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自测题(萨缪尔森第19版)

微观经济学自测题(萨缪尔森第19版)
微观经济学自测题(萨缪尔森第19版)

微观经济学自测题(2014.6)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前提是(),其含义是()

2、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3、经济组织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是()、()和()。

4、公共品在消费上具有()和()的特征。

5、通常用来衡量收入差距大小的量化指标是()系数,其临界点是()。

6、人类社会面临永恒的矛盾,那就是稀缺的()与无穷的()之间的矛盾,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7、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经济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和混合经济

8、不完全竞争者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根()。

9、垄断竞争市场的最重要特征是()。

10、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既是一种()的需求,也是一种()的需求。

11、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后果包括()和()。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专业化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贸易生财思想是经济学的核心见解之一()。

2、消费者剩余是消费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3、均衡价格也叫市场出清价格,是买者和卖者都愿意接受的价格,此时市场不存在短缺或过剩()。

4、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5、洛仑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小,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6、有效率的生产一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7、当MC曲线在AC曲线之下时,AC曲线一定下降()。

8、在长期内,厂商生产要素可分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要素()。

9、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10、商品自身价格变化所引起的Q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11、市场体系是一个自身具有内在逻辑的体系()。

12、在一个竞争性行业中,竞争的力量趋向于把各企业和各行业推向零利润的长期状态()。

13、完全竞争经济是有效率的()。

14、MC曲线一定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

15、投入-产出的最佳组合点,要符合等边际法则,且一定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的切点()。

16、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一定会将其产量确定在能使MC小于P的水平上()。

17、短期内,P=AC这个关键点叫停止营业点()。

18、自然垄断是指行业中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生产()。

19、当AR曲线下降时,MR曲线一定在AR曲线也即dd曲线的下方()。

20、基尼系数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21、规范分析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22、“中国的收入差距比美国的大”这句话属于实证分析()。

23、投入的资源也叫生产要素()。

24、收入来自于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或报酬()。

25、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说明机会成本是递减的()。

26、每个有效率且讲人道的社会都会要求混合经济,即市场和政府同时存在()。

27、收入变化所引起的Q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28、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的基本原因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9、“薄利多销、谷贱伤农”的原因,关键在于前类物品的需求价格是缺乏弹性的,后者是富有弹性的()。

30、和供给价格弹性相比,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则对该商品征税时,消费者负担的比重越大()。

31、一般说来,价格和工资管制通常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经济扭曲()。

32、价格上限一定高于均衡价格,价格下限一定低于均衡价格()。

33、无论价格控制最初对消费者如何有利,最终都势必会被造成效率损失所抵消()。

34、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决定了各种商品需求曲线的主要特征与需求弹性的大小()。

35、替代效应使劳动时间增加,收入效应又使劳动时间减少()。

36、当边际效用等于0,总效用达到最大()。

37、当边际产量达到最大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38、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原因是固定要素相对于可变要素的减少而造成的()。

39、成本最低的点一定是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的切点()。

40、价格歧视一定是不受欢迎的()。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一般来说,技术进步会使一国的PPF()。

A、向外移动

B、向内移动

C、向左移动

D、保持不变

2、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需求价格弹性有()。

A、弹性无穷大

B、缺乏弹性

C、富有弹性

D、单位弹性

3、和完全竞争相比,不完全竞争条件下()。

A、价格更高

B、价格更低

C、产量更高

D、产量更低

4、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形主要有()。

A、不完全竞争

B、外部性

C、信息不对称

D、公共物品

5、完全竞争条件下,P=AC的点称为()。

A、收支相抵点

B、盈亏平衡点

C、零利润点

D、停止营业点

6、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需求增加会导致()。

A、均衡价格上升

B、均衡价格下降

C、均衡数量增加

D、均衡数量减少

7、居民收入来源主要有()。

A、劳动收入

B、财产收入

C、政府转移支付

D、兼职收入

8、造成“公共地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信息不对称

B、不完全竞争

C、私有制

D、产权界定不清

9、完全竞争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产量应该确定在价格等于()的水平上。

A、AC

B、TC

C、MC

D、VC

10、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后果有()

A、逆向选择

B、道德风险

C、完全竞争

D、帕累托效率

11、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而言,在政府的干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

A、价格管制

B、反托拉斯法

C、产量管制

D、将市场对竞争者开放

12、需求曲线为水平时,其需求价格弹性等于()。

A、无穷大

B、大于1

C、小于1

D、等于0

13、下列商品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小的是()。

A、食盐

B、衣服

C、汽车

D、高级化妆品

14、当两种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大于零时,这两种商品是()。

A、互补品

B、替代品

C、独立品

D、无关品

15、完全竞争条件下,P=A VC的点称为()。

A、收支相抵点

B、盈亏平衡点

C、零利润点

D、停止营业点

16、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增加会导致()。

A、均衡价格上升

B、均衡价格下降

C、均衡数量增加

D、均衡数量减少

17、下列市场最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是()

A、早餐麦片

B、小麦

C、电力

D、口香糖

18、几个卖者控制了某个行业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供给的市场结构是()

A、完全竞争

B、垄断

C、寡头

D、垄断竞争

19、某工厂向外排放废水废气污染环境,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称为()。

A、完全竞争

B、垄断

C、负外部性

D、公共物品

20、当基尼系数超过()时,通常认为收入差距过大。

A、0.1

B、0.3

C、0.4

D、0.5

21、单个农民粮食丰收会增加其收入,据此认为所有农民粮食丰收会增加全体农民的收入,这种推理在经济学上称为()。

A、后此谬误

B、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C、合成谬误

D、前因后果谬误

22、鲁迅曾经每月收入约200元,现在某教授月薪约10000元,据此便认为现在教授的收入是鲁迅的50倍,这种简单比较属于经济学上的()。

A、后此谬误

B、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C、合成谬误

D、前因后果谬误

23、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包括()。

A、土地

B、劳动

C、资本

D、物品

24、有关货币的说法,正确的有()

A、是一种支付手段

B、是一种交换媒介

C、是交换的润滑剂

D、应该适度供应

25、获得高水平生产率的前提条件包括()

A、专业化分工

B、交换

C、货币

D、复杂的金融系统

26、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效益,这在经济学上称为()。

A、信息不对称

B、外部性

C、公共品

D、垄断

27、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且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称()。

A、信息不对称

B、外部性

C、公共品

D、垄断

28、通常政府减少收入不公平分配的政策主要包括()。

A、税收制度

B、转移支付

C、货币政策

D、价格管制

29、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反垄断政策

D、价格管制政策

30、价格管制的后果包括()。

A、浪费

B、缺乏效率

C、短缺

D、过剩

31、通常奢侈品的收入弹性()

A、小于1

B、大于1

C、大于0

D、小于0

32、其他条件不变,只有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则预算线会()。

A、平移

B、旋转

C、不变

D、不确定

33、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表现为产出Q的增加),导致()不断下降的现象。

A、总成本

B、固定成本

C、可变成本

D、平均成本

34、一个产业中有许多卖者生产具有差异化的产品的市场结构是()。

A、完全竞争

B、垄断

C、寡头

D、垄断竞争

35、同样的产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顾客,这在经济学上称为()。

A、垄断

B、价格歧视

C、信息不对称

D、外部性

36、一个在其他博弈者的策略给定时,没有一方还能够改善自己的获利的情况,在经济学上称为()

A、占优均衡

B、纳什均衡

C、非合作均衡

D、合作均衡

37、最明显的被管制的自然垄断产业包括()。

A、公共基础服务

B、电信产业

C、金融业

D、粮食产业

38、玻璃清洁工的工资通常比一般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要高,这属于()。

A、生产效率差异

B、补偿性工资差异

C、劳动质量差异

D、独特个人的“租金”

39、矫正外部性问题的政策包括()。

A、政府直接控制

B、收取排放费

C、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

D、产权界定,不同利益集团谈判

E、责任规划

40、公平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A、权利平等

B、机会平等

C、规则公平

D、经济结果公平

四、名词解释

1、生产可能性边界

2、经济效率(帕累捞稻托最优)

3、外部性

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5、规模经济

6、机会成本

7、公共品

8、边际效用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0、自然垄断

11、替代效应

12、收入效应

13、等边际法则

14、无差异曲线

15、价格歧视

16、最小成本法则

17、市场力量

18、占优策略

19、纳什均衡

20、垄断竞争

21、福利国家

22、消费者剩余

23、边际原则

计算题

1、如果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3,请问价格降低10%,销售量能增加多少?销售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增加或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2、设需求函数为Q=10-2P,试求当价格为4时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多少?此时若降低价格,销售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3、如果某商品的价格下降10%,需求量从100增加到120,求需求价格弹性是多少?此时降低价格销售收入会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4、设Qd=10-P,Qs=-8+2P,求均衡时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需求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若价格固定为4,此时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分别是多少?经济剩余会损失多少?有何政策启示?

5、假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为Q=55-5P。

试求:

a. 当价格为7元时,消费者剩余为多少?

b. 当价格为10元时,消费者剩余为多少

6、张三开了一家服装店,每月的房租是1万元,雇了3个销售员,每人每月2000元。此外每月的税收和工商管理费固定为4000元。该店主从厂商拿货是4折,以8折的价格销售。问:

1、如果当月不开业,成本是多少?

2、盈亏平均点的销售额是多少?

3、如果当月的销售额是6万元,是亏损还是盈利?金额是多少?

4、如果计划当月的盈利额要达到2万元,则该月的销售额要达到多少?

7、假定企业甲和企业乙都是组合音响的制造商,他们都可以生产一种中档产品或高档产品,不同选择下的支付矩阵如下:

(1)这两个企业有没有占优策略?

(2)该博弈有没有纳什均衡?有几个?请指出。

六、简答与论述题

1、市场如何解决三大经济问题?

2、需求曲线背后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供给曲线背后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简述专业化的含义及其作用

5、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特点

6、简述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7、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8、简述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根源

9、画图说明垄断所造成的福利损失

9、应对不完全竞争的公共政策有哪些?

10、信息不灵为何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11、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二手车市场、人才招聘市场、保险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有何启示?

12、简述政府需要对自然垄断进行管制的原因

13、简述矫正外部性问题的政策

14、什么是“囚徒困境”?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何启示意义?(要求会构建模型)

15、什么是市场失灵?主要类型有哪些?政府如何干预?

16、什么是外部性?其后果是什么?对策措施是什么?

17、美国前总结林肯曾说,政府应当“为人们做那些他们想做,但仅凭个人力量又根本无法做到或做好的事情”。如何理解这句话?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界定政府职能?

一、填空题

1、经济人、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亚当·斯密

3、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4、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5、基尼、0.4

6、资源、欲望

7、市场经济、指令经济(或计划经济)

8、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9、产品差异

10、派生、相互依赖(或联合)

11、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二、判断题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三、选择题

1A 2BC 3AD 4ABCD 5ABC

6AC 7ABC 8D 9C 10AB

11D 12A 13A 14B 15D

16BC 17B 18C 19C 20C

21C 22B 23ABC 24ABCD 25ABCD 26B 27C 28AB 29AB 30ABCD

31B 32B 33D 34D 35B

36BCE 37ABC 38B 39ABCDE 40ABCD 36-40:√×√√×

2021年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最全)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1)需求函数 线性需求函数 供给函数 线性供给函数 弧弹性公式 点弹性公式 (2)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3)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4)需求弹性的几何意义(以线性函数为例,如右图1) (1)供给的价格弹性 点弹性: 弧弹性: (2)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3)需求的收入弹性: 第三章 效用论 (1)边际效用的表达式 (2)消费者均衡条件 (3)消费者剩余 P Q s γδ+-=() P f Q d =P Q d βα-=() P f Q =s y y x x xy P P Q Q e ??=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 (5)预算线( budget line ) (6)均衡的条件 第四章 生产论 (1)短期生产函数:(以劳动可变为例) K 不变,L可变,则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3)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K L f Q ,=L ,K 均可变,可互相替代 (4)等产量线: (5)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 (6)等成本线 (7)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2、给定产量的成本最小化 3、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组合 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 根据上两式,可得: (8)特例—柯布-道格拉斯(C-D )生产函数 规模报酬递增 1>+βα 规模报酬不变 1=+βα 规模报酬递减 1<+βα ()K L f Q ,=r w MP MP MRTS K L == r w MP MP MRTS K L == β αK AL Q =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导论:经济学和经济思维 1(所有计划经济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短缺,所以计划经济又称为短缺经济。计划价格未能跟均衡价格一致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计划价格总是低于而几乎不高于均衡价格呢, 答:计划经济制定较低的价格是希望使得更多的穷人能够获得消费机会;行业人为设定较低价格能够造成本行业的稀缺性,从而提高自身地位,并且能够要求国家提供在本行业投入更多的并且归其支配的资源。 2(为减缓城市交通拥堵、限制车辆数量,北京市通过摇号配给牌照,上海市则拍卖有限牌照。试从各方面讨论这两种机制的效果与影响, 答: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1)北京随机抽取的方法更加公平,但牺牲了效率。例如会使得部分当时不需用车的人,为了增加自身最终中签的概率提前进入摇号系统,或者是急需用车的人为了提高概率而迫使家中更多的成员参与摇号,无论哪种情况,都最终导致号牌没有分配到合理的位置。 (2)上海的拍卖机制完全市场化,牌照价格上升,导致市场消费者负担显著增大,一些收入较低的消费者即使对于车牌需求较大,但是负担不起车牌的拍卖价格而无法获得车牌,因此上海的方案虽然使资源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但是却损失了部分社会公平性。 3(永和豆浆、麦当劳等在闹市中心的门店生意兴隆繁忙,收入远远超过周边地区的门店。所以,处于市中心的连锁门店的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高于周边地区。是吗,

答:不是。 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市中心的连锁门店的收入虽然远远超过周边地区,但是也面临着较高的租赁费用和税收负担等成本,所以尽管市中心的收入较高,其净利润与收入的比率却是不确定的,因此,净利润率未必高于周边地区;投资回报率,年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尽管城区门店收入较高,但是由于地价、竞争等因素,其投资总额也高于周边地区,因此,其投资回报率也未必高于周边地区。 事实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若市场达到均衡且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则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不同地区的投资回报率和净利润率在扣除风险因素之后大致相等。如果市中心的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高于周边地区,则财力、物力、人力都会吸引到市中心地区去,随着投资量和门店数的增加,该地区的产量越来越高,价格就会压下去,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也随之降低。相反,如果周边门店的利润率低于一般水平,那么一些门店就会退出该地区,于是,供给下降,价格上升,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也随之上升。因此,只要市场达到均衡且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则处于市中心的连锁门店的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应该与周边地区大致相等。 4(超市商场里的陈列货架是稀缺资源,其价值在于吸引顾客,越显眼顺手的架位价值越高。本章提到商场可以把架位出售给供货商,出价越高得到的架位越显眼顺手。另一种配置机制可以是由商场决定商品陈列位置。显然,无论是供货商还是商场经理都想要把获利高的商品摆在显眼的地位。在供货商支付货架费的情况下,进货价比较高,因为供货商必定会把货架成本考虑进去。试讨论这两种不同机制的利弊得失,特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对零售价格的影响。 (2)对商场利润的影响。 (3)对零售业竞争的影响。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1.机会成本:当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的用途是,所放弃的 其他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 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 种商品的数量。 4.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 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均衡价格: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6.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 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7.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 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8.需求价格弹性: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 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交叉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 程度。 10.需求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 变动的反应程度。 11.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 增量。 12.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 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3.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 所构成的曲线。 14.预算线: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 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5.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 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6.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 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7.收入——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 某一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总结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 1.需求弹性 ①弧弹性计算 ②弹性的中点计算公式 ③点弹性 A A A A dA Q P dP dQ e -= 2.需求收入弹性:%%M Q Q E M M ?=? 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短期成本 ①总成本(TC )= 固定成本(TFC )+ 可变成本(TVC ) ②平均成本(AC )= TC/Q ③平均固定成本(AFC )= TFC/Q ④平均可变成本(A VC )= TVC/Q ⑤边际成本(MC ) =d TC /d Q= d TVC /d Q 6均衡条件Qd = Qs 7边际替代率 MRS = X Y ?? 8总效用最大化 11 P MU = 22P MU = …… = n P MUn = λ 预算线:I = P 1Q 1 + P 2Q 2 消费者均衡时

MUx/Px=MUy/Py 9.边际产量:MP = d TP/d L 平均产量:AP = L TP 三阶段生产函数 第一阶段 【0,MP=AP 】 【MP=AP.MP=0】【MP=0,无穷大) 10.给定成本,求产量最大 ;给定产量,求成本最小 MP L /w L = MP K /r , wL+ rK=C 捷径 L=K=Q 11.平均收益AR = Q Q P Q T R ?= = P 边际收 益MR =Q T R ?? =d TR /d Q 12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 13收入或利益最大化TR=PQ ,满足一阶导数为0 ,即MR=0 14厂商的停产点:P =AVC 的最低点 求出AVC ,再一阶导等于0 二阶小于0即可 15.垄断厂商 边际成本定价,即MC=P=AR 政府限定的价格为收支相抵的价格,即P=AR=AC,或TR=TC 16.假设垄断厂商面临两个分割的市场1和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 1.需求弹性①弧弹性计算②弹性的中点计算公式③点弹性 2.需求收入弹性: 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短期成本 ①总成本(TC)= 固定成本(TFC)+ 可变成本(TVC) ②平均成本(AC)= TC/Q ③平均固定成本(AFC)= TFC/Q ④平均可变成本(AVC)= TVC/Q ⑤边际成本(MC)=d TC /d Q= d TVC /d Q 6均衡条件Qd = Qs 7边际替代率MRS = 8总效用最大化= = …… = = λ 预算线:I = P1Q1+ P2Q2消费者均衡时MUx/Px=MUy/Py 9.边际产量:MP = d TP/d L平均产量:AP = 三阶段生产函数第一阶段【0,MP=AP】【MP=AP.MP=0】【MP=0,无穷大) 10.给定成本,求产量最大;给定产量,求成本最小 MP /w L= MP K/r,wL+ rK=C捷径L=K=Q L 11.平均收益AR = = P边际收益MR ==d TR /d Q 12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 13收入或利益最大化TR=PQ,满足一阶导数为0 ,即MR=0 14厂商的停产点:P =AVC的最低点求出AVC,再一阶导等于0 二阶小于0即可 15.垄断厂商边际成本定价,即MC=P=AR 政府限定的价格为收支相抵的价格,即P=AR=AC,或TR=TC 16.假设垄断厂商面临两个分割的市场1和2,厂断厂商在两个市场上的最大利润原则为:MC=MR1=MR2(Q=Q1+Q2) 列出方程组,解Q1Q2代入需求函数得到:P1P2两个市场的收入分别为:TR1= P1Q1

TR2= P2Q2总利润=TR1+TR2-TC TC是关于Q1Q2的函数 第一章引论 1.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社会科学。 2.机会成本: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3.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 4.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 5. 1、静态分析: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任一时点上的均衡状态。 2、动态分析: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 6. 1、实证经济学:说明“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涉及到价值判断的问题。 2、规经济学:它要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单个消费者 2.单个生产者 3.单个市场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收入、价格、替代品等)。 需求函数Qd: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 4.特征: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5.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6.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1)收入效应: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需求量增加。 (2)替代效应:价格下降,消费者减少购买其它替代品转为购买该商品。 7.替代品:可以与一种商品产生类似功效的商品。 互补品:消费者为了实现某种功效而需要一起消费的那些商品。 8.正常商品:需求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商品。 低档商品:需求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的商品。 9.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替代效应、收入效应2、消费者的偏好(taste) 3、消费者的货币收入(income) 4、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正常品、低档品) 5、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expectation) 10.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化:是指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沿着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2)需求的变化:是除价格因素外,其它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需求曲线的整体位移。 11.供给的概念: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的数量。 12.供给函数: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的函数。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习题答案(V)

SOLUTIONS TO TEXT PROBLEMS: Quick Quizzes 1. The two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tax revenue for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re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and payroll taxes. The two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tax revenue for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are sales taxes and property taxes. 2. The efficiency of a tax system refers to how low the costs are of collecting a given amount of tax revenue. One tax system is more efficient than another if the same amount of tax revenue can be raised at a lower cost. A tax system can be inefficient because of the deadweight losses that result when taxes distort the decisions that people make and because of the administrative burdens that taxpayers bear as they comply with the tax laws. An efficient tax system has low deadweight losses and small administrative burdens. 3. The benefits principle is the idea that people should pay taxes based on the benefits they receive from government services. It tries to make public goods similar to private goods by making those who benefit more from the public good pay more for it. The ability-to-pay principle is the idea that taxes should be levied on a person according to how well that person can shoulder the burden. It tries to equalize the sacrifice each person makes toward paying taxes. Vertical equity is the idea that taxpayers with greater ability to pay taxes should pay larger amounts. Horizontal equity is the idea that taxpayers with similar abilities to pay taxes should pay the same amount. Studying tax incidence is important for determining the equity of a tax system because understanding how equitable the tax system is requires understanding the indirect effects of taxes. In many cases, the burden of the tax is borne by people other than those who actually pay the tax. Questions for Review 1.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government has grown more rapidly than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The ratio of government revenue to GDP has increased over time. 2. The two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revenue for the U.S. federal government are individual income taxes (about 44 percent of total revenue) and social insurance taxes (about 36 percent). 3. Corporate profits are taxed first when the corporate income tax is taken out of a corporation's income and again when the profits are used to pay dividends to the corporation's shareholders, which are taxed by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4. The burden of a tax to taxpayers is greater than the revenue received by the government because: (1) taxes impose deadweight losses by reducing the quantity of goods produced and purchased below their efficient level; and (2) taxes entail a costly administrative burden on taxpayers. 5. Some economists advocate taxing consumption rather than income because taxing income discourages saving. A consumption tax would not distort people's saving decisions. 6. Wealthy taxpayers should pay more taxes than poor taxpayers because: (1) they benefit more from public services; and (2) they have a greater ability to pay. 7. Horizontal equity refers to the idea that families in the same economic situation should be taxed equally. The concept of horizontal equity is hard to apply because families differ in many ways, so it is not obvious how to tax them equitably. For example, two families with the same income may have different numbers of children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medical expenses. 8. The arguments in favor of replacing the current tax system with a flat tax include: (1) the flat tax would broaden the tax base and reduce marginal tax rates, improving economic efficiency; (2) the tax is simple, so the administrative burden of the tax system would be greatly reduced; (3) the tax could be collected at the income source rather than from the person receiving the income, reducing administrative costs; (4) the flat tax would eliminate the double taxation of corporate income; and (5) businesses would be able to deduct expenses for investment, which would encourage additional saving and investment. The arguments against replacing the current tax system with a flat tax include: (1) the flat tax gives too little weight to the goal of vertical equity; and (2) the flat tax would be less progressive than the current tax system, with the wealthy paying less.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

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第十八版 18th 课后概念、习题答案17

CHAPTER OVERVIEW AND TEACHING TIPS Chapter 17 presents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portraits of regulatory and antitrust activ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oth are evolving, and your students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It may be helpful to review both the competitive benchmark of efficiency and the various ways that markets can fall short of this ideal. Evolution can then be cast in terms of judging the social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various types and degrees of market failure. This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one of government’s primary challenges in exercising its efficiency role: performing a watchdog function to prevent excessive abuse of market power. Also, the chapter focuses your attention on the two major tools employed by the U.S. government to put some “teeth” into its careful monitoring of business activity: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activity. Regulation is often employed when economies of scale are so significant in a production process that a monopoly is the only efficient solution. Government agencies are organized to monitor the behavior of the monopolist and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nsumers. Antitrust legislation is designed to prevent monopolies from forming and to attack anticom-petitive abuses. 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 and the Clayton Act form the backbone of antitrust policies;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established the FTC as the agency in charge of monitoring and enforcing the legislation. Of course, as with any laws, the courts ultimately interpret their meaning, and a century of legal precedent defines the meaning of these statutes. LEARNING OBJECTIVES 1. Distinguish between two brands of regul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 Explain why government would use either of these types of regulation to alleviate market failure.2. Review the three major public-interest justifications of regulation.3.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alternative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regulate natural monopolies .Illustrate these alternatives, and use your illustration to discuss the costs of regulation.4.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 the Clayton Act ,and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5.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duct and structure as us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antitrust laws.6.Trace the evolution of antitrust activity to its modern formulation, which has focused on improving efficiency and not just on preventing bigness itself. SUGGESTED ANSWERS TO QUESTIONS IN THE TEXT 1. Consider economic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ies. Some components of each are more direct and allow less flexibility. Others are more indirect and allow correspondingly more flexibility. As you conside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state the objectives of “restraint” explicitly.2.Consult Figure 17-1; it duplicates Figure 17-2 in the text. Note P M P R P I and Q M Q R Q I .Deadweight loss falls as P M converges to P I , but profits turn negative after P R . Beyond P R , therefore, tax revenue from elsewhere is required and brings with it the effects of its own distortions. If P M is not very much different from P I , this tax distortion might cause a larger welfare reduction. Also, different people lose and gain, so different people prefer different approaches. 81 C H A P T E R P r o m o t i n g M o r e E f f i c i e n t M a r k e t s 17

微观经济学计算题复习题

第二章复习题 课本55页 1.假定异常炎热的天气会使冰淇淋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解释为什么冰淇淋价格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市场出清水平。 答:如图2-3所示,假设短期内供给完全无弹性,则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供给曲线S 与初始的需求曲线1D 相交,确定均衡价格为1 P ,均衡数量为1Q 。异常炎热的天气会使冰淇淋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当前价格1 P 上造成短期需求过剩,消费者为获得冰淇淋,愿意为每一单位冰淇淋出价更高。在需求压力下,冰淇淋价格将上升,直到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 图2-3 冰淇淋的供求分析 2.请运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来说明以下各事件会怎样影响黄油的价格、销售量及购买量: (1)人造黄油价格上升; (2)牛奶价格上升; (3)平均收入水平下降。 答:(1)人造黄油和黄油是一对替代品。人造黄油价格上升将导致黄油消费量的上升,因此黄油的需求曲线将从1D 向右移动至2D ,均衡价格将从1 P 上升至2P ,均衡数量将从1Q 增加至2Q ,如图2-4所示。 图2-4 人造黄油价格上升的影响 (2)牛奶是黄油的主要原料。牛奶价格上升将增加黄油制造成本。黄油的供给曲线将从1S 向左移动至2S ,在更高的价格2P 实现均衡,同时供给量减少到2Q ,如图2-5所示。

图2-5 牛奶价格上升的影响 (3)假设黄油是正常商品。平均收入水平下降将导致需求曲线从1D 向左移动至2D ,结果价格降至2P ,需求量也下降至2Q ,如图2-6所示。 图2-6 平均收入下降的影响 3.如果玉米片价格上升3%而使其需求量下降6%,那么玉米片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多少? 解:需求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 所以,玉米片的需求价格弹性是:623D P Q E P %?-%===-%?% 。在这里,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表明它在需求曲线的富有弹性区域。 4.试解释供给曲线的移动和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之间的区别。 答:供给曲线的移动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从而引起的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自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从而引起的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曲线的移动和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之间的区别在于: (1)几何表示不同 供给曲线的移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在图2-7中,原有的供给曲线为1S 。在除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的影响下,供给增加,则使供给曲线由1S 曲线向右平移到 2S 曲线的位置;供给减少,则使供给曲线由1S 曲线向左平移到3S 曲线的位置。由供给的变 化所引起的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供给数量都增加或者都减少了。例如,在既定的价格水平0P ,供给增加,使供给数量由1S 曲线上的1Q 上升到2S 曲线上的2Q ;相反,供给减少,使供给数量由1S 曲线上的1Q 下降到3S 曲线上的3Q 。供给的变动所

萨缪尔森经济学

《经济学》读书笔记 ——萨缪尔森,人民邮电出版社,04年版统计学院12级统计二班李艳斌201202010245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经济学》这本书。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心里没有底,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这个初出茅庐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此书的一大特点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

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好读书,读好书,读完好书,学到知识,我们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为这个社会造福。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

(最新整理)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最全)

(完整)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最全)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最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最全)的全部内容。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1)需求函数 线性需求函数 供给函数 线性供给函数 弧弹性公式 点弹性公式 (2)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2 121121221122 1121212.2 / )(2/ )(/)(/)(//e Q Q P P P P Q Q P P P P Q Q Q Q P P P Q Q Q P P Q Q d ++--=+-+-=--=??= (3)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Q P dP dQ P dP Q dQ d e ?-=-=/ (4)需求弹性的几何意义(以线性函数为例,如右图1) AF FO AC CB OG GB OG CG CG GB Q P dP dQ e d ===?=?- = (1)供给的价格弹性 点弹性: P Q s γδ+-=() P f Q d = P Q d βα-=()P f Q =s y x x y x x y y e ? ??=??=/y x dx dy x dx y dy e ?==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 Q P dP dQ P dP Q dQ s e ?==/2/ )(2 112Q Q Q Q Q Q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第一章第二章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供给价格弹性 是指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均衡价格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价格。 3.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 4.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得商品数量。 二、计算题 1.某人对消费品X的需求函数P=100-Q,分别计算价格P=60和P=40时的价格弹性系 数。 2 由P=100-Q得Q=(100-P) (1分) 这样Ed=(dQ/dP)·(P/Q)=2(100-P)(-1)P/(100- P) 2=-2P/100-P(1分)于是Ed|P=60=-2×60/(100-60)=-120/40=-3(2分) Ed|P=40=-2×40/(100-40)=-80/60=-4/3(2分) 2.某消费者对商品A的需求函数为Q=(90-P) 2 ,分别计算价格P=60和P=40时的价格弹性 系数。 2 由Q=(100-P) 得Ed=(dQ/dP)·(P/Q)=2(100-P)(-1)P/(100- P) 2=-2P/100-P(2分) 于是Ed|P=60=-2×60/(100-60)=-120/40=-3(2分) Ed|P=40=-2×40/(100-40)=-80/60=-4/3(2分) 3.某行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为L=1200–10W,供给曲线为L=20W,其中L是每天的劳动 需求(供给)量,W是工资率,试求其均衡工资率和每天的劳动雇佣量。 L=1200–10W L=20W 20W=1200–10W(2分) 30W=1200,W=40(1分) L=1200–10W=1200–10×40=800(1分) 所以均衡工资为40,每天的劳动雇佣量为800(2分) 三、简答题 1.试分析说明影响商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进入和退出的难易程度。(2分) (2)供给者类别的大小。(1分) (3)时间的长短。(1分)

最新微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微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 第二章 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 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5)利用(1)(2)(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d=50-5P和供给函数Qs=-10+5P代入均衡条件Qd=Qs, 有: 50-5P=-10+5P 得: Pe=6 以均衡价格Pe=6代入需求函数 Qd=50-5p ,得:Qe=50-5*6=20 或者,以均衡价格 Pe =6 代入供给函数Qe=-10+5P ,得:Qe=-10+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如图1-1所示. (2) 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d=60-5p和原供给函数Qs=- 10+5P, 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60-5P=-10=5P 得 Pe=7 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s=60-5p ,得Qe=60-5*7=25 或者,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s=-10+5P, 得Qe=-10+5*7=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7,Qe=25 (3) 将原需求函数Qd=50-5p 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s=- 5+5p ,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50-5P=-5+5P 得 Pe=5.5 以均衡价格Pe=5.5代入Qd=50-5p ,得 Qe=50-5*5.5=22.5 或者,以均衡价格Pe=5.5代入Qd=-5+5P ,得Qe=-5+5*5.5=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5.5,Qe=22.5.如图1-3所示. (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所给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例,在图1-1中,均衡点E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 Qs=-10+5P和需求函数Qd=50-5p表示,均衡点E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Pe=6且当Pe=6时,有Qd=Qs=Qe=20;同时,均衡数量Qe=20,切当Qe=20时,有Pd=Ps=Pe.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需求函数的参数(50,-5)以及供给函数中的参数(-10,5)给定的条件下,求出的内生变量分别为Pe=6,Qe=20 依此类推,以上所描素的关于静态分析的基本要点,在(2)及其图1-2和(3)及其图1-3中的每一个单独的均衡点Ei(1,2)都得到了体现.而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所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也可以说,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