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中国美术史课本

【免费下载】中国美术史课本
【免费下载】中国美术史课本

第一章原始、古代美术

第一节原始美术

一、原始美术的特征

1、幻想的实用性创造动机与激情流露的创作过程有机联系

2、知觉感受的记忆与夸张特征的写实高度统一。

3、造型风格属于稚拙、简朴的审美类型。

二、旧石器时代美术

奥瑞纳时期(距今3-2万年)

梭鲁时期(距今2万年)

马格德林时期(距今1.4万-1万元)

旧石器时代美术特点:

1、原始雕刻主要以女性为创作母题。

2、题材作品主要围绕生殖崇拜。

3、雕刻作品比绘画作品出现的要早。

4、创作手法稚拙、概括、简朴、夸张。

5、原始雕刻中反应女性地位很高。

洞窟:拉斯科洞窟阿尔塔米拉洞窟

二、中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成就

北欧岩画拉文特岩画

三、新石器时代的美术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成就是巨石建筑,这是用重达数吨的巨石垒成的宗教性纪念物巨石建筑基本有三种形式:单石(石柱)这里是

后来纪念碑的原型,石棚(石台)这是陵墓建筑的开端,石栏这是

教堂建筑的雏形。

第二节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美术

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分为四个时期1、苏美尔-阿卡德时期2、巴比伦时期3、亚述时期4、新巴比伦时期

两河流域美术的基本特征:

两河流域美术的创造更注重现实性,而且表达的题材上大多与战争

和武力有关,他多具有宏伟雄健的气质,并表现出更多的活泼情调,在艺术处理上受埃及美术的影响,但却更加随意而自由。

第三节古代埃及美术

一、古代埃及美术的特点

1、强化王权的等级观念和服务灵魂的相互渗透,构成古

埃及美术的动因。2、理性因素与固定模式的结合。4、强调几何形式规整追求装饰风格的表现手法。5、刚劲、宏伟、刚劲明确且简洁干练的艺术风格。

二、古王国美术成就在哪几个方面,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人像雕刻遵循怎样的法则

古王国时期的美术以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为突出,壁画尚处于初级阶段。建筑:金字塔雕刻:埃及雕刻程式在古王国就已形成,以后被当做典范沿袭下来。雕刻程式有:1、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群众;2、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3、人

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洁;4、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感情表现很少;5、雕像着色,眼睛瞄黑,有的眼睛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已

达到逼真的效果。

三、中王国美术

中王国美术时金字塔开始衰落,统治者的陵墓开始建在

山崖边,为了崇拜太阳神建造了许多尖碑、大型宫殿和

水利工程得到相应的的发展,雕刻风格基本继承了古王

国的收法,各地区又出现新的变化,人物形态更加精美

和轻快。

四、新王国时期

新王国时期中央集权统治重新巩固,国势强盛,经济空

前繁荣,进入了埃及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美

术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从制作技巧看,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改革期间,艺术曾一度出现摆脱传统的程式束缚,

以写实来表现对象的局面。

五、比较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美术的异同。

异:1、美术作品材料不同,两河流域主要以土坯为主,

埃及以石头为主。

2、古埃及风格统一手法一致,有一定的规律性,两河流域

风格多元。

同:1、规模大、宏伟2、艺术品有等级之分。3、东方审美

追求,带有装饰物的简约飘逸。

第五节古罗马美术

一、古罗马美术的基本特征:1、艺术风格多样化,这是由于它受

到各个国家民族文化影响造成的。2、希腊的艺术大多反映自

由民的理想,而罗马艺术大多为帝王歌功颂德。3、罗马的神

话故事平乏,人民讲究实际,想象力不如希腊人,美术创作多讲究人物的写实和先民的个性特色。4、罗马由于受宗教的影

响很少有裸体人物出现。5、罗马人在建筑方面成就最大,尤

其是公共性建筑的规模超过了希腊。6、在雕刻和绘画方面,

罗马人十分模仿希腊,缺乏创作,为了满足贵族对艺术品的要求,过分强调艺术品的数量而忽视质量。

二、古罗马建筑的基本特征:1、规模宏大,种类繁多,除神庙建

筑,特别重视公共设施的建筑。2、建筑设计精确,并注重实

用性,广泛使用拱券结构和新的建筑材料。3、有的建筑内部

富丽堂皇,有精彩的壁画。

代表建筑:万神殿、科洛西姆竞技场、凯旋门(君士坦丁堡凯旋门)、纪念柱。

雕刻:《奥古斯都像》、《卡拉卡拉像》、《马尔克.奥利略雕像》

三、庞贝壁画四个阶段的特点:第一风格为镶嵌风格,第二风格为

建筑风格,第三风格为埃及风格,第四风格为庞贝的巴洛克风

古罗马多是装饰性壁画,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按庞贝

长发现的壁画分为四个时期叫做一二三四种庞贝风格,当然庞

贝风格不仅仅指的庞贝城的绘画,他有着全罗马帝国的意义,

第一种风格称镶嵌风格,流行于早期,特点是用颜色涂绘建筑

物上的细部(指用灰泥做成的浮雕装的部分)第二种风格流行

于公元前80年---公元一世纪,特点是直接在墙面上做绘画,,

强调主体和透视的效果,到公元一世纪罗马绘画风格出现了变

化,出现了第三四种庞贝风格,第三种追求的是典雅装饰趣味,强调平面效果,第四种主要流行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特点是

具有幻想的建筑构图,运用透视扩大空间,色彩鲜明,人物常

处在激烈的运动中。

第二章欧洲中世纪美术

中世纪美术的主要特点:1、由于破坏了希腊、罗马的古代传统,中世纪的艺术起点很低,在开始的时候发展比较缓慢。2、中世纪美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3、中世纪后期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成

就比较突出。4、中世纪时期,各地区和国家民族艺术开始萌芽

和发展,由于十字军的东征,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艺术交流。

第四节罗马式美术

罗马式美术的特点:1、几乎所有的罗马式艺术,都体现一种宏

伟的观念和强有力的技艺,罗马式建筑具有受雕刻形体总体影响的空间处理特征。2、在纪念性雕上,以雄健苍劲的风格为主要特征,突出庄严神圣的感觉,这与罗马式的厚墙小窗,雄浑坚实的风格是一致的。3、在壁画上,有仿效雕塑风格的倾向,以抽象的线条构图,在变形和风格上产生形象。

罗马式建筑的特点:罗马式建筑深受古罗马建筑的影响,拱券结构大量运用。大量运用希腊柱式,雄浑坚固、庄严肃穆建筑结构用巴西里卡式,占地面积不大,高度较低,窗户小墙壁厚,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作用,采光昏暗空间狭小,室内装饰简单。

第五节哥特式美术

哥特式美术的特点:在建筑上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拱门造型,厚重的穹顶被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光塔,轻盈同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和簇柱取代。2、哥特式建筑以色彩丰富的玻璃嵌花窗作为重要的装饰手段,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无限的神秘幻觉。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建筑物的外观高达占地面积达,墙壁把而且高,比较轻盈,节奏明快,窗户比较大,采光非常好,室内空间大装饰繁琐。

欧洲文艺复兴美术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文艺复兴三杰各有怎样的艺术特色?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乔尔乔内是威尼斯画派前期的主将,他的作品对威尼斯画派的影响深远,他的技法在色调,用光这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利用光线组织画面,艺术思想人文主义思想较浓厚,题材主要是神话、宗教,宗教题材世俗化而且主题思想不明确,喜欢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恬静、舒适,优美、田园风格较多。

2、威尼斯画派的特点?

作品多呈现欢乐的情调,画家们喜欢女裸体,宗教观念比较淡化,宗教题材的作品多表现的是自己城市和同代人的形象。威尼斯画派的作品色彩非常漂亮,色彩饱满,鲜艳明快,画家们注重大气和外光的表现。2、主要画家:贝利尼、乔尔乔内、柯勒乔、提香、维罗纳赛丁托列托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

1. 哪一个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1. A 成全 2. B 分享 3. C 自律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2.为了使有潜力的人员在组织中到充分的发展, 有效的做法是: 1. A 提高薪酬水平 2. B 扩大工作内容 3. C 建立人员发展部 4. D 改善管理方式 错误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 A 组织人员发展的策略必须重视阶段性调整 2. B 人员发展要遵循民族性 3. C 要想开发中国人的潜力,一定要从心理上着手 4. D 从事人员发展的人首先要把人当作纯理性的生物看待 正确 4.下列哪种表述不正确:

1. A 一个会带动其他人的人,就是要打动对方的心 2. B 爱管人的人经常会既费神费力又不值得 3. C 一旦把人纳入管理,就会一切公事公办,这样必然留不住人心 4. D 让员工努力工作的最高境界叫做理人 正确 5. 沟通技巧的宗旨是: 1. A 讲道理 2. B 沟通彼此之情 3. C 意图表达明确 4. D 目标一致 正确 6. 在中国式的管理中,哪种属于合乎人性的领导: 1. A 能让大家都自动,而且自己也会因为无为而轻松愉快 2. B 让大家很被动 3. C 让大家不知所措 4.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 7.员工有能力而不肯做的主要原因是:

1. A 害怕做错了要自己承担后果 2. B 多做多错多挨骂 3. C 主观没有主动工作的意愿 4.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错误 8.为了做好人员发展工作,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1. A 甄选人员时把握出其不意的原则 2. B 尽量公开处罚员工 3. C 关心员工的生活 4. D 关注员工方方面面的问题 正确 9.哪一个不是做好阶段性调整的有效方法: 1. A 从管人慢慢提升到理人,再慢慢提升到安人 2. B 与时俱进 3. C 循序渐进式调整 4. D 跳跃式调整 正确 10.管人带来的祸害是: 1. A 管人的人经常会成为费力不讨好的人

传统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人文环境得出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不断加剧,许多企业和管理人员感到:采用西方的管理模式有时会事倍功半。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研究,结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更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对减少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程建新、蒋月月从“人的维度”、“关系的维度”、“制度的维度”把握分析了儒家文化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的作用,指出企业管理建设要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和方法,强调“以诚待人、言而有信、取信于人”的伦理准则。 张鑫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多感情,少理性”。她还认为发掘儒家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能背离世界管理发展的趋势去从零开始一个新的创造。 曾仕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针对中国管理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因道结合,依理而变”的人性化管理。 邱晓东指出无为而治实质上是讲一方面要遵循经济运行中的客观规律,不要不可而为之;另一方面又强调管理行为的自然而然,要求管理者不要什么事情都要有所作为,要为企业的个体发展提供一个热适度的空间。 菅振荣认为儒家思想对企业积极影响大致可概括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积极的入世精神;诚实守信的要求。负面影响可概括为:重义轻利, 模糊了企业的目标指向;趋平心态, 与企业的分配机制不合。 张宣吉讲道企业应当采取“法家制企”(即制度化)与“儒家待人”(即人性化)相结合的思想,制度化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员工的行为,人性化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赵应宗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法宝,可以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现状,使之成为企业外向发展的一种策略。“中庸”是“用中”,是同过激偏向作斗争,保持自身平衡。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美术学专业) 课程编码:186522060 学时:2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的基本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1.1概述 1.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1.3新石器时代的器艺术 1.4雕塑与绘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互相之间的联系。 2、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及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器艺术 难点:了解彩艺术各期特征及黑艺术特征。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2.1概述 2.2灿烂的青铜工艺 2.3建筑 2.4绘画与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青铜艺术 难点: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及分期特征。 第三章战国汉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3.1概述 3.2绘画形势 3.3缣帛画 3.4画像石(砖)艺术 3.5壁画 3.6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3.7汉绘画的艺术特征 3.8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美术作品表现容、技巧等与奴隶制社会的区别以及主要代表作品、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3 3.4 3.8 难点:封建社会尤其是汉的艺术的功利性及其特征。 第四章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4.1概述 4.2人物画的新发展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 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 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 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 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 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 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 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 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 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 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 响了数代国人。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 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 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 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 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 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 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法政学院 12历史1班郑美鸿 201208414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经历了盛衰浮沉,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东方璀璨的明珠。在此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巨大。因为,基督教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而且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在唐朝会昌五年的时候就被禁止传播了。后来在元朝时也曾传播过,但是伴随着元朝的灭亡,基督教再度被禁。直到明朝万历十年,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了。在古代中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异教的身份存在着,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下,百姓们的愚昧懵懂,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但是明朝开始,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使得朝廷开始对基督教逐渐产生兴趣。自明末清初以来,为了叩开“远东帝国”的大门,那些肩负着罗马教徒向东方传播宗教使命的传教士,相继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这对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早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他就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在养心殿,召传教士张诚、徐日升等人轮班为他讲解几何、测量、代数、天文、地理、乐理以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这些虽然是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中。 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义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长期处于封建愚昧状态下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清醒的作用。基督教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方针改变了,开始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兴办医院、学校和其它文化慈善机构,虽然是以此来推动传教活动,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学校的兴建,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中国人民从思想禁锢的牢笼里慢慢解脱出来,虽然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但是相较于之前,中国的文化或者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本来落后腐朽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一缕新的曙光。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十分重视人文科学,和谐中国是大家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现代中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仰佛教或者是其他教派,而是信仰自由。许多中国人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强调心灵的宁静与纯洁。它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别样的风采。它所强调的以人类为本之类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和谐社会思想,教育优先方针,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对生命的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人类与生物界所有生命体的和谐,从而出现了和谐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更加趋于和谐、稳定。 的确,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古至今,就曾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并且将会继续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针,将会与基督教文化继续相互影响,走的更远更好。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首先我很高兴能够选上杨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杨老师的传统文化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节课不仅仅在于教会你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让我对自己更加懂得了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自己学会了取舍以及洒脱。 记得小时候学古诗,学名著,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学业要求,为了显示让父母开心。高中时学习孟子论语,只不过是为了高考的要求。当时在我的心中认为这些文化的精华是很高深,但是当时却很少去体会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义。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却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学,如何改,想不想学,想不想改。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上这堂课的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准备自己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认识和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上去讲讲。在自己的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来传统文化对我们人手的指导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说我自己讲的《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 1 / 4

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缺少主见,总希望依赖他人。很多时候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以前没学到什么。其实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的,别人的只能参考,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听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还是要克服自己惰性,从根本上博学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顺利伐舟。还有《论语-学而》中的过则勿禅改,其实一个人不要害怕做错事,没有谁是都不错的。但很少人却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它。我们都只会选择逃避,怕丢脸,总是找一堆的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个大丈夫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一错再错,所以要勇于承认错误的同时,并且学会改正。还有《孟子-公孙丑上》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自己从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便决定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抱怨什么条件,运气等一些因素不好,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们做下了决定,我们就要有接受后果的那些担当,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或许有些东西的优劣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承担我们以前做这些事情的后果,好比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贪图享受,不要现在把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毁了。一学期课当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和指导,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四书五经,原来还有如此多的东西。老师的卦象讲解更是精彩。这些枯燥的知识,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2 / 4

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西方节日在西方的庆祝方式和在中国庆祝方式的对比 摘要:世界文化发展博大精深,节日是文化的最好体现,不同节日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西方节日同样体现了其优秀的文化渊源。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加强,西方节日在东方国家的发展,如圣诞节、情人节早已被中国人接受,在理解方式和庆祝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本土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极好机遇的同时,也涉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话题。西方文化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从而引发的文化危机,是不可忽视的。如何保住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本国民族自信心,尤其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关键词:西方节日,庆祝方式,传统习俗,民族自信心 目录:(一)西方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庆祝方式 1.以圣诞节、情人节为例,描述节日来由和传统庆祝方式 2.节日如何为中国人接受和庆祝方式的变化 (二)两种文化的结合,前人如何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1.西方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 2. 提倡中西文化交流,不应死守传统 (三)本人观点 1.论述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以及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丧失的严重性 2.论述外来节日在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的影响 3.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正文:<“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动物的骨骼衔接出也叫节——骨节。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节日则意味着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1)(耿卫忠 2006:1)。节日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浓缩,透过各个地域的节日文化及习俗,了解各地的民族历史及其文化渊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并感受着不同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西方节日文化凭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现西方国家、民族历史及其文化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透过西方的节日文化及习俗,可以充分认知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加强我们与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沟通与了解,促进改革开发的成果和国际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结合与渗透,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被中国人所认知。80年代还离我们很远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在潜移默化中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欢快的气氛和特殊的纪念意义吸引着广大年轻一族。 <情人节是用来纪念古罗马修士瓦伦丁(Valentine)。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将瓦伦丁投入地牢,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那天刚好是2月14日。>(具体可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5713107590.html,/question/20262182.html)。如今在情人节这天,中西方庆祝节日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通常在这一天,亲朋好友,父母子女、老师同学都会以玫瑰花,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一) 管理是门深奥的学问,无论是西方管理还是中国式管理,都基于某种管理哲学,而并不像部分学者所说的,西方管理有科学、制度和流程而没有文化,中国式管理有文化而没有科学和规章制度。只不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对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或者说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的侧重程度不同而已。 学校管理的四大精髓: 1、学校的文化管理 学校的文化管理分两个层面,即内部文化管理和外部文化管理。内部文化管理需要解决的是内部价值观统一的问题;而外部文化管理要解决的是外部文化认同的问题。 2、修身 儒家思想提倡群体本位和伦理至上,因而强调“经世济民”的人生目标。具体到企业内部,群体本位体现为员工之间的“和”、企业对员工的“仁”和企业对社会的“义”。企业员工强调团队精神,以“和”为本,待人以诚。学校对老师则是要“仁”,强调以人为本。 3、学校的制度管理 韩非在《用人》中写道:“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意思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依靠一种

客观的标准,不能依靠主观的判断。这实际上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4、正心 佛家思想奉行克己观念,引导人们戒除“贪、嗔、痴”,以免除无谓的烦恼,影响自身的理性判断。把“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作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标准。赛马是看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相马意味着不以你目前的学历和以前的成绩来评价老师们的优秀与否。 总之,无论是西方管理还是中国式管理,只要能在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都会取得不错的管理绩效。而培训学校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以上所说的三招两式,必定会利器所至,无往不利。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二)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除了儒家文化之外,还有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不可否认它里面当然有陈腐的旧质,但那些精华的部分,在现在依然继续闪耀着它的光芒!中国的现代教育管理,植根在中国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我们现在谈中国现代的教育管理,当然更是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管理的负影响。 1、影响现代教育的方向,造成教育本性的严重丧失。教育表现为选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资料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② 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5. C 形玉雕龙①1971 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

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6. 泥塑女神像① 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8. 饕餮纹①也叫兽面纹②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一种青铜器纹饰。③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鼻,头上多有一对变化多端的犄角,或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纹的两旁还有对称展开的兽体身躯。④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综合起来,往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称兽面纹。⑤常饰于器物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渐衰落。

中国美术史笔记+口诀

(三)魏晋南北朝绘画 时期特点: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 ----------- 陆探微:秀骨清像, 张僧繇:受佛教绘画的影响 顾得其神,陆得其骨,张得其肉 2、顾恺之的三件传世作品及主要内容、表现手法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四)绘画理论 4、谢赫的六法论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第五章隋唐五代美术 (一)隋唐五代人物画 1、阎立本及其代表作品 唐初人物画最高水平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职贡图等 2、吴道子的作品、风格特征、艺术成就 送子天王图、地域变相图、伏生授经、鬼伯图 用笔遒劲神速,白描,以宗教人物画成就最著 4、张萱、周昉的仕女画作品及画风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 1. 6、南唐著名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 周文矩:《宫中图卷》《重屏会棋图》等 (二)隋唐五代的山水画 1、隋展子虔的代表作品及其在山水画史上的意义 展子虔《游春图》,今存最早的一幅完整的三水画。 2、唐青绿山水画派画家李思训、李昭道及其作品 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父< 江帆楼阁图> 子<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圖> 4、王维的山水画及技法特点

5、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物荆浩、关仝及其作品、风格 荆浩:北方山水,《匡庐图》 关仝:师法荆浩传《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笔愈简而气愈壮,景 愈少而意愈长 6、五代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物董源、巨然及其作品、风格 董源:《潇湘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等,擅长用披麻皴 巨然:董源弟子,其画轻岚淡墨、烟云流动。 (韩滉《五牛图》、 4、五代花鸟画“徐黄异体”指哪两种风格,各自有何特点 黄筌“黄家富贵”;首创没骨法(强调院体) 徐熙“徐家野逸”;线条为主色彩为辅 2. 范宽《溪山行旅图》,重山叠岭,雄奇壮伟,笔力坚实,山石作“雨点皴” 3.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4.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5. 3、南宋四大家的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 1. 李唐《万壑松风图》《清溪鱼隐图》大斧劈皴、水墨苍劲 2. 刘松年:《四景山水》斯文细腻 3. 马远《踏歌图》一角构图、人物情节与山水结合 4. 夏圭《山水十二景》善于半边取景 4、两宋其他的山水画家 许道宁、翟院深、王诜等,燕文贵,赵令穰,米芾父子,王希孟 萧照、马和之、江参等 5、元初赵孟頫的代表作品及画风 《鹊华秋色图》;倡古排宋、清雅朴素、书画结合。 6、赵孟頫倡导的“复古”的含义 提倡古意,力排南宋画风。 7、元四大家的代表作品、风格特征 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水墨或浅绛设色,表现江浙风光 2. 吴镇《渔夫图》重用墨,多湿染。 3. 倪瓒《渔庄秋霁图》多瘦树平坡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THEO 5926基督教與中國文化Name:朱肇羽 閱讀報告: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 莊祖鯤博士在《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一書中,試圖以辨證方式找出基督教(文化) 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從而尋索基督教對中國文化貢獻,並指出中國文化需要作出改變和更新。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三章嘗試以歷史的角度,闡述基督教與佛教對於中西文化的影響;第四章作者嘗試以「宣教學」Missiology作為理論,來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進路;第五、第六章則承此進路,探討當代中國文化所面對的危機,藉著透過基督教文化作為會通的交會點,並作為未來中國文化的轉化點。1本文試從以四方面作出解釋和評論: (1)莊祖鯤「改變和更新」的研究進路: 1.1.研究動機 踏入廿一世紀,由於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推展下,全球文化產生類似的問題和面臨同樣的挑戰。中國近年經濟起飛,已成功融入國際社會的一員,政府和民間都以「大國崛起」號稱自鳴得意之時,所面對的文化危機也似乎在所難免。因此,作者提出以下兩點: 1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p6。

1.大國崛起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精神文明支撐著? 2.如果我們期望將來中國也能崛起,我們是否應該致力中國文化更新與再 造?2 作者認為「文化更新」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他引述了大陸學者湯一介「中國(的)文化更新,已成為全球多元文化系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的一段話3,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所關注由儒學主導的東亞經濟的發展。但過往的討論大多皆以哲學為進路,較少從宗教的幅度來思考。他傾向Christopher Dawson的論點,認為「宗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社會中的文化形式」4。 因此,他提出以宗教與文化會通的角度,來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更新問題。 (2)從方法論上談: 作者利用前三章作檢視了佛教、基督教分別在中國及歐洲文化的過程及結果,從而說明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由第四章開始,他才正式闡述個人的觀點,他認為以「宣教學」(Missiology) 是最好作為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研究工具,因為其涵蓋性相當廣泛,當中包括神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是具有一種綜合科學的特性。5他借用了神學家尼爾(Richard Niebuhr)和 2同上, p7 3同上,p2。 4同上,p4。 5同上p75。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班级:09国金(1)班姓名:詹茂开学号:0904020110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管理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包含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 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藏着的许多丰富哲学思想和道 理,对我国现代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借鉴意义。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 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之上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 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 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 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以促进我国现代管理的发展。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 1、中国美术史青铜艺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 )。 A、礼器 B、乐器 C、兵器 D、车马器 2、秦陵兵马俑三号坑设计的是( C )。 A、主题部队 B、混合部分 C、军事指挥部 D、弩兵 3、创造“秀骨清象”风格的画家是( C )。 A、曹不兴 B、卫协 C、陆探微 D、张僧繇 4、开创我国青绿山水端绪的作品是( A ) A、游春图 B、江帆楼阁图 C、明皇幸蜀图 D、千里江山图 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 A ) A、安济桥 B、广济桥 C、宝带桥 D、安平桥 6、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画家是( b ) A、李成 B、范宽 C、许道宁 D、郭熙 7、元代学识深厚的少数民族画家是( C ) A、钱选 B、李衎 C、高克恭 D、王渊 8、明代擅长“易园以方,易整以散”装饰手法的画家是( A ) A、陈洪绶 B、崔子忠 C、丁云鹤 D、吴彬 9、瓷器中的“粉彩”出现于( C ) A、嘉靖时期 B、万历时期 C、康熙时期 D、雍正时期 10、《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是( A ) A、吴有如 B、郑曼陀 C、张聿光 D、马星驰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A 2、C 3、C 4、A 5、D 6、B 7、C 8、A 9、C10、A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 1、黄河流域半坡彩陶纹饰最多的是( D ) A、兽面纹 B、凤鸟纹 C、几何纹 D、鱼纹 2、秦汉时代表**仪登第的建筑物是( A ) A、门阙 B、墓表 C、享堂 D、坞壁 3、首先提出“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一绘画功能的是( B ) A、顾恺之《画云台山记》 B、谢赫《画品》 C、宗炳《画山水序》 D、王微《叙画》 4、我国第一部绘画断代史著作是( B ) A、历代名画记 B、唐朝名画录 C、贞观公私画史 D、续画品

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史考研真题 考研参考书 考研笔记资料 考研经验 考研辅导

1/12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713107590.html, 1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史考研真题 一、填空 1.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见于北宋,殿前池沼上筑有十字形石桥,称()。 2.目前考古发现的古代墓室壁画中对历史故事的描绘,年代最早的是( )时期。 3.山西太原北齐娄叡墓壁画中,人物多额圆颐方,面部略呈鹅卵形,与美国波士顿艺术 博物馆的《北齐校书图》中人物风格相近,后者原画的作者传为北齐大画家()。 4.唐中期画家( )擅长水墨山水,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5.湖南宁乡出土四羊方尊是( )代后期青铜器。 6.唐代兴起的青绿山水,在宋代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画家,以( )赵伯驹、赵伯骕为 代表。7.元代( )是一位学识深厚的回族画家,他善绘山水,融合米氏云山兼取董、巨皴染 而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春山欲雨》、《云横秀岭图》。8.河南临汝阎村出土鹳鱼石斧图形陶缸属于()文化。9.明代吴伟……评论者以吴伟的籍贯称之为()派。 10.( )是由上海天主教会创立,自同治三年1864年至20世纪40年代,历时80余载, 徐悲鸿称其为“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二、选择1.( )早年创作主要是山水画,后来专攻花卉,创为没骨画法,……在创作中追求以 宋法运元格,以极似求不似,重在“摄情”。A、徐熙 B、王冕 C、陈谆 D、恽寿平 2.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佛教造像大多属于()。 A、三国时期 B、北朝晚期 C、北宋中期 D、北宋晚期 3.北宋人评()的画为“一文一武”,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把当时的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A、荆浩、关仝 B、李成、范宽 C、李成、郭熙 D、董源、巨然 4.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10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属于篆籀系统,年代是(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一、关于孝敬老人的观念冲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敬老人何以在中国形成一种文化,备受中国人的重视?这是因为中国历史自古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历史,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者对财富的贪婪、剥削与占有,致使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无以生存,所以他们只有依靠子女来为其养老送终,其实作为老人的子女在被强者剥削之后,其家庭财富已所剩无几,赡养老人成为了子女生活的一大困难。于是大量的不肖子孙的出现,反过来促成了中国孝老文化的形成。 在基督教国家,基督教认为每一个人手中的财富都是上帝的,每个人手中的钱财只不过是上帝让他代为保管或使用;于是,这些国家认为贫富分化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与一个人的才能关系不大,正是这一理念促使基督教国家高额收税和大量收取征收遗产税,以减少贫富分化现象,更给予了青少年一个公平的事业起跑线。高额的税收,使这些国家为保障人的“生存权”打下了基础,于是高福利成为了老人养老的社会制度的一大特征。二、关于劳动观的冲突 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从这一句话,我们就能体会到孔老二鄙视劳动者的本质,这也正是毛泽东深批孔老二的原因所在。所以中国人自古以不劳动能奴役他人为荣。再者,中国劳动者自古至今就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服侍“权力者”的,所以当权力者对自己不好之时,他们就开始了迷茫、愤恨。 基督教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是服侍上帝的,而不是服侍他人的,同时劳动是赋予人的一种义务,甚至工作岗位都是上帝赐予的。所以在一个企业之中,无论作为一个老板还是员工,他们都是服侍上帝的,他们通过老板、员工在上帝面前共同签署的协议,进行劳动分工,谁违背了这一协议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同时,在基督文化中,老板和员工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奴役谁的问题,他们都是在履行经上帝见证了的契约。 所以说基督教国家的员工更主动也更敬业爱岗。 三、关于自由观的冲突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试题及答案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试题及答案单选题 1. 哪一个不符合中国人的管理方式:回答:正确 1. A 激励方式上追求合理的不公平 2. B 沟通时以情入理 3. C 合乎人性的领导,能使大家自觉自愿,不斤斤计较 4. D 公平合理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回答:正确 1. A 组织人员发展的策略必须重视阶段性调整 2. B 人员发展要遵循民族性 3. C 要想开发中国人的潜力,一定要从心理上着手 4. D 从事人员发展的人首先要把人当作纯理性的生物看待 3.人员发展需要遵循:回答:正确 1. A 民族性 2. B 统一性 3. C 间断性 4. D 多样性 4. 阶段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回答:正确 1. A 制度的健全 2. B 员工的努力 3. C 调整前后的心理建设 4. D 领导层的重视 5. 沟通技巧的宗旨是:回答:正确 1. A 讲道理

2. B 沟通彼此之情 3. C 意图表达明确 4. D 目标一致 6. 在中国式的管理中,哪种属于合乎人性的领导:回答:正确 1. A 能让大家都自动,而且自己也会因为无为而轻松愉快 2. B 让大家很被动 3. C 让大家不知所措 4.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7.员工有能力而不肯做的主要原因是:回答:正确 1. A 害怕做错了要自己承担后果 2. B 多做多错多挨骂 3. C 主观没有主动工作的意愿 4.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8.为了做好人员发展工作,哪一项是不正确的:回答:正确 1. A 甄选人员时把握出其不意的原则 2. B 尽量公开处罚员工 3. C 关心员工的生活 4. D 关注员工方方面面的问题 9.为了激发员工的潜力,哪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回答:正确 A员工第一次做错的时候绝不批评 B领导者时刻检讨自己 C给员工做事的机会 D 公开处罚员工 10.哪一个不是做好阶段性调整的有效方法:回答:正确 1. A 从管人慢慢提升到理人,再慢慢提升到安人 2. B 与时俱进

中国美术史教案 明清

第五编明清美术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明清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浙派、吴门派、四王、四僧、扬州画派 授课过程: 概况 1 明清统恢复了被元代废弃的皇家美术机构(无画院名称),与宋代相比大为衰微。 2 文人书画进一步发展壮大。 3 传教士来华,促进了中西美术的融合 4 大中型雕塑及佛教造像衰落,在小型观赏性雕塑方面显示了活力。 第一章绘画艺术 第一节明前期宫廷绘画与浙派 明代没有设立画院,但有宫廷画家。明代的宫廷画冢编入锦衣卫,授予武职,归太监管理,地位较宋代院画家低下。由于宫廷滥施皇威,稍不称旨即杀头弃市,故而人物画创作不如山水花鸟为盛。 明代院体花鸟观察入微,描写精细。多为大幅作品,构图饱满完整。常把花鸟置于特定环境中,表现一定的气氛。手法工、写结合,细丽的花鸟与粗放的木石互为映衬。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林良,字以善,广东南海人。善画鹰,构图宏大,造境气氛浓烈,用笔刚健奔放。作品有《雄鹰八哥图》等。描写威猛雄鹰自空而下,翻身扑向狼狈而逃的八哥,表现了紧张而激动人心的气氛;

《桂菊山禽图》、《残荷鹰鹭图》等。

《桂菊山禽图》 戴进、吴伟与浙派 戴进在山水画上形成了新的风貌,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由于戴进是浙江钱 塘人,所以把这一画派称为浙派。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一生坎坷,“平生作画不能买一饱”。取法宋、元人,画山石用斧劈皴,,“变南宋浑厚沉郁之体,成健拔劲锐一体”,比宋人措景丰富,较元人多生活实感。尤善于在山水实境中安排有情节的人物活动,是以山水为主的人物画。如《三顾茅庐图》、《春游晚归图》。 《春游晚归图》 吴伟,字次翁,号小仙,幼为孤儿。入宫得皇帝宠遇,誉之为“仙人笔也”,获“画状元”印。他不受朝廷拘羁,浪迹江湖。吴伟“源出戴进”而气魄更大,更简括整体。画中人物气宇昂扬,与山水相结合,给人以水墨淋漓,气势磅礴,又

中国美术史笔记

中国美术史笔记 中国美术史笔记(TNND美术屎老师是XXXXX!!!!)来源:吴茜茜的日志 中国美术史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 一、仰韶文化的分期: 早期半坡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马家窑)

二、彩陶文化的特征: 1、型制 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 3、手法:线描平涂综合 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按用途分3: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4: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4: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装饰纹样分3: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山大本课题 拟形陶----指将器外形做成某种事物形象的陶器,如狗形陶,鹰形陶等。就功能说,它具有同类器皿的实用功能;从外表看,它又是一种史前雕塑。 彩陶----指器表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多以红黑白黄赭等颜色绘成纹样,色彩沉稳浑朴,纹样造型概括简练,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抽象性。有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纹样,是史前美术品中装饰最精美,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 陶塑的创作手法分为:模仿性、幻想性、抽象性 三、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

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四、雕塑与绘画:新石器时代绘画形式有彩陶上的绘画岩画地画壁画 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造型方法及特点 1、采用间接打击石片法。 2、石器类型丰富,形状对称,加工精致。 先秦美术 (一)青铜器类别:“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器、车马器”功用及其文化内涵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等。(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4)工具及车马具。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真的仅是一首写景诗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到底是真想杀,还是真难过?一个企业、一个队伍中没有庸人和小人,只有能人就是好事吗?9月21日,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齐鲁文化管理思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玉平做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威海市委组织部联合主办、威海新闻大厦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威海教学站承办的“传统文化与和谐人生企业家高峰论坛”,从管理学视角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青梅煮酒”论领导艺术,让人耳目一新,回味绵长。 一首被“误读”的古诗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直被认为是写景名篇,真的是这样吗?赵玉平认为,结合该诗写作的背景仔细品读,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篇管理学名作。 南宋时期,林子方时任直阁秘书,在皇帝身边工作,杨万里任秘书监。当时,林子方由于工作出色,被派到地方去做知府,也就是说林子方得到“提拔”了。作为林子方的“老领导”,杨万里对林子方要交代的都写在此诗中了。开头“毕竟”一词表明态度,“西湖六月中”即西湖最好的时节,杨万里其实是想告诉林子方,毕竟你是在天子身边呀,所以“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实际上是说,林子方之所以官场得志,是因为离天子近、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因此,杨万里此诗的本义是想挽留林子方的。不过,也许林子方本人也把此诗当成了写景诗,因此赞叹几声“好诗”之后,便上任去了,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 在赵玉平看来,杨万里之所以借写景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点到为止”的特点所决定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管理智慧,只是这一思想宝库还有待于开发。 管理就要“用贤不用力” 春秋时期,鲁国的单父县缺少县长,国君就请孔子推荐一位贤能之人,孔子推荐了自己的学生巫马期,他上任后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一年之后,单父县大治,巫县令却一病不起。国君只好让孔子再推荐一名学生。这次,孔子推荐了宓子贱。子贱“长歌而入”,并在官府后院建了一个琴台,终日鸣琴,身不下堂,日子过得很滋润,一年下来单父县的经济发展得更快,社会更加稳定。 后来子贱去看望病中的巫马期,巫马期羡慕地握着子贱的手说,“你很幸运有个好身体啊,不像我被自己的病给耽误了。”子贱却摇摇头说:“我们的差别不在身体,而在于工作方法啊!”他进而解释道:“用贤者易,用力者劳,易则久,劳则伤。”也就是说:“你做工作靠自己努力,可是事业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勉强支撑,最终只会损害自己的身体。而我的方法是调动能干的人做工作,事业越大可调动的人就越多,调动的能人越多事业就越大,工作自然越做越轻松。” 赵玉平认为,这个例子说明,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如果有10件事情,一个人做了,那叫勤劳;有100件事情,一个人全部亲力亲为,那叫“找死”;有100件事情,主事的人自己一件不做,手下人都能办好,而且还感谢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这就叫管理。评价一个人的领导力如何,不是看他干了什么事,而是看他通过什么人干事。 宓子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用贤不用力”,后世汉高祖刘邦则阐释了这一理念。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毛主席提出的领导干部主要职责就是“出主意,用干部”也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 优点可用,缺点可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