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病的诊断标准

烟雾病的诊断标准
烟雾病的诊断标准

烟雾病的诊断标准

全网发布:2014-02-23 15:41 发表

烟雾病(Willis动脉环的自发性闭塞)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进展性狭窄---闭塞性动脉病,最常见累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和MCA及ACA动脉近段,也可累及后循环。颅内大血管自发性闭塞,一般伴有颅底部丛状的微小侧枝血管出现。Moyamoya是日本词汇,意思是喷出的烟雾或含糊不清的意思,这不仅描述了丛状的侧枝循环,也说明此综合征病因不清,而且至今也为阐述明白。

烟雾病这一术语仍是指那些颅内血管改变是原发的和真正特发的,而烟雾综合征(继发性烟雾病,烟雾现象,有症状的烟雾病,类烟雾病或烟雾病样血管改变)用于描述那些由其他疾病(如颅脑放疗或神经纤维疾病一型)引起的颅内血管改变。

一、流行病学

种族是主要因素,亚洲,特别是东亚烟雾病患者发病率最高(日本、韩国、中国等)MMD好发于5~9岁的儿童和45~49岁的成人。前者以缺血表现为主,后者以出血表现为主,但病理改变都是脑血流的下降。

二、烟雾病诊断

1、诊断标准

a、脑血管造影应该有以下表现:

(1)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近段狭窄或闭塞。

(2)在狭窄或闭塞病灶附近可见异常血管网

(3)双侧均有这种表现

b、如果MRI和MRA能清楚证实如下表现,则传统脑血管造影则不需要

(1)颈内动脉末端或(和)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段有狭窄或闭塞

(2)MRA显示基底节区有异常血管网,MRI上同侧基底节区见到2处以上明显血流空影时可诊断异常血管网。

(3)双侧均有以上两种表现

c、排除其他原因,因为本病病因不清,需要排除相关的脑血管病,包括以下疾病,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动脉粥样硬化

(2)自身免疫性疾病

(3)脑膜炎

(4)脑肿瘤

(5)Down综合征

(6)神经纤维瘤病1型

(7)脑外伤

(8)头部放疗后

d、对于诊断有帮助的病理表现有

(1)颈内动脉末端及其附近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有时在增生的内膜看到脂质沉积

(2)组成Willis环的主要动脉分支变窄或闭塞,与内膜的纤维细胞增厚、内弹力层屈曲、中膜变薄有关

(3)Willis环周围可见许多小动脉(穿支)或吻合支

(4)软脑膜可见小血管形成血管网

2、诊断

1、确诊病例,符合a项所有指标或b、c项所有指标,但对于儿童,一侧符合a项的(1)和(2)或b项的(1)和(2),同时在对侧显示颈内动脉末端狭窄的病例也属于确诊病例。

2、疑似病例。符合a项的(1)和(2)或b项的(1)和(2)和C(单侧病变)。

(图一:CTA显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正常血管结构闭塞消失,病变周围异常血管网形成)

(图2)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造影:颈内动脉分叉处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闭塞,正常血管形态消失,异常血管网形成)

图3)显示左内动脉造影:颈内动脉分叉处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闭塞,正常血管形态消失,异常血管网形成)

(图4)显示右侧椎动脉造影:基底动脉节段

狭窄,尚未闭塞,大脑后动脉正常血管模糊不清,周围烟雾血管形成)

烟雾病

烟雾病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烟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烟雾病(I67.500) 行直接和间接的血管重建手术(38.3103H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自发性脑出血,尤其是下述部位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烟雾病患者发生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少见;(2)脑缺血所致的临床症状、体征:TIA或脑梗塞所致偏瘫、语言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尤其是小儿哭吵、过度通气或体育运动后易诱发。 2.辅助检查:包括头颅CT、MRI、CTA/MRA、脑血管造影、CTP/MRP、SPECT以及PET等。 其中脑血管造影是确诊烟雾病的金标准,有三个主要特征:1.颈内动脉末端狭窄或闭塞,和(或)ACA和(或)MCA 起始段狭窄或闭塞;2.动脉相出现颅底异常血管网;3.上述

表现为双侧性,但双侧病变的分期可能不同。确诊烟雾病除了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以外,还需除外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数十种伴发疾病,这是烟雾病与烟雾综合征的主要鉴别点,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在治疗原则上并无明显差异。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为患者提供确实有效的治疗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不必逐一筛查数十种伴发疾病。MRI/MRA也可用于诊断烟雾病,但只推荐应用于儿童及其他无法配合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在辨认自发代偿及制定手术方案等方面更应慎重。 CT和MR等脑实质检查可用于评估大脑结构的受损程度,CTP、MRP、SPECT以及PET等可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及脑代谢水平,有助于疾病分型、预后分析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3.实验室检查:目前诊断烟雾病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尚缺乏分子标志或其他特征性的客观指标,如条件允许可做基因检测,有助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手术指征 1.铃木分期2期或以上(5-6期患者,存在尚未建立自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口腔外科 1.口腔颌面部感染(占常见病的21.1%)。 (一)智齿冠周炎 1)临床表现:常以急性炎症性是出现,初期自觉患侧磨牙后去肿胀不适,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病情发展后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口腔局部可见智齿萌出不全,智齿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的肿胀。智齿冠周炎可引起邻近组织器官或筋膜间隙感染。 2)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口腔检查 3)处理:在急性期应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局部冠周冲洗。对于不能萌出的阻生牙应尽早拔出。 (二)眶下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肿胀去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肿胀明显,压痛,扪及波动。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不难判断 3)处理:于口腔前庭上颌尖牙及前磨牙粘膜转折处切开脓肿充分引流。(三)颊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颊部皮下或粘膜下脓肿,进展缓慢,肿胀及脓肿的范围较为局限。感染波及颊脂垫时,炎症发展迅速,波及整个颊部,并向其相通的间隙扩散。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 3)处理:脓肿形成后,切开充分引流。 (四)颞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可仅局限或同时有腮腺咬肌区,颊部眶部颧部等区广泛肿胀,有凹陷性水肿,压痛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脓肿形成后,颞浅间隙脓肿可触及波动感。 2)临床诊断:颞浅间隙可根据临床表现,聂深间隙脓肿需穿刺抽出脓液才能证明 3)处理:手术切开引流 (五)咬肌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 3)处理:咬肌间隙蜂窝织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用物料疗法或外服中药;一旦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据下颌下缘2cm 处切开,长约3-5cm)。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施工粘膜炎症。其发病主要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和食管对反流食物清除能力下降所致。 诊断标准 1.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着样疼痛,或向肩胛区、胸骨两侧放射。 2.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过敏或吐苦水,常有间歇性缓解。 3.食管镜检查和(或)食管吞钡检查有炎症特征者。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为诊断的重要手段。 入院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者。 检查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大便潜血。1日内完成。 2.ESR ,ECG。3日内完成。 3.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食管滴酸试验,胸部透视,B超,肝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1周内完成。 4.出院前食管镜复查。 治疗 治疗原则:减少胃食管反流,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及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状态。 1.减少胃食管反流:包括少食多餐,少进高脂食物,避免餐后平卧,避免睡前2-3小时内进食,睡觉时枕头抬高等。 2.避免反流食物对食管粘膜的损害:①考来烯胺:4g,口服,3/日,减少胆酸对食管粘膜的破坏。②制酸剂:如氧化镁0.2-1 g,口服,3/日;氢氧化铝凝胶10-15mL,饭前1小时或睡前服,3/日。③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片0.2g,口服,3/日;雷尼替丁胶囊150mg,口服,2/日;法莫替丁胶囊每次40mg,睡前口服。 3.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状态:①多潘立酮:每次40mg,饭前15-30min 及睡前口服。②西沙必利:饭前5-10mg,睡前5-10mg,口服。4.重症病人进内科治疗3月无效时进行外科治疗,一般采用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狭窄者须行食管扩张术。 住院天数 14-21天。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20200530122128)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 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 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 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主要疾病诊疗规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以下简称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对COPD患者进行规范化诊疗,可阻抑病情发展,延缓急性加重,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减轻疾病负担。六安市中医院呼吸内科张文东 一、定义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脏对吸入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肺功能检查对明确是否存在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如果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70%,则表明存在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二、危险因素 COPD 发病是遗传与环境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增加COPD发病的危险性。已知的遗传因素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欧美研究显示,重度α1-抗胰蛋白酶缺乏与肺气肿形成有关。我国人群中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在肺气肿发病中的作用尚待明确。基因多态性在COPD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二)环境因素。

1.吸烟:吸烟是发生COP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吸烟者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受损程度以及患病后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被动吸烟亦可引起COPD的发生。 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当吸入职业性粉尘,有机、无机粉尘,化学剂和其他有害烟雾的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长,可引起COPD的发生。 3.室内、室外空气污染:在通风欠佳的居所中采用生物燃料烹饪和取暖所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是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室外空气污染与COPD发病的关系尚待明确。 4.感染:儿童期严重的呼吸道感染与成年后肺功能的下降及呼吸道症状有关。既往肺结核病史与40岁以上成人气流受限相关。 5.社会经济状况:COPD发病与社会经济状况相关。这可能与低社会经济阶层存在室内、室外空气污染暴露,居住环境拥挤,营养不良等状况有关。 三、发病机制 烟草烟雾等慢性刺激物作用于肺部,使肺部出现异常炎症反应。COPD 可累及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表现为出现以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这些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与气道和肺实质的结构细胞相互作用,进而促使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和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在肺组织聚集,释放白三烯B4(LTB4)、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多种介质,引起肺结构的破坏。氧化、抗氧化失衡和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以及自主神

老年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疾病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本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 致感染。本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 2.早期有咽部不适、干燥或咽痛,继之出现喷嚏、流涕、鼻塞、咳嗽。 3.可伴有头痛、发热、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 4.鼻、咽、喉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一般治疗、 4.并发症治疗。 用药原则 1.轻症病人口服板蓝根冲剂、复方感冒灵、蓝芩口服液、清开灵等及对症治疗为主。 2.有中度发热的病人可肌肉注射病毒唑或双黄连注射液。 3.合并细菌感染者口服复方新诺明或肌注青霉素治疗,高龄及病情严重者可以静脉使用1~2代头孢菌素类,过敏者可以选用喹诺酮类。 4.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快速产生细胞抗病毒作用,使临床情况好转;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 疾病描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症状体征 注意发热、头痛、咽痛、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体检:注意上呼吸道局部炎症改变及眼部表现。注意心音强弱及心律有无异常。 疾病病因 注意受凉、淋雨等诱因,有无感冒流行及与感冒患者接触史。 诊断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肺部疾病。 3.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4.病因诊断有赖于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查。 治疗方案 1.对症治疗。适当选用下述药物及疗法:口服阿司匹林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感冒通、速效感冒冲剂、复方吗啉胍,或肌注复方柴胡注射液2~4ml,1~2/d。鼻塞可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咽痛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华素片、银黄含片或溶菌酶片等,或气雾吸入。止咳常用复方甘草合剂10ml,3/d,溴己新(必嗽平)16mg,3/d,沐舒痰30- 60mg,3/d,干咳可用可待因糖浆5ml或苏黄胶囊2#,2~3次/d。 2.明确有细菌感染,可用抗菌药物治疗。

烟雾病的诊断标准

烟雾病的诊断标准 全网发布:2014-02-23 15:41 发表 烟雾病(Willis动脉环的自发性闭塞)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进展性狭窄---闭塞性动脉病,最常见累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和MCA及ACA动脉近段,也可累及后循环。颅内大血管自发性闭塞,一般伴有颅底部丛状的微小侧枝血管出现。Moyamoya是日本词汇,意思是喷出的烟雾或含糊不清的意思,这不仅描述了丛状的侧枝循环,也说明此综合征病因不清,而且至今也为阐述明白。 烟雾病这一术语仍是指那些颅内血管改变是原发的和真正特发的,而烟雾综合征(继发性烟雾病,烟雾现象,有症状的烟雾病,类烟雾病或烟雾病样血管改变)用于描述那些由其他疾病(如颅脑放疗或神经纤维疾病一型)引起的颅内血管改变。 一、流行病学 种族是主要因素,亚洲,特别是东亚烟雾病患者发病率最高(日本、韩国、中国等)MMD好发于5~9岁的儿童和45~49岁的成人。前者以缺血表现为主,后者以出血表现为主,但病理改变都是脑血流的下降。 二、烟雾病诊断 1、诊断标准 a、脑血管造影应该有以下表现: (1)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近段狭窄或闭塞。 (2)在狭窄或闭塞病灶附近可见异常血管网 (3)双侧均有这种表现 b、如果MRI和MRA能清楚证实如下表现,则传统脑血管造影则不需要 (1)颈内动脉末端或(和)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段有狭窄或闭塞

(2)MRA显示基底节区有异常血管网,MRI上同侧基底节区见到2处以上明显血流空影时可诊断异常血管网。 (3)双侧均有以上两种表现 c、排除其他原因,因为本病病因不清,需要排除相关的脑血管病,包括以下疾病,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动脉粥样硬化 (2)自身免疫性疾病 (3)脑膜炎 (4)脑肿瘤 (5)Down综合征 (6)神经纤维瘤病1型 (7)脑外伤 (8)头部放疗后 d、对于诊断有帮助的病理表现有 (1)颈内动脉末端及其附近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有时在增生的内膜看到脂质沉积 (2)组成Willis环的主要动脉分支变窄或闭塞,与内膜的纤维细胞增厚、内弹力层屈曲、中膜变薄有关 (3)Willis环周围可见许多小动脉(穿支)或吻合支 (4)软脑膜可见小血管形成血管网 2、诊断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规范标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定义: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诊断为COPD。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 (2)咳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 (5)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病史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因): (1)吸烟史: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 (2)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如较长期粉尘、烟雾、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接触史。 (3)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 (4)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症状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 3.体征: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 (1)视诊及触诊:胸部过度膨胀、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腹上角)增宽及腹部膨凸等;呼吸困难加重时常采取前倾坐位;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紫绀, (2)叩诊:由于肺过度充气使心浊音界缩小,肺肝界降低,肺叩诊可呈过度清音。 (3)听诊:两肺呼吸音可减低,呼气相延长,平静呼吸时可闻干性啰音,两肺底或其他肺野可闻湿啰音;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 三、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检查: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是判断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2.胸部X线检查: X线检查对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等)鉴别有重要意义。主要X线征为肺过度充气:肺容积增大,胸腔前后径增长,肋骨走向变平,肺野透亮度增高,横膈位置低平,心脏悬垂狭长,肺门血管纹理呈残根状,肺野外周血管纹理纤细稀少等,有时可见肺大疱形

烟雾病病人护理

烟雾病病人护理 (一)定义 烟雾病是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引起特征性的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疾病。这种颅底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图像上形似“烟雾”,被称之为“烟雾状血管”。烟雾状血管是扩张的穿通动脉,起着侧枝循环的代偿作用。病变可累及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近端,少数亦可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该病可合并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 (二)临床表现 儿童及成人烟雾病患者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儿童患者以缺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及脑梗。成人患者的缺血症状和体征与儿童患者类似,但成人患者常以出血症状为主,具体症状因出血部位而异。 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缺血性卒中 烟雾病患者通常可出现颈内动脉供血区(尤其是额叶)缺血。因此,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如构音困难、失语、偏瘫。此外,少部分患者可出现缺血所致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如晕厥、轻度截瘫、视觉症状或出现不随意运动,以儿童患者多见。部分儿童患者可因额叶缺血、梗塞出现智力受损,甚至有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认知障碍(近事遗忘、易激惹或焦虑等)。 ⒉颅内出血 近半数成年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而且患者还面临着反复出血的威胁。 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儿童患者,主要表现为额部头痛或偏头痛样头痛。此外,癫痫及出现不随意运动也是烟雾病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不随意运动主要见于儿童患者。 ⒋无症状性烟雾病 患者无上述临床表现者通常被认为是“无症状性烟雾病”。可能只是出于疾病发展的早期或临床症状轻微阶段。 (三)护理问题 1.躯体移动障碍与脑组织缺血或脑出血有关。 2.疼痛与脑组织缺血或脑出血有关。 3.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颅内出血、癫痫发作等。 (四)观察要点 术前观察要点: 1.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头痛、肢体活动及癫痫发作等情况。 2.观察头痛部位、性质,颅内压增高症状。 术后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改变。 2.观察患者呼吸形态。 3.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出液体的性质、颜色及量。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 1.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辅助检查: (1)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 1.具有外伤史。 2.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骨折专有体征: 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合并症体征。 5. 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 1.手法复位、外固定:

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 (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急症手术适应证: (1)开放性骨折。 (2)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择期手术适应证: (1)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关节内骨折。 (5)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对儿童慎重考虑。 4.手术方法选择: (1)股骨粗隆间骨折: 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 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 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股骨髁及髁上骨折: 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辅助性治疗: (1)抗生素。 (2)抗休克: 止痛、输血、补液。 (3)预防、防止并发症,老年患者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针对其它器官、组织损伤应用药物。 (5)物理治疗。 (6)功能锻炼可用辅助设备、器械。 【疗效标准】 1.治愈: 不扶拐行走三分钟、且不少于三十步。 2.未愈: 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 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颈椎病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颈椎病诊疗规范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分型]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脑囊虫病26例MRI影像诊断分析79

脑囊虫病26例MRI影像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MRI在脑囊虫病的诊断及分型、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 顾分析26例脑囊虫病例的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全部行MRI检查及增强 扫描,脑实质型14例、脑室型4例、脑膜型3例、混合型5例;其中活动期9例,退变死亡期6例,非活动期4例,混杂期7例。结论脑囊虫病MRI图像表现典型,能够准确对脑囊虫病进行分型及分期。 【关键词】脑囊虫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 脑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囊虫可寄生于人体各种脏器引起相应的症状,以寄生于脑组织者最严重,可产生 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以癫痫为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 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甚至呈癫痫持续状态,脑实质内囊虫较多者,可引起 颅内高压,患者常有持续性头痛,偶伴呕吐,可有视力障碍等症状。也可引起器 质性精神病及痴呆,是由于大脑皮质广泛损伤与脑萎缩所致。本文通过26例脑 囊虫病MRI影像资料的回顾、分析,对脑囊虫的分期、分型进行归纳、总结,以 期提高脑囊虫病影像诊断的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回顾我院2005年-2009年间26例脑囊虫病患者MRI影像资料,其中女12例,男14例,年龄8-61岁。主要临床症状有癫痫18例,头痛22例,高 颅压6例,肢体运动障碍4例。26例病例均由脑脊液和免疫学检查证实并经抗囊 虫治疗好转。 1.2 检查方法:采用日立AIRIS扫描仪,采用头部线圈行失、轴、冠状扫描, 常规SE或FSE序列。参数: T1WI TR: 400ms TE: 15ms ,T2WI TR: 4000ms TE:120ms , 水抑制序列(FLAIR):TR:8500ms TE:2100ms , 层厚5mm , FOV:250mm。26例病例 全部行增强扫描,静脉推注马根维显Gd - DTPA 15毫升。 2 结果 脑囊虫病在MRI图像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 2.1 脑实质型MRI表现 T1加权像活囊虫表现为大小基本一致圆形长T1低信号,头节呈逗点状高信号,偏于一侧。T2加权像活囊虫呈圆形高信号,头节呈逗点状低信号。活囊虫周 围几乎无脑水肿,或仅有轻微脑水肿。增强后多数囊壁增强并可见头节强化,少 数囊壁不增强仅有头节强化。本组病例脑实质型活囊虫5例。退变死亡期虫体胀大,病灶可大小不一,周围水肿加重,头节消失,但在退变死亡期早期仍可见到 头节,个别病例可呈现脑实质内大片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后囊壁明显强化。本组有4例为退变死亡期病例。非活动期4例,结合CT片脑实质内多发大小不 一钙化灶,MRI对于钙化的显示并不理想。 2.2 脑室型MRI表现 脑室活囊虫表现为囊性病灶,T1加权像比脑脊液信号略高,囊壁呈线状高信号,头节亦呈高信号。T2加权像囊虫呈高信号,但不如脑脊液信号高,囊壁呈线 状略低信号,头节依稀可辨。脑室型囊虫多发生在第四脑室,侧脑室次之,第三 脑室与导水管罕见,本组2例病例发生在第四脑室,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 退变死亡期,囊虫死亡后虫体胀大,头节消失,囊壁增厚,T1加权像囊壁呈相对 高信号,T2加权像呈相对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本组2例病例一为单 囊性,另一病例为多囊分房状,由于病灶较大,2例病例均伴有梗阻性脑积水。

烟雾病

烟雾病 定义:又称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是一种以颈内动脉末梢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逐渐狭窄以至于闭塞,脑底穿支动脉代偿性扩张为特征的疾病。扩张的血管在血管造影时形态如烟囱里冒出的炊烟,故日本人称之为烟雾病。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过去曾有学者认为头颈部感染(如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颈部淋巴结炎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例如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是烟雾病的诱因。也有人认为与钩端螺旋体感染有关,而且有研究显示烟雾病患者的EB病毒DNA 和病毒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 不过,大样本病例报告分析显示:烟雾病的发生与这些感染没有相关性,而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映。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 我国南京15家医院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000年至2007年期间的烟雾病患病人数为202例,平均患病率为10万。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是4岁左右儿童期,二是在30—40岁时的中年期,我国成人发病率高于儿童,且男性多于女性。我国多数患者集中在河南、河北籍山东等的地县级中小城市。 6%—12%的烟雾病患者有家族史,患者同胞间的烟雾病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42倍,患者子女的烟雾病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37倍,从而提示遗传因素在烟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主要病理学改变是ICA内膜弹力纤维增生,逐渐使ICA管腔狭窄,最终发生闭塞。血管内膜病变多发生在ICA末端以及ACA和MCA起始段,偶尔波及ACA和MCA主干以及颈外动脉,乃至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 国内的一项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烟雾病患者病变动脉内膜表现为增厚伴纤维增生,增生的弹力层卷曲折叠逐渐填充血管腔,血管壁无炎性改变,该变化在成人和儿童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临床表现:、韩国成人烟雾病多以出血发病,在日本,半数以上的烟雾病患者已TIA发病,我国以脑梗死起病更常见。 超过80%以脑缺血发病,其中%为脑梗死,TIA占% 首发症状:一般而言,儿童的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脑缺血症状,而成年患者除了脑缺血症状还可表现为脑出血症状。近年来随着MRI的广泛应用,许多处于无症状期或仅表现为头痛的患者被偶然确诊为烟雾病。 影像学检查: 铃木分期:烟雾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烟雾状血管的形成时一个从无到有然后再到消失的过程,根据烟雾病血管病变的演变过程将ICA血管造影侧位片分为6期:(1)Ⅰ期:双侧ICA虹吸段狭窄,无烟雾状血管;(2)Ⅱ期:开始出现烟雾状血管,动脉远端扩张;(3)Ⅲ期:烟雾状血管增多;(4)Ⅳ期:烟雾状血管减少,远端动脉不显影;(5)Ⅴ期:烟雾状血管极少,主要分支消失;(6)Ⅵ期:烟雾状血管消失,大脑主要靠颈外动脉供血。由此可见,并不是每个烟雾病患者的影像学中均能看到典型的异常血管网。

烟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烟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烟雾病的治疗方法 由于烟雾病病因尚不明确,并且对病情发展难以预测,一些患者由于得到足够侧支供血,改善了脑缺血状态,可自发性痊愈。但另一些患者由于失代偿而造成不可逆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考虑到这两种情况。 1.内科治疗 主要是对症处理。对于缺血性起病可应用血管扩张药、抗凝药。对脑出血患者应用止血药物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等。对于癫痫患者和不随意运动宜做相应的对症治疗。脑出血患者伴颅内高压应适当控制颅内压力。 2.外科治疗 (1)目的:在脑组织出现不可逆神经功能障碍前,通过手术方法增加脑的侧支循环,改善脑供血,恢复正常神经功能。 (2)手术方法: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的血管重建手术。 ①直接血管重建术: A.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 B.枕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 C.枕动脉-大脑后动脉吻合术。 直接血管重建术可立即改善脑部的缺血情况,但由于大多数受体动脉变细,手术操作上有难度,尤其在儿童。另外,在手术时需短暂性夹闭大脑中动脉分支,有加重脑缺血的危险。 ②间接血管重建术: A.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合术。 B.脑-肌肉-血管融合术。 C.脑-肌肉-动脉-血管融合术。 D.脑-硬脑膜-动脉-肌肉-血管融合术。 E.环锯钻洞,硬脑膜和蛛网膜切开术。

F.大网膜移植术。 (3)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脑缺血部位、性质以及外科医生对某种手术方法的喜好。一般来说,直接血管重建术可立刻为缺血半球供血,但是它在技术上要求高,如果儿童的血管细小,则增加了手术的难度。间接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易行,对已附在来自头皮和硬膜动脉的侧支不产生影响,也不需要暂时阻断脑血管分支。 因此对儿童患者宜采用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合术,通常在术后4~20天(平均10天)脑缺血症状改善。这种脑缺血的症状改善估计是颅内和颅外的血管在早期阶段通过伤口愈合所产生的新生血管自发性交通。 这些新生血管与颈外动脉连接,由于压力的梯度使颈外动脉的血流入颈内动脉系统,形成初期的、持续性供血。术后2~3个月,手术切口处硬脑膜动脉增粗、脑血流增加。当足够的脑血流建立时,缺血性发作自行消失。一般平均术后239天脑缺血性发作消失。如缺血性发作消失持续6个月以上,可称为缺血性发作中止。 (二)烟雾病的预后 本病的预后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疾病的自然发展,即与发病年龄、原发病因、病情轻重、脑组织损害程度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是否及时恰当,亦对预后有一定影响。一般认为其预后较好,死亡率较低,后遗症少。小儿死亡率为1.5%,成人为7.5%。30%的小儿患者可遗有智能低下,成人颅内出血者死亡率高,若昏迷期较快度过,多数不留后遗症。 从放射学观点来看,其自然病程多在一至数年,一旦脑底动脉环完全闭塞,当侧支循环已建立后,病变就停止发展,因此,总的来说,其预后尚属乐观。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615228987.html,/nxgb/2014/0807/189282.html

烟雾病指南精讲

2012 烟雾病诊断治疗指南 (williis环自发性闭塞)目录 1.烟雾病的概念 1.1 诊断标准 1.2 诊断性分类 2.烟雾病的流行病学 2.1 发病人数及男女比例 2.2 发病年龄 2.3 无症状型烟雾病 2.4 烟雾病的全球分布 3.烟雾病的病理学及病因学 3.1 病理学 3.2 家族型烟雾病 3.3 遗传因素 4.烟雾病的症状 4.1 首发症状 4.2 发作频率 4.3 不同年龄和烟雾病类型的症状特点 5.类烟雾病 5.1 类烟雾病

5.1.1 定义 5.1.2 补充事项 5.1.3 证据 5.2 单侧烟雾病 5.2.1 定义 5.2.1 症状和诊断标准 5.2.2 流行病学 5.2.1 单侧型烟雾病向双侧性烟雾病进展 6.烟雾病的诊断 6.1 脑血管造影与核磁影像学诊断 6.2 脑血流灌注(CBF):SPECT与PET的诊断 7.烟雾病的治疗 7.1 外科治疗 7.2 药物治疗 7.3 除学习烟雾病的治疗 8.烟雾病的预后 8.1 儿童烟雾病的预后 8.2 成人烟雾病的预后 8.3 无症状型烟雾病的预后

1.烟雾病的概念 1957年首次对烟雾病的脑血管造影特征进行描述(自发性willis环闭塞,脑血管呈现“烟雾状”)[8],1960年将其明确命名为烟雾病【1-3,6,7】。烟雾病的病理学特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慢性进行性狭窄,进而导致在脑基底部出现由大量侧枝循环形成的异常血管网(烟雾状血管在脑基底部,“烟雾病”的命名来源于日语,描述了在血管造影时侧枝循环形成的特殊影像【6】),最后,双侧颈内动脉闭塞,烟雾状血管消失,颈外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向颅内形成大量代偿【1-3,5-7】。该病被劳动卫生社会福利部的疑难病治疗研究组织所收录。现该组织对烟雾病诊断学标准如下: 1.1 诊断标准 (1)脑血管造影是明确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 (i)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者闭塞; (ii)造影动脉期在狭窄或者闭塞血管附近出现异常脑血管网; (iii)双侧均符合(i)和(ii)的表现。 (2)当MRI和MRA的表现符合以下所有标准时,可不行脑血管动脉造影检查。以下为“MRI和MRA影像学诊断标准”: (i)MRA显示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者闭塞; (ii)MRA显示在基底部出现异常脑血管网; 注意:当MRI显示在基底节区出现2个以上可见的流空影时,可以将流空影作为异常血管网的表现。 (iii)双侧均符合(i)和(ii)的表现。 (3) 烟雾病病因学未明确,需要与以下同烟雾病临床表现相似的脑血管损伤的基础疾病进行鉴别诊断:(i)动脉粥样硬化,(ii)自身免疫性疾病,(iii)脑脊膜病,(iv)脑肿瘤,(v)Down's综合征,(vi)神经纤维瘤病,(vii)头部外伤,(viii)头部放射线照射后脑血管损伤,(ix)其他。 (4)病理可以作为诊断参考: (i)动脉内膜增厚,主要表现在双侧颈内动脉末端由于该原因引起的血

常见病诊疗要求规范

中医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常规 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咽喉痒或痛、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常因骤变而发病。 3 一般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辨证论治] 1 风寒束表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犯表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感冒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虚体感冒 4.1 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 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例方:参饮。 4.2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例方:加减葳蕤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喜炎平、双黄连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 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 [治法改进] 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凉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咽痒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子、贝母、橘红、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气。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烟雾病的MRA影像学诊断

临床辅助检查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第16期(第10卷总第193期) 133  烟雾病的MRA 影像学诊断 秦福双 张 强 455000河南安阳地区医院磁共振室 摘 要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MRA 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烟雾病的MRA 表现和DS A 表现。结果:MRA 显示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表现为多支或双侧受累,MR I 平扫表现脑基底部狭窄,闭塞血管的流空效应减弱甚至消失,侧支循环血管形成所致的点状、条状迂曲低信号影。大脑前、中动脉失去正常形态,其远端见扩张的侧支血管影。结论:MRA 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烟雾病,结合MR I 平扫可同时显示脑组织病变。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资料与方法 1996年9月~2000年12月诊断烟雾病患者15例,其中10例行MRA 检查,5例行DS A 并MRA 检查,男10例,女5例,年龄14~60岁,平均30岁。临床表现:肢体活动障碍,头痛,头晕,突然言语不清,昏倒并昏迷,发热,意识障碍等。使用0.5T 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GYREX ?0.5T ?Elscint ),梯度曲波序列、扫描参数:3D -T OF -MRA 法,TR /TE /T A =53m s/9m s/35,连续无间隔扫描,层厚为1mm,原始图像经后处理重建得到三维血管图像。一般情况下都进行MR I 平扫, 视野(F OV )为20c m ×20cm,成像后能清 楚显示颅内血管主干及主要分支。结 果 MR I 平扫:本组15例中均系双侧受累,T 2W 1上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变细,流空效应减弱,侧裂池、豆状核、尾状核下丘脑见不规则细点状、细条状低信号影,大脑后动脉代偿性血管增生、紊乱,其中4例伴颅内出血异常信号影。 MRA:烟雾病的MRA 显示多种多样,有的显示双侧颈内动脉明显狭窄,椎-基底动脉正常,双侧大脑中 、后动脉血管紊乱;有的显示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明显狭窄,双侧大脑后动脉明显代偿增生,血管紊乱,似“烟雾”状;有的显示颈内动脉床窦上段,大脑前、中动脉近段明显狭窄、闭塞表现,脑基底部较明显异常增多的血管网形成,呈团状模糊,似“烟雾”样。 DS A 示: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不规则性变细,至双侧大脑前、中动脉未见显影。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分支有显影,双侧脑内呈网状侧支循环血管,由颈外动脉及椎动脉供血。讨 论 烟雾病又称“moya moya ”病,即“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症”,多见于10岁以内,其 次为30~40岁[1] ,儿童常发生短暂性缺血发作,成人多伴有颅内出血表现。近年 来,由于核磁共振应用,MRA 可较准确地评价术前病变及术后变化。 烟雾病的诊断必须满足3个条件,而无引起血管改变的其他原因方可确诊[1]。①颈内动脉终末段和大脑前、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②在闭塞动脉附近可见到异常血管网;③双侧性受累。该病早期常表现为非对称性损害,影响大脑一侧,儿童可在一、二年内发展成双侧损伤,部分成人则有保持不变的趋势。有些疾病可有与烟雾病类似的血管表现,应注意区别,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外伤、钩端螺 旋体性脑动脉炎等[3] 。在诊断时要结合临床病史、化验及其他检查。 MRA 检查诊断烟雾病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MRA 常过高估计动脉狭窄的程度及低估侧支血管,且易受出血影的干扰。但MRA 具有无创伤、无造影剂副作用的危险,快捷简便,费用低,适应证广等的优点,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MRA 结合MR I 平扫对烟雾病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都很高。因此,在做MRA 的同时做MR I 平扫很有必要。参考文献 1 钱根平,等.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症的MRA 诊断价值的探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2,13(5):305-307. 2 顾建河,陶晓峰,等.现代影像学技术在moya -moya 病诊断中的意义.国外医学? 临床放射学分册,2001,24:29-32. PaC O 2140例。 讨 论 随着现代化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在临床上使用敏感性强、诊断率高的检测方法与手段,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变化经血气分析判断、预测疗效和预后。本文对肺心病组与慢阻肺组,两组之间的血气分析对比,虽然肺心病组与慢阻肺组的血气分析在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变化过程比慢阻肺组的变化明显突出,由此可以看出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主要在于预防不至于发展成肺心病,因为达到肺心病程度主要在慢性呼吸道反复感染,通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形成阻塞性肺气肿使肺动脉压力增高,加重心脏负担所致。因此在治疗中要积极控制感染,扩张支气管的同时,扩张血管来减轻心脏的缺氧及缺血 负担,因为肺心病患者多数氧合血红蛋白增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形成心肺缺血,应采取氧疗纠正缺氧及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湿化痰液使呼吸道通畅,条件好的医院可选用支气管灌洗与给药疗法,消除呼吸道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及痰液,同时治疗合并症,以此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因此血气分析对诊断治疗慢阻肺、肺心病诊断治疗愈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 方秋红,赵鸣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 症的研究近况.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20(4):244. 2 胡茂盛,刘兴邦.慢性肺心病并发肺性脑病 与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相关分析.中华结核 和呼吸杂志,1997,20(4):236.3 吴庆华,陈平,蔡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诱导痰白细胞介素8水平及白细胞介素1B 诱导人肺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调节机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 (1). 4 张红,乔华,王广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呼出气凝集液中过氧化氢浓度.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 (8). 表1 肺心病组、慢阻肺组血气分析变化表 组别例数pH PaCO 2(kPa )PaCO 2(kPa )肺心病组797.30~7.356.1~8.37.16~9.4慢阻肺组 461 7.35~7.42 6.5~7 8.7~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