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各位老师,新教材《经济生活》一共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以及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各位老师在经济学的学习及教学中可能已经习惯了从生产入手,为什么我们的新教材要从消费开始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材强调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显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一个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其他经济活动的人,他也一定接触过消费,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教材从消费入手,有助于我们的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消费,就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换,而要交换就离不开货币,就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否则是没有办法去消费的。根据这一逻辑,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包括两个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这样展开的:刚才我们说了,我们的生活、消费需要商品,而购买商品又离不开货币,由此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原来货币的出现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这一思考使我们发现,货币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神秘,货币原来本质上只是一般等价物而已。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

一目:货币的本质。

面对看起来神秘,实际上并不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货币究竟在经济生活中起一些什么样的作用。于是我们的教材接着分析货币的基本职能,领着学生去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些构成了本框第二目“货币的基

本职能”的主要内容。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我们进行商品交换使用的都是纸币,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本框的第三目,我们对纸币进行了科学分析。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而纸币拥有金属货币并不具备的优点,因此,纸币这种价值符号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通用的交换媒介,然后教材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规律,告诉我们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三目:纸币。

第一课的第二框叫“信用工具和外汇”。人们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并不是只有现金结算,而是经常使用各种信用工具进行结算。于是第一目“信用工具”集中介绍两种常见的

结算工具:信用卡、支票。老师们一定要注意,我们教材所说的信用卡是从广义上说的,而不仅仅指贷记卡及准贷记卡。第二目“外汇”则专门介绍什么是外汇、什么是汇率以及人民

币币值为什么要保持稳定。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货币的本质及职能,有助于学生理性地对待

货币,克服拜金主义倾向。

前面说过,要消费、交换,人们还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所以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就领着我们去认识价格现象,这一课安排了两个框题: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安排了两目。消费者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商品的价格因时、因地而异,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教材首先就从这一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价格?在列举了气候、时间、地域及生产条件等主要影响因素后,教材接着追问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由此得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影响价格”这一理论,并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以上内容构

成了本框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

但是价格的高低波动并不是任意的,它的背后有一个价值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教材接着就分析商品的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随后分析了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最后,教材总结包括第一目在内的前面的理论,引出了价值规律这一重要经济规律。以

上就是本框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的内容。

如果说第二课第一框重点研究了供求对价格的影响,第二框则反过来,即研究价格变动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在第一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材首先分析了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并得出一个结论:一般说来,商品价格越高,则消费者的购买量越少。接着指出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是不一样的。最后着重指出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一是替代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二是互补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在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教材在这一目指出: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

产品。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可以为广大学生认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货币认识完了,价格也认识完了,自然该去消费了,所以第三课就引导大家去认识消费现象了。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包括两个框题: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第一框的第一目“影响消费的因素”,教材主要依次分析了居民收入及物价水平这两个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其中在考虑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时,教材分别分析了当前收入、未来收入及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第二目“消费的类型”,教材首先主要从交易方式的角度依次分析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然后还从消费目的角度对消费类型进行分类,并指出了消费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注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在第三目“消费结构”,教材首先指出什么是消费结构,接着分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消费结构的变化受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后教材重点分析了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并对恩格尔系数大小变化的含义、意义进行了

分析。

教材在第二框的第一目“消费心理面面观”,主要分析了四种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现象: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及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现象,教材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各种消费心理的基本表现,并一一对它们作出了科学的评价。第二目“做理智的消费者”,教材依次分析了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

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它的设计是出于以下考虑。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这是本单元的综合探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一安排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本单元的知识点是介绍货币、价格、消费。货币就是金钱,商品价格是用钱来表现的,消费不外乎是怎么花钱。所以金钱观问题与这三课的内容都密不可分。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其次,正确对待金钱,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金钱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代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金钱打交道。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

避免他们陷入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再次,这一问题可操作性强,便于在班级形成探讨、争辩的气氛。对金钱观的看法,在社会上可谓众说纷纭。搜集相关的关于金钱观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争鸣、分析,有助于

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我们的消费离不开商品,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消费的商品从何而来?当然是生产出来的,因此,顺理成章,第二单元就应该研究、分析“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是“生产”。

正是按照消费离不开生产这一逻辑,教材在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首先介绍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教材首先从四个方面指出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然后从三个方面介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这就是第一目“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内容;过渡到生产以后,教材则在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重点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出发介绍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发展生产,二是主要分别从国家的工作中心及改革两个方面介绍如何发展生产,这是这一目的重点。教材在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则重点介绍我国生产的基本制度背景,这一框包括两目: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第一目,教材指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然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一一进行了介绍,主要是介绍它们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教材接着介绍并分析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最后,教材告诉我们如何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第二目,教材首先对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一一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它们的含义、地位、作用,在介绍完这些内容以后,教材接着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告诉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与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及社会

主义本质的要求相适应的。

大家想一想,商品是由谁生产出来的?在现代社会,财富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在企业中创造出来的。所以,第五课就专门分析财富创造的主体,正是按照这一逻辑,第五课叫“企业和劳动者”,它包括两个框: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第一框“公司的经营”包括两目: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在第一目,教材首先介绍什么是公司及公司的基本特征,然后重点分析公司的两种基本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共同之处,教材一一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最后,教材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包括两目:劳动和就业;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在第一目,教材首先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劳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光荣,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然后教材对就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顺着这个逻辑,教材接着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问题,从国家和劳动者个人这两个方面介绍如何解决好就业问题,尤其是重点强调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在第二目,教材介绍了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而重点则是从国家和劳动者个人两个角度介绍如何依法维护劳

动者的权益。

既然财富的创造离不开企业,而创办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教材接下来分析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对企业来说是筹资,而对提供富余资金的人来说,则是投资,所以第六课叫“投资的选择”,其实连接这一课的逻辑是介绍企业的筹资方式,这一课包括两个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包括两目: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第一目,教材对什么是储蓄存款、我国的主要储蓄机构及储蓄存款的回报──利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最后,教材对储蓄存款的两大基本类型──活期储蓄及定期储蓄的特点作了重点分析。在第二目,教材主要介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及结算业务。第二框包括“股票、债券和保险”包括三目: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稳健的投资──债券;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在第一目,教材对什么是股票进行了介绍,并指出股东享有的基本权利,指出股票不可退还但可以转让。接着教材对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作了介绍,由此指出股票投资的特点──高风险、高收益。在第二目,教材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债券后,将重点放在介绍几种主要的债券形式上,学习了这一部分内容以后,我相信学生会对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这三种投资形式的特点有一个基本完整的了解。在第三目,教材会告诉我们什么是保险,保险业务有哪些基本类型,以

及订立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

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设计这个综合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认清就业前景,掌握就业常识,了解就业及自主创业必备的基本素质,从而为成就个人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将来创造社会主

义大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二单元介绍完生产以后,接下来该介绍什么内容呢?逻辑十分明确,既然已经创造出了财富,那么接下来当然就得介绍这些财富该如何合理分配。因此,顺理成章,教材的第三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财富分配”,告诉我们“为谁生产”。所以这两个单元,第二单元

是谈财富的创造,第三单元是谈财富的分配。

财富分配主要包括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方面。在第三单元的第七课,教材介绍个人收入的分配问题,所以第七课就叫“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课包括两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含义、必然性及其意义,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重点介绍了按

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及其意义。

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包括两目,第一目“效率与公平”首先介绍什么是效率,并介绍了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接着介绍什么是公平,并告诉我们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在第二目“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材首先介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介绍我国是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为什么要兼顾公平;最后,教材的重点是谈怎样兼顾效率与公平。

在介绍完个人收入分配后,第八课向我们介绍国家收入的分配。这一课包括两个框:“财政收入和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在第一框“财政收入和支出”,主要介绍财政的基本理论,主要要求学生把握财政收入的四个来源、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财政支出

的五个方面以及财政收支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我国财政的两大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人民生活有保障。这两个作用也就分别构成了这一框的两个目。在第一目,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财政的作用,以基础设施工程为例介绍了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接着介绍财政的经济稳定作用,在这一部分,教材还对如何正确运用财政政策作了详细分析。最后,教材分析了财政的经济发展作用,财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及促进科学教育事业、高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在第二目,教材也是从三个方面展开,指出财政是国家政权及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最后指出财政具有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再分配作用。

第九课“征税与纳税”是对第八课的深化,是继续在分析国家的收入分配。这一课包括两框:“税收及其种类”及“依法纳税”。在第一框的第一目“税收的基本特征”,教材主要讲税收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什么是税收,重点是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及固定性。在第二目“我国税收的种类”中,教材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种税种,在这里,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理解它们的含义、特点及意义。

在第二框的第一目“纳税人与负税人”,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区分两个概念──纳税人和负税人,在第二目“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则对学生进行依法诚信纳税教育,告诉学生为什么要依法纳税,违反税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违反税法将会受到哪些处罚。

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效率与公平问题是收入分配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同时又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这个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分组讨论、全班辩论、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寻求二者之间的统一,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树立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前面三个单元分别介绍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也就是说,对经济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作了初步的介绍。那么教材接下来该说什么呢?大家知道,自从人类有了商品交换以后,社会经济活动就都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环节。然而在不同的社会,这些经济活动表演的舞台就不一样,那么在我们国家,这些经济活动是在什么舞台上表演的呢?在我们国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些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因此,在第四单元的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材着重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学习这一课有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我国的生产、

交换、分配、消费。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两个框题: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第一框的第一目“市场调节”,教材首先从资源的相对稀缺出发,分析了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然后介绍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以及市场调节的优点。在第二目“市场秩序”,我们的教材首先从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离不开市场秩序出发,指出了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接着教材着重介绍如何规范市场秩序,一是市场秩序的规范离不开市场规则,二是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在第三目“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教材首先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一是市场不能做的领域,二是市场能够做,但由于“三性”可能做不好的领域,然后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由此带来的后果:资源配置、利用的低效率,经济波动,收入分配不公。在第二框题的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后分别从所有制、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等三个方面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第二目“加强宏观调控”,教材的分析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二是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那么,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些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简单说来,近期目标是为了全面建设一个小康社会。因此,第十一课叫“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习这一课以后,大家会对我国经济活动的目标有着全面的认识,有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经济生活。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包括两个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第一框题的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教材首先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介绍我国总体小康的成就,然后指出总体小康水平依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及发展很不平衡的。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大好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第二目“经济建设的目标”中,教材一一介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二框题的第一目“树立科学发展观”,教材首先从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引出科学发展观,然后着重介绍、阐述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在第二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教材主要从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及统筹区域发展等四个方面入手,介绍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前面十一课在分析我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暂时不考虑我国经济生活与外界的联系。当然这是不符合现实生活的,不过现代经济学都是这么做的。因此,在最后一课,我们的教材把经济生活放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所以第十二课叫“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因此,加上这一课,我们整个教材的思路,或者说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上,进行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等

生产活动,以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包括两个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在第一框的第一目“经济全球化趋势”,教材主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载体,在第二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在第二框的第一目“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教材主要分析世贸组织的功能、原则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活动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并指出如何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在第二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材首先指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并介绍我国二十多年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即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然后教材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使得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接下来教材的重点就是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出发,介绍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在最后,教材指出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设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这一探究活动,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抓住各种机遇,勇敢迎接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探究展示的,正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第二,青年是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培养他们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本领。在第十二课主要是从战略、宏观层面介绍我国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至于具体怎么采取各种措施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第十二课并没有讨论。本综合探究希望学生结合本地或我国的经济建设实际,针对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在充分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本探究活动是属于操作层面的。第三,应当说,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一个方面是必须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另一个方面是必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探究活动涉及的面很广,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正好可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桂东一中政治组胡建新 提纲: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 (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 (2)《文化生活》教学容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容 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 1、课程性质与理念 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 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 4、教学案例分析 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P24 P27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容。 (2)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文化生活》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全汇总版)

生活中的比 教学背景: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比在数学中式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抽象出比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材分析: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关键:利用情境中知识合作探究,体会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么? 2、(出示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3、现在我告诉大家,图片A是照片原版,其余四张哪几张与A比较像? 4、生答 5、那C和E怎么了? 6、同样的人物,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想知道么? 7、我们一起来研究 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 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你可以先仔细观察,有想法后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 9、你能画一个具有A B D 这样关系的长方形吗? 10、学生画 11、交换验证 12、刚才我们用除法来解决了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 13、出示情境图,求出速度和单价 14、开课到现在,我们用除法解决了很多问题,得到了这些算式,根据以前的经验这两 个数的关系是相除。今天我们给起个新的名字——比板书课题 15、师述比的定义 二、探究新知 1你知道比的符号吗?出示资料 2、把两个数相除写成比的形式 3、比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叫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本50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20届高考政治 经济生活二轮主观题

2020学年度高三二轮复习经济生活(非选择题) 第一种考法以单元、课、框、目标题设问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1、202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2020~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材料二:2020年我国农民收入结构 人均纯收入(元)占全部收入比重 工资性收入4025 45.2% 家庭经营收入3793 42.6% 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 入 1078 12. 2%

2020年,我国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分析材料一中的经济信息。(6分) 结合材料二,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10分)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增加到16%。在日益加快的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公益性老龄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老龄服务市场发育不全、供给不足等。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发展老龄事业、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12分) 3. 材料一:图1、1992—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注:中国20年对外投资流量上已经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但对外投资流量仍然很小,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一半、德国的三分之一。 图2:2020年中国使用外资地区分布 注: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1亿美元,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6.1亿美元,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68.78亿美元 材料二: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中国企业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阿里巴巴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雄厚的资金通过加速对外投资、海外并购和寻找海外合作伙伴等途径完善自身的国际化产业链、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阿里巴巴致力于为全球所有人创造便捷的交易渠道,被传媒界誉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1)分析材料一图1和图2蕴含的经济信息(6分)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doc

专题1 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内容解析 主持人:杨灵,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员,高级教师 主讲人:陈友芳,《经济生活》教材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杨灵:各位老师好,陈教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专家探讨《经济生活》教材。首先请您就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做一个说明。 陈教授:《经济生活》教材的编写首先坚持这么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致力于为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基础,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己任。当然,这是新老教材共同坚持的基本原则。应该说,新教材在继承老教材优点的同时,突出强调以下几个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第一,强调与时俱进。新教材坚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中要“精讲管用”。第二,坚持以育人为本。新教材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第三,坚持三贴近原则。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强调“三贴近”是本次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一个非常大的亮点。第四,重视实践环节。新教材通过设计大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践问题,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杨灵:对,正如你刚才所说的,这次政治课程改革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那么,我们的教材是怎样体现这个“三贴近”原则的? 陈教授:新教材对“三贴近”原则的体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安排方面要体现出三贴近原则;二是在呈现方式上要体现出三贴近原则。 先来看第一个方面,《经济生活》教材根据“三贴近”原则,设计为四个单元,由“财富的消费、交换”这一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经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去认识广阔的经济生活,然后在第二单元让学生思考、了解“我们所购买、所消费的财富是如何生产创造出来的”,顺着这个思路,教材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了解“我们创造出来的财富又是如何分配的”。在对这些问题,也就是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生活的认识,教材在最后一个单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经济生活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总的说来,我们的教材就是试图从最贴近学生的经济现象出发,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复杂有趣的经济生活。这个逻辑结构显然与老教材不同。应该说,这个逻辑安排也符合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其实,教材的每个单元强调解决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

初中美术_《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艺术创作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欣赏分析 播放《土地革命》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对这一历史事件初步了解。紧接着引出《血衣》这幅作品。 王式廓《血衣》的作者为王式廓,尺寸为23厘米×40厘米。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作者介绍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又长期和农民接触。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素描作品《血衣》是他从1953年到1959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 2.提问:在这幅画面上我们能看到那些内容? 《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人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

高中思想政治_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联系实际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雾霾的成因及其危害。

教师:关于雾霾,相信同学们都有一定的了解,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请同学们简单交流一下“你所了解的雾霾”。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雾霾的剖析来探究联系的含义及特征。 (二)【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请思考,为什么雾霾成为年度热议话题?它与我们的生产活动有联系吗(自主思考)? 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雾霾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师: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联系?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 教师:联系的普遍性具体怎么理解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下面我们看联系的第二个特点 探究活动二:雾霾是怎样产生的?在雾霾面前,人们真的只能望“霾”兴叹吗?我们该如何做?(同桌交流) 学生:(略)

生活中的比公开课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 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 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 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 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 是“相片的长于宽的比例”“速度与水果价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 验生活中的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 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 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 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 特点和需要,借助多个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比,求比值,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体 会比与除法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 (2)能力目标: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 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经济生活》二轮复习二练习

《经济生活》二轮复习(二)练习 一、判断题: 1、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因此,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2、消费引导生产健康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平等。() 4、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5、企业兼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企业破产不利于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增加。() 7、储蓄存款信用度高,比较安全,没有风险。() 8、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9、股票的收益来源是股息和红利。() 二、单选题 1、2018年11月16日深交所宣布,因某企业违法生产、销售狂犬病疫苗,对其正式启动强 制退市机制。该企业成为退市规则修订后首家因危害公共健康安全而退市的上市公司。 材料表明 ①任何企业都必须诚信合法经营 ②政府主要以经济手段调控股票市场 ③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④股票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奥会,这给冰雪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冰雪产业主要包括冰雪 装备、冰雪旅游、冰雪赛事、冰雪运动培训、冰雪营销五大板块。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对冰雪装备企业减税降费,会提高冰雪装备产品的价值 B.冰雪营销产业的发展会增加冰雪旅游消费的需求弹性 C.冰雪赛事发展会增加冰雪运动培训产业的就业机会 D.冰雪产业链的延伸使五大冰雪产业的替代性增加 三、文字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内掀起了马拉松热。2011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2017年增长到1100场。据预测,202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达1900场。 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多、涉及领域广。2017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次超过500万,覆盖全国234个城市,赛事带动安保、保健、住宿、餐饮、旅行、体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据测算,2017年全国马拉松主办方的直接营业收入超过270亿元,主办城市的间接收入超过135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 答案 一、判断题: 1、错;2错;3错;4错;5错;6错;7错;8错;9错 二、选择题: 1、B; 2、C 三、文字题 1.【答案】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需求上升;马拉松赛事覆盖面宽,商业价值大,刺激赛事的供给;赛事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赛事;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支持马拉松赛事发展。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大数》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借助直观模型,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运用大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借助直观模型,学习数、读、写万以内的数,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会比较数的大小,逐步发展位值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计,初步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发展数感。 4.借助“猜数游戏”等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整数的认识在小学分为四个阶段安排。第一次,20以内数的认识,主要学习逐一计数,体会基数、序数等数的基本意义,初步感受位值概念,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二次,100以内数的认识,主要学习以“十”为单位按群计数、初步体会计数单位,继续感受位值概念、发展数感。第三次,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千”“万”,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体会十进制,进一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为今后学习更大的数打下基础。第四次,万以上数的认识安排在了第二学段,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数级和十进制,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认识万以内的大数,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把认识数的范围从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在100以内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数数的活动经验,对计数单位“个”“十”“百”也具备初步的认识,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会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学生的数感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大数的认识中,学生的困难主要是生活经验比较少,对大数的实际意义缺乏感性认识。 大数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认、读、写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数的大小体会,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大数资源引导学生体会。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刚接触大数时会感到困难,但是在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后,再经过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起初产生的困难会自然消失,这说明大数的学习需要有一个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留足“等待”的时间。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计数器、方块等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认识大数的意义并体会位值概念和“满十进1”的道理 本单元要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进一步体会位值概念和“满十进1”的道理。由于这些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万以内的数接触又较少,因此,在本单元的编写中,教科书充分利用计数器、方块等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位值概念和“满十进1"的道理。比如,教科书安排了在计数器上由9拨出10、由99拨出100、由999拨出1000的拨数活动。在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体会到1000就是999再多1。 每一个数位“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样在操作中进行学习,既体会1000的由来及其意义,又巧妙地突破数数中的难点。再如,在方块模型中,10“条”组成1“片”,表示一百,10“片”组成1“块”,表示一千。“个”“条”“片”“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满十进1”,还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一千有多大,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数,发展数感 由100以内数的认识到万以内数的认识,学生认识数的范围扩大了,为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教科书继续将现实情境作为认数的基础,使用生活中与万以内数相关的真实数据作为素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大数,并引

高中思想政治_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 单位: 姓名: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学生在完成复习预习学案后,关键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分析和探究材料,应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对哲学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判断以及对它们各自发展形态的判断。本课知识是必修四的一个基础,理解它对以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着高考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对于这些哲学的基础知识,只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下一阶段知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不再那么陌生。 2、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学习态度:高考在即,学习目标明确,愿意刻苦专研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于哲学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优越性,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四、教学环境与准备 授课地点是多媒体功能室。多媒体教学系统、投影仪,学习网站,案例素材等。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高中政治人教版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一、《经济生活》教材的编写依据 3月2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部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于当年9月进入实验区。为此,教育部成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领导并主抓 这套教材的编写。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依据新课标编写,了解这本教科书,有必要了解《课程标准》 所规定的课程性质、所强调的基本理念。这是我们把握和使用这本教材的前提。 1.课程的性质 《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实践的 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课程── 其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其基本内容──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课程定位──整个大德育中的主导环节。 2.基本理念和追求 (1)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少而 精、实用;反映时代的新思想、新论断。 (2)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关注学生发展, 尊重学生关切,适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学科知识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觉悟服务。 (4)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材变教本为学本,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 悟和内化。 (5)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强调实践环节, 是课改的追求。要通过各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 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6)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评价主体、功能、目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较大改革。 课标是教材的依据,上述理念教材要体现。从大的方面说,教材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 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改革的方向,贯彻课标新理念。 二、《经济生活》教材结构的特点 1.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 总的来说,教材的逻辑结构按课程标准的顺序来构建。全书分为四个单元。 2.结构设计的总特点 (1)这一方案,力求以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为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 (2)这一方案,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理解》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对这个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教材分析 我们来分析一 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度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有。这个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二)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我们才能够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准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有和应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我借助一下几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从全书角度是讲“怎样生产”。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消费主题”基础上侧重点转入“生产主题”,其逻辑线索:消费离不开生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经济制度背景——创造财富的主体和主要场所(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企业、公司)——如何筹集创造财富所必需的资金(融资——投资)。 ●本单元教学重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关知识。 2、我国公司的主要类型;影响企业(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比较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提纲及其建议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总体介绍: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性质不同的消费其作用不同,合理的消费对生产会起促进作用。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联系实际:

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2、大力发展生产力(国家发展的根基) (1)原因: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②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③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有利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措施: 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综合素质)。 ③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 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我国现阶段生产的制度背景 1、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构成: (1)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 ①外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 注意判断:股份制与混合所有制。 ②地位: 一是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是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质和量);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控制力)。 三是在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处于平等地位,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比》。那么教材是如何呈现的?教学目标又是如何定位的呢?下面就让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法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在本册内容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数学概念。教材借助一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认识比,理解比,感受比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综合实践性,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比的意义和价值,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后, 我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情感与态度目标: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教具准备: 方格图、照片、直尺、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紧紧围绕教材的情境主题,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运用创设情境、引导总结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们在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始终将情境和探索活动这两条线索贯彻于课堂,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猜测导入,引出比-----学习探索,认识比-----拓展运用,理解比----总结评价,收获比。 (一)猜测导入,引出比: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猜测活动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刘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照片,现在我对照片进行一些变化处理,猜猜看会有什么变化?有些照片和原来的那张照片不像了,那么照片不像的奥秘是什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在经济学的学习及教学中可能已经习惯了从生产入手,为什么我们的新教材要从消费开始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材强调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显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一个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其他经济活动的人,他也一定接触过消费,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材从消费进入《经济生活》的学习,符合生活逻辑,有助于我们的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消费,就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换,而要交换就离不开货币,就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否则是没有办法去消费的。根据这一逻辑,第一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包括两个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这样展开的:刚才我们说了,我们的生活、消费需要商品,而购买商品又离不开货币,由此引出货币这一话题,货币到底是什么?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通过一个探究活动(P5上),使学生明白原来货币的出现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这一思考使我们发现,货币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神秘,货币原来本质上只是一般等价物而已。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面对看起来神秘,实际上并不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货币究竟在经济生活中起一些什么样的作用。于是我们的教材接着分析货币的基本职能,领着学生去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些构成了本框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的主要内容。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我们进行商品交换使用的都是纸币,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本框的第三目,教材对纸币进行了科学分析。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而纸币拥有金属货币并不具备的优点,因此,纸币这种价值符号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通用的交换媒介,然后教材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规律,告诉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 1.对教学内容做了调整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我选取了“比较速度”“图形放大”两

个情境,一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数学情境。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其他素材和任务可以在后面的课时完成。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过多的情节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讨论。 2.添加数学史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借助比号的写法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的两种情况—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我小时侯的照片(出示幻灯1) 师:请同学们找找哪几张照片比较像?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长春市第五中学李玉光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同探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思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及教材最新变动等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教材分析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课程的主题与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 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的突出特点:一、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三、贴近学生,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四、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教材体例特点: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每个单元又包括导语、探究活动、课文正文、辅助文、单元综合探究。 本模块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观点;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 生活与哲学的课程导语----第一单元 单元的核心问题: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标要求: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1.3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主要内容: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 教学难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