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内容提要

长恨歌内容提要
长恨歌内容提要

浅析《长恨歌》主题及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

唐代诗人白居易根据民间流传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歌主题鲜明,以“情”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高唱了一曲爱情颂歌,赞美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始终不渝的爱情。在艺术特色上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情节结构巧妙,层层展开,抒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遇、相见、相思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诗人巧妙地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融为一体,反复铺陈、渲染,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在诗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两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以极大的同情,刻画了杨贵妃——一个被牺牲的女性形象,而对另—个主要人物唐玄宗,既有谴责,也有同情,更肯定了他对杨贵妃真挚的爱情。正是这种感人至深的爱情主题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奠定了《长恨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愧为“古今长歌第一”。

[关键词] 《长恨歌》主题艺术特点

唐玄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它不但是白居易诗歌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标志,它继承了《诗经》、《离骚》、汉魏乐府的艺术传统,保留了中国诗歌中的抒

情诗的抒情特点,通过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写出来,融抒情、叙事、写景于—炉,成为独具特色的抒情叙事诗,自立诗歌园地之林,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千古绝作”(清.赵翼)的评价,是古典诗歌艺术的瑰宝。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歌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对《长恨歌》的主题及艺术特点前人已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下面我就《长恨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浅陋之见。

一、爱情颂歌——关于《长恨歌》的主题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有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一)就诗歌内容而论。《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入宫专宠。贵妃入宫后持宠而娇,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诗歌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写出了“长恨”的内因。马嵬赐死。写他们的生死离别,杨贵妃的死是他们的爱情成为一场悲剧。诗人有意将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刻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氛围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情批判。忆旧相思。着力表现了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及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

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方士招魂。重在表现贵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终在虚无飘渺的仙山上让杨贵妃以“玉容寂寞泪澜干,梨花一支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的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二)就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论。《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象而成的帝妃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由于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读者对于《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即已存在。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惟其如此,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喻,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喻说教的面貌出现。《长恨歌》写作之初,无偿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

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喻诗,使全诗充满了“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死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婉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缥缈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三)就作者的个人经历而论。《长恨歇》所涉及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他却选择了另外的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其道德主题与历史主题交织在一起。应该说白居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说,他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比较单纯,礼法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应有适当渲泄。但即使在礼法较宽的唐代,白诗的这种公然将“重色”、“风情”当作诗歌主题,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某种道德规范和文学规律造成了冲击。也就是说,白居易在这样处理感情问题时,早巳面临道德的压力。他在道德与感情之间有时也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有些可能更为无形但仍约束人心的道德锁链是他不愿接受而抛在一边的。这使我们联想到他早年曾有的恋爱经历。正式结婚前,白居易曾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自由恋爱。但家庭和社会不能接受这种婚姻,原因即在于它是非礼结合,两人的关系属于两情相悦的私下结合,而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也是其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家庭对白居易幼年的影响,使他的世界观和个性在两个并列的世界中形成:一个是道德和仕进的世界,另一个是感情和个人生

活的世界,父亲代表前者,母亲代表后者。这幼年的两个世界——道德和感情,实际上成为白居易人生和文学创作所围绕的两大主题。联想到《长恨歌》又未尝不是对往事的痛苦回忆,我们便不难理解,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上也常常陷于困境,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发生过若干次精神危机,他的感情生活也肯定会有不少难言的隐衷。或许应该这样说,这些来自早年生活的情感体验便构成了他不畏“结靡”之攻击而大胆进行感情主题创作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而这个悲剧的焦点是誓言与结局、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其价值则在于爱情的坚贞专一、生死不渝。

二、艺术奇葩——关于《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由于诗人追求功利的淡化与艺术的深化,以“情”为中心,描绘了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的动人故事,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作品。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人性的赞美使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互动。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使此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一)精巧严谨的构思

《长恨歌》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首尾照应、结构谨严、层次清晰、波澜起伏、沉郁顿挫几乎无懈可击。诗中精选情节和细节,描述详略得当。对必不少的背景和情节,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交代清楚。“渔阳

鼙鼓动地来”,“天旋地转回龙驭”两句写安史之乱,一笔带过,真是惜墨如金,但其千钧笔力却不使读者感到单薄。对关系到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重要内容,如李、杨的相思之情,则铺写详密,用墨如泼,但又不使读者感到冗杂,许多细节的艺术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给读者造成鲜明强烈的印象。

诗歌首句以“汉皇重色思倾国”领起全篇,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原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诗人用俭省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画龙点晴的描写了李杨初见时的情形。此后,又反复铺叙,渲染李杨的欢爱和杨妃的专宠,先写“春寒赐浴”欢爱之始;继写“春宵苦短”欢爱之深。再写承欢侍宴,宠幸之专;又写杨家势焰——宠幸之重。不料乐极生悲,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突兀而起。惊破迷梦,突出了人生不测,乐极生悲的气氛。

接着诗人具体描写了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着重抓住了李杨仓皇出逃、杨妃马嵬坡缢死,玄宗血泪和流三个镜头,突出了他们死别的留恋和悲惨。安史之乱平定后,玄宗回京途中和回京之后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先写由蜀返京,途经马嵬,双双而来,孤身而归,痛定思痛,涕泪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非常传神地写出了玄宗回宫后的冷清凄凉的生活和思念杨妃的痛苦心情。诗中写出无论是景色宜人的春天,还是寒气肃杀的秋季,无论是看到池苑宫室景物依旧,还是看到梨园弟子白发新生,无论是夏之日,还是冬之夜,无论是清醒之时,还是睡梦之中,唐玄宗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杨贵妃,无时无刻不是处于不能消除的伤痛之中,唐玄宗这种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诗中一系列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浸透人心的悲剧艺术氛围。“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更写出了漫长的岁月中深情不移,于悲哀失望中透出梦中相见的一线希望,引起方士招魂的下文。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

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方士招魂,见到杨贵妃的情景,表现了杨贵妃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上穷碧茫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写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使人读来心潮起伏。后来,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澜千,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诗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名题旨,照应开头,而且做的“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二)浓郁的抒情性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描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黯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一层。行宫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三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白

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样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巳白发衰颜,更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伤神。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的,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

1、杨贵妃。诗中以极大的同情,刻画了杨贵妃——一个被牺牲的女性形象。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写出了杨贵妃性格的历史发展。在长安宫中,她是一个美丽、娇宠的贵妃,在马嵬坡前,“宛转娥眉马前死”,“宛转”二字写出了她对人生对爱情的留恋和缠绵悱恻的心情,她才认识人生,便已结束了生命。但在幻想中,在海上仙山,她的性格得到了继续和发展。这时的杨贵妃与长安宫中的杨贵妃,不但有“仙凡”之别,而且在遭受马嵬之变的打击,熬受长期寂寞的仙家生活之中,她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她听到天子使者到来,“九华帐里梦魂惊”,心情是那样惊喜,透露了她仙家生活表面上的平静和内心的不平静。她“揽衣推枕起徘徊”一连三个动作,利落敏捷,也远不是当年“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贵妃了。“花冠不整下堂来”是懒于梳妆,还是急于见到天子使者?不管如何,和当年“金屋妆成娇侍夜”也远不相同了。下面写她的语言揭示她的心理。特别是寄

回钗钿旧物,重申七夕誓言,期望重新相会,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实。这就使杨贵妃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神情毕现,光彩照人。

2、唐玄宗。诗中的另一重要人物唐玄宗,作者既有谴责也有同情。对他穷奢极欲的生活和贪色误国的祸害,以“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君王掩面救不得”三句,连点三次“君王”,给以批判。对他与杨贵妃的真挚感情,却又以“回看血泪相和流”,“君王相顾尽沾衣”,“对此如何不泪垂”三次悲哭,加以描写。诗中对他失去杨贵妃后刻骨的相思,更是通过抒情与写景相结合的方法,反复咏叹,细腻刻画。其中有的是融情入景:如“黄埃散漫风萧索……旌旗无光日色薄”,把唐玄宗黯淡萧索的心理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的色调带上描写的主观感情色彩。有的是借景传情: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写的是自然景物本来的面目,并未加上主观感情色彩,但由于所写之景的典型特征,很容易使读者通过联想进行再创造,传达出唐玄宗此时此地的心情,也有的是触景生情: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总之,使读者看到的是景,领略的是情,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真挚的爱情。诗中把唐玄宗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对杨贵妃的相思联系起来描写,也很符合唐玄宗的身份和此时政治上失势(当了太上皇)的处境。

《长恨歌》这首诗还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地方,如和谐的音韵所表达的音乐美感,传神的语言描写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白居易诗选》

《答陈番隐论诗书》

《瓯北诗话》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

《新乐府序》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1 长恨歌 练习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 长恨歌 一、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玉扃.迥.异窘.困炯.炯有神 B.凝睇.孝悌.缔.约啼.笑皆非 C.花钿.佃.户甸.子白圭之玷. D.绰.约泥淖.船棹.卓.然不群 项,jiōng,jiǒng,jiǒng,jiǒng;B项,dì,tì,dì,tí;C项,均读diàn;D 项,chuò,nào,zhào,zh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妩媚粉黛春霄芙蓉帐暖 B.闲暇揣磨城阙虚无缥缈 C.潇索渺茫缠绵沉湎欢娱 D.萦纡人寰迤逦踌躇不前 项,“霄”应为“宵”;B项,“磨”应为“摩”;C项,“潇”应为“萧”。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导学号50710000) A.始是新承.恩泽时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悄然 ..悄然:寂静无声。 B.到此踌躇不能去.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足 ..不足:不厌,不够。 C.上穷.碧落下黄泉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弃 ..自弃:自我埋没。 D.含情凝睇谢.君王谢:道歉。 遂教方士殷勤 ..觅殷勤:热情而周到。 项,“悄然”意为“忧愁的样子”;B项,“去”意为“离开”;D项,“谢”意为“感谢”。 4.名句默写。 (1)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 识。,。 ,。 (2),。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3)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 遍。,。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3)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5.试分析画线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注意结合原诗分析。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汇评〕 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清〕纪昀等《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诗人玉屑》曰:“峨眉山下少人行”,峨眉在嘉州,与幸蜀全无交涉,乃文章之病也。(同上) 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结处戛然而止,不纠缠方士复命,上皇震悼不豫等事,笔力高人数倍。(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二) 此诗为唐白乐天居易所撰,时在长庆中,故名长庆体。此诗皆为七言绝诗。平声与仄声间次而押,如初四句为押平声,次四句即押仄声,次四句又押平声,次四句又押仄声。盖每四句一转,每一转四句。凡押韵者三句也,例如第一、第二、第四句押韵,第三句必不押韵。如押平韵,除第一、第二、第四三句押韵外,第三句之收字为仄声。押仄韵,第三句之收字为平声。但古人亦有平转平,仄转仄者,此法必不可学。且工于长庆体之名人,每于第三第四句作对偶,故《长恨歌》中,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沉沉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往往而是。(刘铁冷《作诗百法》) 〔赏析〕 这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元年(806)。诗人当时任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相聚,谈论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

事,激起创作热情,于是他写成此诗,陈鸿作《长恨歌传》。全诗可分四段。从开头至“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失政。“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总领全段,具有讽刺性。以下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的欢娱生活一再渲染,正说明“重色”是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源。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夜雨闻铃肠断声”为第二段,写杨贵妃之死和唐玄宗在流亡途中的悲伤。描写细腻,情景凄惨,作者充满同情,从此全诗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从“天旋日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三段,写唐玄宗返回京城后对杨贵妃的深切怀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末句为第四段,写方士寻觅杨贵妃亡魂,使两人得以互通讯息,重申盟誓。最后两句点明“长恨”,收束全篇,余味无穷。《长恨歌》的主题随着叙事的进程和感情的变化而呈流动性。诗的前半以写实为主,对唐玄宗晚年的贪欢误国给予尖锐的讽刺;后半多采用民间传说,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示深切的同情。全诗结构井然有序而曲折多变,情节宛转动人。在叙事的进程中,叙事与抒情、写景紧密融合,抒情性强烈,缠绵感人。诗中韵律优美,词采绚丽,读来流畅悦耳。“一篇长恨有风情”(《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这是作者的自我评价。这首不朽诗作对奠定作者在诗坛上的重要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

1-1长恨歌试题+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一) (对应学生用书P5)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凝睇./孝悌.绰.约/泥淖.哽咽./咽.喉 B.玉扃./迥.异萦.纡/楹.联翘.首/翘.起 C.旋.风/旋.转旌.旗/菁.华殷.勤/殷.红 D.花钿./佃.户憧.憬/瞳.孔摇曳./赝.品 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dì/tì,chuò/nào,yè/yān;B项读音分别为jiōng/jiǒng,yíng/yíng,qiáo/qiào;C项读音分别为xuàn/xuán,jīng/jīng,yīn/yān;D项读音分别为diàn/diàn,chōng/tóng,yè/yàn。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霄。 B.九重城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C.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D.黄埃散漫风潇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解析:A项,“霄”应为“宵”;B项,“阕”应为“阙”;D 项,“潇”应为“萧”。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似很平常,实际上起 着提纲挈领 ....、统领全篇的作用。

B.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 ....。 C.唐玄宗与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乐极生悲 ....,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 D.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 .. 涂炭 ..。 解析:D项,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与“人民”重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玉容寂寞泪阑干 ..光彩生门户 ..B.可怜 C.到此踌躇 ..重寄词 ..不能去D.临别殷勤 解析:B项,“可怜”古义为“可爱”,今义为“怜悯”。 答案:B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臣相顾.尽沾衣顾:看 B.君臣相.顾尽沾衣相:互相 C.含情凝睇君王:感 D.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随意、随便 解析:C项,“”为辞别的意思。 答案:C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令.天下父母心 A.令.初下,君臣进谏B.乃令.武阳为副 C.岂合令.郎君D.便言多令.才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风情,即男女私情。《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恨在何处?一个皇帝竟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马嵬兵变,生死离别,昔日共聚的时光是多么美妙,分离之后的寂寞悲伤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唐玄宗本人,既是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全诗通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准确把握了人物个性,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这两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格调婉转缠绵、凄艳动人。全诗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开头六句,叙写杨玉环被选入宫。接下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既有“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之常情,也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失度荒唐,还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艺术夸张。第二部分写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池的柳就想到杨贵妃的容颜,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写夜间唐玄宗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寻找。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花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第五部分,写杨贵妃的话,极言生离死别之恨难消。“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杨贵妃托物寄词,又重申前誓,照应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长恨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于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这是一首叙事诗,以“长恨”为中心,篇幅很长。抒情成份很浓,叙事、写景、抒情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及它的悲剧结局。诗人从批判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诗人将爱情故事写得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全诗荡气回肠、情节曲折,散发着浪漫主义的光彩,不愧为千古绝唱。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教案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3、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陈鸿《长恨歌传》) 三、赏析诗歌 1、听朗读,梳理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 3、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长恨歌》美学赏析

《长恨歌》是中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二人是唐朝最高统治者,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和政治人物。但白居易的《长恨歌》叙述的故事却不完全等同于历史,而是结合了里巷传说,因此是艺术化了的人物和故事。他们已经不是深宫中高不可攀的帝王与宫妃,而是沾染了人间烟火的爱情主角。所以在他们身上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寄予了现实的真情实感。只是不同的是他们的爱情是个悲剧,而他们自己又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和主人公。 有人认为它的主题是爱情。因为李杨爱情是排他的。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在美人成群的后宫却情有独钟。无论是安史乱前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还是马嵬兵变后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及此后的玄宗见月伤心,闻铃断肠,以致山河变色,日月无光,都形象地反映了他对杨贵妃的刻骨铭心的爱。白居易在诗歌的第二、第三部分反复渲染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归途中他“君臣相顾尽沾衣”,信马由缰,魂不守舍;回京后的物是人非却让他产生幻觉,处处幻化出杨妃的美丽容颜:“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他辗转反侧,孤枕难眠:“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希冀梦中相见却一次次落空:“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终于道士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在海外寻到了已经成仙,道号太真的杨玉环。而杨玉环听到唐朝来使的消息匆匆出见:“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虽然已是天人永隔,但她仍然以物寄情:“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坚守着爱情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这如泣如诉的的诗行里,读者早已忽略了他们长恨的根由,转而被他们荡气回肠的爱情深深感动。 另一主题是讽喻说。即君主好色,女色误国,导致了安史乱起,葬送了他们所谓的爱情。持这一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诗歌的第一部分。诗歌开篇即是对君主好色的毫不留情的批判:“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当得到杨贵妃后唐玄宗便沉溺于美色,荒废朝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并且为了讨好杨贵妃,用人唯亲:“姊妹兄弟皆列土”,甚至导致社会风气大变:“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唐玄宗的行为,代价自然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但是,更为广大读者接受的是双重主题说。即白居易原本为讽喻,可是在故事的诗化叙述中,情不自禁地变为了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如果说第一部分李杨一个贪恋美色,一个恃宠而骄,感情中的欲望成分较重的话,而当他们天人永隔后,距离产生了美,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人性终于压倒了政治是非,达到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境界。 《长恨歌》一方面描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荒淫的生活景象,讽喻了由此引起的国事荒废,外戚霍乱;另一方面在诗文的下半部分,又对杨贵妃和唐玄宗阴阳相隔,相思不得相见的遗恨表现了同情和恋爱。不论如何,此诗始终以坚贞不渝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主线贯穿其中。《长恨歌》这首诗从总体结构上来看,第一、二部分相较于第三部分来说属于实写,但实中有虚。诗人虽在实处落笔,却善于虚处经营。如杨贵妃的入宫,作者就进行了艺术虚构。诗中说她是被选入宫的。但据《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所记载,事实并不是这样。白居易用虚笔有意识的剔除了历史材料中的丑闻,特地隐去了杨玉环原为唐玄宗儿媳妇这一史实,净化了杨贵妃的出身,而是写“一朝选在君王侧”,也隐去了安史之乱,略写为“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使得全首诗的忠贞爱情基调奠定下来,而为后来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和痴迷的苦情做了铺垫。突如其来的变故,上阕的欢乐与下阕的悲凉更是显出了爱情忠贞之可贵。 在《长恨歌》之中,无论情节结构、题材处理、人物塑造、意境创构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作者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处理,二者交错为用,相得益彰,极具风

长恨歌全文精心解读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原文:译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明皇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白嫩滋润的肌肤。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宫女搀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的恩宠。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鬓发如云脸似花头戴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只恨春宵太短一觉就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从此再也不早朝了。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承蒙皇上的恩宠忙得没有片刻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了不重视生男孩而重视生女孩。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骊山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渔阳叛乱的战鼓声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九重门的京城发生战事,君王带着群臣美眷向西南逃亡。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皇帝仪仗队车队走走停停,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御林军停止前进要求赐死杨贵妃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贵妃头上的饰品丢弃在地上无人收拾,首饰金雀钗玉簪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皇帝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到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在行宫看见月色就伤心,夜里听到铃声就断肠痛苦。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日转时局好转皇帝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1长恨歌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专题01 长恨歌 1.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号、。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陕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质夫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 奇,两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3.给加点字注音: 回眸.()骊.宫()鼙.鼓()马嵬.坡()临邛.()绰.约() 玉扃.()迤逦 ..()仙袂.()凝睇.()钗擘.() 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准确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御宇 ..多年求不得 六宫粉黛无颜色 .. 姊妹弟兄皆列土 ..光彩生门户 ..,可怜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作《长恨歌》。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一般说来。“恨”指怨恨。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

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杨贵妃的死是一种“替罪羊”式的牺牲,是杨贵妃用她的牺牲交换了自己的角色(皇位)。诗中写玄宗的相思之苦,实际上是写玄宗给杨贵妃造成的悲剧为他灵魂深处带来了一系列缠绕不解的复杂矛盾和难以言说的悲苦。他得到了最美的美人,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爱情。然而他又亲手葬送了他最宝贵的爱情:他最爱她。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亲手”杀死了她。又处于无限的思念、悲哀、痛苦之中。这样,他不能不恨自己,痛恨、忏悔、谴责都是这“长恨” 的内容。 二、“长恨”选映着诗人自身情殇的苦闷和惆怅 “诗言志”又“诗缘情”,《长恨歌》中又有诗人的“长恨” 之情。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陈鸿、隐士王质夫同游陕西周至县仙游寺。与仙游寺隔河相望的便是杨贵妃当年香消玉殒的马嵬坡。马嵬坡曾一杯黄土埋葬了绝代风华,也埋葬了盛世繁华,曾为前朝隋文帝避暑

解读长恨歌

《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 “恨”的意思恨多,有“怨恨、仇恨、遗憾”的意思。我觉得吧,“长恨”无论是“长久的怨恨”还是“长久的遗憾”都解释的通。整首诗,从玉环入宫得玄宗宠爱,到最后的死亡,一层层铺展开来,虽然很多文艺加工的成分,但感情是真的嘛,以“长恨”为主题,正是说明了这种感情的无可奈何与悲凉。本是挺幸福的一对,却落个阴阳两隔的下场,以悲剧结尾,怎能让人不“恨”呢。……那个“歌”是种文体- - PS:是安史之乱导致了杨玉环和李隆基的悲剧-。-潼关失守后,他们逃到马嵬驿,那些士兵觉得弄得这么窝囊全是杨国忠害的,就兵变把杨国忠弄死了(确实该死!),将军陈玄礼又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玄宗虽然不忍心也没法啊,然后杨玉环就吊死在马嵬坡了(红颜薄命啊)……至于安史之乱为何爆发么,这个就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了…… 爱情的长恨歌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摘要: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但长期以来又一直停留在诗句本身意义的研究上,因而争端甚多。本文试图从写作背景、诗句内容和诗歌题目三方面阐述其主题思想,通过分析史料所载的白居易与湘灵的初恋和悲剧爱情经历,认定《长恨歌》的成诗正是基于这一段感情经历的,其主题必然不会与爱情毫不相关。同时,《长恨歌》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李杨恋情的发展和最终结局,诗题长恨两字的含义即长久的、永远的遗憾,也暗示了其用意所在。因而笔者认为,《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写作背景诗句诗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千古传唱的名作。但对于这样一篇大家都熟读能诵的文章,其主题思想却一直没有定论,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义总是比较的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总是可以得出某一结论,尽管并不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有人认为以前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种种争论,并不是绝对地互相排斥,它们都有某方面的依据和合理性,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融通,从而共同构建出《长恨歌》的多重意蕴①,这种观点,看似很全面,事实上是一种折中主义、包揽主义,多重意蕴的后面其实就是一种逃避。因此笔者试图对《长恨歌》的主题再作探讨。一从《长恨歌》的写作背景看其主题《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写作背景: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陈鸿《长恨歌传》) 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同时陈鸿为作《长恨歌传》。②文学作品的主题总是和一定的写作目的相联系的,我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只能从追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一原始问题出发进行研究。否则,脱离作者本人写作意图进行推测和判断,都是有违史实的,当然,白居易本人已经作古,我们无从亲自追问他老人家当初的意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时的背景来断定其写作目的。因此其主题也应该从其写作原由和目的作为我们研究其主题思想的起点,长期以来研究者对《长恨歌》主题的探讨仍然停留在文字和事件的表层意义上,那么我们能否转变一下角度进行研究呢?从写作背景看来,白居易当时是与友人谈起李(唐玄宗)、杨(杨贵妃)爱情故事而作《长恨歌》的,所以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在于记叙李杨的爱情故事,从而抒发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与及对坚贞爱情的赞颂之情。我们很容易由此而发出疑问:他活得好好的,无端端发什么空感慨啊?这种解释不是牵强附会吗?我们可以给出两种答案:一是文人们本来就喜欢空发感慨、无事惹事,硬要挤出点东西来,他喜欢谈谈爱情,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让人信服。第二种解释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是在王质夫的提议下写成的,但它融入了诗人本人的感情经历和体会。白居易与湘灵有一段初恋经历,有的学者认为,这段经历对《长恨歌》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长恨歌》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

高中语文1.1.1长恨歌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云鬓.(bìn) 百媚.(mèi) 粉黛.(dài) 骊.宫(lì) B.萤.飞(yíng) 飘飖.(yáo) 金钗.(chāi) 人寰.(wán) C.罗衾.(qīn) 马嵬.(wéi) 耿.直(gěng) 搔.头(nāo) D.鼙.鼓(pí) 霓.裳(ní) 钗擘.(bò) 迤.逦(yǐ) 答案 D 解析A.“骊”读lí;B.“寰”读huán;C.“搔”读sā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金屋妆成霓裳羽衣缓歌慢舞 B.鸳鸯城阙楼阁玲珑犁园弟子 C.踌躇金钗排空御气音容渺茫 D.绰约青娥春霄苦短蜀江水碧 答案 A 解析B.犁—梨;C.御—驭;D.霄—宵。 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可怜 ..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爱,可羡 B.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纵横 C.雪肤花貌参差 ..是参差:不一致 D.耿耿 ..星河欲曙天耿耿:天色微明的样子 答案 C 解析参差:差不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 ) A.千乘万骑西南行 B.春宵苦短日高起 C.云鬓花颜金步摇 D.梨花一枝春带雨 答案 D

解析A.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B.苦:意动用法,以……为苦。C.云、花: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花一样。 5.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六宫粉黛无颜色 .. B.其中绰约 ..多仙子 C.遂教方士殷勤 .. ..觅 D.云鬓半偏新睡觉 答案 B 解析A.古义:姿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C.古义:反复多次。今义:热情而周到。 D.古义:睡醒。今义:进入睡眠状态。 6.下列对句子所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夸张) B.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夸张、借代) C.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喻、夸张) D.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对偶) 答案 C 解析没有夸张,用的是象征和比喻。 7.名句默写。(4分) (1)《长恨歌》中点明题旨,照应开头的一句是:“,。” (2)“,”两句通过视觉形象来描写杨贵妃的痛苦心情,玉容寂寞,泪水纵横,都是从脸上表现出来的内心苦楚。 (3)《长恨歌》中形容杨贵妃一笑倾城,使得唐玄宗后宫之中的其他妃子都黯然失色的句子是“,”。 (4)《长恨歌》中使得天下百姓都羡慕不已,恨不得自己也有这样的女儿,可以跟着沾光得福,至于历来让人看重的男孩,倒不放在心上的句子是“,”。 答案(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阅读达标] 阅读《长恨歌》选段,完成8~9题。(11分)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

长恨歌赏析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其中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明是唐皇而诗中却说“汉皇”,这是唐朝人由写古题乐府留下来的习惯。倾国:指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指作皇帝,统治天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写杨贵妃的受宠和由此形成的杨氏家族的豪贵。华清池:在今西安市东临潼县南的骊山上,上有皇帝的行宫,以温泉闻名。凝脂:比喻人的皮肤洁白光润。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贵妃被宠的程度,简直是形影不离。接着作者又用汉武帝宠爱陈阿娇,要为阿娇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来比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几个姊妹都被封为大国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的这桩事。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这点与平民没有区别;但是皇帝手中有无尚的权威,他的情欲往往和这种无尚权威的运用密不可分。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效果与平民大不相同了。好色并不是了不起的罪过,但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使坏人窃弄权柄,紊乱朝纲,这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所以我们评论帝王的爱情一定不要离开他们生活的具体内容及其社会效果。“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四句又和前面的“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唐朝统治者这种豪华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地掠夺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陷于极度贫困的基础之上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了一段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上的享乐生活后,接着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又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伥难再述。”正是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阶级矛盾又如此尖锐,所以当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一旦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渔阳: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蓟县。这一带有时称渔阳郡,有时又称范阳郡。安禄山当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本营就在渔阳。鼓:军中使用的乐器。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霓裳羽衣曲:舞曲名,开元中来自西凉。据说唐明皇曾亲自对它进行过加工润色,并为之制作歌辞。杨贵妃进宫后,善为此舞。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九重城阙:指首都。皇帝的宫庭有九道门,故称皇宫曰九重。烟尘:指敌警。千乘万骑西南行:指唐明皇等离长安往四川逃跑,事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翠华:指皇帝的仪仗。西出都门百余里,其地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六军:古称天子的军队,这里指唐明皇的卫队。不发:不再继续前进,这里即指兵变。当时乱兵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花、翠翘、金雀钗、玉搔头:都是杨贵妃头上的饰物。“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

长恨歌公开课

长恨歌 【课题】长恨歌 【课时】1课时 【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长恨歌》是《大学语文》的一首诗。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 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 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 识。 【学情分析】酒店管理2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他 们需要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专业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会得到前所未有激发。学生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 张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是中职学生,古诗文的底蕴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教学思路】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 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弓I导学生理 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 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 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话题,我们感受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思 念,也感受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背叛;我们感受过“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热 烈,也感受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感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缠绵深切。 二、课文结构的梳理 杨妃专宠一一马嵬兵变一一玄宗思妃一一仙境寻人,寄物传情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唐玄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 重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 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白居易: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