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

特别说明

本书严格按照该科目考研复试笔试最新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考试难度出题,结合考研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仿真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复试报考本校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2020年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4)

2020年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14)

2020年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22)

2020年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31)

2020年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40)

2020年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说明:本书由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一、名词解释

1.钟嵘“滋味说”

【答案】“滋味说”是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来的观点。在《诗品序》中,他认为只有有滋味的诗,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品》上卷中,也提出过“使人味之,不倦”。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只有有滋味的诗,才称得上好诗;二是强调诗“兴”,认为好诗应该“文已尽而意有余”。诗味说不仅为后来许多人接受和发挥,如司空图、苏轼以至王士等等,而且“文已尽而意有余”更成为以后对诗、文创作的共同要求。

2.清空

【答案】古代文艺理论,宋代张炎在其作《词源》中首先提出,清空主要是指一种经过艺术陶冶,在题材概括上淘尽渣滓,表现为澄净精纯;在意境铸造上突出诗人的冲淡襟怀,表现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它说明作家立足之高和构思之深,也说明画面的余味和脉络的婉转、谐和,是含蓄与自然的交织、峭拔与流转的交织。对清代文人朱彝尊的影响很大。

3.散曲

【答案】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4.前七子

【答案】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侦卿、王廷相,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此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代表作有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等。

5.岭南三大家

【答案】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王隼编选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家集》,始有“岭南三家”之称。屈大均的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陈恭尹的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在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屈、陈有共同的民族思想,胸怀一股郁愤不平之气;梁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风格较平淡。唯在反映岭南的山川风貌、人情世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方面,三家则有共同之处。

6.格调派

【答案】是以清朝乾隆年间重臣沈德潜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该派因沈德潜倡导“格调说”而得名。格调派的主张散见于沈德潜的诗论专著《说诗晬语》,作诗注重“格调”,他们效法汉魏盛唐,提倡“温柔敦厚”;必须讲求比兴、蕴蓄但不可“过甚”、“过露”,以致“失实”;特别重视诗歌的法律格调如体制、音律、章法、句法、字法等;不赞成死守诗法,而主张通变。沈德潜还以他的“格调说”为标准,选编了《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别裁》,指陈得失,辨析源流,起到了一定的流传、借鉴古典诗歌的作用。由于格调说是乾隆“盛世”的产物,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而且其理论比较实在,比较灵活,容易为人接受,故格调派在乾隆时代势力很大。格调派以诗论出名,相比之下,他们的作品成就不高。沈德潜仅有少数篇章能反映现实,多数作品因“怨而不怒”而具有浓厚的封建卫道气息,较乏新鲜活泼的情致。

7.夺胎换骨

【答案】黄庭坚的诗论,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从本质上看,它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

8.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答案】指四部元代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它们都是描写爱情的优秀作品:《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爱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墙头马上》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

二、简答题

9.“易安体”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答案】无论南渡之前还是之后的作品,李清照都能写得独具韵味、真切动人,因此,人们将李清照这种独具韵味的风格称之为“易安体”。易安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