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第21课是《古诗三首》,涉及《出塞》《凉州词》两首唐诗及《夏日绝句》一首宋诗。

下边分享这三首古诗的诗文、译文及赏析。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诗的首句写景物,为千古名句,受到历代学士的激赏。

前人诠释此句说:“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

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

”(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

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从历史上看,秦汉时起便筑城备胡,在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边关内外一直与胡人征战不断,如今与戍边战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汉关自然便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次句写怨情。

诗的主人公——久戍边关的战士,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关”,不禁触发起乡关之思,不禁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整个民族的悲剧命运!万里长征没有归期,古代秦汉已经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

后两句,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这里用“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

此诗悲壮浑成,婉而多讽,因之明代诗人李攀龙称赞这首诗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秋夜将晓,《怀故》两首辛弃疾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嗟乎!时光匆匆,岁月如梭,转眼间秋天又到了。

在这个寒凉的秋夜,我敞开府宅的大门,倚着画屏,点燃银烛,照亮了整个屋子。

这一夜,月光皎洁,寂静的夜色中,我轻轻地扇着小扇子,迎着微凉的夜风。

突然,我看到了一只只闪烁的萤火虫,它们翩翩起舞,仿佛在为夜空增添着亮点。

回首望向天阶,不禁感叹夜色的凉爽如水。

我侧卧着,望着牵牛、织女这两颗明亮的星星,心中不禁涌起对往事的思念。

雨霖铃柳宗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这首诗描写了离别的伤感。

在夏日的傍晚,寒蝉孤单地在鸣叫,似乎预感到了离别的来临。

突然,骤雨停了,我抬头望向都门,却只见迷雾朦胧。

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思绪,留恋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相互握着手,泪眼相向,竟然无法开口说话,只能默默地凝结在心中。

回忆起往事的点点滴滴,仿佛千里的烟波,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渲染得沉沉暮色,吞没了楚地的广阔。

离别时的伤感,自古以来就是多情的人最辛酸的体验。

更何况是在这寒冷的秋天,离别不禁让人觉得更加冷落。

醒来后,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只见杨柳垂下,岸边的露水晶莹剔透,微风轻轻拂过,残月还在天空中挂着。

这一去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很长的岁月,那曾经美好的时光和景色都似乎变得虚幻。

即便有千种风情,又有谁能懂得呢?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无论世间怎样繁华,最温暖的永远是慈母的关爱。

脱下衣服,我看到了母亲亲手为我缝制的。

每一个针脚都是她的用心之处。

在我离家的时候,她细心地为我把所有的衣物都缝制好,只是担心我会晚归。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PPT课件

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5岁的时候,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报效 祖国的理想,离开了家乡四川,乘船沿着长江远游。 经过一年多,他来到天门山。在路上,他听说皇帝 要举行封禅大典,要求全国的文武百官举荐青年才 俊。离天门山只有几十里水路的南京,也有很多文 武官员寻找这样的人才。
学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新唱
作业小屋: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预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谢 谢 指 导 !
执教:刘诗艺
望天门山 望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 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 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 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 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 势、炽热奔放的情感、丰富奇 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 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 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的艺术效果,因此被称为"诗仙 "。

请你的节奏,可小组之间交 流讨论。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把古诗默读几遍,读完以后 想一想:每一句都写了哪些景物? 用铅笔圈起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断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七⾔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教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21课《古诗两⾸》原⽂、译⽂及作者介绍),希望帮助到您。

【望天门⼭】 原⽂: 望天门⼭ 【作者】李⽩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边来。

译⽂: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对峙美景难分⾼下,遇见⼀叶孤⾈悠悠来⾃天边。

作者介绍: 李⽩(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号“谪仙⼈”,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爽朗⼤⽅,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深受黄⽼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瀑布》《⾏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帝城》等多⾸。

李⽩所作词赋,宋⼈已有传记(如⽂莹《湘⼭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李⽩词”享有极为崇⾼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其⼆】 原⽂: 饮湖上初晴后⾬⼆⾸·其⼆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光潋滟晴⽅好,⼭⾊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 晴天,西湖⽔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时,远处的⼭笼罩在烟⾬之中,时隐时现,眼前⼀⽚迷茫,这朦胧的景⾊也是⾮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作美⼈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丽质和迷⼈神韵。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和仲,号铁冠道⼈、东坡居⼠,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四川省眉⼭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学家、书法家、画家。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21课》是中国语文课本的内容,其中包括了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内容:
1.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超然情怀。

2. 《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情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3. 《春晓》。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是一首描写春天清晨景
色的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三首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在形式上
具有美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
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阅读
和理解这些古诗,感受到诗歌之美,增长见识,丰富情感,提升自
身修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第21课的三首古诗词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杂诗》。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安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亲友的心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给人一种恬静静然的感觉;而“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句子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简洁明快,语言优美,给人以抒怀和感伤之感。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望去,眼界开阔,心胸豁达的豪情。

诗中以咏史抒怀的方式,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以展
示人物志气和独立个性。

整首诗既有写景的笔墨,又融入了大气磅礴的豪情,语言优美,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之感。

《杂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诗采用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
考和感慨。

诗中结合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直面内心的坚强态度。

整首诗描绘了作者身世坎坷的经历,表达了对于命运的不平与
叹息,同时也鼓励自己坚持追求理想,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综上所述,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融入哲理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过对这些古诗词的解析和欣赏,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和情感世界的理解,同时也有助
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课件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学习古诗,听录音范读课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学习第句古诗,回答问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望: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 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 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 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学习古诗第一句,回答问题。
诗意思: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即天门山。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 ,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 开:撞开。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 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 “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 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86页第一题: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题: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诗句的意思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峙,一只小船从阳太升起的地 方悠悠驶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 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外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 愈来愈精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 受就非常突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背吧。

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一下祖国大好河山中的一个人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

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
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

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认读生字词)。

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老师请同学来读读古诗。

同学们,你们想读吗?
同学们,你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有不懂的字词吗?
“天门中断楚江开”,“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

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

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碧水东流至此回。

“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诗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

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啊,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诗吧。

老师读,学生听: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睁开眼睛,谁说说你们刚才的感受?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感悟一下天门山的雄奇。

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最先把这首诗记住?同学们,愿意展示一下你们非凡的记忆力吗?那就背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听吧!
出示课文的插图,谁再来背背?
同学们,你们聪明的头脑、非凡的记忆力好让老师羡慕哦!
四、书写生字
课文读悟如此精彩,那生字会读会写了吗?在写字之前,你对同学们有什么温馨的提示吗?
同学们,把这些温馨的提示带进你书写的生字中吧,它能帮助你写正确每一个生字。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们觉得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六、作业
1.书写生字。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欣赏了天门山的景致,会背这首诗吗?背得真好。

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汪含情的西湖水(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出示课件:课题)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2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3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你能够利用课后的注释,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古诗读一读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真会读书,那你能把西湖晴日里的美景读出来吗?
同学们,你们一定也体会到了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在读一读这一行诗吧。

真美,还有谁汇报。

你利用课文的注释,并结合插图,很会学习。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对呀,雨中的西湖又是另一番风情了。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行诗,感受西湖的魅力,齐读第一二行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西湖风光吧。

(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图。


欣赏了西湖的美丽风光,现在来读读这两行诗,一定读得更好了,男同学读第一行诗,女同学读第二行诗。

(出示课件:第一二行诗。


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了西湖不同的景色,不由得想起来古代有名的美女,不论是淡装还是浓抹,总是那么美丽,于是,诗人写下了(出示课件:三四行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行诗吧。

读了这两行诗,你有发现作者的感受吗?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同学们,会背这首古诗吗?试一试。

小组内互背。

刚才同学们背得都很投入,现在把两首古诗放在一齐,再读一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件:两首古诗。


请你们来读一读,想一想吧。

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第一首古诗描写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古诗描绘的是西湖的柔美,两种景色美得真是各有特色呀。


是啊,我们的祖国真是太美丽,太诱人了,每个地方都各有风姿。

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出示课件:课外同类古诗。


是啊,像这样赞美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由背诵。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大文学家苏轼去领略了西湖的美景,课后请同学们把这首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听。

四、作业
课件出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