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练习题之动物

初中生物练习题之动物

初中生物练习题之动物

真题体验把脉中考

考点一:无脊椎动物

1.(2014日照学业考)在海边游泳被海蜇蜇伤后,用肥皂水进行清洗可缓解疾病。下列有关海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蜇的身体有内、中、外三个胚层

B.海蜇蜇人的刺细胞分布在外胚层中

C.海蜇的消化腔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D.海蜇与水螅、涡虫同属于腔肠动物

解析】选B。海蜇的身体有内、外两个胚层;海蜇蜇人的刺细胞分布在外胚层中;海蜇有口无肛门;海蜇与水螅同属于腔肠动物,涡虫属于扁形动物。

2.(2014昆明学业考)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有口无肛门

B.身体呈辐射对称

C.背腹扁平

D.有刺细胞

解析】选A。本题考查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其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故二者的共同特征是有口无肛门。

规律方法】

(1)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

(2)腔肠动物的体壁两个胚层,扁形动物的体壁呈三个胚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机器人和钟乳石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物的特征,它们不是生物。 2.(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虫才是生物。 (2) 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有益于人类的一面! 1 利用噬菌体作为“抗生素”使用2 昆虫病毒作为农药可以杀死害虫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方面:1.部分病毒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最常见的感冒病毒、乙肝病毒。过去的天花病毒、狂犬病毒曾经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现在的艾滋病病毒(HIV)、伊波拉病毒等,更被人类视作新世纪的瘟疫。2.许多病毒会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如烟草花叶病毒危害种烟业;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练习 1.不能绝对分开。例如,水圈中含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 2.淡水、营养物质(食物)、空气(氧气)。 3.花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光、温度、水和无机盐。不同品种的花卉对光、温度、水和无机盐的要求有所不同,应根据栽培花卉的要求,提供适合它生长的各种条件。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 1.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2.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3.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反映真实情况。 练习 1.空气,如池塘的水中缺氧,会导致鱼大量死亡。 土壤性质,在某些特定的土壤(如盐碱地)中只能生长特定的植物。 2.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由于在同一季节山里气温相对较低,桃树生长迟缓。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桃花,4月就已经凋谢,而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 3.蚯蚓依靠皮肤进行呼吸,大雨过后,土壤中充满雨水,缺乏空气,蚯蚓因缺氧而爬出地面。 4.动物有竞争关系。动物常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竞争。 5. 牛三叶草 农民传粉 猫田鼠土蜂 假如猫少了,田鼠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田鼠以土蜂的蜜和幼虫为食,并破坏它们的巢,

初中生物专题训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初中生物专题训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骨的基本结构包括() A.骨、骨质和骨骼肌B.骨膜、骨质和骨髓 C.骨、骨连结和肌肉D.骨、关节和骨骼肌 2.运动系统不包括下列哪项结构() A.骨B.关节C.肌肉D.神经 3.儿童时期骨不断长长的原因是() A.骨膜内有成骨细胞,使骨生长并伸长 B.骨内有破骨细胞,使骨骼腔扩大 C.骨干与骨端之间的软骨层能不断产生新的骨细胞 D.上述叙述均正确 4.临床上常用骨髓穿刺抽取红骨髓来做血液疾病的诊断,这是因为() A.骨髓内密布血管 B.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C.骨髓有滞留在骨内的血液 D.血液中的病菌常进入骨髓内 5.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的组成是() A.骨骼、肌肉和关节B.神经和肌肉 C.骨骼和肌肉D.肌肉和关节 6.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的组成是() A.骨、骨连接和骨骼肌B.骨、关节和骨骼肌 C.骨、骨骼和骨骼肌D.骨、骨连接和骨骼 7.人体的各种运动都是以一定的结构为基础.以下有关人体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所有的骨连接都是能够活动的 B.关节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 C.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D.肱二头肌属于肌肉组织 8.下列关于人体的运动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B.长骨是由成骨细胞、骨质和骨髓组成 C.关节的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D.一块骨骼肌一般包括肌腱和肌腹

A.鸡翅 B.羊头骨 C.鱼头骨 D.鱼脊椎 10.关节的组成是() A.关节头、关节囊、关节窝 B.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 C.关节囊、关节软骨、关节面 D.关节面、关节韧带、关节腔 11.家兔运动系统的组成是() A.骨骼和肌肉B.骨骼和关节C.关节和肌肉D.神经和骨骼12.颅骨间的连接属于() A.关节B.半活动的C.不活动的D.活动的13.人的上臂可以做很多灵活的动作,这说明关节的作用是() A.动力B.杠杆C.支点D.调节 14.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是() A.骨、关节B.骨、关节、神经系统 C.骨骼肌、骨、关节D.骨骼肌、关节、神经系统 15.小明完成深呼吸动作,胸廓增大了许多,下列关于胸廓组成正确的是() A.脊柱、肋骨和胸骨B.脊椎、腓骨和胸骨 C.脊柱、腓骨和胸骨D.腓骨、肋骨和胸 16.下列骨与骨之间的连结最牢固的是() A.颅骨之间连结B.上肢骨之间连结 C.椎骨之间连结D.趾骨之间连结 17.下列各项与关节的牢固性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关节面是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的 B.关节囊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 C.关节囊外有结缔组织的韧带 D.关节腔内有少量的滑液 18.人的运动系统由什么构成?() A.骨骼和肌肉B.由关节构成 C.由手和脚构成D.由骨骼肌构成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有答案)上篇

1)什么是动物生物学?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动物生物学(Animal Biology)——是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有机地阐述动物的分类进化、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动物生态以及动物行为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在动物学(Zoolog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规律 进化和适应 2)动物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描述法——描述动物外形特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等。 2.比较法——不同动物系统比较,例如,对不同动物细胞、染色体组型、带型的比较核酸序列的测定和比较。 3.实验法——人为控制条件,对动物生命活动或结构机能进行观察研究。 4 .综合研究法 3)简述动物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描述性动物学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分子生物学阶段 生物学多学科交叉阶段 4)Whittaker的五界系统分类依据是什么? 惠特克(R. H. Whittaker)以细胞结构基础来分类,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界(Fungi)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 5)细胞分裂周期的概念?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cell cycle。 6)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有哪些?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有无细胞核。 7)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有哪些?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没有细胞壁(纤维素),没有有色体(叶绿体),没有大液泡,具有中心体。 8)细胞有哪几种分裂方式,个有什么特点? 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遗传物质均等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保证了生物性状的稳定,是体细胞的增殖方式. 减数分裂(meiosis) -- 特殊的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配子的分裂方式,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形成染色体数减半的四个子细胞。 无丝分裂:是处于间期的细胞核不经过任何有丝分裂时期,而分裂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因为分裂时没有纺锤丝与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 9)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 上皮组织细胞数量多,形态规则,种类单一,细胞间质少,有极性,无血管。功能:保护,分泌,排泄,吸收等。 结缔组织细胞少,种类多,间质丰富,间质内常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分布广。功能: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物质运输。 神经组织神经C(神经元)和神经胶质C组成。功能:具感应性,传导性。 肌肉组织细胞纤维状,具收缩功能。功能:运动,保护,营养,连接 10)动物进化的例证有哪些?它们如何证明动物的进化历程? 1、比较解剖学证据: 比较解剖学:是指系统比较不同类群生物器官结构及其与功能相关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1.B。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3)2。 4. (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 1. (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 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

八年级生物上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所作出的适应活动,包括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动物的一切状态。动物的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是十分重要的,与人类的生活也极为密切,动物的运动依赖与一定的身体结构,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所以课本首先以家兔为例讲述运动系统的组成,以人的屈伸时动作为例讲述骨,关节,肌肉的协调性,作为本章的铺垫。第二、三节分别举例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学习本章时,要领会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是学生“做中学”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肌肉、关节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3、根据素材分析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用具】: 1.准备多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视频资料。 2.准备运动系统各成分模型或标本。 3.肌肉骨骼运动的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三、运动系统的组成 1、骨的外形和作用 2 、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3 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看动物的运动方式图,回忆学 过的相关知识。 观看一些动物的一些行为。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 认识长骨的结构特点 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 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 完成。 ①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 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 和繁殖)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多媒体给出人体 骨骼标本,学生观察人体的上肢骨和 下肢骨,认识与运动有关的重要关节 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提供关节运动的动画, ①多媒体课件演示骨骼肌的结构,观 察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的特 征。 ②多媒体课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缩

动物生物学习题答案

一.选择、填空 1.华枝睾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门(吸虫纲)纲。 2.鸟类皮肤的特点是(薄、松而且缺乏腺体),鸟类唯一的皮肤腺是(尾脂腺)。 3.鸟类的皮肤外面具有由表皮所衍生的角质物有(羽毛),(角质喙),爪和鳞片等。 4.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可分以(正羽),(绒羽)和纤羽。 5.鸟类消化生理方面的特点是消化力(强)、消化过程(十分迅速)。 6.鸟类的循环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7.海鸟盐腺的功能是(能分泌出比尿的浓度大得多的氯化钠), 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8.羽衣的主要功能是:1)(①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通过附着于羽基的皮肤肌, 可改变羽毛的位置,从而调节体温)、2)(②构成飞翔器官的一部分——飞羽及尾羽)等.③使外廓更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④保护皮肤不受损伤。 羽色还可成为一些鸟类(如地栖性鸟类及大多数孵卵雌乌)的保护色。 9.鸟分为两个亚纲,即(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 10.古鸟亚纲的代表化石种类有(始祖鸟),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渡)形态。 11.鸸鹋属于(平胸总目)总目(鸵形目)目。 12.王企鹅属于(企鹅总目)总目,信天翁属于(鹱形目)目。 13.斑嘴鹈鹕属于(鹈形目)目为(大型游禽)禽。 14.白鹳属于(鹳形目)目(涉禽)禽。 15.天鹅属于(雁形目)目(大型游禽)禽。 16.秃鹫属于(隼形目)目(猛禽)禽 17.绿孔雀属于(鸡形目)目(陆禽)禽。 18.丹顶鹤属于(鹤形目)目(涉禽)禽。 19.红嘴鸥属于(鸥形目)目,珠颈斑鸠属于(鸽形目)目。 20.虎皮鹦鹉属于(鹦形目)目,四声杜鹃属于(鹃形目)目。 21.雕号鸟属于(号鸟形目)目(猛禽)禽。 22.双角犀鸟属于(佛法僧目)目,斑啄木鸟属于(列形目)目。 23.哺乳类的胎盘分为(无蜕膜胎盘)和(蜕膜胎盘)。 24.哺乳类四肢的着生与爬行类不同,其特点是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 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 25.哺乳类的皮肤特点是(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被毛和(皮肤腺特别发达)。 26.哺乳类具有特殊的(膈肌),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隔)。 27.食草哺乳动物中的反刍类则具有复杂的复胃(反刍胃)。反刍胃一般由4室组 成,即(瘤胃、网胃(蜂巢胃)、瓣胃和皱胃)。 28.现存硬骨鱼系共分2个亚纲,即(总鳍亚纲(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 29.鸟类繁殖行为包括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 30.根据鸟类迁徒活动的特点,可把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

八上生物课后练习答案

八上课后习题答案 P7 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 A .没有肛门; B .有刺细胞; C .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 .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 .身体呈辐射对称。 P11 (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3.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 答:根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判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 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如果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因为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P17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3.腔肠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4.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的相同点: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之处在于: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答: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觉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举例说明运动器官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说明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观察关于运动系统的图片和模型、观察自身相应的运动系统结构,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体验运动过程自身运动系统的变化和其它系统的参与情况,认识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系。尝试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骨、骨骼肌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关节的结构;骨骼肌与骨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3.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设计 温故知新:播放“动物的运动”视频,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概括动物的运动,过渡到运动系统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骨:形态结构、分布、功能 小活动 请你摇摇头或抬抬手,想一想,人的运动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引导学生答出:骨、骨骼肌、(骨连结)关节 观察与思考一(展示家兔骨骼标本和人体骨骼模型) 1). 对照 P29家兔的骨骼图,观察家兔的骨骼标本和人的骨骼模型,重点观察四肢的骨组成。思考:骨具有哪些功能? 2).对照自己的四肢,找出相应骨的位置 上肢: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下肢:股骨、腓骨、胫骨、跗骨、蹠骨、趾骨 3).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形态结构具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骨的功能的关系? 点评学生的回答。 展示小资料“长骨的解剖结构”、“骨折” 归纳:骨的形态多样,坚固而轻便,主要具有支持、保护的作用。 2.关节:结构、分布、功能 观察与思考二 1).观看有关“”的视频;填出关节各部分结构名称 2).活动活动你的四肢关节, 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 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 A .没有肛门; B .有刺细胞; C .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 .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 .身体呈辐射对称。 2.如果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水螅通常生活在清洁的淡水中,若水体受到污染,水螅无法存活,则采集不到水螅。 3.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 为什么? 答:不安全。因为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华枝睾吸虫的幼虫,若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有可能会感染华枝睾吸虫病。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3.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 答:根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判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 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如果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

因为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腔肠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线形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环节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节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4.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的相同点: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之处在于: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答: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觉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等。 第四节鱼

普通动物学题库-选择题-答案已修正且部分有解析

1 国际动物学会命名法委员会规定:动物的学名为拉丁名,学名采用双名法,该名称是动物通用名,其它 的名称均为地方名。下列动物学名书写规范的是( C ) major Major major Major 2组织(tissue)是指:( B ) A.形态和机能完全相同的细胞群; B.形态相似、机能一致的细胞群; C.形态相同、机能不同的细胞群; D.形态和机能完全不同的细胞群。 3 在动物组织的分类系统中,硬骨属于( A ) A:致密结缔组织 B:硬骨组织 C:网状结缔组织 D:疏松结缔组织 4 血液属于四大基本组织中的( B )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 D:神经组织 5 黄色组织的来源是( A ) A:脏体腔膜 B:肠上皮细胞 C:表皮细胞 D:外胚层 6 人们可以利用何种激素来增加蚕丝的产量( A ) A、保幼激素 B、脑激素 C、蜕皮激素 D、利尿激素 7草履虫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好材料,其体内大核的功能是( B)。 A:孤雌生殖B:营养与代谢 C:纵二分裂 D:横二分裂 8具有胞饮作用的动物是( D ) A:眼虫 B:夜光虫 C:草履虫D:变形虫 9 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B ) A:消化作用B:调节水分平衡 C:呼吸作用 D:运动作用 10 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 ( C ) A 钉螺(日本血吸虫) B 沼螺(华支睾吸虫) C 按蚊 D 伊蚊(乙型脑炎) 11.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的间日疟原虫,有性生殖开始是形成: A.孢子和孢子体; B.大配子和小配子; C.大配子母细胞和小配子母细胞; D.配子孢囊和合子孢囊。( C ) 12 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B ) A 海绵动物门 B 原生动物门 C 腔肠动物门 D 扁形动物门 13海绵动物是动物系统进化中的侧枝,下列哪一特点()不属于海绵动物。 ( D ) A:具领细胞 B:具水沟系 C:有胚胎逆转现象 D:具两个胚层 14 水沟系这种特殊的结构存在于()中。 ( D ) A 棘皮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软体动物 D 海绵动物 15毛壶具有何种类型的水沟系及由何种物质构成的骨针;( B ) A.单沟型、钙质; B.双沟型、钙质; C.双沟型、硅(矽)质; D.复沟型、硅(矽)质。 16 海月水母的消化循环腔的下列辐管中哪一种不分枝( C ) A.正辐管; B.间辐管; C.从辐管; D.环管。 17 桃花水母是属何种类型( C ) A.水螅型发达; B.水母型不发达; C.水母型发达,水螅型不发达或不存在; D.水母型和水螅型均发达。 18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下列哪种叙述是不正确的( C ) A 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 B 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 C 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群英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 群英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接受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动物界和植物界。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5、微

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桔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 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 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 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 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1 章 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微米一下的超微小微生物。 特点:大小在0.2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你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方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2.教材分析2.1 教材分 析本节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抓住重点,借用多媒体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2.2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同动物的运动要依赖一定的结构的观点,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大意义,从而真正理解运动和行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③情感目标: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2.3 教学重难点①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运动需要 身体各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重大意义。②难点:运动是动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2.4 教具准备:①教具:多媒体课件、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自制模型、条形木棍(一头钻洞)、小铁钉1个、玩具汽车、细绳。②学具:20 cm×2 cm纸板(或木板)2块、皮筋2根、小铁钉1个。3.教学过程3.1 复习提问①动物 的运动方式有哪些?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3.2 导入新课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材料。提问: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③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④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⑤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

动物学试题与答案

动物学试题与答案

动物学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 2 分,共 20 分) 1、伸缩泡:绿眼虫等原生动物体内的一种细胞器(1分),功能是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调节体内渗透压的平衡(1分)。 2、赤潮:由于海水中富营养化,某些单细胞动物(腰鞭毛虫等)过量繁殖导致海水呈赤色(1分),引起海水污染,导致海产生物大量死亡(1分)。 3、刺细胞:腔肠动物体内所特有的一种含有刺丝囊的细胞(1分);功能是帮助摄食和防御敌害(1分)。 4、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内完全由中胚层围成的体腔(1分);既有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1分)。 5、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完全在密闭的血管内流动(1分);流速快,与代谢旺盛相适应(1分)。 6、双重式呼吸:鸟类所特有的一种呼吸方式(1分);肺在吸气和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

4 、动物胚后发育幼体的产出方式有(卵生、胎生、卵胎生),胚后发育的类型有(直接发育、间接发育)。 5 、鱼类的心脏为(1)心房、(1)心室,循环为(单循环);两栖类心脏为(2)心房、(1)心室,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鸟类心脏为(2)心房、(2)心室,循环为(完全双循环)。 6 、蚯蚓的中枢神经系统为(索)式,由 1 对(咽上神经节)、 1 对(围咽神经)、 1 对(咽下神经节)和 1 条(腹神经索)组成。 7 、节肢动物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附肢节间具(关节),体表具有几丁质(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8 、昆虫的身体主要分(头、胸、腹)三部,口器有五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咀嚼式、嚼吸式、虹吸式、刺吸式、舐吸式),呼吸器官主要是 (气管)。排泄器官主要是(马氏管)。 9 、两栖类的呼吸方式为(口咽式呼吸)。 三、判断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共 10 分) 1、真体腔开始出现于(C )。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 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 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 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30分) 01、赤潮是由(腰鞭毛虫)类原生动物造成的。 02、乌贼胚胎发育以(外包)方式形成原肠胚。 03、水螅刺细胞在(外胚层)。 04、海蜇身体为(辐射对称)。 05、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和三胚层),无体腔。 06、涡虫神经系统(梯形)。 07、(蚯蚓)为闭管式循环。 08、昆虫口器(上唇)不是由附肢转化形成。 09、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 10、(鱼类)皮脂腺是单细胞腺。 11、两栖耳柱骨相当于鱼类(舌颌骨)移至中耳内转化而成。 12、耳蜗是(哺乳类)具有。 13、脊椎动物第V对脑神经是(三叉神经)。 14、(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鉴别特征。 15、鲨鱼鳞片是(盾鳞)。 16、梨鼻器是爬行类(嗅觉)器官。 17、尾肠系膜静脉是(鸟类)特有的. 18、哺乳类椎体连接型为(双平型)。 19、皮肤表皮层:腔肠动物(外胚层),原腔动物(角质膜),扁形动物/环 节动物(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20、陆生脊椎动物不具有(腰带不与脊椎相连)特点。

二、名词解释(24分)→填空题 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和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隔离。 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又称左右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来,代谢降低,以适应环境。当环境适合时破囊而出,这是一种生物学适应。 必须有归律的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做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已转换生活环境、方式,满足它们生殖、索食、越冬所需条件,并在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地。 成。并与宽大的骨盆愈合,在行走时支撑体重 构和胚胎发育上的来源却相同。 等、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共同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的裂孔,是低等水栖脊索动物呼吸器官。

生物动物门课后题答案

课后题答案 一棘皮动物门 1.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棘皮动物区别于无脊椎动物其它类群是为后口动物。 ②次生性辐射对称,而以五辐对称为主,幼虫是两侧对称。 ③具中胚层来源的内骨骼,常向外突出形成棘刺,故为棘皮动物。 ④真体腔发达,具特殊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管足有运动、呼吸、排泄、捕食等多种功能。 2.为什么说棘皮动物、毛颚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群 二半索动物门 1.半索动物和什么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有什么理由 答: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理由是:①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②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③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体(例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④脊索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肌酸,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精氨酸,而棘皮动物的海胆和半索动物的柱头虫肌肉中都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这些证据都说明了这两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何谓“适应辐射”用半索动物为例来说明。 答: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在动物界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半索动物门的两个纲,在外形上差别很大,肠鳃纲的动物象蚯蚓(自由生活),羽鳃纲的动物像苔藓虫 (固着生活),这是因为它们各自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结果。 三脊索动物门 1.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答: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3大特征。

①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脊索鞘常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充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从而起到骨骼的基本作用。 ②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③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器官等。 2.何谓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来加以说明。 答: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的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到简单的变态现象,称逆行变态。 海鞘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差异。然而,它的幼体外形酷似蝌蚪并具有脊索动物3个主要特征。海鞘的逆行变态过程:幼体如蝌蚪,生活了几个小时或一天,就前部附着,,尾部连同尾索被吸收,消失,神经管缩成一个神经节,而咽部扩大,鳃裂增多,分泌被囊,长成固着生活的海鞘成体。 3 文昌鱼在动物学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文昌鱼虽然是不起眼的小动物,但它是从低级无脊椎动物进化到高等脊椎动物的中间过渡的动物,也是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型。文昌鱼的摄食、排泄等机能都象无脊椎动物的形式;但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胚胎发生过程都有了脊椎动物的模样;而且在生物化学上均可见到它具有脊椎动物所有的磷酸肌酸物质;。但却不具备脊椎动物所有的血红蛋白和铁的化合物,文昌鱼含有一种特殊的钒的元素。所以,无论从形态、生理、生化和发生方面看都说明它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动物和见证。 答: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地位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 包囊:当环境因素不利时,原生动物可分泌一层胶状物质,形成具有保护性的外壳,既包囊。 裂体生殖: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 刺细胞:肠腔动物特有的,内含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刺丝,刺细胞外侧有针,当刺针受刺激,刺丝翻射出来,射出毒液,将对手麻痹或杀死。外骨骼:是节肢动物门外壳的俗称,因为坚硬有如骨骼,因此得名。节肢动物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体壁。体壁由三部分组成:表皮细胞层,基膜和角质层。表皮细胞层由一层活细胞组成,它向内分泌形成一层薄膜,叫做基膜,向外分泌形成厚的角质层。角质层除了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保护内部构造外,还能与内壁所附着的肌肉共同

完成各种运动,跟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因此被叫做外骨骼。 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构造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次生腭:头骨原生腭的下方,由上颌骨的腭支、腭骨和翼骨组成的第二层腭板。它隔开鼻通道和口腔,使动物进食和呼吸互不影响。 胎盘: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与性机能有关的器官。 新脑皮:由侧脑室外币的神经物质生长而成,并包围着原脑皮,接受全身感官传来的信号,综合分析,根据已建立的神经联系产生相应反应二、填空 (一)无脊椎动物 1、水螅的消化方式有___细胞内__消化和__细胞外___消化两种 2、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体壁分外层、中胶层、内层,食物在领细胞内消化。 3、疟疾是由虐原虫引起的,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