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练习进步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练习进步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练习进步

《鸿门宴》课文练习

高一()班学生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飨士卒(xiǎng)美姬(jī)锐不可当(dǎng)范增说项羽(shuì)B.要项伯(yāo)卮酒(zhī)瞋目(chēn)欲王关中(wáng)C.参乘(chéng)戮力(lù)度我至军中(duó)杯杓(sháo)D.骊山(lí)刀俎(zǔ)切而啖之(dàn)何辞为(wéi)2.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C.今者有小人之言。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D.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5.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A.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沛公曰:“君为我呼入……”D.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6.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补出有误的一项是()。

A.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于)(其)上。

B.急击勿失(之)!C.(项伯)欲呼张良与(之)俱去。D.项王曰:“(君)(乃)壮士!——赐之卮酒。”

7.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语序的一项是()。

A.客何为者?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D.张良是时从沛公。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拒绝)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音shù,屡次,多次)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应该是“坐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舍弃,丢下)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军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驻军,驻扎)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军队)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告辞)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讲究)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④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⑥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⑦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⑧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⑨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⑩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⑨/②/③⑩/④⑧/⑤⑦/⑥

C.①③/②/④⑧/⑤⑦/⑨/⑥/⑩D.①③⑨/②/④⑧/⑤⑦/⑥/⑩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B.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君安与项伯有故?

C.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D.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1.下列句中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C.于是项伯复夜去夜缒而出,见秦伯

D.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12.下列各句加点词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13.对下列加点的人称代词按所指代对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其怒,不敢献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④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⑤公为我献之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A.①⑤/②④/③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⑥/③⑤D.①/②④⑤/③⑥14.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安在②因击沛公于坐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⑤大王来何操⑥此天子气也

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⑧得復见将军于此

A.①⑧/②⑤⑦/③④/⑥B.①⑤/③/④⑥/②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⑥/⑦⑧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1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鸿门宴》人物的性格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该书的《项羽本纪》。C.古代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者座。《鸿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D.《史记》语言精练,有生命力,很多词语已固定为今天的成语,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秋毫无犯”就出自《史记·鸿门宴》。

1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樊哙闯帐一节中,他“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使读者如耳闻目睹,心情顿感紧张。

B.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不禁勃然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刘邦在千钧一发之际,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并竭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22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目眦尽裂目眦:眼睛。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边担任警卫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挺着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西向:西边。

18.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与斗卮酒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臣为韩王送沛公

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相同。

D.两个“与”不相同,两个“为”相同。

19.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天子气也B.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21.写出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成语。

①毫毛不敢有所近。——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2.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谁为大王此计者?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选出音、形、义有误的一组()

A.汜(fàn)南缒(zhuì) 鄙(当作边邑)

B.佚(yì)狐不知(知道) 共(gōng,供给)其乏困

C.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逢(páng)孙

D.阙(quē,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失其所与(结交)

2.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D.失其所与,不知。

3.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②对对方的敬称③改变④替

B.①驻军②执掌事务③交换④被

C.①驻军②对对方的敬称③改变④给予

D.①军队②管理事务③交换④是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烛之武退秦师

A.肆其西封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既东封郑

D.晋军函陵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辞(拒绝)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晋军(军队)函陵

D.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

6.下列加点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以其无礼于晋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

7.“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8.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①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囚,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僖公三十年》

1.下列句子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①意动②名词作状语③名词作动词④宾语前置

A.越国以鄙远()

B.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C.夫晋,何厌之有()

D.夜缒而出()

2.烛之武所言于秦有利无害的一句是()

A.亡郑以陪邻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秦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B.“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陪邻”的意思是:而给邻国(指晋国)扩大土地。

C.“君之所知也”“所知”的内容是“晋军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墙将焦、瑕两地划给秦国了。”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君图之”意思是:希望秦君考虑损晋利秦这件事。

4.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之有

C.君之所知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三、阅读下文,回答1-4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而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3.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①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夜缒而出(zhuì)

B.共其乏困(gòng)

C.秦伯说(yuè)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páng)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3.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5.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用原文回答问题:

(1)晋秦两国围郑的原因是

(2)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烛之武推辞的原因是(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1.下列词或短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忤视(wǔ) 夏无且(qiě) 变徵之声(zhǐ) 振慑(shè)

B.收盛(chéng) 更虑之(gēng)图穷匕见(jiàn) 卒起不意(cù)

C.嗔目(chēn) 和而歌(hè) 箕踞以骂(jī)以药淬之(cuì)

D.说见臣(yuè) 被八创(chuàng) 给贡职(jǐ) 愿得谒之(yè)

2.下列句中加点字都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B.秦王环柱而走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C.卒惶急不知所为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D.燕王诚振布大王之威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3)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

(4)使使以闻大王( ) (5)左右既前,斩荆轲(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5.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汉__________所编的《__________ 》一书,该书“长于叙事,精于描写”,课文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了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试根据情节先后,将下列事情或场面排列起来(将序号写在下面横线上)。

A易水送别B.图穷匕见C.配备助手 D.怒斥太子E.准备信物F.厚遗蒙嘉G倚柱笑骂H.顾笑武阳I.准备利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樊於期( ) 戮没( ) 揕其胸( ) 切齿拊心(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

③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 )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2)、①十三教汝织( )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③乃今得闻教( ) ④伏羲神农,教而不诛( )

3.写出两段话中表示敬称的三个词语。

(1)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重要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心狠手辣,为取“信物”劝使樊将军自刎。

D.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6.文中樊将军的形象也栩栩如生,他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三、阅读下题完成1—5题。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

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歉,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3.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4.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鸿门宴》课文练习答案

1.D锐不可当(dāng)欲王关中(wàng)参乘(shèng)2.A(倍-“背”,被判;蚤-“早”,赶早,尽早;卻-“隙”,隔阂)3.C指人格卑下的人(婚姻此指儿女亲家,现一般指嫁娶的事或男人和女人结为夫妻;山东此指崤山以东,现在为山东省;非常此指意外变故,现为表程度的副词:很,极,特别)4.C(例句为名词作状语,此句为动词的使动用法)5.B (例句“为”跟“所”连用,表被动;此句“为”是介词,替,给,帮)6.B应为:急击(之)勿失(时机)!7.D8.C(A距,通“据”,把守;B坐,通“座”;D辞,推辞,回避)9.B(①认为②助词③作为④替⑤被⑥做⑦被⑧替,给⑨认为⑩作为)10.A可是(B前故,特意;后“故”,旧交C前“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后“而”,连词,表修饰。D前“言”,话语;后“言”,说)11.C名词作状语,连夜,在夜里(A前“幸”,幸而,幸好;后“幸”,宠幸B前“去”,离去;后“去”,距离D前“数”,音shuò,屡次,多次;后“数”,音chù,细密)12.B(同为名词作状语,象鸟展开翅膀一样,像对待兄长一样;AC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使……为王;D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13.D(依次指代:第三人称,第二人称,第一人称)14.B(依次为: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15.B(《史记》是纪传体史书)16.A(耳闻目睹: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不当。当为“身临其境”。勃然大怒:因心情烦乱、发怒等而激动。跃然纸上:形容活跃地呈现在作品里。千钧一发:千钧之物吊在一根发丝上。比喻极其危急)17.C(目眦:眼眶。一说眼角。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西向:面向西)18.C(与:动词,给。为①:动词,认为;为②,介词,替)19.D (题干句为判断句)20.B(A“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不对,全句的因果关系也不当。C

“杀机已经基本消除”不对。D樊哙闯帐将重任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表现了他的极大的勇敢)21.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22.①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②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③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④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烛之武退秦师【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4.B 5.C 6.D 7.A 8.D

二、1.A①B③C④D②A项“鄙”边邑,这时作动词,当作边邑。B项“军”动词,驻军C项正常语序为“有何厌”。D项“缒”用绳子拴住(人、物)往下送。

2.D 3.B 4.B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为主谓之间,无实义。

三、1.B 2.A 3.D四、1.B 2.B 3.D 4.D 5.①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味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②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6.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荆轲刺秦王》参考答案

一、1.C(A.“且”应为jū;B.“见”应为xiàn;D.“创”应为chuān g)2.D(A. “决之”的“决”不是通假字,决断;B.“不还”的“还”不是通假字,返还; C.“卒得王千金”的“卒”不是通假字,最终)3.(1)用盒子(匣子),名作状;(2)以……为迟,嫌晚,意动;(3)以……为怪,感到奇怪,意动;(4)使……闻,使动;(5)上前,名作动。4.(1)有以,有用来……的(2)无以,没有用来……的(3)可以,可以用来(4)所以,……的原因5.刘向战国策 E I C D A

F H B G

二、1.(1)wū (2)mò (3)zhèn (4)fǔ2.(1)①与“浅”相对;②严重;③重要;④苛刻,狠毒。

(2)①传授,教会;②指示,告诉;③教导,指教;④教化。

3.(1)卿(2)足下(3)长者

4.(1)樊将军因为处境困窘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个人的私利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你另外考虑对策吧! (2)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5.C 6.义勇刚烈,矢志报仇,不惜一死。

三.1.C(谢:谢罪) 2.D(A“见”通“现”,B“卒”通“猝”,C“振”通“震”)

3、A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意功用法)

4、B(①、②定语后置;③被:遭受,不是被动句;④“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5、B(应为悲壮的气氛)

6.(1)又变成声调激愤的羽声,送行的人都发怒而瞪大眼睛,头发向上冲顶起帽子。(2)秦王大惊,挣扎着站起来,袖子扯断了。(3)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

四、1、C 2、A

3、B

4、

A、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

B、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讲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 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课文讲解的时候的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①《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②《游褒禅山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一

人教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既东封郑() 6.越国以鄙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 5.卒起不意() 6.侍医夏无且()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一、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之 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 1、介词,凭借,用。 2、连词,因为。 3、相当于“而”: (1)表并列 (2)表转折(3) 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4、表目的,来。 为 wéi 动词,做。 wèi 介词,替,给。 夫 fū名词,男子;老师;丈夫。 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代词,那。句尾语气助词,表感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2020年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范文

【一】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二】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文言文大全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像梦一般地, 彷徨在悠长、悠长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又寂寥的雨巷,像梦中飘过 我希望逢着一枝丁香地, 一个丁香一样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她是有到了颓圮的篱墙, 丁香一样的颜色,走尽这雨巷。 丁香一样的芬芳,在雨的哀曲里, 丁香一样的忧愁,消了她的颜色, 在雨中哀怨,散了她的芬芳, 哀怨又彷徨;消散了,甚至她的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太息般的眼光 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惆怅。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独自

像我一样地彷徨在悠长、悠长 默默彳亍着又寂寥的雨巷, 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希望飘过 她默默地走近,一个丁香一样地 走近,又投出结着愁怨的姑娘。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重点分析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特殊句式

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电子课本

必修一 1、《烛之武退师》 晋侯、伯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伯,曰:“、晋围,既知亡矣。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将焉取之?阙以利晋,唯君图之。”伯说,与人盟。使杞子、逢、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荆轲刺王》 将王翦破,虏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王,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4、一词多义

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一、文言实词 1 .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2.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惯于长夜过春时1,挈妇将雏鬓有丝2。梦里依稀慈母泪3,城头变幻大王旗4。 忍看朋辈成新鬼5,怒向刀丛觅小诗6。吟罢低眉无写处7,月光如水照缁衣8。[1]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⑴,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s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学常识梳理 必修1 1.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依据创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2.《雨巷》作者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因成名作《雨巷》而被叶圣陶赠予“雨巷诗人”的美称。 3.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新月诗派”代表人物,曾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 4.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北方》、《向太阳》。 5.《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班固著。《后汉书》作者是南朝范晔。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依据记录历史。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6.《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7.《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记念刘和珍君》选自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 8.《小狗包弟》选自散文集《随想录》。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合称“鲁郭茅,巴老曹”。主要作品:中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长篇小说《寒夜》,《憩园》等。《随想录》是巴金最后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9.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10.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①《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②《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也称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因此后人称它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坟墓。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座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字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由此向下的山洞平坦宽阔,有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前洞”。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后洞”。我与四个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了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从洞里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整理 古典诗文 10-27 0534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

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 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 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烛之武退秦师》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 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 人)——《烛之武退秦师》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 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烛之武退秦师》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 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 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 (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烛之武退秦师》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 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烛之武退秦师》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