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整理版

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整理版
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整理版

This is a course about justice and we begin with a story.

这是一堂关于公平与正义的公共课,让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Suppose you’re the driver of a trolley car, and your trolley car is hurtling down the track at 60 miles an hour.

假设你现在是一辆有轨电车的司机而你的电车正在铁轨上以时

速60英里疾驶

And at the end of the track you notice five workers working on the track. 在铁轨末端,

你发现有五个工人在铁轨上工作

You try to stop but you can't, your brakes don’t work.

你尽力想停下电车, 但是你做不到,电车的刹车失灵了

You feel desperate because you know that if you crash into these five workers, they will all die.

你觉得十分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就这样撞向这5个工人,他们必死无疑

Let’s assume you know that for sure. 假定你很清楚这一点

And so you feel helpless until you notice that there is, off to the right, a side track and at the end of that track, there is one worker, working on the track.

正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 你突然发现就在右边一条岔道,那根

轨道的尽头只有一个工人在那里工作

Your steering wheel works, so you can turn the trolley car, if you want to, onto the side track killing the one but sparing the five.

你的方向盘没有失灵,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让电车转向到那条分

叉铁轨上撞死一个工人但却因此救了另外5个人

Here’s our first question: what’s the ri ght thing to do?

现在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才对?

What would you do? Let’s take a poll.

你会怎么做? 我们做个调查看看

How many would turn the trolley car onto the side track? Raise your hands.

有多少人会选择让电车转向到分叉铁轨上,请举手

How many wouldn’t? How many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多少人不会?多少人选择就这样笔直开下去?

Keep your hands up those of you, who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选笔直开下去的人先别放手

A handful of people would, 少数人会

the vast majority would turn.大多数人选择转向

Let’s hear first, now we need to begi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you think

让我们先听听看现在我们研究下你为什么觉得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这样做是正确的

Let’s begin with those in the majority who would turn to go

让我们先从大多数人开始吧,谁选择转向的?

onto the side track. Why would you do it? 你为什么这么选?

What would be your reason? Who’s willing to volunteer a reason?

你的理由是什么?谁愿意给我一个理由的?

Go ahead. Stand up. 站起来说吧

Because it ca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people when you can only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因为当你可以只撞死一个人时却去撞死5个人肯定是不对的

It would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if you could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That’s a good reason.

当可以只撞死一个人时却去撞死5个人肯定不对这是个好理由

That’s a good reason. Who else?

这是个好理由其他人呢?

Does everybody agree with that reason? Go ahead.

每个人都同意刚刚那个理由么? 你来

Well I was thinking it’s the same reason on 9/11 with regard to the people who flew the plane into the Pennsylvania field as heroes because they chose to kill the people on the plane and not kill more people in big buildings.

我觉得这和9.11的一项事件是同样原因,我们把那些将飞机撞向宾夕法尼亚空地的人视为英雄.因为他们选择只牺牲飞机里的人从而拯救了大楼里的更多生命

So the principle there was the same on 9/11.

所以原因和9.11事件中那些人的选择是相同的

It’s a tragic circumstance but better to kill one so that five can live, is that the reason most of you had, those of you who would turn? Yes?

虽然一定会发生悲剧但只撞死一个人好过撞死五个你们大多数人是不是都这么想选择转向的各位,是么?

Let’s hear now from those in the minority, those who wouldn’t turn. Yes.

现在让我们听听那些少数人的想法选择直行的人……

Well, I think that’s the same type of mentality that justifies genocide and totalitarianism.

我觉得这和对种族灭绝与极权主义的诡辩相似

In order to save one type of race, you wipe out the other. So what would you do in this case?

为了拯救一个种族,你抹去了其他的种族,那么在这个事例中你会怎么做?

You would, to avoid the horrors of genocide, you would crash into the five and kill them?

你会,为了避免骇人的种族灭绝主义而选择撞死那5个人么?

Presumably, yes. 理论上,是这样

You would? 真的?

-Yeah. 是

Okay. Who else? That’s a brave answer. 好吧,还有谁?这是个大胆的想法

Thank you. 谢谢

Let’s consider another trolley car case 让我们再考虑另一个有关电车的例子

and see whether those of you in the majority want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better that one should die so that five should live.”

看看是不是那些占多数的人仍然会坚持刚才的原则“牺牲一个人总好过撞死5个人.”

This time you’re not the driver of the trolley car, 这次你不是电车的司机了

you’re an onlooker. You’re standing on a bridge overlooking a trolley car track.

你是个旁观者,你站在桥上俯瞰桥下电车的铁轨

And down the track comes a trolley car, at the end of the track are five workers, the brakes don’t work, the trolley car is about to careen into the five and kill them.

此时电车开过铁轨尽头有5个工人刹车失灵,电车马上就要冲向那5个人了

《公正与正义》公开课观后感

《公正与正义》公开课观后感 学号:2011262138 商务1121班 为了丰富我们的思想素养,我们的敬爱的胡老师给我们看了由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主讲的美国哈佛大学《公正与正义》公开课程的讲学视频的前六讲。不得不说,看完之后,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该讲座以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对道德和政治哲学的系列入门介绍。邀请大家带着批判的观点来思考正义,公平,民主和公民权等基础问题。看完了《公正与正义》前六讲,我似乎感觉到了其中所描述的是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理想的社会中探讨正义、阐述规则,正义的标准到底如何确定,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桑德尔教授对假设的理想社会的正义原则的理性设计,展示了其精密而理性的逻辑思维。采用较为思辨的语言不见经传地阐述实质性的理论问题,而不是像分析哲学那样较多地集中于语言与形式方面。 在《公平与正义》中,桑德尔教授所假设出来的一切,都将重重的考验着我们每一次站在道德与法律、公平与正义上所做出的选择。在这里,仅写下一点哲学赋予我的人生智慧,这也算是在对该讲学中某一个方面的感悟吧。 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在学习中,我们面对事物,学会了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了那些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幼稚错误;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顺应规律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明白量变质变的原理,懂得如果不防微杜渐,一点点小错误的积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明白矛盾的重点论,知道了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时候,抓住其主要方面,其他都能迎刃而解。 学哲学可以养成清楚的思维,怀疑的精神,容忍的态度,开阔的眼界,我们要有这种眼界,不但可以做事,而且更能善于做事。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只要你愿意深入,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种不一样的画面,而知识的真谛也往往蕴于其中。另外,哲学以它巨大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公开课教案

个性调整九《古诗四首》课堂学习活动单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 背景材料。 (1)至德元年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 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 情的五言律诗。 (2)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 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诗中作者借陈后主因追 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 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在陆游65岁高龄之际,因上书要求出师北伐,遭到当朝以光宗皇帝为首的主和派的打击,66岁被罢官还乡,从此闲居 山阴,再也无法实现他扭转乾坤,重整山河的愿望。但是,爱国 热情时时在这位老人的心中燃烧,在他68岁高龄时的一个夜晚, 雨骤风狂,再次激起他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雄心和遐想,写 下了这首苍凉悲壮、沉郁凝重的爱国诗篇。 (4)祥兴元年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下此诗 以明志节。 【活动方案】 活动1: 围绕“爱国”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活动2:听诗中的深情。 (1)学生认真倾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等,在书上作好标记。 (2)小组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3)全班齐读。

哈佛大学公开课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第四课 大家好,我们是“哈佛召回”组合,想向教员和同学们传达一份特殊的情人节讯息…..(唱歌)。 早上好,请他们献歌时,本来想选另一首歌,但是…算了吧。“我们确实爱你们”。 今天课程的内容是上节课的延续,是这门课的基本前提,“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去哪里”。从各个方面展开论述螺旋的基础,我们将在本学期一起创建它。上次我们讲到改变有多么困难,我们谈到“双胞胎研究”(Twin studies),Lykken和Tellegen提出的,也许改变我们幸福水平和试图改变身高一样困难和徒劳无功,然后谈到这些研究学者们犯的一般性的失误和错误,误解改变的本质,因为如果一个人在改变,问题已不再是“是否可能改变?”,而是“怎样才可能改变”。还谈到剑桥--萨摩维尔研究(Somerville Cambridge study),证明劳斯莱斯干预彻底失败。五年来,剑桥,哈佛和麻省理工的顶尖科学家,研究人员,精神病专家和心理学家,沥尽心血,带着美好的意图,事实改变,但最终失败。不仅没有实现正面的改变,实际上是带去了负面的改变。还记得吗?干预组的酗酒比例和对照组相比是增加的,未参与干预的对照组更有可能在二三十年后获得升职。改变是困难的,但我们又说“Marva Collins实现了改变,所以改变是可能的”。Martin Seligmen和Karen Reivich及大量学者都成功地实现改变,困难在于如果我们想成为实践理想主义者就是要理解是什么带来改变然后去做。传播理念,传播研究的理念,即使研究并非总是传达好消息,它传达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渴望,希望,愿望,那远远不够。好的意愿,理想主义,好的意图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扎根于研究。这正是Maslow的想法,当他谈及类似的曼哈顿计划时,科学家,积极心理学家,当时的心理学家和社学科学工作者聚在一起,在流行学术领域中挑出几种观念,几个有效的项目,再复制它们。研究最好的,正如Mariam同学课后找到我时说的“流行学术其实是要将杰出大众化”,我喜欢这个说法。将杰出大众化研究最好的再应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计划,有了Maslow创造类似曼哈顿计划(Manhattan-type Project)的伟大想法。但是如果我不想参与计划呢?不想成为学者?只想做自己的事,我能否实现改变?答案是:绝对能够。 人若想在世间有岁作为,真正实现改变,面对的最显著障碍之一是他们低估自己实现改变的能力。心理学界有很多研究。爱默生(Emerson)和莫斯科维奇(Moscovici)是先驱,他们和其他学者都证明少数人,经常是一个人,如何实现重大改变,能实现显著的改变。爱默生说:“人类历史是少数派和一个人的少数派的权力记录”。很多社会科学研究支持这个观点。人类学家Margaret Mead说:“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坚定的市民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正是这群人改变着世界。所有改变从一个人或一小众人的思想开始,然后不断扩大。问题是“他如何扩大”以及为什么我们难以理解我们能够做出改变这个事实,并接受,被同化以及据此生活。如果我们能了解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改变如何发生,改变以指数级发生,我们与其他人的联系及他们与更多人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指数函数,可以用你们熟悉的“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为例加以解释,一只蝴蝶在新加坡拍动翅膀,理论上能在佛罗里达引起龙卷风,原因在于粒子的连续碰撞。它也解释了六度分隔理论(6 degrees of separation):在一个潜在善的网络里我们是关联和相互关联的。为了说明人类网络的指数本质,我们来以笑为例。研究证明笑有传染性,别人笑会引起你发笑,你笑会引起别人发笑,以此类推。即使路人与你擦肩而过时,你没笑,表面上你没有笑,但你面部的细微肌肉会收缩,让你感觉更好。笑是传染的。如果你的笑感染了三个人,这三个人,每个人又引起另外三人发笑,那九个人,每个人再用笑容感染三个人,只需要20度的分隔,从你用笑容感染三个人开始,全世界就会笑起来。社会网络的指数本质,让别人感觉良好也有感染力。恭维别人,如果你能让三个人,甚至四个人度过美妙的一天,他们会推展,让四人有美好的一天,以此类推。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整个世界都会感觉更加美好。这是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 第一集 笔记(April记录)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 Harvard Open Course : Positive Psychology 背景: “幸福课”是2010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他的课程使得他成了“哈佛红人”。他提出: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他的课程目标在于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让学生懂得自我帮助。 第一课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课程由来 首先,解释自己为什么想开这门课“因为这是我自己想上的一门课”,然后叙述自己走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过程。——当自己刚进入哈佛,一切都仿佛很好,但他却不快乐。于是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慢慢从计算机走入心理学领域。(好棒的跨度,在国外因为想了解一样东西而跨专业好像蛮common的) 然后介绍了他逐渐从8个人的讨论组到850个人的大课的过程,写到达到850人后,引起了媒体的兴趣,然后描述了媒体采访他的时候,总是提出的一个问题“你比我们想象的更内向”,作为一个joke,1米7不够资格传授快乐吗?(good joke point,并且不光是joke,是发人深思的一种现象)但点出了他最后反思而得:因为他们想给自己一个答案:为什么这个课这样流行,唯一解释就是导师乐观开朗、高大。但他们关注错了,他们应该关注信息,而非传达者。因为这个课程遍及全国,以及全球。(这样引入幸福课的普及,远较直接说XX学校也开了XX好得多) 各个大学开设此课程,各国政府也是,为什么?因为它有效。幸福感这一领域,此前一直被心理自助运动统治,心理自助运动带来什么?热情外向的宣讲者,常具领袖气质,吸引大众参加他们的讲座,但常常言过其实。(通过描述相对立的一种心理学运动来映衬积极心理学) 再来说说学术界——(引入人们对学术界知之甚少,但学术界有好东西,又用了一个比较):有多少人度过最近12期的《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我博士班的班主任估计过,学术期刊上一篇文章的读者只有7个人,甚至包括作者的母亲。(用具体的人代替somebody,令人更有亲切感,母亲的joke两个亮点)总结:作为学者,我觉得这很可悲,因为这些研究非常精彩、非常重要,但是晦涩难懂,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在象牙塔和大众之间搭建桥梁。(又落脚到主题,本课程的意义)

哈佛公开课-公正课中英字幕_第一课

制作人:心舟 QQ:1129441083 第一讲《杀人的道德侧面》 这是一门讨论公正的课程This is a course about justice 我们以一则故事作为引子and we begin with a story. 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Suppose you're the driver of a trolley car 你的电车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and your trolley car is hurtling down the track 在轨道上飞驰\at 60 miles an hour. 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And at the end of the track you notice 有五名工人正在施工\five workers working on the track. 你无法让电车停下来\You try to stop but you can't 因为刹车坏了\your brakes don't work. 你此时极度绝望\You feel desperate 因为你深知\because you know 如果电车撞向那五名工人\that if you crash into these five workers 他们全都会死\they will all die. 假设你对此确信无疑\Let's assume you know that for sure. 你极为无助\And so you feel helpless 直到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until you notice that there is off to the right 有一条侧轨\ a side track 而在侧轨的尽头\and at the end of that track 只有一名工人在那施工\there is one worker working on the track. 而你的方向盘还没坏\Your steering wheel works 只要你想\so you can turn the trolley car 就可以把电车转到侧轨上去\if you want to onto the side track 牺牲一人挽救五人性命\killing the one but sparing the five. 下面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Here's our first question: 何为正确的选择\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换了你会怎么做\What would you do? 我们来做个调查\Let's take a poll. 有多少人会把电车开到侧轨上去\How many would turn the trolley car onto the side track? 请举手\Raise your hands. 有多少人会让电车继续往前开\How many wouldn't? How many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选择往前开的请不要把手放下\Keep your hands up those of you who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只有少数人选择往前开\A handful of people would 绝大多数都选择转弯\the vast majority would turn. 我们先来听听大家的说法\Let's hear first 探究一下为何\now we need to begi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你们会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why you think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先从大多数选择了转向侧轨的同学开始\Let's begin with those in the majority who

哈佛公开课·Justice——视频观后感

Justice-what to do is a series of open courses on philosophy and morality given by Professor Michael J. Sandel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t consists of twelve parts, each of which is defined with two themes in the style of a question, a case name or a pair of antonyms, like Who owns me, For sale motherhood, Free Vs Fit. Most impressive of all is that each course is unfolded in the follow steps: case introduction, then question raising, and at last heated discussion or debate. And if necessary, Professor Sandel will have core explanation on the famous theories discovered by the philosophers, Aristotle, Bethem, Kant, Rawls and Locke, and so on. The whole series of courses are organized in a progressive structure, which comparably leads us to be thoughtful, and furthermore think morally. Some of the contents will be summarized as follow

哈佛大学:幸福课(全23集,115盘下载)

哈佛大学:幸福课13(1).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e6rtxoa1# 哈佛大学:幸福课22.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e6rtxosv# 哈佛大学:幸福课21.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dn9mu7pm# 哈佛大学:幸福课20.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e6rtxq0b# 哈佛大学:幸福课19.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dn9mu5yc# 哈佛大学:幸福课18.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bh0gvlvl# 哈佛大学:幸福课17.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clo36msl# 哈佛大学:幸福课16.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e6rtxhp1# 哈佛大学:幸福课15.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bh0gv89g# 哈佛大学:幸福课13.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dn9mtmc7# 哈佛大学:幸福课14.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clo350ja# 哈佛大学:幸福课11.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aqaul593# 哈佛大学:幸福课12.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e6rt9g6e# 哈佛大学:幸福课08.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e6rt9acf# 哈佛大学:幸福课09.mp4

哈佛大学:幸福课04.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bh0goy8n# 哈佛大学:幸福课07.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bh0gouxf# 哈佛大学:幸福课06.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dn9mtgkm# 哈佛大学:幸福课05.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bh0go0d2# 哈佛大学:幸福课03.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clo35txn# 哈佛大学:幸福课02.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clo35qv4# 哈佛大学:幸福课01.mp4 https://www.360docs.net/doc/569878386.html,/file/clo35gmc# 哈佛大学:幸福课.mp4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全五课:英文字幕

THE MORAL SIDE OF MURDER This is a course about justice and we begin with a story. Suppose you're the driver of a trolley car, and your trolley car is hurtling down the track at 60 miles an hour. And at the end of the track you notice five workers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 try to stop but you can't, your brakes don't work. You feel desperate because you know that if you crash into these five workers, they will all die. Let's assume you know that for sure. And so you feel helpless until you notice that there is, off to the right, a side track and at the end of that track, there is one worker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r steering wheel works, so you can turn the trolley car, if you want to, onto the side track killing the one but sparing the five. Here's our first question: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What would you do? Let's take a poll. How many would turn the trolley car onto the side track? Raise your hands. How many wouldn't? How many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Keep your hands up those of you who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A handful of people would, the vast majority would turn. Let's hear first, now we need to begi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you think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Let's begin with those in the majority who would turn to go onto the side track. Why would you do it? What would be your reason? Who's willing to volunteer a reason? Go ahead. Stand up. Because it ca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people when you can only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It would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if you could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That's a good reason. That's a good reason. Who else? Does everybody agree with that reason? Go ahead. Well I was thinking it's the same reason on 9/11 with regard to the people who flew the plane into the Pennsylvania field as heroes because they chose to kill the people on the plane and not kill more people in big buildings. So the principle there was the same on 9/11. It's a tragic circumstance but better to kill one so that five can live, is that the reason most of you had, those of you

哈佛公正课的详细笔记及思考

哈佛公正课的详细笔记及思考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 第一讲:杀人的道德侧面 【案例引子】 电车刹车失灵,正高速行驶在轨道上。如果继续往前,会撞死五个工人。转弯开向侧轨,会撞死一个工人,此时你的方向盘并没有坏。何为正确的选择?你会怎么做? →大部分人选择开向侧轨,这样做的原则是“牺牲一人保全五人”。 更换案例的条件:假如我不是电车司机,而是站在桥上的旁观者,身边正有一个大胖子,我只要把他推下去,也能阻止电车撞向前面的五人。这时,我会怎么做? →绝大部分人都拒绝这一行为。同样是“牺牲一人保全五人”,这个原则出现了什么问题? 【争论的本质】 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作出判断,然后试图阐明作出这些判断的理由或原则。当我们面临新的情况时,我们重新检验这些原则,根据新的情况修正这些理由或原则,然后我们发现,要在特定案例之下自圆其说我们的判断,校正我们一再确认的原则,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些争论的本质: 两种不同的道德推理: 1、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t):取决于你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2、绝对主义(Cateorical):取决于特定的绝对道德准则,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两种不同道理推理的代表性思想家:边沁VS. 康德 第二讲:食人惨案 【功利主义哲学】 核心观点:最大化功利。“为最多的人谋求最大的幸福”。 道德推理:痛苦和快乐是我们至高无上的主人,所有人类均受这两大因素所支配。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因此功利(utility)等于快乐减去痛苦,幸福减去苦难。 代表人物:边沁(1748-1832)英国政治哲学家。 【案例】

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 真实案例简述:1884年7月5日,英国米格诺耐特号在好望角外1600英里公海上失事,水手达德利、斯蒂芬斯、布鲁克斯和客舱侍役爬上一条救生船,除两罐咸菜外没有任何给养。7月24日,达德利提议,如果第二天早上仍看到不到船只,将杀了客舱侍役(此时已生病,且是孤儿)以挽救其他人,布鲁克斯表示不同意。次日,达德利取得斯蒂芬斯同意后杀了侍役,三个人靠侍役的血肉维持了四天后获救。 达德利和斯蒂芬斯的做法是否正当? 辩护意见: 1、在那种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 2、“人数重要”的理念,更广泛的影响也很重要,这主要是功利主义观点 反对意见: 1、绝对主义:在任何情况下,个人基本权利都是不可剥夺的 2、他们缺乏公平的程序 3、他们没有征得侍役的同意 深层追问: 1、某些基本权利我们有吗? 2、只要程序公平就可以不论结果了吗? 3、征得同意有何道德作用? 第三讲:给生命标价 【对功利主义的反对】 功利主义的实践逻辑 成本效益分析:通常估算出金额,来代表功利。 引用“捷克香烟消费税提案”和“福特平托案例”,这两个案例的典型特征就是把一切价值,包括人的健康、生命,都转化成金钱来计算成本与收益,根据功利最大化来进行决策。 质问:是否同意以功利最大化作为政策法律基础的观点? 两大反对意见: 1、没有充分重视个体和少数人权利 2、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价值

《过零丁洋》山东省优质课

《过零丁洋》山东省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 2.品读鉴赏,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课件展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师:有同学读过这首诗吗?朗诵一下。 师: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齐读)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过零丁洋》,走进文天祥,用心来倾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整体感知,品读诗味。 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下这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老师同大家一起尝试下这么一种学诗方法。第一步我们先来“译诗”。 (一)译诗——译诗解说内容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哪位同学能逐字解释下吗? 预设(辛苦:辛辛苦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干戈: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年。)师:能不能将此联翻译一下。 预设:我熟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经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又为国事奔波,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师:接下来的难度稍微大了一点,老师要求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请看老师给大家的示例: PPT: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xin),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jin)。 2. 师:接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任务,请同学们拿出笔与纸,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文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师:同学们不仅解说的准确,而且很有诗意化,想必同学们对“译诗解说内容”这个方法有所了解,我们一起总结下,译诗解说方法需要注意:释字,扩充。解说诗意。 (二)吟诗——吟诵传情达意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积极心理学)有关笔记(无顺序)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积极心理学)有 关笔记(无顺序) 话题:适应力现实教育学习 一、这个世界需要具有实践精神的理想主义者。据调查,成功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想做伟大的事,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该怎样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不是空话,无论在学术还是实践工作中,他们勇往直前,做到了了不起的事,充满热情的理想主义者,特别善良。有些人只是“自我”的一代,这一代人所关心的一切只是“我要多赚点钱”,“我要买套更大的房子”,“我要变得成功,取得更多赞誉”,“变得更有威望”。但有这种想法的人,他们的错误在于,他们只看到了这些。他们也不如有崇高使命感的人成功。二、有时,光有美好愿望,我们还是无法发挥全部潜能,甚至有些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多于帮助。理想主义远远不够,往往使对方陷入被动受害者地位,而不是帮助产生积极的主导心态。(皮格马利翁)赞扬别人,赞扬小孩,是有害的。如果没有分辨地夸奖别人,从长远角度讲,实际上害人比帮助人更多,无论是身心健康还是成功等方面。三、“如果我们对自身的培养

不够,对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不够,就会发生个人成长失败。” 四、心理学家证实了培养乐观精神能预防儿童和成人的抑郁和焦虑,约能将他们两年内患病率减半。人类有些因素可以抵制精神疾病:勇气、面向未来、乐观、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心胸和洞察力等。培养自身优势、培养能力、关注健康、信仰、乐观、自信等等,能更好面对生活困难。四、冥想可以极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大脑,可以帮助产生积极的情绪,而在痛苦面前变得更坚定。每周三次锻炼,每次三十分钟,效果与现有最有效的心理药物是一样的。五、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当内部(大脑的想法)与外部(现实)不一致时,我们会感觉不舒服。改变的方法:1、更新基模2、忽略外部信息3、主动寻找证据4、创造新的现实。运动员跑跑,开始都不相信4分钟跑完1公里,直到一人提出可以,并且做到,之后很快很多人都可以做到。 六、学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史上最成功的人,通常也是失败最多的人。(爱迪生发明灯泡)七、成功别无他法,成功没有捷径。八、悲观者:短期目标、长期目标都很现实。乐观者:短期目标不现实,长期目标现实。因为乐观者的短期目标总是很乐观,如第一个提出可以4分钟跑完1公里的人。但最后他实现了,所以,长期目标就成了现实。八、高的期望导致失望。越战战俘,生存者有两个特点:1、相信能重获自由。2、看中现实,正确估计形势,正视残酷现实。

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摘要: 本次心得主要针对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第一讲,即“杀人的道德侧面”做了一些听讲笔记和自己观看后,对于其中的一些案例和观点的看法。杀人的道德侧面中迈克尔教授将课堂分为两段,每段都以一个故事或案例来引发同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达到理论引入的目的。“电车问题”使我们对后果主义道德和绝对主义道德产生了疑问。“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则使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了后果主义道德的代表人英国哲学政治家杰里米·边沁所提出的“功利主义”。 正文: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共有12集,分别是《谋杀的道德侧面》,《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自由选择》,《我的地盘我做主》,《雇枪?》,《考虑你的动机》,《谎言的教训》,《什么是公平的起点?》,《讨论反歧视行动》,《好市民》,《社会的需求》,《辩论同性婚姻》。每堂课都发人深省,然而,在这12堂课中,最吸引我的,也是引发我最多思考是第一节,开篇的第一节课引导我进入了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道德这一疑问,促使我思考。 笔记及观点: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以一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引入:“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个工人在施工,你无法让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你清楚地知道,若是电车撞向那五人,他们都活不下来。正在你觉得绝望无助的时候,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你可以将电车转到侧轨上,牺牲一人挽救五人的性命。那么,你是否会选择牺牲者一个人而去救那五个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将车开向侧轨。而当迈克尔教授将问题换成“你可以从桥上推下一个胖子来阻止电车的前进”时,大多数人又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样的选择结果实在奇怪,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人挽救五人,大家会选择电车司机的做法,而不是后者呢? 其实这两种情况之间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异:第一种情况下,无论如何我都会撞死人,不论多还是少,所以,为什么不选择人少的那方而让跟多的人活下去呢?这就是所谓的后果主义道德。后果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正确的选择,道德的选择取决于你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后果主义道德推理中最具影响的就是“功利主义”,由18世纪英国哲学政治家边沁提出:正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过零丁洋》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过零丁洋》比赛获奖教案优 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2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3个字。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增强爱国情感。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过零丁洋》 一、导入: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1.请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文天祥。 2.师补充介绍 3.请生讲文天祥的故事。三、初读诗歌 1、学生自读,标画不会字音。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字音。遭逢、干戈、寥落、破碎、飘絮、惶恐 3、指名学生读。 4、教师范读。四、赏析与理解诗歌意思。 1、这首诗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句?解释它的意思。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一颗爱国之心光照青史。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史册。 2、这样一句凝聚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感。

哈佛幸福课中文字幕笔记_第四讲

幸福课第四讲 大家好!我们是“哈佛召回“组合,想向教员和同学们传达一份特殊的情人节讯息。 早上好!请他们献歌时,本来想选另一首歌,但是…算了吧。我们确实爱你们!今天课程的内容是上节课的延续,是这门课的基本前提“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去哪里”从各个方面展开论述螺旋的基础。我们将在本学期一起创建它! 上次我们讲到改变有多么困难。我们谈到“双胞胎研究”。举例说明了Lykken和Tellegen提出的“也许改变我们幸福水平和试图改变身高一样困难和徒劳无功”。然后谈到这些研究学者们犯的一般性的失误和错误,误解改变的本质。因为如果一个人在改变,问题已不再是“是否可能改变?”而是“怎样才可能改变”。还谈到剑桥-萨默维尔研究,证明劳斯莱斯干预彻底失败。五年来,剑桥、哈佛和麻省理工的顶尖科学家、研究人员、精神病专家和心理学家沥尽心血,带着美好的意图实施改变,但最终失败。不仅没有实现正面的改变,实际上是带去了负面的改变。 还记得吗?干预组的酗酒比例和对照组相比是增加的。未参与干预的对照组更有可能在二三十年后获得升职。改变是困难的,但我们又说“Marva Collins实现了改变,所以改变是可能的”Martin Seligmen 和Karen Reivich 及大量学者都成功地实现改变。困难在于,如果我们想成为实践理想主义者,就要理解是什么带来改变然后去做,传播理念、传播研究的理念。即使研究并非总是传达好消息,它传达的是

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为的方式而不是空洞的梦想、渴望、希望、愿望,那远远不够。好的意愿、理想主义、好的意图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扎根于研究。这正是Maslow的想法。当他谈及类似的曼哈顿计划时。科学家、积极心理学家、当时的心理学家、社学科学工作者聚在一起,在流行学术领域中挑选出几种观念、几个有效的项目,再复制它们,研究最好的。正如Mariam同学课后找到我时说的“流行学术其实是要将杰出大众化”我喜欢这个说法。 将杰出大众化,研究最好的再应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计划,有了Maslow创造类似曼哈顿计划的伟大想法。但是如果我不想参与计划?不想成为学者?只想做自己的事,我能否实现改变?答案是,绝对能够。人若想在世间有所为,真正实现改变,面对的最显著障碍之一是他们低估自己实现改变的能力。心理学界有很多研究。爱默生和莫斯科维奇是先驱。他们和其他学者都证明少数人,经常是一个人,如何实现重大改变,能实现显著的改变。爱默生说“人类历史是少数派和一个人的少数派的权力记录。”很多社会科学研究支持这个观点。人类学家Margaret Mead说“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坚定的市民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正是这群人改变着世界”。所有改变从一个人或一小众人的思想开始,然后不断扩大。问题是“它如何扩大”以及为什么我们难以理解我们能够做出改变这个事实。并接受“被同化以及据此生活。”如果我们能了解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改变如何发生,改变以指数级发生,我们与其他人的联系及他们与更多人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指数函数。可以用你们熟习的“蝴蝶效应”

哈佛幸福课心理笔记

哈佛幸福课心理笔记 第五课你相信,确信的东西会自信 当你习惯地相像快乐的事时,你的神经系统就会习惯地令你处在一个快乐的心态。所以,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斯说:“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地信念和期待进行反复的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 只要周围的人相信,确信你是优秀的,你就会真的变得优秀---这是心理学反复验证的事实。所以,你不仅要相信自己,而且也要让周围的人对自己有信心。如此一来,你就拥有了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 要维持信心,必须要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那就是积极地态度,对工作的热情和努力工作的行动。 无论是追求幸福,还是追求成功,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努力地为之改变。 保持自信状态的三个技能: 技能一:行动。最正确的做法是不断地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地发现自我,对自己做出最有肯定意义的评价。 技能二:想象成功。很多研究成果表明:在取得成功德所有因素当中,其中有56%都是由自信所决定的。在美国曾经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明想象成功对自信的影响,这个故事叫魔术手套。(杰姆) 想象成功为何如此重要呢?这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因为人的大脑是无法分辨出真实存在的和大脑中映像的区别。当一个人在不断地想象成功,不断地在模仿真实的场景时,大脑就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技能三:认知疗法。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决定一个人行为;当一个事件(Event)发生时,人们就会对此作出判断(Evaluation),并且产生情绪(Emotion),继而导致行动。比如说,当有一条鲨鱼袭来的时候,首先人们判断它是吃人的,接下来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害怕,所以就会采取行动赶快逃跑。 第六课你在关注什么,决定你能否幸福 幸福取决于我们关注事情的哪一面。幸福感取决我们选择什么来关注;幸福不是建立在我们的社会地位或银行存款等外在事物上,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比客观事物本身更重要。痛苦,在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自身对痛苦的关注,而并非痛苦这件事情本身。比如,对于存有一半水的瓶子,关注未满部分的人会因为水未满而失望,而关注现有半瓶水的人会因为拥有而快乐。 人生的成长和飞跃,就是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关注当下---幸福就在你身边 每个人天生都有适应性,即调整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 人常常为幸福的假象所蒙蔽。总以为幸福在未来,自己眼前的努力为的是明天的幸福,但是从来没有感觉到今天就是幸福的。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我们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幸福。 第七课练习感恩 每天记录五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 爱默生曾经说过:如果星星一千内才闪耀一次,当它闪烁时,所有的人都会仰望,

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 幸福是我们的终生目标,成功只是幸福的手段。我国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在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以进一步的提高,可是,令人疑惑的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得以改善,更没有呈现增长态势。现代社会,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增大,除了金钱和权力外,似乎人们什么都不崇拜,人人都在追求以物质上的富裕为代表的成功。然而,我们要知道,幸福并不是提倡你清心寡欲、也否认追求物质上的充裕与稳定,关键的问和积累,那财富终将变成人们获得幸福的障碍。题是这种所谓的成功只是我们自身提升幸福感的手段和途径,一旦只注重物质财富的获得. 建议: 与朋友共处、聊天。 正确处理学习休息娱乐的关系,适度休息。 感恩。 早上起来看了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第5课,最近每天早起就看,希望积极心理学能在我的人生中起到干杆原理的作用,通过这个积极心理学能将我的人生轨道朝良好的循环模式发展。 有几个观点给了我震撼,一个是说思维里的狭窄通道,举了个例子就是到我们遇见老虎时,这个时候狭窄通道会帮

助我们逃离危险,但是到我们思恋的时候,如果还是在这个狭窄通道,就会在思念-悲伤中循环无法走出,扩展模式是非常有用的。第二个观点是引用了甘地的一个例子和一句话。Be the change you want zhe world will be for example.并自己动手做了个小实验。People do what you do, people do not what you say。第三个是情境、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非常巨大。有一些很强大的心理暗示在潜意识里起作用,举了人类4分钟跑完一mile这个例子,以及许多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人们对权威、对环境的屈服,就是从众力量的巨大作用。但是没有提到如何去克服这些环境对自己的不利影响,所以目前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原理这些不利环境,尽量将自己放在有利的积极的环境中。正如人的身体免疫力,也许我们应该加强我们的心理免疫力,正如这位老师说的,加强了我们的心理免疫力我们才能在这个dirty world发挥作用,而不是躲在温室和象牙塔里。第四是自私和道德不是一样的概念,我们总认为快乐是自私的,会自责。他提到了这是个正游戏的概念,就是我的快乐不会让别人的快乐减少,相反快乐是可以传染的,并且说快乐是人的最高追求。当然不是盲目乐观,而是脚踏实地的乐观。并且提出任何理论都应该apply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让他works up。 当然这些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说快乐可以传染,但是对于某些嫉妒心强的人,看到别人好自己不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