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兰州一中2017~2018~1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题政治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②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具体方法④能够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①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正确;哲学并不为我们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③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指导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2. 二甲双胍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老药物,但人们对其降血糖的作用机理一直没弄清楚。最近,我国学者破解了这一谜题,二甲双胍的诸多药效通过激活AMPK蛋白质激酶才得以实现。这一发现将为Ⅱ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制提供新的方向。这佐证了(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认识的深化促进实践水平的提高③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④离开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就不可能成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点睛】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叫统一性)是指思维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如果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种观点被称为可知论,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这种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3. 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B.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 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正统一

D.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D

【解析】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不是人人都有的,A项不选;真正的哲学才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B项不选;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C项不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4. 朱熹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下列观点蕴含的哲理与之相符的是( )

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③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朱熹的话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的是认识是实践的基础,这是错误的观点,与材料中朱熹的观点不符,①不选;“由行而行则知”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材料中朱熹观点一致,②应选;“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强调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材料中朱熹观点一致,③应选;“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与材料中朱熹观点不一致,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5. “什么是本原?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这个问题,同人类的认识起点.即同蒙昧时代人类的最初世界观的最简单的内容相一致,它就根源于原始的观念中,甚至连近代哲学关于最高问题的阐述方式也留有原始观念形态的痕迹——‘思维对存在’,正是‘灵魂对外部世界’的思考方式的深化。”材料表明( )

①哲学发展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必须

回答的问题③存在不能离开思维而独立存在④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选项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能脱离意识而存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6. 中外哲学家在思考世界时往往会有一些相似的观点,下列各组观点属于同—种哲学派别的是( )

①管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②朱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柏拉图: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

③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④孟子:万物皆备于我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引文类选择题,此类题型经常考查名言警句、谚语、古诗等包含的哲学道理。要正确解答此类题,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理解材料的寓意,二是要找准材料对应的哲学道理。选项①不符合题意,“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选项②符合题意,“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和“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选项③不符合题意,“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万物是我们的表象”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选项④符合题意,“万物皆备于我”和“存在就是被感知”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答案选C。

7. 休谟认为,在心灵面前,除了知觉以外,就再也没有任何事物了。因此,世界上存在的

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休谟的观点( )

①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②陷入到主观唯心主义范畴③将客观精神看作了世界的主宰④回避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的观点,陷入到主观唯心主义范畴,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选项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客观唯心主义,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休谟的观点并没有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8. 2017年6月,南方一些地方不断遭受暴雨袭击,华北、东北等地则一直高温依旧。阜新、葫芦岛地区的最高气温升至40摄氏度以上。对此,人们不可回避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生态环境为什么如此恶劣?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这表明( )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②哲学思想产生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③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起源。①表述错误,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哲学不一定能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②符合题意,材料中“对此,人们不可回避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了哲学思想产生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③符合题意,题中面对高温问题,人们不可避免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说明了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④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C.

9. 2017年8月8日21:19,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了数百人伤亡,地震预报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仍然是很难完成之事。这说明( )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③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④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发展有一个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仍然是很难完成之事。这说明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且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因此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②④项符合题意;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①项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但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10. 博士学位的英文是Ph.D.,即Doctor of Philosophy,也就是“哲学博士”,表示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的层次。这表明()

①哲学博士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导师②哲学思维寓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中③哲学是对各种具体知识的高度概括④各门具体科学的学习都应以哲学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哲学博士并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导师,①错误;“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的层次”这表明哲学思维寓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中,也说明哲学是对各种具体知识的高度概括,②③正确;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11. 下列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说法一致的是( )

①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③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飞矢不动”说是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均体现了这种观点,①③正确;“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均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题意不符,②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12. 2017年4月27日19时07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推进

剂在轨补加技术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这一成果再次证明( )

A. 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B.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C. 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能突破规律和条件的制约,A项错误;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说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B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C项错误;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体现的是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3. 下列观点中能够直接体现哲学基本派别观点的是( )

①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②未有此气,先有此理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④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哲学基本派别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强调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是唯物主义观点,①应选;“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强调了世界的本原是“理”,这是唯心主义观点,②应选;“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不能体现世界的本原问题,没有体现哲学基本派别观点,③不选;“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没有体现世界的本原问题,不是哲学基本派别的观点,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14. 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6月,美国和欧洲的引力波探测项目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非常清晰”地探测到了“时空涟漪”——引力波的存在。这说明( )

①不同历史时期实践的水平、广度和深度不同②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人类“思维的眼睛”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④综合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15. 大多数恒星因为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被人们看作是位置不变动的发光点。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七颗恒星,科学家根据它们切向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推断出十万年前后其形状的演变(如下图)。这说明( )

①物质的存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④人们能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北斗七星是形状在一定时期内看似不变的,这体现了相对静止,而十万年前后形状则有较大的变化,这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这说明物质的存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正确;材料强调了物质是运动的,而并非强调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②不选;材料强调的是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16. 2016年10月20日,福建农林大学召开“光信号传导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该校林辰涛教授团队在拟南芥中发现了目前已知的自然界中最古老的光受体——隐花色素的工作原理,可实现对植物开花时间的调节,这标志着我国在光信号传导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材料佐证了(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③意识的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突破客观规律的限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科研团队的学者们发现了隐花色素的工作原理,这说明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佐证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①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表现在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不选;人们发现了隐花色素的工作原理,这个工作原理即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这个工作原理人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意识的形式却是主观的,③正确;人们不能突破规律的限制,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点睛】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与主动创造性的区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主动创造出一些现实不能直接感觉到的认识,比如人们会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7. “不打不成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我国一些家长信奉的教育理念。但研究显示,体罚孩子不仅无助于孩子的教育,相反还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以及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这说明( )

①新获得的认识取代原有认识是认识的一般过程②实践出真知,研究结论的获得离不开研究活动③认识能够并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完善和深化④人类早期形成和得出的结论

往往缺乏实践检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认识的一般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不是新获得的认识取代原有的认识,①不选;研究显示体罚孩子无助于孩子的教育,这说明实践出真知,研究结论的获得离不开研究活动,②正确;人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体罚孩子的认识,这说明认识能够并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完善和深化,③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人类早期形成和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实践检验,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18.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历经近20年艰辛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海底地震仪,在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应用,完成了两条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并获得极为珍贵的一手数据资料。海底地震仪的作用在于其( )

①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②拓宽了人类的视野范围,提高了人的认

识能力③能动地反映了世界本质,提升了人的推理能力④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海底地震仪的发明促进了人们对海底地震的认识,这说明海底地震仪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也说明它拓宽了人类的视野范围,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①②正确;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本质,海底地震仪本身并不能能动反映世界本质,③错误;人可以正确发挥主观运动性,海底地震仪本身并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19. 如今,微信成了绝大多数人生活空间的延伸,打开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微缩景观。有人说,一个人的朋友圈出卖了他的性格。发鸡汤的人,正能量满满;发段子的人,喜感满满;发情感的人,情怀满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生活现状与朋友圈内容彼此不能分离②朋友圈内容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③朋友

圈内容是对个人生活现状的能动反映④朋友圈内容因实践主体经历不同而有所不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影响认识的因素。①表述错误,生活现状为客观存在,朋友圈内容属于意识范畴,物质能离开意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因此,题肢中“彼此不能分离”的说法错误;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朋友圈内容调节和控制着个人的生理活动;③符合题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朋友圈内容属于意识范畴,它是对个人生活现状的能动反映;④符合题意,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朋友圈的内容因实践主体经历不同而有所不同.故本题选D.

20.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机、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人机协同、群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不可能代替人类。这是基于( )

①人工智能只是一种物质工具,与人的意识有本质差异②意识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人工智能不具备这一特性③人工智能不具备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无法跨越到意识领域④人工智能只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制造物,执行命令功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