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热干面的发展及市场现状

武汉热干面的发展及市场现状
武汉热干面的发展及市场现状

武汉热干面的发展及市场现状

武汉人重视早餐,将吃早餐与年节视为同等重要的位置,称作“过早”。武汉人常常在街头饮食摊点过早,其中,热干面是最受欢迎的过早食物之一。也就是说,人们新一天的生活始于一碗热干面。每天早晨,武汉的大街小巷中均散发着热干面的味道。此种味道伴随着武汉市的发展大约有上百年的历史。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热干面作为武汉人早餐的

首选,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其原料加工逐渐开始从手工向工业化转变,并且还从以面粉为原料衍生出了多样化的风味。热干面的发展属于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过程,穿插了时代发展、地方文化以及饮食传统和时尚等方面的因素。

武汉热干面的传承

面食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饮食习惯与个人口味是导致热干面成为武汉名吃的决定性因素。另外,武汉的食面还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北农业就采用了水稻和小麦复合种植的生产模式。唐朝,武汉附近的荆州、襄阳以及鄂州等地种植的麦子在都城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一直到南宋末期,武汉的面食开始走进普通家庭。发展到清朝,面食种类越来越多,主要包括汤面、切面、包子、饼子、馒头以及花卷等。此外,在食用面食期间还产生了一种面食

习俗,此种习俗同年节进行有机结合产生了年节面食习俗。其中,由叶调元创作的《汉口竹枝词》采取了唱词的方式生动地描绘出了大年初一至初三的饮食习俗:“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切面豆丝干线粉,鱼餐元子滚鸡汤。”切面是武汉人过早时吃的汤面,也叫作“水引”或者是“水引饼”。切面是将水加入面粉中和面,无需发酵,揉成面团,然后,使用竹木杖擀成大圆形的薄饼。最后,将面粉撒上去,叠成类似于切菜刀长度的长条,用刀切成细条。接着,在烧开的水中滚熟切好的面条,并且用长竹筷夹到碗中,加汤,撒上各种佐料。(这里主要写的是面食,而关于碱水面的历史很少。)

与潮湿的气候相适应。武汉的地理位置处于中低纬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尽管一年当中四季分明,但是,冬夏时间长,春秋时间短,夏季时间超过了127天,从5月一直到9月中旬上下为湿热的夏季。从12月一直到转年的2月为湿冷的冬季,超过了110天。春秋两季的湿度要比冬夏低些,大约持续两个月。武汉的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属于三面环山的残丘形河湖冲积平原以及山脉环绕的盆地。武汉市区东高西低,武昌?c汉阳是层层起伏的侵蚀性岗地。汉口处在江汉冲积的河滩上,海拔非常低,往往在2326m之间。武汉市处在高程为海拔26m ~60m的四级阶地上。不管是三面环山的半封闭盆地,海拔非常低的河滩,层层起伏的岗

地,还是逐渐变高的阶地,均不适合湿气的散失。另外,武汉的水域面积达到了1370平方千米。长江和汉江在此处交汇,被叫作“江汉朝宗”。长江武汉段一共包括八条支流,东荆河、府河、滠水以及金水河等河流在市内的流程大约长一百千米。除此之外,武汉市还包括较多的湖泊,大小湖泊超过了140个,被称作“百湖之市”。海拔较低的地形与宽广的水域导致武汉市一年当中长期潮湿,空气湿度较大。城区的热岛效应是导致其夏季高温的主要原因。武汉夏季的特点为雨热同季,降雨量较大,气候潮湿,以湿热而闻名,武汉人将其形容为“洗桑拿”。尽管冬季的降雨量不大,但是阴湿天气较多,因此,以湿冷而闻名,部分北方人认为比北方的冬季还冷。还有一点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武汉的年度水蒸发量较大,大约为1437~1573mm之间,由此可见,在一年四季当中,武汉的空气湿度均较大。宽广的水域与较大湿度的潮湿气候为武汉人喜欢吃热干面提供了外在条件。特别是空气湿度最大的早晨,过早吃热干面也不会感到不舒服。而且早晨吃上一碗香辣的热干面还能够达到出汗的效果。然而,就潮湿度低于武汉的地域而言,人们是无法适应过早吃热干面的。因此,武汉过早吃热干面是武汉人饮食生活与所在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发展趋势,凸显出了“天人合一”的中华饮食理念。

武汉热干面的创新

创新工艺,主辅料平衡。热干面便于食用,弹性十足,然而,将碱加入面条中,再加上芝麻酱与麻油均是碱性食物,长时间食用必然会导致人们产生不适的感觉。而作为食物,较适宜人体的pH值在6.5到7.5左右。所以在此强碱性的热干面,肠胃虚弱者不能承受,这也就是为什么往往会有“外来人”在刚开始食用过热干面后会有“烧胃”不适感。而且长期食用强碱性热干面,胃酸分泌会逐渐增加而腐蚀胃壁,可能会引起胃溃疡,胃炎等疾病。基于此,由于热干面碱性造成的不适,人们逐渐养成了一种食用热干面会加入酸性辅料的习惯,如酸豆角,酸萝卜等。这些辅料均为酸性,可以将热干面的碱性中和,以此来减少因其而导致的不适。针对人们的饮食需求,热干面的加工工艺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传统的制作热干面的面粉是由硬麦和软白小麦进行配比磨

制而成的面粉。使用碱水和匀面粉,然后制作成细面条。将面条煮八分熟以后捞出晾干,均匀地涂抹上麻油,避免粘连变馊。配料包括大头菜、萝卜丁以及葱香菜等,调味料包括芝麻酱、辣椒、醋和卤水等。香菜俗称为香薷,香薷属于一种香料,主要功效为发汗解暑、行水散湿以及温胃调中。辣椒粉与白醋既能够调味,同时还能够发挥出开胃与中和面中碱性的作用。传统工艺按照人们忍受饥饿的需求,碱性十足,油多酱浓,并且加入了葱香菜等调味料,味道香辣。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饮食口味要求,热干面的加工工艺也得到了

不断的创新。比方说,在《中国小吃?湖北风味》中就改进了热干面的制作工艺。将配料中的香菜换成了大头菜,增加了芝麻酱的分量。《湖北小吃》中的武汉热干面蔡林记将大头菜换成了辣萝卜丁,酱油换成了老抽酱油。现如今的普通面馆所卖的热干面采用了半成品再制作的模式。面条的加工由手工制作向工业化制作发展。由供应商向面馆提供面条,并且在配料与调味料方面加大了制作力度,利用口味来吸引人。

吸收融合打造健康时尚品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开始关注健康养身,追求绿色,纯天然的产品已成为潮流。热干面加工者们开始基于传统的制作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在实践中制作出了具有特色的新式热干面。既创新了面条原料,同时还改良了调料。

(1)荞麦热干面。荞麦面条是由10千克中筋面粉、4千克荞麦粉、0.06千克食盐,0.09千克食用碱和6千克水混合制作而成的。荞麦面条中含有7% - 13%的蛋白质,且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平衡,赖氨酸,苏氨酸的含量较丰富。铁,锌,镁等微量元素也比一般谷物丰富,含有的膳食纤维更是大米的10倍。同时荞麦面的最大特点是一般食物很少具备的,即拥有大量的烟酸,具有降低血压和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但它无法被人体直接利用,在与热干面条中的食用碱中和后,将结合态的烟酸释放出来,才能被人体所利用,

从而达到酸碱平衡,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排毒能力,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2)藜麦热干面。藜麦热干面是将10千克中筋面粉、2千克藜麦粉、0.06千克食盐,0.09千克食用碱和4.5千克水混合制作而成的面条。现如今,市场上有关于藜麦的食品很少,几乎还处于开发初期阶段,具有非常高的研发价值。藜麦被国际营养学家门称为“营养黄金”、“未来食品”,列为全球10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NASA也对藜麦做了全面的研究,发现其具有极高而且全面的营养价值,在植物和动物王国中几乎无可匹敌,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含量都高于普通食物,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需求完美匹配。

(3)玉米热干面。米热干面是将10千克中筋面粉、1千克玉米粉、0.06千克食盐,0.09千克食用碱和4.5千克水混合制作而成的面条。制作玉米热干面的过程中加入碱,可以增加面条的口感,煮后更筋道。玉米中含有的尼克酸可以防止皮肤变粗糙,另外,将0.6%的碱加入玉米粉中以后,并与尼克酸相结合能够转化成较易被人体所吸收的游离型尼

克酸。然而,玉米中含有的维生素B1、B2以及维C 遇碱后却可能被破坏。由此可见,制作玉米热干面时应该按照人们的口味与营养需求来确定是否需要加碱。

武汉热干面的发展历程将其传承的过程清晰地体现了

出来,历经八十多年的历史而经久不衰。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与武汉人的饮食需求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相适应是

确保武汉热干面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再加上不断创新,借鉴融合其他地域小吃的制作理念而进一步增添了热干面的

时代气息。

3武汉商业地产发展分析1026178434

武汉商业地产发展分析 关键词:武汉商业地产发展分析 前言 年初,国家公布国内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名,武汉以960亿元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位居第5,仅次于 沪、京、穗、津。武汉城市总人口排第7,目前经营面积5000就以上的商业网点167个,10000万就以上37 家;最大商业集团武商集团经营商品品种多达20万种,年销售接近100亿元。人均拥有商业网点营业面积高 达0.85就,直逼上海,接近国际发达城市一般水平。加上近期湖北省将作为全国两个现代商业流通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之一,这必将对武汉消费品市场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此外,湖北省重点打造的中部9城市圈目前已渐成规模,以武汉为中心,覆盖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 宁、仙桃、天门和潜江等城市的武汉城市圈简称“8 1”城市圈。来自武汉市商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8城市的商品净流入武汉市的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上升至20 %,净流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接近100亿元。在积极引入 的同时,武汉市的百货、超市、餐饮行业纷纷走出,目前在8个城市开设了39家商业网点。 在进入武汉的外资零售企业中,有大型综合超市(如法国家乐福、美国沃尔玛)、仓储式会员店(如德国麦德龙、荷兰万客隆)、便利店(如日本7-11)、超大型购物中心(如香港特区的新东安百货)、商品批发集散中心(如香港特区的利联仓行)、标准化食品超市(如日本的友谊西友超市)。 表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比较 2003 年2004年2005年预计 854960.6120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3103.8104.2 超过1万就卖场(个)203750 外资商业门点(3000就以上)214560 MALL,成为武汉开发商的香饽饽 2002年,随着上海正大广场、深圳铜罗湾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福州元 洪城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MALL陆续建成开业,MALL逐渐为市民所接受。2003年,武汉的MALL开发也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以湘隆时代商业中心、大连万达商业广场、武汉销品茂为代表的商业地产,通过MALL 的形式迅速强占武汉商圈,王家墩中央商务区、龙王庙商业中心、永清商务区、汉正街改造、铜罗湾广场也逐一浮出水面,未来 3 —5年内,带MALL概念的购物中心总供应面积将超过200万就,武汉商业地产进入准 摩尔”时代。 与一般购物中心不同的是,MALL的特性不仅在于巨额资金的投入、投资周期长、极大的市场风险,在拿地开

浅析武汉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班级:1118552 学生学号:111855218 课程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 题目: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雄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指导教师:洪光荣 2013年12月31日

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以为中心形成的城市圈最有条件成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因此,的崛起具有促进城市圈建设,利用龙头带动发展,力争和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所作为等层次的战略意图。在这一契机下,尤其是十七大之后,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的实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全市经济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了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后,探讨了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成就对策 1 引言 从国家实行中部崛起战略至今,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许多经济指标都见证了这一成就。当然由于地理位置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2 城市发展现状及规划情况 2、1 城市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市域需住人口994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440万人;2020年达1180万人左右,主城区为502万人;未来城市将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多轴多心”

空间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部和背部的六大新城 组团。 2、2 “1+8”城市圈 城市圈是由“1+8”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以为圈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城市圈的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1979年国务院成立深圳市,1981年升格为副省级,1988年批准为计划单列。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1988年多数经济指标不足武汉的一半,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18位左右。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在19城市中排4位,武汉排9位。 一、武汉与深圳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多数指标落后深圳。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大于深圳的1952.84平方公里,但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小于深圳的788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深圳的891.23万人多18.77万人。武汉的户籍人口835.55万人,深圳241.45万人,是深圳的3.5倍。武汉的流动人口74.45万人,深圳652.78万人,只有深圳的九分之一。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深圳8201.23亿元,不足深圳的五分之三。198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53.44亿元,深圳仅2.70亿元。1990年,武汉176.83亿元,深圳171.67亿元,多深圳5.16亿元。2000年,武汉1206.84亿元,深圳2187.45亿元,少深圳980.61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深圳15484.08亿元,不足深圳的三分之一。1980年,武汉101亿元,深圳仅1.06亿元。1992年,深圳超过武汉,武汉396.74亿元,深圳434.70亿元,多武汉37.96亿元。 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深圳4363.12亿元,为深圳的二分之一多。第三产业比重50.4%,深圳为53.2%,低深圳2.8个百分点。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深圳1709.15亿元,多深圳1291.95亿元,这是近几年武汉加大投资力度的结果。1984年以后,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高于武汉。到2006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才超过深圳,当年武汉1325.29亿元,深圳1272.26亿元,多深圳53.03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深圳2598.68亿元,少深圳434.59亿元。2005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超武汉,当年武汉1128.64亿元,深圳1437.67亿元,多武汉309.03亿元。

二、武汉经济变迁

一、武汉济制度变迁的历程 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时期。 1、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近代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本国工业水平,增强了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力,加强了各地间商品流通,建立了统一完善的国内市场。1889年底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开始大规模地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在工业、交通、农业、金融、军事、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均取得杰出成就,其在商业领域的业绩亦颇为突出。交通的现代化为商品运销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工具,工业、农业的发展为商品赛会提供了丰富的展品,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营销对象与市场,这些是推动湖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张之洞主持湖北政务不久,就指示江汉关道仿照西欧各国做法,设立劝工劝商公所,陈列湖北土特产品和工业制品供各客商参观选购,对产品质量和工艺进行评价,以推动商品流通和工业生产,研究改进工商管理办法。 1898年,张之洞饬令江汉关道开办汉口商务公所,1902年9月,张之洞札委高松如等一同承办劝业场工程,为武汉劝业奖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由于张之洞实行的开放政策,武汉这个落后闭塞的内陆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地理面貌、城市景观、大众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维护了汉口商埠的传统魅力,而且促进了武汉地区的贸易繁荣与近代化历程。而商业的发达,工业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又强烈地冲击着武汉地区的社会和民心,使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由封闭走向开放,武汉也一跃成为具有强大辐射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2、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建国初期,随着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格局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变革,直接导致武汉由传统开放型城市变为内陆封闭型城市。而多元化交通格局的形成,也削弱了了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武汉从商业重镇向工业基地转型。建国以后,武汉的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在全国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1978年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阶段。与沿海地区及其他发达城市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尽管有些许亮点闪现,但整体水平不高。在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内地城市再次面临良好机遇,武汉经济也慢慢开始复苏。 部分二

武汉商业地产及商圈发展全面分析报告

武汉商业地产及商圈发展全面分析报告 前言 年初,国家公布国内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名,武汉以960亿元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位居第5,仅次于沪、京、穗、津。武汉城市总人口排第7,目前经营面积 5000㎡以上的商业网点167个,10000万㎡以上37家;最大商业集团武商集团经营商品品种多达20万种,年销售接近100亿元。人均拥有商业网点营业面积高达0.85㎡,直逼上海,接近国际发达城市一般水平。加上近期湖北省将作为全国两个现代商业流通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之一,这必将对武汉消费品市场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此外,湖北省重点打造的中部9城市圈目前已渐成规模,以武汉为中心,覆盖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等城市的武汉城市圈简称“8+1”城市圈。来自武汉市商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8城市的商品净流入武汉市的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上升至20%,净流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接近100亿元。在积极引入的同时,武汉市的百货、超市、餐饮行业纷纷走出,目前在8个城市开设了39家商业网点。 在进入武汉的外资零售企业中 , 有大型综合超市 ( 如法国家乐福、美国沃尔玛 ) 、仓储式会员店( 如德国麦德龙、荷兰万客隆 ) 、便利店 ( 如日本 7-11) 、超大型购物中心 ( 如香港特区的新东安百货 ) 、商品批发集散中心 ( 如香港特区的利联仓行 ) 、标准化食品超市 ( 如日本的友谊西友超市 )。 MALL,成为武汉开发商的香饽饽 2002年,随着上海正大广场、深圳铜罗湾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福州元洪城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MALL陆续建成开业,MALL逐渐为市民所接受。2003年,武汉的MALL 开发也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以湘隆时代商业中心、大连万达商业广场、武汉销品茂为代表的商业地产,通过MALL的形式迅速强占武汉商圈,王家墩中央商务区、龙王庙商业中心、永清商务区、汉正街改造、铜罗湾广场也逐一浮出水面,未来3—5年内,带MALL概念的购物中心总供应面积将超过200万㎡,武汉商业地产进入准“摩尔”时代。 与一般购物中心不同的是,MALL的特性不仅在于巨额资金的投入、投资周期长、极大的市场风险,在拿地开发之前必须“招商先于设计”,更有别于一般的商业营销模式,MALL要求开发商具备广泛的商家联盟,每个MALL城至少具备3—4个旗舰商家,这显然增加了开发的风险及难度。而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商显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对经营并不在行,因此大型Mall的收益情况并不理想,甚至沦落为小商品集散

武汉商业现状分析及商圈简述培训课件

武汉商业现状分析及商圈简述 第一章武汉商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概况 武汉地处中国内陆市场腹地,商业是武汉发展一条重要主线,武汉因商而立,以市而兴,具有深厚久远的商业文化积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武汉商业得到了长足进步,成为武汉市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商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8.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9.6%,年均增幅12.4%。全市实现批零贸易增加值239亿元,同比增长12.5%;餐饮及住宿业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长12.6%,合计占全市CDP的15.33%,保持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较高贡献率。 作为华中经济重镇,武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以及工业基础,使武汉级具发展优势2006年上半年,武汉市生产总值达1218亿元,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排行第1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10亿元,增长37%,位于19个城市中的第9,比上年同期上升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11亿元,增长15%,位于19城市第二季度。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打6467。5元,增长16%,位于19位城市第13位,上升1位,达到2003年来同期最高位次。 第二节行业发展 武汉市目前正处于现代流通方式蓬勃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①连锁经营快速发展。2005年底连锁网点达到2440多个,全年连锁经营实现销售额316亿

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8%,比“九五”末增加近20个百分点。②商贸物流经过探索和发展,初步形成了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专业物流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有力支撑了连锁经营网点扩张和市场辐射范围扩大。③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有了长足进步。五年来商业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不断提升ERP系统,强化供应链管理和BTB、BTC营运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了信息化系统对跨地区经营的支持。 餐饮业蓬勃发展,成为超百亿的商业行业。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占社零总额12.85%,总规模居全国第6位。5家餐饮企业进入全国餐饮百强行列。 交易市场辐射能力增强。全市各类交易市场69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625个,全年交易市场交易额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9.0%。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年交易180亿元,辐射全国近600个县市。西汉正街建材市场年交易建材货物600万吨,批发至我国中、西、北部地区,被中国建材市场协会确认为“中国建材第一市”。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武商、中商、中百、汉商集团等四家上市公司以商贸业为主,多业态、多元化发展。武商、中百集团被列为全国重点培育的流通企业集团。 外资商业投资迅速增长。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一批世界知名的跨国商业集团齐驻武汉,并已实现由单店向多店发展。目前,我市外资及港台商业企业15家,设立营业门店109个,其中:3000平方米以上大卖场31个。 遍布武汉三镇的商业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大中型饭店、酒楼、食品医药店、仓储运输、服装、再

武汉与成都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武汉与成都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武汉与成都在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等方面十分相似。成都是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是西部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2009年,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武汉GDP排第9位,成都排第10位。 一、武汉与成都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与成都的主要经济指标各有高低。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小于成都的12121平方公里,但武汉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大于成都的439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成都的1286.60万人少376.60万人。武汉户籍人口835.55万人,比成都的1139.60万人少304.05万人。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比成都的4502.60亿元多117.58亿元。其中,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比成都的2233.00亿元多95.98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比成都的4895.86亿元多136.32亿元。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长期领先成都,但差距逐步在缩小。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比成都的4025.89亿元少1024.79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比成都的1949.95亿元多214.14亿元。武汉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国内贸易领先成都的优势在不断扩大。 武汉进出口总额114.73亿美元,比成都的178.60亿美元少63.87亿美元。成都进出口贸易长期领先武汉。 武汉实际利用外资29.35亿美元,比成都的27.97亿美元多1.38亿美元。成都外商投资逐步赶上武汉,差距缩小。 武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比成都的387.50亿元少71.43亿元。近几年两市差距有扩大趋势。 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元,比成都的18650元少265元。两市差距在不断缩小。 武汉农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比成都的7129元多32元。武汉首次超过成都。2008年,武汉6349元,成都6841元,少成都492元。 二、成都经济发展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7年6月,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市都抢抓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武汉和成都经济发展各有特点,与武汉相比,成都在以下4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集中度高。成都积极深入推进“三个集中”。1、工业向园区集中,提升了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2003年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推进了食品(含烟草)、医药、机械(含汽车)、电子信息、冶金建材和石油化工六大重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定位更加明确,工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到2009年,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共落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1.64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68.2%,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2、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化了城乡结构,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成都累计有20.30万农民转变居住生活方式实现集中居住。3、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了土地集约化进程。新增耕地

汉口里商圈分析报告

汉口里商圈分析报告 熊琪1308430608 熊丹1308430609 张柳1308430610 昌凡珺1308430611 甘勍1308430636 杨宇维1308430638 申伟1308430642

一、案例陈述 汉口里依武汉园博园而建,占地66800平方米,与去年9月开业。汉口里以汉口开埠百余年为脉络,建筑复刻晚清明初的汉正街、花楼街等代表性建筑和商业形态,浓缩了老武汉的味道。不曾想开业仅半年,汉口里的多数店面却陷入经营困难的局面,其原因是为何?如今汉口里又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自救与转型? 二、案例分析 (一)原因分析 汉口里建设完成之初,被给予厚望,大批商家入住,其中不乏老武汉知名品牌,然而不过半年光景,大量店铺关门,发展如此萧条,有哪些原因导致汉口里成如今局面呢?我个人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 1.汉口里商业形态单一。商圈里面除了餐饮和礼品店,别的业态几乎没有,使消费者不能长时间在里面闲逛和游玩,而且不能满足基本的消费需求,难以吸引消费者慕名而来。于此同时,又难以留住回头客,没有什么特色,使大部分人游玩过一次不想再来第二次。 2.交通不便,汉口里地处三环外,且不像别的商圈有直达地铁。汉口里不仅没有直达地铁,而且乘坐公交过去也要转车好几次,相当麻烦,除了自驾车过去找不到便捷的方式。交通极为不便,不利于周边人过去游玩。

3.宣传不到位,前期没有做什么宣传,没有做推广也没有做什么广告宣传,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就我周围的同学来说,很多的人如果不是这次的分析报告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我个人觉得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他很多人也不知道武汉还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可以游玩闲逛。 4.战略定位错误,汉口里主打旅游消费,然而武汉旅游业并不发达,不是以为主的城市,并不像海南那些旅游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涌入。汉口里主打旅游消费使消费后劲不足,消费难以跟上。 5.消费者群体定位偏差,据报道说汉口里的街道上大部分都是穿着旗袍的中年妇女,去游玩的大部分都是中年人。武汉的大学多,更是以年轻人较多的城市。汉口里的商圈不太能吸引年轻人,不利于商圈的后续发展。 6.创新力度不够,汉口里的建筑复刻晚清民初汉正街、花街等。完全按照古时的建筑来,没有融入现代元素。没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复刻并不是遗迹,并不是自己的亮点特色,并不能吸引人的眼球,让人眼前一亮,吸引慕名而来的游客。 (二)内部分析 1.企业文化 (1)特有的建筑形态 汉口里以以仿古为特征,整个建筑群透着一股“民国风”,设计有汉口沿河吊脚楼风格、明清中式民居风格、民国欧式风格建筑,简约设计中夹杂着现代元素,将汉口特有的石库门里分与西式风格建筑融为一体,创建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化功能的商业街区。复原了晚清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武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多项国家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跨越、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 一、综合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户籍人口万人,增加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减少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增加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中,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净

迁移率-‰。 “十二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比“十一五”时期低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人均生产总值104132 元,增长%。 表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 “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倍;年均增长%,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调整为::。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图1: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年末市场主体万户,其中,本年新登记万户。全部市场主体中,企业万户,

其中新登记万户;个体工商户万户,其中新登记万户。企业中,私营企业万户,其中新登记万户。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其中,税收收入亿元,增长%;非税收入亿元,增长%。 “十二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 表2:2015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 图2:2011-2015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长速度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表3:2015年价格指数(上年=100) % 图3: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涨跌幅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比上年末下降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

武汉市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001—2009数据分析)

武汉市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当发展中国家为过高的人口增长率而忧心忡忡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却在为过低的人口增长率采取种种措施,可见,过高的人口增长率和过低的人口增长率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成为经济学家们长期讨论的话题。本文以武汉市近几年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状况为例,试图探讨武汉市不同圈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变化关系,并挖掘其内在原因。 关键词:武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圈层、报酬递减 引言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他的著作《人口原理》中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生产只能以算数级数增长,由于没有考虑到长期的技术进步,马尔萨斯错误地预计了人口增长带来的后果。时至今日,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人口增长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没有达成统一论断。本文认为人口增长以多种形式影响经济发展,并将以武汉市为例,以边际报酬递减理论为依据,探讨武汉市及其不同圈层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相关理论 1.1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不同意见 对人口增长持有消极态度的经济学家认为,较快的人口增长会使居民家庭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从而降低储蓄率和投资率。此外,人口增长还会造成社会的非生产性投资(如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投入的增加,从而导致生产性投资的减少。最后,新增劳动力还会“稀释”人均投资额,因为对于给定的投资额来说,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将意味着每个劳动力所得到的资本追加量的减少,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减慢。 而库兹涅茨和西蒙对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必然会导致家庭储蓄下降的假设

提出质疑。他们指出,家长可能用减少消费或闲暇、而不是减少储蓄的办法来补偿用于子女的开支。而且年轻型人口可能有利于储蓄,因为在这种人口年龄结构中,劳动人口远超过退休人口,从而劳动人口为退休准备的储蓄额将超过退休人口在这类储蓄中的提取额。库兹涅茨和西蒙认为资源短缺将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导致较快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这些进展将促使食物的迅速增长和生活水准的提高[1]。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人口增长通过作用于不同的要素及不同要素的不同方面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二者之间没有简单的相关关系。 1.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武汉市圈层的划分 武汉市在地域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部分:中心城区,包括江岸、汉江、硚口和武昌四区,是武汉市1969年以前的老城区;近郊区,包括汉阳、青山和洪山等三区,它们是老城区扩展的新城区;远郊区,包括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和新洲等六区,是武汉市后来发展的延伸区域[2]。 三、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3.1数据的选取 1.数据的属性 本文选取了武汉市人口数据及GDP数据分别代表武汉市人口增长情况与经济发

论武汉市发展

论武汉市经济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 1.引言 赖江汉航运之利,兼居华夏腹地,建城历史三千多年,汉口明清时期即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号称九省通衢。一句“货到汉口活”的赞语为它赢来无限商机。在中国商品流通史上,其它城市不可与之相媲美;而在中国交通发展史上,“九省通衢”的定论更使它名噪天下。 2.历史进程中的武汉 2.1近代武汉之辉煌 1861年汉口开埠,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先后开辟了英、法、德、俄、日五国租界,设立了十五国领事馆,在汉通商的有二十几个国家。自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以来,不可否认这一段难以磨灭的耻辱历史实为汉口古镇千年来发展之机遇。更兼清末重臣张之洞督鄂十七年,在汉大兴洋务运动,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汉冶萍公司、织布局、两湖书院、自强学堂等新式工业和教育机构,开通了京汉铁路,使老武汉如虎添翼,获得跨越式发展,地位迅速上升,政治上处江湖之远,而经济独步中国之先。内联九省,外通海洋,对外贸易额多年驾乎津粤、直逼沪上,号称“东方芝加哥”,与津、沪、穗并称近代中国四大商埠。同时,历史也眷顾这座千年老城:1911年武昌首义,推翻帝制,擎使共和;1927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938年是中国抗战临时首都,组织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解放后有万里长江第一桥及武钢、武重、武锅等第一批大型企业。建国初期武汉为中央直辖市和中南大行政区首府。毛主席亦在此多次畅游长江、下榻东胡。新中国的建立是武汉市迎来历史发展的第二次机遇,使饱受战火洗礼的大武汉第二次焕发青春。直至改革开放前后,经济一直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武汉亦一跃成为新中国的经济重镇,大武汉“名致实归”。 2.2今日之沦落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梯度开放发展理论影响下,在旧思维、旧体制的束缚下,在武汉人耍小聪明、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劣根性作用下,武汉沦落了,大幅度退步了,GDP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在十几位,外贸进出口总额是沿海发达城市的零头,甚至落后于一些原来只是一个县的沿海小市,城市竞争力排名也落在十几位,由一类城市沦落为二线城市,远逊京、沪、穗、深,只是在城区综合实力排名上凭着老底子和傻大的规模,排名在有所靠前。问题是这样的老本还能啃几年?大武汉将不再称“大”了。 2.3优势与潜力 大武汉沦落了,中部塌陷了。先是东部沿海开放,再是西部大开发,接着是振兴东北,唯独忘了中部。原先武汉一直引以为豪的区位优势,如今倍加另人尴尬:不东不西,真不是个东西;不南不北,凭忘江汉东流水。武汉有边缘化的危险!武汉急了,喊出了中部崛起的口号,武汉要恢复往日的荣耀,重振雄风。内联华中,外通海洋,要做华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科技、文化、金融、信息、交通中心,甚至国际大都市。武汉目标远大,但现实距蓝图甚远。中部其它大城市如长

华中重镇武汉大中型超市状况浅析

华中重镇武汉大中型超市状况浅析 武汉大型超市业绩简析 一。第一档次,包括家乐福三家店(年总销售10亿左右),麦德龙武昌洪山商场(年销售3.5亿),中百仓储珞狮路店(年销售过2亿)。日均销售70-110万 1。carrefour: 1997年进入武汉合资汉商集团,1998年于城区边缘地段开设汉阳十升店,一层,占地一万平米的标准店,成为武汉超市行业典范,有力推动了武汉超市业的发展,并带动汉阳王家湾地价大幅升值,成为武汉新兴区域商业中心。此店至今仍是家乐福中区10店中的旗舰店,客流量(日来客数)雄居武汉榜首,日均销售超过85万,与成都八宝街店竟逐业绩老大,该店的生鲜处经营有独到之处,特别是精肉课在家乐福中区遥遥领先。 1999年于汉口闹市区开设武胜店,该店以不足6000平米的营业面积屡创营业额新高,销售额中区排名中上,淡季日均销售亦接近60万,家电处及11课化妆品cosmetics销售业绩骄人。 2003年初于武昌的跨国公司总部区核心路段中南路之顶端,武汉第一城市广场——洪山广场之北开设新模式的洪山广场店,三层经营(一层为品牌专卖及餐饮设施KFC,永和、Kaiwei Beer House等),由于该店紧邻省机关所在地水果湖区域,居民密集,而且消费层次属武汉最高,造就该店的高客单价。同时,也使洪山广场店的大宗客户购买业绩能受到其他超市艳羡。此店本时期(11月)非周末销售在70万左右,周末及节假日可超过80万,其中纺织品处特别是61课季节性服饰销售娇人,排名长期中区第一,生鲜的鱼课也不错,基围虾哦:) 另外,家乐福武汉四店选址建设大道,靠近香港路,与香格里拉酒店相距咫尺,预计明年四月前后开业。此店位置亦相当好,与洪山广场店选址有异曲同工之妙。建设大道被称为武汉“金融一条街”,集中了汉口的大部分高层建筑写字楼,包括招银、建银、中信大厦、民生大厦(在建第一高楼)、交行大厦、商行大厦等,且建设大道和香港路沿线均是2000年以来落成及在建的高档住宅群,同时,该处交通也相当便利,周边并没有重量级的竞争对手,可以说集中了大型超市成功的诸多优点。 估计,开业后受到较大冲击的是一公里之外位于黄孝河路特一号的易初莲花竹叶山店(前身为正大会员店),该店是正大自己投资,按标准建设的,从门牌号(特一号)亦可看出,此店建筑及场地条件优越,内部宽敞,层高不错,拥有专用的大型停车场,紧邻武汉最大的汽车市场。但销售业绩极不理想,估计日均不到25万。笔者曾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六点光顾,结帐是仅开放五个收银台,每个排队数不超过四人,此种景象亦不止一次。该卖场的商品陈列倒是不错——客流太少,当然整齐:),服装部门较为打眼,生鲜的品质控制挺好,也很丰满,不过从整体看来,除了DM商品,其他毫无价格优势,难以吸引顾客,所以只能靠开设的几条Free bus来勉强支撑。易初卖场的灵活度太差,执行力又不够,选址有的过于超前,失去了价格优势,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易初的商品还是不错,而且其DM,特别是服装类的设计及总部谈判挺强。

关于武汉城市发展概况

武汉城市发展概况 一、武汉的历史概述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武汉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武汉被学者认为是中华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1986 年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是中国建成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汉的考古可上溯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汉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现今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古语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汉阳及武昌皆有1800年历史,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紧连汉阳的荒洲。 二、武汉地区城市中心的变迁 在武汉地区这个江汉平原东端、江河交汇的地理单元数十公里范围内,最早出现的城市莫过于商代盘龙城了。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当时控制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入江口这个战略要地的军事重镇,也是一个行政中心。而在其后直至三国时期,现武汉地区经过考古发掘和见诸史籍的古城址有位于黄陂的作京城(年代约为东周至西汉之间)、新

洲的邾城(西汉诸侯国)、黄陂的马寨城(汉代)、江夏的五谷城(又称武穆城,东汉)、黄陂的石阳城(东汉、三国)、汉阳的却月城和鲁山城(三国)、武昌的夏口城、蔡甸的诸葛城(三国)。 武汉地区比较独特的现象是,从三国时期直到宋元时期,由于长江的阻隔,长期形成武昌和汉阳两个紧临的城市中心。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汉口的崛起,更形成三镇鼎立的格局。 三、武汉经济发展——码头文化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从古至今,武汉码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 内河经济时代 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1736年(清乾隆元年)在汉江上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约900吨。但在此以前,武汉就因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南北的汉水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著名码头。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称谓。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及下江商人、徽商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当时汉水两岸所停泊的船只常在二万四五千艘上下,一派繁忙景象,清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将之喻为“不夜港”。

20130523武汉商业市场机会分析

武汉商业市场机会分析(商铺) 一、武汉商业市场总体情况 武汉市场自2011年以来持续高供应,2012年三季度延续态势且表现突出,全市商铺新增供应达72.79 万方,创2011年以来季度新增供应新高,同比增加8%,环比增加90%。从月度供应看,2012年三季度各月商铺新增供应分别为12.81 万方、27.38 万方、32.6万方。

从年度成交来看,武汉市场连续4年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武汉市商业成交量为110.73万方/153.6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7.06%、11.75%。 从月度成交看,2013年4月武汉市商业成交量为7.24万方/11.44亿元,环比分别增加4.02%、38.38%;2012年11月达到最高峰,成交量为17.21万方/23.1亿元。

从年度均价走势来看,武汉市场处于稳定发展过程中,2013年武汉市商业均价为14246元/㎡,同比增长26.6%;2011年达到最高峰,销售均价15777元/㎡;2011年到2013年销售均价略有下降,这与偏远地区商业集中放量有关; 从月度均价走势看,武汉市场持续上下波动,价格变化不大。 二、武汉商业市场项目情况

一些社区街铺配套商业;且不论是集中式商业还是社区商业,规模较大的一般定位和档次相比都较高。 随着武汉的快速发展、地铁时代的来临,全国各大品牌开发商落地武汉投资商业地产,与此同时本土房企人信地产、福星惠誉也开始大踏步地朝商业地产领域迈进。

客厅等以SOHO为主的项目。三、武汉商业市场代理情况

目前武汉商业项目代理需求比较纷杂:有如万达、绿地等全国性品牌开发商以及部分国企开发商自售的;有如奥山世纪城、光谷步行街、汉飞逛逛街、人信汇等以商业为主的项目要求商业操盘经验较为成熟的代理商;也有部分不以商业为主的项目如幸福时代、百瑞景等社区底商对商业操盘经验没有过多要求;同时还存在部分项目单独将商业分离给其他代理商操盘,如汉口城市广场、汉飞逛逛街等。 2.代理竞争格局: 目前武汉商业项目代理竞争格局仍处于乱世群雄逐鹿态势,而且本土代理商占据绝大部分商业江山。做商业项目比较有影响力的代理商有思锐、大家顾问均是本土品牌。 在进入模式上,武汉仍以上层领导关系为主导。即便是思锐和大家,最初依靠老板私人关系进入某一个商业项目,做出市场影响力后开疆扩土的进展实际也非常缓慢。大部分商业项目仍以自己长期合作的公司或领导层关系公司为主导。 在服务模式上,代理商基本只负责销售,招商及运营由其他公司进行。 在竞争优势上,正如上面所述,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总体而言有强大的关系网络更有优势。 费率和营收方面不详,在此举例公司接手代理的航天双城做参考:航天双城商业由世方代理销售,提点是2.5%。 武汉商业市场机会分析(写字楼) 1、历年至今的开发投资额;新增供应量、成交量;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doc

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演变及发展趋向分析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大武汉战略》课题组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国家战略东移的格局尚不明显,武汉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老工业基地“余威”尚存,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仍居于前列。但由于对外开放力度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与沿海地区拉开差距。这一时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呈现以下特点: (一)武汉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居第二梯队城市前列,但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很大,而且增长率也居第二梯队城市后列。 (二)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增长率排名均居中,但与排在前几位的城市相比却差距较大。 (三)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与其老工业基地的身分比较相符。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个时期,武汉市经济增长较快,但又不及沿海中心城市。可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来分析:1981年~1985年中,武汉的投资增长率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城市,居第14位,消费增长率也明显低于广州、青岛、西安、上海等城市,位居第7,这是造成武汉这几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另外9个城市、位居第10的主要原因。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全国实施沿海战略,位于内地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显著拉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呈现为以下特点: (一)在多数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武汉在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放慢了,武汉的位次继续下降。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就自身而言虽然是不断增强的,但其增长速度在整个80年代不断下降,其财政能力与排在前几位城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在沿江城市中居于中游,在中西部地区居首位。 (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化水平与中西部以外的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5个沿江城市中,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层次是较低的。 (四)80年代后半期与前半期相比,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有所提高。 三、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武汉在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但由于武汉的开放总体上落后于沿海开放城市的格局已经形成,加上本期国家战略重点继续东移,武汉这一时期的经济实力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有以下特点: (一)90年代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其经济总量水平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一改80年代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了上升的态势,而且与排在前列的城市的差距有所缩小。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应有的提高。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及文化概述(优选.)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 一、武汉1+8城市经济圈战略 1.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汉水交汇处,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 大陆的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2.武汉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等12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 彩蝶。 3.武汉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 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约1200公里。 4.武汉位于江汉汇流处,水运便利,拥有“九省通衢”的美称,使武汉成为全国最重要的 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5.316国道、318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交汇于 武汉,它更位于京广铁路、汉丹铁路、长荆铁路、武九铁路、武麻铁路交汇处,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6.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便利对外交通,给予了以武汉为中心建立“8+1”武汉城市圈的 必要条件。 7.市场对接,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与以往的“地方割据”不同,城市圈在打破地方封锁、 建立彼此开放市场方面,使商品在城市圈内货畅其流。 8.城市圈对产权、科技、人才市场也实行对接。圈内部分城市已按监管机构、信息发布、 交易规则、审核鉴证、收费标准“五统一”的原则,整合了产权交易市场。另外,圈内各市已建立武汉人才市场分市场,正着手建立一体化的区域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9.以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等八个周边城市。 总面积约2.45万公里,人口3050.87万人。 10.建成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框架,利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 快速铁路等缩短以武汉为中心的各地的时间距离,加强各地联系紧密度。不断提高武汉的首位度,以武汉为龙头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2011年) 指标金额全省占比 规模工业增加值4643.01 亿元54.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4.01 亿元63.5% 武汉城市圈规划 1.近期规划: ◆做大做强武汉,是实现城市圈经济起飞的关键; ◆全面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充分的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内生型”和“外向型”齐头并进,探索各自最优发展路径; 2.远期规划: ◆提前实现全面小康,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武汉城市 圈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

[标签:标题] 篇一: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国家战略东移的格局尚不 明显,武汉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老工业基地“余威”尚存,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仍居于前 列。但由于对外开放力度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与沿海地区拉开差距。这一时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呈现以下特点: (一)武汉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居第二梯队城市前列,但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很大,而且增 长率也居第二梯队城市后列。 (二)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增长率排名均居中,但与排在前几位的城市相比却差距 较大。 (三)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与其老工业基地的身分比较相符。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个时期,武汉市经济增长较快,但又不及沿海中心城市。可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 个方面来分析:1981年~1985年中,武汉的投资增长率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城市,居第14位,消费增长率也明显低于广州、青岛、西安、上海等城市,位居第7,这是造成武汉这几 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另外9个城市、位居第10的主要原因。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全 国实施沿海战略,位于内地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 距显著拉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呈现为以下特点: (一)在多数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武汉在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反 而放慢了,武汉的位次继续下降。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就自身而言虽然是不断增强的,但其增长速度在整个80年代不断下降,其财政能力与排在前几位城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在沿江城市中居于中游,在中西部地区居首位。 (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化水平与中西部以外的其他城市相 比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5个沿江城市中,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层次是较低的。 (四)80年代后半期与前半期相比,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有所提高。 三、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武汉在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但由于武 汉的开放总体上落后于沿海开放城市的格局已经形成,加上本期国家战略重点继续东移,武汉这一时期的经济实力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的经济地 位有以下特点: (一)90年代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其经济总量水平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一改80年代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了上升的态势,而且与排在前列的城市 的差距有所缩小。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应有的提高。 (三)与GDP的大幅度增长相伴随的是,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