ相生物转化:又称轭合反应,指药物经第Ⅰ相生物转化产生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除体外的轭合物。 11. 前药:是指生物活性的原药与某种化学基团、片断或分子经共价键形成暂时的键合后的新化学实体,本身无活性,到达体内经代谢,裂解掉暂时的运转基团,生成原药,发挥生物活性。 12. 内在活性:是表明药物受体复合物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的能力,激动剂

中药化学考试重点

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 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 无效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有效部位: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效成分。 苷类: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鞣质:是由没食子酸或其聚合物的葡萄糖及其它多元醇、酯、黄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以及两者混合共同组成的植物多元酚。 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一类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与水不相容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香豆素:一类具有苯饼a—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顺式连羟基桂皮酸的脱水形成的内酯类化合物。 生物碱: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生物碱大部分具有碱性且能和酸结合生成盐,具有特殊显著的生理活性,生物界除生物体必须的含 氮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酸、核苷酸及 含氮有机物)外,其他含氮有机物均可视为生物碱。 二次代谢产物: 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如乙酰辅酶A等作为前体或原料,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生成:生物碱、黄铜、萜类、皂苷等 。 强心苷: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 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为一类有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羟酸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甾体化合物:是一类结构中具有环戊烷瓶多氢菲结构的化学成分。 2、生物碱的碱性:原因: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给出电子或接受质子而使生物碱显碱性。碱性强弱: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pKa值大小胍基> 季铵碱> N-杂环> 脂肪胺≈N-芳杂环> 酰胺≈吡咯(pKa<2为极弱碱;pKa 2~7为弱碱;pKa7~11为中强碱;pKa 11以上为强碱。) )影响因素有:A氮原子的杂化公式(随着杂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强)B 诱导效应(供电基,使碱性增强;吸电基,使碱性减弱)C诱导—场效应(减弱)D共轭效应(共平面的p-π共轭使碱性减弱)E空间效应(减弱)F氢键效应(减弱)。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适合的容积和方法来提取。极性: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正丁醇《乙醇《甲醇《水。方法:煎煮法、锓泽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医学生药物化学结构快速记忆

镇静催眠: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奥沙西泮、艾司唑仑(有三氮结构)苯巴比妥(只有一个苯环,有三个酮); 硫喷妥钠:麻醉剂(有-SNa) 苯妥英钠:抗心律失常(两个苯环,还有一个Na); 卡马西平:抗癫痫;普洛加胺:抗焦虑(有F,Cl); 氯丙嗪:抗精神病(有Cl,有S) 氯氮平:抗精神病(类似卡马西平,有Cl,中间的环C变成N); 氟西汀:抗抑郁症(有三个F); 丙咪嗪:抗抑郁症(类似卡马西平,中间的环没有双键); 吗啡:镇痛药(五个环); 哌替啶:又叫度冷丁,镇痛药(一个苯环); 美沙酮:镇痛药(两个苯环像眼睛); 左旋多巴:抗精神病(一个苯环,环上有邻酚羟基); 氯贝胆碱:激动M受体(胆碱类,有Cl); 溴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类似胆碱,有Br); 阿托品:M受体拮抗剂(有托品酸); 山莨菪碱:抗胆碱药(与阿托品相似,6位上有OH); 东莨菪碱:抗胆碱药(与阿托品相似作用于中枢); 泮库溴铵:肌松药(有Br,有很多环); 肾上腺素:支气管哮喘(一个苯环,环上有邻酚羟基,NH连有CH3); 麻黄碱:支气管哮喘(类似肾上腺素,苯环上没有酚羟基); 可乐定:抗高血压药(一个苯环,环上有两个Cl) 沙丁胺醇:支气管哮喘(一个苯环,有三个OH) 氯苯那敏:抗祖安(有Cl) 氯雷他定:镇静药(类似卡马西平,有Cl) 普鲁卡因:麻醉剂(一个苯环,环上有脂基,区别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麻醉剂(一个苯环,环上没有脂基,区别于普鲁卡因) 普萘洛尔:心律失常药(有萘环,区别萘普生) 硝苯地平:降压药(消去苯基,十分对称) 维拉帕米:抗心律失常(有N=-)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有两个I) 氯沙坦:抗高血压(有Cl,一个环上有四个N) 洛伐他汀:降血脂 奥美拉唑:抗溃疡药(中间有S=O) 多潘立酮:抗酸剂 扑热息痛:解热镇痛(对乙酰氨基酚) 羟布宗:抗炎药(两个苯都连着N,同时有N-N) 双氯芬酸钠:抗炎药(两个Cl,还有Na) 布洛芬:抗炎(一个苯环) 萘普生:抗炎(有萘环,有脂基) 环磷酰胺:抗肿瘤(有磷环) 白消安:抗癌药(十分对称结构) 顺铂:抗癌药(十分对称,有Pt)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前言 一、考情分析 1.中药专业知识二: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 2.中药鉴定学与中药化学是6:4,中药鉴定学60%,中药化学40%。 3.中药化学:A型题16道题,每小题1分,共16分;B型题32题,每小题0.5分,共16分;X型题8道题,每小题1分,共8分。 二、绪论 1.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伦理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主要内容:结构类型、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三、学习方法 1.以总论为基础:以总论为基础,学习好总论的知识,灵活运用总论的知识,去解决各类化学成分的实际问题,在复习、考试的时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紧抓化学结构,以化学结构为核心:掌握不同化合物化学结构特点。 3.学习主线: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 4.以理解、记忆、融会贯通为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5.先粗后细、先干后叶、先面后点。 6.学习教材—→完成习题—→复习教材。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绪论 1.有效成分:与药效有关的成分; 2.无效成分:与药效无关的成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重点)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一)提取概念:采用一种方法,使中药里面有效的成分与无效的成分分开。 (二)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选择一个适当的溶剂将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1)常用提取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极性小→极性大) (2)提取溶剂的特殊性质:石油醚:是混合型的物质;氯仿:比重大于水;乙醚:沸点很低;正丁醇:沸点大于水。 ①亲脂型溶剂与亲水型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混合之后会分层,称为亲脂型溶剂;丙酮、乙醇、甲醇与水混合之后不分层,称为亲水型溶剂。 ②不同溶剂的符号。 (3)选择溶剂:不同成分因为分子结构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极性不一样,在提取不同级性成分的时候,

2020执业药师《中药一》中药化学基础学习

2020年执业药师《中药一》中药化学基础学习 在执业药师的中药学习中,有部分考试内容对化学有所涉猎。然而,对于非化学专业来说,这些内容犹如天书,看得人云里雾里。本次将从简单的化学元素开始,从零解读简单的化学知识。 一、化学元素 学化学元素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原子。原子是什么东西呢?原子是一种微粒,是构成一般物质的最小单位,也称为元素。简单理解,原子是非常非常小的粒子。 我们说的化学元素就是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而组成物质的主要元素包括碳(C)、氢(H)、氧(O)、氮(N)、磷(P)、硫(S)等。这些符号一般是根据元素拉丁文的首字母大写表示,如果有重复的字母,则用前两个字母表示。 从化学的角度,这些元素都是以化学的方式阅读,如C不是英文字母的读音,而是读作碳;O读作氧。以此类推。 二、化合物 单个原子是元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则组成化合物。我们常说的碳水化合物就是由碳(C)、氢(H)、氧(O)构成,而蛋白质是以碳(C)、氢(H)、氧(O)、氮(N)为主要构成。 简单的化合物如氧气、二氧化碳也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氧气的化学表述形式是O2(两个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的化学表述形式是CO2(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而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则比这些复杂的多,但同样离不开基本元素C、H、O、N。 三、化学键 原子想要形成化合物,就需要通过化学键将元素连接起来。不管是C、O还是N,这些元素周围一般都是连接H元素,一个化学键连接一个H。如CH3、OH、NH3等。除了单键连接,还有双键或者三键连接,如CH2=CH2(烯),C=O (羰基),CH≡CH(炔),C≡N(氰基)等。 具体示例如下: 氢(H)元素周围只能连接一个键,氧(O)元素周围只能连接两个键,氮(N)元素周围只能连接三个键,碳(C)元素周围只能连接四个键。 具体表述如下: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一) 第一节绪论 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 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 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 (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 (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

(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 主要考试内容: 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 内容 总论 绪论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各论生物碱** 糖和苷* 醌类** 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 萜类和挥发油*

皂苷** 强心苷*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 各论学习思路: 学习方法: 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药物化学药物结构式

1.地西泮 2.苯妥因钠 3.普罗加比 4.盐酸氯丙嗪 5.氟奋乃静 6.氯普噻吨 7.舒必利 8.吗啡 9.哌替啶 10.咖啡因 11.硫酸阿托品11.麻黄碱 12.苯海拉明 13.马来酸氯苯那敏 14.阿斯咪唑 15.普鲁卡因 16.利多卡因 17.硝苯地平 18.利血平 19.卡托普利20.奎尼丁 21.普萘洛尔 22.美托洛尔 23.(双)氢氯噻嗪 24.甲苯磺丁脲 25.雷尼替丁 26.奥美拉唑 27.昂丹司琼 28.甲氧普胺 29.阿司匹林 30.贝诺酯 31.对乙酰氨基酚 32.吲哚美辛 33.环磷酰胺 34. 5-氟尿嘧啶 35. 紫杉醇 36. 顺铂 37. 青霉素钾 38. 苯唑西林 39.氨苄西林 40. 苯唑西林 42. 头孢氨苄 43. 磺胺嘧啶 44. 甲氧苄啶 45. 诺氟沙星(氟哌酸) 46. 利福平 47.异烟肼 48. 硝酸益康唑 49. 三氮唑核苷 50. 奎宁 51. 青蒿素 52.红霉素 53.链霉素 54.四环素 55.氯霉素 56雄甾烷-3-酮 57. 雌激素 雄激素 氢化可的松 地塞米松 维生素C 吡罗昔康:第一个临床使用的1,2苯并 噻嗪类解热镇痛药 氯氮平:第一个上市的非经典抗精神病 药 哌替啶:苯基哌啶类的第一个合成镇痛 药 洛伐他汀:第一个投放市场的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氯沙坦:第一个上市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苯唑西林:第一个耐酸耐酶青霉素,口服、注射均可 克拉维酸:第一个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奇霉素:第一个环内含氮的15元大环内酯抗生素 链霉素:第一个用于抗结核病的药物齐多夫定: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艾滋病及其相关症状治疗的药物 沙奎那韦:第一个批准上市治疗艾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剂 金霉素:第一个四环素类抗生素 碘苷: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病毒核苷类药物 阿昔洛韦:第一个上市的开环鸟苷类似物广谱抗病毒药 氨苄霉素:第一个使用的广谱口服抗生素 酮康唑: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 帕瑞昔布:全球第一种注射用选择性COX-2 抑制剂 药物化学各类药物分类总结 镇静催眠药7 p; P c6 Z% S# m, 巴比妥类:苯巴比妥、硫喷妥钠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奥沙西泮2 K$ 氨基甲酸酯类:甲丙氨酯5 o/ @$ {7 其他类:水合氯醛 抗癫痫药, b) F3 w% k7 `) Q 巴比妥类、 苯并二氮卓类:地西泮. w9 a+ G, L 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 j/ Z3 `; ^6 H0 二苯并氮杂卓类:卡马西平$ e0 h* 脂肪羧酸类:丙戊酸钠 磺酰胺类 抗精神失常药/ {; i' J1 m) Y# N0 吩噻嗪类:氯丙嗪8 K) m+ U9 y% G9 丁酰苯类:氟哌啶醇 二苯并氮卓类:氯氮平) \3 j: b6 p* k* 噻吨类:氯普噻吨 抗抑郁药" |! ~/ k, Y; v* J1 s6 Y1 P7 E 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盐酸阿米替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非典型抗抑郁 解热镇痛药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乙酰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吡唑酮类 非甾类抗炎药(了解)# ~; ?3 x1 @' f } 水杨酸类:贝诺酯阿司匹林与对乙 酰氨基酚成酯形成的前药,特别适 合于儿童 吡唑酮类 芳基烷酸类:吲哚美辛、双氯芬酸 钠、布洛芬、萘普生 N-芳基邻氨基苯甲酸类:灭酸类 1,2-苯并噻嗪类:美洛昔康 其他类 镇痛药Z$ C ~( x3 B0 V3 i 天然生物碱:盐酸吗啡 半合成镇痛药:磷酸可待因 合成镇痛药:盐酸哌替啶、美沙酮 内源性多肽 胆碱受体激动剂9 v6 Z' [9 {1 U5 a8 S M胆碱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 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 胆碱受体拮抗剂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 M胆碱受体拮抗剂+ X K; F2 E' r$ z 茄科生物碱:对中枢作用:东莨菪 碱>阿托品>樟柳碱>山莨菪碱 全合成M胆碱受体拮抗剂:硫酸 阿托品、氯琥珀胆碱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D$ |+ B0 k, ]3 t8 苯乙胺类:肾上腺素、多巴胺、克 仑特罗、特布他林 苯异丙胺类:麻黄碱、甲氧明 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都有激动 作用。临床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支 气管哮喘及心搏骤停的抢救。 盐酸多巴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抗休克药。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兴奋 α受体。主要升压,静滴用于休克, 口服用于消化道出血。2 k% E* s/ M"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兴奋β受体。 用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慢性肺 气肿及低血压等。& s9 L+ T3 Y, D& y 盐酸麻黄碱:α和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 盐酸甲氧明:激动α受体,用于外伤和 周围循环不全时低血压急救 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α受体阻断剂:盐酸哌唑嗪 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 降血脂药- C: o A( g6 ~" U! g$ F 分类(掌握)' c! o3 E1 Y* L4 U 苯氧乙酸类:氯贝丁酯、吉非贝齐 烟酸类 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洛 伐他丁 其他 抗心绞痛药7 b3 H; f' m+ ^. G! Q6 |6 ` 硝酸酯和亚硝酸酯类:硝酸异山梨酯 钙拮抗剂: a.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尼索地平 b.苯烷基胺类:维拉帕米,左旋体室上 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右旋体治疗心 绞痛 c.苯噻氮卓类:地尔硫卓 d.二苯哌嗪类:氟桂利嗪、桂利嗪,直 接扩张血管平滑肌 β受体阻断剂I) Q$ {- S% [: R5 O& h. K% h: 抗高血压药% k8 l9 c" P8 u# A3 M ⑴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4 ?" q. H/ [; a.外周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 利血平胍乙啶2 ^2 h( N7 c2 c7 Q b.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可乐定 甲基多巴; [( X. L% l% Q2 ] c.直接扩血管药:肼屈嗪硝普钠 d.神经节阻断药:咪噻吩9 ?) y4 e P9 e.肾上腺素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 ⑵作用于RAS系统 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卡托普利。 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 c.肾素抑制剂:肽类。 ⑶作用于离子通道 钙拮抗药:硝苯地平尼群地平4 K6 钾通道开放剂 抗心律失常药- ^+ S6 D e( W" Y (1)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 [" T1 A' Y! {" ⅠA类:适度阻滞心肌细胞钠通道 奎尼丁; D' S: t# ]: G) d" X8 q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 第一章 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 一次代谢:通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应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二次代谢: 醋酸-丙二酸途径: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 甲戊二羟酸途径: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 莽草酸途径: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 氨基酸途径:生成生物碱 第2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 ○1亲脂性有机溶剂。(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 适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 ○2亲水性有机溶剂。(乙醇、甲醇,最常见) 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 适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

通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效果,但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 ○3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 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 适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 (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 (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浸渍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3)渗漉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 (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豆素) 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适用于加热不稳定(常用的物质有CO2、NH3) 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 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 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 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 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 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 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 (2)凝胶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

中药化学复习知识点重点整理

中药化学复习知识点重 点整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中药化学第一章 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 一次代谢:通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应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 二次代谢: 醋酸-丙二酸途径: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 甲戊二羟酸途径: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 莽草酸途径: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 氨基酸途径:生成生物碱 第2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 ○1亲脂性有机溶剂。(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 适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 ○2亲水性有机溶剂。(乙醇、甲醇,最常见) 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

适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 通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效果,但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 ○3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 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 适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 (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 (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浸渍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3)渗漉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 (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 豆素) 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适用于加热不稳定(常用的物质有CO2、NH3) 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 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 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

执业药师的中药化学个知识点

中药化学100个知识点过关(化学部 分争取20分) 中药化学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8/120) 1.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即:(1)挥发性;

(2)热稳定性; (3)水不溶性。 2. 3.按照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单糖是多羟基的醛或酮 4.新鲜大黄中含有蒽酚类成分,由于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蒽醌,因此贮存2年以上的大黄检测不到蒽酚。

5. 【答案解析】 6.【答案解析】考察单糖结构分类及代表化合物。 阿拉不喝无碳糖,给我半缸葡萄糖。 鸡鼠夹击夫要命,果然留痛在一身 7. 考察萜类化合物(常用中药:青龙铁了心;也就是指青蒿、龙胆、穿心莲) 龙脑——双环单萜类

梓醇苷——环烯醚萜苷类 紫衫醇——三环二萜类 青蒿素——单环倍半萜类 穿心莲内酯——双环二萜类 8.含挥发油的常用中药:肉搏挨饿(肉桂、薄荷、艾叶、莪术)----单贴和倍半萜 9.】三萜皂苷实例总结: 10.Ⅰ型:柴胡皂苷a,c,d,e Ⅱ型:柴胡皂苷b 1,b 2 Ⅲ型:柴胡皂苷b 3 ,b 4 Ⅳ型:柴胡皂苷g

Ⅴ型:齐墩果酸衍生物 11.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12.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有机胺类生物碱是麻黄碱 13.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双稠哌啶类生物碱是苦参碱 14.具有解痉镇痛、解有机磷中毒和散瞳作用的生物碱是莨菪碱 15.具有胃肠道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女性闭经、生育功能受损等副作用的含生物

碱药物是雷公藤 16.川乌中所含生物碱的毒性双脂型大于单脂型大于五脂型 糖的定义 17.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从化学结构上看,是糖的定义 18.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从化学结构上看,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以及它们的缩聚物和衍生物。及它们的缩聚物和衍生物。 19.按苷元的化学结构可分:香豆素苷、黄酮苷、蒽醌苷、木脂素苷等 按苷的特殊物理性质分类:如皂苷。 类型含义代表性化合物 氧苷 醇苷通过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而成红景天苷、毛茛苷 酚苷通过酚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而成天麻苷、水杨苷 氰苷主要指一类α-羟基腈的苷苦杏仁苷 “醇”种“红毛”丹 “水天”缤“酚”多彩 “苦”“氰”戏 21.含氰苷类常用中药 《中国药典》指标成分均为苦杏仁苷 苦杏仁(不低于3.O%) 桃仁(1.5%~3.0%) 郁李仁(不低于2.0%)) 22,香豆素和木脂素;香豆素分为五大类,即简单香豆素类、呋喃香豆素类、吡喃香豆素类、异香豆素类及其他香豆素类。 23含黄酮类常用中药化学结构类型与质量控制成分黄酮 手捧红花,银杏树下唱情歌 手捧红(满山红)花(槐花),银杏(银杏)树下唱情(黄芩)歌(葛根) 24,龙脑——双环单萜类 梓醇苷——环烯醚萜苷类 紫衫醇——三环二萜类 青蒿素——单环倍半萜类 穿心莲内酯——双环二萜类 萜类常用中药:穿心莲、青蒿、龙胆、 25,皂苷三萜皂苷:苷元为三萜类化合物,其基本骨架由6 个异戊二烯(30 个碳)单位组成。

中药化学怎么复习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如何复习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和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结构和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鉴定、结构解析、构效关系以及生物合成途径等。在学习(复习)中药化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中药化学包括的诸多研究内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基础是其化学结构。化学结构决定了相应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理化性质又决定了相应的提取分离和检识鉴定方法。因此化学成分的结构与分类是中药化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掌握了这个核心,其他内容就迎刃而解。在学习时,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不动摇,在牢牢掌握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去学习其他内容。 《中药化学》第一章“总论”介绍了许多在研究中药各类化学成分时,需要使用的一些共 性知识、技术与方法。运用这些知识、技术与方法研究各类化学成分,是考试时经常、反复涉及到的内容,而在后面章节介绍各类化学成分时,这些考点似乎并未出现,或虽然出现过,也是蜻蜓点水,一划而过,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关键在于学习和掌握“总论”知识。掌握了“总论”部分的知识,后面章节与此有关的内容,就可略过,不必细看。即使书上没有相关内容,而在考试中遇到了(这种情况在中药化学考试中非常普遍),也可 从容应付。因此,以“总论”为基础,学习好“总论”知识,灵活运用“总论”知识解决各类成分的实际问题,在复习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化学》共包括12章内容,除去第一章“总论”和第十二章“中药化学在中药研究及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余十章分别介绍了十余种各类化学成分。在学习各类化学成分时,必须以“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为主线。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纲,才能做到纲举目张,游刃有余。 在执业药师的各科考试中,《中药化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较大差异。比如在学习《中药学》时,一个中药具有什么功效,考生死记下来,在考试中遇到相关内容,肯定能够解答正确。而在参加《中药化学》考试时,考生可能会发现考试中涉及到的许多考题内容,在应试指导教材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因此有很多考生慨叹,教材内容记得很熟,但考试时不会做题。真的是考试试题出了问题,超大纲了吗?不是,是考生在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在学习《中药化学》时,切记死记硬背,一定要理解内容。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才可能好记、好学,也才可能记得好、用得好、考得好。因此“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才是学习中药化学知识的正确方法和应对考试的最佳途径。 学习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先把“厚书读薄”为第一阶段,再把“薄书读厚”为第二阶段。前一个学习阶段对考生应付执业药师考试是十分有用和必要的。一方面,执业药师的考试是一个及格即有效的考试,并不要求考生有一个很高的分数;另一方面,考试内容一般覆盖面广,但深度很浅。因此在学习时,一定要先掌握第一级知识(即面上知识、树干知识),而后再 掌握第二级知识(即线上知识、树枝知识),最后掌握第三级知识(即点上知识、树叶知识)。就像建大楼一样,首先需要搭出大楼的骨架,然后再添砖加瓦,最后才是粉饰装修,整个程序是不能颠倒的。一般而言,只要考生掌握了第一级知识和第二级知识,就可能考出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同时在学习难度上,也是第一级知识较第二级知识好掌握,第二级知识较第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重点讲解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一)溶剂提取法 原理:溶剂穿投入药材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将溶质深处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溶剂的选择:溶剂分三类: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 极性强弱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溶剂选择原则:1.根据相似相溶原则,以最大限度提取所需化学成分,而对共存杂质的溶解度尽可能小。 2.溶剂不能与重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即使反应也应属于可逆性。 3.溶剂应该沸点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廉价易得。 提取方法:(一)溶剂提取法:1.煎煮法:中药粗粉加水加热煮沸提取。适用于:中药的大多数成分。 优点:简便易操作缺点:对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多糖类成分含量高的重要加热后药液粘稠度大,不易过滤。 2浸渍法:优点:不用加热,适用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也适用于淀粉或黏液质含量较多的重要成分的提取。缺点:提取时间长,效率低。3渗漉法:优点:过程中随时保持较大的浓度梯度,故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 4回流提取法:优点:效率高于渗漉法缺点: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5连续回流提取法:优点:容积消耗量小,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 在实验室连续回流提取常采用索氏提取器或回流提取装置。(二)水蒸气提取法: 适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 原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的蒸汽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气带出,再用油水分离器或者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这类成分自馏出液中分离。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常用溶剂:2 CO 原理:超临界流体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密度与液体相似,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物质的溶解过程包括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扩散作用,与溶剂密度和扩散系数成正比,与黏度成反比,所以超临界流体对许多物质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优点:可以在接近室温下进行工作,防治某些对热不稳定的成分被破坏或逸散,萃取过程几乎不用有机溶剂,萃取物中无有机溶剂残留,对环境无公害,提取效率高,节约能耗。 色谱分离法 优点:分离效能高,快速简便。 1,吸附色谱:原理: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实现分离。常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 硅胶:应用广泛,中药各类化学成分大多可以用其分离 氧化铝:主要用于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的分离,如生物碱,甾,萜类等成分活性炭:主要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类及某些苷类。 聚酰胺:以氢键作用为主,主要用于酚类,醌类如黄酮类,蒽醌类及鞣质类成分的分离。 2凝胶过滤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常用凝胶:葡聚糖凝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